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陈爱民散文阅读散文,完成各题好雨知时节陈爱民①春天来了,春雨淅淅沥沥、沙沙绵绵、洋洋洒洒,仿佛把偌大的江南织在一个清新、活泼、润朗的网里。②春雨是赶着趟儿来的。连续几天,雨总是不紧不慢地飘着,开始是毛毛雨,看不见,拂在脸上,是丝丝的凉意。接着,雨下得大起来。雨滴落在水面,砸出好看的波纹。过些日子,枯瘦的河流丰腴起来,一座座山从苍翠转为碧翠,再过一阵,那就是葱葱茏茏的景象了。一场春雨一场暖,初春的天空是灰茫茫的神情,到清明时候,明亮的光芒就会四处闪烁。③雨的滋润,颇有力量,使得那些花啊、草啊不甘落后。昨天,坡上还只是冒出草的短芽,毛茸茸的;今早,草的嫩绿就连成了片。勃勃的生机是挡不住的。④春雨中最美的风景,还是在田野。雨下得欢,下得勤,柳树的风姿就全在轻轻浅浅的烟雾里了,迷乱着人的眼。紫云英随风起伏,形成的波浪像跳着华尔兹,这是在踩着雨点的节奏。布谷在雨里的鸣叫有些低沉,但一直稳健,它们飞得快,一眨眼就到山那边了;白鹭喜欢做独行侠,翅膀抖落水珠,轻轻盈盈起落,仿佛在展示着天生丽质。站在高处望,感觉雨水像被精心设计的宏大背景:雨水摇一摇身段,眼前的水墨画就颤悠悠动一下;雨下得久,这轻灵的一幅画就成了大写意,洇①向四周,洇向远方。⑤一犁好雨伴春来。雨的好,还反映在农事农活上。春耕、春播、春种是一刻也耽误不起的。育秧的活儿完成得早,秧田被整理得熨帖光滑,隔成长方形的一块块,秧谷撒下去,被软软的泥含住,秧谷落得不深,过几天就蹿出了苗;为防寒潮,秧谷上铺了一层苔藓,再加盖薄膜。插秧也在加快,男女老少齐上阵,唱着山歌比着赛,几天工夫,山沟里亮光光的梯田就青了。⑥闹春耕,正在增加很多新内容,尤其是今年,农家有了更多“宝贝”,比如犁田机、旋耕机、插秧机等,大家总结得有些“牛气冲天”:过去春耕靠水牛、黄牛,累啊;现在舒服啦,“铁牛”“飞牛(无人机)”干活又好又顺溜,痛快!春雨沁润着田野,扑面而来的,还有滚滚的现代化气息。⑦雨不会闲着,地里也闲不着。菜园子已经被锄头翻弄了一遍,栽瓜种豆,每家每户忙得不亦乐乎。到谷雨时节,雨会下得很从容,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豌豆等将纷纷挂果,它们较着劲,看谁飞快鼓起来、胖起来、靓起来,热闹得紧。⑧“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还等啥呢?抖擞抖擞筋骨,融入原野,干活去!(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3月2日)注:①洇(yīn)液体落在纸或其他物体上向四外散开或渗透。1.阅读全文,谈一谈作者笔下的春雨为什么说是“好雨”。2.有人认为文章第④段写柳树、紫云英、布谷、白鹭等动植物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作答。(1)春天来了,春雨淅淅沥沥、沙沙绵绵、洋洋洒洒,仿佛把偌大的江南织在一个清新、活泼、润朗的网里。(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昨天,坡上还只是冒出草的短芽,毛茸茸的;今早,草的嫩绿就连成了片。(标出语句中重音,并说明理由)4.优美的写景散文往往是饱含感情的,体会文章结尾一段作者所抒发的感情。阅读《迎春花开》,完成各题。迎春花开陈爱民①远山在冬天时是苍翠的,有些深沉,春天来到后不久,就是满眼的葱茏了。如果阳光再眷顾一段时间,那将变成满山的斑斓,叫人好生向往。②迎春花从严寒中而来,有骨气,又使巧力,早早把一片金黄“哗”的一下呈现在人们眼前,好闻的淡淡的香气,立马在墙隅、溪头、坡地弥漫开来。桃花的登场也不晚,一树一树地连成片,即使路边只有一两棵桃树开着花儿,也能晃亮人们的眼睛。梨花开得相对安静一些,那素色的白尤其雅致。映山红是最烂漫的,它们齐心协力,把整座山染成了一片红色。花儿们仿佛攒足了劲,互不相让,争先吐艳,一步步提升着春天的颜值。③雨水节气刚落地,草木纷纷萌动。柳树迫不及待地绽出了新芽。开始是小米粒模样,然后握成小小拳头,再接着舒展为一鲜辫嫩黄,一个个村舍就笼着青青的烟雾了。小草呢,“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昨日的印象,今天再去瞧瞧,已经是“浅草才能没马蹄”了。④鸟儿们早早地忙活起来了。八哥长得虽不灵秀,一副黑黑的外表,却什么地方都去串一串门,很是打眼。它们蹲在那里时有些憨呆,但是飞起来时,那扑扑的响声却引人注意。灰喜鹊和花喜鹊们,从清早到傍晚一直叽叽喳喳。麻雀们叫声细亮,一群群地飞起、落下,像一阵阵掠过的风。黄莺婉转地歌唱着,在枝头上兀自闪亮。燕子刚一回来,就喜滋滋地四处造访起来,它们轻盈地飞翔着,成为一道迷人的景致。⑤在南方,雨水总是贯穿春天的全过程。一开始,春雨绵绵,落到水面上,只留下浅浅的“针眼”;后来,春雨有些急起来,四处的水面被碎碎地敲着,现出许多小小的漩涡来;再后来,雨帘就织得有些粗了,水面上的水花一朵朵盛开,雨落到池塘里,咚咚咚地响。夜里,雨继续下着,人们枕着一片雨声入睡。⑥“一年之计在于春”“人勤春早,一早百早”这些谚语很朴实,也很直接。春给全年定下基调,春天忙得越热乎,秋天就会收获得越欢实。这个季节,在乡下,人们除了闹元宵、祭祖、婚丧大事外,其他的活动就全是农事了。⑦只要天气好,山坡上、菜园里,总是有人在劳作。渴了累了的丈夫,拄着锄头,用毛巾擦擦脸,再灌下一大碗茶,然后仔细检查刚刚整理出来的土地。妻子呢,也休息一会儿,扯一把草垫着坐下。还有小娃娃,在捉蝴蝶,或在玩土粒,一脸淘气地笑。这样的场面在田野上常常可见,很是温暖动人。只要勤快点赶上时节,又照料得周全些,那些黄瓜、南瓜、丝瓜、茄子、辣椒、豆角等,都会争气的。它们你追我赶,铆足劲生长……⑧田里的工夫更是要抢的。下雨了,家家户户就赶快给田蓄水,让水把田土泡发,这样,犁田就得深一些,泥巴就容易碎一些。犁田时,田野里到处是吆喝牛的声音;水鸭子不停地把嘴伸进水里找螺蛳;杜鹃鸟叫唤着“布谷布谷”不歇气;小河哼着小调朝下游跑远;一只白鹤降落,梳着羽毛,款款走动……这一切,构成了生机勃勃的“春耕图”。再接着,就是插田了。要不了几天,水田就涂上了嫩嫩的绿,清新喜人。插田时要唱歌,赛着唱,这边起,那边接,有独唱,也有合唱。歌声在山谷间荡来荡去,回声不断,充满着快乐和自豪。(有删改)5.阅读全文,说说“迎春花开”这一标题有哪两层含义?6.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第⑥段划线句中引用的两句谚语的理解。7.请将下面的文字与本文第②段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在写景的顺序和方法上主要有何不同。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摘自朱自清《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霜来秋色浓陈爱民①秋天往深处走,霜肯定来。霜来得轻巧,悄无声息。某一个早晨,瓦檐上闪烁着粉粉的光,那就是霜了。节令的抵达是时间发出的号令。霜由水汽凝结,万物染上或深或浅的白华,霜降正像时间的一场仪式。②霜,只有在晴天里才会生成。霜降霜降,其实,霜是生成的、是集结的,甚至是铺排的。说“降”,是人的心理作用,表明一种空阔、一种自然而然。天气确实更凉了,北方开始大面积冷起来,霜只是把大地和天空拓展得更为苍茫和澄澈而已。经了霜“打”的好多蔬菜和果实,变得甜起来脆起来,比如萝卜、白菜、红薯、柿子、枣儿等等。③霜在秋夜里喧哗得紧,数着丰收的故事,到早上,就在阳光的宁静中升腾自己。田里到处是白光流淌,稻草垛憨憨的。好多鸟雀混迹于鸡鸭鹅中间,一起收拾收割后漏下的谷粒,它们是一朵朵蹦跳的火焰,也是一簇簇迷离的浪花。等霜全部离开,一沟沟、一冲冲、一垄垄的田,都列着阵,老老实实,规规矩矩。④五彩缤纷,是山的姿态和行头,虽然有些芜杂,却因了霜的洗涤,显得更加明净。所有的颜色都酣畅到了极致。苦楝的果实和一茎茎的叶,把鹅黄全抖出来了。银杏到底老辣,举重若轻,一树金黄就是一树景观。山毛榉没有服输,褐的底色中生出星星点点。栗树的每一片叶子都写满了阳光的斑斑驳驳。鹅掌楸挺秀的身材棱是棱、角是角。皂角把果实撑得紫黑油亮,叶子和树干有浓浓的烟火色。至于枫树,烈焰飞奔,自有不凡的气势。再看柏和松,葱茏转深翠,更显高洁。不得不承认,时间的霜,是清醒,是砥砺,是温婉,也是旷达。⑤“霜降抢秋,不抢就丢。”虽说气候南北差别大,但农事在这个时节没有闲下来。农谚说得明白,“霜降见霜,谷米满仓”“霜降快打场,抓紧入库房”“红薯霜降下手收,豆到寒露没等头”,等等。湘中地区开始种油菜,等到阳春,油菜花炫目的金色会排山倒海,那些布谷的欢唱倒显得轻浅了;一些农家也在田里撒紫云英草籽,开春后,紫云英自成一景,细小的花骨朵笑成一堆,随风轻漾,猛不丁,一只只野蜂就跌进这紫色的湖泊里。⑥关于霜降,有两件事情,我记忆深刻。一是摘棉花。晴好的天气,母亲都要去摘棉花,我常常跟着。我家的棉花地在山顶,霜降时,棉花骨朵纷纷绽开,像举着的一个个半攥的拳头;棉杆像刀子削过一样,瘦,但有劲道。母亲走进地里,一次次弯腰,用拇指食指轻轻探进骨朵里,再用力一捏,一扯,再一投,棉花就“啵”的一声,躺到了箩筐里。霜风虽不刺骨,但总是把母亲的脸吹出一道道沟纹。母亲用这些棉花,一部分卖了补贴家用,一部分用来给我们兄妹做棉鞋棉衣。如今老家生活殷实得很了,但母亲还是每年要种一块地的棉花,每年给城里的我寄一双棉鞋。她总说,好鞋子买得到,好棉鞋难得找,土办法做的棉鞋,一针一针紧出来的,穿得久,保(护)脚呢。这都是实话,而且,母亲的针线功夫,在方圆十几里数得上。几次回老家,看见母亲在村头采摘棉花,腰已经挺不起了。我立马跑过去,和母亲一道,把棉花运回家。还有一件事,就是父亲对田里下的功夫,总比别人下得久、下得多、下得深。霜降后,他把自家的所有责任田里都要筑一个池子用来沤肥;春耕时,把池子扒开,父亲会笑得特别舒畅。⑦“千树扫作一番黄”,霜降一过,大伙儿又各有各的忙碌,各奔各的希望了。(陈爱民/文,选自《人民日报》)8.阅读全文,说说“霜来秋色浓”,“浓”在何处?9.如何理解第④段画线句的含义?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10.第⑤段多次引用俗语、谚语,请你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11.第⑥段中作者讲述了有关父母的两件事,这与文章的题目有何关联?12.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仿照示例,自选角度按要求完成下面的表格。摘抄 批注示例:霜在秋夜里喧哗得紧,数着丰收的故事,到早上,就在阳光的宁静中升腾自己。 示例:本句运用拟人修辞,“喧哗”“数”形象生动地写出霜降的面积之大,“升腾”则描绘出阳光下白霜渐渐融化消失的过程,写景的同时也蕴含着秋天收获的喜悦。等霜全部离开,一沟沟、一冲冲、一垄垄的田,都列着阵,老老实实,规规矩矩。 ① 。开春后,紫云英自成一景,细小的花骨朵笑成一堆,随风轻漾,猛不丁,一只只野蜂就跌进这紫色的湖泊里。 ② 。13.人们常说春天是一年的希望,作者在结尾处却说“霜降一过,大伙儿又各有各的忙碌,各奔各的希望了”,你是怎样理解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来诗意浓陈爱民①“立春东风回暖早”,雪雨过后,春的跫(qióng)音就已经响起。大地还是一片沉寂,随着日子的深入,积雪加速融化,溪流不断充盈,原野的萧索在悄悄隐匿,空气不断擦拭着清新。几天过去,山上那些瘦削的枝条变得柔软起来,每一棵树都在向新一轮葱茏发起冲刺。太阳的脸庞一天比一天鲜活,奶油般的光泽一天比一天饱和。雨水呢,身段已不再那么生硬,开始飘起来、舞起来,平添了几许婀娜。②春寒还是料峭,禽鸟却早早收到了季节的消息。“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大清早,鸭子们就在池塘里扑腾翅膀。尽情滑翔一段,激起翻滚的水花和急速的波浪,然后,一个猛子扎下水去,再冒出灰灰绿绿的身子来。这在冬天是难得一见的。这些温驯的憨憨的鸭子,已振奋着精神,叫时光变得灵动起来。③“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的,草木都在萌动。一蓬蓬、一丛丛、一片片的枯草,已经在攒劲推陈出新了。过些日子,它们挤出了一茎茎的白色短芽,芽儿又匀出一点点嫩黄。远看,草地确有一种绵延的浅浅的明亮。当然,在返青的日子里,抢占先机的还是柳树。古人说“春风放胆来梳柳”,“放胆”,说的是风儿多少有些劲头,而一个“梳”字,倒是道出了春风和杨柳之间的柔意。“吹面不寒杨柳风”,风的亲和与柳的轻盈已揽在一起,真有惬意欢畅之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春光灿烂的光景了,柳树呢,已然一派翩翩的风姿。“柳无春光不精神,春无柳色减三分”,的确,柳树是对得起春天的,它们率先吐出叶蕾,一挂挂的枝条晃悠着白色的逗点,接着,叶蕾绽开,河堤上、池塘边就笼住了一团团的轻烟。这样,柳树早早发笔,画出了春日盎然的第一幅清亮的写意。④早春,似无盛大的花事。但盛大只是相对的,报春迎春的花朵们顶着寒威绽放,自有其独有的秉性。“【甲】”,梅花抗争冰雪的重压,孤傲高洁,超脱洒落,吐震灼灼芳华,使春天的序幸卓然不凡。迎春花在墙隅、草坪、坡地带雪冲寒,果敢亮出了一串又一串的金黄,它是春天特别称职的信使。山茶花也尤为难得,“【乙】”,盛开之后,“花繁艳红,深夺晓霞”,它的丰盈和高雅,正是春天的又一种风情。“【丙】”,杏花的报到是稍晚一些,却嫣然含笑,把自己装扮得轻红淡粉,既繁复,特别叫人神摇目夺。当然,“【丁】”,一些时候,杏花也显朦胧之美。⑤人勤春早,对于农家来说,春天的每一天都是不能偷懒的。还在拜年中,很多农家就忙乎起来。“蓄水如囤粮,水足粮满仓”,把田埂和塘坝加固好是十分必要的。要到田间多加巡看,把那些沟渠清理疏通好,可以避免使油菜等作物发生渍害。还要把稻种精选几次,选好天气再好好晒上几回。“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勤快的家庭会抢时间把粪肥还有塘泥一担担送往田间,这些可都是上好的肥料。把农具修好、擦得干干净净、锃亮锃亮的,这也是必修课。还有,对于犁田机、插秧机等许多现代化农机,也要反复检查,确保它们大闹春耕时欢快有力。“立春栽菜,压断扁担”,无论晴天雨天,菜园里总有忙碌的身影。对于持家人来说,每天要细细照看母鸡抱窝孵仔,争取二月初二前后第一窝鸡仔能破壳而出。这样,那些嫩嫩的鸡雏可以被融融的春光抚照,也可以贪吃着绿茵茵草坪里蹦蹦跳跳的虫子。⑥春天是一种心情,更是一种劲头。这日子打开后,便止不住奔跑的步子,一天天绿意更浓了,诗意也更浓了。(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3月14日,有删改)14.请用简洁的文字分别给第②~⑤段描绘的图画拟写恰当的名称。(每个名称不超过3个字)15.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将下面的诗句还原至文章第④段。(填选项即可)A白白红红一树春,晴光炫眼看难真 B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C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D独放早春枝,与梅战风雪【甲】 【乙】 【丙】 【丁】16.本文和朱自清的《春》都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场景,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及下面的知识补充,简要分析两文在语言风格上有哪些相同之处。(答出两点即可)知识补充语言风格的分析角度:①修辞手法角度②句式角度③词语角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腊月陈爱民①腊月一到,天地就显得空旷起来。雪要是在晚上降临,规模又不小,就能给人们十足的惊喜。夜里,那几声竹折的声音,已经把梦的暖意加重了。清晨,打开门,偌大的雪光马上席卷了你,你的思绪飞扬在群山和原野。无论小雪和大雪,腊月的雪总是喜气的,所以都叫做“瑞雪”,表达着一种憧憬的欢喜。腊月是农历的最后一个月,既然是“最后”,就必须要有一个了结,如此,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不妨看作是一场对季节盛大的祭扫,扫掉尘垢,扫掉阴霾,扫掉烦忧。②在腊月,花信风也吹着。瑞香、兰草、水仙、山茶……这些花骨朵,要么雅致,要么野性,叫腊月有了些许的浪漫。尤其是梅花,因为文人骚客的渲染和寄托,似乎把腊月的风姿都占尽了,其实,对于寻常百姓家,倒是特别惦记着腊梅的。腊梅比梅花来得早些,属于灌木一类。在墙角,在篱边,在园子那头,不管寒冷天气的意见如何,腊梅自顾自就动了灵气,于光溜溜的枝头笑出声来。开始是一丝丝的浅笑,后来一棵树、两棵树都笑开了去。腊梅的出身在低处、在偏僻、在旮旯,她无所谓,那些花瓣即使被雪裹着、被冰割着,也总是金灿灿地呼吸着,幽幽的清香 。腊梅,不想风光,也不甘沉沦寂寞,真是一个顽强的精灵。“疏林冻水熬寒月,唯见一株在唤春”“枝横碧玉天然瘦,恋破黄金分外香”,这样的诗句写腊梅,也算贴切,但又觉得有点矫情了:腊梅的品性,本比这更超然。③想来想去,腊月的许多生机,也是聚在菜园子里的。“小寒大寒,冻作一团”,天再冷,园子冻不死,那一园子的青葱总是鲜活着。“冰冻响,萝卜长”,萝卜坚决和严寒叫板,把自己往高处举、往土里深掘,最后,身板被锤炼得结结实实,而甜嫩脆的品质,更叫我们充满了期待——萝卜炖羊肉,馋人哟。④菠菜、矮脚白、包菜、黄心菜、芹菜、芫荽、胡萝卜、大蒜、冬苋菜、香葱、韭菜……也都在勇敢地和季节抗衡,这些寻常的蔬菜,其实是腊月里蛰伏的许多小小的幸福,不惊天动地,却把每一个日子点缀得不凝滞、不呆板。当然,它们能够在腊月里天天向上,长得滋润,还是因为农人们日常细心呵护照料的结果。每一户农家,对菜园子的拾掇,其实和对待四季里的每一项劳作是一样的,都含了实实在在的念想,手心里攥着绵绵的劲道。⑤年年岁岁,村里的柴烟延续着平常的日子,到了腊月,柴烟的身姿和内涵就要丰富很多,因为一个最大的节日在等着:年。⑥“腊七腊八,腌鱼腌鸭。”腊月一项要紧事,就是准备吃货。月初,鱼鸭就差不多腌透了,晴好的日子,每家每户的屋檐下,油汪汪晾着那一串一串的,受用着阳光温和的咂摸。整整一个月,农家的灶间难得消停,磨豆腐、蒸米酒、做糍粑,弥漫的香味香气,抵消了寒冷侵袭,人心,被烘得暖暖的。⑦这当口,女人们除了准备关于吃的一切,还要扫扬尘、纳鞋底、购年货、照顾母鸡抱窝。农事也没停,男人们忙着积肥、造肥、修仓、修理农具,等等。“人勤春早”,大伙儿明白,好日子都是顶着风霜雨雪干出来的,腊月,每一个人都在尽最大的本事,把凛凛的冬天过成一个热烈的期盼。⑧大年三十晚,腊月只剩下很短的时光。所有的念想都沉淀下来:平安是福,团圆是福,一家乐呵是福。这个晚上,过得快,也过得慢,要祭祖,要放开门炮仗,要守岁,要给晚辈压岁钱,当然,高潮就是年夜饭了。⑨不管年景咋样,也要把年夜饭弄得欢实起来:要凑成双数的碗,至少要有八个菜,寓意发达;肘子是有的,下了许多功夫,蒸成一大碗,滑嫩,溜光,如琥珀,香气逼人;鱼是有的,红烧为主,红辣椒把鱼身子盖满了,看着就想出汗;鸡肯定也是有的,大都用炖的做法,汤黄亮亮的,点缀着桂圆、荔枝、红枸杞。马上,一家人围成一桌,吃上个把小时,吃得热气腾腾、热汗淋漓,吃得满面红光光、油光光,满屋子尽是快活,尽是喜气。⑩“野兴疏,冬寥落,炉前沉醉酒一壶。”是啊,腊月已经来了,春天也会捂不住的,不如,今夜,在梦里,潜回老家的山村去,守着一盆炭火,陪着父母,听他们唠叨你的小名,唠叨整整一个晚上……(陈爱民/《人民日报》 2020年01月18日08 版)17.文章题目改为《年》可以吗?说说理由。18.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说说你对第②段“腊梅的品性,本比这更超然”这句话的理解。19.第③段说“想来想去,腊月的许多生机,也是聚在菜园子里的”“也”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20.⑥⑦段两处引用有什么作用。21.品读第⑨段,自选角度做两处赏析。22.文章第⑩段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春雨适应时节;滋润万物,颇有力量:带来美丽的风景;有利于农事农活,为农家带来活力和希望。 2.不同意。通过对这些动植物在雨中的美丽姿态的描写,侧面体现了春雨中最美的风景在田野,表现春雨可以滋润万物,让大地充满生机的特点。 3.(1)连用三个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来朗朗上口,更强调了春雨之多、连绵不断。(2)重读“还”“就”(或“昨天”“今早”),强调草生长速度之快,侧面体现春雨滋润万物,带来旺盛的生命力。 4.表达了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喜悦之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以及要抓住宝贵的时机去拼搏奋斗的急切心情。【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文章第①段“春天来了,春雨淅淅沥沥、沙沙绵绵、洋洋洒洒”,这里“春天来了”与“春雨”的到来紧密相连,说明春雨正是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生长的季节里适时降临,体现了其适应时节的特性,据此概括为:春雨适应时节;文章第③段“雨的滋润,颇有力量,使得那些花啊、草啊不甘落后”直接描述了春雨对万物的滋润作用,以及这种滋润带来的生长力量,以及第③段“昨天,坡上还只是冒出草的短芽,毛茸茸的;今早,草的嫩绿就连成了片”可知,通过对比昨天和今早的景象,生动展现了春雨滋润下草木迅速生长的力量,据此可概括为:滋润万物,颇有力量;文章第④段“春雨中最美的风景,还是在田野。雨下得欢,下得勤,柳树的风姿就全在轻轻浅浅的烟雾里了,迷乱着人的眼”,这句话描绘了春雨中田野的迷人景象,柳树在雨中更显风姿,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美丽的氛围。“紫云英随风起伏,形成的波浪像跳着华尔兹,这是在踩着雨点的节奏”则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展现了紫云英在春雨中的动态美,进一步强调了春雨带来的美丽风景。可概括为:带来美丽的风景。文章第⑤段“一犁好雨伴春来。雨的好,还反映在农事农活上”这句话直接点出了春雨对农事农活的重要性。“春耕、春播、春种是一刻也耽误不起的。育秧的活儿完成得早,秧田被整理得熨帖光滑……插秧也在加快,男女老少齐上阵,唱着山歌比着赛,几天工夫,山沟里亮光光的梯田就青了”,这段详细描述了春雨滋润下农人们忙碌而充满希望的春耕景象,展现了春雨为农家带来的活力和希望。第⑥段“闹春耕,正在增加很多新内容,尤其是今年,农家有了更多‘宝贝’,比如犁田机、旋耕机、插秧机等……”,这里还提到了现代化农具的应用,进一步强调了春雨不仅滋润了大地,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可概括为:有利于农事农活,为农家带来活力和希望。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首先回答不同意,第④段“春雨中最美的风景,还是在田野”这句话直接点出了本段的主题,即田野是春雨中最美的风景所在。随后,通过对柳树、紫云英、布谷、白鹭等动植物的细致描绘,作者从侧面展现了田野在春雨中的独特魅力,柳树在雨中更显风姿,“柳树的风姿就全在轻轻浅浅的烟雾里了,迷乱着人的眼”,这种朦胧美是春雨赋予的;紫云英随风起伏,“形成的波浪像跳着华尔兹”,生动展现了紫云英在雨中的动态美;布谷鸟和白鹭的加入,则为这幅画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再根据第③段提到“雨的滋润,颇有力量,使得那些花啊、草啊不甘落后。”可知,第④段中柳树、紫云英等植物在春雨的滋润下更加茁壮成长,布谷鸟和白鹭等动物也在雨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这一切都体现了春雨可以滋润万物,让大地充满生机的特点。如果去掉这些动植物的描写,文章将失去一部分生动性和形象性。通过对动植物在雨中的美丽姿态的描绘,作者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还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春雨带来的美丽与生机。3.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1)题干要求从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赏析。句中加点叠词“淅淅沥沥、沙沙绵绵、洋洋洒洒”的使用使得句子在读音上更加和谐,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音乐般的美感。不仅描绘了春雨的声音(淅淅沥沥、沙沙绵绵),还展现了春雨的广泛分布和连绵不断的态势(洋洋洒洒),还通过反复强调,突出了春雨之多和连绵不断的特点。这样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春雨绵绵的江南水乡之中,感受到了春雨带来的清新与生机。(2)题干要求设计朗读并说明理由。“还”和“就”是表达时间变化和生长速度的关键词。昨天坡上还只是有短小的草芽冒出,而今天早晨,这些草芽已经迅速生长,连成了一片嫩绿。这种变化之快,让人不禁对春雨的滋润作用产生赞叹。重读“还”可以强调昨天草的生长状态之初,与后文的“今早”形成鲜明对比;而重读“就”则可以突出时间上的迅速转换和生长速度的惊人。这种重音处理,使得句子在朗读时更加有力量感,能够更好地传达出作者对春雨滋润万物、带来旺盛生命力的赞叹之情。重读“昨天”和“今早”,这两个时间词同样能够强调草生长速度之快。通过对比这两个时间点上的草的生长状态,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春雨的神奇力量。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本文主要描绘了春天的江南在春雨的滋润下展现出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及春雨对农事活动的积极影响。文章从春雨的特点出发,描绘了春雨如何使河流丰盈、山川翠绿、花草茂盛,展现了春天的盎然生机。接着,文章聚焦于春雨中的田野风光,描绘了柳树、紫云英、布谷鸟、白鹭等自然元素在春雨中的美丽景象。随后,文章转而讲述春雨对农事活动的重要性,包括春耕、春播、春种等农事活动的忙碌场景,以及现代农业机械在春雨中的高效运作。最后,文章以春雨的持续和人们的积极劳动为结尾,强调了春天的希望和活力。结合①段中“春天来了,春雨淅淅沥沥,沙沙绵绵,洋洋洒洒,仿佛把偌大的江南织在一个清新、活泼、润朗的网里”可知,文章开篇即以“春天来了,春雨淅淅沥沥,沙沙绵绵,洋洋洒洒”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春雨的柔和与连绵,同时也暗示了春天的到来。作者通过对春雨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景象的热爱与期盼。结合②段中内容,“春雨是赶着趟儿来的”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春雨的及时与频繁。接着,作者通过描述春雨如何使河流丰盈、山川翠绿,以及花草在春雨的滋润下不甘落后地生长,表达了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结尾段中“‘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还等啥呢?抖擞抖擞精神,融入原野,干活去!”运用引用、反问等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呼吁人们抓住宝贵的时机去拼搏、奋斗的急切心情,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5.①迎春花开,带来万物复苏、绚烂美丽的春日景象;②农人用春耕劳作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 6.“一年之计在于春”,就是在一年开始的春天便要做好全年的安排和打算。“人勤春早,一早百早”,指人干活勤快,春天就会提前到来,其他的好事情也会提前到来。引用朴实而精练的谚语,突出了春天在一年中的重要地位。 7.①本文第②段写景先分后总,先写迎春花、桃花、梨花、映山红的开放盛景,再总写它们争先吐艳、装扮春天的特点;②《春》摘录文段写景由实及虚,先实写桃花、杏花、梨花的繁盛,再想象其果实累累的情景。【解析】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由第②段“迎春花从严寒中而来,有骨气,又使巧力,早早把一片金黄‘哗’的一下呈现在人们眼前,好闻的淡淡的香气,立马在墙隅、溪头、坡地弥漫开来”“花儿们仿佛攒足了劲,互不相让,争先吐艳,一步步提升春天的颜值”、从第③段“雨水节气刚落地,草木纷纷萌动”、从第④段“鸟儿们早早地忙活起来了”、从第⑤段“在南方,雨水总是贯穿春天的全过程”,随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可知“迎春花开”本义指迎春花开了,预示着春天来到了。在文中也指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百花争艳,到处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从第⑥段“这个季节,在乡下,人们除了闹元宵、祭祖、婚丧大事外,其他的活动就全是农事了”、第⑦段“只要天气好,山坡上、菜园里,总是有人在劳作”、第⑧段“田里的工夫更是要抢的”,春天人们忙着耕种,可知“迎春花开”还指:春天来了,也意味着一年的生产时节到来,农人在田间地头忙活,用春耕劳作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6.本题考查引用谚语的作用。第⑥段“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思是:一年的谋划都在春天,就是说春天要安排好一年的农事。“人勤春早,一早百早”意思是:春天来了,人们都早早起来,到田间地头忙活了;结合第⑥段“春给全年定下基调,春天忙得越热乎,秋天就会收获得越欢实。这个季节,在乡下,人们除了闹元宵、祭祖、婚丧大事外,其他的活动就全是农事了。”可知春天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这里引用谚语,用朴实而精练的语言,突出了春天在一年中的重要地位。7.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结合本文第②段“迎春花从严寒中而来,有骨气,又使巧力,早早把一片金黄‘哗’的一下呈现在人们眼前,好闻的淡淡的香气,立马在墙隅、溪头、坡地弥漫开来。桃花的登场也不晚,一树一树地连成片,即使路边只有一两棵桃树开着花儿,也能晃亮人们的眼睛。梨花开得相对安静一些,那素色的白尤其雅致。映山红是最烂漫的,它们齐心协力,把整座山染成了一片红色。”可知先分写迎春花的开放与香气,桃花开得能晃亮人们的眼睛,梨花开得相对安静,映山红开得最烂漫,写出了春天百花齐放的盛景。结合第②段“花儿们仿佛攒足了劲,互不相让,争先吐艳,一步步提升着春天的颜值”一句总写百花争先吐艳、装扮春天的特点;朱自清的《春》选文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出了花多,花开得茂盛;“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了花色的多样;“花里带着甜味”写出了花味甜,这些都是实写。“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是作者由眼前的花想到秋天的果实,这是虚写。因此,选文写景由实及虚,先实写桃花、杏花、梨花的繁盛,再想象其果实累累的情景。8.①霜给万物染上或深或浅的白华,大地一片霜色;②霜降后,大地和天空变得更为苍茫和澄澈;③霜降后山间树木五彩缤纷。 9.随着时间的变迁,山间树木经霜洗涤更加明净纯粹。有些树木颜色愈发鲜艳,果实愈发饱满;有些树木则为冬天和来年春天积蓄力量,不争秋色,更显高洁。 10.引用有关霜降的俗语、谚语,由描绘自然环境转为描写人类农事,使文章过渡自然;写人们在霜降后忙于秋收和播种,为下文回忆父母劳作做铺垫。 11.回忆父母的两件事都与霜降时和霜降后的农事有关;有关父母的两件事,特别是母亲摘棉花做棉鞋,体现了浓浓的亲情与乡情。 12. 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霜降后农田的整齐有序;本句使用大量叠词,使描绘的霜后田间景色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使句子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笑”字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紫云英花骨朵的繁盛,给人无限生机与欢喜;“跌”字写出野蜂被风吹拂落入花海时的迅疾轻快,使画面富有动态感,动静相宜。 1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霜降后,人们忙于秋收,是结束也是新的开始,继续为来年的生活做准备,霜降意味着开启新一轮的生活希望。【分析】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①段的“霜由水汽凝结,万物染上或深或浅的白华”可概括出,霜给万物染上或深或浅的白华;结合②段的“天气确实更凉了,北方开始大面积冷起来,霜只是把大地和天空拓展得更为苍茫和澄澈而已”可概括出,霜把大地和天空拓展得更为苍茫和澄澈;结合④段的“五彩缤纷,是山的姿态和行头,虽然有些芜杂,却因了霜的洗涤,显得更加明净。所有的颜色都酣畅到了极致”可概括出,霜降后山间树木五彩缤纷。9.本题考查语句理解。第④段中,结合“五彩缤纷,是山的姿态和行头,虽然有些芜杂,却因了霜的洗涤,显得更加明净”可以看出,霜降之后,山上的景物更加明净;结合“苦楝的果实和一茎茎的叶,……银杏到底老辣,……山毛榉没有服输,……栗树的每一片叶子……鹅掌楸挺秀的身材……皂角把果实撑得紫黑油亮,叶子和树干有浓浓的烟火色”可以看出,许多的树木颜色愈发鲜艳,果实愈发饱满;结合“枫树,烈焰飞奔,自有不凡的气势。再看柏和松,葱茏转深翠,更显高洁”可以看出,有的树木则更高洁、更不凡,为冬天和来年春天积蓄力量。10.本题考查语段作用。第⑤段用“‘霜降抢秋,不抢就丢。’虽说气候南北差别大,但农事在这个时节没有闲下来”由霜降之景引到农事之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然后用大段的篇幅写出了霜降后人们的秋收和播种;结合⑥段的“关于霜降,有两件事情,我记忆深刻”更可以看出,它还引出了下文对父母劳作的回忆。11.本题考查语段作用。结合⑥段中的“关于霜降,有两件事情,我记忆深刻。一是摘棉花。……霜降后,他把自家的所有责任田里都要筑一个池子用来沤肥”可以看出,这两件事情都是霜降时和霜降后的农事有关;结合“母亲用这些棉花,一部分卖了补贴家用,一部分用来给我们兄妹做棉鞋棉衣。如今老家生活殷实得很了,但母亲还是每年要种一块地的棉花,每年给城里的我寄一双棉鞋。……父亲对田里下的功夫,总比别人下得久、下得多、下得深。……父亲会笑得特别舒畅”可以看出,母亲摘棉花做棉鞋,体现了她对孩子浓浓的关爱;父亲沤肥种田,体现了他对土地、对生活的深情。由此可见,题目表达的不仅是霜后的秋景之美,更写出了人在霜降时的活动,体现了对亲情、对生活的热爱。1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从示例可以看出,赏析的角度先是修辞,然后是“喧哗”“数”“升腾”等用词,因此可以从这两个角度进行语言赏析。①:用“离开”写霜,用“列着阵,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写田,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霜降后农田的整齐有序;“一沟沟、一冲冲、一垄垄”等大量的叠词使用,使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音韵和谐;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喜爱之情。②:“细小的花骨朵笑成一堆”,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紫云英开花时的繁盛;“跌”是跌倒的意思,写出野蜂被风吹落花海的迅捷,使画面富有动态感;与前句动静结合,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眼前秋景的喜爱之情。13.本题考查语句理解。结合⑤段的“霜降抢秋,不抢就丢”和⑥段的“霜降后,他把自家的所有责任田里都要筑一个池子用来沤肥;春耕时,把池子扒开,父亲会笑得特别舒畅”可以看出,霜降是上一年收获的结束,也是来年春耕的开始。霜降并不意味着生活的结束,它意味着新一轮生活希望的开启。14.①禽鸟图②草木图③春花图④农忙图 15. C D B A 16.示例:①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两文都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本文中“每一棵树都在向新一轮葱茏发起冲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树木在春天蓬勃生长的景象;《春》中,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出花朵在春日盛开得繁复、热烈的景象。②从句式角度分析:两文都注重长短句结合,使句式既整齐和谐,又富有变化。如本文“一蓬蓬、一丛丛、一片片的枯草,已经在攒劲推陈出新了”;《春》中“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等句。③从词语角度分析:两文都通过运用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如本文中“那些嫩嫩的鸡雏可以被融融的春光抚照,也可以贪吃着绿茵茵草坪里蹦蹦跳跳的虫子”;《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导语】这篇文章以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早春的自然景象和农村生活的活力。开篇从“立春”入手,描绘自然从寒冬逐渐向春天回暖的变化,中间用具体的植物、禽鸟、农事来展现春的到来,并赞美季节的更新唤起的生机。这种描绘不仅融入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还充满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劳动的赞誉,全篇散发出浓厚的诗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气息,旨在唤起读者对春天和生命的热爱。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根据第②段“‘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大清早,鸭子们就在池塘里扑腾翅膀。尽情滑翔一段,激起翻滚的水花和急速的波浪……这些温驯的憨憨的鸭子,已振奋着精神,叫时光变得灵动起来”可概括为:鸭子振奋着精神,在池塘里扑腾翅膀、滑翔戏水;这是禽鸟图;根据第③段“草木都在萌动。一蓬蓬、一丛丛、一片片的枯草,已经在攒劲推陈出新了”“柳树是对得起春天的,它们率先吐出叶蕾,一挂挂的枝条晃悠着白色的逗点,接着,叶蕾绽开,河堤上、池塘边就笼住了一团团的轻烟”可概括为:春天到来,草木萌动,枯草攒劲推陈出新,柳树吐出新芽;这是草木图;已知第④段“早春,似无盛大的花事。但盛大只是相对的,报春迎春的花朵们顶着寒威绽放,自有其独有的秉性”,再结合后句“梅花抗争冰雪的重压,孤傲高洁,超脱洒落,吐露灼灼芳华,使春天的序章卓然不凡”“山茶花也尤为难得,‘【乙】’,盛开之后,‘花繁艳红,深夺晓霞’,它的丰盈和高雅,正是春天的又一种风情。”可概括为:梅花孤傲高洁,超脱洒落,山茶花丰盈高雅。这是春花图;根据第⑤段“人勤春早,对于农家来说,春天的每一天都是不能偷懒的。还在拜年中,很多农家就忙乎起来”“把田埂和塘坝加固好是十分必要的”“勤快的家庭会抢时间把粪肥还有塘泥一担担送往田间,这些可都是上好的肥料”“无论晴天雨天,菜园里总有忙碌的身影”可概括为:春天到来,农民在地里非常忙碌干活。这是农忙图。15.本题考查语句衔接。A.“白白红红一树春,晴光炫眼看难真”意为:一树繁花,红白相间,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晴朗的阳光照耀下,花朵绚烂耀眼,让人难以看清其真实的模样。与【丁】处“一些时候,杏花也显朦胧之美”相吻合,故应放在【丁】处。B.“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生动描绘了杏花盛开的热闹景象,与【丙】处描述的杏花“把自己装扮得轻红淡粉,既繁复,又绚烂”等特征相吻合,故应放下【丙】处。C.“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表现的是梅花谦逊、不争春的特点,但同时也在报告春天的到来,与【甲】处梅花“抗争冰雪的重压,孤傲高洁,超脱洒落,吐露灼灼芳华”的形象特点吻合,符合梅花报春的主题,故应放在【甲】处。D.“独放早春枝,与梅战风雪”写在早春时节,山茶花独自在枝条上绽放花蕾,与梅花一起迎风斗雪。这句话通过描绘山茶花的坚韧和勇敢,表达了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与【乙】处山茶花“花繁艳红,深夺晓霞”的丰盈和高雅相符,因此适合填入【乙】处。【甲】——C,【乙】——D,【丙】——B,【丁】——A。16.本题考查对比分析。根据所给角度任选其中两个,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修辞手法角度:两文都大量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例如,本文中第①段“太阳的脸庞一天比一天鲜活,奶油般的光泽一天比一天饱和。雨水呢,身段已不再那么生硬,开始飘起来、舞起来,平添了几许婀娜”,将太阳和雨水赋予了人的动作和情感,生动地描绘了春天到来了,阳光温暖,雨水柔和的样子,表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第③段“叶蕾绽开,河堤上、池塘边就笼住了一团团的轻烟。这样,柳树早早发笔,画出了春日盎然的第一幅清亮的写意”,可知:作者采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把柳树嫩绿的颜色,比作轻烟,把柳树赋予人的动作,表现柳树在春天里焕发生机的状态。同样,朱自清的《春》中也有“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等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春天到来,万物焕发生机的情态,以及“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等比喻句,描写出春风的柔和的姿态,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句式角度:两文都采用了整齐而富有变化的句式。本文在描绘春天的景色时,既有短句如第①段“太阳的脸庞一天比一天鲜活”“开始飘起来、舞起来,平添了几许婀娜”,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描写出春天生意盎然的样子。也有长句如第③段“柳树早早发笔,画出了春日盎然的第一幅清亮的写意”,描写出柳树清新明亮的姿态。句式长短结合,错落有致。朱自清的《春》同样如此,既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样的短句,表现小草嫩绿可爱的样子,也有“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样的排比句,使得文章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表现春花灿烂的美景。此外,从词语角度来看,两文都使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绘春天的景象。例如,本文中第③段“攒劲推陈出新”“率先吐出叶蕾”“晃悠着白色的逗点”等词语,都富有画面感,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而朱自清的《春》中也有类似的生动词语,如“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等,都细腻地描绘了春天的色彩和质感。17.从内容来讲,文章叙述描写了整个腊月的特点和一系列活动,高潮和重点是准备过年和过年。用《年》做题目,不能涵盖全部内容,也消减了铺垫的作用。 18.第②段的两句诗“疏林冻水熬寒月,唯见一株在唤春”用对比手法表现腊梅在寒月中心怀春天的昂扬积极;“枝横碧玉天然瘦,恋破黄金分外香”,表现的是腊梅的清香袭人,清气入骨。其实,腊梅的品性比这更超然,“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腊梅还有一种孤高、不染尘俗,独立高洁的品性。 19.“也”是“不止……还”的意思,表示递进,承接上文的内容,腊月的生机在飞扬的瑞雪中、在浪漫的花朵中,这里引出下文:也在菜园子里天天向上的各种蔬菜中。这里起过渡的作用。 20.引用俗语、谚语,“腊七腊八,腌鱼腌鸭。”引出腊月的要紧事——准备吃货;“人勤春早”朴素的语言蕴含生活的哲理:好日子都是顶着风霜雨雪干出来的。俗语谚语让文章语言平实朴素,更接地气。 21.示例1:“欢实”这个词带有口语色彩,有热闹丰富热气腾腾的感觉,写出了年夜饭的喜气;示例2:一组排比句,写出了年夜饭的丰富、丰盛,有香、有色、有味、有气氛;示例3:善用叠词,黄亮亮写色泽诱人、热气腾腾写暖人心、满面红光光、油光光写人们脸上洋溢的喜气。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烘托气氛;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22.表达了对于春天的憧憬和希冀,对老家人情风貌的怀恋,对于传统味浓郁的年文化的温情缅怀。【解析】17.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结合第①段“腊月一到,天地就显得空旷起来”,第②段“在腊月,花信风也吹着”,第③段“想来想去,腊月的许多生机,也是聚在菜园子里的”,第⑤段“年年岁岁,村里的柴烟延续着平常的日子,到了腊月,柴烟的身姿和内涵就要丰富很多,因为一个最大的节日在等着:年”,第⑥段“腊月一项要紧事,就是准备吃货”,第⑦段“腊月,每一个人都在尽最大的本事,把凛凛的冬天过成一个热烈的期盼”,第⑧段“大年三十晚,腊月只剩下很短的时光”,第⑨段“不管年景咋样,也要把年夜饭弄得欢实起来”,第⑩段“是啊,腊月已经来了,春天也会捂不住的”可知,从内容上看,文章叙述描写了整个腊月的特点和一系列活动,高潮和重点是腊月人们准备过年和过年的情景,故用“腊月”做标题可以涵盖全部内容;相反,用“年”做题目,不能涵盖全部内容,也消减了铺垫的作用。18.本题考查理解句段。结合第②段“腊梅比梅花来得早些,属于灌木一类。在墙角,在篱边,在园子那头,不管寒冷天气的意见如何,腊梅自顾自就动了灵气,于光溜溜的枝头笑出声来”可知,腊梅具有不畏严寒的品性;结合第②段“腊梅的出身在低处、在偏僻、在旮旯,她无所谓,那些花瓣即使被雪裹着、被冰割着,也总是金灿灿地呼吸着,幽幽的清香不动声色、不卑不亢、不绝如缕”,“腊梅,不想风光,也不甘沉沦寂寞,真是一个顽强的精灵”可知,腊梅具有不畏艰险、努力进取、顽强拼搏、不卑不亢的品性;结合第②段“疏林冻水熬寒月,唯见一株在唤春”可知,诗句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腊梅在寒冷的冬天仍坚持对春天的向往;结合“枝横碧玉天然瘦,恋破黄金分外香”可知,这两句诗是要表现腊梅的香气袭人,清气入骨;结合“这样的诗句写腊梅,也算贴切,但又觉得有点矫情了:腊梅的品性,本比这更超然”可知,作者认为上述两处诗句不足以表现出腊梅的品性,结合上述腊梅的品性的分析,我们可以联想到的写梅的诗句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写出了腊梅的孤高、不染尘俗,独立高洁的品性;“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写出了腊梅不畏严寒的品性。19.本题考查赏析词句。结合第③段“想来想去,腊月的许多生机,也是聚在菜园子里的”分析,“也”是“不……还”的意思,表示递进,承接上文第②段“在腊月,花信风也吹着。瑞香、兰草、水仙、山茶……这些花骨朵,要么雅致,要么野性,叫腊月有了些许的浪漫。尤其是梅花”,腊月的生机在飞扬的瑞雪中、在浪漫的花朵中,这里引出下文“天再冷,园子冻不死,那一园子的青葱总是鲜活着”“萝卜坚决和严寒叫板,把自己往高处举、往土里深掘”“菠菜、矮脚白、包菜、黄心菜、芹菜、芫荽、胡萝卜、大蒜、冬苋菜、香葱、韭菜……也都在勇敢地和季节抗衡”,告诉读者腊月也在菜园子里天天向上的各种蔬菜中;“也”在这里起过渡的作用。20.本题考查分析引用的作用。结合第⑥“‘腊七腊八,腌鱼腌鸭。’腊月一项要紧事,就是准备吃货”可知,引用“腊七腊八,腌鱼腌鸭”的俗语,引出腊月的要紧事是准备吃货;结合第⑦段“‘人勤春早’,大伙儿明白,好日子都是顶着风霜雨雪干出来的,腊月,每一个人都在尽最大的本事,把凛凛的冬天过成一个热烈的期盼”可知,“人勤春早”是一句谚语,引用这句谚语,说明“大伙儿明白,好日子都是顶着风霜雨雪干出来的”这个道理,朴素的语言蕴含生活的哲理:好日子都是顶着风霜雨雪干出来的。综上分析可知,引用俗语谚语让文章语言平实朴素,更接地气。21.本题考查赏析语句。可从词语口语色彩、修辞、叠词、句式等方面批注。示例:结合“马上,一家人围成一桌,吃上个把小时,吃得热气腾腾、热汗淋漓,吃得满面红光光、油光光,满屋子尽是快活,尽是喜气”可知,第⑨段在句式选择上,多用短句,结构简单,句义明晰,简洁明快。22.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主旨。结合第⑩段“是啊,腊月已经来了,春天也会捂不住的”可知,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的憧憬和希冀;结合“不如,今夜,在梦里,潜回老家的山村去,守着一盆炭火,陪着父母,听他们唠叨你的小名,唠叨整整一个晚上”可知,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老家人情风貌的怀恋,表达了作者对于传统味浓郁的年文化的温情缅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