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李复威散文(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李复威散文(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李复威散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背篓情
李复威
①出发的傍晚,我们一行人早早来到遵义火车站。站外的小广场上已排起一条条通往各地的候车“长龙”。我注意到,队伍四周游移着一些肩负背篓的人。身边的旅客告诉我,那是为挣脚力钱而帮忙送站的。也许是发现我们携带的小箱小包较多,一位背篓老人拄着一根光溜的木棍径直向我们走来。他不停地嚷着:“同志,用不用送站?”
②此刻,我正为携带的小件行李太多而发愁,急忙向老人招手示意:“老大爷,您管送站,您身子骨行吗?”
③“没得问题!”老人见我主动招呼他,显得分外积极。他用劲拍拍胸脯,又补充一句,“没得问题!”
④“送这一趟多少钱?”
⑤“便宜得很,5元钱。”
⑥我以前上过这方面的“当”,“一趟”和“一件”一定要事先强调清楚,“是一趟5元,还是一件5元?”
⑦“你这位同志真会开玩笑,哪里会一件5元这么贵哟,是一趟。”老人点了点我们身边横七竖八的小件行李……“同志,你这件数是多一些,该算一趟半钱。这样喽,我优惠一下,归了包堆就算7元钱。”我点点头,又担心他一个人应付不过来:“要不要再叫一位?”
⑧他一听我这么说,连连摆手,“不用!不用!你尽管放心。”老人在我身旁放下背篓,把它倒扣在地上,坐在了上面。
⑨我乘机打量了一下老人,看上去60岁光景,宽宽的脸膛堆满皱纹,泛着黝黑的亮光。老人穿着一身洗得发白、打了补丁的军衣裤,头上缠着黑布带,腰间系着粗蓝布围裙,手上戴着破口的手套。满身的尘土,看得出送站活路的艰辛。
⑩老人倚坐的背篓也引起我的注意。黄褐色的竹篾表皮已经被磨损得异常光滑,篓顶的边沿用旧布绕裹着,中间有明显的破折处是用塑料胶条修补的。背篓已经歪斜变形了。这在一般家庭里,早就该被淘汰了。
过了一会儿,老人主动和我搭讪:“同志,听你说得像是……北京话,你这是去……”
“回北京。”“我的男娃儿也在你们北京。”“打工?”“不是的,是读书……上的北京大学。”我一听,惊讶得差点叫出声来。此刻,一种偏见在我头脑中迅速发酵——我的确很难将眼前的这位背篓老人与全国最高学府的精英学子联系起来。
我问老人,孩子都这么大了,上了大学,您为何还要出来“送站”打工?都这把年纪了,该享享福了,“您老要善待自己”。
“哪样自己?”“善待自己,就是自己对自己好一些。”
这个话题一开,引起老人连珠炮似的感慨:“同志,你想想,要培养这么一个学生,就算国家给娃儿补助一些,能少得了花钱?听娃儿说,你们那个城市大,东西贵,花销也多。娃儿要买些书,多少有点应酬,放假想去外地见见世面。娃儿想去打点临时工。我想让他专心读书,长点真本事,去报答国家的大恩。”
老人这些扑面而来的、发自肺腑的滔滔话语——来自社会底层的、浸润着泥土气息和劳动汗渍的心声,在反复地冲击着我头脑中那些貌似天经地义的世俗的积垢。一个满面尘污、衣衫不整、肩负破烂背篓的“卑贱者”的、强劲的、高贵的生命之光,直射入我的心魂间……
说着说着,候车的队伍骚动起来。往前一望,原来检票员已经到位,开始进站了。只见老人赶忙把箱包一一放入背篓内,双肩挎上背带,一提劲利索地站了起来。我左手拉着一个小箱子,右手在老人身后托抬着背篓,缓缓地随着队伍前进。面对层层的阶梯,老人弓腰拄棍艰难地挪动着,一步又一步,嘴里发出用足气力的哼哧声……我真后悔 。可又想到,找了年轻人,这几元钱就没法落到老人的兜里了,我感觉心口有点痛……
湿潮的冬夜,老人满脸汗水,我掏出纸巾给他擦擦前额,老人深情地瞥了我一眼,向我摇摇头。看着老人弯驼的身影和沉重的步履,那一瞬间,我内心深处爆发出一种难以抑制的敬仰之情。
火车渐渐加速了,突然,见老人扔下背篓追赶上来,举着一只手大声地喊道,“不对头!同志,你给的钱多了,这样不行……”我把头使劲伸出窗外,扯着嗓门喊道:“老大爷,换……换个……背篓……”
火车渐行渐远,老人扬着手还在喊叫什么。在茫茫夜色的斑驳灯火中,我凝望着老人缓缓逝去的身影,凝望着老人身旁那歪斜的背篓……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参照提示,填写表格。
故事情节 “我”的情感态度
“我”遇见背篓老人 怀疑
“我”与老人谈价 ①
② 惊讶
老人为“我”送站 ③
④ 敬仰
2.文章 段写道“我真后悔 ”,“我”在后悔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并说明理由。
3.结合语境,从描写的角度,品味文中划线句子。
①黄褐色的竹篾表皮已经被磨损得异常光滑,篓顶的边沿用旧布绕裹着,中间有明显的破折处是用塑料胶条修补的。
②一个满面尘污、衣衫不整、肩负破烂背篓的“卑贱者”的、强劲的、高贵的生命之光,直射入我的心魂间……
4.读完这篇文章,你也许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穷苦、无私、同情、敬佩、家国情怀……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体验,围绕其中两个词语,谈谈你的感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决策
李复威
①早年,我看过一部北极母狐把长大的小狐赶出家去自谋生路的纪录片:母狐用嘴“撕咬”着小狐们,让它们离开家穴。小狐们不停地回头望着母亲,期待着母亲回心转意。看着看着,我的眼眶也湿润了,心中竟然也暗自斥骂母狐的“残忍”。
②于是,我想起了自己少年时代的一段难忘经历。
③15岁那年,我初中毕业。那天,父亲出席了我的毕业典礼。回家路上,我拿着毕业证书,在父亲身后蹦跳着。突然,父亲停下脚步一本正经地问我,愿意离开家去外面闯闯吗 问题来得太突然,又十分严峻,我诧异地看了看父亲凝重的面容,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当天,我满脑子都在转悠着父亲的问话,捉摸着,猜测着……
④当晚,我在床上辗转反侧。邻屋传来父母亲的对话:
⑤“真打算把小威送到北京去念书。”
⑥“他刚15岁,没离开过一天家,你思心让他去寄,寄……”
⑦“寄人篱下……孩子总留在父母身边,太娇惯,没出息……放心吧,亲姐还能亏待弟弟。”
⑧“三个女儿都让你送走了,身边就剩下这个根。你的肝疼又越来越厉害……你舍得,我舍不得……”母亲的抱怨中夹杂着恳求,有些哽咽了。
⑨很久,才听到父亲坚毅、果断地说:“要为孩子的长远想想……”
⑩我顿时明白了,父亲打算让我投奔北京的姐姐继续学习。
一听说要去北京,我偷偷乐了。首都、天安门、故宫、颐和园、长城……
第二天,父亲和我拎着包被去了市中心的一家拍卖行,当掉了家里最值钱的东西……
在回家的路上,父亲接住我的肩走着。突然,父亲一把抓住我的手,仰着头激动地喊道:“孩子,你看!”只见一群鸽子飞过来。它们映着蓝天,沐着阳光翱翔着……小小年纪的我当时哪里懂得,这是父亲在用无声的语言传递着他内心的呼唤:孩子,也去展翅飞吧!
为了我的出行,父母操碎了心。母亲匆匆为我赶制了一件厚棉背心,并让我带走家中最好的一床棉被,还在我的内裤里,用针缝了小口袋,在袋口钉上一排按扣。她让我把随身不用的整钱放在袋内,“这样,谁也甭想偷走”。父亲则马不停蹄地给我迁户口,办手续,购车票。那时贵州还没有铁路。我要先坐车到广西凭祥,然后坐火车去武汉,再转赴北京。旅程的遥远,换乘的复杂,父母的担忧,弄得我也有些畏惧了……
一个星期之后,我就匆匆启程了。临行那天,父母亲送我到车站。一路上父亲始终微笑着畅聊他小时候是怎样离家求学的,母亲则满腹心事地低头跟在后面,一言不发。
汽车缓缓启动了。隔着车窗我不停地挥动着手。就在这时刹那间,我似乎才发现父亲有些微驼,双鬓也爬上了稀疏的白发。我的心紧了一下。父亲微笑着看我,用眼神向我告别。我的眼睛湿润了。就这样父母亲慢慢变远了,远了……
当晚,我在凭祥火车站附近的一家简易旅店留宿。能容九个人的大房间空空荡荡,昏暗的灯光看不清墙上的贴画。人生地不熟的我早早就和衣躺下了。我难以入睡。在窗外熙熙攘攘的叫卖声中,在脏兮兮的被子散发的异味中,我生平第一次感到了孤独,第一次想家……
终于到了!我拎着父亲用过的旧箱子,一路小跑出了火车站,瞪大着眼睛“扫描”眼前新鲜的一切。按照父亲在家时的嘱咐,我叫了一辆三轮车,操着不着调的北京话,背诵了一遍要去的地址,并反复询问要多少车费。
到了!面对姐姐家关闭的绿漆大门,我踌躇了。我告诫自己,父亲让我迈出了这一步,今后就只能看自己的了。抬起头来,勇敢地去面对吧。我走上前去,“笃!笃!笃!”我使劲地敲响了门……
(有删改)
5.请补充概括“我”少年时代的那段难忘经历。
① →听到邻屋父母亲的对话,得知父亲要“我”去北京→父母为“我”的出行做准备,操碎心→② →“我”独宿旅店,终于到了北京
6.文章标题“父亲的决策”具体指什么?
7.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8.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9.你从文章最后一段画线部分中读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布挎包·小马扎·针线盒
李复威
①在我们家,一提起母亲的“老三样”布挎包!小马扎!针线盒!无人不知。这是我母亲的遗物,也是我家的宝贝。
②据母亲说,这布挎包、小马扎和针线盒是抗战逃难时从老家带出来的,从东北到西南,流浪了大半个中国。布挎包用早年流行的阴丹蓝布头拼接缝制,肥肥大大。小马扎的木桩磨得油亮,四根帆布带不知换了多少次。一个精致的铁皮糖果盆被当作针线盒。
③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们家从重庆搬迁到了贵阳。那年我刚十二岁。父亲工资微薄,母亲承受着筹划全家吃穿的巨大压力。街道上设置水站,凭水票排队接水。母亲舍不得花小钱给挑水工,于是用大桶接好水后,再用小铁桶轮番拎到家中,运一桶水要来回跑上三四趟、手上勒出的红印仿佛要渗出鲜血。一次,母亲在厨房蒙面抽泣,大家盘问半天她才吐出真情:“我真笨,买菜多给了人家一角钱,再找人家,摊主不认账了……”这意外的损失,就跟针扎在她心窝上一般、“检讨”了好几天。每次全家外出溜马路或逛公园,母亲总是跟在大家后面,低着头一言不发。我曾问母亲,怎么总是满腹心事?她说:“我得琢磨晚饭全家吃什么?缸里的水还够不够用?该不该叫送煤的了?兜里这点钱能坚持到月底吗?有一样没想周全,家就得‘停摆’了…”那些年,母亲的脸上写着疲惫、落寞、无奈和木讷……
④一次,母亲听说中华北路的一家缝纫社需要添人手,她想去试一试。为这事,父亲和母亲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⑤父亲说:“你年岁已高,身体又不好,出外工作会增添很大的压力……”出乎意料,从未与父亲红过脸的母亲竟然唱起了反调:“我没有读过书识过字,但也想对社会有点用。别小瞧人,我有一双手,能挣点钱养家。国家喇叭里总在号召妇女,得从锅碗瓢盆里解放……”没有文化的母亲,这一次振振有词。
⑥父亲笑了,他把双手举起来作投降状。母亲的激动和倔强,似乎让父亲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惊喜——母亲在时代大潮中觉醒了!父亲后来告诉我们,跟母亲生活了快二十年还从未发现地有这般的“雄心壮志”。
⑦母亲终于如愿,缝纫社录用了她。每天她起得很早,把一天的饭菜做出来,用防蝇网罩住放在饭桌上,然后在挎包里放好中午的干粮、饮用水、小马扎、针线盒,踏踏实实地去上班。
⑧缝纫社的工作分为裁剪、缝制、小活、熨烫四个流程。母亲没有技术,只能分在小活组,负责锁扣眼、钉纽扣等。有一天,我凑巧经过缝纫社门口,不经意地往里瞅了瞅,看见了母亲,她坐在杂乱房间的一角——一个连灯光也够不着的潮湿角落。头上爬满白发的她佝偻着身躯,蜷缩在小小的马扎上,鼻子上架着一副高度老花镜,手上戴着两个顶针在穿针引线。小活组的大姨们正不知在开什么玩笑,爆发出阵阵哄笑声。母亲皱着深深的眉宇,一动不动地缝制着,那么专注。啊,针扎了母亲的手指,她在吮着、吮着……我,一个还不太懂得珍惜亲情的十二三岁的愣头青小子,眼睛也潮乎乎的。晚上母亲回到家里,弓着身子直不起腰。“妈,别干了,累成这个样子,就挣这点塞牙缝的钱……”母亲狠狠地瞥了我一眼,仿佛在说:“娃娃家,懂个哈!”
⑨一天晚上,母亲下班回到家里,一言不发,大家以为缝纫社出了什么事,谁也没敢多言语。母亲在饭桌上一字一句地对大家宣布:“你们看,这是我平生领到的第一份薪水。”她从布挎包里掏出一个用过的信封,拿出几张抻得很平整而又脏兮兮的纸币,一共16元4角8分。母亲自言自语:“我能劳动挣钱了!”她的脸上露出了少见的喜悦之色。过了一会儿,她又大声地说了一句:“感谢国家。我这一辈子,头一回感觉自己还有点用。”那天简简单单的晚餐,大家吃得特别香甜。
⑩过了一年多,这家缝纫社归并到缝纫厂,母亲也转为正式工人。我见过母亲穿着工厂制服照的相片:背着布挎包,拎着小马扎,笑得像一朵盛开的花!
母亲退休后,参加过街道组织的识字班,担任过交通安全宣传员,曾为小区值勤。母亲活到了99岁9个月零9天。母亲去世后,遵照母亲的嘱托,我们将她积攒下来的薪酬回报给了社会。
母亲去世后,我在一个洗得干干净净的包被皮里发现了母亲精心珍藏的布挎包、小马扎和针线盒。啊,刻骨铭心的“老三样”,它见证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在新时代的阳光的沐浴下一段可贵的心魂之旅啊!
窗外,夜空里闪烁的繁星汇聚成一条壮丽的银河。那数不清的星辰,有亮有暗,有大有小,有远有近,但哪一颗都不可缺。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08月11日)
10.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段落 概括事件 人物形象
第 段 母亲用大桶在街道水站接好水后,再用小铁轮番拎到家中 吃苦耐劳
① ②
第④~⑩段 母亲为了挣钱养家,在年岁已高,身体又不好的状况下,说服父亲让自己到缝纫社干小活,一年多后转为正式工人 坚毅勤劳
第 段 ③ ④
11.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⑨段中的画线句。
母亲自言自语:“我能劳动挣钱了!”她的脸上露出了少见的喜悦之色。
12.有人认为选文第 段似乎多余,建议删去。对此,你是有怎样的看法?
13.作者是如何将文中写母亲的许多事,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的?结合内容概括。
14.阅读回答问题。
泰山魂
李复威
①我的相册里珍藏着一张已经发黄的照片。那是四位中年农民,他们肩扛着用床板临时搭就的担架,裸露的上半身发着黝黑的光,微微驼弯的背上淌着条条汗水……每当我翻看这张照片,都会感觉心被什么东西蜇了一下。那是我经受的一次灵魂的洗礼。
②那一天,我和系里的老师们赴泰山旅游。我们背着大包小袋兴致勃勃地开始登山。我仗着年轻力强一路小跑往山上冲去,把同事们远远地甩在后面。没几个回合,就蹲在路边上气不接下气地喘起来。我一回头,发现后面上来一队挑着担子的农民。他们赤裸着上身,脊背驼弯,挑着各种各样的砖瓦石料,每登一级,都会发出闷闷的“嗨哟”声。正值酷暑,不一会儿,擦汗的毛巾就能大把大把地拧出水来,滴在石阶上,瞬间又被蒸发掉。
③刚到中天门,我的胸膛闷涨得仿佛要爆炸一般,双腿像灌了铅,一步也挪不动了。后面的挑夫们都不紧不慢地赶了上来。走在最头里的一位50岁左右的中年汉子也在歇脚,他身板结实,目光有神,脸上是凸凹的皱纹。不多久,又赶上来一位小伙子,他十分轻声地喊了老汉一声“爹”。
④老汉对我说:“小伙儿,不能像你这样爬山。要沉下心来,一步一步,步步有根。”
⑤几句攀谈,我了解到他们是附近的农户。因山上要扩建宾馆,他们就集体出来打工。
⑥我好奇地问:“一天能挣多少钱?”他告诉我:“不按天,论斤称。”“那一斤给多少?”
⑦过了半天,他才支支吾吾跟我耳语:“就几分钱。”我差一点吼出声来:“这么重的活;这么一点报酬,你们也干?”
⑧“养家糊口呗。”停了一会儿,他又补充一句,“这也是为国家做贡献。”
⑨我无语了……
⑩以蜗牛速度爬山的我,感觉自己的背包成了累赘。老汉示意我把背包放到他的担子上。
“那我付钱,行不?”他不说话,狠狠地瞪了我一眼。他儿子“抢”了我的行李,还附带问我一句:“有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我太累了,半推半就地把行李交给他们。我跟在他们后面艰难地爬登着。心里犯着嘀咕,听说泰山上做小买卖的,心可黑了,漫天要价。我真怕人家狮子大开口。
好容易挨到了山顶上,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儿子气喘吁吁跑过来,把背包、水壶交给我。我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他就不见了人影。
大家刚刚安顿下来,突然,同行的一位老师突发急病,老师们急匆匆请来山顶宾馆医务室的大夫。他观察了好一会儿,告诉我们山上的医疗条件极为有限,还是赶快送往山下的医院稳妥。一听说要下山,大家全傻了。刚艰难地爬上山如何下山?搀?抬?抱?扛?以目前的状况都是行不通的。大夫给我们支招,你们赶紧去找泰山挑夫,或许他们有办法。
我灵机一动,三步并作两步奔出,很快就在啃着大饼的民工中找到老汉,刚把紧急的情况向他说明,他噌地站了起来:“带路,救人要紧!”并约了三个同伴,借来一个床板和一床被子,准备出发。
四个民工出力,这工钱肯定不会少要。我拿出一小叠钞票:“大叔,这一趟要多少工钱?”老汉紧绷着脸:“救人要紧!”
我紧追上去,把一沓钱塞在他手中。他瞪了我一眼,快速地抽出几张,余下的一股脑儿塞给我:“俺们留下一顿大饼钱,够了。”
迎着扑面的热浪,四位民工每人把住一个角扛在肩上,急匆匆出发了。骄阳下,他们裸露的微驼的背上的汗水,像黑夜里的光,晃得我心神微动。咔嚓!我快速摁下相机的快门,记录下这珍贵的瞬间。
我仰天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只见蔚蓝的天际,已经透出一抹殷红的晚霞……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1月10日,有删改)
(1)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句子。
①他噌地站了起来:“带路,救人要紧!”(赏析加点字)
②骄阳下,他们裸露的微驼的背上的汗水,像黑夜里的光,晃得我心神微动。(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2)文中的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写出两点即可)
(3)文中老汉的儿子似乎可有可无,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一人物?请简要分析。
(4)文章以《泰山魂》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书梦
李复威
①少年求学时,有过许多美好飘逸的梦,而书梦,是我日思夜想、追求不辍的梦,是我魂牵终生、矢志不渝的梦。
②上小学时,一次,父亲带我去他的朋友家做客。稚气未脱的我走进那位老伯家的书房,顿时被“吓”住了。宽阔高大的屋子的四围,是顶天立地的书架,架上满满堆码着高低不齐的图书。站在房中央仿佛置身在书的“天井”之中,有一种令人“恐惧”的压迫感——似乎周围的书籍随时都会坍塌下来。
③父亲告诉我,老伯是大学教师。他这一生就是读书、教书、写书。书,是他的命根。
④书,扎根在了我幼小的心灵中。
⑤上初中时,我对文学着迷。学校的图书馆是我经常出入的宝地。那时,我喜欢上了外国诗歌,尤其崇仰俄国诗人普希金。我想,要是有一本普希金诗集,那该有多好啊!
⑥就在这“求书若渴”的时刻,发生了令我“心惊肉跳”的事件。
⑦那时,我常光顾全市唯一的新华书店。一次,我在书店文学柜架的最上方发现了孤零零的一本《普希金诗选》。我走到一位瘦高个男售书员面前,带着恳求的语气:“对不起,我今天没带钱,能不能帮我把书留到明天……”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就拒绝了:“书店还没有为读者预留图书的规矩。刚刚还有人打电话来查询这本书,只能是谁先来就卖给谁了。”
⑧这时,打烊的铃声响起,整个书店就只剩下我一个顾客了。我拿着书久久不愿离去。售书员几次催促,我只能十分不情愿地把书放回柜架,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
⑨第二天放学后,我带着钱急匆匆赶往书店。刚一进门,就看见那位瘦高个男售书员冲我跑过来,嘴里喊道:“经理,就是他!”我本能地退缩着,一头雾水。只见从书店办公室里走出一位女同志,她一脸严肃地走到我跟前:“同学,你昨天晚上是最后一个离开书店的吗?”
⑩我急了:“你们怀疑是我把书拿走了?”她仍是一脸严肃,没有做任何表示。
我更急了:“我今天是带着钱来买这本书的。”我忙着掏出文具盒中放的钱。我急得几乎要哭出声来。女经理问我是哪个学校的,班主任叫什么名字。我心中没有鬼,一一回答。不一会儿,班主任张老师就赶来了。他了解了事情的原委,跟经理表示,要单独和学生谈谈。我告诉老师,“昨晚我离开时把书放回书架了,我保证!我发誓!”张老师于是向经理建议:“这样吧,我们大家再认真找一找。”就这样,四五个人围着“文学类”书柜又翻腾一遍,一本一本地抖动,一本一本地翻找……
我站在一旁,忐忑不安地等候着。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那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的人生中,最漫长的几分钟。我有些紧张了,万一真找不到,我跳进黄河也难洗清了。我的脸涨得通红,仿佛能听见自己咚咚的心跳声。
“找到了!找到了!在这旮旯……”那位瘦高个男售书员,举着书大声嚷道。我的心猛地落地了。
我急忙掏出钱来:“我买这本诗选!”女经理诡秘地笑了笑,举着书“馋”我:“不卖给你。”
只见女经理走到老师跟前耳语了几句。然后,她郑重其事地,仿佛在宣布一个重大决定:“我买下这本《普希金诗选》——”我一听心凉了半截,怎么会这样?似乎是故意停顿了一下,经理口风一转,面带微笑,对着我大声喊道:“赠送给——你!看来你是一个爱读书的学生,祝愿书籍永远成为你最贴心的朋友。”我喜出望外,激动得不知该说什么。我用双手接过书贴在胸前,向经理和书店的同志鞠了一个躬“谢谢!谢谢!”
我带着圆梦的激动,紧攥着诗选兴冲冲走出书店,回头看了看橱窗的美术字赫然入目:一侧——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另一侧——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伫立,凝视良久。
就这样,书籍成为我寸步难离的挚爱、耳提面命的恩师和铁面无情的诤友,书梦,开凿了一条让我永不停歇地寻求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航道。
15.选文⑦— 段围绕《普希金诗选》发生了“心惊肉跳”的事件。请仔细阅读,根据提示将下面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1)
(2)售书员拒绝保留诗选,“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书店;
(3)
(4)女经理找到“我”的班主任,大家共同找寻诗选;
(5)找到诗选后,女经理买下诗选并送给“我”。
16.一篇文章发表前会进行多次删改。仔细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说说修改之后好在哪里。
原稿:我站在一旁,忐忑不安地等候着。那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的人生中,最漫长的几分钟。
改定稿:我站在一旁,忐忑不安地等候着。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那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的人生中,最漫长的几分钟。
17.本文主要写“我”买《普希金诗选》的经历,却先写了父亲带“我”去老伯家做客。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18.好的标题能为文章增色不少。选文以“书梦”为标题有哪些妙处?
答案
1. 担心 “我”与老人闲聊 心痛 “我”看到老人弯驼的身影和沉重的步伐(或看到老人因供儿子读书而付出的艰辛等) 2.没有找一位年轻的背楼工送站,别把老人累坏了。
理由:下文提到,如果找了年轻背篓工,钱就没法落到老人的兜里,就帮不到老人了。可知作者当时内心矛盾,他又想帮老人,又觉得老人辛苦。也由此可知,作者当时内心后悔找了老人,没有找年轻的背篓工,所以要这样填。 3.①这里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描写了老人的背篓,竹篾表皮的磨损,篓顶的边沿用旧布绕裹着,背篓上修补的痕迹,都写出了背篓的破旧,体现了老人的节俭与辛苦。
②这里运用了外貌描写,满面尘污、衣衫不整、肩负破烂,塑造出一个生活艰辛的背篓工形象,赞美了这样一位背篓工却有着强劲的高尚的精神,表达了“我”对老人的敬佩之情。 4.示例一:文中的父亲生活穷苦,他家境贫寒,衣着破旧,即使背篓非常破旧都没舍得换掉,让我觉得他的生活很不容易。同时也让我意识到,我们更应该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为了供儿子在北京上学,他不顾艰辛,在外劳累奔波,对儿子无私付出,让我感受到了他对孩子深深的父爱。父爱是伟大的,我的父亲也为了我的成长在奔波,我应该给予他更多理解。
示例二:文中的背篓工,生活艰辛,工作认真,即使那么大岁数,还在外奔波,他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自己在北京上大学的儿子,这让作者无比敬佩。我也很佩服老人,他能吃苦,而且他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同时,文中还提到“我想让他专心读书,长点真本事,去报答国家的大恩”,他希望孩子要懂得报效祖国,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我们读书,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我们的祖国,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也应该懂得学有所成以后,要报效祖国。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结合⑦段中“我点点头,又担心他一个人应付不过来:‘要不要再叫一位?’”可概括为:担心;
第二空,结合 段中“‘回北京。’‘我的男娃儿也在你们北京。’‘打工?’‘不是的,是读书……上的北京大学。’我一听,惊讶得差点叫出声来”可概括为:“我”与老人闲聊;
第三空,结合 段中“说着说着,候车的队伍骚动起来。往前一望,原来检票员已经到位,开始进站了。只见老人赶忙把箱包一一放入背篓内,双肩挎上背带,一提劲利索地站了起来。我左手拉着一个小箱子,右手在老人身后托抬着背篓,缓缓地随着队伍前进。面对层层的阶梯,老人弓腰拄棍艰难地挪动着,一步又一步,嘴里发出用足气力的哼哧声……我真后悔……可又想到,找了年轻人,这几元钱就没法落到老人的兜里了,我感觉心口有点痛……”可概括为:心痛;
第四空,结合 段中“湿潮的冬夜,老人满脸汗水,我掏出纸巾给他擦擦前额,老人深情地瞥了我一眼,向我摇摇头。看着老人弯驼的身影和沉重的步履,那一瞬间,我内心深处爆发出一种难以抑制的敬仰之情”可概括为:“我”看到老人弯驼的身影和沉重的步伐。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 段中“说着说着,候车的队伍骚动起来。往前一望,原来检票员已经到位,开始进站了。只见老人赶忙把箱包一一放入背篓内,双肩挎上背带,一提劲利索地站了起来。我左手拉着一个小箱子,右手在老人身后托抬着背篓,缓缓地随着队伍前进。面对层层的阶梯,老人弓腰拄棍艰难地挪动着,一步又一步,嘴里发出用足气力的哼哧声……我真后悔 。可又想到,找了年轻人,这几元钱就没法落到老人的兜里了,我感觉心口有点痛……”的内容,由“可又想到,找了年轻人,这几元钱就没法落到老人的兜里了”可知,“我”后悔的是没有找一位年轻的背楼工送站,别把老人累坏了。根据上下文,作者描述了老人为了供孩子上学而辛苦打工的情景,特别是他年迈的身躯和破烂的背篓,都显示了老人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当老人为了挣取微薄的收入而艰难地背着行李时,作者内心的情感由惊讶、偏见逐渐转变为理解和敬仰。在 段中,作者描述了老人艰难地挪动着步伐,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老人辛苦劳作的同情和心疼。作者当时内心矛盾,他又想帮老人,又觉得老人辛苦。据此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解答时,结合句子内容,按照题干要求的角度进行分析。
①结合“黄褐色的竹篾表皮已经被磨损得异常光滑,篓顶的边沿用旧布绕裹着,中间有明显的破折处是用塑料胶条修补的”可知,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细致地描绘背篓的磨损程度、旧布的绕裹以及塑料胶条的修补痕迹,生动地展现了背篓的破旧和老人使用的频繁。这些细节不仅体现了老人的节俭,也间接反映出他辛勤劳动、生活不易的艰辛状态,让读者对老人的生活状况有了更深的体会。
②结合“满面尘污、衣衫不整、肩负破烂背篓”可知,这句话运用了外貌描写和抒情表达。首先,“满面尘污、衣衫不整、肩负破烂”准确地勾勒出了老人的外在形象,凸显了他生活的艰辛和不易。然而,紧接着的“强劲的、高贵的生命之光”则是对老人内在精神的赞美,他虽身处底层,但拥有坚韧不拔、高贵纯洁的精神品质。这种强烈的对比和转折,使老人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深深敬佩和赞美之情。这种情感通过“直射入我的心魂间”这一生动的表达,更加直接地传达给了读者,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赏析。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一行人在遵义火车站准备出发时,遇到一位背篓老人主动前来询问是否需要送站服务。作者由于行李较多,便雇佣了这位老人。在送站过程中,作者注意到老人的背篓破旧不堪,体现了他生活的艰辛和节俭。通过与老人的交谈,作者了解到老人为了供孩子上大学,不辞辛劳地打工挣钱,尽管年事已高,但仍坚持自力更生。老人的高尚品质和坚韧精神深深打动了作者,使他在内心对老人产生了敬佩之情。最后,当火车即将启动时,老人发现作者多给了钱,急忙赶来退还,这一行为再次展现了老人的诚实和善良。整篇文章通过讲述这位背篓老人的故事,赞美了社会底层劳动者的高尚品质和坚韧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他们辛勤付出的理解和尊重。据此结合两个备选词语进行分析叙述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无私”,文章中,背篓老人为了供孩子上大学,不惜年事已高仍坚持打工,他的行动体现了一种深深的无私。他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微薄的收入,只为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这种无私的爱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反思自己在面对家庭责任时是否能够如此无私地付出。在我的生活中,我也曾体验过家人为我无私付出的温暖,这种体验让我更加珍惜家人的爱,也让我更加愿意为家人付出。“敬佩”,文章中的背篓老人虽然身处社会底层,生活艰辛,但他却拥有一种令人敬佩的精神。他勤劳、坚韧、诚实、善良,这些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他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底层劳动者的高尚品质和坚韧精神,也让我更加敬佩那些默默付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也遇到过许多值得敬佩的人,他们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不断前进。这篇文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无私”和“敬佩”这两个词语的内涵。背篓老人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无私的爱和坚韧的精神,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更加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学习这些高尚的品质,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5. 毕业典礼回家路上,父亲问“我”愿不愿意去外面闯一闯 车站送别 6.送我去北京读书 7.以“北极母狐把长大的小狐赶出家去自谋生路”故事,引出下文让我去北京读书的决定,显得新颖,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8.从父亲的决策可知,父亲是一个为孩子做长远打算的人;从父亲搂着“我”的肩膀叫“我”看天上的鸽子可知,父亲是个善于教育孩子的人;从父亲为“我”出行忙前忙后做准备可知,父亲是个爱护子女、细心的人。 9.示例:父亲的决定,给了我勇气和信心,我决定勇敢地面对生活,就从眼前敲响姐姐的家门开始吧!启示:在生活当中,我们要善于体会父母对我们的爱和希冀,努力完善自己,做一个勇于面对生活的人。
【解析】5.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
①空:结合第③段“15岁那年,我初中毕业。那天,父亲出席了我的毕业典礼。回家路上,我拿着毕业证书,在父亲身后蹦跳着。突然,父亲停下脚步一本正经地问我,愿意离开家去外面闯闯吗 问题来得太突然,又十分严峻,我诧异地看了看父亲凝重的面容,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可概括为:毕业典礼回家路上,父亲问“我”愿不愿意去外面闯一闯;
②空:结合第 段“一个星期之后,我就匆匆启程了。临行那天,父母亲送我到车站。一路上父亲始终微笑着畅聊他小时候是怎样离家求学的,母亲则满腹心事地低头跟在后面,一言不发”,第 段“汽车缓缓启动了。隔着车窗我不停地挥动着手。就在这时刹那间,我似乎才发现父亲有些微驼,双鬓也爬上了稀疏的白发。我的心紧了一下。父亲微笑着看我,用眼神向我告别”可概括为:车站送别。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根据文章第④段“真打算把小威送到北京去念书?他刚15岁,没离开过一天家,你忍心让他去寄……寄人篱下?”和第⑤段“父亲是打算让我投奔北京的姐姐继续学业”的内容可知,“父亲的决策”指的是让15岁的“我”投奔北京的姐姐继续读书。
7.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的分析。根据文章第①段“母狐把已长大的小狐们驱赶离家、让小狐去自谋生路的生存景观”的内容可知,文章第①段主要是讲述了母狐把已长大的小狐们驱赶离家、让小狐去自谋生路的生存景观。其作用从内容上看,母狐狸赶走小狐狸是为了让小狐狸可以独自应付外部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帮助小狐狸成长,所以这个故事表明父母真正爱子女,就会放手让孩子独自闯荡,培养孩子独立自强的能力的观点,揭示了文章主题;结构上,为下文父亲决定让15岁的“我”投奔北京的姐姐继续学业,培养“我”的故事做铺垫,暗示了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表达效果上看,文章开篇引用故事,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兴趣。
8.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第⑧段“‘三个女儿都让你送走了,身边就剩下这个根。你的肝疼又越来越厉害……你舍得,我舍不得……’母亲的抱怨中夹杂着恳求,有些哽咽了”,第⑨段“ 很久,才听到父亲坚毅、果断地说:‘要为孩子的长远想想……’”可知,父亲为了“我”的长远着想决定送“我”去北京,由此可看出父亲是一个为孩子做长远打算的人;
结合第 段“在回家的路上,父亲接住我的肩走着。突然,父亲一把抓住我的手,仰着头激动地喊道:‘孩子,你看!’只见一群鸽子飞过来。它们映着蓝天,沐着阳光翱翔着……小小年纪的我当时哪里懂得,这是父亲在用无声的语言传递着他内心的呼唤:孩子,也去展翅飞吧”可知,当父亲看到一群鸽子飞过,搂着“我”的肩膀叫“我”看天上的鸽子可知,父亲是个善于教育孩子的人;
结合第 段“为了我的出行,父母操碎了心。母亲匆匆为我赶制了一件厚棉背心,并让我带走家中最好的一床棉被,还在我的内裤里,用针缝了小口袋,在袋口钉上一排按扣。她让我把随身不用的整钱放在袋内,‘这样,谁也甭想偷走’。父亲则马不停蹄地给我迁户口,办手续,购车票”可知,父亲为“我”出行忙前忙后做准备,由此可看出父亲是个爱护子女、细心的人。
9.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可以围绕为自己的加油和鼓励和对父亲甘于奉献的感激等角度来写即可。
例如:从最后一段中“我告诫自己,父亲让我迈出了这一步,今后就只能看自己的了。抬起头来,勇敢地去面对吧。我走上前去,‘笃!笃!笃!’我使劲地敲响了门……”可知,这里的小作者带着父亲的期待,勇敢地去敲响姐姐家的大门,成功迈出了人生中的一步。这启示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恐惧,要学会用勇气战胜自己的恐惧,不要辜负父亲的期待,勇敢地向美好的未来前行!
10.①母亲买菜时,为多给摊主一角钱而难过②率真朴实③母亲退休后为社区服务,临终嘱托我们将她积攒下来的薪酬回报给社会④懂得感恩 11.运用语言、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平生领到第一份薪水时的幸福感(或成就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赞赏之情。 12.不多余。①结尾借“夜空中数不清的星辰,无论明暗大小远近,哪一颗都不可缺”含蓄地点明“一个人只要能为家庭、社会尽职尽责,兢兢业业,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主旨;②描写繁星闪烁的夜景,烘托了“我”回忆母亲勤劳一生时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13.①以母亲的布挎包、小马扎、针线盒为线索,将这些事组织在一起。②详写母亲到缝纫社干小活的过程,略写其他事情。③选取典型事例,按时间顺序写母亲为了筹划全家人吃穿不辞辛劳的一生。
【解析】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二空,结合③段中“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们家从重庆搬迁到了贵阳。那年我刚十二岁。父亲工资微薄,母亲承受着筹划全家吃穿的巨大压力。街道上设置水站,凭水票排队接水。母亲舍不得花小钱给挑水工,于是用大桶接好水后,再用小铁桶轮番拎到家中,运一桶水要来回跑上三四趟、手上勒出的红印仿佛要渗出鲜血。一次,母亲在厨房蒙面抽泣,大家盘问半天她才吐出真情:‘我真笨,买菜多给了人家一角钱,再找人家,摊主不认账了……’这意外的损失,就跟针扎在她心窝上一般、‘检讨’了好几天”可概括为:母亲买菜时,为多给摊主一角钱而难过;从中可看出母亲率真朴实;
第三、四空,结合 段中“母亲退休后,参加过街道组织的识字班,担任过交通安全宣传员,曾为小区值勤。母亲活到了99岁9个月零9天。母亲去世后,遵照母亲的嘱托,我们将她积攒下来的薪酬回报给了社会”可概括为:母亲退休后为社区服务,临终嘱托我们将她积攒下来的薪酬回报给社会;从中可看出母亲懂得感恩。
11.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要求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
根据⑨段“母亲自言自语:‘我能劳动挣钱了!’她的脸上露出了少见的喜悦之色”句中“自言自语”可知,运用了神态描写,“我能劳动挣钱了!”是语言描写;结合上文“这是我平生领到的第一份薪水”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平生领到第一份薪水时的幸福感(或成就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赞赏之情。
1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段中“窗外,夜空里闪烁的繁星汇聚成一条壮丽的银河。那数不清的星辰,有亮有暗,有大有小,有远有近,但哪一颗都不可缺”属于景物描写,结合③段“母亲承受着筹划全家吃穿的巨大压力”,⑤段“我没有读过书识过字,但也想对社会有点用。别小瞧人.我有一双手,能挣点钱养家。国家喇叭里总在号召妇女,得从锅碗瓢盆里解放……”, 段“母亲退休后,参加过街道组织的识字班,担任过交通安全宣传员,曾为小区值勤。母亲活到了99岁9个月零9天。母亲去世后,遵照母亲的嘱托,我们将她积攒下来的薪酬回报给了社会”等可知,母亲一生无论是对家庭还是社会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可知“夜空中数不清的星辰,无论明暗大小远近,哪一颗都不可缺”含蓄点明文章的主旨:一个人只要能为家庭、社会尽职尽责,兢兢业业,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窗外,夜空里闪烁的繁星汇聚成一条壮丽的银河”描写繁星闪烁的夜景,结合 段“母亲去世后,我在一个洗得干干净净的包被皮里发现了母亲精心珍藏的布挎包、小马扎和针线盒。啊,刻骨铭心的“老三样”,它见证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在新时代的阳光的沐浴下一段可贵的心魂之旅啊”可知,烘托了“我”回忆母亲勤劳一生时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13.本题考查材料组织。
根据题目“布挎包·小马扎·针线盒”,①段“在我们家,一提起母亲的‘老三样’布挎包!小马扎!针线盒!无人不知”,②段“据母亲说,这布挎包、小马扎和针线盒是抗战逃难时从老家带出来的,从东北到西南,流浪了大半个中国”,⑥段“然后在挎包里放好中午的干粮、饮用水、小马扎、针线盒,踏踏实实地去上班”和 段“母亲去世后,我在一个洗得干干净净的包被皮里发现了母亲精心珍藏的布挎包、小马扎和针线盒。啊,刻骨铭心的‘老三样’,它见证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在新时代的阳光的沐浴下一段可贵的心魂之旅啊”可知,以“布挎包·小马扎·针线盒”为线索组织材料;根据⑧段“看见了母亲,她坐在杂乱房间的一角——一个连灯光也够不着的潮湿角落。头上爬满白发的她佝偻着身躯,蜷缩在小小的马扎上,鼻子上架着一副高度老花镜,手上戴着两个顶针在穿针引线。小活组的大姨们正不知在开什么玩笑,爆发出阵阵哄笑声。母亲皱着深深的眉宇,一动不动地缝制着,那么专注。啊,针扎了母亲的手指,她在吮着、吮着……我”可知,详写母亲到缝纫社干小活的过程,略写其他事情,详略得当;
根据③段“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母亲舍不得花小钱给挑水工,于是用大桶接好水后,再用小铁桶轮番拎到家中,运一桶水要来回跑上三四趟、手上勒出的红印仿佛要渗出鲜血”,⑤段“你年岁已高,身体又不好,出外工作会增添很大的压力……”,⑩段“过了一年多,这家缝纫社归并到缝纫厂,母亲也转为正式工人”和 段“母亲去世后”等可知,按时间顺序选取典型事例,写母亲为了筹划全家人吃穿不辞辛劳的一生。
14.(1)①形象写出了老汉起身时动作的迅速,表现了老汉救人的急切。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挑山工背上的汗水比作是黑夜的光,生动形象地写出“我”看到民工黝黑皮肤上的汗水时内心的温暖,突出了“我”对老汉的感激和崇敬。
(2)吃苦耐劳。挑着砖瓦石料艰难的登山;一斤几分钱的挑山活也愿意做。乐于助人。登山途中,挑着重担还想帮“我”分担行囊;一听说救人下山,二话不说,立即行动。纯朴善良(不求回报)。“我”给老汉救人的工钱,他只“留下一顿大饼钱”。沉稳踏实。挑着石料砖瓦不紧不慢,一步一步,稳健登山;教导“我”登山“要沉下心来,一步一步,步步有根”。勇于担责。为承担养家责任,在农闲时来当挑山工;为泰山修建的需要,农闲时来当挑山工。
(3)写老汉想帮“我”承担背包,儿子主动承担了,并不求回报,写出老汉对儿子的影响,烘托了老汉助乐人为乐的品质。写老汉、儿子一起承担挑山重活,突出赞美以老汉为代表的挑山工群体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的这一主题。
(4)“泰山魂”指老汉以及挑山工们,还指以老汉为代表的农民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纯朴善良的精神品质。
【详解】(1)①本题考查赏析加点字词。作答时可先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然后要结合语境及文章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噌”本义是象声词,形容快速行动的声音或短促的摩擦声。这里是当我们将同行的一位老师得疾病的情况向他说明时,老汉动作极为迅速,不假思索,急急忙忙帮我们去救人。
②本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结合句子“骄阳下,他们裸露的微驼的背上的汗水,像黑夜里的光,晃得我心神微动”可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民工“裸露的微驼的背上的汗水”比作“黑夜里的光”,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老汉的印象,光在黑夜里放出光亮,带给人希望和温暖,表达“我”对老汉憨厚、纯朴美好品质的敬佩和由衷赞美之情。
(2)本题考查把握人物形象。
从第②段“他们赤裸着上身,脊背驼弯,他们挑的是各种各样的砖瓦石料,每登一级,都会发出闷闷的‘嗨哟’声”可知,老汉勤劳能干,吃苦耐劳;
从第④段“小伙儿,不能像你这样爬山。要沉下心来,一步一步,步步有根”可知,老汉脚踏实地;
从第⑦段“过了半天,他才支支吾吾跟我耳语:‘就几分钱。’我差一点吼出声来:‘这么重的活;这么一点报酬,你们也干’”,第⑧段“养家糊口呗”“这也是为国家做贡献”可知,老汉为家为国,勇于担责;
从第⑩段“老汉示意我把背包放到他的担子上”,第 段“刚把紧急的情况向他说明,他噌地站了起来,‘带路,救人要紧!’并约了三个同伴,借来一个床板和一床被子,准备出发”,第 段“我拿出一小叠钞票,‘大叔,这一趟要多少工钱?’老汉紧蹦着脸:‘救人要紧’”可知,这里体现了老汉乐于助人,不图回报。
(3)本题考查对小说次要人物作用的理解。
文中的老汉为主要人物,文中写“我”感觉自己背包成了累赘,老汉示意我把背包放到他的担子上。他儿子“抢”了“我”的行李,附带还问“我”一句,有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儿子主动承担老汉要做的事,并不求回报,说明儿子见惯了老汉这样的做法,老汉是儿子的榜样,侧面衬托出老汉憨厚淳朴、助乐人为乐的美好品质;儿子跟着老汉上山干活,虽然活重,报酬一点,但依然去做。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主动去帮助,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表达“我”对以老汉为代表的挑山夫们勤劳朴实、乐于助人美好品质的赞美和敬佩,突出表现文章的主题。
(4)本题考查标题寓意的概括。
本文是追忆往事的散文。作者由相册里珍藏的一张已经发黄的照片开头,记叙了登泰山途中遇到几位挑山工。以老汉为代表的挑山工农民们,勇于担责,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纯朴善良,他们的精神品质铸就了伟大的泰山魂。“泰山魂”中“泰山”是指“我”和系里老师们赴泰山旅游时,遇到的老汉以及挑山工们;“魂”则是指老汉以及挑山工们虽然干活辛苦,但是依然保有劳动人民勤劳朴实、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纯朴善良的美好品质,令人敬佩和感动。
15. “我”喜欢诗选却没带钱,恳求售书员将书留到第二天; “我”带钱来书店买诗选,诗选不翼而飞,“我”被怀疑 16.示例:改定稿增加了“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等时间的描写,写出了时间流逝的缓慢,突出“我”等待找寻诗选时内心的焦急不安、紧张忐忑 17.内容上,文章写父亲带“我”到老伯家,看到老伯书房中书籍数量的庞大,听到父亲对老伯的介绍,“我”的内心受到了震撼,交代了书在“我”心中扎根的原因;结构上,为下文“我”对文学着迷和去书店买《普希金诗选》的情节作铺垫 18.①“书梦”是选文的叙事线索,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②“书梦”简洁新颖,富有诗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又增添了文学色彩;③“书梦”暗含文章主旨:“求书若渴”的书梦,为“我”开凿了永不停歇地寻求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航道
【导语】文章通过叙述主人公少年时期对书籍的执著追求,特别是购买《普希金诗选》的经历,展现了阅读在其成长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开篇由父亲的朋友书房的震撼印象引出书梦,使得整篇叙述自然过渡,体现了书籍在主人公心中的分量。文章以“书梦”为题,点出书籍如梦般吸引“我”的魅力,表达了对阅读的热爱与执念,激励读者思考阅读的意义与价值。
15.本题考查概括事件。
(1)根据第⑦段中的“我在书店文学柜架的最上方发现了孤零零的一本《普希金诗选》。我走到一位瘦高个男售书员面前,带着恳求的语气:‘对不起,我今天没带钱,能不能帮我把书留到明天……’”可知,“我”喜欢诗选却没带钱,恳求售书员将书留到第二天。
(3)根据第⑨段中的“第二天放学后,我带着钱急匆匆赶往书店。刚一进门,就看见那位瘦高个男售书员冲我跑过来,嘴里喊道:‘经理,就是他!’……只见从书店办公室里走出一位女同志,她一脸严肃地走到我跟前:‘同学,你昨天晚上是最后一个离开书店的吗?’”以及第 段中的“我今天是带着钱来买这本书的。我忙着掏出文具盒中放的钱。我急得几乎要哭出声来……不一会儿,班主任张老师就赶来了……就这样,四五个人围着‘文学类’书柜又翻腾一遍,一本一本地抖动,一本一本地翻找……”可知,“我”带钱来书店买诗选,诗选不翼而飞,“我”被怀疑。
16.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在原稿中,只是简单提及“那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的人生中,最漫长的几分钟”,读者虽然能大致理解“我”在等待过程中的煎熬,但这种感受相对比较抽象和模糊。而改定稿中加入“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通过这种对时间的具体罗列和缓慢推移的呈现方式,让读者仿佛能切身感受到每一秒的流逝对于“我”而言都是一种漫长的折磨。它将“我”在等待时焦急不安、紧张忐忑的心理状态具象化,使读者更能深入地体会到“我”内心的煎熬程度。这种时间描写就像是一把放大镜,把“我”在特定情境下的微妙情绪放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让读者更能与文中的“我”产生情感共鸣,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之中,焦急地等待着最终的结果。
17.本题考查语段作用。
从内容上看,根据第②段中的“上小学时,一次,父亲带我去他的朋友家做客。稚气未脱的我走进那位老伯家的书房,顿时被‘吓’住了。宽阔高大的屋子的四围,是顶天立地的书架,架上满满堆码着高低不齐的图书”可知,在内容方面,老伯家书房满是书籍的景象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第④段“书,扎根在了我幼小的心灵中”,直观地展现出“我”初次被大量书籍震撼的场景,解释了书在“我”心中扎根的根源。
从结构上看,正因为有了此次经历,才使得“我”在后续成长过程中对书尤其是文学书籍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自然地引出“我”上初中时对文学着迷并去书店购买《普希金诗选》等一系列情节,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使文章情节发展过渡自然、脉络清晰。
18.本题考查赏析题目。
根据第①段中的“少年求学时,有过许多美好飘逸的梦,而书梦,是我日思夜想、追求不辍的梦,是我魂牵终生、矢志不渝的梦”可知,“书梦”是贯穿全文叙事的关键所在,文中后续所写的诸多与书相关的情节,像小时候去老伯家书房看到大量书籍、初中时为买《普希金诗选》经历的波折等,都是围绕着这个“书梦”展开的,所以“书梦”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根据标题本身的特点来看,“书梦”这一表述简洁明了,相较于普通平铺直叙的标题,它更具独特的新意,同时又带有一种诗意的美感,从读者阅读心理角度出发,看到这样富有诗意和新颖的标题,容易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去阅读文章一探究竟,从而为文章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就像第①段中所营造的那种美好又充满韵味的氛围一样。
根据第 段中的“就这样,书籍成为我寸步难离的挚爱、耳提面命的恩师和铁面无情的诤友,书梦,开凿了一条让我永不停歇地寻求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航道”可知,“书梦”并不仅仅只是简单关于书的一个梦想,它背后暗含着文章深层次的主旨,即通过讲述“我”求书过程中的种种经历,体现出“我”对书如饥似渴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最终对“我”的人生有着重大意义,让“我”踏上了不断寻求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道路,所以“书梦”很好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内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