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潮》 表格式教案(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观潮》 表格式教案(2课时)

资源简介

1.《观潮》教案(共2课时)
课题 1.观潮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盐、据"等18个字,会写“奇观、据说"等17个词语。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3-4自然段。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4.仿照课文第3或第4自然段的写法,描述自己经历过的一个场景画面(片段)。
教学重点 按照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学习难点 仿照课文第3或第4自然段的写法,描述自己经历过的一个场景画面。
学习准备 1.数字化课件(含一案三单);2.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活动进程 二次备课
数字教学流程设计预案 一、数据整理明确目标 任务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古往今来的人们为什么钟情于名山大川呢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钱塘江潮的壮美景观吧!(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这就是钱塘江大潮,如果用一个词语来评价钱塘江大潮,你会使用哪个词语呢 预设:壮美、奇迹、美不胜收、震撼、奇观……2.板书课题。3.通过昨天的预习大家了解了钱塘江大潮的哪些知识?任务二:课始检测,以学定教1、字词检测观潮 据说 大堤 宽阔 滚动 顿时 犹如 地震 霎时 一堵 逐渐 余波 山崩地裂 2.准确认读下列词语,并选2--5个词语说一段话。3、读文检测四人小组合作朗读课文,读后,组内成员互相评议,组长会汇报。教师评价奖励。
二、平台赋能研学交流 任务三 :问题驱动,个性学习 1.小组合作,互相解决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记录解决不了的问题。2.全班交流,收集小组未解问题。3.师生互动整理得出核心问题。核心问题: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预设问题:(1)作者是如何描写钱塘江大潮的?(2)作者是怎样表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的?任务四:合作探究,思辨解惑1.作者是如何描写钱塘江大潮的?(1)通读课文,独立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钱塘江大潮的?(2)同桌合作,理清作者写作顺序,完成探究单课上互学任务一。(本文记叙了作者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 、 、 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 的特点。2、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圈画出作者登上海塘大堤,看到了哪些景物?想象潮来前的画面。3、指名分享。4、指名读,齐读。
三、平台赋能内化提升 任务五 :当堂检测,内化提升 1、作者是按照( )的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A.游览 B.事情发展 C.潮来前、潮来中、潮来后2、课文描写了钱塘江大潮( )奔腾西去的全过程。A.由远而近 B.由近到远 C.从上到下任务六:总结交流,拓展延伸出示任务。(1)搜集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2)搜集描写赞美祖国河山大川的美文,读一读,领略祖国山河的壮丽。2.展示交流互评。
四、数字推送升华延伸 任务七:课后作业,升华延伸1、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画“√”。笼罩(lónɡ lǒnɡ) 霎时(shà sà) 屹立(qǐ yì) 人声鼎沸(dǐnɡ tǐnɡ)2、补充词语。风( )浪( ) ( )平( )静山( )地( ) ( )天( )地人( )人( ) 人声( )( )若( )若( ) 水天( )( )3、读句子,选择词语填空。 屹立 矗立 耸立(1)大街两旁( )着高楼大厦。(2)镇海古塔( )在江边。 )在江边。(3)高大建筑的尖顶( )在平原的上空。平静 安静 宁静 幽静夜晚,我们沿着一条( )的小路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湖面上很( ),我们 ( )地坐在湖边的木椅上赏月,周围的小树林格外( ),鸟儿们可能都睡着了。4、读了课文,我心中还有一些疑惑,我要赶快把这些问题写下来。 )的小路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湖面上( ),连一丝风都没有。我们 ( )地坐在湖边的木椅上赏月,周 安静 宁静 幽静 )在平原的上空。 安静 4.夜晚,我们沿着一条( )的小路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
1.《观潮》教学设计
课题 1.观潮 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盐、据"等18个字,会写“奇观、据说"等17个词语。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3-4自然段。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4.仿照课文第3或第4自然段的写法,描述自己经历过的一个场景画面(片段)。
教学重点 按照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学习难点 仿照课文第3或第4自然段的写法,描述自己经历过的一个场景画面。
学习准备 1.数字化课件(含一案三单);2.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活动进程 二次备课
数字教学流程设计预案 一、数据整理明确目标 任务一 :内容回顾,导入新课 1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2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任务二:课始检测,以学定教1复习字词读音。观潮 据说 大堤 宽阔 滚动 顿时 逐渐 一堵 犹如 地震 霎时 余波 山崩地裂 2、听写词语。3、根据词语想象画面。钱塘江大潮来啦!读了这些词语想象一下,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4.梳理任务,明确目标。作者是怎样表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的?
二、平台赋能研学交流 任务三 :问题驱动,个性学习 1、聚焦“潮来时”,感受“潮之奇”。2、学习“潮去后”,深化“潮之奇”。3、借助诗歌《浪淘沙》(其七),感受奇观。4、小组合作背诵第3~4自然段。任务四:合作探究,思辨解惑聚焦“潮来时”,感受“潮之奇”。(1)教师范读课文第3~4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印象深刻的语句。(2)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3)品读重点语句,倾听声音、观察样子。(4)小结:课文从声音和样子两个方面来描写潮来时的景象。运用了比喻与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2.学习“潮去后”,深化“潮之奇”。(1)自由读第5自然段,圈画描写潮去后的词句,想象潮头西去的情景。(2)余波漫天卷地是怎样的画面?江面风号浪吼是怎样的情景?(3)指导朗读:想象潮去后的画面,读出气势。(4)感受“奇”:潮来前、潮去后出现两次“平静”,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吗?3.朗读《浪淘沙》(其七),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4.小组合作,选择你印象最深的画面品读并交流。并试着背诵第3-4自然段。
三、平台赋能内化提升 任务五 :当堂检测,内化提升 1.平台推送检测题(联系课堂助学单)。(1)从“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可知,作者是从 和 两方面来描写 (潮来前 潮来时 潮去后)的景象。(2)说出与课文中“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内容相一致的句子。(语音输入)(3)按顺序排列下而的句子,用序号表示。()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潮来了,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潮头奔腾西去,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白线更近了,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任务六:总结交流,拓展延伸仿照第3~4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种事物的变化过程。2.展示交流互评。
四、数字推送升华延伸 任务七:课后作业,升华延伸出示作业(联系课后延学单):《观潮》与《黄果树瀑布》从不同时空、不同视角体会作者表达自然之美的方法。 (课后练学单一)。(2)结论:1.两者都是自然之水的壮美体现,又各具特点。2.黄果树瀑布具有雄、奇、险、秀的特点,景色奇特,非常壮观,世界罕见。2、写一写你积累到的描写自然景观的诗句。
板书设计 1 观潮 天下奇观潮来前 潮来时 潮头过后 人山人海 响声如雷 余波奔涌 充满期盼 浪潮飞奔 风号浪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