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陈仓散文(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陈仓散文(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陈仓散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月光不是光
陈仓
①每次回乡,我都会陪我爹睡觉。我不知道除了陪他睡觉,还能为他做点儿什么。我们之间,已经没有任何共同的话题了,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只是老眼瞪着老眼,彼此心事重重地望着对方。陪我爹睡觉,就算最深入的交流了。
②回峦庄镇的第一天晚上,陪我爹睡觉时,我爹给我讲了好多话,都是一些家长里短。他说,我叔叔去世后,院子真正地空了,他在空院子里栽了一棵核桃树,不想邻居家反对,硬把树苗给拔掉,他们还吵架了;他说母亲坟前的那块地,我一个表哥想拿去做菜园子,他舍不得,就和我表哥闹翻了。
③我爹说什么,我都劝他看开一点儿,这么大年纪了,还计较那些干什么呢?我还举了我叔叔的例子:“他生前与你争来争去,如今他一去世呀,不全是你的了?你哪天去世了,这些也自然就是别人的了。”
④第二天晚上,我爹的话少了,他睡得十分踏实,我无论是起床看书,还是外出赏月,弄出再大的动静,都没有干扰到他。他打呼噜时,我是踏实的;如果听不到呼噜声,我就十分担心,担心他没有呼吸,没有生命体征了。我回来之前,峦庄镇是下过很长一段时间秋雨的,这几天正好放晴了,蓝天显得十分空远。此时又恰好是农历八月中旬,正所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清晰地听见了哗哗的流水声。我抱着我爹的一双脚,看着窗外徐徐升起的明月,心情十分复杂。我爹的脚彻夜冰冷,而月亮也一直是冰冷的,它们在我面前是多么相似啊。天上的月亮宛如我爹的脚,我爹的脚又宛如秋后的月亮。半夜,月亮升到山头时,照得整个小镇如白天一样亮,恍惚中像午夜的城市,街灯仍然没有熄灭一般透明。我悄悄披衣起身,站在三层楼的楼顶,看着寂静的大山,看着缓缓流动的小河,看着洒在庄稼地上的月光。我感觉时光果真停止了,或者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生命存在,只有自然,只有宿命。
⑤我拿出手机与照相机,希望拍下那厚厚的月光,或者月光下的树影,但是,月光就是月光,它与阳光或灯光是彻底不同的。阳光与灯光是可以反射的,这样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才会生效。但是,月光是拍不出来的,无论我用什么技巧,都是拍不出来的。我突然领悟过来,月光其实不是光,仍然是黑暗,或者说掺进了太多的黑暗,像面粉里掺进了太多的水一样,是烙不出大饼的。月光从窗口照进来,洒在我爹的身上,丝毫没有打扰到我爹,反而已经融入我爹的身体,让我感觉我爹与月光格外相似,甚至他就是一滩凝结的月光。我爹年轻时,充满了活力与生命力,整个人闪耀着火热的光环。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生命之光里渗入了太多的苦难和黑暗,慢慢就转化成了死亡之光。死亡之光就是月光,同样没有反光,是无法复活与再生的,只能悄然流逝。
⑥山里的秋天,早晚温差十分大,有太阳的时候温度是二十四摄氏度,半夜就降到十多摄氏度了。我爹的肩膀裸露在被子外边,他却浑然不知。在一个人睡觉的日子里,他的冷是没有第二双眼睛发现的。一个人的冷暖,除了自己感知,再不会被第二个人发现,就是说一个人的身边,如果只有自己的眼睛,以及只有审视自己内心的眼睛,那么,这双眼睛一旦闭上,整个世界就为之关闭了。这才是真正的孤独。我替我爹掖了掖被子,尽量让自己的身体靠近他的身体,把他的脚尽量揽进自己的怀里。奇怪,整整一夜,我没有暖热我爹的脚。当然,那轮月亮也是冷的,照样没有一丝反光。
⑦陪我爹睡觉的那几天,我还发现我爹的穿着十分特别,贴身穿的是一件藏蓝色的短袖T恤,上面套着一件方格子的长袖衬衣,再外边是一件黑呢子大衣。夏衣,秋衣,冬衣,我爹的这种混搭穿法,别人是看不出什么名堂的,但是,我一眼就看明白了。老婆说:“爹穿的衣服怎么那么眼熟?”我说:“这都是被我淘汰的旧衣服呀。”在上海,每次老婆想扔掉一些旧衣服时,都遭到我的极力反对,我要留着带回家给我爹。但是,老婆说:“爹哪能看得上?应该给他买新的。”有次我爹到上海,我就搜寻出几件旧衣服给了他,那件T恤与那件衬衣,是我穿剩下的名牌服装,那件黑呢子大衣是我岳父的遗物。这三件衣服在我爹的眼里,应该是最好最美的。所以,为了迎接我们,他不顾春夏秋冬,统统裹在身上。
⑧也难怪,他平时穿得再好,对于一个孤独的人,有谁会去欣赏呢?
(选自《读者》2024.3)
1.文章围绕“陪父亲睡觉”写了哪几件事?从中你能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儿子?
我读出了一个(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儿子。
2.赏析第⑥段画线句中的加点字。
我替我爹掖了掖被子,尽量让自己的身体靠近他的身体,把他的脚尽量揽进自己的怀里。
3.将《月光不是光》作为《台阶》(李森祥)的配套文本阅读是否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小贴士:配套读本常常选择人物形象、行文思路、手法风格、情感主旨等相似的文章辅助教材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指头大的远方
陈仓
①我爹坐过的交通工具,以拖拉机为主。这次接我爹进城,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坐飞机,让我爹飞行一次。
②小时候与我爹一起在地里干活,我发现,如果我爹抬起头对着天空发呆,那肯定是因为有飞机飞过。对一个从没有走出过大山的农民来说,这就是“远方”的全部内涵了。
③长大后,我离开塔尔坪去了上海。相隔甚远,难得回乡,因此飞机便成了最合适的交通工具。我爹觉得,“塔尔坪多少有本事的人,到死也没有坐过一次飞机”。因此,只要有飞机从东边朝西边飞过,他便认为,不是我乘坐的那是谁乘坐的?按照我爹的说法,整个世界只有他儿子乘坐的飞机是从东朝西飞的。只有他儿子才有资格坐飞机,而且坐的是专机。
④有一年清明前夕,我到西安开会,趁机回了家。我爹问:“坐汽车回来的吗?”大姐告诉他,我是坐飞机回来的。我爹高兴地说:“难怪了,上午有一架飞机飞过去了。”我说:“天上有很多飞机,能坐飞机的人就更多了,又不止我一个人。”我真想告诉我爹,自己是几天前坐的飞机,即使坐了当天的飞机也不见得会从塔尔坪上空经过。但是为了维护我爹的美好想象,我笑了笑,再没有吱声;只告诉我爹,有机会让他也坐一次飞机。我爹说:“如果能坐一次飞机,就不白来世上一趟了。”后来,我从西安转车,想顺便带着我爹去咸阳机场远远地看一看飞机。但是我爹晕车,刚坐上车还没有走多远,就又是恶心又是呕吐的,死活不愿意走了。我爹说:“飞机就那样子,你有心就行了。”我问:“你觉得飞机像什么?”我爹说是不是像老鹰——在塔尔坪能飞的,锦鸡、喜鹊、老鸹和老鹰,我爹齐齐地问了一遍。我说:“除了都能飞,其他什么也不像。塔尔坪没有一种鸟儿是白的,关键是十万只鸟儿也顶不了一架飞机。”我爹问:“有那么大吗?”我说:“当然,不然怎么坐人?”
⑤所以,这次对回上海的那趟航班,我提前做了一些选择:根据天气预报,必须选晴天;飞行时间不能在晚上,不然只能看到星星而看不见脚下的土地;座位必须靠着窗子,而且外边不能是飞机的大翅膀。老天爷很“帮忙”,我们出发的那天下午,天气晴朗,不仅没有一片乌云,也没有一丝白云。
⑥我爹登机的手续都是我帮着办理的,中途发生了几段小插曲,让人真实地理解了什么是小鸟的第一次飞翔。
⑦第一,在办理登机牌的时候,我把购买的红枣、核桃和其他行李都进行了托运。登机时,我爹很着急地追问箱子哪儿去了。我故作慌张地说:“哎呀,丢掉了,怎么办呀?”我爹说:“那还不赶紧回去找。”妻子看着我爹很害怕的样子,就实话实说:“行李已经搬上飞机了,就在大家的屁股底下。”
⑧第二,安检的时候,我突然问我爹:“你身上是不是装者打火机?这是要被没收的。”我爹问:“为什么要没收?”我说:“人家怕你放火。”我爹说:“飞机上又不能种地,我放火干什么?”我不好解释,说:“人家还怕你抽烟。”我爹问:“为什么不让抽烟?”我说:“抽烟会有污染。”我爹狡猾地说:“那我藏到鞋子里去吧。”但是他还没来得及脱下鞋子,就被安检员叫住了。我爹通过安检门的时候,报警响了起来。安检员问:“裤子里是不是装有钥匙?胸前的口袋里是不是装有烟斗?”这一问,我爹一下子慌了。直到现在,我爹还经常问,那些人的眼睛为什么那么毒,竟然一下子就把他看透了。
⑨第三,空姐上前帮忙系安全带,被我爹拒绝了。他说不用系了,系着“拘卡”人。空姐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一时迟疑起来。我只好解围,把我爹老老实实地“捆”在座位上。我爹嘟哝着说,像绑犯人一样。
⑩从咸阳机场起飞后,飞机拍打着翅膀,就冲上了天空。这天,天气绝佳,地面上的景物虽然变小了,但是正如一张地图一样,清晰可见。我爹看到地面上的人流,第一句话是“跟蚂蚁一样”。随着飞机向前,窗外清清楚楚地映现出脚下的群山,群山上覆盖着一层白雪。我爹问我这是什么山,我因为看过层峦叠嶂的秦岭,以及秦岭顶上的山岚与白雪,所以告诉他这正是秦岭。过去的几十年里,我爹就在身下的山中,种庄稼,养牲畜、看飞机,想儿子。等一会儿,我们将从自己家的上空飞过。
我爹本来已经有些晕机,听我这么一说,立马打起精神,直直地朝窗外看去。他说,他想看看自家的房子、自家的几亩地,说不定还能看见那条可恶的老黄狗。虽然窗外的江河大树,随着飞机的上升慢慢地因距离而被忽略了,除了山头与白雪,什么也看不清,连蚂蚁也不是了,但我爹还是一直坚守着,直到整个行程结束。
下飞机的时候,我问我爹看到什么没有。我爹说:“没看到。不过,这飞机可真大哩!飞机从头顶飞过的时候,我看到的,为什么只有指头那么大?”这次我没有维护爹的美好想象,直言:“那是因为你离它太远了,我们塔尔坪离它太远了。”我爹却喃喃自语道:“那指头大的地方,装着我儿呢!”
我这才明白,我爹当初看到的,不只是指头大的一个亮点,一个指头大的远方;在这小小的远方之中,也有守望的我爹。
(选自《读者》2024年第7期,有删改)
4.根据父亲第一次乘坐飞机的经历,梳理内容。
5.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有同学认为在朗读第③段划线句时应重读加点词“只有”,试说明理由。
按照我爹的说法,整个世界只有他儿子乘坐的飞机是从东朝西飞的,只有他儿子才有资格坐飞机,而且坐的是专机。
(2)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第⑩段中的划线句。
过去的几十年里,我爹就在身下的山中,种庄稼,养牲畜,看飞机,想儿子。
6.请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文章第④段的作用。
7.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我爹当初看到的,不只是指头大的一个亮点,一个指头大的远方;在这小小的远方之中,也有守望的我爹”的含义?(分)
阅读《后背的孤独》,回答各题
后背的孤独
陈仓
①接我爹进城,是2012年春节期间发生的一场"革命”。
②我爹出生在1938年农历五月,他一直生活在陕西省一个叫塔尔坪的村子里。这里不像陕北,是不缺水的,也不缺烧水的柴火。但是至今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当年老家的人都不太爱洗澡。
③从上海出发去西安之前,我与小青为我爹准备了一套新的线衣、线裤、袜子、围巾。接到我爹之后,我扯住我爹的袖子闻了闻,并没有想象中的异味。我爹说:“你嫌我臭吗?”我说:“你不但不臭,还挺香的。”那是庄稼的香味,我爹的床上铺着麦草,长时间睡在麦草上,身上便会带着麦草的气息。
④我爹告诉我,为了不让人嫌弃,来西安的前一天晚上他在家里烧水洗过澡了,还换上了一套有些破旧却浆洗干净的衣服。
⑤我还是打开宾馆的水龙头,调好水温,准备好毛巾,把我爹关进了浴室,让他再好好地冲洗一下。我说:“你不要误会,冲一个热水澡是可以解乏的。”
⑥听着从浴室里传来的哗啦啦的流水声。我想,在过去,我爹见过的水都是从地下冒出来的,如今第一次站在花洒下边,体会到水从头顶倾泻而下的感觉,一定是十分新奇的。他应该闭着眼睛,撩着温暖的水流,搓着自己,泡着自己。
⑦过了十几分钟,当我打开浴室门的时候,面前的场景让我感到既生气又好笑。我爹并没有如我想象的那样赤身裸体,也没有扬起脸摆出一副享受的样子。他仍然好好地穿着衣服,只把裤腿挽到膝盖,光着一双脚丫子,像站在一条小河里。
⑧我说:“赶紧脱掉衣服吧!”我爹不好意思地朝四周看了看。我说:“除了你儿子,又没有别人,你怕什么?”我想去帮忙,被我爹躲开了。我说:“你是不是不好意思?那这样吧。我把灯关掉。”
⑨浴室没有窗户,关上灯之后,仿佛进入了黑夜。我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再次把灯打开的时候,灯光猛烈地照在我爹身上,似乎射向他的不是灯光,而是一股冲击力强大的水柱。我爹一时没有站稳,摇摇晃晃地差点儿摔倒。我打开洗发水和沐浴液的瓶子放在我爹的手边。在离开浴室之前,我笑着告诉我爹:“别害怕,好好搓一搓吧。”
⑩来到上海,我爹入乡随俗,做的第一件事儿还是洗澡。我爹有了在西安宾馆里洗澡的经历,除了不适应在人面前脱衣服,已经不怎么扭捏了。但是他不会用热水器,也不会调节水温。更重要的是,在我妈去世后的三十年中,没有人给他搓过一次背,他最为孤单的就是后背了。他内心孤单的时候,还可以想想远方的儿子,或者面对鸡和猪嘟囔几句,但是后背发痒的时候,如果不让别人帮忙,他自己是搓不到的。我们这些游子与老爹一样,在外漂泊这么多年了,有谁给我们搓过背呢?每次一个人洗澡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十分悲凉地把手伸向后背,可是总也搓不到那个刺痒无比的地方。
我放好了水,对我爹说:“爹呀,我给你搓搓背吧。”我爹躲了躲,夹着双腿把自己深深地藏在水中。如我想象的一样,我爹的后背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嘎巴儿。那是汗水不断地流出来又不断地晾干之后形成的。它是黑色的,呈椭圆形、有巴掌那么大,像贴上去的一块膏药。
我撩起温水,浇在我爹的背上,让那块嘎巴儿慢慢地软化,但是毕竟黏附的时间太久了,那块嘎巴儿像伤疤一样:与皮肉紧紧地连在一起。它与伤疤又不一样,伤疤是永远也搓不掉的,但是随着我一遍遍地搓洗,那块嘎巴儿越来越薄了,通红的皮肤慢慢地露了出来。
在给我爹搓去“孤单”的同时,我细细地打量了我爹的身体。我爹的双肩由于扛过太多重物,呈现出两个“V”字;我爹的脖子由于长期暴晒,已经变成黑褐色;我爹的胸骨一根根翘起,像在胸腔里藏着一把把刀子,似乎稍微一用力就会刺出来,看上去是那么触目惊心;还有他的腹部、胸部、背部和腿部,几乎布满了形状各异的伤疤——有采药的时候被树枝划的,有砍树的时候被刀子砍的,有挖地的时候被铁锹铲的,有收割的时候被庄稼茬子扎的。
伤疤是白色的,与磨出来的茧子交织在一起,最后在我爹的身体上绘成一幅神秘的图案。
我说:“你身上像文身了一样”
我爹说:“什么是文身?”我说:“也像一幅地图。”我爹说:“哪里的地图?”
我一边给我爹搓背,一边想:这确实是一幅地图。不是陕西地图,也不是上海地图。它是一幅只属于我爹的塔尔坪地图,是上天用各种各样的生活工具以文身的方式,在我爹的身心上绘出的苍凉的人生地图。
(有删改)
8.为什么说我接父亲进城是一场“革命”?
9.第③段划线句“你嫌我臭吗?”能否换成“你嫌我臭吧!”,为什么?
10.理解画线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我爹的后背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嘎巴儿,那是汗水不断地流出来又不断地晾干之后形成的。它是黑色的,呈椭圆形,有巴掌那么大,像贴上去的一块膏药。
本句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我爹的胸骨一根根翘起,像在胸腔里藏着一把把刀子,似乎稍微一用力就会刺出来。看上去是那么触目惊心。
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我为何会觉得“触目惊心”?
11.“悲凉”是“悲伤凄凉”的意思,第⑩段中加点词“悲凉”是写谁的,这种“悲凉”之感又因何而生?
12.文章题目“后背的孤独”换成“孤独”,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答案
1.(1)听父亲聊家常,并宽慰他
(2)给父亲掖被子、捂脚,发现父亲特别的穿着
(3)体贴孝顺,情感细腻 (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题干要求和文本内容亦可。) 2.运用动作描写,“掖”“靠近”“揽”等动作细节的刻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替父亲掖被子、捂脚的情景,表现了我的体贴孝顺以及对父亲的心疼和爱。 3.合适。人物形象相似:两文都刻画了孤独、寂寞、质朴的底层农民父亲形象,两位父亲读起来都让人感到心酸、心疼;情感主旨相通:均表达对父亲的理解与温情,揭示亲情中的隐痛与陪伴;行文风格相近:语言平实自然,以细腻的生活细节传递深沉情感,符合配套阅读要求。
【导语】《月光不是光》以陪父睡觉为线索,借家常、赏月、穿衣等细节,刻画孤独质朴的父亲形象。以月光喻父亲晚年的生命状态,语言平实却饱含深情,在日常叙事中传递对父亲的理解与温情,展现亲情里的隐痛与陪伴的重量。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及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第②段“回峦庄镇的第一天晚上,陪我爹睡觉时,我爹给我讲了好多话,都是一些家长里短”、③段“我爹说什么,我都劝他看开一点儿,这么大年纪了,还计较那些干什么呢”可知,“我”陪父亲睡觉,听父亲讲家长里短的家常事,还宽慰父亲看开些。由此可知,对应(1)的事件是听父亲聊家常,并宽慰他。
结合第⑥段“我替我爹掖了掖被子,尽量让自己的身体靠近他的身体,把他的脚尽量揽进自己的怀里”、⑦段“陪我爹睡觉的那几天,我还发现我爹的穿着十分特别……这都是被我淘汰的旧衣服呀”可知,“我”发现父亲肩膀露在外面,给父亲掖被子、揽脚暖脚,还发现父亲穿的是“我”淘汰的旧衣服。由此可知,对应(2)的事件是给父亲掖被子、捂脚,发现父亲特别的穿着。
从“我”耐心听父亲讲家常并宽慰他,细心发现父亲睡觉的细节去照顾,留意到父亲穿着是自己的旧衣服等内容,结合第①段“每次回乡,我都会陪我爹睡觉。我不知道除了陪他睡觉,还能为他做点儿什么”、第⑥段“我替我爹掖了掖被子,尽量让自己的身体靠近他的身体,把他的脚尽量揽进自己的怀里”等语句可知,“我”关心父亲,重视陪伴,能感知父亲的孤独与不易,体现出体贴孝顺、情感细腻的特点,所以(3)填体贴孝顺、情感细腻。
2.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
结合第⑥段“我替我爹掖了掖被子,尽量让自己的身体靠近他的身体,把他的脚尽量揽进自己的怀里”可知,句子中“掖”“靠近”“揽”是对“我”的动作描写。这些连续的动作,细致展现出“我”照顾父亲、给父亲暖脚的过程。由此可知,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呈现“我”替父亲掖被子、捂脚的情景,传递出“我”对父亲的体贴孝顺,以及因父亲孤独、身体冰冷而产生的心疼与关爱。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主观表达。
从人物形象看:结合《月光不是光》第①段“我们之间,已经没有任何共同的话题了,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只是老眼瞪着老眼,彼此心事重重地望着对方”、第⑧段“也难怪,他平时穿得再好,对于一个孤独的人,有谁会去欣赏呢”,以及《台阶》中父亲为造台阶辛苦劳作,建成后却陷入孤独等内容可知,两篇文章都塑造出孤独、质朴的底层农民父亲形象,读来令人心酸心疼。由此可知,人物形象相似,具备配套阅读基础。
从情感主旨看:《月光不是光》中“我”陪父亲睡觉,关注父亲的冷暖、穿着,理解父亲的孤独,如第⑥段“我替我爹掖了掖被子,尽量让自己的身体靠近他的身体,把他的脚尽量揽进自己的怀里”;《台阶》里也蕴含着对父亲的理解等情感。两文都表达对父亲的理解与温情,呈现亲情里的隐痛和陪伴的意义。由此可知,情感主旨相通,适合配套阅读深化对亲情的感悟。
从行文风格看:《月光不是光》用平实语言写陪父亲睡觉的生活细节,如第②段“他说,我叔叔去世后,院子真正地空了,他在空院子里栽了一棵核桃树……他说母亲坟前的那块地,我一个表哥想拿去做菜园子,他舍不得,就和我表哥闹翻了”;《台阶》也以朴素文字叙写父亲造台阶的日常。二者语言平实,借细腻生活细节传深沉情感。由此可知,行文风格相近,作为配套文本阅读,能让读者在相似风格中体会不同故事里的亲情,所以合适。
4.A.慌张疑惑 B.窗外探看 5.(1)“只有”是独有的意思,句中重复出现,有强调之意;重读“只有”可以强烈表现出父亲对于儿子有本事坐飞机的骄傲和自豪。(2)示例一:运用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表现了父亲年复一年单纯质朴的生活和对儿子的想念。
示例二:长短句结合(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表现了父亲年复一年单纯质朴的生活和对儿子的想念。 6.插叙,补充交代父亲对于飞机的憧憬与期待,说明此次接父亲进城乘坐飞机的原因,为下文我精心安排旅程和父亲第一次乘坐飞机的种种意外做铺垫。 7.对于老家的父亲而言,从头顶飞过的指头大的飞机,虽然遥远,却是牵挂儿子的纽带;对于乘坐飞机前往远方实现梦想的我,无论飞得多远,都难舍家乡一直守望和想念我的父亲。
【解析】4.本题考查提炼信息。
A.根据第⑧段中的“这一问,我爹一下子慌了。直到现在,我爹还经常问,那些人的眼睛为什么那么毒,竟然一下子就把他看透了”可得:迟疑疑惑。
B.根据第 段中的“我爹本来已经有些晕机,听我这么一说,立马打起精神,直直地朝窗外看去”可得:窗外探看。
5.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只有”是独有的意思。在句中两次出现,有强调的意思。这两个“只有”强调了父亲认为整个世界只有他儿子乘坐的飞机是从东朝西飞的,只有他儿子才有资格坐飞机,而且坐的是专机,表现了父亲的骄傲与自豪。重读“只有”,可以表达出父亲的这种情感。
(2)从句式的角度来看,“种庄稼,养牲畜,看飞机,想儿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过去的几十年里,我爹就在身下的山中”是长句,“种庄稼,养牲畜,看飞机,想儿子”是短句,长短句结合。“种庄稼,养牲畜,看飞机,想儿子”表现了父亲在过去几十年里生活的单纯质朴。“想儿子”表现了父亲这几十年里对儿子的想念。
6.本题考查插叙。
根据本段中的“有一年清明前夕”“后来,我从西安转车,想顺便带着我爹去咸阳机场远远地看一看飞机”可知,本段中断了当前的叙事,转而回忆有一年清明前夕发生的事,所以这是插叙。联系本段中的“我爹说:‘如果能坐一次飞机,就不白来世上一趟了。’”可知,补充交代了父亲对于飞机的憧憬与期待。联系后段中的“所以,这次对回上海的那趟航班,我提前做了一些选择”可知,正因为父亲对于飞机是如此的憧憬与期待,所以我才会在这次接父亲进城选择坐飞机,并且做了精心地安排,然后才发生了父亲第一次坐飞机时的种种意外。故本段为下文我精心安排旅程和父亲第一次乘坐飞机的种种意外做铺垫。
7.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联系第③段中的“因此,只要有飞机从东边朝西边飞过,他便认为,不是我乘坐的那是谁乘坐的?按照我爹的说法,整个世界只有他儿子乘坐的飞机是从东朝西飞的。只有他儿子才有资格坐飞机,而且坐的是专机”可知,在父亲的认知里,从他头顶飞过的指头大的飞机,虽然遥远,但里面坐的是他的儿子,这个指头大的飞机里,有他对儿子的牵挂。
联系第③段中的“长大后,我离开塔尔坪去了上海。相隔甚远,难得回乡,因此飞机便成了最合适的交通工具”可知,长大后我离开家乡,乘坐飞机去了远方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无论我飞得多远,却一直想念着家乡,想念着在家乡守望着自己的父亲。
8.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发生改变;父亲由不太爱洗澡,到接受洗澡;由农村生活,到接受、适应城市生活。 9.不能,原句表达的是父亲一种紧张、局促、不好意思、难为情、尴尬、心虚、不自信的心理;“你嫌我臭吧!”是一种责备、埋怨、有点生气、不高兴的心理。 10.(1)细节描写 细致刻画出父亲后背长期无人帮忙搓,形成沉积的样子,体现出作者对父亲的心疼、理解。
(2)比喻 因生活艰辛导致父亲身体变形而使我感到震惊。 11.游子。远离亲人,缺少关爱、陪伴,内心孤独,生活艰辛。 12.不好。后背林撑起了父亲对家庭的重担和责任,写出了父亲生活的艰辛与孤独。表现出作者对父亲的心疼、自责、愧疚。
【解析】8.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
从第③段“从上海出发去西安之前,我与小青为我爹准备了一套新的线衣、线裤、袜子、围巾。接到我爹之后,我扯住我爹的袖子闻了闻,并没有想象中的异味”、第④段“我爹告诉我,为了不让人嫌弃,来西安的前一天晚上他在家里烧水洗过澡了,还换上了一套有些破旧却浆洗干净的衣服”可知,说我接父亲进城是一场“革命”,是因为他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发生改变;
从第②段“……但是至今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当年老家的人都不太爱洗澡。”第⑩段“……但是他不会用热水器,也不会调节水温……”可知,说我接父亲进城是一场“革命”,是因为父亲由不太爱洗澡,到接受洗澡;
从第⑩段“来到上海,我爹入乡随俗,做的第一件事儿还是洗澡。我爹有了在西安宾馆里洗澡的经历,除了不适应在人面前脱衣服……”可知,说我接父亲进城是一场“革命”,是因为由农村生活,到接受、适应城市生活。
9.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赏析。
“你嫌我臭吗?”是疑问句,对儿子嫌自己身上臭只是存有疑问。是父亲紧张、局促、不好意思、难为情、尴尬、心虚、不自信的心理的语言表现;“你嫌我臭吧!”是祈使句,是儿子嫌自己身上臭这一结论,没有怀疑,流露出的是责备、埋怨、有点生气、不高兴的心理。但文章中父亲并不怀疑儿子,儿子也没有此想法,所以原名更为准确。不能换。
10.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赏析。
(1)“它是黑色的,呈椭圆形,有巴掌那么大,像贴上去的一块膏药” 细致刻画出父亲后背长期无人帮忙搓,形成沉积的样子,是细节描写;联系“结了一层厚厚的嘎巴儿,那是汗水不断地流出来又不断地晾干之后形成的”可知,表现出像样的辛苦、勤劳,为家庭的付出。也体现出作者对父亲的心疼、理解。
(2)“胸骨一根根翘起,像在胸腔里藏着一把把刀子”把“父亲的胸骨”比作“刀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似乎稍微一用力就会刺出来”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像样的瘦弱。联系“看上去是那么触目惊心。”可知,因生活艰辛导致父亲身体变形而使我感到震惊。
1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我们这些游子与老爹一样,在外漂泊这么多年了,有谁给我们搓过背呢?每次一个人洗澡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十分悲凉地把手伸向后背,可是总也搓不到那个刺痒无比的地方”可知,“悲凉”是写游子、我们这些游子;
再联系本段“我们这些游子与老爹一样,在外漂泊这么多年了,有谁给我们搓过背呢?每次一个人洗澡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十分悲凉地把手伸向后背,可是总也搓不到那个刺痒无比的地方”可知,因为远离亲人,缺少关爱、陪伴,内心孤独,生活艰辛因而产生这种“悲凉”之感。
12.本题考查对文题的理解。
题目“后背的孤独”,表现的是后支撑起了父亲对家庭的重担和责任,联系第 段“我爹的后背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嘎巴儿。那是汗水不断地流出来又不断地晾干之后形成的。它是黑色的,呈椭圆形、有巴掌那么大,像贴上去的一块膏药”可知,写出了父亲生活的艰辛与孤独;
再联系第 段“我爹的胸骨一根根翘起,像在胸腔里藏着一把把刀子,似乎稍微一用力就会刺出来,看上去是那么触目惊心”可知,表现出作者对父亲的心疼、自责、愧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