资源简介 (共41张PPT)2.2 红 烛闻一多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诗中的具体意象,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精神内涵。2.学习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3.在诵读诗歌时,能够读出节奏、轻重、情感。4.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能够深入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新月派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成立于1923年,活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文学常识文学常识文学常识:诗歌的“三美”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闻一多主张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音尺、韵脚等音乐性因素的组合,构成了诗的韵律、诗的节奏,而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新诗绘画美理论主要是指诗的词藻的选用, 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新诗建筑美理论是先生根据汉语的特点提出来的:“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间,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诗歌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浠水县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著有诗集《红烛》、《死水》。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其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历史的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位卑未敢忘忧国,一介书生又何辞?尽管当时他的追求常常与痛苦、失望相伴,一度还曾陷入迷惘,但是,诗人的真诚、耿直却是毋庸置疑的,这在《红烛》诗中是有充分体现的。写作背景五四运动爆发后,闻一多在写给父母的信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国家至此地步,神人交怨,有强权,无公理,全国懵然如梦,或则敢怒而不敢言。卖国贼罪大恶极,横行无忌,国人明知其恶,而视若无睹,独一般学生敢冒不韪,起而抗之。”“国家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 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 ”这一年闻一多21岁。课文朗读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课文朗读整体感知1.什么是红烛?2.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3.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4.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整体感知1.什么是红烛?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整体感知2.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咏物诗:描写客观事物,细致刻画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整体感知3.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是诗歌的主题所在,中心所在。整体感知4.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三处问: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整体感知5.诗人从哪些方面观察、描写这支红烛?色光灰泪问题1:蜡烛有很多种颜色,诗人为什么选择红色?生活中,红色常给人什么感觉?红色,让人感受到赤诚、热烈、奔放、积极、昂扬。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之红色,代表赤诚、热烈、忠诚,恰如诗人心中的那抹赤诚之红。红烛之色红烛之光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诗人指明,光是红烛的灵魂。红烛的光有什么特点?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红烛之光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诗人也如这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当时,民众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红烛之灰红烛之光从何来?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①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②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③面对这样的牺牲,诗人是否有过迟疑和犹豫?矛盾醒悟坚定红烛之灰诗人的“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中“灰”的含义?红烛的“灰”着象征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的生命。红烛之灰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为革命事业牺牲的生命,“化作春泥更护花”,虽然终将化为灰烬,但他们的精神给这个世界留下无尽的芬芳,带来无限的生机。红烛之泪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讨论: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 中,也都有“泪”,二者的含义又有何不同?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相思之泪。红烛的“泪”→?红烛之泪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的“泪”象征实现理想的路上受到打击和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红烛之泪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1)残风象征邪恶的势力,“侵”象征邪恶的行径。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2)“着急”刻画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无私奉献的精神。“红烛”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牺牲自我的理想人格的化身。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色光灰泪内容详解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对于诗人来说,红烛是什么?红:象征赤诚、热情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烛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内容详解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创作思路:突出红烛意象,联想到诗人热烈的心,发出深情邀请,将要咏之物与要言之志自然联系。第1节主要内容: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内容详解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从“一误再误”到“不误,不误!”是诗人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自问自答、思考觉悟体现红烛精神的可贵。反映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第2~3节主要内容:诗人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内容详解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如何理解这句话?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熊熊的火光。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内容详解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如红烛照亮沉睡的中国,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内容详解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第四节主要内容: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内容详解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这几节的基调是怎样的?热烈而忧伤。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又何苦伤心流泪?”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烧得不稳”、“着急”内容详解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是矛盾的现象;是同情、惊疑的呼唤。无私无畏地牺牲是为了照亮别人、照亮世界。但世界太黑暗,蜡炬之火未成燎原之势,反映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心中所涌现的矛盾、痛苦、挣扎。内容详解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残风:象征黑暗反动势力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世人而痛哭流涕的情感。泪会白流吗?“培出花儿”“结成果子”。内容详解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第5~7节主要内容: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内容详解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同情的呼唤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劝导鼓励的呼唤内容详解怎么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内容详解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第8~9节主要内容:从外在形态上提取红烛精神,进一步归纳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本诗主题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