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人与环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人与环境(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人与环境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连云港徐圩香河生态园借助“鱼菜共生”的生态养殖模式以净化鱼塘水质(注:箭头方向表示水流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时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关系
B.该模式可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C.鱼的粪便为蔬菜利用、蔬菜被鱼捕食,实现物质、能量循环利用
D.输入该系统的总能量为水生蔬菜等生产者固定的光能和饵料中的化学能之和
2.现有的野生大熊猫种群仅分布在青藏高原东侧6个彼此分隔的山系内。生态廊道能够沟通连接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单元,我国采用建立生态廊道、保护中心繁育等多种方式保护大熊猫。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大熊猫保护中心繁育大熊猫,属于易地保护
B.建立生态廊道可促进种群间基因交流
C.小种群的大熊猫种内竞争小,有利于种群繁衍
D.大熊猫夏天上移到高山地区,秋冬下移到中低山地区,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
3.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由红树植物为主体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作为重要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红树林具有强大碳汇(吸收并储存CO2)功能,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推测红树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通常低于陆地植物
B.红树林强大碳汇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红树林生态系统面积的扩大利于生态承载力的提高
D.全球气候变暖会加剧红树林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
4.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和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与食用蔬菜相比,食用猪肉产生的生态足迹小
B.“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C.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D.建设生态农业等措施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
5.稻田养鸭也可称之为“稻鸭农法”,其技术要点是:先将一定数量的优质雏鸭放入稻田中,让它们在稻田中自由活动,觅食昆虫、杂草和落粒,同时为水稻提供有机肥,产生“浑水肥田”的效果;在生长期适当控制放鸭数量和频率,并在水稻成熟前将鸭子从稻田中移出,避免对水稻造成损害,进而实现水稻的高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数量变化受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影响
B.鸭为消费者,其捕食杂草和昆虫,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C.有机肥经微生物的分解为水稻的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
D.在水稻生长期控制放鸭数量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6.某地区设计实施了一种新型庭院生态工程模式,该模式的物质流向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粪尿堆肥还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B.该模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不需要来自外部能量的输入
C.该模式需依据自生原理有效选择庭院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
D.该模式通过图示回用措施,增大了生态足迹,减少了环境压力
7.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也是在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铺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节约用水用电,多骑车多爬楼梯
B.工业污水与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后排放
C.禁止捕杀濒危生物,合理利用数量较多的生物
D.借助生态工程来促进物质与能量的多途径循环利用
8.生态工程是人类学习自然生态系统“智慧”的结晶,是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基础,遵循相关生态学基本原理而建立起来的。对于下列示例主要涉及到的生态工程原理,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人工林中增加植被层次遵循了自生原理
B.“前面造林,后面砍树”违背了整体原理
C.“无废弃物农业”运用了循环原理
D.减少污水排放、治理湖泊,遵循了协调原理
9.农业秸秆废物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剩余的植物茎叶部分,以前常用焚烧方式回归自然处理。为减少焚烧导致的空气污染,目前研究多采用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等模式进行废物利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草食类动物因具有发达的消化器官可以消化秸秆饲料
B.相比传统能源,使用秸秆作为生物燃料能降低酸雨的形成
C.秸秆在沼气池中处理成沼渣后还田,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D.秸秆作为栽培基料培育菌菇,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10.小龙虾作为一种水产资源被广泛开发利用。小龙虾有挖洞筑巢的习性,以昆虫、稻田杂草、某些小鱼等为食。农业技术人员建立稻虾共作的田间工程(如图所示),通过挖掘环形沟环绕稻田,为小龙虾提供繁殖和栖息环境。根据以上信息,下列有关稻虾共作的田间工程表述不合理的是(  )
A.小龙虾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且可同时处于多个营养级
B.稻虾共作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的低
C.稻虾共作中小龙虾的粪便可减少化肥的使用,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D.稻虾共作中常选择茎秆粗壮抗倒伏的水稻品种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11.水生蔬菜生态系统通过使用养鱼池的淤泥和水来构建水生蔬菜的种植床,养鱼池的水经蔬菜根系的吸收、过滤和微生物降解后,再次回流至养鱼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鱼粪经微生物降解后产生的物质和能量可被蔬菜利用
B.该系统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C.种植床中的微生物在维持该系统高效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D.该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协调形成了可以自我维持的有序的整体
12.对生态系统开展研究、开发和保护的过程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是要禁止开发,减少人类干扰
C.森林和沼泽对水土的保持作用,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河流受到轻微污染依然能保持清澈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13.在农业生产中,有害生物的防治目标是降低有害生物密度到某个指定水平,有关研究成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两条曲线间差距最大时有害生物的密度,代表着最佳有害生物防治对策
B.若有害生物种群数量过低对其进行防治的经济价值不大
C.该曲线会随有害生物及作物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
D.若彻底消灭有害生物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影响大于间接价值
14.某地区设计实施了一种新型庭院生态工程模式,该模式的物质流向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庭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只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粪便经堆肥处理后为蔬菜生长提供了物质和能量
C.该模式虽然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但仍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D.该模式增大了生态足迹,减少了环境压力
15.某南方养殖户为提高鱼类的产量面向鱼塘大量投放饲料后,鱼塘水质快速恶化,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养殖的鱼大量死亡。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当地农科所为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种养模式,箭头表示水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鱼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与食物网复杂程度无关联
B.B处浮游藻类数量明显少于A处可能与水稻竞争N、P有关
C.给予相应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利于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该种养模式下仍需要控制流入其中的鱼塘水量及稻田养鸭数量
16.某市围绕中度沙化区和绿洲外围过渡带,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乔灌草开展固沙压沙和建造人工林,完成精准治沙造林2000亩。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载体,推进城市公园、城郊森林公园、城郊绿道、环城绿带建设,立体植绿完成绿化美化4500亩。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压沙和乔灌草固沙可缓解土壤侵蚀,也有利于涵养水源
B.选种乔灌草需考虑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的协调适应
C.建造人工林、城郊森林公园和绿道会减慢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D.立体植绿能增大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和提高群落的稳定性
17.近年来,河南省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黄河沿岸建设复合型生态廊道,使流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濒危动植物种群明显增多、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增强,黄河生态面貌得到有效恢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科学利用水资源、减少污水排放能有效降低生态足迹
B.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选择净化能力强且生态位相同的水生植物
C.生态廊道的建设有利于打破濒危动物之间的隔离,促进其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D.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维持正常的功能需要不断得到系统外的能量
18.某地以稻田为基础建立了沼泽地—莲藕—泥鳅生态养殖模式,该生态养殖模式是在稻田底部建立一条“回”型沟,将莲藕与泥鳅混合,利用沼气残渣作为底肥,泥鳅排泄物可成为莲根生长所需的有机肥,泥鳅可以捕食稻田中的浮游生物和害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养殖模式提高了稻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莲藕与泥鳅的共养模式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C.泥鳅可以捕食稻田中的害虫等,进而减少了农药的使用
D.莲藕与泥鳅共养时产量大于单养模式体现了协调原理
19.碳汇是指吸收大气中CO2的过程或活动,碳储量指的是某个时间点生态系统中碳元素的储备量。研究者以某流动沙丘上的樟子松(针叶)人工林和某天然榆树(阔叶)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生态系统碳储量,生态系统碳储量主要包括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不同成熟林的碳储量分配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碳储量林型 植被碳储量(t hm﹣2) 土壤碳储量(t hm﹣2)
樟子松成熟林 148.53 49.65
天然榆树林 25.86 38.36
A.单一种植碳储量更高的樟子松人工林,遵循协调原理
B.在流动沙丘上营造人工林能防风固沙,增加碳汇,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C.阔叶凋落物更易被分解为可溶性有机碳和微小植物残片,并传输到土壤中并稳定储存
D.樟子松人工林的碳汇等于植被碳储量与土壤碳储量之和
20.生态工程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如图为某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生物富集系数=生物体内微塑料浓度/水体中微塑料浓度。
A.植物吸收微塑料后,微塑料会沿着食物链双向传递
B.以纸质包装代替塑料包装的原因是前者更易被分解者分解
C.图中鱼类微塑料富集系数较高与其所处营养级有关
D.并不是体内含有微塑料的生物都对微塑料有富集作用
二.解答题(共5小题)
2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请回答下列有关黄河保护的问题。
(1)如图是黄河流域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轻度污染后净化作用的示意图。在该河流的AB段,溶解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是    。
(2)黄河流域也曾被重工业中的有毒物质重度污染,且自身的净化作用已不足以消除有毒物质,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在治理黄河移除这些有毒物质时,应该选择对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并合理布设,这是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3)为充分利用黄河流域的盐碱地,科学家在盐碱地地区开创了“上粮下藕、藕鱼套养”的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在盐碱地开挖鱼塘,挖出的泥土在鱼塘边堆成台田种植作物,鱼塘中养殖咸水鱼并种藕。这种“上粮下藕”模式是利用了群落的    结构实现立体复合种养。在粮食区还可设置一些鸟巢,招引更多的鸟类防治害虫,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   。调查台田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适宜采用的方法是    。
(4)在黄河湿地大量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温室效应,请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22.河流生态缓冲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的连接带,在减少径流水污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某省淡水养殖塘多分布在缓冲带,养殖过程若直接排放含有大量氮、磷污染物的尾水,会导致河流生态缓冲带的物种多样性下降,生态功能退化,引起河流富营养化。
(1)近年来,我国河流生态治理从单一的水质治理转变为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恢复生态系统的    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从而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可实现河流长治久清。河流生态缓冲带的修复重点是恢复植物群落,在植物选择上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两点)。
(2)将养殖尾水汇入种植有沉水植物的人工湿地,可以强化生态缓冲带净化水质的作用。治理前需降低水体浊度,其目的是    ,后期维护管理中还需要通过人工收割沉水植物,控制其密度以达到更佳的净水效果,其原因是    。
(3)生态治理人员使用生态牧养箱养鱼,使鱼与沉水植物分开,根据沉水植物的生长状况不断调整生态牧养箱的位置使鱼摄食沉水植物,生态牧养技术解决了人工收割产生的    问题。与传统的鱼放养相比,生态牧养技术还强化尾水到沉水植物再到鱼的物质流向,从而    。
23.汕头市牛田洋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盛产南美白对虾、青蟹、牡蛎等水产品。牛田洋南美白对虾养殖区采用人工湿地生态环境净化池,实现养殖废水向海区零排放,保证了示范区内养殖产品的无公害和质量安全,使牛田洋成了健康安全养殖产品的标签,养殖区平均年亩产南美白对虾650kg。回答下列问题:
(1)放养密度是影响南美白对虾产量的重要因素,放养密度过高易导致个体之间竞争    的现象加剧,且过量投喂影响水质,从而降低南美白对虾产量。
(2)生物絮团养殖是近年来兴起的养殖模式。该技术向养殖水体添加碳源和微生物,微生物与有机碎屑相互作用形成微小聚团悬浮在水中,将水体中的氨氮转化为菌体蛋白,稳定并改善水质。与传统的投喂方式相比,生物絮团养殖南美白对虾的优势主要有    (答出两点即可)。
(3)牛田洋某示范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养殖池湿地尾水处理系统。该系统包含多个功能区,实现养殖废水向海区零排放。
①养殖池数量不宜串联过多,否则容易出现水体    ,降低对虾的产量。
②沉淀池内设置水生植物浮床,净化池养殖贝类,通过    的种间关系,使洁水池中的藻类数量得到有效控制。
③若监测到洁水池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等物质含量超标,可调节    的功能区解决这一问题。
24.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有研究表明,多年来的高强度开发、粗放式利用让长江不堪重负,流域生态功能退化,白鳍豚、白鲟、长江鲥鱼等长江特有鱼类已宣布功能性灭绝,位于长江食物链顶层的珍稀物种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也岌岌可危。为保护和恢复长江生物多样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请回答下列问题;
(1)轮船活动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长江受到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物的含量在长江江豚体内比在其他低营养级生物体内更多的原因是    ,这也是造成江豚死亡的原因之一。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保护措施属于    保护,可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利用江豚的超声捕食进行仿生学研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中的    价值。
(2)2022年科考结果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已达1249头。这是长江江豚种群数量首次实现止跌回升,从种群数量特征角度分析,江豚种群数量实现止跌回升的直接原因是    。
(3)为了进一步提升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有人提出:可大量围捕生长在长江流域的本土大型肉食性鱼类。你认为该方案可行吗?请你对该方案作出判断,并用“收割理论”的主要观点说明判断理由:   。
(4)长江十年禁渔令实施后,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人工养殖。养殖的草鱼除饲料外还以轮叶黑藻和苦草为食。科研人员对草鱼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表所示。(字母为能量值,单位是KJ/(cm2 a))
轮叶黑藻和苦草同化的能量 草鱼摄入食物中的能量 草鱼同化饲料中的能量 草鱼粪便中的能量 草鱼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草鱼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a b c d ? e
据表分析,草鱼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    KJ/(cm2 a)(用表中字母表示),从轮叶黑藻和苦草到草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0%(用表中字母表示)。
25.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科学的基本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以前某农村农作物秸秆都是作为燃料燃烧,而农户和家畜的粪便等均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农田,后来逐步开始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如图是现在当地生态工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工程是人类学习自然生态系统“智慧”的结晶,其以生态系统的    为基础。如图所示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原理有    。
(2)家畜的粪肥可以促进农作物生长,有人认为是家畜粪肥中的能量流入了农作物中,该说法    (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    。
(3)农作物秸秆自然分解,所含的能量最终以    形式散失,而通过上述生态工程,将农作物秸秆投入沼气池生产沼气,这样通过改变能量流动的    ,使人类获得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4)农作物的秸秆可作为饲料饲喂家畜,再将家畜粪便作为肥料投放到农田,与将稻秆焚烧后用草木灰回田的方式比较,除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外,还有    的优点(答两点)。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人与环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连云港徐圩香河生态园借助“鱼菜共生”的生态养殖模式以净化鱼塘水质(注:箭头方向表示水流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时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关系
B.该模式可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C.鱼的粪便为蔬菜利用、蔬菜被鱼捕食,实现物质、能量循环利用
D.输入该系统的总能量为水生蔬菜等生产者固定的光能和饵料中的化学能之和
【考点】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专题】模式图;生态工程.
【答案】C
【分析】“鱼菜共生”是一种复合的耕地体系,它把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协同共生,是一种新型的郊区农业。
【解答】解:A、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的循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时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关系,A正确;
B、该模式可实现生态(物质的良性循环)和经济效益(产品输出)双赢,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B正确;
C、鱼的粪便被微生物分解产生CO2,CO2可以被植物利用,能量不能循环,C错误;
D、结合图示可知,输入该系统的总能量为水生蔬菜等生产者固定的光能和饵料中的化学能之和,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现有的野生大熊猫种群仅分布在青藏高原东侧6个彼此分隔的山系内。生态廊道能够沟通连接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单元,我国采用建立生态廊道、保护中心繁育等多种方式保护大熊猫。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大熊猫保护中心繁育大熊猫,属于易地保护
B.建立生态廊道可促进种群间基因交流
C.小种群的大熊猫种内竞争小,有利于种群繁衍
D.大熊猫夏天上移到高山地区,秋冬下移到中低山地区,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
【考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护措施;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
【答案】C
【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
(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
(3)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4)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解答】解:A、大熊猫保护中心繁育大熊猫,属于易地保护,易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重要补充,A正确;
B、建立生态廊道可促进种群间基因交流,有利于提高大熊猫种群的适应能力,B正确;
C、小种群的大熊猫由于基因库小,不利于种群繁衍,C错误;
D、大熊猫夏天上移到高山地区,秋冬下移到中低山地区,是群落季节性的体现,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由红树植物为主体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作为重要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红树林具有强大碳汇(吸收并储存CO2)功能,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推测红树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通常低于陆地植物
B.红树林强大碳汇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红树林生态系统面积的扩大利于生态承载力的提高
D.全球气候变暖会加剧红树林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
【考点】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价值;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生态环境.
【答案】A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解答】解:A、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细胞内渗透压很高,这有利于红树植物从海水中吸收水分,A错误;
B、间接价值是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的价值,红树林强大碳汇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正确;
C、红树林具有强大碳汇(吸收并储存CO2)功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扩大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面积,有利于提高海岸带“蓝碳”的储量,C正确;
D、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酶的活性升高,红树林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解会加剧,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价值、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4.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和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与食用蔬菜相比,食用猪肉产生的生态足迹小
B.“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C.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D.建设生态农业等措施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
【考点】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专题】正推法;生态工程.
【答案】A
【分析】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解答】解:A、与食用蔬菜相比,食用猪肉产生的生态足迹大,A错误;
B、“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通过物质循环有效的减少人类所排放的废物从而有效减小生态足迹,B正确;
C、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C正确;
D、建设生态工程等措施可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足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稻田养鸭也可称之为“稻鸭农法”,其技术要点是:先将一定数量的优质雏鸭放入稻田中,让它们在稻田中自由活动,觅食昆虫、杂草和落粒,同时为水稻提供有机肥,产生“浑水肥田”的效果;在生长期适当控制放鸭数量和频率,并在水稻成熟前将鸭子从稻田中移出,避免对水稻造成损害,进而实现水稻的高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数量变化受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影响
B.鸭为消费者,其捕食杂草和昆虫,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C.有机肥经微生物的分解为水稻的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
D.在水稻生长期控制放鸭数量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考点】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专题】模式图;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答案】C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自生、循环、协调和整体。
【解答】解:A、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受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影响,A正确;
B、鸭为消费者,捕食水稻的天敌(昆虫)和竞争者(杂草),使能量更多地流向水稻,对于水稻的增产有利,B正确;
C、有机肥经微生物的分解为水稻的生长提供物质,但不能提供能量,C错误;
D、在水稻生长期控制放鸭数量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及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某地区设计实施了一种新型庭院生态工程模式,该模式的物质流向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粪尿堆肥还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B.该模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不需要来自外部能量的输入
C.该模式需依据自生原理有效选择庭院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
D.该模式通过图示回用措施,增大了生态足迹,减少了环境压力
【考点】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专题】模式图;正推法;生态工程.
【答案】C
【分析】1、生态学原理:
(1)循环原理: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个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个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2)自生原理:把很多单个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高效生态系统。
(3)协调原理: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承载力。
(4)整体原理:充分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
2、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解答】解:A、该模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未提高能量传递效率,A错误;
B、在肉牛养殖中需要添加饲料,在蔬菜种植中可能需要另外添加肥料,同时蔬菜能够固定太阳能,所以该庭院生态系统需要来自外部的能量输入,B错误;
C、该模式需依据自生原理有效选择庭院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C正确;
D、该模式通过图示回用措施,减小了生态足迹,减少了环境压力,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能量流动、生态足迹、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7.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也是在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铺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节约用水用电,多骑车多爬楼梯
B.工业污水与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后排放
C.禁止捕杀濒危生物,合理利用数量较多的生物
D.借助生态工程来促进物质与能量的多途径循环利用
【考点】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专题】正推法;生态环境.
【答案】D
【分析】环境问题与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息息相关。例如:节约用水要从点滴做起,绿色出行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等。
【解答】解:A、节约用水用电,多骑车多爬楼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A正确;
B、工业污水与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后排放,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B正确;
C、对于野生的动植物资源,我们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既不能大肆的乱捕滥杀和乱砍滥伐,导致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破坏生物的多样性,也不能完全不利用,导致生物资源的浪费,C正确;
D、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8.生态工程是人类学习自然生态系统“智慧”的结晶,是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基础,遵循相关生态学基本原理而建立起来的。对于下列示例主要涉及到的生态工程原理,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人工林中增加植被层次遵循了自生原理
B.“前面造林,后面砍树”违背了整体原理
C.“无废弃物农业”运用了循环原理
D.减少污水排放、治理湖泊,遵循了协调原理
【考点】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
【答案】D
【分析】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生态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有自生、协调、循环和整体。
【解答】解:A、在人工林中增加植被的层次,增加了生物多样性,遵循了自生原理,A正确;
B、前面造林,后面砍树,没有协调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违背了整体原理,B正确;
C、“无废弃物农业”运用了循环原理,提高了能量利用率,C正确;
D、减少污水排放、治理湖泊,使生物种类增多,湖泊自我调节能力增强,遵循了自生原理,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9.农业秸秆废物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剩余的植物茎叶部分,以前常用焚烧方式回归自然处理。为减少焚烧导致的空气污染,目前研究多采用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等模式进行废物利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草食类动物因具有发达的消化器官可以消化秸秆饲料
B.相比传统能源,使用秸秆作为生物燃料能降低酸雨的形成
C.秸秆在沼气池中处理成沼渣后还田,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D.秸秆作为栽培基料培育菌菇,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考点】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价值;研究能量流动实践意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环境.
【答案】B
【分析】1、植物茎秆和枝叶以及所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构成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纤维素也是多糖,不溶于水,在人和动物体内很难被消化,即使草食类动物有发达的消化器官,也需借助某些微生物的作用才能分解这类多糖。
2、沼气是在甲烷菌的作用下,把有机物加以分解产生的,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解答】解:A、秸秆饲料里富含纤维素,草食类动物即使具有发达的消化器官,也需要借助共生的微生物合成并分泌的纤维素酶能分解这类物质,A错误;
B、秸秆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作为生物染料燃烧产生CO2和水,相比传统能源,秸秆作为生物染料能降低酸雨的形成,B正确;
C、秸秆在沼气池中处理成沼渣后还田,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
D、秸秆作为栽培基料培育菌菇,具有实用意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价值、研究能量流动实践意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0.小龙虾作为一种水产资源被广泛开发利用。小龙虾有挖洞筑巢的习性,以昆虫、稻田杂草、某些小鱼等为食。农业技术人员建立稻虾共作的田间工程(如图所示),通过挖掘环形沟环绕稻田,为小龙虾提供繁殖和栖息环境。根据以上信息,下列有关稻虾共作的田间工程表述不合理的是(  )
A.小龙虾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且可同时处于多个营养级
B.稻虾共作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的低
C.稻虾共作中小龙虾的粪便可减少化肥的使用,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D.稻虾共作中常选择茎秆粗壮抗倒伏的水稻品种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考点】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类型.
【专题】模式图;正推法;生态系统;生态环境.
【答案】B
【分析】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促进物质循环,减少化肥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
【解答】解:A、小龙虾有挖洞筑巢的习性,以昆虫、稻田杂草、某些小鱼等为食,小龙虾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且可同时处于多个营养级,A正确;
B、普通稻田的农田生态系统,由于成分比较单一,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所以其抵抗力稳定性比稻虾共作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B错误;
C、稻虾共作中小龙虾的粪便可减少化肥的使用,粪便经分解者分解产生无机物被生产者利用,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C正确;
D、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也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稻虾共作中常选择茎秆粗壮抗倒伏的水稻品种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工程的特点及基本原理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1.水生蔬菜生态系统通过使用养鱼池的淤泥和水来构建水生蔬菜的种植床,养鱼池的水经蔬菜根系的吸收、过滤和微生物降解后,再次回流至养鱼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鱼粪经微生物降解后产生的物质和能量可被蔬菜利用
B.该系统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C.种植床中的微生物在维持该系统高效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D.该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协调形成了可以自我维持的有序的整体
【考点】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工程.
【答案】A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不停的循环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解答】解:A、鱼粪中的有机物经微生物降解后产生的无机物可被蔬菜利用,但能量不能被蔬菜利用,A错误;
B、该系统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轻对环境的污染,B正确;
C、种植床中的微生物能 够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和循环,降解污染物,改善水体质量,在维持该系统高效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C正确;
D、该系统通过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特别是种间关系)进行自组织,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协调,可以自我维持的有序的整体,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社会热点考查生态环境相关内容,引起学生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要求学生了解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并对具体情境进行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态治理问题。
12.对生态系统开展研究、开发和保护的过程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是要禁止开发,减少人类干扰
C.森林和沼泽对水土的保持作用,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河流受到轻微污染依然能保持清澈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考点】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价值;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护措施;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类型.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解答】解:A、外来物种可能会导致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A错误;
B、合理开发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好的保护,而不是禁止开发,B错误;
C、森林和草地对沼泽的保持作用,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属于间接价值,C正确;
D、河流受到轻微污染依然能保持清澈,说明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较强,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3.在农业生产中,有害生物的防治目标是降低有害生物密度到某个指定水平,有关研究成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两条曲线间差距最大时有害生物的密度,代表着最佳有害生物防治对策
B.若有害生物种群数量过低对其进行防治的经济价值不大
C.该曲线会随有害生物及作物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
D.若彻底消灭有害生物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影响大于间接价值
【考点】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价值.
【专题】模式图;生态系统.
【答案】D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
一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
二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即生态功能,如森林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因素);
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
【解答】解:A、两条曲线间差距最大时,即经济阈值,代表着最佳有害生物防治对策,A正确;
B、若有害生物种群数量过低,防治成本高,对其进行防治的经济价值不大,B正确;
C、有害生物及作物生命周期的变化会影响有害生物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因此该曲线会随有害生物及作物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C正确;
D、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其中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若彻底消灭有害生物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的影响大于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价值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4.某地区设计实施了一种新型庭院生态工程模式,该模式的物质流向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庭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只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粪便经堆肥处理后为蔬菜生长提供了物质和能量
C.该模式虽然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但仍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D.该模式增大了生态足迹,减少了环境压力
【考点】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研究能量流动实践意义;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专题】模式图;生态系统;生态工程.
【答案】C
【分析】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系统的自我组织、自我调节为基础,遵循着自生(通过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能力)、循环(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协调(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整体(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解答】解:A、庭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
B、粪便经堆肥处理后为蔬菜生长提供了物质,蔬菜所需的能量来自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B错误;
C、该模式虽然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但仍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如太阳能,C正确;
D、该模式通过图示回用措施,减小了生态足迹,减少了环境压力,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和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量流动的意义,生态足迹的含义,从而结合题图信息对本题做出正确判断。
15.某南方养殖户为提高鱼类的产量面向鱼塘大量投放饲料后,鱼塘水质快速恶化,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养殖的鱼大量死亡。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当地农科所为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种养模式,箭头表示水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鱼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与食物网复杂程度无关联
B.B处浮游藻类数量明显少于A处可能与水稻竞争N、P有关
C.给予相应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利于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该种养模式下仍需要控制流入其中的鱼塘水量及稻田养鸭数量
【考点】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类型.
【专题】模式图;生态系统;生态工程.
【答案】A
【分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
【解答】解:A、生物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则该鱼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A错误;
B、图中箭头表示水的流动方向,水稻竞争N、P等化学元素可导致B处浮游藻类数量明显少于A处,B正确;
C、给予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其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有利于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
D、为提高稻田的稳定性,需要控制流入其中的鱼塘水量及养鸭数量,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生态系统和生态工程的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16.某市围绕中度沙化区和绿洲外围过渡带,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乔灌草开展固沙压沙和建造人工林,完成精准治沙造林2000亩。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载体,推进城市公园、城郊森林公园、城郊绿道、环城绿带建设,立体植绿完成绿化美化4500亩。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压沙和乔灌草固沙可缓解土壤侵蚀,也有利于涵养水源
B.选种乔灌草需考虑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的协调适应
C.建造人工林、城郊森林公园和绿道会减慢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D.立体植绿能增大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和提高群落的稳定性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类型.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
【答案】C
【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分泌。例如,森林和草地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作用,湿地可以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
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3、在群落中,由于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从而使群落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个方面。
【解答】解:A、压沙和固沙既可以抵挡风力侵蚀土壤,也有利于涵养水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正确;
B、选种绿化植物时需考虑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的协调适应,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B正确;
C、建造人工林、城郊森林公园和绿道能增加CO2的吸收速率,会加快生态系统的碳循环,C错误;
D、立体植绿增加了生产者的数量,可增大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并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近年来,河南省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黄河沿岸建设复合型生态廊道,使流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濒危动植物种群明显增多、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增强,黄河生态面貌得到有效恢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科学利用水资源、减少污水排放能有效降低生态足迹
B.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选择净化能力强且生态位相同的水生植物
C.生态廊道的建设有利于打破濒危动物之间的隔离,促进其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D.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维持正常的功能需要不断得到系统外的能量
【考点】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研究能量流动实践意义;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
【答案】B
【分析】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要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具有全球性。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差值可以反映生态环境压力。
【解答】解:A、科学利用水资源、减少污水排放可以减少能源的损耗,从而有效降低生态足迹,A正确;
B、在生态工程建设中,遵循自生原理,需要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该选择净化能力较强、具有不同生态位的多种水生植物,B错误;
C、生境碎片化阻碍了生物的基因交流,而生态廊道的建设有利于打破濒危动物之间的隔离,促进其种群间的基因交流,C正确;
D、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维持正常的功能需要不断得到系统外的能量(如太阳能),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某地以稻田为基础建立了沼泽地—莲藕—泥鳅生态养殖模式,该生态养殖模式是在稻田底部建立一条“回”型沟,将莲藕与泥鳅混合,利用沼气残渣作为底肥,泥鳅排泄物可成为莲根生长所需的有机肥,泥鳅可以捕食稻田中的浮游生物和害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养殖模式提高了稻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莲藕与泥鳅的共养模式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C.泥鳅可以捕食稻田中的害虫等,进而减少了农药的使用
D.莲藕与泥鳅共养时产量大于单养模式体现了协调原理
【考点】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类型;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专题】正推法;生态工程.
【答案】D
【分析】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1)自生: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要求:有效的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2)循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即保证物质循环再生。(3)协调:即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等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要求:处理好协调问题,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4)整体:树立整体观,遵循整体原理。
【解答】解:A、一般而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越高,该生态养殖模式提高了稻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
B、莲藕与泥鳅的共养模式可处理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N、P等主要污染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B正确;
C、泥鳅可以捕食稻田中的害虫等,进而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C正确;
D、莲藕与泥鳅共养时产量大于单养模式兼顾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主要体现了整体原理,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碳汇是指吸收大气中CO2的过程或活动,碳储量指的是某个时间点生态系统中碳元素的储备量。研究者以某流动沙丘上的樟子松(针叶)人工林和某天然榆树(阔叶)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生态系统碳储量,生态系统碳储量主要包括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不同成熟林的碳储量分配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碳储量林型 植被碳储量(t hm﹣2) 土壤碳储量(t hm﹣2)
樟子松成熟林 148.53 49.65
天然榆树林 25.86 38.36
A.单一种植碳储量更高的樟子松人工林,遵循协调原理
B.在流动沙丘上营造人工林能防风固沙,增加碳汇,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C.阔叶凋落物更易被分解为可溶性有机碳和微小植物残片,并传输到土壤中并稳定储存
D.樟子松人工林的碳汇等于植被碳储量与土壤碳储量之和
【考点】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价值.
【专题】数据表格;生态环境;生态工程.
【答案】C
【分析】1、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 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协调原理是指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 等方面。例如,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具有制造有机物、固 碳、供氧等功能;森林和草地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作用,湿地可以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等。
【解答】解:A、协调原理是指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单一种植碳储量更高的樟子松人工林,不遵循协调原理,此外单一树种的人工林容易爆发病虫害,因此不应单一种植樟子松的人工林,A错误;
B、在流动沙丘上营造人工林能防风固沙,增加碳汇,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
C、碳储量指的是某个时间点生态系统中碳元素的储备量;阔叶凋落物更易被分解为可溶性有机碳和微小植物残片,并传输到土壤中并稳定储存,C正确;
D、碳汇是指吸收大气中CO2的过程或活动,生态系统碳储量主要包括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樟子松人工林的碳储量等于植被碳储量与土壤碳储量之和,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生态环境和生态工程的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20.生态工程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如图为某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生物富集系数=生物体内微塑料浓度/水体中微塑料浓度。
A.植物吸收微塑料后,微塑料会沿着食物链双向传递
B.以纸质包装代替塑料包装的原因是前者更易被分解者分解
C.图中鱼类微塑料富集系数较高与其所处营养级有关
D.并不是体内含有微塑料的生物都对微塑料有富集作用
【考点】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专题】坐标曲线图;生态环境.
【答案】A
【分析】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解答】解:A、植物吸收微塑料后,微塑料会沿着食物链单向传递,A错误;
B、塑料不易被分解,形成产生“白色”污染,因此以纸质包装代替塑料包装的原因是前者更易被分解者分解,B正确;
C、鱼类的营养级较高,微塑料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逐渐积累,因此图中鱼类微塑料富集系数较高于其所处营养级有关,C正确;
D、腹足纲生物的平均微塑料生物富集系数小于1,所以,并不是体内含有微塑料的生物都对微塑料有富集作用,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工程的实例,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二.解答题(共5小题)
2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请回答下列有关黄河保护的问题。
(1)如图是黄河流域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轻度污染后净化作用的示意图。在该河流的AB段,溶解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藻类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 ,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是  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大量的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繁殖 。
(2)黄河流域也曾被重工业中的有毒物质重度污染,且自身的净化作用已不足以消除有毒物质,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在治理黄河移除这些有毒物质时,应该选择对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并合理布设,这是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  自生 原理。
(3)为充分利用黄河流域的盐碱地,科学家在盐碱地地区开创了“上粮下藕、藕鱼套养”的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在盐碱地开挖鱼塘,挖出的泥土在鱼塘边堆成台田种植作物,鱼塘中养殖咸水鱼并种藕。这种“上粮下藕”模式是利用了群落的  水平 结构实现立体复合种养。在粮食区还可设置一些鸟巢,招引更多的鸟类防治害虫,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 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动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调查台田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适宜采用的方法是  取样器取样法 。
(4)在黄河湿地大量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温室效应,请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大量植树造林可以增加CO2的吸收速率 。
【考点】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群落的空间结构;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物质循环.
【专题】正推法;生态工程.
【答案】(1)藻类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 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大量的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繁殖
(2)自生
(3)水平 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动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取样器取样法
(4)大量植树造林可以增加CO2的吸收速率
【分析】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解答】解:(1)AB段藻类减少,释放的氧气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消耗了更多的氧气,因此水体中溶解氧减少。由于AB段细菌将有机物分解形成了较多的等无机盐离子,为藻类生长繁殖提供的无机盐增加,因此BC段藻类大量繁殖。
(2)“不足以消除”表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被破坏,移除有毒物质,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生长繁殖的条件,遵循自生原理。
(3)“上粮下藕”是指鱼塘种藕,在鱼塘旁边的台田种植作物,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在粮食区还可设置一些鸟巢,招引更多的鸟类防治害虫,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动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调查台田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适宜采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
(4)温室效应主要是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导致。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大量植树造林可以增加CO2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生物群落的吸收速率。
故答案为:
(1)藻类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 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大量的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繁殖
(2)自生
(3)水平 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动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取样器取样法
(4)大量植树造林可以增加CO2的吸收速率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河流生态缓冲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的连接带,在减少径流水污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某省淡水养殖塘多分布在缓冲带,养殖过程若直接排放含有大量氮、磷污染物的尾水,会导致河流生态缓冲带的物种多样性下降,生态功能退化,引起河流富营养化。
(1)近年来,我国河流生态治理从单一的水质治理转变为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恢复生态系统的  结构和功能 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从而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可实现河流长治久清。河流生态缓冲带的修复重点是恢复植物群落,在植物选择上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选择耐涝植物;优先选择本地优势种;选择对氮、磷等污染物去除能力较强的植物;多种植被搭配,提高物种多样性 (答两点)。
(2)将养殖尾水汇入种植有沉水植物的人工湿地,可以强化生态缓冲带净化水质的作用。治理前需降低水体浊度,其目的是  增强水中光照强度,有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长,吸收氮、磷污染物 ,后期维护管理中还需要通过人工收割沉水植物,控制其密度以达到更佳的净水效果,其原因是  沉水植物在较低的种群密度下,增长速度较快,有效吸收尾水中的无机盐;防止枯枝落叶被分解后再次污染水体 。
(3)生态治理人员使用生态牧养箱养鱼,使鱼与沉水植物分开,根据沉水植物的生长状况不断调整生态牧养箱的位置使鱼摄食沉水植物,生态牧养技术解决了人工收割产生的  高养护费用、人工干扰 问题。与传统的鱼放养相比,生态牧养技术还强化尾水到沉水植物再到鱼的物质流向,从而  有效增加鱼产量 。
【考点】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答案】(1)结构和功能 选择耐涝植物;优先选择本地优势种;选择对氮、磷等污染物去除能力较强的植物;多种植被搭配,提高物种多样性
(2)增强水中光照强度,有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长,吸收氮、磷污染物 沉水植物在较低的种群密度下,增长速度较快,有效吸收尾水中的无机盐;防止枯枝落叶被分解后再次污染水体
(3)高养护费用、人工干扰 有效增加鱼产量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正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才能维持相对稳定,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解答】解:(1)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目的是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需要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实现河流长治久清,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故河流生态治理的首要任务是降低干扰强度。在植物选择上需要考虑选择耐涝植物;优先选择本地优势种;选择对氮、磷等污染物去除能力较强的植物;多种植被搭配,提高物种多样性。
(2)治理前期为了增强水体中光照强度,促进沉水植物的生长,吸收氮、磷污染物,增加水体透明度;在较低的种群密度下,沉水植物增长速度较快,能有效吸收尾水中的无机盐;防止枯枝落叶被分解后再次污染水体,后期维护管理中还需通过人工收割沉水植物控制其密度。
(3)生态治理人员使用生态牧养箱养鱼,使鱼摄食沉水植物,从而解决了人工收割产生的高养护费用、人为干扰等问题。生态牧养技术还强化了尾水到沉水植物再到鱼的物质流向,其优势是有效增加鱼产量,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故答案为:
(1)结构和功能 选择耐涝植物;优先选择本地优势种;选择对氮、磷等污染物去除能力较强的植物;多种植被搭配,提高物种多样性
(2)增强水中光照强度,有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长,吸收氮、磷污染物 沉水植物在较低的种群密度下,增长速度较快,有效吸收尾水中的无机盐;防止枯枝落叶被分解后再次污染水体
(3)高养护费用、人工干扰 有效增加鱼产量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等特征、群落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分析题中信息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并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是学习的窍门。
23.汕头市牛田洋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盛产南美白对虾、青蟹、牡蛎等水产品。牛田洋南美白对虾养殖区采用人工湿地生态环境净化池,实现养殖废水向海区零排放,保证了示范区内养殖产品的无公害和质量安全,使牛田洋成了健康安全养殖产品的标签,养殖区平均年亩产南美白对虾650kg。回答下列问题:
(1)放养密度是影响南美白对虾产量的重要因素,放养密度过高易导致个体之间竞争  空间和资源 的现象加剧,且过量投喂影响水质,从而降低南美白对虾产量。
(2)生物絮团养殖是近年来兴起的养殖模式。该技术向养殖水体添加碳源和微生物,微生物与有机碎屑相互作用形成微小聚团悬浮在水中,将水体中的氨氮转化为菌体蛋白,稳定并改善水质。与传统的投喂方式相比,生物絮团养殖南美白对虾的优势主要有  避免出现水体富营养化;提高饵料的利用率等 (答出两点即可)。
(3)牛田洋某示范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养殖池湿地尾水处理系统。该系统包含多个功能区,实现养殖废水向海区零排放。
①养殖池数量不宜串联过多,否则容易出现水体  富营养化 ,降低对虾的产量。
②沉淀池内设置水生植物浮床,净化池养殖贝类,通过  种间竞争以及捕食 的种间关系,使洁水池中的藻类数量得到有效控制。
③若监测到洁水池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等物质含量超标,可调节  补水和排水区 的功能区解决这一问题。
【考点】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
【答案】(1)空间和资源
(2)避免出现水体富营养化;提高饵料的利用率等
(3)富营养化 种间竞争以及捕食 补水和排水区
【分析】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种间竞争,互利共生,原始合作以及寄生。
【解答】解:(1)种群密度会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变化,当种群数量过多时,个体之间竞争空间和资源的现象会加剧。
(2)与传统的投喂方式相比,生物絮团养殖南美白对虾的优势主要有避免出现水体富营养化;提高饵料的利用率等。
(3)①养殖池湿地尾水处理系统中养殖池数量不宜串联过多,不然容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
②设置水生植物浮床,净化池养殖贝类,可以通过植物与藻类竞争空间与资源以及贝类捕食藻类等因素使洁水池中的藻类数量得到有效控制。
③由图可知,洁水池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等物质含量超标,可调节补水和排水区的功能区解决这一问题,适当的更换水体以及排除污水。
故答案为:
(1)空间和资源
(2)避免出现水体富营养化;提高饵料的利用率等
(3)富营养化 种间竞争以及捕食 补水和排水区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4.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有研究表明,多年来的高强度开发、粗放式利用让长江不堪重负,流域生态功能退化,白鳍豚、白鲟、长江鲥鱼等长江特有鱼类已宣布功能性灭绝,位于长江食物链顶层的珍稀物种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也岌岌可危。为保护和恢复长江生物多样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请回答下列问题;
(1)轮船活动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长江受到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物的含量在长江江豚体内比在其他低营养级生物体内更多的原因是  重金属污染物可通过生物富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这也是造成江豚死亡的原因之一。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保护措施属于  就地 保护,可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利用江豚的超声捕食进行仿生学研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中的  非实用意义的 价值。
(2)2022年科考结果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已达1249头。这是长江江豚种群数量首次实现止跌回升,从种群数量特征角度分析,江豚种群数量实现止跌回升的直接原因是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
(3)为了进一步提升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有人提出:可大量围捕生长在长江流域的本土大型肉食性鱼类。你认为该方案可行吗?请你对该方案作出判断,并用“收割理论”的主要观点说明判断理由: 不可行,依据“收割理论”,大型肉食性鱼类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鱼类,这样就会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鱼类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鱼类的形成腾出空间,其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
(4)长江十年禁渔令实施后,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人工养殖。养殖的草鱼除饲料外还以轮叶黑藻和苦草为食。科研人员对草鱼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表所示。(字母为能量值,单位是KJ/(cm2 a))
轮叶黑藻和苦草同化的能量 草鱼摄入食物中的能量 草鱼同化饲料中的能量 草鱼粪便中的能量 草鱼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草鱼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a b c d ? e
据表分析,草鱼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  b﹣d﹣e KJ/(cm2 a)(用表中字母表示),从轮叶黑藻和苦草到草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b﹣d﹣c)÷a ×100%(用表中字母表示)。
【考点】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价值;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护措施;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
【专题】表格数据类简答题;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答案】(1)重金属污染物可通过生物富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就地 非实用意义的
(2)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3)不可行,依据“收割理论”,大型肉食性鱼类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鱼类,这样就会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鱼类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鱼类的形成腾出空间,其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4)b﹣d﹣e (b﹣d﹣c)÷a
【分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直接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间接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潜在价值:今天还未被利用的哪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是不可估量的。
【解答】解:(1)轮船活动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长江受到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物的含量在长江江豚体内比在其他低营养级生物体内更多的原因是重金属污染物可通过生物富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食物链越靠后生物体内的重金属污染物含量越多,这也是造成江豚死亡的原因之一。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保护措施属于就地保护,可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利用江豚的超声捕食进行仿生学研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中的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2)种群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和年龄结构、性别比例,2022年科考结果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已达1249头。这是长江江豚种群数量首次实现止跌回升,从种群数量特征角度分析,江豚种群数量实现止跌回升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3)为了进一步提升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有人提出:可大量围捕生长在长江流域的本土大型肉食性鱼类,该方案是不可行的,依据“收割理论”,大型肉食性鱼类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鱼类,这样就会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鱼类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鱼类的形成腾出空间,其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4)草鱼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草鱼摄入食物中的能量—草鱼粪便中的能量—草鱼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结合表格,草鱼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b﹣d﹣eKJ/(cm2 a),能量传递效率为相邻营养级同化量之比,故从轮叶黑藻和苦草到草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d﹣c)÷a×100%。
故答案为:
(1)重金属污染物可通过生物富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就地 非实用意义的
(2)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3)不可行,依据“收割理论”,大型肉食性鱼类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鱼类,这样就会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鱼类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鱼类的形成腾出空间,其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4)b﹣d﹣e (b﹣d﹣c)÷a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5.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科学的基本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以前某农村农作物秸秆都是作为燃料燃烧,而农户和家畜的粪便等均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农田,后来逐步开始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如图是现在当地生态工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工程是人类学习自然生态系统“智慧”的结晶,其以生态系统的  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 为基础。如图所示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原理有  循环、整体、协调 。
(2)家畜的粪肥可以促进农作物生长,有人认为是家畜粪肥中的能量流入了农作物中,该说法  不合理 (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  家畜粪肥中的能量只能被分解者利用,而不能流入植物,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后,产生的无机盐可被植物体吸收用于有机物的合成 。
(3)农作物秸秆自然分解,所含的能量最终以  热能 形式散失,而通过上述生态工程,将农作物秸秆投入沼气池生产沼气,这样通过改变能量流动的  方向 ,使人类获得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4)农作物的秸秆可作为饲料饲喂家畜,再将家畜粪便作为肥料投放到农田,与将稻秆焚烧后用草木灰回田的方式比较,除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外,还有  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减少环境污染 的优点(答两点)。
【考点】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生态工程.
【答案】(1)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 循环、整体、协调
(2)不合理 家畜粪肥中的能量只能被分解者利用,而不能流入植物,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后,产生的无机盐可被植物体 吸收用于有机物的合成
(3)热能 方向
(4)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减少环境污染
【分析】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为: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
1、自生: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
2、循环: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
3、协调: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4、整体: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也需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的影响力,考虑社会习惯、法律制度等。
【解答】解:(1)生态工程建设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而进行的自然生态恢复和人工生态建设的技术手段,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上图所示生态农业中家畜的粪便用于沼气生产,沼渣、沼液用于肥田,沼渣还可以作为食用菌的饲料,菌渣可用作家畜的饲料,因此遵循了循环原理;该区域各个系统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考虑了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因此遵循了整体原理;该区域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因此遵循了协调原理。
(2)家畜粪肥中的能量只能被分解者利用,而不能流入植物,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后,产生的无机盐可被植物体吸收用于有机物的合成,因此家畜粪肥中的能量流入了农作物的说法不合理。
(3)农作物秸秆自然分解,是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完成的,所含的能量最终以热量的形式散失。通过上述生态工程,将农作物秸秆投入沼气池生产沼气,这样通过改变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与将稻秆焚烧后用草木灰还田相比,该方式除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外,还具有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减少环境污染的优点。
故答案为:
(1)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 循环、整体、协调
(2)不合理 家畜粪肥中的能量只能被分解者利用,而不能流入植物,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后,产生的无机盐可被植物体 吸收用于有机物的合成
(3)热能 方向
(4)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减少环境污染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生态工程的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