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李群玉诗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九子坡闻鹧鸪唐·李群玉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正穿诘曲①崎岖路,更听钩辀格磔②声。曾泊桂江深岸雨,亦于梅岭阻归程。此时为尔肠千断,乞放今宵白发生。【注】①诘曲:(jié qǔ),屈曲;屈折。②钩辀格磔:(gōu zhōu gé zhé),鹧鸪的叫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总提自己远行在外,通过描写所见所闻的悲凉景致,为后面的叙事、抒情做了铺垫。B.颈联宕开一笔,由上联的写实转而回忆往事,点明自己的漂泊生活和离别愁绪由来已久。C.尾联饶有情趣,运用夸张和比喻,通过乞求鹧鸪不再啼叫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愁苦心情。D.诗歌几乎全是围绕着鹧鸪的啼叫而写,表达了羁旅之愁和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含蓄深婉。2.诗歌的颔联历来颇为传诵,请从遣词用字的角度,简要分析其妙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金塘路中李群玉①山连楚越复吴秦,蓬梗何年是住身。黄叶黄花古城路,秋风秋雨别家人。冰霜想度商於②冻,桂玉③愁居帝里贫。十口系心抛不得,每回回首即长颦。[注]①李群玉(808-862),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晚唐诗人,工书能诗,不乐仕进。开成初,东游吴越,又曾西入三峡。大中八年,裴休为相,荐之,徒步入京,进诗三百首,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请告东归,复东游,卒于洪州。此诗为李群玉离乡赴京之作。②商於:为古代秦楚边境地域名。③桂玉:喻昂贵的柴米。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即景抒情。诗人看着远处峰峦叠嶂,山路漫漫,不禁感慨自身漂泊流离,犹如飞蓬断梗,飘荡无定。B.颔联紧承首联,对仗工整。第三句承接第一句,第四句承接第二句,“黄叶黄花”对应“秋风秋雨”,上句写路途环境,下句寓离人心情。C.颈联两句指明时间。“冰霜”二字写出诗人在秋日离家后于寒冷的冬日抵京,因清贫无居处而心情苦闷。D.尾联两句和首联相呼应,并照应诗题,表明缘由。诗人的频频回首、蹙眉长叹的动作和神态颇具画面感。4.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江楼闲望怀关中亲故李群玉摇落江天欲尽秋,远鸿高送一行愁。音书寂绝秦云外,身世蹉跎楚水头。年貌暗随黄叶去,时情深付碧波流。风凄日冷江湖晚,驻目寒空独倚楼。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秋天景色写起,寥廓江天,一行北雁,令人生愁,“欲尽秋”三字将伤感基调融于其中。B.首联后句将本与自己无关的雁寓于主观情感色彩,“一行”将抽象的愁绪具象化,生动可触。C.颔联叙述了诗人目前的境遇,诗人在“秦云外”,而亲人在“楚水头”,两者相隔遥远,难以相见。D.尾联以景结情,写作者孤身一人倚江楼,遥望江水的画面:“空”字蕴含着诗人深切的情感。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秣陵怀古李群玉野花黄叶旧吴宫,六代豪华烛散风。龙虎势衰佳气歇,凤凰名在故台空。市朝迁变秋芜绿,坟冢高低落照红。霸业鼎图人去尽,独来惆怅水云中。【注】 本诗写于晚唐国势衰微之时。秣陵:即金陵,今南京。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金陵现在的野花黄叶与过去的奢华相互对比,蕴含无限感慨。B.颔联中的“龙虎势”既指出了金陵古都的地理位置特征,又点出了它作为帝王之都的盛况。C.颈联虚实结合,描绘了金陵夕阳西下,坟冢高低的萧瑟图景,烘托出诗人心中无限悲凉。D.尾联写江山帝王已尽,自己寂寞惆怅,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现实的反思以及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担忧。E.金陵是古都,但隋唐以来不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情言志的话题。8.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湖中古愁三首(其一)李群玉①凉风西海来,直渡洞庭水。翛翛②木叶下,白浪连天起。蘅兰委皓雪,百草一时死。摧残负志人,感叹何穷已。【注】①李群玉,晚唐诗人,澧州(今湖南澧县)人。得宰相裴休荐举,授弘文馆校书郎,不久弃官归乡。诗作中多描绘沅湘风光。②翛翛:拟声词,形容风声、雨声、树木摇动声等。.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凉风西海来”以风起笔,勾勒出秋风自远而近、横扫洞庭的宏大场景。B.第三句“翛翛木叶下”化用屈原《九歌》“洞庭波兮木叶下”,以落叶渲染萧瑟氛围。C.五、六两句写蘅兰凋零、百草枯死,既是实写深秋之景,也暗喻人才遭受压抑的现实。D.七、八两句直抒胸臆,“负志人”特指屈原,表达了对其悲剧命运的愤懑与无奈。10.与李群玉同时代的宰相、诗人令狐绹认为,李群玉受到屈原的影响,其诗继承了屈原的诗歌风格。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望月怀友李群玉浮云卷尽看瞳胧,直出沧溟上碧空。盈手水光寒不湿,流天素彩静无风。酒花荡漾金尊里,棹影飘飘玉浪中。川路正长难可越,美人千里思何穷。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题目是“望月怀友”,作者看到初升的月亮,想到了自己的朋友,虚实结合,把眼前现实境况与回忆想象相结合,叙事,写景,抒情。B.首联、颔联写月亮初升,满手的月光像水反射的光芒一样皎洁、素雅,采用视觉和触觉结合的手法,暗示时间是月亮初升之时,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C.颈联为实写,先写与友人饮酒时的欢乐,又通过写友人的小船在波涛骇浪中飘荡表现友人在外漂泊,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写得新颖别致。D.尾联“川路正长难可越,美人千里思何穷”中的“美人”既可以指诗人暗含的政治理想,也可以指离人——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12.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C 2.①颔联描写了诗人孤身一人正穿行于山间的崎岖小道,那鹧鸪的啼叫声还是不时地在耳畔响着。②副词使用精当:在如此苦境恰闻如此苦声,“正、更”细腻地表达出重重地压在诗人心头的离愁别绪。③形容词运用准确:“诘曲”“崎岖”,突出了山路的不平和处境艰难。④拟声词运用恰当:“钩轴格磔”,既有特殊的音乐效果和形式美,又传达和烘托出诗人此刻的情感和环境气氛。【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比喻”错误。尾联“此时为尔肠千断,乞放今宵白发生”意思是:知道我此刻因为鹧鸪声声而引起思念你的情绪,愁肠百结,乞求今夜鹧鸪不再啼鸣,免得我因愁苦而再多生白发。其中“肠千断”“白发生”都是夸张手法,并没有比喻。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颔联“正穿诘曲崎岖路,更听钩辀格磔声”意思是:我孤身一人正穿行于山间的崎岖小道,更听见那鹧鸪“钩辀格磔”的声声啼鸣不时响在耳畔。从遣词用字的角度来看,诗句中的副词使用精当。“正”“更”,诗人正穿行于山间的崎岖小道,离愁笼罩,此时再加上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更是将诗人的哀愁体现得更深,更浓。形容词运用准确。“诘曲”“崎岖”不但写出了旅途道路的艰险遥远,更让人感到人生行路、处境的艰难。拟声词运用恰当。“钩轴格磔”是鹧鸪的叫声。夜里孤身一人行走在崎岖的道路上,再耳闻鹧鸪鸟哀伤的鸣叫,不免心中戚戚。“钩辀格磔”特殊的音乐效果和形式美,又传达和烘托出诗人此刻的情感和环境气氛。3.C 4.(1)一个远离故乡家人漂泊在外的人。(2)①诗人对远离故乡和家人,感到恋恋不舍,不忍别离。②诗人对前去长安的前途,感到迷茫无助。③诗人无意仕途却又不得不为生计上京求职的苦闷与无奈。【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C项,“‘冰霜’二字写出诗人在秋日离家后于寒冷的冬日抵京”错误,颈联“冰霜想度商於冻,桂玉愁居帝里贫”意思是在这寒冷的暮秋天气赴京谋职,可是京师长安之地,不是那么好安置的,再加上自己清贫无居处,因而心情苦闷,悲怆凄凉之情涌上心头;“冰霜”本意指冰和霜,在这里并非指冬天,而是指清清操守,也指冷峻的心境。故选C。4.本题考查分析主人公形象和把握诗人感情的能力。注意结合诗歌的细节作答,概括形象特征,然后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的解释。解答思想感情题要注意掌握诗人的情感,不能脱离诗句去分析。具体赏析时,或借助创作背景去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或逐联赏析,结合诗句描述,把握景物特征,体会语言特色,直接感受情思。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首联“山连楚越复吴秦,蓬梗何年是住身”,即景抒情;远处的高山横亘绵延,连续不断,既连着楚越,又连着吴秦,自己漂泊流离,犹如飞蓬断梗,飘荡无定,不知道何年才能安顿下来?可以看出诗人是漂泊在外的人,抒发了漂泊在外的羁旅之愁。颔联“黄叶黄花古城路,秋风秋雨别家人”,指明时间;古老的城镇官道边,树木枯黄,菊花绽放,已入深秋,秋风阵阵,秋雨连绵,本来是举家团聚的日子,没想到却要告别家人。抒发了对故乡和家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颈联“冰霜想度商於冻,桂玉愁居帝里贫”,说明心态;“冰霜”本意指冰和霜,常指清洁操守,也指冷峻的心境,还可以指暮年。“商”一指素商,即秋天;另外“商”指乐曲七调之一商调,其音凄怆哀怨。“桂玉”即桂玉之地,指京师长安。“帝里”也指长安。意思是在这寒冷的暮秋天气赴京谋职,可是京师长安之地,不是那么好安置的,再加上自己清贫无居处,因而心情苦闷,悲怆凄凉之情涌上心头。尾联“十口系心抛不得,每回回首即长颦”,表明缘由;“十口系心”可作两解,一是家里人口颇多,不忍抛舍,一是“十口”和“心”即“思”字,以表达忧思之情。大意为:家里人口众多,抛舍不下,心中不安,因而走在路上,频频回首,每次回头都是蹙眉长叹,哀思之情可见一斑。5.C 6.(1)思乡之情。题目中的“怀关中亲故”和颔联中的“音书寂绝”表现了诗人身处异乡、思念家乡、牵挂亲朋。(2)身世蹉跎、时光易逝之悲。颔联的后半句直抒自己“身世蹉跎”。颈联中的“年貌暗随”可以看出诗人青春年华一年一年逝去,其中蕴含着对时光易逝的感慨。(3)羁旅他乡的孤独之苦。诗人在楼台之中,观茫茫江水,“秦云外”“江湖晚”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而“风凄日冷”以及“寒空独倚”写出了诗人的孤独之苦。【解析】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歌内容及赏析诗歌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答题的时候要注意认真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手法,然后将选项与理解进行比对分析。选项C“亲人在楚水头”分析有误,“楚水头”应是诗人辗转漂泊之地,体现的是诗人漂泊之意,而不是亲人所在之地。故答案选C。6.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的情感主旨能力。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词人的情感首先要把握住诗歌的题目,本诗题目是“江楼闲望怀关中亲故”,从题目中“怀关中亲故”不难看出诗人对故乡及亲人的深深的思念。其次要抓住词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从“远鸿”“音书寂绝”看出羁旅漂泊异乡的寂寞思乡之情;从“身世蹉跎”看出诗人半生飘零,岁月蹉跎,英雄老去的悲愁慨叹之情;从“年貌暗随黄叶去”看出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和悲叹之情。【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7.CD 8.(1)对自然永恒、人生短暂的无奈;(2)对历史兴废、朝代变迁的感慨;(3)对国势不振、江河日下的政治现实的无限感伤。【解析】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C项,“虚实结合”说法错误,这里所绘之景全是实写,没有虚写之景。D项,“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担忧”说法不当,本诗尾联写江山帝王已尽,是怀古伤今,隐含对晚唐国势衰微的担忧,没有体现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担忧。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首联先从金陵现在的境况写起,然后与金陵作为古都时的奢华相互对比;颔联指出帝王之气已经衰弱,凤凰台只留下了空名。表达了一种历史兴废、朝代变迁之感,一切都在永恒的自然面前显得那样短暂与无奈,仅仅留下浓重的荒凉、萧瑟,让人感伤与哀叹。颈联描绘一幅秋天萧瑟之图景,烘托出诗人心中的伤感,对自然永恒、人生短暂的无奈。尾联写江山帝王已尽,寂寞惆怅不已。寄寓了诗人对昔日繁盛的古都日趋衰微的感叹,这种强烈的伤悼之情。点睛: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9.D 10.①诗中前两联所描绘的秋风萧瑟、万木飘零的凄凉秋景,与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一脉相承,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②诗人还继承了屈原以花草抒怀言志的艺术手法,借用香草蘅兰比喻品质高洁之人。③诗人生不逢时,与屈原的遭遇极其相似,“摧残负志人,感叹何穷已”,表面是在为屈原的怀才不遇而悲叹,也是为自己的生不逢时而哀怨。【导语】本诗以悲秋起兴,通过“凉风”“木叶”“白浪”等意象构建苍茫意境。诗中蘅兰委雪的意象群,既承袭屈子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又以草木凋零暗喻才士不遇。末句“负志人”的慨叹,将个人身世之悲与历史文人的集体命运相绾合,体现晚唐诗人在屈原精神谱系中的自我定位。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负志人’特指屈原”错,“负志人”未必特指屈原,而是泛指怀抱理想却遭摧残的志士,包括诗人自身。尾联的感叹是对普遍人生困境的共鸣,而非仅针对屈原。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①诗中“凉风西海来,直渡洞庭水。翛翛木叶下,白浪连天起”描绘的秋风萧瑟、洞庭波涌、木叶飘零的苍凉秋景,与屈原《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高度契合,均以洞庭湖的秋景渲染悲怆氛围。前两联继承屈原借自然景象抒发悲情的传统,以秋风、木叶、洞庭水等意象构建凄凉意境。②诗中“蘅兰委皓雪”以香草蘅兰被冰雪摧残的意象,暗喻高洁之士受难,这与屈原《离骚》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以香草喻君子、以草木零落喻人生无常的手法一脉相承。借用香草意象象征高洁品格,继承屈原“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③尾联“摧残负志人,感叹何穷已”表面为屈原的怀才不遇而悲,实则暗含诗人自身经历——李群玉得宰相荐举却弃官归乡,与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遭遇形成跨时空共鸣。以“负志人”自喻,借屈原之酒杯浇自身块垒,继承屈原抒发忠而被谤、生不逢时的悲愤主题。11.C 12.(1)因月圆人不能团圆而产生的孤独的情感:(2)对素雅皎洁温凉的月光的喜爱之情;(3)回忆昔日与朋友饮酒时的欢乐,但因朋友漂泊而产生离愁;(4)因无法越过川路见到朋友的苦恼以及对朋友的无穷思念。【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手法的能力。C.“颈联为实写”错误。颈联写到与友人饮酒时的欢乐,友人在外的漂泊,是通过回忆与想象表现出来的,所以应是虚写。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望月怀友”,首联写天上浮云散去,月亮慢慢升起,“瞳胧”,月初出貌。作者看到初升的月亮,想到了自己的朋友,但“川路正长难可越”,自己无法与朋友相见,所以有因月圆但却不能和朋友团圆而产生的孤独感。本诗前两联写到月亮初升,满手的月光像水反射的光芒一样皎洁、素雅,表达了作者对素洁温凉月光的喜爱之情。本诗颈联为虚写,首先回忆昔日与友人饮酒时的欢乐之情,然后想象友人的小船在波涛骇浪中飘荡,又表达了因朋友漂泊而产生的离愁。本诗尾联写到川路漫长,“难可越”难以越过,表达了作者因无法越过川路见到朋友而苦恼,“美人千里”可指千里之外的朋友,“思何穷”思念无法穷尽,表达了作者对千里之外的友人的无穷思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