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科普版(2024)七年级上册英语 Unit 6 Celebrating the Big Days 教案(8课时,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仁爱科普版(2024)七年级上册英语 Unit 6 Celebrating the Big Days 教案(8课时,表格式)

资源简介

仁爱科普版(2024)七年级上册英语 Unit 6教案
教师 学科 英语 班级 七年 班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Unit 6 Lesson 1 Listening and speaking
课堂类型 课时安排 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 “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与 “文化意识” 维度: 1.能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英语表达,提升听说能力。 2.能完成听说任务(匹配、填空、对话 ),强化听力理解与口语表达;理解节日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
学科素养 (一)语言能力 1.能匹配节日与图片(Activity 1 A ),完成节日填空(Activity 1 B ),掌握节日表达(如 “Mid - Autumn Festival” );模仿对话、小组讨论(Activity 1 C、3 ),运用表达交流节日时间、习俗,提升听说。 2.能准确运用节日词汇、句型,强化口语流利性与准确性。 (二)文化意识 在听说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如中秋赏月、春节团圆 );理解节日承载的文化价值(如尊老、感恩 ),增强传统文化认同。 (三)思维品质 通过节日匹配锻炼观察思维(图片 - 节日关联 ),对话创作发展创新思维(习俗表达拓展 ),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四)学习能力 借 “听说输入 - 口语输出 - 文化交流” 路径,掌握听说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中,提升自主交流、协作学习及文化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 (一)学习理解 1.观察图片匹配节日(Activity 1 A ),识别节日英语表达;阅读句子填空(Activity 1 B ),理解节日时间、习俗与英语表达的关联,掌握核心词汇、句型。 2.听独白、对话(Activity 1 C、2),提取节日信息(如劳动节时间、活动),为口语输出做准备。 (二)应用实践 1.模仿对话(Activity 1 C),替换节日内容(如端午节、重阳节),运用句型交流(如 “When is... What do you do on that day ” ),强化口语运用。 2.小组讨论(Activity 3 ),分享不同节日习俗(如春节贴春联、中秋赏月 ),提升口语表达与文化交流。 (三)迁移创新 1.结合跨文化节日认知差异(如中外对 “节日” 内涵、庆祝方式的不同 ),优化对话内容(如 “In China, Spring Festival is a time for family reunion; in Western countries, Christmas is similar.” ),融入文化对比,深化理解。 2.开展 “节日文化小主播” 任务: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含跨文化对比 ),校园广播分享,促进文化与语言迁移。
教学重点 1.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英语表达,准确交流时间、习俗;提升听说能力。 2.能完成听说任务,强化语言运用与文化理解。
教学难点 在跨文化语境中,自然融入节日文化差异;克服口语表达不流畅、文化阐述不深入问题,实现深度交流与文化传播。
教学方法 听说教学法、文化融入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过程: (一)听说导入 — 节日文化激活(5 分钟) 展示中国传统节日图片(春节、中秋等 ),提问 “What festival is it How to say in English ” ,学生用英语讨论,激活节日表达与文化认知,引出主题。 开展 “节日快问快答” 游戏:教师说节日习俗(“eat mooncakes” ),学生说节日(“Mid - Autumn Festival” ),强化表达关联,引出任务。 (二)听说实践 — 节日表达与交流(12 分钟) 1. 节日匹配与填空(7 分钟) Activity 1 A - B:学生观察图片匹配节日(如龙舟图 - 端午节 ),完成句子填空(如中秋在农历八月十五 ),小组交流节日表达;教师解析文化内涵(如春节压岁钱寓意 ),强化文化理解。 2. 对话模仿与文化融入(5 分钟) Activity 1 C:学生听对话模仿、替换练习(如替换为重阳节,交流登高习俗 ),融入跨文化对比(如 “Double Ninth Festival is for the elderly, different from Western festivals.” );教师指导文化表达(如 “reunion” 体现春节文化 ),强化口语运用。 (三)听说输出 — 小主播任务准备(10 分钟) 1. 广播稿设计与内容撰写(6 分钟) 布置 “节日文化小主播” 任务:选择传统节日(如清明、元宵 ),撰写广播稿(含时间、习俗、跨文化对比 );教师提供广播稿模板,指导文化与语言融合。 2. 广播预演与反思(4 分钟) 小组预演广播(如 “Hello, everyone! Today we’ll talk about Tomb - sweeping Day... It’s different from foreign memorial days...” ),教师指导表达流畅性与文化呈现,强化听说实践。 (四)迁移创新 — 小主播任务展示(8 分钟) 1. 广播稿完善与校园分享(5 分钟) 小组完善广播稿,融入跨文化生动表达(如 “Spring Festival: a unique Chinese reunion time, warming hearts like Christmas in the West.” );教师巡视,指导文化传播效果。 2. 班级展示与交流(3 分钟) 下节课分组班级展示广播,用英语分享节日文化与跨文化认知(如 “Our broadcast shows Mid - Autumn Festival’s beauty, connecting with global moon - loving cultures.” );全班交流评价,评选 “最佳节日主播”,促进文化传播与听说迁移。 (五)课堂小结(2 分钟) 师生回顾:中国传统节日的英语表达(如 “Dragon Boat Festival” )、文化内涵(如团圆、尊老 );强调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融入与准确表达的要点。 (六)作业布置(3 分钟) 基础作业:背诵节日表达,录制对话练习音频。 拓展作业:完善 “节日文化广播稿”,校园广播;查找英文节日介绍,对比中外节日文化差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仁爱科普版(2024)七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教师 学科 英语 班级 七年 班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Unit 6 Lesson 2 Function and pronunciation
课堂类型 课时安排 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 “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与 “文化意识” 维度:1.能掌握清明节的功能表达,准确发音特定语音符号与连读,提升听说能力。 2.能完成功能对话、听力任务,强化语言运用;理解清明节文化,增强文化认同;通过语音训练,优化发音准确性。
学科素养 (一)语言能力 1.能讨论清明节(Activity 1、4 ),运用功能表达(如 “visit tombs” )交流习俗;完成听力任务(Activity 2、3 ),提取信息、填写图表,掌握核心表达;通过语音活动(Activity 1 - 4 ),准确发音音标、连读,提升听说。 2.能精准运用功能表达与语音规则,强化语言准确性与流利性。 (二)文化意识 在功能练习中,感受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如祭祖、亲近自然 );理解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价值(如感恩、传承 ),增强传统文化认同。 (三)思维品质 通过功能对话锻炼逻辑思维(习俗阐述、信息提取 ),语音训练发展感知思维(音标识别、连读感知 ),提升思维的敏锐性。 (四)学习能力 借 “功能实践 - 语音训练 - 文化融合” 路径,掌握语言技能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中,提升自主交流、协作发音及文化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 (一)学习理解 1.观察图片讨论清明节(Activity 1 ),激活文化与语言认知;听对话回答问题、完成图表(Activity 2、3),提取清明节时间、习俗(如 “visit tombs” ),掌握功能表达与文化内涵。 2.听语音文本、识别音标(Activity 1 - 3),感知特定语音符号(/a / 等)及连读规则,为发音实践做准备。 (二)应用实践 1.小组讨论清明节(Activity 4),运用功能表达(如 “tidy up tombs” )交流习俗,强化口语运用;模仿语音对话、朗读单词句子(Activity 1 - 4),准确发音音标、连读,提升语音技能。 2.完成语音打卡任务(如朗读含连读的句子),巩固发音训练成果。 (三)迁移创新 1.结合跨文化节日认知差异(如中外祭祖节日的不同),优化清明节交流内容(如 “Tomb - sweeping Day is a unique Chinese festival to remember ancestors, different from Western memorial days.” ),融入文化对比,深化理解。 2.开展 “文化语音小使者” 任务:用英语录制清明节介绍音频(含标准发音、跨文化对比 ),校园分享,促进文化与语言迁移。
教学重点 1.掌握清明节的功能表达,准确交流习俗;强化特定语音符号与连读的发音。 2.能完成功能与语音任务,提升语言运用与发音准确性。
教学难点 在跨文化语境中,自然融入节日文化差异;克服语音细节(连读、音标 )发音错误问题,实现准确文化交流与语音表达。
教学方法 功能教学法、语音训练法、文化融入法
教学过程: (一)文化语音导入 — 清明节激活(5 分钟) 展示清明节图片(祭祖、踏青 ),提问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omb - sweeping Day How to say in English ” ,学生用英语讨论,激活功能表达与语音认知,引出主题。 开展 “语音猜谜” 游戏:教师读含特定音标(如 /a / )的单词(“brown” ),学生猜音标,强化语音关联,引出任务。 (二)功能实践 — 清明节交流学习(12 分钟) 1. 功能对话与文化理解(7 分钟) Activity 1 - 3:学生观察图片讨论清明节,听对话回答问题(如 “What is Lulu doing ” )、完成图表(如清明节月份、活动 ),小组交流文化内涵(如 “tidy up tombs” 体现对祖先的尊重 );教师解析功能表达(如 “go on family hiking” ),强化语言运用。 2. 跨文化融入与对话创新(5 分钟) Activity 4:学生小组讨论清明节,融入跨文化对比(如 “Compare Tomb - sweeping Day with foreign memorial festivals.” ),创作对话(如 “Tomb - sweeping Day is not just for remembering ancestors, but also for enjoying nature, different from some Western festivals.” );教师指导文化表达,强化口语创新。 (三)语音训练 — 音标与连读实践(10 分钟) 1. 音标识别与模仿(6 分钟) Activity 1 - 3:学生听语音文本,识别特定音标(如 /a / 在 “brown” 中 ),模仿朗读单词(如 “toy”“pear” ),小组互查发音;教师纠正发音错误(如 / / 与 /e / 的区分 ),强化音标掌握。 2. 连读训练与文化语音融合(4 分钟) Activity 4:学生朗读含连读的句子(如 “Here is a birthday card for you.” ),融入清明节文化内容(如 “There are many traditions on Tomb - sweeping Day.” ),练习连读;教师指导连读规则(如 /r/ 音连读 ),强化语音流利性。 (四)迁移创新 — 文化语音小使者任务(8 分钟) 1. 音频设计与内容录制(5 分钟) 布置 “文化语音小使者” 任务:录制清明节介绍音频(含功能表达、标准发音、跨文化对比 );教师提供音频模板,指导文化与语音融合。 2. 校园分享与评价(3 分钟) 下节课分组分享音频,用英语展示清明节文化与标准发音(如 “Our audio introduces Tomb - sweeping Day’s traditions, with clear pronunciation and cultural comparisons.” );全班交流评价,评选 “最佳文化语音使者”,促进文化传播与语音迁移。 (五)课堂小结(2 分钟) 师生回顾:清明节的功能表达(如 “visit tombs” )、语音符号(/a / 等 )及连读规则;强调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融入与准确发音的要点。 (六)作业布置(3 分钟) 基础作业:背诵清明节功能表达,录制语音练习音频(含连读句子 )。 拓展作业:完善 “文化语音小使者” 音频,校园广播;查找含特定音标、连读的英文节日文本,模仿朗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仁爱科普版(2024)七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教师 学科 英语 班级 七年 班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Unit 6 Lesson 3 Thinking Skills and Reading Strategies
课堂类型 课时安排 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 “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与 “思维品质” 维度: 1.能掌握识别故事情节、建立文本关联的方法,提升阅读与思维能力。 2.能完成情节分析、关联建立任务,强化阅读理解;通过思维训练,优化逻辑思维与知识迁移能力。
学科素养 (一)语言能力 1.能观察图片识别情节(Activity 1 ),阅读文本完成情节图表(Activity 2 ),掌握 “开头 - 中间 - 结尾” 结构;小组交流新年活动(Activity 3 ),运用情节结构表达,提升阅读与口语。 2.能运用情节识别与关联策略,强化语言理解与表达准确性。 (二)文化意识 在情节分析、关联建立中,感受节日文化(如新年、圣诞节 )与文化人物(如孔子 )的内涵;理解文化传承与知识关联的价值,增强文化认同。 (三)思维品质 通过情节识别锻炼逻辑思维(故事结构梳理 ),关联建立发展关联思维(文本与已知知识联结 ),提升思维的系统性与创新性。 (四)学习能力 借 “思维训练 - 阅读实践 - 策略应用” 路径,掌握思维与阅读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中,提升自主思考、协作交流及策略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 (一)学习理解 1.观察图片文本,识别故事情节 “开头 - 中间 - 结尾”,理解情节识别方法;阅读圣诞节文本,提取信息完成情节图表,掌握结构梳理逻辑。 2.阅读孔子、教师节文本,尝试建立文本与已知知识的关联,为深度理解做准备。 (二)应用实践 1.小组交流新年活动,运用情节结构分享经历,强化情节运用与口语表达。 2.阅读文本建立关联(Activity 1 - 3 ),如关联孟子理解思想家价值,关联自己老师理解教师节意义,提升阅读策略应用。 (三)迁移创新 1.结合跨文化故事情节差异,优化情节分析,融入文化对比,深化理解。 2.开展 “文化故事创编” 任务:运用情节识别方法,创编中西节日融合故事(含情节结构、文化关联 ),促进文化与思维迁移。
教学重点 1.掌握识别故事情节、建立文本关联的方法,提升阅读与思维能力。 2.能完成思维与阅读任务,强化策略应用与文化理解。
教学难点 在跨文化语境中,自然融入情节与文化差异;克服情节梳理松散、关联建立浅显问题,实现深度思维与文化交流。
教学方法 思维训练法、阅读策略法、文化融入法
教学过程: (一)思维阅读导入 — 情节与关联激活(5 分钟) 展示故事图片(如新年、圣诞节 ),提问 “What’s the beginning/middle/end of the story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se festivals/people ” ,学生用英语讨论,激活情节识别与关联认知,引出主题。 开展 “情节猜谜” 游戏:教师说故事片段(“They make cards...” ),学生猜情节部分(“Middle” ),强化情节关联,引出任务。 (二)思维实践 — 情节识别学习(12 分钟) 1. 情节识别与文化理解(7 分钟) Activity 1 - 2:学生观察图片识别新年情节(开头:学知识;中间:做卡片;结尾:送卡片 ),阅读圣诞节文本完成情节图表(开头:买树、装饰彩灯纸张;中间:放礼物;结尾:吃大餐、送礼物 ),小组交流文化内涵(如圣诞节装饰体现对节日的重视 );教师解析情节结构(开头铺垫、中间发展、结尾总结 ),强化思维理解。 2. 跨文化融入与情节创新(5 分钟) Activity 3:学生小组交流新年活动,融入跨文化情节对比(如 “Our New Year’s Day has family gatherings, while Christmas has gift - giving—both have happy endings.” ),创作情节图表(开头:计划家庭活动;中间:贴春联、吃年夜饭;结尾:看春晚、守岁 );教师指导情节创新,强化口语运用。 (三)阅读实践 — 关联建立训练(10 分钟) 1. 关联建立与文化迁移(6 分钟) Activity 1 - 3:学生阅读孔子文本,建立与已知思想家(如 “Mencius” )的关联,理解思想家价值;阅读教师节文本,关联自己老师(如 “My math teacher” ),理解教师意义;小组交流关联内容(如 “Confucius and Mencius both teach people to think, like my teacher teaches me knowledge.” );教师解析关联策略(文本知识 + 个人经验 / 文化知识 ),强化阅读素养。 2. 跨文化关联与深度理解(4 分钟) Activity 2 - 3:学生深化文本关联,如关联西方哲学家对比中西思想家,关联西方教师节(如 “Teachers’ Day in other countries” )对比文化差异,创作关联笔记(如 “Chinese Teachers’ Day focuses on gratitude, similar to some Western festivals but with unique cultural expressions.” );教师指导跨文化关联,强化文化理解。 (四)迁移创新 — 文化故事创编任务(8 分钟) 1. 故事创编与策略应用(5 分钟) 布置 “文化故事创编” 任务:运用情节识别方法,创编中西节日融合故事(如新年与圣诞节融合,包含开头 - 中间 - 结尾,融入文化关联 );教师提供创编模板,指导情节与关联融合。 2. 故事展示与评价(3 分钟) 下节课分组展示创编故事,用英语分享情节结构与文化关联(如 “Our story combines New Year’s family reunion and Christmas gift - giving, showing cultural connections.” );全班交流评价,评选 “最佳文化故事”,促进文化传播与思维迁移。 (五)课堂小结(2 分钟) 师生回顾:情节识别方法(开头 - 中间 - 结尾 )、关联建立策略(文本 + 已知 );强调跨文化交流中思维融入与文化理解的要点。 (六)作业布置(3 分钟) 基础作业:完善情节图表与关联笔记,背诵情节识别与关联方法。 拓展作业:完善 “文化故事创编”,班级分享;查找跨文化故事文本,分析情节与关联差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仁爱科普版(2024)七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教师 学科 英语 班级 七年 班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Unit 6 Lesson 4 Theme Reading
课堂类型 课时安排 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 “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与 “文化意识” 维度: 1.能掌握春节庆祝活动的英语表达,运用阅读策略理解文本,提升阅读能力。 2.能完成阅读任务(匹配、关联、判断、情节梳理 ),强化阅读理解;通过讨论,提升口语表达;理解春节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
学科素养 (一)语言能力 1.能匹配春节活动与图片(Activity 1 ),提取文本信息完成关联、判断、情节任务(Activity 2 - 4 ),掌握春节表达(如 “put up couplets” );小组讨论春节(Activity 5 ),运用表达交流观点,提升阅读与口语。 2.能准确运用春节词汇、阅读策略,强化语言准确性与流利性。 (二)文化意识 在阅读与讨论中,感受春节文化内涵(如团圆、传统习俗 );理解春节作为家庭团聚节日的文化价值,增强传统文化认同。 (三)思维品质 通过细节提取锻炼分析思维(判断正误、情节梳理 ),文化关联发展关联思维(文本与生活经验联结 ),提升思维的逻辑性与深度。 (四)学习能力 借 “阅读实践 - 策略应用 - 文化交流” 路径,掌握阅读与文化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中,提升自主阅读、协作讨论及文化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 (一)学习理解 1.观察图片匹配春节活动(Activity 1 ),识别活动英语表达;阅读文本提取信息(如春节庆祝流程 ),完成关联、判断、情节任务(Activity 2 - 4 ),掌握阅读策略与春节文化内容。 2.关联自身春节经历(Activity 2 ),理解文本与生活的联系,为深度交流做准备。 (二)应用实践 1.小组讨论春节(Activity 5 ),运用阅读所学表达(如 “family time”“lucky money” )交流观点,强化口语运用;分享春节最喜欢的部分,提升文化表达。 2.复述春节庆祝情节(Activity 4 ),运用 “开头 - 中间 - 结尾” 结构,强化阅读策略应用。 (三)迁移创新 1.结合跨文化节日差异(如春节与西方新年庆祝方式不同 ),优化讨论内容(如 “Spring Festival focuses on family reunion, while Western New Year emphasizes partying—both value new beginnings.” ),融入文化对比,深化理解。 2.开展 “春节文化推广” 任务:用英语制作春节文化海报(含活动、文化内涵、跨文化对比 ),校园分享,促进文化与语言迁移。
教学重点 1.掌握春节庆祝活动的英语表达,运用阅读策略理解文本;提升阅读与口语能力。 2.能完成阅读与讨论任务,强化语言运用与文化理解。
教学难点 在跨文化语境中,自然融入春节文化差异;克服阅读细节提取不精准、文化阐述不深入问题,实现深度交流与文化传播。
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法、文化融入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过程: (一)阅读导入 — 春节活动激活(5 分钟) 展示春节活动图片(贴春联、吃年夜饭等 ),提问 “What are these Spring Festival activities How to say in English ” ,学生用英语讨论,激活春节表达与文化认知,引出主题。 开展 “活动快答” 游戏:教师说活动(“吃大餐” ),学生说英语表达(“having a big meal” ),强化表达关联,引出任务。 (二)阅读实践 — 春节文本学习(12 分钟) 1. 活动匹配与文化理解(7 分钟) Activity 1:学生观察图片匹配春节活动(如贴春联、吃大餐 ),小组交流更多春节活动(如放鞭炮、拜年 ),教师解析活动文化内涵(如贴春联祈福 ),强化文化理解。 2. 文本阅读与策略应用(5 分钟) Activity 2 - 4:学生阅读文本,完成关联任务(关联自身春节经历 )、判断正误(提取细节信息 )、情节梳理(梳理春节庆祝流程 ),小组交流阅读策略(如找关键词、抓段落主旨 );教师指导策略应用,强化阅读能力。 (三)阅读输出 — 春节讨论与推广(10 分钟) 1. 小组讨论与文化交流(6 分钟) Activity 5:学生小组讨论春节问题(如是否是家庭时光、最喜欢的部分 ),融入跨文化对比(如 “Spring Festival is more family - centered than Western New Year.” ),分享观点(如 “I like lucky money best, as it carries good wishes.” );教师指导文化表达,强化口语交流。 2. 文化推广任务准备(4 分钟) 布置 “春节文化推广” 任务:制作英语海报,包含春节活动、文化内涵、跨文化对比(如 “Spring Festival: family reunion vs. Western New Year: partying” );教师提供海报模板,指导文化与语言融合。 (四)迁移创新 — 文化推广任务展示(8 分钟) 1. 海报完善与校园分享(5 分钟) 小组完善春节文化海报,融入跨文化生动表达(如 “Spring Festival: a unique Chinese tradition, connecting families across the world.” );教师巡视,指导文化传播效果。 2. 班级展示与评价(3 分钟) 下节课分组班级展示海报,用英语分享春节文化与跨文化对比(如 “Our poster shows Spring Festival’s family - centered activities, different from Western celebrations.” );全班交流评价,评选 “最佳春节文化推广者”,促进文化传播与语言迁移。 (五)课堂小结(2 分钟) 师生回顾:春节庆祝活动的英语表达(如 “put up couplets” )、阅读策略(建立关联、情节识别 );强调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融入与准确表达的要点。 (六)作业布置(3 分钟) 基础作业:背诵春节活动表达,复述文本情节。 拓展作业:完善 “春节文化海报”,校园展示;查找英文春节介绍,对比文化表达差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仁爱科普版(2024)七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教师 学科 英语 班级 七年 班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Unit 6 Lesson 5 Grammar
课堂类型 课时安排 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 “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维度: 1.能掌握序数词构成与用法,区分并运用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提升语法知识。 2.能完成语法任务(表格、文本练习 ),强化语法运用;通过实践,提升语言准确性与流利性。
学科素养 (一)语言能力 1.能观察图片识别序数词(Activity 1 ),完成表格掌握构成(Activity 2 ),阅读文本正确运用(Activity 3 );区分并运用两种时态(Activity 1 - 3 ),提升语法运用。 2.能精准运用序数词与时态,强化语言结构准确性。 (二)文化意识 在语法实践中,感受节日文化(如植树节、春节 )与语法运用的关联;理解语言结构服务于文化表达,增强文化与语言融合认知。 (三)思维品质 通过序数词构成锻炼归纳思维(规律总结 ),时态区分发展判断思维(语境识别 ),提升思维的逻辑性。 (四)学习能力 借 “语法观察 - 实践运用 - 归纳总结” 路径,掌握语法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中,提升自主探究、协作练习及策略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 (一)学习理解 1.观察图片、阅读句子(Activity 1 ),识别序数词在节日、生日中的运用;完成表格(Activity 2 ),归纳序数词构成规律(如基数词变序数词的规则 ),理解语法含义。 2.阅读对话、文本(Activity 1 - 3 ),感知一般现在时与现在进行时的语境差异,为语法运用做准备。 (二)应用实践 1.小组合作完成序数词表格(Activity 2 ),运用构成规则填写(如 “fifteen” 变 “fifteenth” );阅读文本选择正确序数词(Activity 3 ),强化序数词运用。 2.分析对话时态(Activity 1 ),完成时态表格(Activity 2 ),改写文本时态(Activity 3 ),区分并运用两种时态,提升语法技能。 (三)迁移创新 1.结合跨文化节日活动(如中外节日中序数词、时态的运用差异 ),优化语法表达(如 “In Western festivals, people often use ordinal numbers differently; the simple present tense is more common in descriptions.” ),融入文化对比,深化理解。 2.开展 “语法文化海报” 任务:用英语制作海报,包含节日场景中序数词、两种时态的正确运用(如春节包饺子用一般现在时,学包饺子用现在进行时 ),促进文化与语法迁移。
教学重点 1.掌握序数词构成与用法,区分并运用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 2.能完成语法任务,强化语法知识与语言运用。
教学难点 在跨文化语境中,准确运用语法知识;克服序数词构成易错、时态区分模糊问题,实现精准语言表达。
教学方法 语法归纳法、任务驱动法、文化融入法
教学过程: (一)语法导入 — 情境激活(5 分钟) 展示生日、节日图片(如 13 岁生日、教师节 ),提问 “How to say the date/order in English ” ,学生用英语讨论,激活序数词与时态认知,引出主题。 开展 “语法竞猜” 游戏:教师说基数词(“five” ),学生说序数词(“fifth” );说动作(“make dumplings” ),学生判断时态(一般现在时 / 现在进行时 ),强化语法关联,引出任务。 (二)语法实践 — 序数词学习(12 分钟) 1. 序数词识别与构成(7 分钟) Activity 1 - 2:学生观察图片识别序数词(如 “thirteenth”“10th” ),完成表格归纳构成规则(如 “four” 变 “fourth”,“eight” 变 “eighth” ),小组交流规律(如不规则变化 “first, second, third” );教师解析特殊规则,强化构成理解。 2. 序数词运用与文化实践(5 分钟) Activity 3:学生阅读文本选择正确序数词(如 “first”“second” ),关联植树节文化(如 “plant the first tree” 体现示范 ),小组创编含序数词的节日句子(如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we celebrate Dragon Boat Festival.” );教师指导文化与语法融合,强化运用。 (三)语法实践 — 时态学习(10 分钟) 1. 时态感知与区分(6 分钟) Activity 1 - 2:学生阅读对话感知时态差异(一般现在时表习惯,现在进行时表当下 ),完成表格梳理用法(如主语与 be 动词、动词形式的搭配 ),小组对比分析(如 “make dumplings” 是习惯,“am learning” 是当下 );教师解析时态语境,强化区分。 2. 时态运用与文化表达(4 分钟) Activity 3:学生改写文本时态(如 “We are eating delicious food...”“My father is lighting the lanterns...” ),关联中秋节文化(如当下庆祝活动用现在进行时 ),小组创编时态对话(如春节做灯笼:一般现在时表每年,现在进行时表今年 );教师指导文化时态融合,强化表达。 (四)迁移创新 — 语法文化海报任务(8 分钟) 1. 海报设计与语法融入(5 分钟) 布置 “语法文化海报” 任务:制作海报,包含节日场景(如春节、中秋节 ),正确运用序数词、两种时态(如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lunar year, we always make dumplings. This year, we are learning to make special ones.” );教师提供模板,指导文化与语法结合。 2. 海报展示与评价(3 分钟) 下节课分组展示海报,用英语讲解语法运用与文化内涵(如 “Our poster uses ‘first’ (ordinal number) and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to show Spring Festival activities.” );全班交流评价,评选 “最佳语法文化海报”,促进文化与语法迁移。 (五)课堂小结(2 分钟) 师生回顾:序数词构成规则(如基数词变序数词的规律 )、两种时态的用法差异(一般现在时表习惯 / 常态,现在进行时表当下 );强调跨文化语境中语法准确运用的要点。 (六)作业布置(3 分钟) 基础作业:背诵序数词构成规则,完成语法练习册对应习题。 拓展作业:完善 “语法文化海报”,校园展示;用两种时态描述自己的周末活动,融入跨文化对比。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仁爱科普版(2024)七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教师 学科 英语 班级 七年 班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Unit 6 Lesson 6 Oral Communication
课堂类型 课时安排 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 “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与 “文化意识” 维度: 1.能掌握节日的英语表达、时间及庆祝方式,提升口语交流能力。 2.能完成听力、讨论任务,强化听力理解与口语表达;理解节日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
学科素养 (一)语言能力 能听对话排序节日图片(Activity 1 A ),提取信息完成表格(Activity 1 B ),掌握节日表达(如 “National Day” );小组讨论节日(Activity 2 ),运用表达交流时间、活动,提升听说。 能准确运用节日词汇、句型,强化口语流利性与准确性。 (二)文化意识 在口语交流中,感受节日文化内涵(如国庆节的爱国意义、妇女节的尊重女性 );理解节日承载的文化价值(如团结、感恩 ),增强传统文化与现代节日认同。 (三)思维品质 通过听力排序锻炼逻辑思维(信息梳理 ),讨论交流发展创新思维(节日活动拓展 ),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四)学习能力 借 “听力输入 - 口语输出 - 文化交流” 路径,掌握口语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中,提升自主交流、协作学习及文化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 (一)学习理解 1.听对话排序节日图片(Activity 1 A ),识别国庆节相关画面;听录音完成表格(Activity 1 B ),提取国庆节时间(October 1st )、庆祝方式(如挂国旗、天安门升旗等 ),掌握核心表达。 2.观察图片识别节日(Activity 2 ,如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 ),激活节日背景知识,为口语交流做准备。 (二)应用实践 1.小组讨论节日(Activity 2 ),运用表达交流节日时间(如 “Women’s Day is on March 8th” )、活动(如 “give flowers to mothers” ),强化口语运用;分享最喜欢的节日及理由,提升文化表达。 2.模仿对话创编节日交流(如替换为中秋节、春节 ),运用句型(如 “What festivals are there When are they What do you do ” ),提升口语创新。 (三)迁移创新 1.结合跨文化节日差异(如中外国庆节、妇女节的不同庆祝方式 ),优化讨论内容(如 “China’s National Day has grand flag - raising, while some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national celebrations.” ),融入文化对比,深化理解。 2.开展 “节日文化大使” 任务:用英语录制节日介绍音频(含跨文化对比、个人体验 ),校园广播分享,促进文化与语言迁移。
教学重点 1.掌握节日的英语表达、时间及庆祝方式,提升口语交流能力。 2.能完成听力与讨论任务,强化语言运用与文化理解。
教学难点 在跨文化语境中,自然融入节日文化差异;克服口语表达不流畅、文化阐述不深入问题,实现深度交流与文化传播。
教学方法 口语教学法、文化融入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过程: (一)口语导入 — 节日文化激活(5 分钟) 展示节日图片(国庆节、妇女节等 ),提问 “What festival is it How to say in English ” ,学生用英语讨论,激活节日表达与文化认知,引出主题。 开展 “节日快问快答” 游戏:教师说节日习俗(“raise national flag” ),学生说节日(“National Day” ),强化表达关联,引出任务。 (二)口语实践 — 听力与节日交流(12 分钟) 1. 听力理解与文化掌握(7 分钟) Activity 1 A - B:学生听对话排序国庆节图片(如先挂国旗、再天安门升旗等 ),完成表格提取时间(October 1st )、庆祝方式(put national flags on buildings; raise the national flag; watch on TV; put flowers ),小组交流文化内涵(如国庆节挂国旗体现爱国 );教师解析表达(如 “raise the national flag” ),强化语言理解。 2. 跨文化融入与对话创新(5 分钟) Activity 2:学生观察图片识别节日(妇女节:March 8th;劳动节:May 1st;儿童节:June 1st ),小组讨论融入跨文化对比(如 “Women’s Day in China focuses on respecting women, similar to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but with local activities.” ),创编对话(如 “A: What festival is on March 8th B: It’s Women’s Day. We give flowers to our mothers, showing love.” );教师指导文化表达,强化口语创新。 (三)口语输出 — 文化大使任务准备(10 分钟) 1. 音频设计与内容撰写(6 分钟) 布置 “节日文化大使” 任务:选择节日(如国庆节、春节 ),录制介绍音频(含时间、活动、跨文化对比 );教师提供音频模板,指导文化与语言融合。 2. 音频预演与反思(4 分钟) 小组预演音频(如 “Hello, everyone! National Day is on October 1st. We raise flags and celebrate. It’s different from some foreign national days...” ),教师指导表达流畅性与文化呈现,强化口语实践。 (四)迁移创新 — 文化大使任务展示(8 分钟) 1. 音频完善与校园分享(5 分钟) 小组完善音频,融入跨文化生动表达(如 “National Day: a time for Chinese to show patriotism, connecting with global national pride in unique ways.” );教师巡视,指导文化传播效果。 2. 班级展示与交流(3 分钟) 下节课分组班级展示音频,用英语分享节日文化与跨文化认知(如 “Our audio introduces National Day’s celebrations, comparing with foreign festivals.” );全班交流评价,评选 “最佳节日文化大使”,促进文化传播与口语迁移。 (五)课堂小结(2 分钟) 师生回顾:节日的英语表达(如 “National Day”“Women’s Day” )、庆祝方式与文化内涵;强调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融入与准确表达的要点。 (六)作业布置(3 分钟) 基础作业:背诵节日表达,录制口语练习音频(含节日讨论 )。 拓展作业:完善 “节日文化大使” 音频,校园广播;查找英文节日介绍,对比文化表达差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仁爱科普版(2024)七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教师 学科 英语 班级 七年 班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Unit 6 Lesson 7 Reading for Writing
课堂类型 课时安排 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 “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与 “文化意识” 维度: 1.能掌握节日写作的结构与方法,提升读写能力。 2.能完成阅读梳理、情节图绘制、作文撰写及互评任务,强化读写技能;理解节日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
学科素养 (一)语言能力 1.能阅读文本梳理元宵节情节(Activity 1 ),掌握写作结构(开头 - 主体 - 结尾 );绘制自己节日的情节图,组织写作内容;撰写、修改节日作文(Activity 3 - 5 ),提升读写。 2.能准确运用节日词汇、语法(如一般现在时 ),强化语言表达准确性。 (二)文化意识 在读写中,感受节日文化内涵(如元宵节团圆、猜灯谜 );理解传统节日写作承载的文化传播价值,增强传统文化认同与传播意识。 (三)思维品质 通过情节梳理锻炼逻辑思维(写作结构搭建 ),情节图绘制发展创新思维(个人节日经历拓展 ),提升思维的系统性与创新性。 (四)学习能力 借 “阅读输入 - 写作输出 - 互评提升” 路径,掌握读写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中,提升自主写作、协作互评及文化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 (一)学习理解 1.阅读元宵节文本(Activity 1 ),提取信息梳理情节(开头:节日时间与重要性;主体:庆祝流程;结尾:个人感受 ),掌握写作结构。 2.回忆自己最喜欢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 ),思考庆祝流程,为绘制情节图、写作做准备。 (二)应用实践 1.绘制最喜欢节日的情节图(Activity 2 ),运用情节思维组织内容(如春节:开头 - 准备 - 团圆饭 - 拜年 - 感受 ),强化写作思路。 2.依据情节图撰写节日作文初稿(Activity 3 ),运用写作结构(标题 - 开头 - 主体 - 结尾 )与节日词汇(如 “tangyuan”“lucky money” ),提升写作技能。 (三)迁移创新 1.结合跨文化节日写作差异(如中西方节日写作内容、结构的不同 ),优化作文(如 “Add comparisons to foreign festivals to show the uniqueness of Chinese traditions.” ),融入文化对比,深化理解。 2.开展 “节日文化传播” 任务:将作文翻译为英文,分享给外国朋友,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促进文化与语言迁移。
教学重点 1.掌握节日写作的结构与方法,完成作文撰写。 2.能运用情节思维组织内容,强化读写技能与文化理解。
教学难点 在跨文化语境中,自然融入节日文化差异;克服写作结构松散、内容空洞问题,实现深度文化表达与写作提升。
教学方法 读写结合法、思维图支架法、同伴互评法
教学过程: (一)读写导入 — 节日写作激活(5 分钟) 展示元宵节图片(挂灯笼、猜灯谜 ),提问 “What festival is it How to write about it ” ,学生用英语讨论,激活节日写作认知,引出主题。 开展 “写作结构竞猜” 游戏:教师说写作部分(“介绍节日时间” ),学生说结构板块(“Beginning” ),强化结构关联,引出任务。 (二)读写实践 — 阅读与情节梳理(12 分钟) 1. 阅读梳理与结构掌握(7 分钟) Activity 1:学生阅读元宵节文本,提取信息填写情节图(开头:元宵节在新年最后一天,重要且家人团聚;主体:上午准备、挂灯笼,中午吃汤圆,晚上猜灯谜;结尾:喜爱节日 ),小组交流写作结构(标题 - 开头 - 主体 - 结尾 );教师解析结构作用(清晰呈现内容 ),强化读写基础。 2. 跨文化融入与情节拓展(5 分钟) Activity 2:学生绘制自己最喜欢节日的情节图(如端午节:开头 - 节日时间与意义;主体 - 包粽子、赛龙舟;结尾 - 文化感受 ),融入跨文化对比(如 “Dragon Boat Festival has unique traditions, different from Western festivals.” ),小组分享情节图,教师指导文化与结构融合,强化写作思路。 (三)读写输出 — 作文撰写与互评(10 分钟) 1. 作文撰写与文化表达(6 分钟) Activity 3:学生依据情节图撰写节日作文初稿,运用写作结构与节日词汇(如 “The Spring Festival is very important in China. We clean the house... First, we make dumplings... Next, we visit relatives...” ),融入跨文化对比(如 “It’s different from Christmas, but both bring happiness.” );教师巡视指导,强化写作实践。 2. 作文互评与提升(4 分钟) Activity 4 - 5:学生交换作文,依据评价表(如结构、词汇、语法、文化表达 )互评打分(1 - 4 分 ),提出建议(如 “Add more details about festival traditions.” );教师总结互评要点,强化写作提升。 (四)迁移创新 — 节日文化传播任务(8 分钟) 1. 作文修改与翻译(5 分钟) 学生根据互评建议修改作文,翻译为英文(如 “The Lantern Festival, 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is full of fun...” ),融入跨文化传播语句(如 “Let me introduce this special festival to you.” );教师指导翻译与文化传播表达,强化迁移能力。 2. 文化分享与交流(3 分钟) 下节课分组分享英文作文,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给 “外国朋友”(如 “Hi, my foreign friend! Today I want to introduce the Spring Festival to you...” );全班交流评价,评选 “最佳文化传播者”,促进文化传播与读写迁移。 (五)课堂小结(2 分钟) 师生回顾:节日写作的结构(标题 - 开头 - 主体 - 结尾 )、情节思维运用、跨文化融入要点;强调文化传播中准确表达与理解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3 分钟) 基础作业:完善节日作文终稿,背诵优秀表达。 拓展作业:将作文分享给外国笔友,收集反馈;查找英文节日作文,对比写作差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仁爱科普版(2024)七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教师 学科 英语 班级 七年 班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Unit 6 Lesson 8 Project and Review
课堂类型 课时安排 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 “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与 “文化意识” 维度: 1.能综合运用单元知识,完成海报制作与介绍,提升项目式学习能力。 2.能完成复习任务(听力、填空、阅读 ),强化知识巩固;通过项目式学习,深化文化理解与传播。
学科素养 (一)语言能力 1.能观察海报提取节日信息(Activity 1 ),设计、介绍传统节日海报(Activity 2 - 3 ),综合运用节日表达、语法(如一般现在时 );完成复习任务(Activity 1 - 4 ),强化知识运用,提升综合语言技能。 2.能精准运用单元知识,强化语言准确性与流利性。 (二)文化意识 在项目式学习与复习中,感受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如端午节纪念屈原 );理解文化传播与知识整合的价值,增强文化认同与传播意识。 (三)思维品质 通过海报设计锻炼创新思维(文化呈现 ),复习任务完成发展归纳思维(知识整合 ),提升思维的综合性与创新性。 (四)学习能力 借 “项目实践 - 知识复习 - 文化传播” 路径,掌握综合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中,提升自主探究、协作展示及文化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 (一)学习理解 1.观察节日海报(Activity 1 ),提取信息(如端午节时间、活动),复习单元知识;完成复习任务(听力匹配、填空、阅读 ),梳理单元要点(节日表达、语法),强化知识掌握。 2.思考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 )的文化内涵,为项目式学习做准备。 (二)应用实践 1.小组设计传统节日海报(Activity 2),运用单元知识(节日时间、活动、重要性 )呈现内容,强化知识整合;介绍海报(Activity 3),提升口语表达与文化传播。 2.完成复习任务(Activity 1 - 4),运用语法(如现在进行时、一般现在时)、词汇(节日表达 ),强化知识运用。 (三)迁移创新 1.结合跨文化节日差异(如中西方节日海报内容、文化内涵的不同 ),优化海报设计(如 “Add comparisons to foreign festivals to show Chinese traditions’ uniqueness.” ),融入文化对比,深化理解。 2.开展 “国际文化交流” 任务:将海报与介绍分享给外国学生,交流节日文化,促进文化与语言迁移。
教学重点 1.综合运用单元知识,完成海报制作与介绍,强化项目式学习能力。 2.能完成复习任务,巩固单元知识,提升综合语言技能。
教学难点 在跨文化语境中,自然融入节日文化差异;克服知识整合松散、文化阐述不深入问题,实现深度项目式学习与文化传播。。
教学方法 项目式学习法、复习巩固法、文化融入法
教学过程: (一)项目与复习导入 — 文化知识激活(5 分钟) 展示端午节海报,提问 “What festival is it What do you know about it ” ,学生用英语讨论,激活单元知识与文化认知,引出主题。 开展 “知识快答” 游戏:教师说单元知识点(“节日表达 ‘the Lantern Festival’” ),学生说对应内容(“元宵节,时间、活动...” ),强化知识关联,引出任务。 (二)项目实践 — 海报制作与介绍(12 分钟) 1. 海报观察与知识提取(7 分钟) Activity 1:学生观察端午节海报,回答问题(节日: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活动:包粽子、赛龙舟 ),复习单元知识(节日表达、文化内涵 );教师解析知识整合要点(如语法、词汇运用 ),强化项目基础。 2. 海报设计与跨文化融入(5 分钟) Activity 2 - 3:学生小组选择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 ),设计海报(含时间、重要性、活动 ),融入跨文化对比(如 “Mid - Autumn Festival focuses on family reunion, different from some Western festivals.” );小组预演介绍(如 “Here is our poster... It’s an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 On this day, people...” ),教师指导文化与知识融合,强化项目实践。 (三)复习巩固 — 知识梳理与运用(10 分钟) 1. 听力与词汇复习(6 分钟) Activity 1 - 2:学生听广播节目匹配节日图片、月份、国家,完成填空(如 “celebrate”“birthday”“rice”“love”“presents” ),复习单元词汇、语法(如一般现在时 );教师解析听力技巧、词汇语法运用,强化知识巩固。 2. 阅读与语法复习(4 分钟) Activity 3 - 4:学生阅读文本完成动词形式填空(如 “making”“going”“falls”“is”“are”“am”“doesn’t”“go” )、回答问题(如新年庆祝时间、活动 ),复习语法(现在进行时、一般现在时 )、阅读技能;教师指导语法运用、阅读策略,强化知识提升。 (四)迁移创新 — 国际文化交流任务(8 分钟) 1. 海报完善与分享准备(5 分钟) 小组完善节日海报,融入跨文化交流语句(如 “This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Let’s learn about it together.” ),准备分享给外国学生;教师指导文化传播表达,强化迁移能力。 2. 文化交流与评价(3 分钟) 下节课分组模拟 “国际文化交流”,用英语介绍海报、交流节日文化(如 “Hi, foreign friends! This is the Spring Festival poster. It’s a time for family reunion...” );全班交流评价,评选 “最佳文化交流小组”,促进文化传播与知识迁移。 (五)课堂小结(2 分钟) 师生回顾:项目式学习成果(海报制作、介绍 )、单元知识要点(节日表达、语法 );强调跨文化交流中知识整合与文化理解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3 分钟) 基础作业:完善海报终稿,背诵单元重点知识。 拓展作业:将海报与介绍发送给外国笔友,收集反馈;整理单元知识思维导图,强化复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