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江淹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江淹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江淹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意报袁功曹①
(南朝)江淹
从军出陇北,长望阴山云。
泾渭各异流,恩情于此分。
故人赠宝剑,镂以瑶华②文。
一言凤独立③,再说鸾无群。
何得晨风起,悠哉凌翠氛。
黄鹄④去千里,垂涕为报君。
【注】①袁功曹:名炳,字叔明,任国常侍员外郎府功曹。②瑶华:美玉之称。③凤独立:指宝剑上刻下的文字。④黄鹄:天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从军出陇北”既点明了诗人的行程起点,也隐含了诗人对未知边塞生活的忧虑与期待。
B.三、四句运用地理、自然意象,巧妙地将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相结合,表达了别后的隔阂感。
C.友人赠以装饰精美的宝剑,并镂刻珍贵赠文的细节,透露出对即将到来的与诗人离别的不舍。
D.“瑶华文”与“凤独立”“鸾无群”相呼应,共同彰显诗人与友人这份深厚情谊的独一无二。
2.末尾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古离别
江淹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①枝。
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注释】①琼树:传说中仙山上的树。
3.下列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题材是古诗中常见的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用女性的口吻诉说,极富抒情性,同时,语言浅显自然,显得家常而亲切。
B.开篇一个“远”字突兀而来,先声夺人,同时一语双关——既指距离的遥远,又指时间的久远。后一句则指明了距离之遥远。
C.“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二句暗用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的语意,充分体现了江淹“摹拟而不雷同”的创作特色。
D.诗人采用借代的手法,用“菟丝”“水萍”这些常见的意象来代指思妇,让诗歌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充分表达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与爱恋。
4.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文章,虚实常宜相济也”,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无锡县历山集诗
南北朝·江淹
愁生白露日,思起秋风年。
窃悲杜蘅暮,揽涕吊空山。
落叶下楚水,别鹤噪吴田。
岚气阴不极,日色半亏天。
酒至情萧瑟,凭樽还惘然。
一闻清琴奏, 歔泣方留连。
况乃客子念,直置丝竹间。
【注】江淹此诗写于被贬吴兴令期间在历山与友朋聚会之时,故名“集诗”。
15.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 》 (篇目)也作于友朋聚会之时。本诗中“ ”二字点明了“愁起”的深层原因。
6.有人说“江淹此诗颇得楚骚的神韵”,此诗在手法上采用了楚骚式的铺陈,以赋体为主。请对此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悼室人十首(其一)
(南朝)江淹
佳人①永暮矣,隐忧遂历兹。
宝烛夜无华,金镜昼恒微。
桐叶生绿水,雾天流碧滋。
蕙弱芳未空,兰深鸟思时。
湘醽②徒有酌,意塞不能持。
【注】①佳人:此处指江淹亡妻。②湘醽(líng):湘地名酒。
7.开首两句用“ ”一词,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8.本诗是如何表达对亡妻的悼念之情的?试简要赏析。
答案
1.D 2.①深切的离别之情。诗人以“黄鹄”自比,“千里”象征路途遥远,“垂涕”表现了离别的哀伤,透露出对友人的深切不舍。
②对追求远大抱负的坚定决心。诗人以“黄鹄去千里”自喻,表明自己如黄鹄般志向高远,即便面临离别的挑战和伤感,也决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③对友情的珍视与坚守。“为报君”传达了诗人对与友人深厚情感的珍视,即使远隔千里,也承诺不会忘记这份情谊,流露出对友情的坚守。
【导语】《古意报袁功曹》首叙从军远行之景,含离别之意。又忆故人赠宝剑情谊,借宝剑刻文表意。末以黄鹄自比,言将远行千里,垂涕报君,既抒离情不舍,又展高远志向,整体为一首赠别友人、情感真挚且蕴含抱负的诗作。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共同彰显诗人与友人这份深厚情谊的独一无二”错误,“瑶华文”指的是宝剑上华美的纹饰,它象征着友情的珍贵;而“凤独立”“鸾无群”更多地是在表达诗人的清超卓越、独立于世的高洁之志,并不是强调与友人情感的独特性。
故选D。
2.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黄鹄”在这里是诗人自比的意象,黄鹄是一种能够翱翔千里的飞鸟,它的飞翔往往象征着远行、离别等情境。“千里”这个词明确地点出了距离的遥远,意味着诗人即将与友人相隔甚远,这是离别场景中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凸显出空间上的分离感。“垂涕”则是非常直接且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状态,即因离别而流下泪水,这种哀伤的情绪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出来,充分透露出诗人对友人深深的不舍之情。离别之际,面对即将到来的长时间分离,诗人内心的伤感通过“垂涕”这一动作得以具体化,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与友人分别时那种难舍难分的心情。
②诗人以“黄鹄去千里”自喻,黄鹄本身具有志向高远、能够长途飞行的特点,这就暗示着诗人自己也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尽管此刻正面临着与友人分别的情况,离别往往会带来诸多的不舍和伤感,但诗人通过这句诗表明,即便如此,这些情感上的波动并不会阻碍他去追寻自己的理想。他就像那坚定地飞向千里之外的黄鹄,不会因为离别的困难而放弃自己对远大抱负的追求,体现出了一种在面对人生选择时的坚定决心。
③“为报君”三个字简洁而有力地传达了诗人的心意。“报”在这里有回报、回应的意思,表明诗人对友人给予自己的情谊十分看重,以表达自己对这份友情的珍视。即使即将远隔千里,但诗人明确表示会“为报君”,这意味着他承诺不会因为距离的阻隔而忘记友人,不会让这份友情在时间和空间的考验下褪色,充分流露出对友情的坚守之情。
3.D 4.①虚写:开头四句回忆当初惜别情景,点明过去分别的地点和事由,并用环境渲染的手法,抒写其心中的悲愁。同时,诗人从“长别离”的现实生发出对未来“愿一见颜色”的期待,并在心中许下“所寄终不移”的誓言;
②实写:“送君如昨日”,思绪又回到现实中。“檐前露已团”为眼前实景,爱人别后却杳无音信,闺妇在家中孤独寂寞,无聊的时候就经常盘算着离别的时间,表达着对爱人的担忧与牵挂。
③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巧妙地将过去、现实与未来交织起来,以情贯之,把思妇怀人的情怀写得深婉缠绵。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诗人采用借代的手法”错。“菟丝”“水萍”这些常见的意象来比喻思妇,“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意思是,但愿能像菟丝和水萍一样,有所寄托,与爱人的感情也能始终不渝。所以此处并非借代手法,应为比喻。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虚写: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意思是心爱的人要到雁门关外很远的地方去了,我们只有无奈地道别。天上的黄云遮蔽了千里,地上的尘埃与黄云相接,天空也暗了下来,到远方去的游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据此可分析出,开头四句回忆当初惜别情景,点明过去分别的地点和事由,并写“黄云蔽千里”,用环境渲染的手法,抒写其心中无限的悲愁。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意思是爱人远在天涯,我们长年分别。但愿时而看见自己的容颜,还是像琼树枝一样洁丽。但愿能像菟丝和水萍一样,有所寄托,与爱人的感情也能始终不渝。
据此可分析出,诗人从“长别离”的现实生发出对未来“愿一见颜色”的期待,并在心中许下“所寄终不移”的誓言。
第二,实写: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意思是时间又过了这么久,想起当时送心爱的人远去的情景,是多么清晰啊,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可是如今,已经到了深秋,檐前的露已经凝结成团。蕙草虽然凋零了,也没有什么好可惜的,我担忧的是远方的爱人,不知他在外是否饱暖。
据此可分析出,“送君如昨日”,思绪又回到现实中。“檐前露已团”为眼前实景,爱人别后却杳无音信,闺妇在家中孤独寂寞,无聊的时候就经常盘算着离别的时间,表达着对爱人的担忧与牵挂。
第三,作者通过回忆虚写与爱人分别的场景,表达心中的悲愁;又通过写盼望未来能相见,并表达自己情感的坚贞不移。然后写由回忆回到现实,看到深秋时檐前的凝结成团的露水和已凋零的蕙草,就开始担忧远方的爱人的冷暖。表达自己深切的牵念之情。
据此可分析出,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巧妙地将过去、现实与未来交织起来,以情贯之,把思妇怀人的情怀写得深婉缠绵。
5. 兰亭集序/滕王阁序 客子 16.①前四句写情则是:“愁生”“思起”“窃悲"“揽涕”,层层递进,展现感情之加深;写景则是:“白露”,“秋风”,“杜蘅”,“空山”,秋之景物,一一呈现。②下四句亦是铺陈各种景物,但赋中有兴,触发起后半部分的抒情。③下四句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的铺叙而完成的:“酒至”“凭樽”“一闻”“獻泣”。
【解析】5.本题考查对内容、主旨的把握。第一空对教材熟悉的话很容易知道;第二空结合注解可知作者此时被贬,重点词语“客子”正点明了自己漂泊的身份,也是“愁起”的深层原因。
6.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本题属于前面给出观点,后面谈看法的题型。解答时要认真研读观点,往往观点就指明了答题的思路和方向。类似于从诗句中寻找证据证明观点。本题要求从铺陈的角度赏析。可以从情感、景物、动作的铺陈来作答。作答时要具体点出铺陈的情感、景物、动作,同时要分析表达效果。
7.隐忧 8.①先以人去后“宝烛”“金镜”等物也无光彩,来叙写内心的悲痛。②又以桐叶、碧色等凄迷的景色来渲染内心的伤感。③再以妻子“芳未空”、我“鸟思时”来抒写自己长久的思念。④最后以湘酒也难以化解哀愁,来表明丧妻之痛,总束全篇。
【解析】7.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表情达意的关键词的能力。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在前两句诗中筛选出能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的词语。
前两句“佳人永暮矣,隐忧遂历兹”,其中“隐忧”二字直接传达出诗人的伤感情绪,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表达了诗人为妻子的离世而悲伤不已,充满“隐忧”的情愫。
8.本题考查鉴赏诗人思想感情和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意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及注释,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回答本题,应先读懂诗句内容,然后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意象进行分析。注意回答手法,一定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诗人的情感。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 、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
诗人在第一句就用了一个“矣”字,说妻子离开我了,永远不得相见了,无限辛酸。在三四句中说妻子死后,在夜晚烛光仿佛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华,白天的时候铜镜也显得黯淡无光。通过叙写“宝烛”“金镜”等无光彩,来衬托内心的伤痛。五六句通过写凄凉之景,如碧绿的桐叶、碧绿的水、弥漫的雾气等渲染内心的感伤。七八句说妻子虽然离世了,但是她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兰草深处,鸟也仿佛在为她的离世而悲鸣,抒发了自己对妻子长久不能忘却的思念之情。最后,说湘酒也难以化解我心中之愁,只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思念之情难以派遣。
【点睛】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