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谢灵运诗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七里濑谢灵运①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②。既秉上皇③心,岂屑末代诮。目睹严子濑④,想属任公钓⑤。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注】①谢灵运:南朝诗人,此诗为作者被贬谪,自京都赴任永嘉,途经富春江畔七里濑时所作。②要妙:精微玄妙的道理,这里指老庄的哲学。③上皇:伏羲氏。“秉上皇心”,意指秉持着上古时代人生活简单、恬淡少欲的想法。④严子濑:东汉隐士严光垂钓处。⑤任公钓:《庄子·外物》有寓言说,任公子以五十头键牛为饵,钓于东海,一年后才钓得大鱼。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逝湍”明写江水奔流之态,暗用“逝川”的典故,故“伤”字义含双关,既伤江上行舟之艰险,又伤岁月流逝之匆遽。B.“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句,描写山水远近相谐,带给人一种立体、旷远的空间感。C.“遭物”二字承上启下,全诗由此从前四联写景转入后四联抒情,结构圆融自然。D.作者追慕古代先贤,希望领悟到精微玄妙的道理,以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概括。阅读下面这首古体诗,完成小题。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谢灵运昏旦变气候,山水舍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①,试用此道推。【注】①摄生客:探求养生之道的人。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起首两句中“变”“含”两字,化虚为实,写出了气候景象、山光水色的奇特,看似平常,却蕴含博大丰富。B.“出谷”两句承上启下,点明了游览是一整天,与首句“昏旦”呼应;同时又暗中为下文写傍晚湖景过渡。C.“林壑”以下四句,描绘出一幅天光湖色辉映的湖上晚归图,进一步渲染出清晖娱人、游子憺然忘归的意兴。D.全诗紧扣题目“湖中”两字,叙写了一天的行踪和景象,尽管时空跨度很大,但因虚实详略得宜,写得次第井然。E.全诗寓情于景,景中含情。诗人“愉悦”之情,洋溢在“清晖”“林壑”“蒲稗”这些脉脉含情的景物所组成的意象之中。4.诗歌的最后四句写诗人出游之后的感悟。这种感悟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所抒发的感悟有怎样的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登池上楼①谢灵运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②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③,萋萋感楚吟④。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注】①此诗写于宋少帝景平元年初春。诗人谪居永嘉(今浙江温州),久病初愈,登楼观景,写下此诗。②徇禄:追求俸禄,指做官。③“祁祁”句取自《诗经·豳风·七月》的“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④“萋萋”句取自《楚辞·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首四句,既是起兴,又含有比喻之意。诗人将“我”与物融为一体,借“潜虬”喻隐居之士悠然自适,借“飞鸿”喻仕宦之人奋进高飞。B.“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是诗人对自我状态的认识和分析,反映了诗人在仕与隐的去向上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内心矛盾和痛苦。C.“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紧扣早春景物的特点,由远及近,绘声绘色,有动有静,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景象,达到了情景合一的境界。D.“无闷”源自《周易·乾卦》,诗人由《周易》的“遁世无闷”联想到自己当下情境,抒发了诗人决心远离官场、归隐山林的强烈愿望。6.诗中写景部分是诗人心理变化的枢纽,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入彭蠡湖口(节选)谢灵运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①。洲岛骤回合,圻岸②屡崩奔。乘月听哀狖③,浥露馥芳荪。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④。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注】①具论:详细述说。②圻岸:曲岸。③狖:长尾猿。④屯:聚集。7.下列对这首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起笔两句突兀而起,表达了对因风潮变幻不定、难以详细述说的水行客宿生活的厌倦之情。B.三、四两句通过联想与想象描写彭蠡的水势:波涛奔流,分分合合,遇岸崖崩起雪浪后奔流直下。C.五、六、七、八四句主要通过月、猿啼、馥郁的芳草、晚春绿野、苍岩、白云等描绘沿途的景色。D.最后两句揭示了诗人的心境,虽沿途景色恬静优美,但诗人的心情并不平静,对日夜晨昏有千念万感。8.有人认为,诗歌前两句“倦”“难”二字最难咀嚼,请结合节选的这部分诗句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岁暮①谢灵运殷忧②不能寐, 苦此夜难颓。明月照积雪, 朔风劲且哀。运往③无淹物,年逝觉已催。注: ①这首诗作于晚年(他死时年仅四十九岁),谢灵运是一个自视甚高而性格偏激的贵族文人。他不仅受到排挤,出为永嘉太守,而且因自己的“横恣”与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遭杀身之祸。②《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 如有隐忧”之句。③运往,四季更替。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忧”包含下文“年逝”之悲,诗人用“殷忧”两字, 是为了抒发对自然寿命的忧虑。B.一二两句,以夜不能寐托出忧思之深,用一“苦”字传出不堪禁受长夜难眠的折磨之状。C.五六句写到随着时间的运行,四季的更迭,一切景物都不能长留,人的年岁也迅速消逝。D.诗人将叙事、写景与抒情交融汇合,浑然一体;整首诗歌中的迟暮之感显得沉郁凝重。10.本诗“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两句被评论家推为“古今胜语”的代表, 请从视听的角度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夜宿石门诗谢灵运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①?美人竟不来,阳阿②徒晞发。【注】①伐:夸奖。②阿:山岭。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一、二句写早晨采摘把玩苑中兰花,并担忧兰花因受严霜侵压而凋残,写出了诗情产生的动因,也为后文写暮游做铺垫。B.一、三句同二、四句,形成隔句对,“朝搴”与“瞑还”对应,“畏彼”与“弄此”对应,形成韵调摇曳、回环飘荡的效果。C.“鸟鸣”“木落”,从听觉角度描绘视界中的夜景,“异音”“殊响”以动衬静,写出了深夜山中宁静安谧,给人以奇异感觉。D.最后两联,写无人共赏如此美妙的秋夜美景,无从向他人夸赞杯中的好酒,只好在山上徒劳地等待,直到太阳出来,晒干头发。12.本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答案1.C 2.被贬后羁旅途中的孤独痛苦;对时光流逝的愁苦无奈;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无人理解的苦闷愤恨;面对世俗的清高孤愤。【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赏析诗歌的能力。C.“全诗由此从前四联写景转入后四联抒情”错误。全诗由此从叙事写景转入抒情议论。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结合注释可以了解诗人处境为仕途之路不顺利,遭遇了被贬谪,首句可见诗人处于羁旅行役状态。“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诗人看到急流的江水和崩落的江岸更感伤自己的长期在外飘荡,表达了被贬后羁旅途中的孤独痛苦。“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诗人只见急流飞逝,日落西山,余辉照耀。又感伤江上行舟之艰险,以及岁月流逝之匆遽,表达了心中无可奈何的愁苦之情。“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作者借古人以明志。“严子”和“任公”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古人。严光是避世的隐者,而任公则象征着具有经世大才的非凡之辈。作者意思说自己纵有经天纬地之才,由于不合时宜,宁可做个隐士。结尾两句,作者明确表示:即使不同时代的人也可以志趣相投,步调一致。言外隐指:本人知音寥落,当世的人对自己并不了解,表达了无人理解的苦闷愤恨;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面对世俗的清高孤愤。3.AD 4.答案示例:《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的感悟是只有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才能获得自由的生活,才会有宁静淡泊的心境。这首诗中诗人抒发的感悟是,一个人只要思虑淡泊,那么对于名利得失,穷达荣辱这类身外之物自然就看得轻了;只要自己心里常常感到惬意满足,就觉得自己的心性不会违背宇宙万物的至理常道,一切皆可顺情适性,随遇而安。【解析】3.试题分析:A项,“化虚为实”,就是“虚写”;D项,紧扣“湖中”不对,应是紧扣“还”字。4.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的类别“田园诗”“山水诗”比较二者的情感,陶渊明主要是厌恶官场,隐居田园,此诗是“寄情山水”“顺情适性,随遇而安”。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比较情感的不同,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5.C 6.①开篇诗人是忧郁的,他既不能安然退隐,又不能建功立业。②结尾诗人不再犹豫,内心坚定,决意隐归。③心理变化是受自然景物之变化的影响。冬去春来,已是流水潺潺,群山耸立,春草新生,飞鸟鸣叫,清新的自然、盎然的生机荡涤着诗人内心,从而使诗人得到精神洗礼。【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有动有静”错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描写池塘边春草萌生、园柳中禽鸟鸣叫的场景,突出春天的勃勃生机,主要为静景。这里的“变”不是动景,是突出春天消息的突然而至,突出作者的欣喜之情。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先要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前后的心理变化。本诗写景的句子主要包括“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几句诗描绘了一幅登楼远望所见到的景物,描写了初春时节池水、远山和春草、鸣禽的变化,满目春色,显示出生意盎然的景象。写景之前的前八句中,作者借“潜虬”“怍渊沉”,“飞鸿”“愧云浮”形象的比喻写出自己的困境,写官场失意的颓丧心情和既不能像潜藏的虬那样安然退隐,又不可能像高飞的鸿那样声震四方的无奈情绪,心情是黯淡的。写景之前的后六句中,在美好春景的感召下,作者尽管“伤豳歌”“感楚吟”,尽管离群索居易感岁月漫长,枯索无味难以安心。但他却坚定地表示坚持节操岂止古人能够做到,《周易》所谓“遁世无闷”在今人身上同样可以得到征验,诗人的情绪便从进退维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以高亢的声调收结全篇。7.B 8.①诗歌前两句中,一个“倦”字表明了诗人对“客游”在外并长期“水宿”的厌倦之情,以下诗句通过对旅途环境的描述衬托这种厌倦之情,最后以日夜晨昏“千念”“万感”进一步表达这种情感;②一个“难”字表达对人生经历艰难,“风潮”不断,难于“具论”的无限感慨,中间六句环境描写看似旅途所见,实则是诗人对自己多年旅途颠沛生活或凶险或平静的总结。【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通过联想与想象描写彭蠡的水势”错误,从题目来看,诗人已经“入彭蠡湖口”,所以对彭蠡水势的描写是具体的、真实的,而不是通过“联想与想象”。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首联是说“早已厌倦了水上的长途旅行,因为风潮变幻不定,凶险难测,难以述说”,诗人乘舟远行,日夜住在船上,既疲倦,又感到厌倦(这种心情同作者的政治处境不佳有关),而舟行途中所遭遇的风潮,是难以一一说明的。开头两句中的“倦”“难”二字恰恰是作为全诗总纲句中的两个关键词,中间六句是对周围环境的描写,看似是写旅途所见,实际是解释为什么“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的。“难”字突出了要不断面对的“风潮”,突出了人生要不断经历的各种艰难,抒发了诗人“难具论”的感叹和无奈之情。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长期“客游”在外的漂泊生活的厌倦之情,诗人用“倦”字将这种疲倦、厌倦之情鲜明的表现出来了。最后两句,是由写景到抒情、议论的过渡,总结他是百感交集来渡过旅途中的日日夜夜的:“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游览沿途景致,思绪万千;从早到晚,浮想联翩。诗人用“千念”“万感”进一步突出了表达了自己对多年艰难的漂泊生活的厌倦之情。9.A 10.①视觉上,写明月映照积雪,给人以寒冷的感受。②听觉上,写风声的凄厉;“哀”字,写哀号朔风,表达诗人的惆怅。③视听结合,眼前的景象与心境相合,反映诗人心绪的悲凉与不宁。【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是为了抒发对自然寿命的忧虑”错,“殷忧”包含下文已经明白揭出的“运往”“年逝”之悲。它并非单纯的对自然寿命的忧虑,而是交织着人生追求、社会人事等多方面矛盾的复杂思绪。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从“视听”角度赏析“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句。先分析“视觉”和“听觉”各自的具体内容,再分析二者结合的好处。这两句是殷忧不寐的诗人岁暮之夜所见所闻。积雪的白,本就给人以寒凛之感,再加以明月的照映,雪光与月光相互激射,更透出一种清冷寒冽的青白色光彩,给人以高旷森寒的感受。这是一种典型的阴刚之美。这一句主要是从视觉角度,从色感上写岁暮之夜的凛寒高旷之象。下一句则转从听觉感受方面写岁暮之夜所闻。“朔风”之“劲”,透出了风势之迅猛,风声之凄厉与风威之寒冽,着一“哀”字,不仅如闻朔风怒号的凄厉呜咽之声,而且透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表达诗人的惆怅。两句分别从视、听感受上写出岁暮之夜的高旷、萧瑟、寒凛、凄清。这两句的真正妙处是它和殷忧不寐的诗人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契合。眼前的景象与心境相合,反映诗人心绪的悲凉与不宁。11.C 12.①情趣高雅,品质高洁。自己爱惜兰花幽草,夜宿高山云际,赏玩寒石明月,借助幽兰、白云、明月等意象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志趣。②神思敏锐,喜爱自然。诗人调动听觉,敏锐地捕捉鸟唱叶落等各种细微的声响,沉浸于那清亮悠扬的音调。③孤独寂寞,渴求知音。诗人在美景中独自游玩,无人为伴,不禁发出“芳醋谁与伐”“美人竟不来”的感慨。【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C. “‘异音’‘殊响’以动衬静”错。此处是说各种声音一起来到耳边,听来都是清亮悠扬的声调,似乎变得与平时不同,引起了人的奇异感觉。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形象的能力。开头四句,写诗人早上爱惜兰花,恐怕它在霜露中凋残,而采摘把玩,;晚上,诗人回到高入云际的别墅中休息,玩赏着山石上婆娑的月影,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情趣高雅,品质高洁。兰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白云、明月皎洁、洁白,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志趣。“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描写诗人夜晚听到鸟的鸣叫声渐渐低落、渐渐稀少,最后成为偶尔一二声的啁啾,于是意识到它们已在林中栖息,夜越来越深;而在沉静之中,时时又传来簌簌的落叶声,于是知道山中又起了夜风。夜中“异音”、“殊响”一起来到耳边,听来都是清亮悠扬的声调。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神思敏锐,喜爱自然。“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写可惜如此美妙的夜晚,却无人同我一起欣赏,这满壶香醇的美酒,又有谁能与我同醉共欢。远行的朋友,依然迟迟不归,不知不觉中,夜色渐渐褪尽,东方,已经朝霞初染。诗人感叹:如此美妙的秋夜,却无人能够欣赏,我也就无从向谁夸美这杯中的好酒了。言外之意,是说世人多庸俗,缺乏高逸情趣,难与自己同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