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东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古诗文阅读(46分)(一)课内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读书人争论的重点在于名实是否相符,接着他指出“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一个千乘之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且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 ”,子路认为自己可以治理好这样的国家。(3)张孝祥在《念奴娇 过洞庭》中使用对比的手法彰显洞庭湖之广阔和扁舟之渺小的句子是:“ , 。”(4)“流水”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它或暗示时间的流逝,或用来表达对朝代更迭的感慨……比如:“ ,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2.(9分)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各题。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疾:憎恨B.然后从而刑之 刑:处罚C.俯足以畜妻子 畜:养活D.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2)下列各句与原文划线的例句文言特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未之有也。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C.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3)下面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反对武力征服,认为齐国仅凭武力无法征服其他诸侯,需要以仁政争取民心。B.孟子主张君王应“发政施仁”,吸引天下百姓归附,以此实现“王天下”的目标。C.孟子强调“制民之产”是教化的基础,只要使百姓“有恒产”,就能“王天下”。D.孟子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化抽象为形象,极铺排之能事,富有说服力与感染力。(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马骥,字龙媒,美丰姿,少倜傥,喜歌舞。十四岁入郡庠,父斑白,罢贾而居。谓生曰:“数卷书,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吾儿可仍继父贾。” 从人浮海,为飓风引去,数昼夜,至一都会。其人皆奇丑。见马至,以为妖,群哗而走。遇饮食者,则奔而往,人惊遁,则啜其余。入山村,息树下,村人不敢前,但遥望之。久之,觉马非噬人者,始稍稍近就之。马笑与语,遂自陈所自。村人喜,遍告邻里:客非能搏噬者。然奇丑者望影即去,终不敢前。马问其相骇之故,答曰:“尝闻祖父言:西去二万六千里,有中国,其人民形象率诡异。但耳食之,今始信。”问其何贫。曰:“我国所重,不在文章,而在形貌。其美之极者为上卿;次任民社;下焉者亦为贵人宠,故得鼎烹以养妻子。若我辈,初生时,父母皆以不详,往往置弃之;其不忍遽弃者,皆为宗嗣耳。”问:“此名何国?”曰:“大罗刹国。”于是鸡鸣而兴,引与俱去。天明,始达都。时值朝退,朝中有冠盖出,村人指曰:“此相国也。”视之,双耳皆背生,鼻三孔,睫毛覆目如帘。余者率狰狞怪异。然位渐卑,丑亦渐杀。无何,马归,街衢人望见之,噪奔跌蹶,如逢怪物。既归,国中无大小,咸知村有异人,然每至一家,丈夫女子率窃窥语门隙,终一日,无敢延见者。村人曰:“此间一执戟郎曾为先王出使异国所阅人多或不以为惧。”造郎门,郎果喜,揖为上宾。乃具饮馔,修主客礼。翼日,趋朝,荐诸国王。王忻然下诏。大臣有言其怪状者,恐惊圣体。即出告马,深为扼腕。与主人饮而醉,把剑舞,以煤涂面作张飞。主人以为美,曰:“请客以张飞见宰相,宰相必用之,厚禄不难致。”初,马不以为意。主人固强之,乃诺。主人设筵,邀当路者饮,令马绘面以待。未几客至,呼马出见客。客讶曰:“异哉!何前媸而今妍也?”遂与共饮,甚欢。复荐于王,召以旌节。问中国治安之道,马委曲上陈,大蒙嘉叹,赐宴离宫。酒酣,王曰:“闻卿善雅乐,可使寡人得而闻之乎?”马即起舞,作靡靡之音。王乃大悦,拜大夫。复归山村。村人膝行以迎。马以金资分给旧所与者,欢声雷动。 异史氏①曰:“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呜呼!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耳。”(选自《聊斋志异 罗刹海市》,有删改)注:①异史氏,蒲松龄的自称。(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此间一执戟郎A曾为先王B出使C异国D所阅E人多F或不G以为惧(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表被动,与《六国论》“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中的“为”字意思相同。B.故,原因,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中的“故”字意思不同。C.造,拜访、造访,与《促织》“径造庐访成”中的“造”字意思相同。D.与,亲近,交好,与《侍坐》篇“吾与点也”中的“与”字意思相同。(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归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骥出身于商人家庭,风流倜傥,其父亲认为读书不能解决生计问题,希望马骥子承父业去经商。B.马骥在海上漂了几昼夜到达罗刹国。因长相奇特,言语不通,马骥被视为另类,罗刹国人避之唯恐不及。C.马骥的经历富有传奇色彩,他得到罗刹国国王的重用,被授予高官,回到山村后又受到百姓的欢迎。D.由蒲松龄的评注可知,这篇虚构的故事具有针砭时弊的作用,也蕴含作者对荣华富贵的思考。(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父母皆以不详,往往置弃之;其不忍遽弃者,皆为宗嗣耳。②大臣有言其怪状者,恐惊圣体。即出告马,深为扼腕。(5)刀郎歌曲《罗刹海市》取材于《聊斋志异 罗刹海市》,批判了“以丑为美”的价值颠倒现象。你认为文中哪些事实可以为这种价值批判提供依据?请简要概括。(四)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两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各题。访李生郊居宋庠林下一逢迎,幽人此养生。歌嬉入尧壤,种树漏秦坑。岁晏农囷实,宾欢野馔盈。松黄浮晚酒,薇叶①芼晨羹。霜树榴房绽,阳畦药甲②荣。归轩且莫驾,孤月在山楹。注:①化用“采薇”,伯夷、叔齐,采薇首阳。后遂用“首阳采薇”喻坚守气节。②药甲,草药初生的嫩芽。(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林下”与题目中的“郊居”相呼应,“幽人”指的就是“李生”。B.“尧壤”“秦坑”两句,引典故入诗,表现李生对生活现状的自得其乐。C.诗人岁暮访友,恰逢丰年;李生以野味佳肴相待,足见二人友谊之深厚。D.结尾写诗人不愿急着回家,因为看到李生独自在山中的屋子里黯然伤神。(2)诗歌的七十至十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2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2分)5.(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章是写下来的语言。文章和语言都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我们不应该把文章和语言分割开来。现在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新闻记者、大学教授,拿起笔来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心里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写得“文”一点,多加上一些辞藻,多加上一些政治名词,多绕一些弯子。这些人错误地认为文章越“文”越好;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绝不能成为准确、鲜明、生动的文章。 文章又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口语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是不假思索,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也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或大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发表出去,读者却又发现他的话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因此,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就要好好地构思,在文章的条理以及逻辑性和科学性方面多多考虑。所以写文章要仔细推敲。我认为主要是要在逻辑性和科学性方面仔细推敲。 现在我们的报纸上的文章,鲜明性方面做得较好,准确性方面做得较差。所以我这里主要是谈谈准确性的问题。准确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容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表达形式的准确性。我这里主要是谈表达形式的准确性,也就是语言的逻辑性。不但逻辑推理要有逻辑性,我们造一个句子也需要有逻辑性。凡是不合事理的句子,也就是不合逻辑的句子。平常我们所谓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形容词和名词搭配不当等等,严格地说,都不是语法问题,而是逻辑问题。例如《新闻战线》1979年第二期梁枫同志批评的“最好水平”,是形容词和名词搭配不当,表面上是语法问题,实际上是逻辑问题。依汉语语法,形容词用作定语时,应该放在其所修饰的名词的前面,“最好水平”这个结构并未违反语法规则,因此也没有犯语法错误。但是,“最好水平”这个词组是违背事理的。“水平”的原义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高低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就是不合事理。这种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由此看来,要学好写文章,首先要学好造句。古人的语文教育,要求人们写出通顺的文章。所谓“通顺”,指的是语言合乎语法,合乎逻辑,主要是用词造句的问题。而在造句的问题上,主要是用词不当的问题。什么叫作用词不当呢?就是把某一个词用在不合适的上下文里。为什么会用词不当呢?这是因为写文章的人不懂那个词的真正意义,或者是懂的,到下笔造句时却又忘了。韩愈说过:为文须略识字。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写文章要懂得语词的真正意义。韩愈是一代文豪,尚且说这样的话,可见识字的重要性。我老了,写文章还常常查字典、词典,生怕用词不当。识字是基本功,同志们不要轻视它。 为了写好文章,需要有好的语文修养。毛主席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毛主席要求我们: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份;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这个道理很重要,我在这里谈谈我的体会: 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这一点非常重要。人民群众的语言,最鲜明,最生动,值得我们学习。为什么报纸上多数文章总是那么干巴巴的?就是因为作者喜欢掉书袋,堆砌辞藻,半文半白,离开人民群众的语言很远,失掉宣传的效果。这是走错了路。希望这些同志回过头来,好好地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 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份。今天,现代汉语的语汇中从外国吸收来的词语,比“五四”时代以前高出数十倍,如果我们要学得像,不走样,最好是学好外语。例如“水平”一词来自外语,我们看见英语Level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就不会再写出“最好水平”这样的话了。又如“词汇”一词来自英语的Vocabulary,指的是一种语言里的全部的词。现在有人说:“某词典共收了两万个词汇。”那就错了。一部词典只有一个词汇,不能有几千或几万个词汇。我们只能说这部词典共收了两万个词,或两万个单词。我们应该把吸收外语而走了样的情况改变过来。 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这主要是指成语来说的。学习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许多成语都能起言简意赅的作用。这也和吸收外语一样,要学得像,不走样。有一次,我看见一张电影说明书上把“突如其来”写成了“突入其来”,这显然是因为作者不懂“突如”是什么意思。“突如”就是“突然”。作者不懂,所以写错了。我的意见是:最好少用自己不懂的成语;如果要用的话,请先查一查词典。(摘编自王力《我谈写文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与语言密不可分又有区别,写文章既要口语化,以使文章鲜明生动,又要重逻辑性与科学性,经得起推敲。B.许多作者写文章时堆砌辞藻和政治名词,过分追求“文”的效果,但使文章脱离了人民群众的鲜活语言。C.写文章要学好造句,要懂得语词的真正意义,以达到用词准确的要求,而常查字典、词典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有效途径。D.写好文章,需要有好的语文修养,需要下苦功学好人民群众的语言,也需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比较口语与书面语的特点,指出写文章需兼顾表达自然与逻辑严谨。B.作者以“最好水平”为例,论证了语言准确性问题的本质在于逻辑而非语法。C.引用韩愈“为文须略识字”是为了证明古代文人比现代人更重视语言基本功。D.通过分析毛主席提出的三点要求,文章构建了多层次可操作的语言学习体系。(3)好文章的语言要准确、鲜明、贴近大众,请分析以下语段画线句是怎样体现这些特点的。 有些党八股,不只是空话连篇,而且装样子故意吓人,这里面包含着很坏的毒素。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还可以说是幼稚;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则不但是幼稚,简直是无赖了。(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6.(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界碑孔鸣 “嘿,新兵蛋子!”班长突然停下脚步,猛地拍了一下新兵小李的肩膀,操着一口山东话说,“你不是问俺守着这荒得没人的地儿有啥意义吗?来,俺给你拉拉呱。” 小李被班长拍得一激灵,立马挺直身子,一脸紧张又认真地看着王强,眼里除了迷茫,这会儿更多了些敬畏。 此时,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带着刺骨的冰冷,吹起地上的积雪,形成一片片雪雾。天空湛蓝如宝石,但那深邃的颜色中却透着寒冷的气息,让人无法忽视这美丽背后的严酷。 “俺刚到这儿的时候,也是各种不适应。那时候,俺还是个毛头小子,觉得这地方简直就是人间地狱。”班长陷入了回忆,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当年的青涩与懵懂。 “第一次巡逻,俺就被这恶劣的环境给整得够呛。背着装备走在雪地里,没一会儿就气喘吁吁,感觉腿都不是自己的了。那狂风一吹,俺都差点站不稳,心里直打鼓,这日子可咋过啊?”班长边说边用力地挥了一下手,语气里带着一股子硬邦邦的坚毅和饱经风霜的厉害劲,嘴里呼出的白气在寒冷的空气中迅速消散。 “有一回巡逻,俺们正走着呢,突然就赶上暴风雪。那狂风刮起来,天地都变色了,啥也看不见,暴风雪一下子就把俺们给捂里头了。”好像要印证班长的话,狂风呼啸的声音开始在耳边回响,雪片如飞刀般在空气中肆虐,让人能感受到当时的绝望与危险。 小李紧紧跟在班长身后,小心翼翼地问:“班长,那后来呢?” “俺们就那么在暴风雪里死扛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冷得要命又累得要死,神经就像被小鬼不停地啃咬。就在俺们都觉得要完犊子的时候,你猜咋着?”班长的眼神突然一亮,兴奋地抬起手,指着远方,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仿佛希望又在那一刻重新点燃。 “咋了,班长?”小李紧张得气都岔了。“班长突然指着远处一个模模糊糊的影,扯着嗓子喊:‘快看,那是不是界碑’,兄弟们一听,就跟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都使了劲顺着他指的方向瞅去。俺们就朝着那个方向,一步一步地拼命往前走,每走一步都觉得要把浑身的劲使光了。那时候,俺们心里就一个念头,就是一定得走到界碑那儿!那是俺们的方向!”班长一边说着,一边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前走了几步,仿佛在重现当时向着界碑前进的场景,脸上露出了一点得意的神色,嘴角微微上扬,仿佛为那一刻的坚持和发现感到自豪。 “终于,俺们走到了界碑跟前。界碑上的‘中国’两个字,红得像火,看着就暖和。俺们围着界碑,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喜滋滋的笑模样。班长当时激动得又哭又喊:‘我们找到界碑了,我们没迷路!’俺看着界碑,眼里也忍不住闪泪花,俺知道,界碑就是咱们的命根子,只要它在,咱们就永远迷不了路!” 班长的声音微微颤抖,那一刻,一股热流潮水般涌上小李的心头,他紧紧跟在班长身后。 此时,暴风雪越来越大,四周白茫茫一片,啥也看不见,他们只能在雪地里四处摸索。小李拖着哭腔问班长:“班长,俺们是不是也遇上暴风雪了?” 班长狠狠地瞪了小李一眼,说:“别害怕,抱紧我!同志们,互相抱腰,跟我走!” 小李紧紧地抱住班长的后腰,后面的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形成了一条在风雪中艰难前行的队伍。 班长低着头,眯着眼,努力地在狂风中辨别着方向。他的身体前倾,脚步沉重而坚定,每一步都陷入深深的积雪中,又费力地拔出来。狂风不断地抽打在他的脸上,他的脸颊被冻得通红,嘴唇发紫,但他的眼睛始终坚定地望着前方,那是界碑的方向。他的头发被风吹得凌乱不堪,军大衣的衣角在风中狂舞,但他丝毫没有退缩的意思。 班长在风中大声呼喊着口号,为大家打气:“一二一,一二一……”声音虽然有些沙哑,但充满了力量,激励着每一个战友勇往直前。终于,他们在暴风雪中艰难地靠近了界碑,上面的“中国”两字,果真红得像一团正在燃烧的火。混沌的天地间,界碑似乎成了锚点——火红的在肆虐的暴风雪中唯一锚定生命的点。 班长不顾一切地冲上前,紧紧抱住了界碑。战士们也纷纷围上去,紧紧地拥抱着班长,大家在暴风雪中相互依偎,用浑如一体的力量抵御着狂风暴雪的侵袭…… 也不知过了多久,部队派出的巡逻队终于找到了他们。他们被厚厚的积雪掩埋着,形成了平坦无垠的荒漠中仅此一座的“雪峰”。当巡逻队员们奋力将他们从雪里挖出来时,战士们的胸口仅存着一丝微弱的热气…… 小李缓缓睁开眼睛,却发现班长抱着界碑一直不松手,怎么也叫不应。班长的身体已经冰冷僵硬,但他的双手却依然紧紧地箍着界碑,仿佛与界碑融为了一体。 界碑在冰雪中闪耀着神圣的光芒,它静静地、稳稳当当地矗立在那里,寒风依旧吹着。班长军帽上的红五星和界碑上的“中国”两字,在雪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班长称呼新兵为“蛋子”,用方言体现战友间的亲密,暗示老兵对新兵的关照。B.本文多用叠词,如“微微”“厚厚”“紧紧”等,语言表达有繁复典雅的特点。C.本文不乏生动的细节,如班长领着队伍艰难前行的神态与动作,真实而细腻。D.班长牺牲后仍紧抱界碑,以夸张的手法赞美军人精神,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2)文中多处描写“暴风雪”,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3)“界碑”为小说标题,且在文中出现多次,请结合原文分析“界碑”的意蕴。三、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17分)(一)名著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7.(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②“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③“这位妹妹,我仿佛前世就已见过,她的音容笑貌,早已在我梦中萦绕,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1)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人物。上述三句话分别出自谁人之口?下列选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王熙凤 林黛玉 贾宝玉 B.李纨 林黛玉 薛宝钗C.王熙凤 史湘云 贾宝玉 D.李纨 史湘云 薛宝钗(2)鲁迅先生曾称宝玉“爱博而心劳”,意即贾宝玉对世间众多美好事物怀有广博的爱,却也因此常陷入忧心操劳之中。请结合“宝玉挨打”“共读西厢”“晴雯撕扇”中的任一情节,谈谈你对鲁迅先生这句话的理解。(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8.(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莞草,古称“咸草”,因野生于咸淡交汇水域而得名。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东江下游,沿线水域交汇,滩涂连片,衍生莞草这种草本植物。莞草碧绿、柔软、粗壮、高挑,宛似一道绿色藩篱环绕东莞西南部。 得益于毗邻广州、扼守珠江出海口的地理区位优势,东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航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在促进商贸往来方面发挥着__________的作用。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莞香、莞草和烟花爆竹,在全球贸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莞草编织手法__________,织品种类繁多,花纹图案丰富多样,潮湿气候下不易发霉,经久耐用不褪色,自清代至民国畅销欧美及东南亚,蜚声海外。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东莞推行引淡驱咸,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莞草生存空间被极大压缩,又因国际水草市场滞销,东莞草织行业走下坡路。后来,由于塑料制品等现代材料的普及,使莞草制品的市场需求急剧下降。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莞草编织,只在博物馆方能寻得踪迹。 对此,东莞作家詹谷丰认为:“现代性以一种________的姿态向人们展示物质文明的进步,但只要有空气和水,古老而高贵的莞草就不会消亡,从《诗经》时代开始编织的历史和时代图景就会再现在莞人的心灵中。”事实上,东莞文化部门、相关镇街及社会各界近年来一直________莞草编织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不断开发莞草编织新产品,努力让莞草回归生活。一幅关于莞草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①藩 ②毗 ③蜚(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举重若轻 独树一帜 扑朔迷离 致力于B.举重若轻 别具匠心 眼花缭乱 立志于C.举足轻重 别具匠心 眼花缭乱 致力于D.举足轻重 独树一帜 扑朔迷离 立志于(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塑料制品等现代材料的普及,莞草制品的市场需求急剧下降,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莞草编织,只在博物馆方能被人们寻得踪迹。B.由于塑料制品等现代材料的普及,使莞草制品的市场需求急剧下降,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莞草编织,人们只在博物馆方能寻得踪迹。C.塑料制品等现代材料的普及,使莞草制品的市场需求急剧下降,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莞草编织,人们只在博物馆方能寻得踪迹。D.塑料制品等现代材料的普及,莞草制品的市场需求急剧下降,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莞草编织,只在博物馆方能被人们寻得踪迹。四、写作(60分)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理性的声音需要理性地表达;也有人认为理性的声音需要感性地表达。 你更同意哪一种说法,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答案】(1)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2)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3)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4)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2.(1)D(2)A(3)C3.(1)ADF(2)D(3)B(4)①父母都认为不吉利,往往(将我们)遗弃;那些不忍心立即遗弃的,也都是为了传宗接代罢了。②有说(觉得)马骥长相奇怪的大臣,担心(马骥的长相)使皇上受到惊吓。(执戟郎)于是出来告诉马骥,为他深表惋惜。(5)①罗刹国越丑的人做的官越大。②马骥以黑丑的张飞扮相示人却得到了赏识。③马骥唱出靡靡之音却被罗刹国王认为是雅乐。4.(1)D(2)①傍晚,有松花轻浮于酒杯;清晨,采摘薇叶煮成菜羹;经霜的石榴树上榴房绽裂,向阳的田畦药草绽出新芽。②诗人描绘了一幅清简质朴、清新自然(或:远离尘嚣、生机勃勃)的画卷。③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倾慕与共情(或:借隐士的生活细节,寄托自身对高洁人格的追求;诗人将隐士生活置于昼夜循环、四季更迭的自然时序中,表达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暗含对功名利禄的淡漠与疏离)5.(1)A(2)C(3)①语言准确。关联词“还可以说是……则不但是……简直是……”表递进,用词严谨,逐层深入,逻辑性强。②语言鲜明。“空话连篇”“装腔作势”等词列举党八股的表现,“幼稚”与“无赖”形成对比,定性党八股的危害,态度鲜明。③贴近大众。“简直是无赖了”为口语化表达,贴近群众语言。6.(1)C(2)①渲染环境氛围:“凛冽寒风刺骨”“雪片如飞刀”“天地白茫”等描写,构建极寒狂暴的戍边战场,营造死亡威胁的窒息氛围。②推动情节发展:暴风雪以“突袭致迷失”“淹没迫抱团”两次转折,推动情节急转至寻碑求生的生死危机,直抵寻碑与牺牲的高潮结局。③刻画人物形象:风雪中班长“辨向抱碑”战士“抱腰前行”的行为,刻画出其沉着领导力、团结凝聚力与奉献担当精神。(3)①界碑是中国边境的标识,有了界碑,战士们就不会迷路。②界碑是战士们团结、坚毅精神的象征,界碑静静地、稳稳当当地矗立在冰雪中,犹如战士们历经风雪磨炼,依然顽强不息。③界碑是战士们成长的精神指引,有关界碑的故事,激励了一代代的战士们精神上的成长与传承。7.(1)A(2)示例一:“宝玉挨打”情节。①爱博:结交优伶不顾阶级差异,挨打后送旧帕慰藉黛玉。②心劳:因金钏之死愧疚,忧琪官安危,愁与黛玉感情及家庭矛盾。示例二:“宝黛共读西厢”情节。①爱博:分享禁书,借词表白,体现对黛玉的深情。②心劳:惧封建礼教,忧家族反对,为维系感情焦虑不安。示例三:“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晴雯撕扇)”情节。①爱博:包容晴雯脾气,让其撕扇取乐,彰显对丫鬟的关爱与尊重。②心劳:见晴雯不乐而忧心,努力化解矛盾,维护情谊。8.(1)①藩fān ②毗pí ③蜚fēi(2)C(3)A9.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