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科普版(2024)七年级上册英语 Unit 3 Our Colorful School Life教案(表格式,8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仁爱科普版(2024)七年级上册英语 Unit 3 Our Colorful School Life教案(表格式,8课时)

资源简介

仁爱科普版(2024)七年级上册英语 Unit 3教案
教师 学科 英语 班级 七年 班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Unit 3 Lesson 1 Listening and speaking
课堂类型 课时安排 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 “语言知识” 与 “语言技能” 维度: 1.能识别、掌握科目词汇,准确运用时间表达描述课程表,提升词汇与句型的听说运用能力。 2.能听懂课程表相关对话,提取时间、科目信息;能创编对话,谈论课程表与喜爱科目,提升 听说综合能力。 3.感受校园课程生活,理解科目学习的意义,增强用英语交流校园生活的自信。
学科素养 (一)语言能力 1.能完成科目与图片匹配(Activity 1 A )、课程表时间与科目对应(Activity 1 B ),掌握科目词汇与时间表达;模仿、创编课程表对话(Activity 1 C ),提升听说准确性与流利性。 2.能听懂并完成听力填空(Activity 2 ),提取时间、科目信息;结对讨论喜爱科目与课程表,强化语言输出。 (二)文化意识 1.在校园课程话题中,感受不同科目学习的文化价值(如 art 培养审美、history 传承文化 );2.理解课程表体现的时间管理与学习规划,增强校园生活文化认知。 (三)思维品质 通过科目匹配、课程表分析锻炼逻辑思维(如科目与场景关联 ),对话创编发展创造性思维(如个性化科目表达 ),提升思维的多元性。 (四)学习能力 借 “听说输入 - 模仿实践 - 创意输出” 路径,掌握听说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中,提升自主交流、协作学习及策略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 (一)学习理解 1.识别科目词汇,完成与图片的匹配(Activity 1 A ),理解科目对应的教学场景 2.读懂课程表,运用时间表达匹配对应科目,掌握课程表信息提取方法。 (二)应用实践 1.模仿对话,替换时间与科目,熟练运用 “What time is it It’s time for...” 句型,提升口语模仿能力。 2.完成听力填空,捕捉时间、科目关键信息;结对讨论喜爱科目与课程表(Activity 3 ),用英语交流(如 “My favorite subject is PE. It’s at 14:30 on Wednesday.” ),强化听说输出。 (三)迁移创新 结合跨文化课程表差异(如中外科目设置、上课时间 ),拓展对话内容,融入文化对比,深化话题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科目词汇与时间表达,准确匹配课程表信息,提升听说基础能力。 熟练运用课程表相关对话句型,流畅交流科目与时间,强化听说输出。
教学难点 在跨文化语境中,自然融入科目、课程表文化对比;克服听说中词汇发音、句型连贯问题,实现准确、流利的交流。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文化融入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 校园课程话题激活(5 分钟) 展示校园科目教学图片(如语文老师讲课、数学公式 ),提问 “What subject is it Do you like it ” ,学生用英语回答,激活科目词汇与校园生活关联。 开展 “科目快答” 游戏:教师说科目中文(如 “语文” ),学生快速说英文(“Chinese” ),强化词汇记忆,引出课程表话题。 (二)听说输入 — 科目与课程表学习(12 分钟) 1. 科目匹配与课程表分析(7 分钟) Activity 1 A:学生自主匹配科目与图片(如 biology 对应生物实验图 ),小组核对,教师解析科目词汇发音、含义(如 geography 关联地图 );Activity 1 B:分析课程表,填写时间对应的科目(如 8:00 对应 Chinese ),讨论时间表达(如 “half past eleven” ),掌握课程表信息读取。 开展 “课程表纠错” 挑战:教师呈现错误课程表(如时间与科目不匹配 ),学生找出并修正,强化信息关联。 2. 对话模仿与听力实践(5 分钟) Activity 1 C:播放对话录音,学生模仿跟读,注意时间、科目表达的语音语调;替换时间与科目(如 “It’s ten o’clock. It’s time for our math class.” ),结对练习,教师纠正发音、语法错误;Activity 2:听对话填空(如 “It’s [time]. I have a [subject] class...” ),小组分享答案,解析听力关键词(如科目词汇、时间短语 )。 (三)听说输出 — 科目与课程表交流(15 分钟) 1. 对话创编与展示(8 分钟) 学生结对,基于课程表创编新对话(如 “— What time is it — It’s 10:20. — It’s time for our art class. — Great! I like drawing.” ),融入喜爱科目表达;每组展示对话,全班评价(如词汇准确性、对话流畅性 ),教师指导文化融入(如 “Art class helps us learn about different cultures through painting.” )。 2. 结对讨论与文化拓展(7 分钟) Activity 3:学生结对讨论喜爱科目与课程表,用英语交流(如 “My favorite subject is PE because it’s fun. It’s at 14:30 on Wednesday.” );引入跨文化讨论(如 “Do you know Western schools’ subjects They have more drama classes sometimes.” ),鼓励分享不同科目学习的文化体验,深化话题理解。 (四)拓展创新(8 分钟) 1. 跨文化课程表对比(4 分钟) 教师呈现中外课程表(如中国课程表的语文、数学,西方课程表的 drama、design ),小组讨论差异(如科目设置、文化导向 ),用英语表达(如 “Chinese 课程表重视基础学科,Western 课程表注重实践与创意。” ),促进文化理解与语言运用。 2. 我的理想课程表设计(4 分钟) 布置任务:学生设计 “我的理想课程表”,包含喜爱科目、时间安排及设计理由(如文化兴趣、个人发展 ),用英语撰写介绍(如 “I want a cooking class on Friday — it can teach us about food cultures.” );下节课分享,投票选出 “最具创意课程表”,促进语言创意输出与文化表达。 (五)课堂小结(2 分钟) 师生回顾:科目词汇、时间表达、课程表对话句型;强调文化融入与个性化表达对听说交流的提升作用。 (六)作业布置(3 分钟) 基础作业:背诵科目词汇与对话句型;用英语绘制自己的课程表,标注科目与时间。 拓展作业:完成 “我的理想课程表” 介绍文字,准备下节课分享;查找一个跨文化科目学习的英文资料(如西方手工课介绍 ),了解其文化意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仁爱科普版(2024)七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教师 学科 英语 班级 七年 班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Unit 3 Lesson 2 Function and pronunciation
课堂类型 课时安排 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 “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与 “文化意识” 维度: 1.能掌握上学交通词汇、频率副词,准确描述上学方式;掌握音标发音与句子语调,提升听说与语音能力。 2.能听懂上学方式对话,提取频率信息;能创编对话,运用频率副词交流;能规范发音、模仿语调,提升语言技能。 3.感受校园生活中交通方式的多样性,理解频率表达体现的生活习惯,增强用英语交流日常的自信。
学科素养 (一)语言能力 能完成上学方式匹配、听力选择、频率副词填空,掌握交通词汇与频率表达;小组讨论中运用频率副词交流,提升听说准确性。 (二)文化意识 在上学方式话题中,感受不同交通方式体现的生活文化;理解频率表达反映的个人习惯. (三)思维品质 通过交通方式匹配、频率信息提取锻炼逻辑思维,语音模仿发展感知思维(音准、语调 ) (四)学习能力 借 “听说实践 - 语音模仿 - 交流运用” 路径,掌握听说与语音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一)学习理解 1.识别上学交通词汇,完成图片匹配(Activity 1 ),理解交通方式对应的场景。 2.听懂上学方式对话(Activity 2 ),提取讨论主题(上学方式 / 地铁站 );学习频率副词(usually、sometimes 等 ),完成填空(Activity 3 ),理解频率表达的含义与用法。 (二)应用实践 小组讨论上学方式,运用频率副词交流(如 “I usually come to school by bike, sometimes by bus.” ),强化听说输出与频率表达运用。 (三)迁移创新 结合跨文化交通方式差异(如西方校车文化、中国共享单车 ),拓展对话内容,融入文化对比,深化话题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上学交通词汇、频率副词,准确描述上学方式,提升听说能力。 规范音标发音与句子语调,强化语音基础。
教学难点 在跨文化语境中,自然融入交通方式文化对比;克服音标发音偏差、语调运用生硬问题,实现准确、流利的语音表达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语音模仿法、文化融入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 上学方式话题激活(5 分钟) 展示上学交通图片(如自行车、地铁 ),提问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What’s this way called ” ,学生用英语回答,激活交通词汇与日常关联。 开展 “交通快答” 游戏:教师说交通方式中文(如 “骑自行车” ),学生快速说英文(“by bike” ),强化词汇记忆,引出频率表达话题。 (二)听说输入 — 上学方式与频率学习(12 分钟) 1. 交通匹配与听力实践(7 分钟) Activity 1:学生自主匹配交通方式与图片(如 by bike 对应自行车图 ),小组核对,教师解析词汇发音、含义(如 by underground 关联地铁标识 );Activity 2:听对话选择讨论主题(上学方式 ),解析听力关键词(如 “way of going to school” ),掌握信息提取。 开展 “交通纠错” 挑战:教师呈现错误交通描述(如 “by plane to school” ),学生找出并修正,强化实际运用合理性。 2. 频率副词与对话模仿(5 分钟) Activity 3:阅读对话,填写频率副词(如 usually、sometimes、never 等 ),小组交流用法(如 usually 表通常 );模仿对话(如替换频率副词与交通方式 ),结对练习,教师纠正发音、语法错误;解析频率副词位置(实义动词前 ),强化用法掌握。 (三)语音学习 — 音标与语调训练(10 分钟) 1. 音标模仿与单词拼写(6 分钟) Activity 1 - 3:播放语音文本,学生模仿跟读,注意 /a /(bike )、/ /(big )等音标发音;完成单词拼写(如 /ba k/ → bike ),小组核对,教师强调发音要点(如 /a / 双元音滑动 ); 2. 语调模仿与句子表达(4 分钟) Activity 4:听句子,模仿升调(列举 )与降调(结束 ),如 “There are pens, books ↗ and a ruler ↘ in my schoolbag.” ;分组朗读,教师评价语调准确性;创设语境(如介绍书包物品、课程 ),运用语调表达,强化语调运用。 四)听说输出 — 上学方式交流与文化拓展(8 分钟) 1. 小组讨论与展示(5 分钟) Activity 4:小组讨论上学方式,运用频率副词交流(如 “I usually come by bus, but sometimes my dad drives me — by car.” );引入跨文化讨论(如 “Do you know American students usually go to school by school bus What about students in other countries ” ),鼓励学生分享所知的国外上学交通方式 。 2. “我的绿色上学方式” 任务启动(3 分钟) 教师详细介绍 “我的绿色上学方式” 任务要求:学生需设计一份环保上学方式计划,思考并确定采用哪种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车、乘坐公共交通 ),以及选择的频率和环保理由。(五)课堂小结(2 分钟)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 上学交通词汇:by underground、by bike、by bus 等,强调词汇发音和用法。 频率副词:usually、sometimes、never 等,回顾其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含义。 语音知识:复习音标 /a // / 的发音要点,以及句子升调(用于列举、疑问等 )和降调(用于陈述结束、命令等 )的使用场景。 (六)作业布置(3 分钟) 基础作业: 抄写本节课所学的上学交通词汇和频率副词各 5 遍,并背诵。 听教材配套录音,模仿跟读上学方式相关对话,注意语音语调,录制自己的朗读音频并提交。 拓展作业: 完成 “我的绿色上学方式” 计划设计,用英语撰写一份详细的介绍,包含选择的出行方式、频率、环保理由等内容,字数不少于 80 词。 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更多关于不同国家学生上学交通方式的资料,制作一张简单的手抄报,用英语标注相关信息,下节课展示分享。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仁爱科普版(2024)七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教师 学科 英语 班级 七年 班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Unit 3Lesson 3 Thinking Skills and Reading Strategies
课堂类型 课时安排 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 “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与 “学习策略” 维度: 1.能识别文本主旨与细节,运用寻读策略快速查找信息,提升阅读技能与策略运用能力。 2.能阅读校园相关文本,提取主旨、细节及特定信息;能运用思维图、寻读技巧梳理内容,增强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 3.掌握阅读思维与策略,提升自主阅读、信息处理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学科素养 (一)语言能力 1.识别校园文本主旨与细节(如楼层、花园),完成思维图并用于交流,提升读写能力。 2.运用寻读策略快速定位英语俱乐部等信息,强化阅读策略应用。 (二)文化意识 从校园环境(图书馆)和社团活动中感受文化内涵,理解校园生活的多元价值。 (三)思维品质 通过信息分层(主旨与细节)锻炼逻辑思维,用寻读策略提升信息检索的高效性。 (四)学习能力 依托 “思维训练 — 策略实践 — 合作交流” 路径,掌握阅读方法并提升策略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 (一)学习理解 1.理解 “主旨(main idea)” 与 “细节(details)” 的概念,识别学校图书馆文本的主旨(We have a big school library. )与细节(新建筑、两层、很多书 )(Activity 1 ),掌握识别方法。 2.阅读校园描述文本,提取主旨与细节,梳理思维图,强化信息分层能力。 (二)应用实践 1.结对交流校园内容(Activity 3 ),运用主旨与细节结构表达(如 “Main idea: Our classroom is clean. Details: It has new desks, and we tidy it every day.” ),提升阅读输出与口语表达。 2.运用寻读策略,快速查找英语俱乐部海报(Activity 1 )的开放时间、地点、活动;阅读学生活动文本(Activity 3 ),提取女孩周五活动、男孩在游泳俱乐部的行为,强化策略运用。 (三)迁移创新 结合跨文化校园差异,拓展文本内容(如 “In Western schools, libraries may have more digital resources, while our school library has many traditional books.” ),融入文化对比,深化阅读理解。
教学重点 1.掌握识别主旨与细节的方法,运用思维图梳理校园文本内容。 2.熟练运用寻读策略,快速查找特定信息,提升阅读效率。
教学难点 在跨文化语境中,准确识别并融入文化差异;克服阅读中信息筛选偏差、策略运用不熟练问题,实现高效阅读与表达。
教学方法 思维引导法、策略实践法、文化融入法
教学过程: (一)思维导入 — 主旨与细节概念激活(5 分钟) 展示校园图书馆图片,提问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icture What details can you see ” ,引导学生用英语描述(如 “Main idea: It’s a library. Details: Big, many books.” ),激活主旨与细节概念。 开展 “主旨猜谜” 游戏:教师描述校园场景细节(如 “It’s big, has green grass, students play there.” ),学生猜主旨(“playground” ),强化概念理解。 (二)思维训练 — 识别主旨与细节(12 分钟) 1. 图书馆文本分析(7 分钟) Activity 1:阅读 “Our School Library” 文本与思维图,讨论主旨(We have a big school library. )与细节(新建筑、两层、很多书 ),教师解析识别方法(主旨概括整体,细节支撑 );小组合作,用不同颜色标注文本中主旨与细节语句,强化区分。 2. 校园文本思维图构建(5 分钟) Activity 2:阅读校园描述文本,自主提取主旨(My school is very beautiful. )与细节(教学楼五层、操场大、花园有花 ),绘制思维图;小组分享,评价信息完整性,教师指导细节 的提取技巧,如关注关键词(数字、特征形容词 ),引导学生思考细节与主旨的逻辑关联。 三)策略实践 — 寻读策略运用(10 分钟) 1. 英语俱乐部海报寻读(5 分钟) Activity 1:展示英语俱乐部海报,布置任务:寻读找出开放时间(如 “Open from 3:00 p.m. - 5:00 p.m. on Tuesdays and Thursdays” )、地点(如 “Room 201” )、活动(如 “English story - telling, debates”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核对答案,教师示范寻读技巧(先确定关键词,快速扫视文本 ),强调高效定位信息的策略。 2. 学生活动文本寻读(5 分钟) Activity 3:学生阅读学生活动文本,寻读回答问题:女孩周五做什么?男孩在游泳俱乐部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划出关键词(“Friday”“girl”“swimming club”“boy” ),限时完成任务。小组交流答案(如 “The girl has a dance class on Friday.”“The boy swims twice a week in the club.” ),教师总结寻读策略的运用要点,如忽略无关信息,聚焦关键内容。 (四)迁移创新 — 校园文化海报任务(8 分钟) 1. 海报设计与策略运用(5 分钟) 布置 “校园文化海报” 任务:学生分组选择校园社团(如绘画社、篮球社 )或场所(如实验室、食堂 ),运用寻读策略从参考资料(如社团活动通知、场所介绍 )中提取关键信息(如开放时间、特色活动、位置 ),设计海报。教师提供海报模板(含标题、主旨句、细节信息栏 ),指导学生在海报中突出主旨(如 “Basketball Club: Join for Fun and Fitness” ),用细节(如 “Meet every Wednesday, 4:00 - 5:30 p.m., on the school playground” )丰富内容,融入跨文化元素(如对比中外校园社团活动差异 )。 2. 海报预演与评价(3 分钟) 小组预演海报介绍(如 “This is our poster for the Painting Club. The main idea is to show our creative activities. Details: We paint every Tuesday...” ),教师引导其他小组从信息完整性(主旨、细节 )、寻读策略运用(信息准确 )、文化元素(跨文化对比 )等方面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为下节课展示做准备。 (五)课堂小结(2 分钟)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内容:通过识别学校图书馆、校园文本的主旨与细节,掌握信息分层方法;运用寻读策略查找英语俱乐部、学生活动信息,学会快速定位关键内容。强调在跨文化阅读中,要善于发现并对比文化差异,提升阅读思维与策略运用能力。 (六)作业布置(3 分钟) 基础作业:复习课堂中识别主旨与细节、寻读策略的方法,完成教材对应课后练习,巩固阅读技能。 拓展作业:完善 “校园文化海报”,用英语撰写详细的海报介绍稿(含主旨与细节描述 ),尝试加入更多跨文化校园对比内容;自主阅读一篇英语校园生活短文,运用所学策略提取关键信息,制作简易思维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仁爱科普版(2024)七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教师 学科 英语 班级 七年 班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Unit 3 Lesson 4 Theme Reading
课堂类型 课时安排 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 “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与 “文化意识” 维度: 1.能阅读校园生活文本,提取关键信息(活动、时间、地点等 ),梳理主旨与细节,提升阅读理解与信息处理能力。 2.能运用阅读策略(如寻读、精读 )完成任务;能模仿文本结构,交流个人校园生活,增强语言表达与迁移能力。 3.感受校园生活的丰富性与文化价值(如升旗仪式、社团活动 ),理解校园文化内涵,增强校园文化认同。
学科素养 (一)语言能力 能讨论图片校园活动,提取文本中 Kangkang 周一活动,提升阅读信息提取与口语表达。 能构建主旨与细节思维图,运用短语完成句子,强化阅读梳理与语言运用能力。 (二)文化意识 在阅读中,感受校园升旗仪式、社团活动体现的文化(如爱国教育、兴趣培养 ) (三)思维品质 通过图片讨论、文本分析锻炼逻辑思维,思维图构建发展结构化思维(主旨 - 细节 ),提升思维的条理性。 (四)学习能力 借 “阅读输入 - 实践输出 - 创意运用” 路径,掌握阅读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中,提升自主阅读、协作交流及策略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 (一)学习理解 通过图片讨论激活校园生活词汇(如上课、打篮球),阅读文本提取 Kangkang 周一活动细节(升旗时间、课程地点等),掌握信息提取方法。 (二)应用实践 构建 “主旨 - 细节” 思维图(如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对应升旗、社团等细节),梳理文本结构;用正确短语形式描述校园行为(如 “raise his hand”),提升语言运用准确性。 (三)迁移创新 结合中外校园差异(如升旗仪式、社团类型)拓展文本内容,融入文化对比;绘制 “我的校园生活” 海报并英语介绍(模仿文本结构 + 跨文化元素),促进阅读迁移与创意表达。
教学重点 掌握阅读策略,准确提取校园生活文本信息,梳理主旨与细节。 运用阅读内容,完成思维图与短语运用任务,强化语言输出。
教学难点 在跨文化语境中,自然融入校园生活差异;克服信息提取不全面、语言运用错误,实现准确阅读与表达。
教学方法 阅读策略法、文化融入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过程: (一)阅读导入 — 校园活动讨论(5 分钟) 展示图片(上课、篮球、音乐社团 ),提问 “What are they doing Do you have these activities in your school ” ,学生用英语讨论,激活校园生活词汇(如 have classes、play basketball ),引出文本主题。 开展 “活动竞猜” 游戏:教师描述校园活动(“We do it on the playground, play balls.” ),学生猜活动(“PE class” ),强化词汇关联。 (二)阅读实践 — 文本信息提取(12 分钟) 1. 初读提取关键信息(7 分钟) Activity 2 - 3:学生快速阅读文本,划出 Kangkang 周一活动(raise the national flag );再读回答问题(学校生活有趣多彩;8:00 a.m. 开始第一节课;在操场;在音乐社团唱歌、弹吉他 ),小组交流答案,教师指导寻读策略(定位时间、地点关键词 )。 2. 精读梳理主旨与细节(5 分钟) Activity 4:分析文本,确定主旨(Our school life is fun and colorful. );提取细节(周一升旗、8 点上课学多科目、课后社团活动 ),填写思维图;小组分享,评价信息完整性,教师强调主旨 - 细节支撑关系。 (三)阅读输出 — 语言运用与文化拓展(10 分钟) 1. 短语运用与表达(6 分钟) Activity 5:观察图片选择短语(raise、play、enjoy、make ),完成句子(如 “Kangkang likes raising his hand...” ),小组核对;用短语描述自己校园生活(如 “I enjoy reading in the library.” ),强化语言迁移。 2. 跨文化校园交流(4 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中外校园生活差异,用英语交流(如 “Chinese schools have flag - raising ceremonies, while Western schools have more club activities like drama.” ),融入文化对比;小组创作 “跨文化校园生活小贴士”(如 “In Western schools, you can join drama clubs to practice English.” ),促进文化理解与语言运用。 (四)迁移创新 — 校园生活海报(8 分钟) 1. 海报设计与撰写(5 分钟) 布置任务:学生绘制 “我的校园生活海报”,包含课程、活动、社团(如 “I have Chinese class at 8:00. I play basketball in PE. I enjoy singing in the music club.” ),融入跨文化元素(如 “We have a drama club like Western schools.” );教师提供模板,指导文本结构模仿(主旨 - 细节 )。 2. 展示与评价(3 分钟) 下节课分组展示海报,用英语介绍(如 “My school life is fun. On Mondays, we raise the flag... We have a drama club too.” );全班评价(语法准确性、文化创意 ),评选 “最佳校园生活海报”,促进阅读迁移与文化创意表达。 (五)课堂小结(2 分钟) 师生回顾:校园生活文本信息提取方法、主旨 - 细节结构;强调跨文化校园生活对比与表达要点。 (六)作业布置(3 分钟) 基础作业:背诵文本中精彩句子(如 “Our school life is fun and colorful.” );用英语写 3 句个人校园活动,包含短语(raise、play 等 )。 拓展作业:完善 “我的校园生活海报”,准备下节课展示;查找英文校园生活短文,对比文化差异,记录发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仁爱科普版(2024)七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教师 学科 英语 班级 七年 班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Unit 3 Lesson 5 Grammar
课堂类型 课时安排 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 “语言知识” 维度: 能掌握可数名词复数变化规则,正确运用 There be 句型的不同句式,提升语法知识运用的准确性。 能识别、理解文本中可数名词与 There be 句型的用法;能在语境中正确使用,增强语言表达的语法正确性。
学科素养 (一)语言能力 1.能完成可数名词复数表格(Activity 2 ),掌握规则与特殊变化(如 watch → watches, tomato → tomatoes );阅读文本正确选择可数名词单复数(Activity 3 ),提升语法识别与运用。 2.能运用 There be 句型进行对话(Activity 1 - 3 ),完成句式表格(Activity 2 ),掌握肯定、否定、疑问及回答形式,强化句型运用。 (二)文化意识 在语法实践中,感受可数名词与 There be 句型体现的英语语言逻辑;通过文本(如美国学校生活 )理解校园文化场景中的语法运用,增强语言与文化关联认知。 (三)思维品质 通过可数名词复数变化、There be 句型结构分析锻炼逻辑思维(规则归纳 ),语法运用发展语法思维(句式转换 ),提升思维的条理性。 (四)学习能力 借 “观察 - 归纳 - 实践” 语法学习路径,掌握语法知识;在任务中,提升自主归纳、协作练习及策略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 (一)学习理解 1.观察图片与句子,识别可数名词,理解其单复数概念;完成复数变化表格(Activity 2),归纳规则(如 s/x/ch/sh 结尾加 -es,辅音 + y 变 y 为 i + es 等 ),掌握可数名词复数变化。 2.阅读对话,识别 There be 句型;完成句式表格,理解肯定、否定、疑问及回答形式,掌握 There be 句型结构。 (二)应用实践 1.阅读文本选择正确可数名词,如 students、day、classrooms 等,强化单复数在语境中的运用;运用可数名词复数描述场景(如 “There are three school buses...”),提升表达准确性。 2.结对练习 There be句型对话(Activity 3),如问答教室里的物品(“Is there a basketball Yes, there is.” ),强化句型口语运用;完成句式转换(如肯定变否定、疑问 ),提升语法实践能力。 (三)迁移创新 结合跨文化校园场景(如中外学校教室物品、社团活动 ),运用可数名词与 There be 句型描述,融入文化对比,深化语法运用。
教学重点 掌握可数名词复数变化规则,正确运用单复数形式。 熟练运用There be句型的不同句式,进行口语与书面表达。
教学难点 在跨文化语境中,准确运用可数名词复数与 There be 句型;克服特殊复数变化、句型转换错误,实现语法准确表达。
教学方法 语法归纳法、情境实践法、文化融入法
教学过程: (一)语法导入 — 可数名词与 There be 激活(5 分钟) 1.展示校园物品单复数图片(如 book/books, box/boxes ),提问 “What’s this How many ” ,学生用英语回答,激活可数名词单复数概念;展示教室物品图片,用 There be 句型描述(“There is a blackboard. There are many desks.” ),引出句型。 2.开展 “语法快答” 游戏:教师说单数名词(如 box),学生说复数(boxes);说 There be 肯定句(“There is a pen.” ),学生说否定句(“There isn’t a pen.”),强化基础语法反应。 (二)语法学习 — 可数名词复数(12 分钟) 1. 规则归纳与表格填写(7 分钟) Activity 1 - 2:观察图片句子,识别可数名词(如 books、boxes ),分析复数变化;小组合作填写复数表格(watch → watches, glass → glasses 等 ),归纳规则(如一般加 -s,以 s/x/ch/sh 结尾加 -es 等 );教师补充特殊变化(如 tomato → tomatoes),强化记忆。 2. 文本运用与实践(5 分钟) Activity 3:阅读文本,选择正确可数名词(students、day、classrooms、activities、club、friends、countries ),小组讨论选择依据(如语境中的数量、搭配 );用正确单复数名词造句(如 “Students meet teachers at the start of the day.” ),强化语境运用。 (三)语法学习 — There be 句型(10 分钟) 1. 句式分析与表格构建(6 分钟) Activity 1 - 2:阅读对话,识别 There be 肯定(“There are some bottles.” )、否定(“There isn’t any water.” )、疑问(“Are there any toys ” )及回答;小组合作填写句式表格(is/are 变化 ),总结结构(There be + 名词 + 地点 / 时间 );教师解析 any/some 在否定、疑问句中的用法,强化理解。 2. 对话实践与拓展(4 分钟) Activity 3:结对练习教室物品问答(如 “What’s in the classroom There is a blackboard... Are there any chairs Yes, there are.” ),融入个人校园场景(如 “Are there any guitars in the music club Yes, there are.” );创设跨文化场景(如 “In American classrooms, are there any different things Yes, there are some project tables.” ),促进文化与语法融合。 (四)迁移拓展 — 语法创意运用(8 分钟) 1. 跨文化校园描述(5 分钟) 引导学生结合中外校园差异,用可数名词与 There be 句型描述(如 “In Chinese schools, there are big playgrounds. In Western schools, there are more small activity rooms.” ),小组分享,评价语法准确性与文化内容,教师指导特殊复数与句型运用。 2. 校园场景语法海报(3 分钟) 布置任务:绘制校园场景海报(如教室、图书馆 ),用可数名词与 There be 句型标注物品(如 “There are three computers in the library.” ),融入跨文化元素(如 “There is a world map on the wall — showing different countries.” );下节课展示,评选 “语法创意之星”,促进语法与文化创意表达。 (五)课堂小结(2 分钟) 师生回顾:可数名词复数变化规则、There be 句型结构;强调语法在跨文化表达中的准确运用要点。 (六)作业布置(3 分钟) 1.基础作业:背诵可数名词复数变化规则表;用 There be 句型写 5 个校园场景句子,包含特殊复数名词。 2.拓展作业:完成 “校园场景语法海报”,准备下节课展示;查找英文校园介绍文本,标注其中的可数名词与 There be 句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仁爱科普版(2024)七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教师 学科 英语 班级 七年 班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Unit 3 Lesson 6 Oral Communication
课堂类型 课时安排 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 “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与 “文化意识” 维度: 1.能掌握失物招领相关词汇、句型,准确描述失物特征、寻求帮助,提升口语表达与交流能力。 2.能听懂失物招领对话,提取物品、特征、位置信息;能创编对话,模拟失物招领场景,增强听说综合能力。 3.感受失物招领体现的互助文化,理解校园生活中物品管理与交流的文化意义,增强校园文化认同。
学科素养 (一)语言能力 能完成词汇与物品匹配(Activity 1 A )、听力填空(Activity 1 B ),掌握失物招领词汇与细节描述;创编对话(Activity 2 ),运用句型交流,提升口语准确性与流利性。 能听懂并提取失物招领对话关键信息(物品、特征、位置 ),强化听力理解与口语输出。 (二)文化意识 在失物招领话题中,感受互助、诚信的文化价值(如帮助找失物、如实描述 );理解校园失物招领场景体现的秩序与关怀,增强校园文化认知。 (三)思维品质 通过词汇匹配、听力信息提取锻炼逻辑思维(信息关联 ),对话创编发展创造性思维(情境拓展 ),提升思维的多元性。 (四)学习能力 借 “听力输入 - 口语实践 - 创意输出” 路径,掌握口语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中,提升自主交流、协作学习及策略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 (一)学习理解 1.识别失物招领词汇,完成与图片物品匹配,理解词汇含义与对应物品。 2.听懂失物招领对话,提取书包特征、物品、位置(near the computer ),掌握信息提取方法。 (二)应用实践 1.模仿听力对话,复述失物招领内容,强化口语复述能力。 2.小组创编失物招领对话(Activity 2 ),运用句型(“Can I help you What color is your... ” ),融入物品细节(如 “My schoolbag is blue, with a picture of a cat.” ),提升口语交流与创意运用。 (三)迁移创新 1.结合跨文化失物招领差异(如中外失物招领流程、用语 ),拓展对话内容(如 “In Western schools, they say ‘Lost property’ instead of ‘Lost and Found’.” ),融入文化对比,深化话题理解。 2.开展 “校园失物招领海报” 任务:设计失物招领海报(含物品描述、联系方式 ),用英语介绍(模仿对话结构,融入跨文化元素 ),下节课展示,促进口语迁移与文化创意表达。
教学重点 1.掌握失物招领词汇与句型,准确描述失物、寻求帮助。 2.能创编对话,模拟失物招领场景,提升口语交流能力。
教学难点 在跨文化语境中,自然融入失物招领差异;克服词汇发音、对话流畅性问题,实现准确、流利的口语表达。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文化融入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 失物招领话题激活(5 分钟) 展示失物招领图片(如书包、文具 ),提问 “Have you ever lost something What did you do ” ,学生用英语分享经历,激活失物招领词汇与表达。 开展 “词汇竞猜” 游戏:教师描述物品(“You use it to write, many in a box.” ),学生猜词汇(“pencils” ),强化词汇记忆,引出话题。 (二)听力输入 — 失物招领词汇与对话学习(12 分钟) 1. 词汇匹配与听力实践(7 分钟) Activity 1 A:学生自主匹配词汇与图片物品(如 schoolbag 对应书包图 ),小组核对,教师解析词汇发音、含义(如 name card 关联身份识别 );Activity 1 B:听对话填空,提取书包特征(如 “blue” )、物品(“two books: Chinese and science” )、位置(“near the computer” ),小组交流答案,教师指导听力关键词(如物品名称、颜色 )。 2. 对话模仿与复述(5 分钟) 播放对话录音,学生模仿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分组复述对话(如 “Zhou Hua lost his schoolbag. It’s blue... Miss Wang found it near the computer.” ),教师评价准确性与流利性,纠正发音错误(如 “schoolbag” )。 (三)口语输出 — 失物招领对话创编(10 分钟) 1. 小组讨论与对话设计(6 分钟) Activity 2:小组讨论失物招领处物品(如篮球、帽子 ),设计对话(如 “A: Can I help you B: Yes, I lost my basketball... A: What color is it B: It’s orange...” ),融入物品细节与跨文化元素(如 “In our school, we call it ‘Lost and Found’; in some foreign schools, it’s ‘Lost Property’.” );教师巡视指导,提供句型支架(如 “Is there... in the Lost and Found ” )。 2. 对话展示与评价(4 分钟) 各小组展示创编对话,全班评价(词汇准确性、对话流畅性、文化融入 );教师总结亮点(如细节丰富、文化对比 )与不足(如发音、语法 ),强化口语表达规范。 (四)迁移创新 — 失物招领海报任务(8 分钟) 1. 海报设计与撰写(5 分钟) 布置任务:学生设计校园失物招领海报,包含物品描述(如 “A blue schoolbag with a name card” )、联系方式(如 “Call 123456” ),融入跨文化用语(如 “Lost Property” );教师提供模板,指导语言结构(物品特征 + 联系信息 )。 2. 展示与交流(3 分钟) 下节课分组展示海报,用英语介绍(如 “This is a lost schoolbag. It’s blue... You can call 123456.” );全班交流评价,评选 “最佳失物招领海报”,促进口语迁移与文化创意表达。 (五)课堂小结(2 分钟) 师生回顾:失物招领词汇、句型;强调跨文化表达与口语交流的准确性、流利性要点。 (六)作业布置(3 分钟) 基础作业:背诵失物招领对话与词汇;用英语写 2 个失物招领句子,包含细节描述。 拓展作业:完善 “校园失物招领海报”,准备下节课展示;查找英文失物招领案例,对比文化差异,记录发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仁爱科普版(2024)七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教师 学科 英语 班级 七年 班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Unit 3 Lesson 7 Reading for Writing
课堂类型 读写课 课时安排 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 “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与 “学习策略” 维度: 1.能阅读校园生活文本,梳理主旨与细节;能模仿结构,撰写个人校园生活作文,提升读写能力与策略运用。 2.能运用单元主题词汇、句型(如 there be )组织作文内容;能通过互评优化作文,增强语言表达与写作规范。
学科素养 (一)语言能力 1.阅读文本梳理 “丰富多彩” 等主旨与上学时间、课后活动等细节,绘制思维图提升读写构思能力。 2.撰写校园生活作文并运用单元句型(如 “课后活动丰富”),通过互评优化语言准确性。 (二)文化意识 在读写中感受校园生活的文化价值,理解个人体验与文化分享的写作内涵。 (三)思维品质 通过文本分析与思维图构建锻炼逻辑思维,作文创作培养创造性思维。 (四)学习能力 依托 “读 - 写 - 评” 路径掌握读写方法,提升自主写作与协作修改能力。
教学目标 (一)学习理解 1.阅读文本(Activity 1 ),提取校园生活主旨(“colorful” )与细节(上学时间 8:00 a.m. - 4:00 p.m.、科目如 Chinese 等、课后活动如 join clubs ),掌握写作内容结构。 分析文本结构(标题、开头、主体、结尾 ),理解校园生活写作的框架,为自主写作做准备。 (二)应用实践 1.绘制个人校园生活思维图(Activity 2 ),梳理主旨(如 “My school life is interesting.” )与细节(个人上学时间、喜爱科目、课后活动 ),强化写作构思。 2.撰写校园生活作文草稿(Activity 3 ),运用文本结构与单元词汇、句型(如 “I go to school... My school life is... There are...” ),完成初稿,提升写作表达。 (三)迁移创新 1.结合跨文化校园生活差异(如中外上学时间、课后活动 ),优化作文内容(如 “In my school, we have a long lunch break, but in some Western schools, they have shorter breaks but more clubs.” ),融入文化对比,深化写作内涵。 2.开展 “校园生活作文互评” 任务:运用评价表(Activity 5 ),从表达热爱、结构组织、词汇运用等维度互评作文,提出修改建议,促进写作优化与文化交流。
教学重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校园生活写作的结构与内容,运用单元词汇、句型撰写作文。 能通过阅读梳理、思维图构建辅助写作,提升读写结合能力。
教学难点 在跨文化语境中,自然融入校园生活差异;克服写作中结构松散、语言单调问题,实现结构化、丰富化表达。
教学方法 读写结合法、思维引导法、同伴互评法
教学过程: (一)读写导入 — 文本结构分析(5 分钟) 展示文本标题、开头、主体、结尾,提问 “How is the text organized What’s the main idea ” ,学生分析结构(总 - 分 - 总 )、提取主旨(“colorful” ),激活写作框架 开展 “结构匹配” 游戏:教师说内容(“科目学习” ),学生说文本部分(“Body - Subjects” ),强化结构理解,引出写作任务。 (二)阅读梳理 — 主旨与细节提取(12 分钟) 1. 文本细节提取(7 分钟) Activity 1:学生阅读文本,填写主旨(“colorful” )与细节(上学时间、科目、课后活动 ),小组交流;教师解析细节支撑主旨的逻辑(如科目多样、活动丰富体现多彩 ),强化读写关联。 2. 个人思维图构建(5 分钟) Activity 2:学生绘制个人校园生活思维图,确定主旨(如 “My school life is exciting.” ),梳理细节(个人上学时间、喜爱科目、独特课后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提供词汇(如 “exciting” )、句型(如 “We often...” )支架。 (三)写作实践 — 校园生活作文撰写(10 分钟) 1. 草稿撰写(6 分钟) Activity 3:学生依据思维图,模仿文本结构撰写作文草稿(如标题 “My Colorful School Life”,开头 “I go to school... My school life is colorful.”,主体 “School time: 8:00 - 4:00... Subjects: Chinese, math... After-school: join art club...”,结尾 “I really love...” );融入跨文化元素(如 “Different from Western schools, we have more traditional culture classes.” ),教师提供文化表达示例。 2. 初稿评价(4 分钟) 学生分组交换作文,运用评价表(Activity 5 )从结构、词汇、文化融入等维度互评,标注优点(如 “Good use of there be 句型” )与建议(如 “Add more details about club activities” );教师总结共性问题(如结构不清晰、文化对比生硬 ),指导修改方向。 (四)迁移创新 — 作文优化与展示(8 分钟) 1. 终稿完善(5 分钟) Activity 4:学生结合互评建议,修改作文,优化结构(如调整段落顺序 )、丰富语言(如替换普通词汇为主题词汇 )、深化文化对比(如 “In Western schools, drama clubs are popular, while our school has a calligraphy club to learn Chinese culture.” );教师巡视,个性化指导。 2. 作文展示(3 分钟) 各小组推选优秀作文展示,作者朗读,全班欣赏;教师评价亮点(如文化融合自然、语言生动 ),强化写作示范,促进文化交流与写作提升。 (五)课堂小结(2 分钟) 师生回顾:校园生活写作结构、内容要点;强调跨文化融入与互评优化对写作的提升作用。 (六)作业布置(3 分钟) 基础作业:誊写终稿(Activity 4 );背诵文本中精彩句子(如 “My school life is colorful.” )。 拓展作业:查找英文校园生活作文,对比文化差异,仿写一段融入跨文化内容的文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仁爱科普版(2024)七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教师 学科 英语 班级 七年 班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Unit 3 Lesson 8 Project and Review
课堂类型 课时安排 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 “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与 “文化意识” 维度: 1.能整合单元知识(词汇、句型、阅读策略 ),完成项目式网页设计与复习任务,提升综合语言运用与策略迁移能力。 2.能阅读网页文本提取信息;能设计、展示学校网页;能通过复习任务巩固知识,增强听说读写综合技能。 3.感受校园网页体现的文化(如学校历史、社团活动 );理解跨文化校园差异,增强文化理解与交流能力。
学科素养 (一)语言能力 能阅读网页文本回答问题,提取校园信息;设计学校网页,运用单元词汇、句型介绍校园(如 “There are 3 grades in our school.” ),提升读写与项目表达。 能完成复习任务,如听力信息提取、词汇句型运用、阅读策略实践,强化单元知识巩固。 (二)文化意识 在项目与复习中,感受校园网页文化(如学校历史传承、社团文化 );通过跨文化校园对比(如中外学校网页内容 ),理解校园文化差异,增强文化认知与包容。 (三)思维品质 通过项目式网页设计锻炼创造性思维(内容规划 ),复习任务完成发展逻辑思维(知识关联 ),提升思维的多元性与系统性。 (四)学习能力 借 “项目实践 - 知识复习 - 文化拓展” 路径,掌握单元知识整合方法;
教学目标 (一)学习理解 1.阅读 Greenland Middle School 网页,提取信息,掌握网页内容阅读方法。 2.复习单元知识,完成听力填空、词汇句子、There be 填空、海报阅读,巩固单元语言点。 (二)应用实践 1.小组设计学校网页(Activity 2 - 3 ),运用单元知识介绍校园(如 “Our school has a history of... There are... clubs.” ),提升项目实践与语言运用。 2.分享网页设计,用英语介绍学校网页内容,强化口语表达与项目展示。 (三)迁移创新 1.结合跨文化校园网页差异(如中外学校网页侧重内容:中国学校重历史传承,西方学校重社团活动 ),优化网页设计,融入文化对比,深化项目内涵。 2.开展 “校园网页文化交流” 任务:对比中外学校网页,分析文化差异,用英语撰写交流报告(如 “Greenland Middle School’s web page shows..., while our school web page focuses on...” ),促进文化理解与语言迁移。
教学重点 1.整合单元知识,完成项目式网页设计与展示,提升综合语言运用。 2.通过复习任务,巩固单元词汇、句型、阅读策略,强化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 在跨文化语境中,自然融入校园网页文化差异;克服项目设计中内容零散、文化表达生硬问题,实现结构化、文化丰富的网页设计。
教学方法 项目式学习法、复习巩固法、文化融入法
教学过程: (一)项目导入 — 网页阅读与分析(5 分钟) 展示 Greenland Middle School 网页,提问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web page Who made it ” ,学生阅读回答,提取信息(作者、学校历史等 ),激活项目主题。 开展 “网页元素竞猜” 游戏:教师描述网页板块(“Shows school subjects” ),学生猜板块名称(“Subjects” ),强化网页结构认知,引出设计任务。 (二)项目实践 — 学校网页设计(12 分钟) 1. 小组规划与内容撰写(7 分钟) Activity 2 - 3:小组讨论学校网页内容(如学校历史、年级班级、科目、社团 ),运用单元知识撰写介绍(如 “Our school has a history of... There are... clubs.” );融入跨文化元素(如 “Different from Western schools, we have more traditional culture clubs.” ),教师提供文化表达支架。 2. 网页制作与优化(5 分钟) 小组分工制作网页(如设计 “Home”“About Us” 等板块 ),运用图文结合方式呈现;教师巡视指导,建议添加文化对比内容(如 “In foreign school web pages, they often show drama clubs, but we have calligraphy clubs.” ),提升网页文化内涵。 (三)复习巩固 — 单元知识强化(10 分钟) 1. 听力与词汇复习(6 分钟) Activity 1:听对话完成卡片,提取 Lingling(俱乐部、时间、喜爱活动 )、Yang Peng(PE Club、时间、喜爱活动 )信息,强化听力与词汇运用;Activity 2:观察图片完成句子(如 “history”“soccer”“guitar” 等 ),巩固校园词汇。 2. 语法与阅读复习(4 分钟) Activity 3:用 There be 句型填空,强化语法;Activity 4:阅读海报选择答案(如学校图书馆、1:00 p.m. 等 ),巩固阅读策略(寻读 );教师总结高频错误,强化知识薄弱点。 (四)迁移创新 — 网页展示与文化交流(8 分钟) 1. 网页展示与评价(5 分钟) Activity 3:各小组展示学校网页,用英语介绍(如 “This is our school web page. You can see our school history and clubs on it. Different from Western schools, we...” );全班评价(内容完整性、文化融入、语言准确性 ),教师点评亮点与改进建议。 2. 文化交流报告撰写(3 分钟) 布置任务:学生对比 Greenland Middle School 与本校网页,撰写文化交流报告(如 “Greenland Middle School’s web page focuses on..., while ours includes...” );下节课分享,促进文化理解与语言迁移。 (五)课堂小结(2 分钟) 师生回顾:项目式网页设计要点、单元知识巩固内容;强调跨文化融入对项目与复习的提升作用。 (六)作业布置(3 分钟) 基础作业:完善学校网页设计,誊写终稿;复习单元知识,整理错题。 拓展作业:完成文化交流报告,查找更多中外学校网页对比文化差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