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科: 道德与法治 授课班级:课题:6.1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课时数:1课时教材分析:2025年七年级下册教材知识进行了全新编排,《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是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为主线,重点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具体内涵及其重要意义,为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现代价值提供了思想基础。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深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增强文化自信,树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学情分析:1. 认知特点: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但对具体事例和故事有较强的兴趣和接受度。 2. 知识储备:学生已初步接触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对“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这一概念较为陌生,缺乏系统认知。 3. 生活经验:学生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一些传统思想,如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但并未深入思考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4. 学习兴趣: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兴趣,但如何将传统思想与现代生活结合,仍需教师引导。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 2.道德修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魅力,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力量,树立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 3.责任意识: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实际行动传承家国情怀。教学重点: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个思想理念教学难点:理解思想理念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教 学 设 计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集 体 备 课 素 材 个 人 教 学 设 计 思 路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哪吒2燃爆海外》,思考:视频给你什么启示? 教师过渡:动画电影中国神话《哪吒之魔童闹海》燃爆海外,显示了中国文化创造活力、魅力和实力的一次生动展示,中国文化也踩上“风火轮”成功出海,彰显了中国文化自信。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六课传承核心思想理念,第一框《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讲授新课 阅读教材第50页【生活观察】 问题:1.这些名句蕴含着什么思想理念 答案示例 “苟日新”一句蕴含着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春生夏长”一句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纸上得来终觉浅”一句蕴含着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衙斋卧听萧萧竹”一句蕴会着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问题2:为什么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归纳总结】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是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至今仍然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③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培育和形成的思想理念,有助于我们理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我们走好人生道路提供有益启迪。 探究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内涵 阅读教材P51【探究与分享】,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小组合作讨论: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 体系,在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 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雨惊春清 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从这首耳熟能详的二十四 节气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卓越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二十四节气对历代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天地万物都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形成了 一种与大自然感应的诗意浪漫。 (1)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对历代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提示:①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②它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准确时间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 ③它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间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 (2)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古人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 提示: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归属于自然,人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 ②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并利用自然,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课堂归纳】: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有哪些?(修改) 师总结:1.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华民族对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有深刻的思考,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删除)主张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 探究二: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的内涵。 【观看视频】:《脚踏实地》,思考:如何理解“脚踏实地”这一成语? 提示:“脚踏实地”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办事或做学问踏踏实实,实事求是,不浮夸。 【相关链接】P52, “实事求是”出自《汉书》,原指根据实证,求索真知。这种精神为后世所推崇,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全新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 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945年,党的七大将“实事求是”写入党章,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习近平指出: “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 【课堂归纳】: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有哪些?(修改) 2.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内涵 ①中华民族倡导做人做事要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出发,既怀抱梦想,又关注现实, ②在实践中探求真知,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和处理事情。 探究三: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的内涵 观看视频:《革故鼎新》 【用典释义】教材第52页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时则变化,变化则通达,能通达,则能恒久。此句蕴含着我国古人可贵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启示我们事物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只有适时求变,才能长盛不衰,这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规律,只有遵循这个发展规律,社会才会发展,国家才会进步。 【课堂归纳】: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有哪些?(修改) 3.革故鼎新【革除旧弊,创立新制】、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 ①中华民族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断变化的。(删除) ②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造与创新。 探究四: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的内涵 【探究与分享】P53,小组合作讨论: 春秋时期,孔子到卫国去,弟子冉有驾车。孔子看到卫国人丁兴旺,感叹道:“人真多呀!”冉有问:“人口增加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孔子回答: “让人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起来之后,又该怎么办呢 ”孔子回答: “发展教育。”这就是孔子倡导的“庶、富、教”的治国思想。 谈谈你对孔子“庶、富、教”思想的理解。 提示:①“庶”即充足的劳动力,“富”即使人民生活富裕,“教”即使人民受到伦理教育。 ②孔子认为,国家发展必须具备“庶、富、教”三个条件。人口的增加和基本的物质财富的需求,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但社会、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教化人心,修养民心。 ③这一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我们要保证劳动力的数量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要通过发展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样才能不断促进经济发展,从而不断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用典释义】教材第53 页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出自《淮南子·汜论训》,意思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途径是利民。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用以说明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深刻阐明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 【课堂归纳】: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有哪些?(修改) 4.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内涵 中华民族主张“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删除)认为社会发展必须惠及人民,满足人民实际的利益需求,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知识归纳: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有哪些?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主张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 2.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内涵 ①中华民族倡导做人做事要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出发,既怀抱梦想,又关注现实, ②在实践中探求真知,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和处理事情。 3.革故鼎新【革除旧弊,创立新制】、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造与创新。 4.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内涵 社会发展必须惠及人民,满足人民实际的利益需求,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加) 四、课堂小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的独特优势。我们只有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蕴,才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板书设计 (手写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