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七年级下册第三课《“开元盛世”》
课时 1课时(45mins)
一、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原因。[footnoteRef:0] [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13页。]
二、教学目标
1.科学价值 通过运用课本敦煌壁画、《茶经》等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印证历史电影《长安三万里》、 历史课本对盛唐繁荣的刻画描述,学生能深刻感知“开元盛世”的繁华,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强化历史实证意识,同时,通过了解电影中李白、高适人生轨迹与真实历史的出入,学生能认识历史电影不等于真实历史,从而提升史料实证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梳理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下“开元盛世”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学生能认识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初步理解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 2. 文化价值 通过梳理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发展脉络,学生能从唐朝治理发展的角度更好地认识唐玄宗统治前期一系列励精图治施政措施的时空定位,进而整体把握盛唐时期繁荣的时代特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通过以长安城为情境,学生梳理盛唐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经济方面的发展,并通过用课本第14页至第18页的史料去印证历史电影、历史课本的相关表述,学生能增强解释史料的能力,也能加深认识盛唐的繁荣,从而加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通过分析“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学生能从布局、功能等角度认识唐朝长安城的特点,了解坊市制度;并通过提取“三彩釉陶载乐骆驼”、“彩绘仕女弈棋图”等史料的信息,学生能感知盛唐时期开放进取、兼容并包的社会气象。(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审美价值 通过运用课本史料印证盛唐的经济繁荣、社会开放,在提取文物信息的过程中,学生能认识唐朝人民高超的手工技艺,感知劳动人民的独到审美。 4.人文价值 通过梳理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的具体表现,学生能认识唐朝的繁荣发展,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家国情怀)
三、核心概念及教学建构
核心概念 教学建构 以《长安三万里》电影高适入长安片段导入。首先,从长安城布局出发,由宫城出发引导学生定位盛唐时空,学习唐玄宗的施政措施及其治下的“开元盛世”。接着,借助电影画面与课本表述,学生梳理唐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方面发展的表现,并自主提取课本第14页至第18页史料的信息,对电影画面或者课本结论进行印证。然后,接续长安城经济的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唐朝长安城实行的坊市制度,并从平面图出发引导学生分析长安城的特点。最后,由李白、高适、杜甫相识在洛阳城而非长安城的真实历史,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电影不等于真实历史,并由此强调,正确历史认识的得出依据于可靠的历史史料,做本课总结。
四、问题思辨
1.《长安三万里》故事发生在哪一位皇帝统治期间?该皇帝有何统治措施? 2.在长安城中,能找到哪些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是否有史料可以证实? 3.唐朝长安城实行什么制度?城市建设有何特点?
五、教学手段
1.讲授法 2.讨论法 3.问题链教学法 4.情境教学法
六、创造性教学
(一)审题导入
【教师行为】呈现历史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中高适入长安片段。 【教师提问】这是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唐朝著名诗人高适在结识李白后进入长安的画面。作为一部历史电影,《长安三万里》对还原盛唐长安城做了不少努力。根据上述片段,谈谈你对唐朝长安城的初印象。 【学生回答】唐朝长安城非常繁荣。 【教师提问】那么,繁荣的长安城,乃至于繁荣的唐朝,它们具体繁荣在哪些方面?电影是否还原得好?我们能不能在长安城中找到史料去印证、去说明?今天,让我们进入第三课的学习,动眼动脑在唐朝长安城找史料,努力去解决以上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所熟悉的历史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导入,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对本课的兴趣的同时,也创造了进入唐朝长安城的历史情境,为课堂之后活动的开展做铺垫。
(二)概念推演
第一章 找时空:玄宗开元启盛世 (知识点一:盛世局面的出现) 【教师行为】由电影《长安三万里》长安鸟瞰图引入课本第17页“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教师提问】唐朝长安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个部分,其中,规格最为宏伟、地位最为核心的是皇帝日常起居与办公的宫城。那么,根据课本第13页,简述当高适进入长安城时,当时在位皇帝的名称。 【学生回答】唐玄宗李隆基。 【教师提问】结合第二课所学与第一子目内容,对比唐太宗与唐玄宗的统治措施,简述其相似之处。 【学生回答】他们都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具体来讲,他们都整顿吏治、鼓励发展农业、注重文教。 【教师讲授】在唐玄宗治下“开元”年间,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库充盈,人口数量增长明显,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出现了盛世局面,史称“开元盛世”。 【教师提问】结合所学,分析“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教师引导】绘制唐朝建立至“开元盛世”的时间轴,以此引导学生在唐朝治理的脉络中认识“开元盛世”的出现。 【学生回答】①(社会前提)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政治)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③(政治)“贞观之治”与武则天的统治为盛世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唐朝治理发展的历史脉络中认识唐玄宗的统治措施以及“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由此学生可以更好把握唐朝前期繁荣的时代特征,并增强历史连续发展的时空观念。 第二章 找史料:盛世长安见繁华 (知识点二:经济的繁荣) 【教师提问】那么,“开元盛世”是怎样一种繁荣?让我们跟随高适一起入长安!在此过程中,也让我们一起看看电影《长安三万里》还原的盛唐对不对?看看课本的结论有没有根据?现在,请我们做好准备,一起在长安城动眼动脑找史料! 【教师行为】呈现“唐朝长安东西市鸟瞰图”。 【教师提问】首先,我们到了西市,抬眼望去,常平仓中的粮食盈满充足,正如杜甫所描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到食店一尝,稻米确实香喷喷。请根据课本第14页第二子目内容,分析唐朝前期粮食产量增加的原因。 【学生回答】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曲辕犁、筒车等生产工具的发明与推广。 【教师追问】从课本第14页至第18页中,寻找史料证明曲辕犁在唐朝发明了,并得到推广。 【学生回答】①课本第14页“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壁画中的曲辕犁”壁画中出现曲辕犁,可以证明唐朝已经出现了曲辕犁;②该敦煌壁画位于西北,由此可以证明曲辕犁的新农业技术推广到了西北。 【教师提问】在食店中,我们看到一旁的食客在喝某种黄绿之汤,让我们猜一猜他们在喝什么? 【教师行为】呈现《长安三万里》截图。 【学生回答】茶叶。 【教师追问】课本第15页第一段说唐朝“茶叶种植有长足的发展,茶叶的产量、品种都远超前朝”。请从课本第14页至第18页中,寻找史料(地图)证明唐朝茶叶产量、品种的发展。 【学生回答】课本第16页的“唐朝经济分布图”,①“茶叶”图例数量多,说明唐朝时期茶叶种植地区多,由此推知唐朝茶叶产量多;②“茶叶”图例分布地区广,说明唐朝时期茶叶种植分布广,由此推知唐朝茶叶品种多。 【教师讲授】唐朝茶叶产量、品种增加,由此带动饮茶习惯的发展,课本说唐朝“饮茶之风盛行,茶叶在唐朝已成为日常消费品”。从课本第15页“相关史事”与文物中,寻找史料证明唐朝饮茶之风的盛行。 【学生回答】①唐朝“茶圣”陆羽著有《茶经》,体现人们对饮茶一事已有较多研究;②课本第15页“越窑青釉瓷带托茶盏”,正是唐朝人们饮茶的实物证明。 【教师提问】在长安城大街上走,我们发现人们所穿衣物工艺良好,色彩艳丽,纹饰精妙。课本说唐朝以蜀锦冠绝全国。请从第14页至第18页,寻找史料证明唐朝纺织业达到较高水平。 【教师行为】呈现《长安三万里》截图。 【学生回答】课本第18页“彩绘仕女弈棋图”中,仕女所穿衣服色彩艳丽,工艺精美,可证明唐朝时期丝织业发展水平较高。 【教师提问】在主要为达官显贵服务的东市,我们还看到了精美的瓷器。请从课本第14页至第18页中,寻找史料证明唐朝陶瓷生产技术的发展。 【学生回答】课本第15页“越窑青釉瓷带托茶盏”、“邢窑白釉瓷罐”、“三彩釉陶载乐骆驼”分别印证了课本所述唐朝“越窑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的表述,这都体现了唐朝陶瓷技术的发展。 【教师提问】唐朝农业、手工业的进步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课本上说“唐朝商业十分繁荣,国内贸易兴盛,出现了长安等大都市”。请根据“唐朝长安东西市鸟瞰图”,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说明唐朝长安城是商业繁荣的大都市。 【学生回答】唐朝长安城东西市商品种类丰富,有丝帛行、米行、肉行、鱼行、药行等,这体现长安城内商业发达。 【教师学法指导】“说明”类题目要做到“史论结合”,既要从图中提取“史实”,又要进行评价,给出“史论”。 【教师提问】唐朝商业在国内贸易之外,还有对外贸易,课本第16页说唐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海上丝绸之路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请从课本第14页至第18页,寻找史料证明唐朝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学生回答】课本第15页“三彩釉陶载乐骆驼”,骆驼作为陆上丝绸之路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它的形象出现在中原唐三彩中,说明唐朝经常有骆驼进入中原,由此可见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设计意图:借助历史电影《长安三万里》和课本的表述,学生能基本梳理“开元盛世”在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等经济方面发展的表现;并通过自主从课本寻找实物史料、文献史料证明唐朝的经济繁荣,学生能发展提取史料历史信息的能力,并能更深刻地认识盛唐的繁华。 第三章 找史实:繁华都市认长安 (知识点三:国际大都市长安) 【教师行为】呈现“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教师提问】离开东西市后,从更高的视角俯瞰长安城,我们看到,在外郭城中,除了商品交易区的东西市,剩下的坊都是居民居住区,市和坊的功能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同时,坊门和市门按规定时间开闭,即市的经营和居民的日常生活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请结合课本第17页第三子目的内容,简述长安城内该制度的名称。 【学生回答】坊市制度。 【教师讲授】但联系生活,家里父母做生意的同学,大多也见过晚上父母工作的样子。商业活动的进行不可能严格地按照时间规定。因此,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市制度逐渐松弛,商业活动和居民日常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逐渐突破坊市制度的严格规定。 【教师提问】结合“唐朝长安城平面图”,以及课本第17页“材料研读”,分析唐朝长安城的特点。 【学生回答】①(长安城呈中轴对称布局,坊市、大街的分布犹如棋盘,且有十二条大街)规划严谨,规模宏大; ②(宫城、皇城为城市的核心)体现皇权之上; ③(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个部分,且外郭城又分交易的市与居住的坊) 功能分区明确。 【教师提问】长安经济繁荣、规划有致,是有名的大都市,因此,它也吸引着各族各国人民到来。课本第18页说“长安既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也是闻名中外的国际大都市。”请从课本第14页至第18页,寻找史料证明唐朝长安对外开放。 【学生回答】课本第15页“三彩釉陶载乐骆驼”,骆驼身上有三个胡人,可见唐朝时期常有胡人进入长安。 【教师提问】唐朝之前是民族大交融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而受到民族交融之后北方民族和域外习俗的影响,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兼容并包。以女子生活为例,许多女子接受诗书、音乐教育,也喜好骑马、下棋等活动,如“彩绘仕女弈棋图”所示。在仕女之外,一旁的侍女也身着男装。这再次体现唐朝较为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 设计意图:衔接“开元盛世”的经济繁荣,结合长安城平面图,学生能意识到商品交易主要集中在东西市,由此引入坊市制度、长安城特点的学习。同时,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实物史料的历史信息,学生能有依据地认识长安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 【教师拓展】我们在长安城中找了繁华盛世的具体表现,也找到了史料进行证明。整体来讲,历史电影《长安三万里》对盛唐繁荣的还原还是到位的。但是老师需要补充,在该电影的叙事中,高适、李白和杜甫在长安城相遇,但在真实历史中,三人在洛阳城而非长安城相遇。而这一史实出入也引发了洛阳市隋唐史学会的批评。这其实体现了一条非常重要的历史认识:历史电影不等于真实历史。 【教师提问】那我们如何去获取正确、真实的历史认识呢?本节课我们一直在长安城中寻找某种证据,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正确历史认识的获取要依据可靠的历史史料。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先从唐朝的治理脉络中整体认识了唐玄宗及“开元盛世”,接着,我们在长安城寻找史料,了解、证明了盛唐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并感知了盛唐社会开放进取、兼容并包的风气。我们可以发现,盛唐时期劳动人民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创造,离不开政治方面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的条件,这其实体现了政治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大体证明历史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对盛唐繁华的还原是基本符合史实的。不过,我们还是要明确,历史电影不等于真实历史,一切历史认识要从可靠的史料出发。 设计意图:呼应导入部分提出的“电影是否还原得好?”的问题,在肯定历史电影《长安三万里》还原“开元盛世”繁荣努力的同时,也有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电影不等于真实历史,强调正确历史认识来源于可靠史料,由此引导学生把在第二章寻找史料证明唐朝经济繁荣的实践升华为具体的史料实证历史核心素养。
(三)认知建构
(四)反馈检验
近年来,以盛唐为时代背景的历史电影、电视剧较多,请任选以下一部历史电影或电视剧,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段,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说明该影视还原好的地方,或者其存在的历史谬误。(要求史论结合,说理充分。)(也可自选一部以盛唐为背景的历史电视剧、历史电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