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薛逢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薛逢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薛逢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灵州田尚书
薛逢
阴风猎猎满旗竿,白草飕飕剑气攒。
九姓羌浑随汉节,六州蕃落①从戎鞍。
霜中入塞雕弓硬,月下翻营②玉帐寒。
今日路傍谁不指,穰苴③门户惯登坛。
【注】①蕃落:外族部落。蕃,通“番”。②翻营:倾营出动。③穰苴,即田穰苴,春秋末期齐国人,是齐国著名军事家。他的家族有多人曾登坛拜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选用阴风、战旗、白草、剑气等意象描写军威整肃,“满”“攒”两字凸显了声势浩大的出征场面。
B.颔联把镜头对准出征队伍中的外族部落,写番汉并肩作战,共御外侮,预示着田尚书此战必定会马到成功。
C.颈联实写田尚书行军作战之情形,“硬”和“寒”两处细节,展现了战士们装备的精良和主帅护国的决心。
D.这首写给田尚书的送别诗,没有着意渲染离情别绪,而是通过一些宏大场面表达对田尚书的赞叹、期许之情。
2.诗人是如何塑造田尚书这一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潼关河亭
薛逢
重冈如抱岳如蹲,屈曲秦川势自尊。
天地并功开帝宅,山河相凑束龙门。
橹声呕轧中流渡,柳色微茫远岸村。
满眼波涛终古事,年来惆怅与谁论。
注:①潼关,古称桃林塞,它西薄华山,东接桃林,北拒黄河,南近商岭,扼中原人关中咽喉,为晋、陕、豫三省要道,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②薛逢:唐代诗人,历官侍御史、尚书郎等职,曾两度被贬。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写潼关形胜。“抱”“蹲”二字勾画潼关一带山峦形貌,将西岳华山雄镇潼关的独尊传神地描摹出来。
B.诗的颔联和颈联虚实结合,诗人先虚写万壑群山与黄河同赴龙门的景象,然后收思绪于眼前,将视线放在河亭四周。
C.诗的尾联写诗人面对亭下满目东去的波涛,心中升起无穷感慨,表达了世无知音,难论惆怅的情绪。
D.此诗借景抒情,以景结情,起势雄健,结语惨然。这种情绪的起落,既与外界景物的影响有关,也与诗人长期受人排贬、不得意于世的心情有关。
4.请简要赏析诗中诗人情绪变化的过程。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元日田家①
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②出门儿妇去,乌龙③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④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贬官四川之时。②蛮榼:酒器。③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5.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D.“元日”即今天的元旦,是“新正”第一天,别名有元朔、元正、正旦、端日等等。
E.“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6.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猎奇
薛逢①
兵印长封入卫②稀,碧空云尽早霜微。
浐川桑落雕初下,渭曲禾收兔正肥。
陌上管弦清似语,草头弓马疾如飞。
岂知万里黄云戍③,血迸金疮卧铁衣。
【注】①薛逢,晚唐诗人。②入卫,入京守卫。③黄云戍,唐代驻防边境的军事机构的名称。
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第一句叙写京城守卫情况。调兵遣将的符印长久封存,入京守卫的将士城头很少见到。这一句含蓄地表现了当时天下承平已久、百姓安乐的景象。
B.首联第二句写景的同时巧妙地交代了季节——深秋。霜降在农历九月中旬,天降早霜应在深秋季节,此时万里无云,长空湛碧,与夏季的景色大不相同。
C.颔联描写深秋景象,为后文的打猎做铺垫。浐水两岸桑叶落尽,渭曲地区秋禾已收,天上的飞雕眼睛非常敏锐,第一个直冲而下,去捕捉膘肥体硕的野兔。
D.颈联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打猎的喧闹场面。田间大帐里管弦吹奏,丝丝乐声像人在细语,秋草之间奔驰的骑兵弯弓射出的箭向猎物飞去,场面热烈而且壮观。
E.尾联转入对边塞紧张战事的想象。远离京城、万里之外的黄云戍堡,战士身上的剑伤崩裂溅血,但战事紧急,他们也只能披着铠甲而卧,以防备敌人的夜袭。
8.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开元后乐①
薛逢②
莫奏开元旧乐章,乐中歌曲断人肠。
邠王玉笛③三更咽,虢国④金车十里香。
一自犬戎⑤生蓟北,便从征战老汾阳⑥。
中原骏马搜求尽,沙苑⑦年来草又芳。
【注】①开元后乐,指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所谓“开天盛世”的宫廷音乐。②薛逢,晚唐诗人,公元841年考中进士,听到宫廷音乐,不胜感慨而作此诗。③邠王玉笛,泛言侯王宴乐。④虢国,指杨贵妃之姐虢国夫人。⑤犬戎:周代西方少数民族,周幽王十一年,曾攻入周朝京城。这里借指胡人安禄山攻入长安。⑥汾阳,指郭子仪,其因平定安禄山叛乱有功,被封为汾阳郡王。⑦沙苑:在陕西大荔南洛水、渭水之间,地多沙草,宜畜牧,唐时曾于此置沙苑监,管领养马事。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直言不要再吹奏开元时期的旧乐章了,乐章中的歌曲会让人愁肠寸断,奠定了全诗悲愤的感情基调。
B.颔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借助两个典型场景,将王室子孙的不得志与虢国夫人在金车里意气风发进行对比。
C.颈联既叙写了安禄山谋反叛乱、郭子仪为平定安禄山常年征战的史实,又为后文“骏马搜求尽”的叙写作了铺垫。
D.尾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中原的良马已经被搜求殆尽,虚写明年的沙苑会是一片萋萋芳草的繁盛景象。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牛秀才登楼见示
薛逢[注]
旅馆再经秋,心烦懒上楼。
年光同过隙,人事且随流。
骨肉凭书问,乡关托梦游。
所嗟山郡酒,倾尽只添忧。
[注]薛逢,字陶臣,晚唐诗人。此诗大抵作于作者未登科前,诗人已经在旅馆住了两年。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酬赠诗,诗题中的“酬”有赠答、酬谢之意。同类的诗还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B.“酒”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本诗尾联中的“酒”与陆游《游山西村》中的“酒”,所寄寓的情感相似。
C.本诗语言虽通俗畅达,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经过精心锤炼,寄寓了诗人丰富的情感。
D.本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直抒胸臆、比喻等,大大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12.本诗蕴含的思想感情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答案
1.C 2.①正面描写。以田尚书“入塞”“月下翻营”表现其深谙兵法。
②侧面描写。借“阴风猎猎”“白草飕飕”“玉帐寒”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侧面表现军中士气高昂及田尚书治军有方;通过外族部落“随汉节”“从戎鞍”和路人的赞美,凸显田尚书军功之大;借用田穰苴的典故,表现田尚书军事才能卓越。
【导语】这首送别诗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田尚书出征的壮阔场面,通过阴风、战旗、白草等意象渲染军威,展现其英勇形象。诗中番汉并肩作战的描绘,凸显了田尚书的领导才能与民族大义。尾联以穰苴喻之,寄寓了对其军事成就的期许与赞美。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颈联实写田尚书行军作战之情形,‘硬’和‘寒’两处细节,展现了战士们装备的精良和主帅护国的决心”错误,这首诗是送别诗,此时田尚书尚未真正出征作战,所以“霜中入塞”“月下翻营”是诗人想象田尚书在行军作战中的情形,并非实写。“硬”体现了雕弓因寒冷而变得僵硬,“寒”写主帅的营帐中充满寒意,暗示环境的艰苦,而非展现战士们装备精良。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正面描写:“霜中入塞雕弓硬,月下翻营玉帐寒”中,“入塞”表明田尚书带领军队进入塞外作战,“月下翻营”即趁着月色倾营出动,这一系列行动体现了田尚书深谙兵法,对军事行动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指挥才能,是对田尚书的正面刻画。
②侧面描写:
首联“阴风猎猎满旗竿,白草飕飕剑气攒”中“阴风猎猎”“白草飕飕”营造出一种寒冷、肃杀的氛围,颈联“霜中入塞雕弓硬,月下翻营玉帐寒”中的“霜中”“月下”“寒”等也描绘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军队依然保持着高昂的士气,侧面反映出田尚书治军有方。
颔联“九姓羌浑随汉节,六州蕃落从戎鞍”,外族部落“随汉节”“从戎鞍”,愿意跟随田尚书出征,说明田尚书在军事上有着很高的威望,能够让外族部落信服并追随,凸显了他军功之大。尾联“今日路傍谁不指,穰苴门户惯登坛”中“今日路傍谁不指”,通过路人对田尚书的赞美,侧面表现出田尚书的声名远扬。
尾联“穰苴门户惯登坛”,借用田穰苴的典故,田穰苴是齐国著名军事家,他的家族多人曾登坛拜将。这里将田尚书与田穰苴家族联系起来,暗示田尚书出身于军事世家,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通过用典从侧面塑造了田尚书的形象。
3.D 4.此诗在写景向言情的渐次过渡中,情绪由高昂逐渐低沉:①诗的前四句以雄浑之笔描摹华山雄镇潼关的独尊和万壑群山与黄河同赴龙门的雄奇,暗寓心中的豪迈;②颈联诗人由雄伟惊险的境界中恍然回到现实,隐隐传达出诗人冥想初醒时那种茫然的心情;③尾联诗人面对汹涌的波涛,联想自己的际遇,不禁满怀惆怅与惨然。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D项,“借景抒情”分析错误,此诗以景起,以情结,起势雄健,结语惨然。在写景向言情的渐次过渡中,情绪逐渐低沉,最后以世无知音,难论惆怅绾束。这种情绪的起落,除去外界景物的影响,更主要受诗人长期受人排贬,不得意于世的心情影响。
故选D。
4.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变化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此诗在写景向言情的渐次过渡中,情绪由高昂逐渐低沉:
①首联,“重冈如抱岳如蹲,屈曲秦川势自尊”造境雄奇挺健,写潼关形胜。“抱”“蹲”二字勾画潼关一带山峦形貌,将西岳华山雄镇潼关的独尊传神地描摹出来。
②颔联,“天地并功开帝宅,山河相凑束龙门”虚写,诗人想象万壑群山与黄河同赴龙门的景象,暗寓诗人心中的豪迈。
③颈联,“橹声呕轧中流渡,柳色微茫远岸村”实写,诗人将思绪收于眼前,将视线放在河亭四周,隐隐传达出诗人冥想初醒时那种茫然的心情。
④尾联,“满眼波涛终古事,年来惆怅与谁论”山河形胜终古如斯,人间盛衰之事,却如眼前波涛一去不返,即使是声势煊赫的秦皇汉武,他们辉煌的帝业,也成为古事,一去不复返。诗人面对汹涌的波涛,联想自己的际遇,不禁满怀惆怅与惨然。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歌赏析:
这首诗首四句以浑灏之笔写潼关形胜,就潼关河亭展开粗线条的描绘;“橹声”二句收诗人思绪于眼前,将视线放在河亭四周;最后两句由亭下满目东去的波涛,写诗人心中升起的无穷感慨。此诗以景起,以情结,起势雄健,结语惨然。
诗的前四句以浑灏之笔写潼关形胜。“重岗如抱岳如蹲”一句造境雄奇挺健,“抱”、“蹲”二字勾画潼关一带山峦面貌,将西岳华山雄镇潼关的独尊传神地描摹出来,与杜甫诗句“西岳崚.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山孙”(《望岳》)同为传神妙笔。这第一句从潼关附近山岳的垂直空间下笔,给人以峻峭之感。“屈曲秦川势自尊”,由横向空间承接上句,潼关诸山曲折起伏,拱卫关中,形成天然屏障,自古以来,许多帝王凭借此处险峻,建金城千里,为帝王之业。战国末年,七雄逐鹿,商鞅说秦孝公“拒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史记·商君列传》),秦国借着关中地利一统天下。杜甫在《秋兴八首》中曾称“秦中自古帝王州”,可见秦川地形确有至尊之势。薛逢在这里巧妙地化用前人语句,将秦川帝居的尊严与潼关天险联系起来,更突出了潼关的山河形胜。
“天地并工开帝宅”,写秦中之“尊”,作为帝居的秦川山河,是天造地设,天地同力开辟出来的,它的险峻,决非区区人工雕琢所能为之的,这句驱天地于笔端,很能见出诗人的气魄和诗才。“山河相凑束龙门”,笔力不减出句。龙门,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与陕西韩城县东北之间,此地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黄河流至此地,因河床变窄,水流湍急,气势壮阔。相传大禹治水,导河积石于此,故又称禹门。龙门景象,非潼关河亭之可望,为了写出“天地并功开帝宅”的自然壮观,作者凭借想象用一“凑”字,一“束”字,写出万壑群山与黄河同赴龙门的景象,以陡健之笔将龙门峡谷,千岩如奔,水流激射写得逼真,使人如临其境,闻其声,见其势,奇险吓人。这句与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写长江气势的雄奇壮丽同工。首二联就潼关河亭展开粗线条的描绘。
诗人在这四句诗中,融时空为一体,而具体又以空间形式设置意象,在空间意象后面,潜藏着以潼关为屏障的秦中帝业发展史,这种潜伏的时间意识,为尾联抒情留下伏笔。
“橹声呕轧中流渡,柳色微茫远岸村”二句,收诗人思绪于眼前,将视线放在河亭四周。正当诗人伫立潼关河亭,沉浸在潼关形胜与秦中帝尊的冥想之际,“呕轧”一声橹响,将他惊醒,觅声望去,只见一叶扁舟中流横渡,在它的背后是柳色茫茫的远岸,和依稀可辨的村庄。这两句诗,以淡墨描出一个宁静莽远的场景,与首二联雄伟惊险境界恍如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隐隐传达出诗人冥想初醒时那种茫然的心情。
“满眼波涛终古事,年来惆怅与谁论”,由亭下满目东去的波涛,诗人心中升起无穷感慨。山河形胜终古如斯,人间盛衰之事,却如眼前波涛一去不返,即使是声势煊赫的秦皇汉武,他们辉煌的帝业,也成为古事,一去不复返。诗人想道:自己一介寒士,宦途落魄,岁月蹉跎,近年来心中出现的那股人生之谜难以解释的怅惘情绪不觉泛起,而在自己悲惨的生活中,此情可与谁诉?
此诗以景起,以情结,起势雄健,结语惨然。在写景向言情的渐次过渡中,情绪逐渐低沉,最后以世无知音,难论惆怅绾束。这种情绪的起落,除去外界景物的影响,更主要受诗人长期受人排贬,不得意于世的心情影响。史载薛逢与沈询、杨收、王铎等人同年进士,而薛逢最有才华,然诸同年相继作了宰相,薛逢却沉沦下僚,故言辞激烈,得罪当权者,一生抑郁寡欢而卒。这种身世之感,在潼关形胜之中被激发出来,一时豪情,最终被惨淡的心事冲淡,故酿成情绪的大起大落。
5.AD 6.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④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
【解析】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错误,“南村晴雪北村梅”互文见义,这是使用互文的手法,所以“不同的风景”错误。B项,从个人的角度看,百姓的生活是热闹的;从整个村子的角度看,是安宁祥和的。D项,“‘元日’即今天的元旦,……”错误,“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元旦”一词古今异义,现在的元旦指公历的一月一日,古时的元旦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汉武帝始,清末止。)。“新正”指农历新年正月。
6.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从诗歌注释来看,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四川之时,但全诗并未有愁怨之情。首联写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清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元日,一派祥和之景。表现出过节的愉悦之情。颔联写少男少女携带了美酒去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颈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丝毫不觉岁月流逝、老年将至。表现出对田园淳朴生活的羡慕之情。尾联写作者在感受了农家淳朴的民风、欢乐的节日之后,流露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考生可以先借助诗歌标题明确写作的时间及地点,是在元日,是在田家,再结合诗句中对田家生活的描写,由此可知诗歌中主要表达了过节的愉悦、对田家生活的羡慕向往,还流露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回乡的渴望。
7.AE 8.①对京城安危的忧虑。京城卫戍松弛,将士只顾纵情娱乐,不关心京城安危。②对朝廷不思边防,不关心边疆将士的谴责。万里之外的黄云戍战事紧急,朝廷却“兵印长封”,不派救兵。③对内地将士纵情享乐的不满,对边塞将士征战沙场的同情。边情紧急,战事危急,而朝廷的将士却只顾狩猎消遣。
【解析】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及手法鉴赏。A项“含蓄地表现了当时天下承平已久、百姓安乐的景象”错,应为呈现京城防卫松弛,以“入卫稀”造悬念,后文五句回答了卫戍将士的去向。E项“对边塞紧张战事的想象”错,不是“想象”,而是“联想”。
点睛: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情感分析。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京城卫戍松弛,将士只顾纵情娱乐,不关心京城安危。万里之外的黄云戍战事紧急,朝廷却“兵印长封”,不派救兵。边情紧急,战事危急,而朝廷的将士却只顾狩猎消遣。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如本题万里之外的黄云戍战事紧急,朝廷却“兵印长封”,不派救兵。
9.D 10.①以再听开元旧乐章会让人愁断肠,让人不由得缅怀昔日辉煌,抒发了对李唐王朝衰败的慨叹和惋惜之情;
②以王室子孙的不得重用与虢国夫人受宠的奢侈靡费,表达了对唐王朝统治阶级荒淫无道,误国殃民行为的强烈不满;
③以骏马搜尽、沙苑草芳这些情况,表达了对常年征战的厌烦和伤感。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尾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写明年的沙苑会是一片萋萋芳草的繁盛景象”错误。尾联没有虚实结合,沙苑芳草也不是虚写。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莫奏开元旧乐章,乐中歌曲断人肠。”诗歌的第一句幽怨深邃,不要再奏响那些霓裳羽衣舞和秦王破阵舞曲,那是过去《忆昔》的回忆,想到这些,那辉煌的时代,对比此时兵荒马乱,“路有冻死骨”的惨景,真是悲从心起,抒发了对李唐王朝衰败的慨叹和惋惜之情。
颔联“邠王玉笛三更咽,虢国金车十里香。”写两处场景的不同比较,王室后孙却遭遇软禁,生不如死,在三更尚不能眠,笛声哽咽,催人泪下,而那单单一个虢国夫人的车马,就是贴金镶钻,所谓宝马香车,暗示开元时候的物质生活糜烂,更飘逸出了夫人使用的熏香。两处对比烘托出唐朝政治失利者的悲哀和当朝者和宠臣们的逍遥。以王室子孙的不得重用与虢国夫人受宠的奢侈靡费,表达了对唐王朝统治阶级荒淫无道,误国殃民行为的强烈不满;
尾联“中原骏马搜求尽,沙苑年来草又芳。”最后一句,诗人发忧古之思,看到凄惨情景,不由叹声遽然,战事连连,中原的男儿被抓为壮丁当兵,连骏马都搜求一空;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岁月变迁,沙苑之战,以少胜多,取得胜利。但是这一切过去,意义也不过如此。老百姓死的死,亡的亡,只有这青草还在生长,其他的都转瞬即逝,表达了对常年征战的厌烦和伤感。
11.B 12.(1)表达年华易逝、人生变迁的苦闷;(2)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想回而不能回的苦闷。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本诗尾联中的‘酒’与陆游《游山西村》中的‘酒’,所寄寓的情感相似”错误,所寄寓情感不同,《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是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而本诗“所嗟山郡酒,倾尽只添忧”中想要借酒浇愁,一饮而尽后却又增添了忧愁,抒发的是愁情。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由注释“此诗大抵作于作者未登科前,诗人已经在旅馆住了两年”可知,诗人身处异地已经两年,一般会表达对家乡的思念;颈联“骨肉凭书问,乡关托梦游”以叙事为主,亲人来信询问什么时间能回乡,而自己却迫于种种原因,只能借助梦境才能回到故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想回而不能回的苦闷。
由颔联“年光同过隙,人事且随流”可知,诗人将“年光”比作白驹过隙,表达年华易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由尾联“所嗟山郡酒,倾尽只添忧”可知,“添忧”再次直接抒情,写出诗人此时的状态,想要借酒浇愁,一饮而尽后却又增添了忧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