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葛取兵散文(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葛取兵散文(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葛取兵散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油菜花:描着春天的眉眼儿
葛取兵
①油菜花绝对上不了大雅之堂。在春天,百花齐放,桃李争艳,这么一大堆花花草草中,油菜花是最平民最草根的了,但它热烈、奔放,毫不忸怩作态,也不孤芳自赏,在田野里,热热闹闹,一大片一大片,金黄的色彩,常引来翩翩彩蝶、嘴嗡蜜蜂,还有叫不出名字的小虫子飞舞于花间,平添了乡间田园缤纷的景致。
②油菜花,还真的不同凡响。金灿灿,娇艳艳,明晃晃的。一穗穗,一长吊一长吊的。翠玉杆上,碧叶铺张,小花儿你开了我开,他开了她开,热闹着,闹腾着,那么长、那么长的时日,晃着你的眼闹。近看,细看,油菜花四片小小的花瓣,整齐地围绕着花蕊,朴实个性。花片质如宣纸,嫩黄微薄的花瓣十分精致,有细细的纹路,那是技艺多么高超的雕刻家也无法雕琢出来的。中间的花蕊弯曲着凑在一块,仿佛在说着悄悄话。它有坚韧的根茎、茂密的叶,有着像栽种它们的农民们一样的纯朴与粗犷。
③对于出生农村的人来说,油菜花再熟悉不过了,熟悉得如同自己的亲人,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村庄就是在花开花落中过着小日子,油滋滋的,美着哩。油菜花开了,田野就有了梦的气息。碧油油的油菜叶像绿色的海。黄灿灿的油菜花就像金色的浪。绿海金浪延绵推涌,翻滚着,起伏着,煞是好看。站在田野路旁,怔怔地看着这花的浩瀚海洋。看着这金黄色的波涛一波一波地奔涌向前。直到消失在田野远远的尽头。
④九油十麦。刚忙完秋收,乡亲们来不及歇口气。就赶紧忙着种油菜。要赶在秋雨的小脚到来之前,忙着晒田耕田整田,又吆喝着耕牛。将刚做完丰收梦的泥土推推搡搡地翻转来。耙碎,耙平,齐整整地锄成行。然后分垄起沟作畦。土一定要弄得细细的,均匀疏松再把一棵棵油菜移栽。一切忙完了。冬天又赶着呼呼的寒风来,搅得田野一片静寂。油菜不动声色,似停滞了生长,其实,油菜的根却在向下向下。随着节气的推移,顶着三九严寒,一枝一叶地努力往上蹿。渐渐地由浅绿变成浓绿。来年,春节一过,一场春雨。两三声炸雷,油菜像被唤醒了似的,疯一般地往上蹿。抽苔,扬花,结英。初夏,收割下的菜籽。送到榨油坊。榨出香喷喷的菜籽油。让整个村庄生动起来。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这油是万万不可少的。再加上锅碗瓢盆交响曲,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和家人一起过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凡生活,也许再简单平淡不过,却是最难得的幸福。
⑤此时。站在油菜花里,想起乡下的父老乡亲。他们一边耕种,一边歌唱,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那已流逝了几百上千年的劳作方式,没有刀光剑影,更没有风花雪月,有的是简简单单,有的是从从容容。
⑥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走进油菜花里,慢慢地看,慢慢地玩,守着日子,一点点地消融。累了,用石板做枕头,躺在一节细草茸茸的田埂上歇息。看一线窄窄的天空撩开浓密的油菜花。把那种青翠欲滴的蓝滴到脸上、嘴上;看一朵朵油菜花停在半空中,像一只只亭亭的蜜蜂,嗡嗡地叫唤着,却不肯飞走——我就是那蝴蝶、那蜜蜂,以花蕊为床,以花瓣为被,称称展展地睡在了花朵中,一万年不醒。
⑦天上的风儿,轻轻地飘着,不紧不慢;田野的菜花,默默地开着,不艳不妖。若能,居一间农舍。拥半亩花田,喝一杯淡茶,看几本闲书,沐一身乡间野趣。于此男耕女织,养儿育女,心无旁骛,安之若素,岂不快意人生!
1.作者笔下的油菜花具有哪些特点?请你分条写出来。
2.文章第②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把油菜花写得不同凡响的?结合文中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根据你的理解,下面的句子哪两处应该重读,说说你设计重读的理由。
这么一大堆花花草草中,油菜花是最平民最草根的了。
4.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蒿一握
葛取兵
①青蒿,一种南北方都很常见的植物,外表朴实无华却观照着民生,内蕴着治病救人的非凡魔力。
②青蒿在民间又称臭蒿、苦蒿、黄花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味苦、辛而性寒。荒郊野外,即使一掌泥土、砾石尚在,它们也总能一丛丛、一簇簇地肆意生长,冒着葱翠欲滴的绿意,摇曳于粗舫的风尘中,并发出窸之音,宛若娇羞的村姑三五成群低声细语心上事。
③一缕浓烈的蒿香,氤氲着我清贫而快乐的童年。
④那时,在乡间的田边、地角、路旁,绿油油的,到处都是青蒿。它们像稻子一样分蘖、扬花、抽穗、灌浆,并在风中自由生长。家家户户的院墙屋内,都挂着用青蒿编成的草辫,随手扯随手点燃,那浓郁的药香贴心地驱走了蚊蝇,让人免受叮咬之苦。
⑤炎热的夏夜,乡人们三三两两聚集在晒谷坪聊天,说者津津有味,听者聚精会神。孩童们或顽皮地摇着蒲扇扑打飞舞的萤火虫,或坐在散发着香气的蒲垫上一边遥望满天星光,一边听母亲讲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故事。听着听着,就在蒿香中进入了梦乡……
⑥到了凉爽的秋天,割几捆青蒿晒干放在厨房的角落,做引火柴特别好使,一丁点儿火星就能燃起满灶柴火,烧水、煮饭、炒菜、蒸馍,满屋弥漫着带有蒿香的烟火气,滋润、温暖着乡间的每一个日子……
⑦记忆中的日子格外清晰,尤其是采割青蒿的经历。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农家的孩子大都在暑期找寻学费来源,采中药割青蒿换钱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青蒿春天发芽,夏天枝繁叶茂,泛滥得连牛都懒得吃。即将开花时是青蒿的最佳采摘期,到了秋天,药用价值变差,只能当柴烧。早在阳春三月,我们就开始留意青蒿的生长分布,只待暑期一到,选几个清晨,手执镰刀将近人高的青蒿放倒,在太阳下曝晒两三日,再打成捆送往供销社药材站——就这样,学费在青蒿馥郁的香气中有了着落。
⑧在民间,青蒿一直都默默地观照民生。过去,乡间缺医少药,家中有了病人就去寻求药草的帮助。儿时的我喜欢打赤脚、光着脑袋淋雨,还满山遍野地疯跑,身上难免会长疖子生疮。母亲把青蒿捣烂,笔出汁水搽在我的患处,不消时日竟能痊愈。谁家孩子掏鸟窝挨了马蜂蜇,薅些蒿叶嫩尖揉碎,捏出汁水涂在伤口,瘙痒顿消。记得有一个绰号为“三鸡婆”的小伙伴,天生沙鼻子,动不动就流鼻血,洇红一片很是吓人。后来打听到一个小偏方,采几片青蒿叶揉碎塞进鼻孔,果然将鼻血止住了。不知如今人到中年的小伙伴是否依然安康?
⑨如此星星点点的记忆,加上挥之不去的青蒿情愫,勾勒出了我的童年时光。
⑩春暖花开时,青蒿遍地生。过去,青蒿顽强地摇曳在苦寒的山风中;而今,时代昌明,朴实无华的青蒿迎来了美好的春天。绵绿千年而不衰的青蒿,还将继续点缀着人间四季,馨香温暖着百姓的寻常日子……
(选自《光明日报》2023,有删改。)
5.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概括介绍了青蒿的名称与特性,引出下文。
B.“一缕浓烈的蒿香,氤氲着我清贫而快乐的童年”中的“清贫”是指当时的物质条件不富裕,“快乐”是指青蒿让“我”的精神得到满足。
C.炎热的夏夜,顽皮的孩童坐在散发着香气的蒲垫上听着神话故事进入了梦乡,因为神话故事不够动听和有趣。
D.标题中的“青蒿”交代了文章的线索,“一握”蕴含着作者对青蒿挥之不去的情愫。
6.文章写青蒿除了有治病救人的非凡魔力,还具有哪些作用?
7.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荒郊野外,即使一掌泥土、砾石尚在,它们也总能一丛丛、一簇簇地肆意生长,冒着葱翠欲滴的绿意……
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绵绿千年而不衰的青蒿,还将继续点缀着人间四季,馨香温暖着百姓的寻常日子……”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树花开,一树叶落
葛取兵
①南方的花事络绎不绝,春繁盛,夏火热,即使秋风起,花期却未尽。此刻,丹桂飘香兀自而来,为质地硬朗的金秋添上一股柔软蕴藉之气。
②推开秋的门窗,桂花香气扑面而至!一个“香”字,怎么了得。秋是桂花盛开的舞台,桂花是秋天的主角。对,主角总是从从容容登台入戏,不急,一树一树地开,一波一波地开,从远到近,从高到低,花小,但密集。
③桂树是一种普通的树种,乡间城边,尽是桂的身影,千姿百态。晨起,走在街角巷尾,有浓郁香气袭来,弥散在晨雾里香了满头满脸。黄昏,或静坐马路一隅,看尘世喧嚣,听秋虫唧唧,染一襟幽香。风轻轻一吹,桂花如细雨,铺满整个路面。在办公室忙忙碌碌,忙中偷闲,伫立窗前遥望,有一种香味忽远忽近,充斥于鼻端,沁人心脾,瞬间的累就在花香中散去。呵,桂花开了。生活在花香四溢的城市多么幸福,这才是秋天真实而又温暖的味道。
④桂花不及紫薇的艳丽繁华,又不如栾树花开得高高在上,桂花细小如一粒粒粟米,四片花瓣围着几丝细蕊,每一个小小的米黄色芽从花瓣中冒了出来,花朵和绿叶相称,好像点缀在绿色的刺绣补丁上的一粒金子,又像躲在绿色树叶里的害羞的娃娃在向我们微笑。数十朵这样的小花,成丛成簇聚集于枝头,如一柱小花棒。花细小但不掩大气,永不招摇,与世无争,静静地开,悄悄地落……秋光落尽,花落尘埃,这一季开过,下一季犹自再来。
⑤桂树很入一般寻常里巷、市井人家,这是它的布衣性格。桂树树质干净,甚至不招惹虫害。如此干净的树,闲庭院落,植种一株,真的是寻常人家的寻常精致。生活里的平常、持久常在不经意之中。江南古镇,老宅老树,多为桂树,只是树郁聚了江南太多的烟雨,敷满了旧时光的苍苔。岁月飘摇,宅院里的人事物早已随花开花落隐没于岁月的深处。
⑥桂花自有它的妙处,桂花糕、桂花酒、桂花糖、桂花茶,丰盈了人们的生活。年少时,格外喜欢外婆的桂花糕,又香又甜。只是外婆已远离我们,那一盘桂花糕成了童年遥远的记忆。如今喜欢上了父亲酿的桂花酒。我惊叹父亲对酿酒的挚爱,一季桂花有三波,父亲选择第二波桂花盛开时,摇一树桂花,选一壶二道酒,酒亦如花,头酒涩,二道酒才是精华。清冽的白酒被芬芳染成了琥珀色,桂花酒飘香万里,让人闻香而往。想起南宋词人刘过的“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原本很中年的心境,因为桂花美酒,也夫复何求。真的要感激好花好树,人生若有一时深啜低诵,细细算来,许多皆是因了草木。
⑦秋天开花的树,通常是隐忍、理性、蕴藉的。想一想桂树一年中绝大多数时光里真的默默无闻,开花就有惊心动魄,惊心的不仅仅是花,还有时光。桂花一开,中秋节就到,十五的月自然是圆而又亮,天气晴好,坐在桂花树下,闻着桂香,喝着桂花酿成的小酒,品尝桂花月饼,就有一种“明月醉清风,丹桂香满城”的诗情画意。
⑧“上怕端午,下怕中秋”,这是母亲经常挂在口边的乡间俚语,讲的就是时光易逝。少不更事时尚不知其意,等到自己暮入中年,才知晓光阴似箭的冷锐。
⑨也许花朵落下或留在树上,是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了自己。花开花落,生命轮回,人也罢,草木也罢,都有自己的使命,或伟大,或卑微,都有存在的理由。
(选自《散文·海外版》2019年第5期,有删改)
9.文中写了桂花具有哪些品质?
10.作者写桂花,提到“紫薇”和“栾树”,有什么作用?
11.品析加点词语的妙处。
每一个小小的米黄色芽从花瓣中冒了出来,花朵和绿叶相称,好像点缀在绿色的刺绣补丁上的一粒金子,又像躲在绿色树叶里的害羞的娃娃在向我们微笑。
12.第⑥节中,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喜欢外婆做的桂花糕和父亲酿的桂花酒?
13.“也许花朵落下或留在树上,是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了自己”。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苦瓜不苦》,完成“撰写文本赏析笔记”任务。
苦瓜不苦
葛取兵
①夏至未至,天气却燥热起来,喉咙似乎堵了一团火,“滋滋”地烧。乡下的老母亲闻讯捎来一包苦瓜干,清火,祛热。“这是去年的陈货,今年的苦瓜正在园子里长着哩。”母亲说。【A】我仿佛看到了菜园的苦瓜长势正欢,像疯跑的孩子,与风,与阳光,与蝴蝶。
②苦瓜,应该是少年时最不喜欢的菜肴了,因为它苦。人到中年,苦瓜又成为我最喜欢的蔬菜之一,也是因为它苦。
③苦瓜藤小,叶细,占地不多。母亲让它们屈居在菜园子周边,它们易安家,对肥料要求不苛刻。挖几个坑,点上几粒苦瓜种子,春雨过后,种子就迫不及待地从土壤里探出头来。几缕阳光,几丝微风,它们便茁壮起来。黄花满藤,招蜂引蝶,过些时日,花朵变成了一条条苦瓜,略弯,青皮,皮上满是皱纹,其貌不扬。
④苦瓜的吃法不简单。一条苦瓜一刀切成两半,细细刮尽中间软软的瓤,反扣在砧板上,用刀切成细细的薄片,一定要斜着切,越斜越好。再用盐揉搓,要狠心揉掉青绿的苦水,再放进清水里漂一段时间,沥干水,等待下锅。炒苦瓜,关键油要重。最经典的炒法就是切几块肥肉,先煸出油,再放入苦瓜清炒。母亲会放几粒豆豉。清炒苦瓜,清爽回甘,是盛夏佳肴。我最喜欢苦瓜炒鸡蛋,金黄的色,翠绿的心,淡淡的苦,给夏日带来盈盈凉意。
⑤苦瓜也是一味中药。母亲60多岁时患上了糖尿病,苦瓜就成了母亲的主菜,甚至用苦瓜干代替了茶叶泡茶喝,一吃喝就是20多年。如今母亲八十有五了,身体还不错。我想苦瓜是大功臣。
⑥苦瓜老了,老得咧开了嘴,露出了内里。鲜红的色泽,是果肉,里面包含着苦瓜的种子,软糯清甜,带着特有的清香。苦瓜从青到黄,再到红色,其苦瓜瓤此时却变得甜蜜,成了少年时代难得的零食。其实这是植物的计谋,因为甜美,它们的种子才会被鸟兽带到远方,生根发芽,开启又一片新的天空。
⑦人也是奇怪。年轻时喜欢甜味,到了年长,回到乡下,却爱上了苦瓜和苦瓜藤。观察苦瓜的生长,是少年时的一件趣事。我最喜欢蹲在苦瓜身边,观察它的成长,看久了,再起身,奔跑在畦埂上,抓蜻蜓、捕蝴蝶、捉蚂蚱。如今站在苦瓜架的下面,却是另一种感触。瓜藤的奋勇向上,隐藏着无限的生命力。而苦瓜碧绿,或隐或藏,在瓜叶中摇曳生姿。苦尽,才能甘来。
⑧炎炎夏日,来一盘清炒苦瓜。少许清油,些许精盐,足矣!【B】一箸入口,慢慢地咀嚼,先是一丝苦味在舌尖上洇开①,散尽褪去,一丝甘甜凉意渐渐地漾满了整个口腔。
⑨苦瓜,其实不苦。
【注释】①洇(yīn)开:指液体在纸或其他物体上扩散渗透。
14.本文围绕“苦瓜”写了哪些内容?通读全文,简要概括,补全下面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苦瓜的外形、① 、② 、药用价值、繁衍,及由此引发的思悟。
15.根据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面的语句,体会写景状物的妙处。
【A】我仿佛看到了菜园的苦瓜长势正欢,像疯跑的孩子,与风,与阳光,与蝴蝶。(多种修辞手法的融合)
【B】一箸入口,慢慢地咀嚼,先是一丝苦味在舌尖上洇开,散尽褪去,一丝甘甜凉意渐渐地漾满了整个口腔。(加点动词的精妙运用)
16.作者借苦瓜寄托了丰富的情思,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结尾“苦瓜,其实不苦”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朵朵
葛取兵
①一夜春雨,几场春风,桃花便开了。
②农家村舍的屋前屋后,一株株桃树灿然开放,如乡下朴素的女孩子靥然的笑脸,让刚从冬日里走过来的身心“唰”地站在阳光下,温暖清新。
③桃花,最好是开放在乡村的柴扉旁,唐朝节度使崔护的一首《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桃花”,几乎成了桃的名片了。只是崔护做梦也没想到,他被后人记住,却是得益于那株唐朝的桃花了。时光悠悠,那株唐朝的桃随岁月的河水早已飘远,零落成泥,但名不见经传的业余诗人崔护的名字却如季季桃花依旧在春天的时节里光彩夺目。
④而我们对于桃花更多的只是一种口福的渴盼。桃对于我们的童年,满是遐想,生动而甜蜜。桃子是我们童年里最好的水果了。黄灿灿的香蕉、红彤彤的苹果,有我们的眼中,仅仅只是课本的知识,抑或是电影上的一种道具而已,无法勾起我们的口水。
⑤我最喜欢的还是乡下的桃。乡下的桃是朴实的,正如乡村朴实的泥土、朴实的庄稼、朴实的房子,让我怀恋一生。在乡村,一树一树的桃安静地蹲在屋前院后,如朴实的乡下妇人,不动声色地拉扯着家常,幸福而从容。
⑥桃,是童年最好的朋友。桃花开了,每一朵桃花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颗甜美的桃子。桃花在童年的眼中,是一种触手可及的希望。
⑦五月端午时分,阳光已是格外的明媚,如生动活泼的水环绕着村庄。一树一树的桃子壮实地吊在枝叉间,洇(yīn)红着小脸,咧着小嘴,望着童年在笑。这是桃李收获的季节。我们的小肚子常常胀得鼓鼓的。桃子吃多了,极容易拉肚子。我们只管嘴巴子过瘾,顾不了这么多了,心甘情愿地一天跑好几次茅房。
⑧桃子们被父母亲小心翼翼地摘下来,挑到城里去买。又换成油盐、布匹,有时父母亲也会给我们带来花书包、黄军帽,抑或是小人书。五月是童年的快乐时光,我们像小狗一样在村庄里嘻戏打闹,爽朗的笑让村庄年轻了许多。
⑨其实,桃并不是村庄的专利。在山坡上,在小路边,在河岸旁,是谁随意地扔下的一枚桃核,第二年春天,它们竟破壳而出,长成了一株小小的桃树,瑟瑟地偎。在杂草丛中,却让我们惊喜。
⑩我们有时会把它们移植到院落,父亲说,这野生的桃,就让它们在村外“野”着吧,那才是它们的天堂。我们有些不舍,但是很快一株弱小的桃就在鸡的琢食,猫狗的打闹,牛的践踏下,消失了……现在我终于明白,其实,人也一样,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存在就是合理,平安就是幸福,自由就是快乐。
于是,这野生的桃,一株、二株、三株,在田野在山坡在河堤,东零西落地生长,无人问津,自生自灭。一年,二年,三年,它们努力地生长着,一路磕磕碰碰。
有一年春天,它们突然绽放了,一树桃花,如点燃的小火把,大人们不以为意,却温暖在孩子们的眼中,亮丽在绿意葱茏的田野。后来有小小的青桃在枝叉间探头探脑,茸茸的,仿佛一群青葱少年,挤着挨着在看我们。我们也挤着挨着在看它们。
但是他们是怎么也长不大的孩子,当屋前院后的桃长得肥肥美美的时候,它们依旧是桃核般大小,涩且硬,无法让人入口。大人说,这叫“狗屎桃”。
父亲把这些“狗屎桃”摘回来,放在谷糠里,不动它,不理它,好像是在较劲似的,足足焐上个把月,再翻出来,这桃便软了,用手轻轻地一扳,桃便成了两半,洇红的桃肉,一枚小小的桃核。入口,绵软,有些甜,又有些浅浅的酸味。
正是这酸且甜的“狗屎桃”,让我的童年、少年在快乐中多了一种滋味。
春日的阳光下,又见桃花朵朵,如一串串的小火把,点燃了我的童年,温暖着我童年的梦。
17.文章开始部分引用唐朝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什么目的?
18.简析第⑨段划线句的作用。
19.根据提示赏析下面的句子。
第二年春天,它们竟破壳而出,长成了一株小小的桃树,瑟瑟地偎在杂草丛中,却让我们惊喜。(结合加点词语赏析)
20.概括第⑩段主要内容,并说说作者由此感受到的生活哲理。
21.结合全文内容,试评价父亲处理“狗屎桃”的做法。
答案
1.平凡、热烈,奔放、精致 金灿灿,娇艳艳,明晃晃 淳朴,粗犷 2.第②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油菜花争相盛开的场面,把油菜花写得不同凡响,突出了它们的农民们一样的纯朴与粗犷。同时引出后文,为下文写它的不同凡响做铺垫。 3.应该重读两个“最”字,重读这两处,通过对比,可以强调油菜花的平凡与普通,而这种普通正是“我”所看重的,是“我”所歌颂的。 4.由眼前的油菜花联想到父老乡亲传统的劳作方式,简单,从容;抒发了作者油菜花的赞美,对淳朴的乡老乡亲的热爱。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结合第①段“油菜花是最平民最草根的了,但它热烈,奔放,毫不忸怩作态,也不孤芳自赏”可知,平凡、热烈,奔放的特点。由第②段“金灿灿,娇艳艳,明晃晃”“花片质如宜纸,嫩黄微薄的花瓣十分精致,有细细的纹路,那是技艺多么高超的雕刻家也无法雕琢出来的”可知, 精致、金灿灿,娇艳艳,明晃晃的特点。由第②段“它有坚韧的根茎,茂密的叶,有着像栽种它们的农民们一样的淳朴与粗犷”可知,淳朴,粗犷的特点。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赏析及句段作用。
从内容上分析:根据第②段“它有坚韧的根茎、茂密的叶,有着像栽种它们的农民们一样的纯朴与粗犷”分析可知,此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油菜花的根茎的坚韧比喻成了农民;根据“中间的花蕊弯曲着凑在一块,仿佛在说着悄悄话”分析可知,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赋予了花蕊人的情态。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油菜花盛开的画面,突出了油菜花淳朴的个性。
从结构上分析:此处起到了引出后文的作用,引出后文对油菜花的回忆的描写,从而表现出油菜花的不同凡响做了铺垫。
3.本题考查语句朗读。词语的重读取决于内容,凡是在内容上起强调作用的词语都可以重读。
结合第①段“在春天,百花齐放,桃李争艳”可知,“油菜花是最平民最草根的了”这句话强调了油菜花与其他花的不同之处,突出了它的“平民”“草根”。因此可以重度“最平民”“最草根”中的“最”字,突出油菜花的与众不同,是那样的平凡和普通,以及作者对油菜花这种质朴的品质的赞赏之情。
4.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
结合第①段的“但它热烈,奔放,毫不忸怩作态,也不孤芳自赏”,第②段的“油菜花,还真的不同凡响”和第⑦段的“田野的菜花,默默地开着,不艳不妖”可知,作者对油菜花的赞美;
结合第②段的“它有坚韧的根茎,茂密的叶,有着像栽种它们的农民们一样的淳朴与粗犷”和⑤段的“此时,站在油菜花里,想起乡下的父老乡亲”可知,作者由花及人,赞美了父老乡亲的淳朴美德,抒发作者对他们的热爱之情。
5.C 6.①浓郁的青蒿药香驱走了蚊蝇,让人免受叮咬之苦。
②割几捆青蒿晒干放在厨房的角落,做引火柴特别好使。
③割青蒿换钱是农家孩子暑期找寻学费的来源。 7.词语的角度:关联词“即使……也……”和叠词“一丛丛”,“一簇簇”,写出了青蒿虽然生长在荒郊野外,也能生长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突出了青蒿生命力的顽强,表达了作者对青蒿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也可以从动词“肆意生长”和“冒着”角度分析。 8.青蒿可以在艰苦的岁月里经受磨难,顽强地摇曳在苦寒的山风中,也可以在昌明的时代,迎来美好的春天。历经时间的沧桑,外表朴实无华的青蒿始终不改馨香,不改本性然默默地观照民生。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青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结合⑤段中“炎热的夏夜,乡人们三三两两聚集在晒谷坪聊天,说者津津有味,听者聚精会神。孩童们或顽皮地摇着蒲扇扑打飞舞的萤火虫,或坐在散发着香气的蒲垫上一边遥望满天星光,一边听母亲讲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故事。听着听着,就在蒿香中进入了梦乡……”的内容可知,“听着神话故事进入了梦乡”表现出孩童沉醉在蒲垫散发着的香气和神话故事中,并不是“因为神话故事不够动听和有趣”;
故选C。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④段中“那时,在乡间的田边、地角、路旁,绿油油的,到处都是青蒿。它们像稻子一样分蘖、扬花、抽穗、灌浆,并在风中自由生长。家家户户的院墙屋内,都挂着用青蒿编成的草辫,随手扯随手点燃,那浓郁的药香贴心地驱走了蚊蝇,让人免受叮咬之苦”可知,浓郁的青蒿药香驱走了蚊蝇,让人免受叮咬之苦;
结合⑥段中“到了凉爽的秋天,割几捆青蒿晒干放在厨房的角落,做引火柴特别好使,一丁点儿火星就能燃起满灶柴火,烧水、煮饭、炒菜、蒸馍,满屋弥漫着带有蒿香的烟火气,滋润、温暖着乡间的每一个日子……”可知,割几捆青蒿晒干放在厨房的角落,做引火柴特别好使;
结合⑦记段中“记忆中的日子格外清晰,尤其是采割青蒿的经历。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农家的孩子大都在暑期找寻学费来源,采中药割青蒿换钱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早在阳春三月,我们就开始留意青蒿的生长分布,只待暑期一到,选几个清晨,手执镰刀将近人高的青蒿放倒,在太阳下曝晒两三日,再打成捆送往供销社药材站——就这样,学费在青蒿馥郁的香气中有了着落”可知,割青蒿换钱是农家孩子暑期找寻学费的来源。
7.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解答时,结合句子内容,可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示例:从表现手法角度来看,句将“一掌泥土”的“少”和青蒿“一丛丛、一簇簇”的“多”形成对比,写出了青蒿虽然生长在荒郊野外,也能生长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突出了青蒿生命力的顽强,表达了作者对青蒿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本文记叙了浓郁的青蒿药香驱走了蚊蝇,让人免受叮咬之苦;割几捆青蒿晒干放在厨房的角落,做引火柴特别好使;割青蒿换钱是农家孩子暑期找寻学费的来源。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青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结合⑩段中“春暖花开时,青蒿遍地生。过去,青蒿顽强地摇曳在苦寒的山风中;而今,时代昌明,朴实无华的青蒿迎来了美好的春天”分析,青蒿可以在艰苦的岁月里经受磨难,顽强地摇曳在苦寒的山风中,也可以在昌明的时代,迎来美好的春天;
结合⑩段中“春暖花开时,青蒿遍地生。过去,青蒿顽强地摇曳在苦寒的山风中;而今,时代昌明,朴实无华的青蒿迎来了美好的春天。绵绿千年而不衰的青蒿,还将继续点缀着人间四季,馨香温暖着百姓的寻常日子……”可知,历经时间的沧桑,外表朴实无华的青蒿始终不改馨香,不改本性然默默地观照民生,深刻表达了作者对青蒿的喜爱和赞美。
9.从容不迫、平凡低调、与世无争、隐忍、理性、蕴藉等。 10.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桂花平凡、低调、不招摇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桂花喜爱之情。 11.“冒”本意是从里面往外面生长,生动形象的把桂花开花的样子写活了,富有动感,表现了桂花旺盛的生命力。 34.因为外婆做的桂花糕和父亲酿的桂花酒里包含了浓浓的亲情、美好的回忆和幸福的生活,也表现了作者对外婆的思念以及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 12.此句在文章结尾处,深化文章主旨。花开花落,生命轮回,花无论在树上还是落下,都会有不同的用途,给人们带去快乐、美好和幸福,它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自身的生命价值,也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使命。
【解析】9.考查对文中事物特征的梳理概括。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找到描写桂花的文段,抓住相关句子“推开秋的门窗,桂花香气扑面而至!”“桂树是一种普通的树种”,普通,香气浓郁;“秋天开花的树,通常是隐忍、理性、蕴藉的。想一想桂树一年中绝大多数时光里真的默默无闻。” 隐忍、理性、蕴藉,默默无闻。
10.考查对对比写法的理解。此文描写的对象是桂花,提到“紫薇”和“栾树”,明显是与桂花形成对比,“桂花不及紫薇的艳丽繁华,又不如栾树花开得高高在上”,突出桂花的平凡低调、不招摇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桂花喜爱与赞美。
1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句子表达作者的感受的理解。理解词语首先要知道词语的本义,还有能根据语境理解出语境义。“冒”本义指向外透或往上升。这里指小小的米黄色芽从花瓣中冒了出来,将桂花芽写活了,突出桂花芽生命力顽强,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12.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第⑥段桂花自有它的妙处时,写了外婆做的桂花糕和父亲酿的桂花酒,用意一是丰盈了人们的生活,引出对浓浓的亲情、美好的回忆和幸福的生活的回忆,二是睹物思人,表达对外婆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13.考查对文章结尾重要句子的理解。“也许花朵落下或留在树上”照应题目,运用议论抒情的方式,由花悟出人生哲理,表现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花开花落,生命轮回,人也罢,草木也罢,都有自己的使命。
14. 生长习性 吃法(或“食用”) 15.【A】该句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赋予苦瓜孩子般的旺盛生命力,又运用排比手法,描绘了一幅明媚自由的乡村田园图,表达了作者对苦瓜、对自然万物蓬勃生机的喜爱与赞美。
【B】“洇开”指苦瓜刚入口时,苦味在舌尖蔓延,“漾满”则是苦瓜的回甘充盈了口腔,精妙的动词细腻地展现了“苦尽甘来”的过程,体现作者“慢慢咀嚼”时的满足与享受。 16.①苦瓜其貌不扬,却有着极强的适应性,能发挥食用、药用等多种价值,作者通过苦瓜赞美了生命的顽强与内在美;②观察苦瓜是少年时的趣事,甜蜜的苦瓜瓤是“我”儿时难得的零食,作者通过对苦瓜的回忆,抒发了对乡间悠闲生活、童年美好时光的怀恋;③从少时为“我”精心烹饪菜肴,到如今听闻“我”喉咙不适便捎来一包苦瓜干,这都承载了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作者借苦瓜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思念与感恩;④老瓜瓤经过时间的沉淀,将青涩的“苦”转化为成熟的“甜”,这独特的口味让作者领悟了“苦尽甘来”的人生哲理——只有历经风雨才能感受甜蜜与幸福。
【导语】《苦瓜不苦》以物寄情,于寻常蔬果中藏深意。作者从母亲捎来的苦瓜干切入,写其生长习性的坚韧、吃法的讲究、药用的价值,更牵出童年记忆与母爱。苦瓜从“苦”到“不苦”的味觉转变,暗合“苦尽甘来”的人生哲思。文字质朴如瓜藤,却在平淡中织就对生命、亲情与时光的温柔体悟,余味回甘。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第③段“苦瓜藤小,叶细,占地不多。母亲让它们屈居在菜园子周边,它们易安家,对肥料要求不苛刻。挖几个坑,点上几粒苦瓜种子,春雨过后,种子就迫不及待地从土壤里探出头来。几缕阳光,几丝微风,它们便茁壮起来”可知,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苦瓜对生长环境、肥料要求不高,易存活、生长迅速等特点,这些都是其生长习性的体现。由此可知,①处应填“生长习性”。
结合第④段“苦瓜的吃法不简单。一条苦瓜一刀切成两半,细细刮尽中间软软的瓤,反扣在砧板上,用刀切成细细的薄片,一定要斜着切,越斜越好……最经典的炒法就是切几块肥肉,先煸出油,再放入苦瓜清炒……我最喜欢苦瓜炒鸡蛋”可知,这段文字具体介绍了苦瓜的处理方法和多种炒制吃法。由此可知,②处应填“吃法(或‘食用’)”。
15.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
结合第①段A“我仿佛看到了菜园的苦瓜长势正欢,像疯跑的孩子,与风,与阳光,与蝴蝶”可知,句中“像疯跑的孩子”是比喻,赋予苦瓜生命力;“与风,与阳光,与蝴蝶”是排比,展现其生长环境。由此可知,多种修辞融合,凸显苦瓜生机与作者喜爱。
结合第⑧段B“先是一丝苦味在舌尖上洇开,散尽褪去,一丝甘甜凉意渐渐地漾满了整个口腔”可知,“洇开”写出苦味慢慢扩散,“漾满”表现甘甜逐渐充盈,精准呈现味觉变化。由此可知,动词细腻展现“苦尽甘来”,体现作者的满足。
16.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第③段“苦瓜藤小,叶细,占地不多……对肥料要求不苛刻……几缕阳光,几丝微风,它们便茁壮起来”及第④⑤段对其食用、药用价值的介绍可知,苦瓜适应性强且价值多样,作者赞其顽强与内在美;由此可知,苦瓜之“不苦”含对生命顽强的赞美。
结合第⑥段“苦瓜老了……鲜红的色泽……软糯清甜……成了少年时代难得的零食”及第⑦段“观察苦瓜的生长,是少年时的一件趣事”可知,苦瓜关联着童年零食与乡间乐趣,寄寓对过往生活的怀恋;由此可知,“不苦”藏着对童年的怀念。
结合第①段“乡下的老母亲闻讯捎来一包苦瓜干”及第④段母亲炒苦瓜的细节、第⑤段母亲用苦瓜控糖可知,苦瓜承载着母亲的关爱,传递出对母亲的感恩;由此可知,“不苦”含对母爱的感念。
结合第⑦段“苦尽,才能甘来”及第⑧段“先是一丝苦味……散尽褪去,一丝甘甜凉意渐渐地漾满了整个口腔”可知,苦瓜从苦到甜的变化,让作者领悟“苦尽甘来”的哲理;由此可知,“不苦”是对人生真谛的感悟。
17.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突出了桃花的美;③引发了读者美好的想象;④增强了文章的诗情画意。(答出三点即可) 18.承上启下,由上文对“乡下的桃”的介绍自然过渡到对“野生的桃”的描写。 19.“竟”的意思是竟然、意想不到,突出桃核顽强的生命力;“偎”字将刚出生的桃树苗拟人化,描写了它的不起眼以及怯懦的情态,生动传神。 20.我们移植野生桃树到院子里,但没有成功。自然界和人类一样,都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存在就是合理,平安就是幸福,自由就是快乐。 21.示例:父亲较劲似的将尚未成熟的“狗屎桃”焐了个把月,可能是一种促使它成熟的方法,虽然焐出的桃口感“绵软,有些甜”,但又有“浅浅的酸味”,终究是违背了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因此人类应尊重自然。
【分析】17.本题考查的是引用诗句的作用。
文章第③段引用唐朝节度使崔护的一首《题都城南庄》的诗。这首诗流传甚广,“人面桃花”的典故即出自该诗,能引发读者美好的想象。很多读者知道这个典故或这首诗,但可能不知道作者和诗的深层含义,因此引用该诗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依旧笑春风”,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突出了桃花的美,增添了文章诗情画意之感。概括以上几点分析作答即可。
18.本题是对重要语句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或结构方面考虑。第⑨段开头,“其实,桃并不是村庄的专利”,内容上很简单,不起什么作用。句中的“并不是”由上文对“乡下的桃”的描述自然过渡到对下文“野生的桃”的描写,因此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9.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第二年春天,它们竟破壳而出”,“竟”是竟然、想不到的意思,因为桃核不知是谁随意丢弃的,结果在山坡上,在小路边,在河岸旁,出人意料地生根发芽,长成了小苗,可见它们生命力的顽强,让“我们”惊喜。“长成了一株小小的桃树,瑟瑟地偎在杂草丛中”,小桃树苗像人一样“偎”着杂草丛,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树苗以人的情态和动作,可见作者对它们的喜爱。小桃树苗起初与杂草为伍,毫不起眼,还要“偎”着杂草生长,这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它们懦弱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20.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第⑩段中的“我们有时会把它们移植到院落,但是很快一株弱小的桃就在鸡的琢食,猫狗的打闹,牛的践踏下,消失了……”,蕴含的哲理是本段后半部分的“现在我终于明白,其实,人也一样,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存在就是合理,平安就是幸福,自由就是快乐”,可概括为:自然界和人类一样,都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存在就是合理,平安就是幸福,自由就是快乐。
2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人物身份和文章情境即可。如:这些“涩且硬,无法让人入口”的“狗屎桃”,被父亲放在谷糠里,足足焐上个把月,再翻出来,这桃便成了绵软、甜中带酸的可口之物,可见做事情要有耐性,不能急于求成,要善于等待,最终才可能会有好的结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