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群落(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群落(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群落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相适应的平衡状态时,演替不再进行,此时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过程中会发生优势物种的取代
B.群落演替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物质与能量
C.顶极群落类型受温度、降水量等因素的影响
D.顶极群落的结构复杂,将一直保持不变
2.马尾松具有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耐干旱瘠薄的特点,是重要的封山育林和生态建设树种,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下列对马尾松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和自然林相比,人工林病虫害发生的概率会更低
B.封山育林能提高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马尾松占据的生态位宽度越宽,说明马尾松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范围越广
D.因为马尾松耐干旱能力强,所以群落的季节性变化对马尾松生长速度无影响
3.天敌捕食是驱动食草动物种群动态变化的重要力量。大规模野外调查表明,重度放牧通过减少植物盖度简化了生境结构,导致猛禽攻击频率降低,草原中啮齿动物(草食性)数量增加甚至爆发。实验表明,随着植物盖度的减少,啮齿动物往往更加活跃,生存能力更好。啮齿动物过度采食、挖洞、推土造丘等行为会造成草地生境破碎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啮齿动物适度挖洞的行为有利于植物生物量的提高
B.生境简化使啮齿动物增加,啮齿动物增加又加速草地生境简化,这是正反馈调节
C.适度放牧具有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D.啮齿动物随着植物盖度不断减少将更加活跃,生存能力更强,存活机会大
4.巴西的克拉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在每一年6月迎来强降雨后,沙漠上就会出现大大小小数量很多的湖泊,形成“千湖沙漠”的奇观,为甲鲶等生物提供了生存条件。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千湖沙漠”从沙丘到湖泊进行的过程是初生演替
B.甲鲶将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的大部分能量用于维持体温恒定
C.每年雨季,千百蔚蓝的湖泊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甲鲶通过空气湿度判断水源位置的过程中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5.连续群落中出现断层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如大风、砍伐、局部火烧等都会引起森林群落断层。群落断层后,有的在没有继续干扰的条件下会逐渐恢复,但断层也可能被周围群落的任何一个物种侵入和占有,并发展成为优势种,由于占据优势的生物对其他种生物间的竞争优势是随机的,类似于抽彩票中奖,因此称为断层抽彩式竞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断层的形成不可能由环境变化导致
B.草原上狮子和羚羊之间存在断层抽彩式竞争
C.断层抽彩式竞争可能会提高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D.在干扰形成的断层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6.近年来,吉林省图们江下游的某湿地地区废弃稻田面积逐年增加,统计不同弃耕年限稻田相关数据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弃耕年限 一年生草本 多年生草本 湿地植物占比
<5 23 38 72%
5~15 15 33 83%
>15 15 26 56%
自然湿地 11 24 83%
注:表中一年生草本和多年生草本的数据为物种数目。
A.废弃稻田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废弃后群落中各种群K值均上升
C.废弃稻田演替的结果是由环境和群落内的生物共同决定的
D.随弃耕年限增加,废弃农田植物丰富度一定与自然湿地相同
7.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在秀美的九江庐山脚下,留有千古名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中蕴含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南山下部的豆与南山顶部的树,体现了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
B.“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诗中的杂草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
C.杂草的消除,体现了人的参与可以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得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杂草的遗体残骸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CO2和无机盐可以促进豆苗的生长
8.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海岸的一些地方,高大的红杉林和低矮的针叶树林依次生长,如图所示。这顶极群落显示的是一种(  )
A.土壤顶极群落 B.气候顶极群落
C.动物顶极群落 D.人为顶极群落
9.将污水、污泥有控制地投入到人工建设的湿地上,这主要利用了土壤、人工介质、微生物的作用对污水和污泥进行处理。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将荷田建设为人工湿地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体现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
B.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进行合理布设,主要遵循自生原理
C.湿地公园受到轻度污染时具有自我净化作用,体现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D.湿地公园中的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固碳、供氧,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0.荒漠中生活着的植物主要有仙人掌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昆虫等。下列关于荒漠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入雨季后,群落中会出现一些生长、繁殖周期很短的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
B.研究爬行类动物蜥蜴的生态位,只需要研究它的洞穴分布、主要食物来源、天敌
C.荒漠生物群落中生存的植物普遍矮小且稀疏,只具有水平结构,不具有垂直结构
D.匍根骆驼蓬数量最多,因此是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优势种,这种优势是可以改变的
11.对某地不同演替阶段典型常绿阔叶林样地进行调查,部分基本信息如表所示。
样地名称 绿灌丛样地 木荷林样地 栲树林样地
演替阶段 前期 中后期 顶级
群落顶层高度(m) 5~7 12~20 15~25
生物量(kg/hm2) 158316.2 246049.8 158395.2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表格中的演替历程只会发生在次生演替中
B.演替过程群落生物量不断增加后趋于稳定
C.演替过程中灌木消失,乔木逐渐占据优势
D.演替后期林下阳生植物减少阴生植物增多
12.二化螟和褐飞虱是水稻的害虫。二化螟单独取食水稻茎秆纤维时,水稻迅速启动防御反应,显著负面影响二化螟幼虫的生长发育。二化螟诱导水稻释放的挥发物对褐飞虱卵寄生天敌稻虱缨小蜂具有显著的排斥作用,褐飞虱选择到二化螟为害稻株上刺吸水稻茎叶汁液和产卵。褐飞虱与二化螟共同为害水稻时,可显著抑制水稻防御反应,消除对二化螟幼虫生长发育的负面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稻虱缨小蜂与褐飞虱之间是寄生关系,对彼此而言互为密度制约因素
B.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种间竞争并不激烈
C.水稻介导的二化螟和褐飞虱已发展为“互利共存”的关系
D.驱动褐飞虱和二化螟共同为害水稻的原因是两者食物需求不同
13.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
B.该林区的红松、小型鼠和革蜱不能构成一个群落
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D.林区居民森林脑炎的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
14.生态学家对某地云杉林中四种林莺的生态需求进行了研究,四种林莺主要觅食位于树皮和树叶上的植食性昆虫。如表为四种林莺在某种云杉上的觅食部位。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种类 觅食对象所在部位
栗颊林莺 树顶新生针叶区、嫩芽区
黑喉绿林莺 中上部新生针叶区、嫩芽区、较老针叶区
栗胸林莺 老针叶区、无地衣区、有地衣覆盖的中层枝条区
黄腰白喉林莺 无地衣区、有地衣覆盖的较低树干与中层枝条区
A.云杉林中的云杉高低不同,不能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B.黄腰白喉林莺取食范围较广,说明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C.各种林莺取食的差异有利于降低竞争程度,可更充分利用资源
D.四种林莺的生态位差异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15.某研究小组在长白山北坡700~2600m的海拔范围内,沿海拔梯度每间隔50~100m设置样地,对该地区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样地编号 群落类型 海拔/m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面积/m2 物种数 面积/m2 物种数 面积/m2 物种数
1 红松针阔混交林 744 600 9 100 12 1 14
6 红松针阔叶树种与云冷杉组成的过渡群落 1085 600 8 100 11 1 15
13 云冷杉暗针叶林 1619 600 5 100 5 1 14
18 岳桦林 1888 600 2 100 3 1 9
27 高山苔原 2355 \ \ \ \ 1 1
A.不同海拔地段中,群落内的优势物种可能有所不同
B.过渡群落中的所有物种都是相邻两个群落所共有的
C.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数随海拔升高均呈下降趋势
D.高山苔原中不存在乔木和灌木,这可能与温度等有关
16.《史记》记载“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干旱年份有利于蝗虫卵的孵化易发生蝗灾。飞蝗群聚信息素(4VA)能诱导蝗虫从低密度的散居型转变为高密度的群居型。通过科学家的努力,蝗灾在中国基本实现了可防可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旱对蝗虫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蝗虫的种群密度无关
B.蝗虫由散居型转变为群居型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的改变
C.4VA属于蝗虫释放的化学信息,利用4VA诱杀蝗虫属于化学防治
D.将蝗虫彻底诱杀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7.塞罕坝曾因乱砍滥伐变成了林木稀疏的荒漠,后经合理引种、多树种搭配混交等治理,得以重现昔日风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塞罕坝修复过程中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多树种搭配混交有利于提升塞罕坝的恢复力稳定性
C.塞罕坝修复达到稳定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
D.引种时选择生态位相似度越高的树种越有利于生态的恢复
18.瀛湖是陕西境内的一个面积较大的湖泊,分布有水草、藻类、芦苇、鱼类、水鸟等动植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光照强度会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但不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
B.某种鱼类的幼体、成体食性不同占据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不同位置能有效地减少种间竞争
D.单位体积水体中成鱼的个体数构成该鱼的种群密度
19.滨螺是潮间带常见的软体动物,以多种藻类为食,尤其喜食浒苔。科研人员对潮间带中滨螺的种群密度与藻类种类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验结果如图。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滨螺位于第二营养级
B.藻类种类下降是滨螺过度捕食的结果
C.藻类多样性的增加与滨螺捕食无关
D.浒苔可能是潮间带的优势种
20.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恢复。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
C.与光裸的岩地上经历的演替相比,该地的演替速度更快
D.以上各种类型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草丛所在的生态系统
二.解答题(共5小题)
21.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如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   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   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物种数量的变化趋势均为   ,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   。
(3)大兴安岭地区处在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该地区的顶极群落是   ,群落的季节性也决定于植物与传粉动物之间的   过程。
(4)在大兴安岭某林区被火烧毁的荒山,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发展林业的   工程,从而加快群落演替的进程。
22.深圳市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农民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水土,大力推广“荔枝+”的种植模式:荔枝树上附生铁皮石斛,林下种植平菇、灵芝等经济作物,同时散养了鸡、鸭等家禽,鸡捕虫吃草,鸡、猪粪便作肥料,到处呈现生机勃勃的生态农业景观。、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荔枝林群落区别于其他普通荔枝林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荔枝的落叶可以为平菇提供营养,栽培平菇剩下的基质又可以被荔枝根系吸收利用,这种生产模式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
(2)“荔枝+”种植模式利用了群落    原理,依据这一原理进行立体种植的优点是    。
(3)荔枝林下散养的家禽,既可吃杂草和掉落的果实,也可以捕食林间害虫,构建了“果园养鸡”的生态农业模式。请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该模式的生态学意义:   ;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该模式的优势:   。
2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口湿地生态园以独有的湿地生态景观而闻名于世,其丰富的植被类型吸引了大量的鸟类和鱼类在此栖息繁殖。回答下列问题:
(1)黄河口湿地生态园以其丰富的植被类型吸引了大量的鸟类和鱼类在此栖息繁殖,说明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是    。
(2)水鸟A和水鸟B是生活在黄河口湿地生态园的两种鸟类,两者的觅食生境相同。据此分析,   (填“能”或“不能”)说明两者的生态位完全相同,理由是    (答出2点)。
(3)黄河刀鱼每年都会成群结队地从黄河入海口处游进黄河,逆流而上到东平湖去产卵、孵化。等卵孵化为幼鱼后,又顺着黄河来到入海口,在渤海生长和越冬。科研人员统计调查到与黄河刀鱼有关的部分生物,绘制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
①图中构成种间竞争关系的生物有    。
②黄河刀鱼摄食藻类后,藻类中的能量并不能全部被同化,未被同化的能量主要通过粪便流向    (填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24.土壤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核心,如图所示为自然林地土壤与农耕地土壤有机物供给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中的生物包括土壤小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等,其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以    为主,在物质循环中发挥的作用是    。
(2)调查农耕地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常用的调查方法是    ;用记名计算法统计物种相对数量时,一般用来统计    的物种。
(3)从供给量和分解量的角度分析,林地土壤有机物常有蓄积,是因为    ;而农耕地土壤需要经常施肥,是因为    (至少写出两点)。
(4)欲设计实验比较林地土壤微生物和农耕地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强弱,请写出简单的实验思路    。
25.围栏封育作为草地管理的基本方式,是退化草地生态修复应用最广泛的途径之一。研究者以牦牛、马为主要牧畜的某轻度退化草场部分区域进行围栏封育处理,封育区内禁止放牧,研究人员获得了之后4年草地植物群落的数据变化如表所示,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处理 可食牧草生物(g/m2) 毒害草生物量(g/m2) 密度(枝/m2) 高度(mm)
CK(对照) 347.3a 323.5a 1931.7a 69.0a
第1年 359.7a 296.8b 1923.0a 74.4a
第2年 565.5b 287.6b 2113.6b 89.2b
第3年 966.3c 245.4c 2254.7b 111.8c
第4年 960.3c 249.1c 2253.9b 112.3c
注:同列的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1)草场中牦牛、牧草、细菌、真菌等所有生物共同构成    。在重牧区,以大针茅、多根葱等适口性较好的牧草占优势的草地群落退化为以冰草、冷蒿等适口性差的牧草占优势的草地群落,植物群落因    发生变化而发生演替。
(2)本研究获取的CK组数据来自    (填“围栏封育区的当年”或“围栏外的自由放牧区”)较为合理。可建议在围栏封育后第    年重新放牧。
(3)分析数据结合已学知识,推测围栏封育后植物群落密度、高度变化的可能原因有    。
(4)为探究不同治理方式对退化草原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科研人员选取三块类似样地,分别进行围栏耙地、围栏封育和不围栏的继续放牧。一段时间后分别取上述3种处理方式的0~10厘米和10~30厘米的土样,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结果如图所示:
分析图中数据可知,围栏封育处理后,真菌数量在    厘米的土层增长率较高。浅土层中围栏耙地的细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围栏封育的原因是:   。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群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相适应的平衡状态时,演替不再进行,此时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过程中会发生优势物种的取代
B.群落演替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物质与能量
C.顶极群落类型受温度、降水量等因素的影响
D.顶极群落的结构复杂,将一直保持不变
【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
【答案】D
【分析】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可预测的,使得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一般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极群落。
【解答】解:A、群落演替过程中会发生优势物种的取代,A正确;
B、生物群落的演替是不断进行的,物种丰富度逐渐提高,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物质与能量,B正确;
C、顶极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影响群落演替的顶极群落类型,C正确;
D、生物群落的演替是不断进行的,顶极群落一旦形成,在没有受到影响的条件下会较长时间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也要发生演替,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马尾松具有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耐干旱瘠薄的特点,是重要的封山育林和生态建设树种,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下列对马尾松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和自然林相比,人工林病虫害发生的概率会更低
B.封山育林能提高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马尾松占据的生态位宽度越宽,说明马尾松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范围越广
D.因为马尾松耐干旱能力强,所以群落的季节性变化对马尾松生长速度无影响
【考点】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研究能量流动实践意义.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答案】C
【分析】1、生态位宽度指的是种群在群落中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是反映种群利用资源能力的重要指标。
2、不同的生态系统在这两种稳定性的表现上有着一定的差别。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3、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解答】解:A、人工林和自然林相比,自然林的物种数目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强,病虫害发生的概率会更低,A错误;
B、封山育林使物种组成变复杂,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但不能提高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
C、马尾松占据的生态位宽度越宽,说明马尾松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越强,C正确;
D、虽然马尾松适应能力强,耐干旱瘠薄,但季节变化会影响阳光、温度、水分等,所以依然会对马尾松产生影响,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天敌捕食是驱动食草动物种群动态变化的重要力量。大规模野外调查表明,重度放牧通过减少植物盖度简化了生境结构,导致猛禽攻击频率降低,草原中啮齿动物(草食性)数量增加甚至爆发。实验表明,随着植物盖度的减少,啮齿动物往往更加活跃,生存能力更好。啮齿动物过度采食、挖洞、推土造丘等行为会造成草地生境破碎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啮齿动物适度挖洞的行为有利于植物生物量的提高
B.生境简化使啮齿动物增加,啮齿动物增加又加速草地生境简化,这是正反馈调节
C.适度放牧具有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D.啮齿动物随着植物盖度不断减少将更加活跃,生存能力更强,存活机会大
【考点】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研究能量流动实践意义.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答案】D
【分析】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和意义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和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
【解答】解:A、草原中啮齿动物数量增加甚至爆发,说明啮齿动物适度挖洞的行为有利于植物生物量的提高,A正确;
B、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生境简化使啮齿动物增加,啮齿动物增加又加速草地生境简化,这是正反馈调节,B正确;
C、适度放牧具有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正确;
D、植物盖度不断减少会影响啮齿动物的食物来源,不利于其存活,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等特征、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分析题中信息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并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是学习的窍门。
4.巴西的克拉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在每一年6月迎来强降雨后,沙漠上就会出现大大小小数量很多的湖泊,形成“千湖沙漠”的奇观,为甲鲶等生物提供了生存条件。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千湖沙漠”从沙丘到湖泊进行的过程是初生演替
B.甲鲶将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的大部分能量用于维持体温恒定
C.每年雨季,千百蔚蓝的湖泊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甲鲶通过空气湿度判断水源位置的过程中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价值.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
【答案】C
【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解答】解:A、“千湖沙漠”是经过降雨后形成的带有湖泊的沙漠,不符合初生演替的特征,故从沙丘到湖泊进行的过程不是初生演替,A错误;
B、甲鲶是变温动物,B错误;
C、千百蔚蓝的湖泊属于生态系统多样性,供游客观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正确;
D、甲鲶通过空气湿度判断水源位置的过程中是由自然界发出物理信息向甲鲶传递,该过程信息传递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连续群落中出现断层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如大风、砍伐、局部火烧等都会引起森林群落断层。群落断层后,有的在没有继续干扰的条件下会逐渐恢复,但断层也可能被周围群落的任何一个物种侵入和占有,并发展成为优势种,由于占据优势的生物对其他种生物间的竞争优势是随机的,类似于抽彩票中奖,因此称为断层抽彩式竞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断层的形成不可能由环境变化导致
B.草原上狮子和羚羊之间存在断层抽彩式竞争
C.断层抽彩式竞争可能会提高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D.在干扰形成的断层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
【答案】C
【分析】初生演替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度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解答】解:A、分析题意,干扰如大风、砍伐、局部火烧等会引起群落断层,A错误;
B、草原上的狮子和羚羊之间为捕食关系,而断层抽彩式竞争发生在具有种间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间,B错误;
C、据题可知,断层可能被周围群落的任何一个物种侵入和占有,并发展成为优势者,且断层抽彩式竞争中,占据优势的生物对其他种生物间的竞争优势是随机的,故断层抽彩式竞争可能会提高群落的生物多样性,C正确;
D、在干扰形成的断层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群落演替的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6.近年来,吉林省图们江下游的某湿地地区废弃稻田面积逐年增加,统计不同弃耕年限稻田相关数据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弃耕年限 一年生草本 多年生草本 湿地植物占比
<5 23 38 72%
5~15 15 33 83%
>15 15 26 56%
自然湿地 11 24 83%
注:表中一年生草本和多年生草本的数据为物种数目。
A.废弃稻田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废弃后群落中各种群K值均上升
C.废弃稻田演替的结果是由环境和群落内的生物共同决定的
D.随弃耕年限增加,废弃农田植物丰富度一定与自然湿地相同
【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
【答案】C
【分析】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A、废弃稻田演替是在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B、K值是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废弃后群落中各种群的K值有的上升,还有的种群的K值会下降,B错误;
C、废弃稻田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C正确;
D、由表中数据可知,该废弃稻田植物丰富度逐渐增加,趋近于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但不一定与自然湿地相同,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群落演替的类型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7.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在秀美的九江庐山脚下,留有千古名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中蕴含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南山下部的豆与南山顶部的树,体现了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
B.“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诗中的杂草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
C.杂草的消除,体现了人的参与可以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得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杂草的遗体残骸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CO2和无机盐可以促进豆苗的生长
【考点】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研究能量流动实践意义.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答案】A
【分析】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这首《归园田居》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和豆苗都是植物,属于不同物种,两者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竞争。
2、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等。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解答】解:A、南山下部的豆与南山顶部的树不属于同一个群落,不能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
B、草和豆苗都是植物,属于不同物种,两者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竞争,且草处于优势地位,B正确;
C、杂草的消除,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正确;
D、杂草的遗体残骸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CO2可以参与光合作用,无机盐可以参与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故可以促进豆苗的生长,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8.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海岸的一些地方,高大的红杉林和低矮的针叶树林依次生长,如图所示。这顶极群落显示的是一种(  )
A.土壤顶极群落 B.气候顶极群落
C.动物顶极群落 D.人为顶极群落
【考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专题】模式图;正推法;种群和群落.
【答案】A
【分析】由于地区土壤条件的关系,没有产生以气候因子为主导的顶极群落,与该地区土壤相适应的植物,以长期稳定的群落存在下去,称为土壤顶极群落。
【解答】解:由图可知,决定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海岸不同地方,优势种不同的因素主要为土壤条件,如沙土、沙丘以及硬质土层,该生物群落主要以土壤环境为主导的顶极群落称为土壤顶极群落,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主要类型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9.将污水、污泥有控制地投入到人工建设的湿地上,这主要利用了土壤、人工介质、微生物的作用对污水和污泥进行处理。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将荷田建设为人工湿地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体现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
B.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进行合理布设,主要遵循自生原理
C.湿地公园受到轻度污染时具有自我净化作用,体现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D.湿地公园中的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固碳、供氧,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类型;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价值;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工程.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人工湿地输入的污水中含有有机物,有机物中含有能量。人工湿地是一 个生态系统,流入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向水体中通入空气可以提高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效率,生物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属于群落演替中的次生演替,其群落生态位的变化趋势是多样性增加。人工生态系统建立的目的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答】解:A、将荷田建设为人工湿地的过程中生物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属于群落演替中的次生演替,体现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A正确;
B、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该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还需要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遵循了自生原理,B正确;
C、湿地公园受到轻度污染时具有自我净化作用,体现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
D、湿地公园中的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固碳、供氧,体现了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群落演替的类型、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类型、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价值、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0.荒漠中生活着的植物主要有仙人掌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昆虫等。下列关于荒漠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入雨季后,群落中会出现一些生长、繁殖周期很短的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
B.研究爬行类动物蜥蜴的生态位,只需要研究它的洞穴分布、主要食物来源、天敌
C.荒漠生物群落中生存的植物普遍矮小且稀疏,只具有水平结构,不具有垂直结构
D.匍根骆驼蓬数量最多,因此是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优势种,这种优势是可以改变的
【考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
【答案】A
【分析】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称为群落的季节性。
【解答】解:A、群落的季节性是指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进入雨季后,群落中会出现一些生长、繁殖周期很短的植物,反映了群落的季节性,A正确;
B、研究爬行类动物蜥蜴的生态位,除了需要研究它的洞穴分布、主要食物来源、天敌,还需要研究与其他物种的关系,B错误;
C、荒漠生物群落中生存的植物普遍矮小且稀疏,不仅具有水平结构,还具有垂直结构,C错误;
D、一个物种是否能成为优势种,除了考虑种群的数量,还需要考虑其对群落中其他物种产生的影响,所以匍根骆驼蓬数量最多,不一定是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优势种,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类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对某地不同演替阶段典型常绿阔叶林样地进行调查,部分基本信息如表所示。
样地名称 绿灌丛样地 木荷林样地 栲树林样地
演替阶段 前期 中后期 顶级
群落顶层高度(m) 5~7 12~20 15~25
生物量(kg/hm2) 158316.2 246049.8 158395.2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表格中的演替历程只会发生在次生演替中
B.演替过程群落生物量不断增加后趋于稳定
C.演替过程中灌木消失,乔木逐渐占据优势
D.演替后期林下阳生植物减少阴生植物增多
【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
【答案】D
【分析】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该过程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如光照、湿度等常处于变化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将增加,不适应的数量将减少甚至被淘汰,最终都会达到一个群落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状态。
【解答】解:A、初生演替也会发生表格中的历程,A错误;
B、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演替过程群落生物量先增加后减少,B错误;
C、群落演替的本质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演替过程中出现新的优势物种后原有优势物种未必消失,C错误;
D、演替后期由于遮荫程度增大,导致到达林下的光照强度减弱,故林下阳生植物减少阴生植物增多,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演替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12.二化螟和褐飞虱是水稻的害虫。二化螟单独取食水稻茎秆纤维时,水稻迅速启动防御反应,显著负面影响二化螟幼虫的生长发育。二化螟诱导水稻释放的挥发物对褐飞虱卵寄生天敌稻虱缨小蜂具有显著的排斥作用,褐飞虱选择到二化螟为害稻株上刺吸水稻茎叶汁液和产卵。褐飞虱与二化螟共同为害水稻时,可显著抑制水稻防御反应,消除对二化螟幼虫生长发育的负面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稻虱缨小蜂与褐飞虱之间是寄生关系,对彼此而言互为密度制约因素
B.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种间竞争并不激烈
C.水稻介导的二化螟和褐飞虱已发展为“互利共存”的关系
D.驱动褐飞虱和二化螟共同为害水稻的原因是两者食物需求不同
【考点】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
【答案】D
【分析】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外一种为食的现象。
2、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3、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4、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彼此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5、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解答】解:A、稻虱缨小蜂与褐飞虱之间是寄生关系,对彼此而言互为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
B、褐飞虱选择到二化螟为害稻株上刺吸水稻茎叶汁液和产卵,褐飞虱与二化螟共同为害水稻时,可显著抑制水稻防御反应,消除对二化螟幼虫生长发育的负面影响,说明褐飞虱和二化螟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种间竞争并不激烈,B正确;
C、由题干信息可知,水稻介导的二化螟和褐飞虱已发展为“互利共存”的关系,C正确;
D、褐飞虱与二化螟共同为害水稻时,可显著抑制水稻防御反应,消除对二化螟幼虫生长发育的负面影响。故驱动褐飞虱和二化螟共同为害水稻的原因是两者互利共存,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群落的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13.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
B.该林区的红松、小型鼠和革蜱不能构成一个群落
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D.林区居民森林脑炎的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
【考点】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种群的数量特征.
【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
【答案】C
【分析】1、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噬菌体侵染细菌。(5)原始合作。
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一个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当环境条件发生改变的时候,K值也会随之变化。
【解答】解:A、由图中曲线②与③可知,两条曲线不是同升同降的关系,可推测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A正确;
B、该林区的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群落,该林区不仅仅存在红松、小型鼠和革蜱三种生物,因此这三种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B正确;
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环境,C错误;
D、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因此可推测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间关系、种群的特征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14.生态学家对某地云杉林中四种林莺的生态需求进行了研究,四种林莺主要觅食位于树皮和树叶上的植食性昆虫。如表为四种林莺在某种云杉上的觅食部位。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种类 觅食对象所在部位
栗颊林莺 树顶新生针叶区、嫩芽区
黑喉绿林莺 中上部新生针叶区、嫩芽区、较老针叶区
栗胸林莺 老针叶区、无地衣区、有地衣覆盖的中层枝条区
黄腰白喉林莺 无地衣区、有地衣覆盖的较低树干与中层枝条区
A.云杉林中的云杉高低不同,不能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B.黄腰白喉林莺取食范围较广,说明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C.各种林莺取食的差异有利于降低竞争程度,可更充分利用资源
D.四种林莺的生态位差异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考点】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
【答案】B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为食物和栖息空间。(2)群落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群落水平结构的特征是镶嵌性。镶嵌性即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
【解答】解:A、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云杉林中的云杉是同种生物,不构成垂直结构,A正确;
B、黄腰白喉林莺取食范围较广,但不能说明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B错误;
C、各种林莺取食的差异有利于降低竞争程度,更充分利用资源,提高适应和生存能力,C正确;
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生态位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15.某研究小组在长白山北坡700~2600m的海拔范围内,沿海拔梯度每间隔50~100m设置样地,对该地区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样地编号 群落类型 海拔/m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面积/m2 物种数 面积/m2 物种数 面积/m2 物种数
1 红松针阔混交林 744 600 9 100 12 1 14
6 红松针阔叶树种与云冷杉组成的过渡群落 1085 600 8 100 11 1 15
13 云冷杉暗针叶林 1619 600 5 100 5 1 14
18 岳桦林 1888 600 2 100 3 1 9
27 高山苔原 2355 \ \ \ \ 1 1
A.不同海拔地段中,群落内的优势物种可能有所不同
B.过渡群落中的所有物种都是相邻两个群落所共有的
C.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数随海拔升高均呈下降趋势
D.高山苔原中不存在乔木和灌木,这可能与温度等有关
【考点】群落的空间结构.
【专题】数据表格;种群和群落.
【答案】B
【分析】优势物种是群落中占优势物种;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的丰富度,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
【解答】解:A、不同海拔地段中,由于温度、光照等因素不同,群落内的优势物种可能有所不同,A正确;
B、过渡群落中可能既有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也有其特有的物种,B错误;
C、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随海拔升高,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数均下降,C正确;
D、表中显示,高山苔原中不存在乔木和灌木,这可能与温度等有关,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群落的空间结构做出正确判断,属于识记层次的内容,难度较易。
16.《史记》记载“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干旱年份有利于蝗虫卵的孵化易发生蝗灾。飞蝗群聚信息素(4VA)能诱导蝗虫从低密度的散居型转变为高密度的群居型。通过科学家的努力,蝗灾在中国基本实现了可防可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旱对蝗虫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蝗虫的种群密度无关
B.蝗虫由散居型转变为群居型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的改变
C.4VA属于蝗虫释放的化学信息,利用4VA诱杀蝗虫属于化学防治
D.将蝗虫彻底诱杀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考点】群落的空间结构;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类型;种群的数量特征.
【专题】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
【答案】A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个方面。垂直结构表现为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表现为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也常呈镶嵌分布。
【解答】解:A、干旱对蝗虫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蝗虫的种群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
B、蝗虫不是群落,由散居型转变为群居型,不能体现群落空间结构的改变,B错误;
C、4VA属于蝗虫释放的化学信息,利用4VA诱杀蝗虫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
D、将蝗虫彻底诱杀很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物多样性降低,不一定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7.塞罕坝曾因乱砍滥伐变成了林木稀疏的荒漠,后经合理引种、多树种搭配混交等治理,得以重现昔日风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塞罕坝修复过程中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多树种搭配混交有利于提升塞罕坝的恢复力稳定性
C.塞罕坝修复达到稳定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
D.引种时选择生态位相似度越高的树种越有利于生态的恢复
【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类型;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解答】解:A、塞罕坝修复过程中是在原有的生物群落上进行的演替,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B、多树种搭配混交,生物组分增多,营养结构复杂,有利于提升塞罕坝的抵抗力稳定性,B错误;
C、由题意,塞罕坝修复过程中,经合理引种、多树种搭配混交等治理,达到稳定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C正确;
D、生态位相似度高,竞争激烈,故引种时选择生态位相似度越高的树种越不利于生态的恢复,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演替、生态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8.瀛湖是陕西境内的一个面积较大的湖泊,分布有水草、藻类、芦苇、鱼类、水鸟等动植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光照强度会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但不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
B.某种鱼类的幼体、成体食性不同占据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不同位置能有效地减少种间竞争
D.单位体积水体中成鱼的个体数构成该鱼的种群密度
【考点】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种群的数量特征.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
【答案】C
【分析】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同种生物个体数;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解答】解:A、光照强度不仅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也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B、同种生物的分布不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树林中同一位置的食物有限,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会因争夺食物发生种间竞争,因此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有效减小种间竞争,C正确;
D、单位体积水体中成鱼和幼鱼的个体数构成了该鱼的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种群密度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9.滨螺是潮间带常见的软体动物,以多种藻类为食,尤其喜食浒苔。科研人员对潮间带中滨螺的种群密度与藻类种类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验结果如图。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滨螺位于第二营养级
B.藻类种类下降是滨螺过度捕食的结果
C.藻类多样性的增加与滨螺捕食无关
D.浒苔可能是潮间带的优势种
【考点】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食物链与食物网.
【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
【答案】C
【分析】分析曲线图: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滨螺密度的增加,藻类种数(多样性)逐渐增加,超过一定范围,随着滨螺密度的增加,藻类种数(多样性)逐渐降低。
【解答】解:A、藻类是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滨螺以多种藻类为食,这说明滨螺位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
B、滨螺在高密度时,需要的食物量增大,藻类种类减少,这说明藻类种类下降是滨螺过度捕食的结果,B正确;
C、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种数最多,多样性最高,说明滨螺的适度捕食提高了藻类的物种多样性,C错误;
D、优势种是指数量很多、对其他物种的影响很大的物种,滨螺尤其喜食浒苔,浒苔可能是潮间带的优势种,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0.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恢复。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
C.与光裸的岩地上经历的演替相比,该地的演替速度更快
D.以上各种类型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草丛所在的生态系统
【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
【答案】D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A、过度砍伐而遗到破坏的常绿阔叶林中的植被未被彻底破坏,因此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影响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栖息场所,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植物分层现象更复杂,给动物提供的食物种类和栖息场所更多,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B正确;
C、与光裸的岩地上经历的演替(初生演替)相比,该地的演替(次生演替)速度更快,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因此常叶阔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高,草丛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最高,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类型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解答题(共5小题)
21.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如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 次生 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 垂直 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物种数量的变化趋势均为 下降一段时间后保持稳定 ,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 光照较少 。
(3)大兴安岭地区处在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该地区的顶极群落是 北方针叶林 ,群落的季节性也决定于植物与传粉动物之间的 协同进化 过程。
(4)在大兴安岭某林区被火烧毁的荒山,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发展林业的 生态恢复 工程,从而加快群落演替的进程。
【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
【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
【答案】(1)次生 垂直
(2)下降一段时间后保持稳定 光照较少
(3)北方针叶林 协同进化
(4)生态恢复
【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分析题图: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乔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先增加接着减少,后保持相对稳定。
【解答】解:(1)火烧迹地发生的演替是从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与①(草本灌木阶段)相比,③(针阔混交林)具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
(2)据图分析,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物种数量的变化趋势均为下降一段时间后保持稳定,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光照较少。
(3)由于大兴安岭地区处在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故该地区的顶极群落是北方针叶林,植物与传粉动物之间具有协同进化。
(4)在大兴安岭某林区被火烧毁的荒山,应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发展林业的生态恢复工程,从而加快群落演替的进程,恢复森林群落。
故答案为:
(1)次生 垂直
(2)下降一段时间后保持稳定 光照较少
(3)北方针叶林 协同进化
(4)生态恢复
【点评】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群落演替、群落结构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区分群落演替的类型,理解垂直结构提供群落的光能利用率,属于中档题。
22.深圳市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农民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水土,大力推广“荔枝+”的种植模式:荔枝树上附生铁皮石斛,林下种植平菇、灵芝等经济作物,同时散养了鸡、鸭等家禽,鸡捕虫吃草,鸡、猪粪便作肥料,到处呈现生机勃勃的生态农业景观。、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荔枝林群落区别于其他普通荔枝林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群落的物种组成 。荔枝的落叶可以为平菇提供营养,栽培平菇剩下的基质又可以被荔枝根系吸收利用,这种生产模式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物质循环功能 。
(2)“荔枝+”种植模式利用了群落  空间结构 原理,依据这一原理进行立体种植的优点是  能够充分利用果园的空间与环境资源 。
(3)荔枝林下散养的家禽,既可吃杂草和掉落的果实,也可以捕食林间害虫,构建了“果园养鸡”的生态农业模式。请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该模式的生态学意义: 有效的控制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 ;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该模式的优势: 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杂草、害虫、掉落的果实中的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同时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
【考点】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答案】(1)群落的物种组成 物质循环
(2)群落的空间结构 能够充分利用果园的空间与环境资源
(3)有效的控制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 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杂草、害虫、掉落的果实中的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同时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解答】解:(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该荔枝林区别于其他普通荔枝林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荔枝的落叶可以为平菇提供营养,栽培平菇剩下的基质又可以被荔枝根系吸收利用,这种生产模式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
(2)“荔枝+”种植模式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依据这一原理进行立体种植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果园的空间与环境资源。
(3)荔枝林下散养的家禽,即可吃杂草和掉落的果实,也可以捕食林间害虫,构建了“果园养鸡”的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的控制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该模式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杂草、害虫、掉落的果实中的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同时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故答案为:
(1)群落的物种组成 物质循环
(2)群落的空间结构 能够充分利用果园的空间与环境资源
(3)有效的控制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 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杂草、害虫、掉落的果实中的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同时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2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口湿地生态园以独有的湿地生态景观而闻名于世,其丰富的植被类型吸引了大量的鸟类和鱼类在此栖息繁殖。回答下列问题:
(1)黄河口湿地生态园以其丰富的植被类型吸引了大量的鸟类和鱼类在此栖息繁殖,说明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是  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
(2)水鸟A和水鸟B是生活在黄河口湿地生态园的两种鸟类,两者的觅食生境相同。据此分析, 不能 (填“能”或“不能”)说明两者的生态位完全相同,理由是  生态位包括该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答出2点)。
(3)黄河刀鱼每年都会成群结队地从黄河入海口处游进黄河,逆流而上到东平湖去产卵、孵化。等卵孵化为幼鱼后,又顺着黄河来到入海口,在渤海生长和越冬。科研人员统计调查到与黄河刀鱼有关的部分生物,绘制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
①图中构成种间竞争关系的生物有  藻类A和植物B、鲶鱼和苍鹭、黄河刀鱼和苍鹭 。
②黄河刀鱼摄食藻类后,藻类中的能量并不能全部被同化,未被同化的能量主要通过粪便流向  分解者 (填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考点】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答案】(1)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不能 生态位包括该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3)①藻类A和植物B、鲶鱼和苍鹭、黄河刀鱼和苍鹭
②分解者
【分析】生态位是指生物种群中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的地位,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决定于它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等。
【解答】解:(1)黄河口湿地生态园以其丰富的植被类型吸引了大量的鸟类和鱼类在此栖息繁殖,说明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植物的分布能直接影响与之有关系的动物的分布。
(2)水鸟A和水鸟B是生活在黄河口湿地生态园的两种鸟类,两者的觅食生境相同。据此不能说明两者的生态位完全相同,因为生态位不只是指觅食生境,还包括该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①根据图示可知,图中构成种间竞争关系的生物有藻类A和植物B、鲶鱼和苍鹭、黄河刀鱼和苍鹭。
②黄河刀鱼摄食藻类后,藻类中的能量并不能全部被同化,未被同化的能量主要通过粪便流向分解者,分解者能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故答案为:
(1)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不能 生态位包括该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3)①藻类A和植物B、鲶鱼和苍鹭、黄河刀鱼和苍鹭
②分解者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群落的空间结构、种间关系和生态位的定义,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从而结合题干信息对本题做出正确解答。
24.土壤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核心,如图所示为自然林地土壤与农耕地土壤有机物供给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中的生物包括土壤小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等,其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以  分解者 为主,在物质循环中发挥的作用是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返还到无机环境 。
(2)调查农耕地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常用的调查方法是  取样器取样法 ;用记名计算法统计物种相对数量时,一般用来统计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的物种。
(3)从供给量和分解量的角度分析,林地土壤有机物常有蓄积,是因为  有机物的供给量通常高于分解量 ;而农耕地土壤需要经常施肥,是因为  大部分农作物被当作农产品收获走,只有极少部分会返还至土壤中;人们对农耕地进行整地翻土,让土壤变得松软,土壤微生物更加活跃,促进有机物的分解;通过除草等手段将妨碍作物生长的杂草等植物去掉,不允许在农耕地大量生长 (至少写出两点)。
(4)欲设计实验比较林地土壤微生物和农耕地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强弱,请写出简单的实验思路  分别取等体积的林地和农耕地土壤浸出液,用等量等浓度的淀粉溶液做底物,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比较二者分解淀粉的情况(或用相同种类和数量的植物叶片,分别取等体积的林地土壤和农耕地土壤,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观察落叶被分解的状况) 。
【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探究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种群和群落.
【答案】(1)分解者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返还到无机环境
(2)取样器取样法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3)有机物的供给量通常高于分解量 大部分农作物被当作农产品收获走,只有极少部分会返还至土壤中;人们对农耕地进行整地翻土,让土壤变得松软,土壤微生物更加活跃,促进有机物的分解;通过除草等手段将妨碍作物生长的杂草等植物去掉,不允许在农耕地大量生长
(4)分别取等体积的林地和农耕地土壤浸出液,用等量等浓度的淀粉溶液做底物,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比较二者分解淀粉的情况(或用相同种类和数量的植物叶片,分别取等体积的林地土壤和农耕地土壤,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观察落叶被分解的状况)
【分析】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因为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计算方法:①记名计算法—直接数个体数;②目测估计法—分等级估测,如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解答】解:(1)土壤中的生物包括土壤小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等,其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以分解者为主,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发挥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返还到无机环境,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2)调查农耕地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通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统计物种数量,其中前者一般用来统计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后者用于统计个体微小,难于计数的类群。
(3)从供给量和分解量的角度分析,林地土壤有机物常有蓄积,说明土壤中有机物的供给量通常高于分解量;而农耕地土壤需要经常施肥,不能实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自给自足,这是由于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部分农作物被当作农产品收获走,只有极少部分会返还至土壤中,另外由于人们对农耕地进行整地翻土,让土壤变得松软,土壤微生物更加活跃,促进有机物的分解;通过除草等手段将妨碍作物生长的杂草等植物去掉,不允许在农耕地大量生长。
(4)本实验的目的是比较林地土壤微生物和农耕地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强弱,因此实验的自变量为微生物的种类,因变量是土壤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无关变量的要求相同且适宜,因此实验设计如下:分别取等体积的林地和农耕地土壤浸出液,用等量等浓度的淀粉溶液做底物,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比较二者分解淀粉的情况(或用相同种类和数量的植物叶片,分别取等体积的林地土壤和农耕地土壤,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观察落叶被分解的状况)。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返还到无机环境
(2)取样器取样法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3)有机物的供给量通常高于分解量 大部分农作物被当作农产品收获走,只有极少部分会返还至土壤中;人们对农耕地进行整地翻土,让土壤变得松软,土壤微生物更加活跃,促进有机物的分解;通过除草等手段将妨碍作物生长的杂草等植物去掉,不允许在农耕地大量生长
(4)分别取等体积的林地和农耕地土壤浸出液,用等量等浓度的淀粉溶液做底物,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比较二者分解淀粉的情况(或用相同种类和数量的植物叶片,分别取等体积的林地土壤和农耕地土壤,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观察落叶被分解的状况)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25.围栏封育作为草地管理的基本方式,是退化草地生态修复应用最广泛的途径之一。研究者以牦牛、马为主要牧畜的某轻度退化草场部分区域进行围栏封育处理,封育区内禁止放牧,研究人员获得了之后4年草地植物群落的数据变化如表所示,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处理 可食牧草生物(g/m2) 毒害草生物量(g/m2) 密度(枝/m2) 高度(mm)
CK(对照) 347.3a 323.5a 1931.7a 69.0a
第1年 359.7a 296.8b 1923.0a 74.4a
第2年 565.5b 287.6b 2113.6b 89.2b
第3年 966.3c 245.4c 2254.7b 111.8c
第4年 960.3c 249.1c 2253.9b 112.3c
注:同列的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1)草场中牦牛、牧草、细菌、真菌等所有生物共同构成  群落 。在重牧区,以大针茅、多根葱等适口性较好的牧草占优势的草地群落退化为以冰草、冷蒿等适口性差的牧草占优势的草地群落,植物群落因  放牧强度 发生变化而发生演替。
(2)本研究获取的CK组数据来自  围栏外的自由放牧区 (填“围栏封育区的当年”或“围栏外的自由放牧区”)较为合理。可建议在围栏封育后第  3 年重新放牧。
(3)分析数据结合已学知识,推测围栏封育后植物群落密度、高度变化的可能原因有  围栏避免了牧畜的采食和践踏、环境容纳量增大、可食牧草繁殖后代的概率增加 。
(4)为探究不同治理方式对退化草原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科研人员选取三块类似样地,分别进行围栏耙地、围栏封育和不围栏的继续放牧。一段时间后分别取上述3种处理方式的0~10厘米和10~30厘米的土样,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结果如图所示:
分析图中数据可知,围栏封育处理后,真菌数量在  10﹣30 厘米的土层增长率较高。浅土层中围栏耙地的细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围栏封育的原因是: 不放牧提高了土壤表层的有机物含量,进而提高了细菌和真菌的繁殖速度耙地提高了土壤的通气性,进而提高了细菌和真菌的繁殖速度 。
【考点】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群落演替的类型.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种群和群落.
【答案】(1)群落 放牧强度
(2)围栏外的自由放牧区 3
(3)围栏避免了牧畜的采食和践踏、环境容纳量增大、可食牧草繁殖后代的概率增加
(4)10~30 不放牧提高了土壤表层的有机物含量,进而提高了细菌和真菌的繁殖速度耙地提高了土壤的通气性,进而提高了细菌和真菌的繁殖速度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沿着食物网和食物链进行。
2、分析柱形图中的数据可知:围栏封育的细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不围栏;围栏耙地的细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围栏封育。围栏封育处理后,细菌数量在0~10厘米的土层增长率较高,真菌数量在10~30厘米的土层增长率较高。
【解答】解:(1)草场中牦牛、牧草、细菌、真菌等所有生物共同构成群落。植物群落因放牧强度的变化而发生演替。
(2)据表格可知,本实验研究某轻度退化草场部分区域进行围栏封育处理之后4年草地植物群落的数据变化,自变量为围栏封育后的时间,对照组(CK组)数据应该来自围栏外的自由放牧区较为合理。由表可知,与第1、2年和对照组相比,第3年草地可食牧草生物量、植物群落的密度、高度显著增长,毒害草生物量显著减少,且都与第4年无显著差异,故建议在围栏封育后第3年重新放牧。
(3)牧畜以植物为食,围栏可以避免了牧畜的采食和践踏,植物群落环境容纳量增大,可食牧草繁殖后代的概率增加,进而影响植物群落密度、高度。
(4)分析图中的数据可知:围栏封育处理后,细菌数量在0~10厘米的土层增长率较高,真菌数量在10~30厘米的土层增长率较高。根据图中的数据推测:不放牧提高了土壤表层的有机物含量,进而提高了细菌和真菌的繁殖速度,因此浅土层中围栏封育的细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不围栏。耙地提高了土壤的通气性,进而提高了细菌和真菌的繁殖速度,因此浅土层中围栏耙地的细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围栏封育。
故答案为:
(1)群落 放牧强度
(2)围栏外的自由放牧区 3
(3)围栏避免了牧畜的采食和践踏、环境容纳量增大、可食牧草繁殖后代的概率增加
(4)10~30 不放牧提高了土壤表层的有机物含量,进而提高了细菌和真菌的繁殖速度耙地提高了土壤的通气性,进而提高了细菌和真菌的繁殖速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概念和演替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