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李曾伯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李曾伯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李曾伯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青玉案·癸未道间
[宋]李曾伯
栖鸦啼破烟林暝,把旅梦、俄惊醒、猛牾征鞍登小岭。峰回路转,月明人静幻出清凉境。
马蹄踏碎琼瑶影,任露压巾纱未忺整。贪看前山云隐隐。翠微深处,有人家否,试击柴扃问。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鸦叫个不停,划破了暮霭笼罩下树林的寂静,旅梦一下子被惊醒了。此时天黑了,词人一下子紧张起来,于是猛拍征鞍急于赶路。
B.山路迂曲,月亮升起来了,山野寂寥无声,跟傍晚的幽暗、喧闹形成鲜明对照,通过白描手法,描写了夜行山林的原因和心境。
C.夜色渐浓,马蹄急促,踏碎月影露水打湿了头巾,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氛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D.月下轻云缭绕的前山更是一个诱人的所在,越是这种轻云笼罩的景色,越是在月下能散发着诱人的气息催人前行。
2.本词最后“翠微深处”三句与辛弃疾《西江月》“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所蕴含的情感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和郑巽坡咏菊并见寄韵二首(其一)
李曾伯①
天涯秋晚见孤芳,华发萧骚易感伤。
对酒未尝忘北海②,因诗惟恐瘦东阳③。
古心翻得风霜白,冷艳宁随草木黄。
惟屈可餐陶可采,蝶蜂争得识寒香。
【注】①李曾伯:南宋名臣,性格刚直,两次被贾似道弹劾。②北海:孔融曾为北海相,颇有治绩,抨击时政,言辞激烈,因触怒丞相曹操被杀。③东阳:南朝时期的文学家沈约,曾官东阳令,因长期生病身体逐渐消瘦。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孤芳”紧扣诗题中“咏菊”二字,诗人以“孤芳”自比,并直抒胸臆,为全诗奠定了低沉悲伤的基调。
B.颔联用典,借用孔融和沈约之事,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又是对诗人与孔、沈二人相似人生境遇的真实写照。
C.颈联借物抒怀,表面上是写菊花在寒风严霜的摧残下保持自身的洁白,实则暗示诗人被奸臣摧残迫害。
D.尾联出句化用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追求。
4.从全诗来看,诗人为何而“感伤” 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
[宋]李曾伯
天下奇观,江浮两山①,地雄一州。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春去春来, 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
淮头,虏尚虔刘②。谁为把中原一战收?问只今人物,岂无安石③,且容老子,还访浮丘④。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危栏外,渺沧波无极,去去归休。
【注】①两山:指镇江江边的金山和焦山。②虔刘:劫掠、杀戮。③安石:指东晋谢安,曾在淝水之战中大获全胜,收复了许多失地。④浮丘:仙人名。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首“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三句,实景与幻象相融合,其中用一个“浮”字,表现出了由江面看山奇妙的视觉幻象。
B.“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一句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描写山色翠绿,波涛雪白,色彩鲜明,并表现出江涛的浩大气势。
C.“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实写词人当下的归隐生活,闲适、安然,不问世事,写得十分真切生动。
D.词中有画,寥寥几笔绘出一幅清新、俊逸的江水山色图;此词意境开阔,绘景抒情相得益彰,且气韵流畅,很有力度。
6.词人用多种手法抒发自己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阴风黄盆口
李曾伯
三日江行两日风,短篷掀舞浪花中。
危疑正贵须臾忍,静定将收造化功。
休叹退飞犹六鹢[注],会看遇顺若孤鸿。
挽回一息南薰力,稳送征樯秋浦东。
[注]六鹢退飞:《公羊传·僖公十六年》,“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意思是说:这个月,有六只水鸟被风吹得倒退着飞过宋国国都。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船只在江上遇到狂风,在波涛汹涌的江面航行,因此行程艰难。
B.颔联表现诗人在风暴面前的疑惧与等待,期待风平浪静后能继续航行。
C.颈联用比拟手法,生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中生命体的观察和感悟。
D.这首诗通过动态的自然景象来表现诗人的情感,语言简洁,意象生动。
8.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柳池松风亭
李曾伯
轧轧肩舆①上剑门,春和身健快于奔。
风翻红雨催芳信,山带青烟入烧痕②。
邻略③物华无好句,破除旅思有清樽。
高人喜与松风接,莫遣梨花到梦魂。
【注】①肩舆:轿子。②烧痕:农民烧荒(即刀耕火种)留下的痕迹。③邻略:同“领略”。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从登山发端,继而描述渲染途中景物和感受,至尾联方点扣题目,并明表心志。
B.首联在轧轧轿声和轿夫轻健的步伐上用笔,不着痕迹地传达诗人山行时畅快的心情。
C.山风翻卷,落花如雨,烧田之处,青烟缕缕,春景的萧瑟难减诗人登临的盎然兴致。
D.本诗气脉通畅,用语斩截有力,清新明快,与诗人游途中明朗愉悦的心境恰相契合。
10.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答案
1.C 2.①本词表现“试击柴扃”的漫不经心和悠闲酒脱之感。在林木茂密的地方,他发现了人家,“试击柴扃问”。“试击”是指想敲敲,想问问,但并不十分有意,其实有没有人家都不会影响词人行路的兴致。
②辛弃疾《西江月》表现他遇雨忽逢“旧时茅店”的惊喜和亲切感。山前下起了小雨,“我”急忙寻找避雨的地方,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意想不到地出现在眼前。
【导语】李曾伯的《青玉案·癸未道间》描绘了夜行山林的景象,运用白描手法,展现了旅途中的孤寂与清凉。词中通过月下山路、云雾缭绕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人家温暖的渴望,情感细腻而深沉。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氛围”错,应是渲染了清幽闲适的氛围。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翠微深处,有人家否,试击柴扃问”,词人在旅途之中,看到前面翠微山的深处,不禁心生疑问那里是否有人家,想去轻轻地敲一下柴门。“试击柴扃问”这一动作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词人漫不经心地想要去探寻一番的心理,体现了他对那片未知的翠微深处的好奇之感,也体现出他的悠闲酒脱。词人在夜色中赶路,看到这幽静且带有几分神秘的翠微深处,联想到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词人对其有所向往,希望能在那里找到一份远离尘嚣的宁静与质朴,一种悠闲之意油然而生。
②辛弃疾夜行在黄沙道中,一路上在寻觅可以投宿歇脚的地方。当走过“路转溪桥”后,突然看到了记忆中熟悉的旧时茅店出现在社林边,一种强烈的惊喜之感油然而生,就好像是在迷茫中找到了归宿般的意外之喜。“旧时茅店”表明这是词人曾经见过或者熟悉的地方,看到熟悉的事物出现在眼前,自然会涌起一种亲切感,心中的那份担忧和疲惫顿时减轻了许多,所以这两句也蕴含着词人在夜行途中感受到的一种轻松、亲切的心情。
3.C 4.①根据“天涯秋晚见孤芳”分析,诗人天涯飘零,远离故园,孤独寂寞。②根据“华发萧骚易感伤”和“因诗惟 恐瘦东阳”分析,光阴易逝,诗人年老体衰,疾病缠身。③根据“对酒未尝忘北海”分析,诗人因性格刚直而被弹劾,仕途浮沉,个人命运难以把握。④根据颈联和尾联分析,世道艰险,世人争名逐利,而诗人坚守高洁隐逸的品格、不愿随波逐流。
【导语】这首咏菊诗以孤芳自况,展现了诗人刚直不阿的品格。首联以“孤芳”起兴,颔联用孔融、沈约典故暗喻自身遭遇,颈联借菊之“风霜白”喻高洁操守,尾联化用屈陶诗意,表达超然物外之志。全诗托物言志,将个人际遇与菊之品格相融,在感伤中见风骨,在孤傲中显气节。
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实则暗示诗人被奸臣摧残迫害”错误,这两句诗是诗人借写菊花坚忍不拔的高洁品质,表明自身对这种品质的坚守,没有暗示被奸臣摧残迫害之意。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天涯秋晚见孤芳”:“天涯”点明诗人漂泊异乡,远离故园;“秋晚”渲染萧瑟氛围,“孤芳”以菊花自喻,既写所见之景,亦暗含孤身一人的寂寥。漂泊之苦与季节的苍凉叠加,引发感伤。
②“华发萧骚易感伤”“因诗惟恐瘦东阳”:“华发萧骚”直言头发花白稀疏,叹时光流逝;“瘦东阳”化用沈约因病消瘦的典故,以“惟恐”写出对身体衰败的忧虑。岁月催老与健康堪忧,双重感慨触发伤感。
③“对酒未尝忘北海”:“北海”典出孔融,其因刚直敢言遭曹操杀害。诗人以孔融自比,暗指自己因性格刚直被贾似道弹劾、仕途受挫的经历。“未尝忘”既含对孔融的追慕,亦透露出对自身命运难以掌控的无奈。
④颈联“古心翻得风霜白,冷艳宁随草木黄”与尾联“惟屈可餐陶可采,蝶蜂争得识寒香”:以“风霜白”喻心志历经磨难仍坚守清白,“冷艳不随草木黄”借菊花象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惟屈可餐陶可采”化用屈原餐菊、陶渊明采菊的典故,自比先贤;“蝶蜂争得识寒香”以蝶蜂喻世人,感叹高洁品格不被赏识,孤独中见苍凉。
5.C 6.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情)。作者写江、山、雾、浪等意象,江山雾蒙,江涛气势浩大,写塞草、行船,生机盎然,气势宏伟,激起壮志豪情。写春来春去,潮涨潮落,写出岁月匆匆而逝,英雄怅然,难有作为,愤懑之情涌上心头。②直抒胸臆(直接抒情)。“怅英雄白发”“去去归休”等诗句,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决心归隐的无奈之情。③用典抒情(用典)。借用谢安、浮丘等典故,表达志愿出征、坚持抗战,却不被任用、壮志难酬之情,以及归隐的思绪。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实写词人……”错误。这几句是虚写,是词人想象自己的归隐生活。呼应上文,“且容老子,还访浮丘”,我既然做不了像谢安那样的英雄,就让我去访仙问道吧。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情)。上片触景抒怀,情融景中。“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三句,实景与幻象相融合,其中用一个“奇”字,表现出了奇妙的视觉幻象。“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江面开阔,水雾缭绕,晴日下,格外分明,江那边,只能模糊地看见青青的山影。江边苇草丰茂,江船迎风击水前进。江水、远山、烟波、怒涛、塞草、行船,画面生机盎然,气势宏伟,激起有志男儿的壮志豪情。而现实残酷地粉碎了词人的宏伟抱负,不禁悲从中来。他感到“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只能“几度斜阳人倚楼”。于是一种愤懑压上他的心头,“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英雄老矣,什么都不可能了,难有作为。
②直抒胸臆(直接抒情)。“怅英雄白发”英雄老矣,什么都不可能了,难有作为;“去去归休”英雄失志,终于下定归隐的决心。这些诗句,直接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决心归隐的无奈之情。
③用典抒情(用典)。“问只今人物,岂无安石”词人自比谢安,志愿出征,领导抗战。“且容老子,还访浮丘”还是归隐去吧,去与浮丘公相伴。借用谢安、浮丘等典故,表达志愿出征、坚持抗战,却不被任用、壮志难酬之情,以及归隐的思绪。
7.B 8.
①人生中必然会有逆境和困难。就像江上行船遇到风浪一样,人生旅途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境,我们要有心理准备,懂得面对和克服它们。
②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忍耐。遇到危险和困惑时,要学会忍耐,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只有冷静应对,才能渡过难关。
③顺境和逆境是相辅相成的。颈联用“六鹢退飞”和“孤鸿遇顺”的对比告诉我们,顺境和逆境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应因一时的失败而气馁,也不应因顺境而骄傲,要学会在不同境遇中保持一颗平常心。
④ 乐观面对未来,相信转机终会到来。尾联的顺风行船给了我们希望和信心,启示我们无论眼前的境况如何艰难,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迎来顺利和光明。
【导语】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江上航行时遇到狂风巨浪的情景,表现了他在困境中的坚韧与乐观。首联写江行遇风,行程艰难;颔联表现诗人面对风暴的镇定与期待;颈联通过比喻,表达了对逆境中坚持的信念;尾联则展望顺风顺水的美好前景。全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语言简洁,意象生动,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表现诗人在风暴面前的疑惧与等待”错误,“危疑正贵须臾忍,静定将收造化功”的意思是在危险和疑虑之中,正直和高贵的人必须忍耐片刻,保持冷静将会获得命运的恩赐。它主要表现的是在风暴面前保持冷静和坚定,不是单纯的疑惧与等待,而是强调忍耐和静待时机的心态。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题目要求的是从诗歌中提炼出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启示。因此,我们需要从诗歌描绘的自然景象和意象中挖掘深层含义,并结合诗人的思想情感来总结出哲理。
诗的首联描写了诗人乘船在江上行驶,三天的航程中有两天遭遇狂风,风大浪急,短篷在浪花中被掀起摇晃。这一句描绘了风浪对行船的阻碍,突显出行程的艰难困苦。这种自然环境中的风浪景象正是人生困境的象征,启示我们人生之路上难免会遇到风浪、挫折和挑战。面对这些困境,我们应做好心理准备,不畏惧前行路上的风浪,明白这是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颔联中的“危疑”表达了在风浪中的危险境地和内心的不安与疑虑,而“须臾忍”强调了片刻忍耐的可贵,“静定”则表现了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坚定的重要性。这一联从自然景象引入对内心状态的描写,指出在面对困境和危机时,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与镇定,不被表面的风浪所动摇。人生中常会遇到各种突如其来的困境和挑战,这时短暂的慌乱与疑虑是正常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忍耐,保持冷静,等待困境过去。这样的态度不仅帮助我们渡过难关,更能提升个人的毅力和耐力。
颈联通过“六鹢退飞”和“孤鸿遇顺”的比喻,表达了在逆境中不必叹息,因为逆境只是暂时的,未来仍然有机会遇到顺境。“六鹢退飞”是典故,比喻遭遇逆境时的无奈与被动,而“孤鸿遇顺”则比喻在顺境中飞翔的自由和畅快。通过这两个对比的意象,诗人告诫我们人生起伏不定,逆境和顺境会相互转换,因此我们不应因为一时的逆境而叹息失望。相反,我们应以乐观的心态迎接未来的变化,抓住转机。这个比喻启示我们要学会在逆境中保持坚强和信心,同时在顺境中不骄不躁,顺应人生的变化。
尾联描写了船只在“南薰力”的帮助下,平稳地向东航行。这里的“南薰力”象征着顺风和有利的条件,意味着在经历了前面的艰难与困苦之后,终于迎来了顺境和转机。这一联给人以希望和鼓励,告诉我们在逆境中坚持努力,终将迎来顺利和成功的时刻。通过这幅顺风行船的景象,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这启示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都要相信只要不断努力,总会有转机,困难终会过去。
9.C 10.①意为志行高洁之士喜欢与澎湃劲爽的松林之风相伴结交,不想让凄清零落的梨花飘入梦境。②表达了诗人自比高士,不喜清丽柔美的风格,愿以“松风”荡涤心胸,涵养雄健之风、坚贞之格。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能力。
C.“春景的萧瑟”错误。“风不误信,花开有序”,风吹花落,却迎来下一番应季的花期;同时烧田所代表的春耕也正预示着新生和希望。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和诗人情感的能力。
“高人喜与松风接,莫遣梨花到梦魂”意思是:世外品行高洁之人都喜欢和澎湃的松风相结交,并不想让梨花进入自己的梦境。“松风”,松林间吹拂的风,其特点是汹涌澎湃,劲爽有力;而“梨花”则清丽柔弱,不堪风之吹拂。诗人以高士自比,希望与汹涌澎湃,劲爽有力的松风相交,表达了诗人渴望涵养雄健之风、坚贞之格,表现了诗人的形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