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5-2026学年 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5-2026学年 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1.3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
学科:物 理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讲课题目:《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授课教师:
章节名称 第一章 第3节《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 学时 2课时
课标要求 1.1 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 高一年级 必修第一册》(以下简称“教材”)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三节《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共2课时)。教材安排的内容由“速度”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度-时间图像”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速度”概念的建立、单位、单位换算和速度的表达式;第二部分是“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以及速率”的概念,通过对直观的实验数据的记录和计算,为第三部分“速度-时间图像”做铺垫。 教材围绕速度一核心概念在本章本节设计了“速度”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度-时间图像”这三个部分,在下一节和下一章设计了“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几个部分。这种设计是随着问题的产生以及相应实验技能的发展而逐渐展开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认识过程。教材通过“速度”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度-时间图像”这三个部分内容向学生提供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和必要的感性认识,以此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定性得出“速度的表达式”,以及“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和区别”。这些都是形成速度概念的重要基础。另外,教材在第四节中设计“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及其中的“从v-t图像看加速度”的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深化和活化“速度-时间图像”这个知识点。而物理概念的形成,需要由定性进入定量分析。为了让学生经历速度概念定义式的形成过程,教科书在本节“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内容完成了定量化认识速度概念的重要一环,从而通过对前面速度概念的阐述和对新知识、新应用的拓展,帮助学生建构“速度”这一新的概念。在第四节中基于速度的概念进一步学习“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由此可见,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外,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用到比值定义法,可以对比初中学过的类似的概念,力求学生能理解。教学过程中,要多举实例,通过具体的例子从大小和方向两方面来强化对速度概念的认识。利用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培养学生在研究与解决物理问题的学习探究过程中提升物理方法的获取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形成。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刚刚进入高中,物理难度有所提高,所以在初中与高中物理的转折点上,老师一定要低重心教学,重点把握基础知识。利用实验探究的手段搭建获取新知的桥梁。学生的认知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举出生活生产实例可以提升兴趣、增长见识。且学生在本课前已经学习过速度的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
学习重点 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的建立及区别。
学习难点 瞬时速度概念的形成与理解。
学习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 2.通过阅读教材,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3.通过分组实验探究,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4.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培养物理科学思维)
评价任务 能准确的说出速度的定义及表达式、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能完全做对目标检测题(至少90%的学生达成目标)。(检测目标一) 2.能规范使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至少95%学生达成目标)(检测目标二) 3.能通过速度-时间图像获取有用信息。能完全做对目标检测题(至少85%的学生达成目标)。(检测目标三)
预习任务 预习新授课内容阅读教材19—23页,并查阅与拓展学习相关的资料。 思考: 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需要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你还记得初中是怎样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吗 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不同时段,运动的快慢一样吗?
教学方法 与工具 教学方法:演示法、类比法、启发式教学法、研讨问题教学法、 多媒体组合教学法 教学工具:自制实验器材、录制生活中的视频、动画演示、 各种演示器材和学生实验器材、课本内容、 PPT演示文稿、导学工具单。
教学安排 教学安排 教学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本理念 教学评价
提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 在问题引领与任务驱动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构建知识体系
环节一:课题引入 思考: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学习,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大家还记得是哪几个概念 教师抛出问题链: 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描述物体位移的 坐标的变化量用来描述什么呢? 位移Δx的大小和方向又代表什么含义呢? 既然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那能不能说,物体的位移越大,物体运动得就越快 为什么? 5.师:那么,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时刻、位移和路程。 1.用坐标系,在坐标系中,与某一时刻t对应的点x:表示t时刻物体的位置与另一时刻t对应的点x2表示时刻t2物体的位置,则△x=x2-x1,就表示从t1到t2这段时间内的位移。 2.坐标的变化量用来描述位移。 3.Δx的大小表示位移的大小,Δx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4.不能。因为物体的运动快慢与运动的时间有关。 通过回忆所学知识和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本节课的起点面向全体学生,并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打下伏笔。
环节二:速度 任务1. 我们一起看一个例题: 比较A和B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比较B和D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思考:根据以上两组对比我们可以得到两种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    任务2.比较B和C谁运动的快,怎么比较出来的? 任务3.我们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可以用位移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现在大家阅读课本,找出: 速度的定义 物理意义 表达式 单位 方向 思考:既然速度有大小有方向,这说明速度是矢量还是标量? 通过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对比后主动思考回答:B、D (1)一种是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时间长的物体运动慢; (2)另一种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物体运动得快,位移小的物体运动得慢。 C.控制时间或者位移相同,再进行比较。 (1)定义: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用v表示。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定义式: (4)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1)。 常用单位:km/h(或km·h-1)、cm/s(或cm·s-1)。 (5)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速度是矢量。 通过“具体现象—思考分析—物理语言”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体会速度作用,训练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课本后回答问题,使学生对速度有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根据新知识回忆旧知识,巩固所学。
环节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任务1.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还是否是恒定的?那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思考: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思考:百米运动员是否是在每秒内都跑10m呢? 任务2.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当我们只需要粗略了解运动员在100m内的总体快慢,而不关心其在各时刻运动快慢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此时的速度就称为平均速度。所以在变速运动中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平均速度的定义是什么? 总结:我们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运动来处理,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任务3.大家要注意以下几点: A.平均速度只是对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位移内)而言的,对同一运动物体,在不同的过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 B.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的总体快慢,这就是“平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根本区别。 C.平均速度不是各段运动速度的平均值,必须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解。 任务4.上面我们已经算出运动员100m内的平均速度,那我们能求出他在前50m内的平均速度?前10 m的呢?最初1m内的平均速度,等等。在这些求出的速度中,哪一个能更准确地描述运动员在起跑时的速度 总结:当我们把时间间隔取越短,位移间隔取得越短时,越能更准确地描述在这一小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这就是瞬时速度。 也就是说:在质点从t到t+△t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x/t△中,△t取值非常非常小时,这个值就可以认为是质点在时刻的瞬时速度。 不相等 不恒定 每秒平均跑10m。 不一定。 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用表示。 取得的位移越接近最初起跑,越能准确描述他的运动快慢 通过列举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突破重点) 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由速度过度到平均速度。 通过已经出现的问题,再次归纳总结,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由平均速度过度到瞬时速度,实现思维的递进。
任务5. 学生阅读课本,总结瞬时速度的 1.定义: 2.意义: 3.瞬时速度是矢量还是标量呢? 思考:我们把瞬时速度的大小称为瞬时速率,那么速率有方向吗? 任务6.那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平均速率呢?   仔细阅读课本,专注思考老师的一系列设问,并能够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 1.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时刻(或此位置)的瞬时速度。 2.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它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 3.瞬时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若是曲线运动,瞬时速度的方向是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与轨迹在该点的延伸方向一致)) 没有 不是这样的,平均速率其实就是我们初中所学的速度,即路程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通过阅读课本后回答问题,使学生对速度有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检测目标一) 新、旧知识产生联系,降低学生理解难度
任务7.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并且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和位移。现在我们先一起回顾一下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 思考:现在展示的我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示意图。根据这个示意图,大家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教师抛出问题链: 现在展示的图中相邻两点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吗? 为什么不一样? 相邻两点的距离跟牵动纸带的速度有什么关系 牵动纸带的快慢不均匀,对相邻两点所表示的时间有没有影响 任务8.现在我们认识到了打点计时器可以体现物体运动的快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并用图象把这些速度形象地表示出来。好,现在大家可以开始实验了,将数据记录到21页表1中。 教师抛出问题链: 大家是怎样根据纸带上的点迹计算纸带的平均速度 2.纸带上的点迹密集的地方表示运动速度较大还是点迹稀疏的地方运动的速度较大? 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 (1)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面上 (2)将纸带从左侧穿过限位孔。 (3)启动电源,再用手水平拉动纸带,纸带上就留下一行小点。随后关闭电源。 每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和位移。 不一样 拉动纸带的快慢不同(速度不同) 相邻两点间的距离随着牵动纸带的速度的增大而加大。 纸带运动的快慢不均匀,点子的间隔也不均匀,但对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没有影响。 测出两个点间的距离,数一下这两个点间共有多少个时间间隔,即有多少个 0.02 s,用这个总距离去除以所需用的时间。 各点分布较为均匀的地方是匀速运动,点迹稀疏所反映的物体运动较快,速度较大,反之较慢。 回忆上节课内容,巩固所学。 (检测目标二) 通过一系列问题将纸带上体现的时间与位移的信息转化为速度。 通过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思考:如图1.3-3,我们刚才已经测量出包括E点在内的D,F 两点间的位移△x 和时间△t,并且算出纸带在这两点间的平均速度 v=△x/△t,那我们可以用它来粗略的表示代表纸带经过 E点时的瞬时速度吗? 那如何让这个平均速度更加接近它的瞬时速度呢? 任务9.大家根据粗略表示某点瞬时速度的方法,选择合适的计数点,完成22页的表2,并计算出各个计数点的瞬时速度。 可以 △x/△t 可以大致表示正点的瞬时速度,D、F 两点离 E 点越近,算出的平均速度越接近E的瞬时速度。然而 D,F 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这两个点。 逐步引导学生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检测目标二) (突破重点)
环节四:速度-时间图像 任务1.从刚才表格中可以得到速度与时间的数据,除了表格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图象来表示变化规律,那么怎样用图象来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呢 请同学们先看课文并回答。 在方格纸上建立直角坐标系,用纵坐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用横坐标表示时间,根据表中各时刻的速度。将(v,t)作为一组坐标在图象中描点,将点连线后得出的图象称为速度一时间图象(v-t图象),简称速度图象。 使学生将实验与物理知识进行结合。
任务2:我们从根据实测数据所描的点,可以从这些点的走向大致看出纸带速度的变化规律。为了更清晰,你可以把这些点用折线连起来。 任务3:速度的实际变化应该是比较平滑的,所以,如果用一条平滑的曲线来“拟合”这些点,曲线反映的规律应该与实际情况更接近。 思考:我们现在来观察图象,可以更形象直观地显示自己手拉纸带的运动情况。同学们能从v—t图像得到哪些信息? 换用红色笔用平滑的线将刚才描过的点再重新描画一遍。 动手画出平滑曲线。 能直观反映物体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能反映物体运动的方向。 将表格转化为图像,拓展学生思维。(检测达标三) 让学生体会图象在反映两物理量时的直观性。渐渐培养学生从图象获取信息的能力。
环节五:生活—物理—社会 任务1.能通过阅读拓展学习,对借助传感器与计算机测速度有一定的了解,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积极影响。 详细阅读材料,由前沿科学技术的渗透,测速度的仪器认识更全面 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培养物理科学思维,培养物理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①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以及区别是什么? ②如何使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③通过速度-时间图像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从知识获取的过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梳理。 揭示出速度的本质,将知识进行整合,使其结构化,提炼物理思想、物理方法,培养物理核心素养。
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 1.(多选)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 )   A.在这一时刻之前0.1s内位移一定是1m B.在这一时刻之后1s内位移一定是10m   C.在这一时刻起10s内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s 2.(多选) 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表示物体运动得快 B.速度是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表示物体位置变化大 C.速度越大,位置变化越快,位移也就越大 D.速度是矢量,速率是标量 (多选)下列所说速度中是瞬时速度的有(  ) A.百米赛跑中,8 s末的速度为12.5 m/s B.百米赛跑中,50 m处的速度为10 m/s C.汽车在一百米内的速度为8 m/s D.子弹出枪口时的速度为800 m/s 4.高速路上汽车限速牌上标有“80 km/h”字样,指的是________(选填“平均”或“瞬时”)速度,下班高峰期,汽车时快时慢、时停时走,20 min才往前行驶了18 km,通过计算得出的汽车行驶的速度54 km/h,指的是________(选填“平均”或“瞬时”)速度. 【拓展延伸】 【思考】速度-时间图像中,斜率代表的是什么? 【课后作业】 (具体内容见导学工具单)
板书设计 1.3、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 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路程比时间 2.相同时间比路程 二、速度 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υ=s/t3. 3.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4. 单位: 基本单位:米/秒 读作:米每秒 m/s 常用单位:厘米/秒(符号)cm/s 千米/时(符号)km/h 单位之间关系: 1m/s=3.6km/h 5.矢量,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三、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四、速度-时间图像
导学工具单
学科: 物理 年级: 高一年级 题目: 《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
【学习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
2.通过阅读教材,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3.通过分组实验探究,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4.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培养物理科学思维)
【重点难点】
1.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的建立及区别。
2.难点:瞬时速度概念的形成与理解。
【学法提示】
1.在前面的章节已经学习了时间、位移的概念,基于此对新知识、新应用进行拓展,联系时间与位移的概念有助于建构“速度”这一新的概念。
2.本节课围绕速度这一核心概念在本章本节设计了“速度”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度-时间图像”三部分,学本节课将经历概念形成的认识过程。认真观察生活现象、教师自制教具演示实验,体会速度的意义,有助于突破本节重点。
3.在探究实验的分析过程中,一定要用心、动手通过经历物理规律“再验证”的过程,体会物理规律得出的过程:从合理猜想到科学验证,有助于突破本节难点。
【学习材料】
课堂互动
一、回顾
1.描述物体位移的方法是:坐标系。
2.坐标的变化量:Δx=
二、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例1:
初始位置/m 经过时间/s 末了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20 100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10 100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 500 30 1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 500 10 2500
(1)比较A和B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2)比较B和D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总结:两种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
(3)比较B和C谁运动的快,怎么比较出来的?
小结:
1.速度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平均速度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瞬时速度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瞬时速度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速度-时间图像
根据测量出的时间与位移的数据,以及计算出的速度大小,完成上述速度-时间图像。
同学们能从v—t图像得到哪些信息?
四、总结归纳
1.你有什么收获?(从知识、方法、规律方面总结)
2.你还有哪些疑惑?
【学习过程】
问题导入(5分钟)→例题对比物体运动快慢(5分钟)→阅读课本总结速度相关知识(5分钟)→例题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5分钟)→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3分钟)→阅读课本并总结瞬时速度定义(3分钟)→回顾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5分钟)→根据纸带思考并回答问题(5分钟)→完成达标检测练习(2分钟)→总结提升(3分钟)
实验:测量纸带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7分钟)→计算平均速度材(5分钟)→计算瞬时速度(5分钟)→了解速度时间图像(3分钟)→画出速度时间图像(5分钟)→完成达标检测练习(2分钟)→总结提升(3分钟)
课后练习(作业时长在20分钟内)
【达标检测】
1.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B.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大小的物理量
C.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D.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路程和时间关系的物理量
2.(多选)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匀速运动,设向右为正,甲质点的速度为2 m/s,乙质点的速度为-4 m/s,则可知(  )
A.乙质点的速率大于甲质点的速率
B.因为2>-4,所以甲质点的速度大于乙质点的速度
C.这里的正、负号的物理意义是表示质点运动的方向
D.若甲、乙两质点同时由同一点出发,则10 s后甲、乙两质点相距20 m
3. (多选)关于打点计时器的使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打点计时器应用交流电源,交流电频率必须为50 Hz
B.纸带必须穿过限位孔,并注意把纸带压在复写纸的上面
C.使用打点计时器时要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D.打点结束后应立即切断电源
【拓展延伸】
【思考】速度-时间图像中,斜率代表的是什么?
【课后作业】
一、基础训练
1.速度:物体在________通过的路程。
2.速度公式:________
3.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的物理量。
4.单位:基本单位________ 读作:________
常用单位:________ ________
单位之间关系: ________
5.速度_____大小,_____方向,是_____(矢量/标量)
6.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________的比值
7.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________的速度
8.手拖动纸带经过打点计时器后,在纸带上留下的点中有6个连续清晰的点,测出这6个点的第1点到第6点的距离为18 cm,则(  )
A.手运动的平均速度为0.03 m/s
B.手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5 m/s
C.手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8 m/s
D.手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80 m/s
二、提升训练
1.(多选)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可知(  )
A.速度与位移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B.速度等于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或位移而变化
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决定于运动的位移
2.瞬时速度是指(  )
A.运动物体在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物体在该位置速度的数值
B.运动物体在某一段位移内的速度,既能表示物体在该段位移内速度的大小,又能表示速度的方向
C.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的速度,只能表示物体在该段位移内速度的大小,不能表示速度的方向
D.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既能表示物体在该时刻速度的大小,又能表示速度的方向
3.(多选)下列关于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平均速度=,当Δt非常小时,该式可表示t时刻的瞬时速度
B.匀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
C.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都可以精确描述运动的快慢
D.只有瞬时速度可以精确描述运动的快慢
4.在对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从纸带上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是(  )
A.时间间隔 B.位移
C.平均速度 D.位置
5.用接在50 Hz交流电源上的打点计时器测定小车速度,某次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如图所示,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五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分别标明0、1、2、3、4…,量得0与1两点间的距离x1=30 mm,1与2两点间的距离x2=34 mm,3与4两点间的距离x3=48 mm,则小车在0与1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小车在0与1两点间比在1与2两点间运动的________(“快”或“慢”),小车在0与1两点间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6.下列实验过程中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的步骤顺序是(  )
①启动电源,用手水平地拉动纸带,纸带上就打出一行小点 ②关掉电源 ③取下纸带,从能够看清的某个点开始,往后数若干个点,如果数出n个点,这些点划分出的间隔数是(n-1),由此计算出纸带从第1个点到第n个点的运动时间 ④把纸带装好 ⑤了解打点计时器的结构,然后把它固定在桌子上 ⑥用刻度尺测量出从第1个点到第n个点的距离
A.⑤④①②③⑥ B.⑤④①③⑥②
C.⑤④①⑥③② D.⑤④①②⑥③
答案:达标检测:1.CD、2.AD、3.ABD、4.瞬时 平均
导学工具单:达标检测:1.C、2.AC、3.CD、
基础训练8.C
提升训练:1.BC、2.D、3.ABD、4.B、5.0.1 s 慢 0.3 m/s、6.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