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 9 讲《“蛋糕” 做大了同时要分好》公开课 教学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第 9 讲《“蛋糕” 做大了同时要分好》公开课 教学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 9 讲《“蛋糕” 做大了同时要分好》公开课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讲内容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 “做大蛋糕” 与 “分好蛋糕” 这一核心主题展开,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以及如十八洞村脱贫等实际案例为依托,深入阐述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共同富裕的目标。教材通过生动的事例和直观的数据图表,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总量的增长,更要关注分配的公平正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小学生,他们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积极探索的阶段,对生活中的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感知,但对于较为抽象的经济社会概念理解能力有限。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对物质分配有初步的体验,如分食物等,但上升到国家层面的经济发展与分配问题,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方式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构建起宏观的认知体系,培养其关注社会、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核心素养分析
(一)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我国在 “做大蛋糕” 和 “分好蛋糕” 方面的政策举措以及取得的成就,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胜利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对国家和党的认同感、归属感。
引导学生理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自觉拥护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
(二)道德素养
以民生工作中关注人民群众小事、解决人民实际问题的事例,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社会的道德情感,让他们明白每个人的幸福都与他人和社会息息相关。
强调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培养勤劳、奉献的道德品质。
(三)法治观念
在讲解社会公平正义、分配制度等内容时,渗透法治理念,让学生了解法律在保障社会公平、规范经济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法治意识,明白在追求个人利益时要遵守法律法规。
(四)健全人格
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如脱贫攻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
(五)责任意识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未来的一员,肩负着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责任,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提升自我的内在动力。
通过参与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责任感,使其明白个人行为对集体和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
理解 “做大蛋糕”(经济发展)与 “分好蛋糕”(分配公平)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掌握我国在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方面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取得的显著成就,如精准扶贫政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
领会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对国家发展目标的认同。
五、教学难点
如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小学生解释抽象的经济社会概念,如分配制度、社会公平正义等,使他们能够深入理解并形成正确的认知。
引导学生从个人生活层面的物质分配认知上升到国家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层面的思考,培养其宏观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挑战,但国家始终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相关图片、视频、数据图表等资料,如十八洞村脱贫前后对比图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和共同富裕的讲话视频片段、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变化图等,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制作简单的道具,如 “蛋糕” 模型,用于课堂导入环节的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蛋糕” 做大与分好的概念。
准备课堂练习的答题卡、小奖品等,用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七、教学过程(时间分配)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教师活动:拿出一个 “蛋糕” 模型,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大家都分过蛋糕吧。如果蛋糕很小,每个人能分得很多吗?” 引导学生回答不能。接着问:“那如果蛋糕足够大,是不是就一定能分好呢?” 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然后展示一些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成果(如高楼大厦、现代化工厂等)和贫困地区现状(破旧房屋、落后基础设施)对比的图片,引出本节课主题 ——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有 “做大蛋糕” 和 “分好蛋糕” 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教师的提问讨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表看法,观察图片,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分配问题产生好奇和探究欲望。
设计意图: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 “分蛋糕”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让他们初步感受 “蛋糕” 大小与分配的关系。利用图片对比,引发学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的关注,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25 分钟)
1. 开对药方拔穷根
教师活动:播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考察的视频片段,介绍十八洞村过去贫穷落后的状况,如没有女孩愿意嫁入、村民大多外出打工等。详细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 “精准扶贫”,以及扶贫工作队到村后与干部群众探索推进精准扶贫的好路子。展示十八洞村脱贫后的照片,如新建的房屋、热闹的乡村旅游场景等,对比脱贫前后的变化。讲解 2013 - 2020 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变化图,分析数据下降趋势所反映的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解释其含义。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和图片,倾听教师讲解,观察数据图表,思考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关于十八洞村脱贫前后变化的问题,如 “你从十八洞村的变化中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要扶贫先扶智?” 等。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直观的数据,让学生深刻感受我国在脱贫攻坚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效,理解精准扶贫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强调扶贫与扶智的关系,培养学生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意识,同时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成就的自豪感和对党的认同感。
2. 民生问题大于天
教师活动:讲述 20 世纪 70 年代陕北农村厕所简陋的情况,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赵家河村动手修第一个男女分开公共厕所的故事,强调 “小厕所、大民生”。列举人民群众关心的各种民生问题,如食品安全、暖气供应、环境质量、养老服务、住房问题等,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这些民生问题的论述。解释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民生工作的目标是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故事,思考民生问题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分享自己或家人遇到的民生问题,如家里的暖气不热、小区附近垃圾处理不及时等,讨论这些问题对生活的影响。
设计意图:以小见大,通过厕所改造的故事让学生理解民生工作的具体体现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生问题,增强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力和感知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意识,同时让学生明白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
3.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教师活动:阐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强调我国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展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大会群众游行队伍的图片,说明我们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教育学生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从小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介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劳动观念,如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等。
学生活动: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共同富裕的内涵,观察图片,感受国家的繁荣昌盛,思考自己在这个时代所拥有的机会和责任。交流自己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解,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参与劳动的经历和感受,如帮忙做家务、参加学校劳动实践活动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国家的发展目标,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对国家未来的信心。通过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课堂练习(10 分钟)
教师活动: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 3 道单项选择题和 3 道判断题,题目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 “以下哪个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A. 少数人富裕 B.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C. 平均分配财富”“我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说明已经实现了共同富裕。( )” 等。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作答,然后请学生回答问题,公布正确答案,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强调知识点的关键之处。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小奖品奖励。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题目,思考并作答,在教师公布答案后,仔细倾听讲解,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思和纠正,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争取获得小奖品。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巩固学生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掌握,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点评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深化知识点,纠正错误认知。小奖品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提高课堂参与度。
(四)课堂小结(5 分钟)
教师活动: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第 9 讲《“蛋糕” 做大了同时要分好》。我们知道了国家要发展经济,把 “蛋糕” 做大,同时也要分好 “蛋糕”,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像十八洞村通过精准扶贫摘掉了贫困帽,这就是国家在努力 “做大蛋糕” 和 “分好蛋糕”。民生问题关系着我们每个人,从小小的厕所改造,到大家关心的衣食住行。我们还知道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要靠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希望大家以后能多关注国家发展,好好学习,为实现更美好的生活努力。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的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重点知识的记忆。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系统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强化重点内容,使学生对 “蛋糕” 做大与分好、民生问题、共同富裕等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为国家发展和自身美好生活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八、板书设计
主板书 副板书
“蛋糕” 做大了同时要分好 1. 十八洞村脱贫相关数据及变化情况 2. 民生问题具体事例 3. 课堂练习题目要点
一、开对药方拔穷根 1. 十八洞村过去与现在 2. 精准扶贫政策 3. 脱贫攻坚成就
二、民生问题大于天 1. 小厕所大民生 2. 人民关心的民生问题 3. 民生工作目标
三、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1. 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2. 时代给予的机会 3.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九、教学反思
在本次公开课教学中,通过生动的案例、直观的教具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对 “蛋糕” 做大与分好的关系、民生问题以及共同富裕的目标有了一定的理解,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讲解,部分学生理解仍有困难,如分配制度等,后续应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采用更形象、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进行阐述。在时间把控上,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思考时间过长,导致总结环节略显仓促,今后需合理安排各环节时间,确保教学节奏紧凑有序。同时,在引导学生从个人生活层面上升到国家宏观层面思考问题时,还可进一步加强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更广阔的思维视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4张PPT)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
(小学高年级)
第 9 讲《“蛋糕” 做大了同时要分好》
同学们,大家都分过蛋糕吧。如果蛋糕很小,每个人能分得很多吗? 那如果蛋糕足够大,是不是就一定能分好呢?
不一定哦。蛋糕大只是有了多分的基础,但怎么分很关键。要是有人多拿、有人少拿,或者分的方式不公平,就算蛋糕够大,也可能有人不满意,所以分好蛋糕既需要 “蛋糕大”,也需要合理的分配办法。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同学们分过蛋糕吗?如果蛋糕不够大,大家想分得多
是不可能的。但蛋糕足够大也不一定能分好,可能会有人
分得太多,有人分得太少。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问题。
习近平爷爷说,“蛋糕”不断做大了,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我国社会历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民生
(二)开对药方拔穷根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深藏于武陵山腹地。因村旁山中有18个天然溶洞,故名为十八洞村。过去的十八洞村贫穷落后,没有女孩子愿意嫁到这里。村民们为了生活,大多选择外出打工。2013年 11月,习近平爷爷来到十八洞村考察,同村民们亲切地拉家常、话发展。在这里,他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他还勉励大家,要加油干,等穷根斩断了,日子就好过了。2014年初,扶贫工作队到了十八洞村,和村里的干部群众探索推进精准扶贫的好路子。在那之后,十八洞村用了3年多的时间摘掉了贫困帽,村里的一些单身汉也娶上了媳妇。
你从十八洞村的变化中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要扶贫先扶智?
2017年 6月 23日,习近平爷爷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讲到了十八洞村脱贫的故事。这个小小的山村,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成为全国精准扶贫的一面旗帜。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举行,习近平爷爷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
—— 习近平
(二)民生问题大于天
民生,百姓的生活,国民的生计。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都是民生。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
在 20世纪 70年代的陕北农村,人们生活很艰苦,对于上厕所就更不讲究。挖个坑,周围随便用木头、秸秆、土坯一挡,上面盖个草棚子,就当厕所了。
习近平爷爷在赵家河村动手修了第一个男女分开的公共厕所。他把旧的厕所拆掉,重新用砖和石头砌,扩大了面积,加高了围墙。大家一看,这样确实很方便,就纷纷效仿。
之后,在国内考察调研过程中,习近平爷爷经常会问起农村厕所改造问题,强调“小厕所、大民生”。
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养老服务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等等。相对于增长速度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这些问题更受人民群众关注。
—— 习近平
民生存在于每一件小事中,亿万人的小事就是一件大事。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民生工作的目标就是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三)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爷爷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有一个过程,我们要努力去做、不断推进。
我们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 70周年大会群众游行队伍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我们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3 道)
1.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 “精准扶贫” 是在哪个村庄?( )
A. 十八洞村 B. 赵家河村 C. 小岗村 D. 华西村
2.下列哪项不属于教材中提到的 “民生问题”?( )
A. 食品安全 B. 蛋糕分配 C. 暖气供应 D. 养老服务
3.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包括以下哪项?( )
A. 消除贫困 B. 改善民生 C. 少数人先富 D.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C
A
B
课堂练习
判断题
1.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只需要注重 “做大蛋糕”(经济总量增长),不用关注 “分好蛋糕”(分配公平)。( )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意思是脱贫不仅要让村民收入增加,还要重视教育、提升村民素质。( )
3.劳动能创造美好生活,小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事自己做、帮他人做事等方式践行劳动观念。( )
×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第 9 讲《“蛋糕” 做大了同时要分好》。我们知道了国家要发展经济,把 “蛋糕” 做大,同时也要分好 “蛋糕”,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像十八洞村通过精准扶贫摘掉了贫困帽,这就是国家在努力 “做大蛋糕” 和 “分好蛋糕”。民生问题关系着我们每个人,从小小的厕所改造,到大家关心的衣食住行。我们还知道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要靠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希望大家以后能多关注国家发展,好好学习,为实现更美好的生活努力。
板书设计
9.“蛋糕” 做大了同时要分好
1. 十八洞村脱贫相关数据及变化情况 2. 民生问题具体事例 3. 课堂练习题目要点
一、开对药方拔穷根
1. 十八洞村过去与现在 2. 精准扶贫政策 3. 脱贫攻坚成就
二、民生问题大于天
1. 小厕所大民生 2. 人民关心的民生问题 3. 民生工作目标
三、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1. 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2. 时代给予的机会 3.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