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两种电荷 同步讲义(含解析)2025-2026学年九年级全一册物理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1 两种电荷 同步讲义(含解析)2025-2026学年九年级全一册物理人教版

资源简介

15.1 两种电荷 同步讲义-2025-2026学年九年级全一册物理人教版
知识梳理
一、摩擦起电现象
摩擦起电是指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当物体经过摩擦后,会具有吸引轻小物体(如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泡沫小球等)的性质,这种性质是带电体的基本特征。
实验条件:摩擦起电需在干燥环境中进行,潮湿环境下电荷容易流失,导致实验失败。
实质:摩擦起电并非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在此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使物体带电的其他方式:除摩擦起电外,还包括接触带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其带电)和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附近物体带电)。
二、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规律
1. 电荷的种类
自然界中存在且只有两种电荷: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用“+”表示。实质是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用“-”表示。实质是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特别提醒: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与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本质不同。前者是带电体的固有性质(无论轻小物体是否带电,带电体均能吸引);后者是电荷间的直接相互作用(仅发生在异种电荷之间)。
三、电荷量与验电器
1. 电荷量
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量,用符号“Q”表示。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C)。
元电荷:自然界中最小的电荷量称为元电荷,用“e”表示,其值为 e=1.6×10 C。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2. 验电器
构造: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及绝缘外壳组成。
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规律工作。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金属球时,电荷转移到金属箔上,两片金属箔因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并可根据金属箔张开角度的大小粗略判断所带电荷量的多少(角度越大,电荷量越多)。
另类用法:间接判断电荷种类。若验电器先带已知电荷(如正电),再接触未知带电体:
金属箔张开角度变大→未知带电体带同种电荷(正电);
金属箔先闭合后张开→未知带电体带异种电荷(负电);
金属箔张开角度变小→可能带少量同种电荷或少量异种电荷。
四、原子结构与摩擦起电的微观实质
1. 原子的结构
常见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带正电)和核外电子(带负电)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带正电)和中子(不带电)构成,电子绕核高速运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2. 摩擦起电的原因与实质
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种物质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本领弱的物质会失去电子,束缚电子本领强的物质会得到电子。
实质: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多余电子而带等量负电。摩擦起电过程中电荷总量不变,即电荷守恒。
3. 中和现象
若将带有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它们所带的正负电荷会完全抵消,对外不显电性,这种现象称为中和。中和并非电荷消失,而是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为零。
五、导体和绝缘体
1. 定义与区别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常见材料包括金属(如铜、铁)、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等。导电原因:导体内部存在大量可自由移动的电荷(如金属中的自由电子,溶液中的正、负离子)。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常见材料包括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不导电原因:绝缘体内部几乎没有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2. 注意事项
导体与绝缘体没有绝对界限: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可转化为导体。例如,常温下玻璃是绝缘体,高温下达到红炽状态时会变为导体。
“导电”与“带电”的区别:导电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仅导体能导电);带电是电子得失的过程(导体和绝缘体均可带电,如摩擦后的塑料尺带电但不导电)。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打开水龙头,放出一股细细的水流,用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水流,将发生的现象及原因是(  ).
A.水流远离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后具有磁性排斥水流
B.水流靠近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后具有磁性吸引水流
C.水流远离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带电后排斥水流
D.水流靠近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带电后吸引水流
2.两个完全相同验电器,分别带上不等量的异种电荷,现将它们的金属球用一根绝缘的金属导体接触后分开,则两验电器的金属箔(  ).
A.张角一定都减小,且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B.张角一定都增大,且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C.张角一定是有一个增大,且带上等量同种电荷
D.张角一定是有一个减小,且带上等量同种电荷
3.如图所示,舞台上有一个“静电球”,当女孩触摸“静电球”时,头发会一根根地“飞”起来并散开,关于这个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头发与静电球带的是异种电荷
B.“飞”起来的头发上产生了电荷
C.“飞”起来的头发带的是同种电荷
D.头发“飞”起来是由于静电球的吸引
4.将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泡沫球,出现如图所示的情形。若改用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这个泡沫球,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若相互吸引,则泡沫球带正电 B.若相互吸引,则泡沫球不带电
C.若相互排斥,则泡沫球带正电 D.若相互排斥,则泡沫球不带电
5.如图所示,小红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发现碎纸屑能被玻璃棒“吸”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是通过摩擦的方法来创造电荷,使玻璃棒带电
B.丝绸和玻璃棒摩擦的过程中,正电荷发生了转移
C.丝绸和玻璃棒摩擦后,丝绸带的电荷是负电荷
D.碎纸屑被带电的玻璃棒吸引,说明它们一定带异种电荷
6.用毛皮分别与塑料丝、塑料管摩擦,将摩擦过的塑料丝掷向塑料管正上方的空中,塑料丝会像章鱼的触角一样张开,并且悬在空中,形成“静电章鱼”,如图所示。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毛皮摩擦塑料丝使其带电是创造了电荷
B.摩擦过的毛皮和塑料管所带电荷是同种电荷
C.“静电章鱼”悬在空中说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D.塑料丝像章鱼的触角一样张开说明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7.小华同学将两只相同的气球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后,就可以让一只气球在另一只气球上方“跳舞”(如图所示)。对该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两气球因带了异种电荷而互相排斥
B.这种现象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
C.摩擦使气球分子发生转移而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D.摩擦创造了电荷,使两气球带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8.加油站工作人员因与物体摩擦带负电需进行静电清除,工作人员只需手摸静电消除杆上端的圆球即可,如图所示。则(  )
A.人与物体摩擦起电时创造了负电荷
B.摩擦时人体失去电子
C.静电消除杆上端的圆球可以用橡胶或陶瓷制成
D.清除静电时金属杆中电流方向从下向上
二、填空题
9.小亮将一只气球在自己头发上摩擦,使头发与气球里的   (选填“电子”或“质子”“中子”)发生转移使头发带电。摩擦几次后发现头发“炸开”了,这是因为同种电荷互相   。实验室用   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10.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由于得到电子而带   电。用这个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如图所示,验电器的两金属箔片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   而张开。
11.如图所示,是部分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强弱的排序图,毛皮与图中的   摩擦最容易起电,且它们摩擦后毛皮带   电(选填“正”或“负”).
12.有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乙球所带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将甲分别与乙、丙靠近时,他们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则甲、丙的带电情况是:甲   (选填“一定”,“不一定”)带负电,丙带   电。
13.题图是用来说明原子及原子核结构情况的示意图,由此图提供的信息可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   组成的;原子核里的中子   (填“带正电”或“带负电”或“不带电”);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   (填“带正电”或“带负电”或“不带电”)。
三、实验探究题
14.在“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小明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1)本实验中不用金属棒做实验是因为金属是   (选填“导体”“绝缘体”“半导体”),摩擦所带电荷会很快通过人体导入大地,影响实验效果;
(2)通过比较甲、乙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通过丙图实验得出结论是:   ;
(3)三个悬挂的轻质小球,静止时的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若C带正电,则A带   ;(选填“正电”“负电”“可能不带电”)
(4)利用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研制出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装置,如图2所示,此装置的原理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解答】 解: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由于摩擦带了电。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水流是轻小物体,故被带电的梳子吸引,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 思维点拨 梳子梳过干燥的头发后,摩擦带电,将吸引轻而细的水流
2.【答案】D
【解析】【解答】 解:(1)由于两个验电器带的是不同的电荷,所以在用金属导体接触时会发生中和现象,少的那种电荷会被多的电荷中和掉,然后剩余的电荷被两个验电器平分,所以最后两个验电器会带上等量的同种电荷;
(2)由于发生了中和现象,少的电荷会被中和掉,而多的电荷由于中和现象也会减少,所以原来带电荷多的验电器的夹角一定会减小;
故选:D。
【分析】思维点拨 ①先等量异种电荷中和,剩余电荷将重新分配;
②验电器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制作而成的,并且验电器所带的电荷越多,张角越大。
3.【答案】C
【解析】【解答】AB、“飞”起来的头发上带了电荷,是因为静电球一部分电荷转移到头发上,头发与静电球带上同种电荷,故是电荷发生了转移,而不是产生了电荷,故AB错误;
CD、“飞”起来的头发是因为相互排斥,故头发带的是同种电荷,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分析】(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电子)的转移。
(2)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答案】B
【解析】【解答】将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泡沫球,泡沫球被吸引,说明泡沫球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若改用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小球,若相互吸引,则泡沫小球不带电;若相互排斥,则泡沫小球带负电。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分析】(1)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答案】C
【解析】【解答】ABC.丝绸和玻璃棒摩擦时,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转移,而非创造电荷,故AB错误,C正确;
D.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碎纸屑被带电的玻璃棒吸引,可能是它们带异种电荷,而相互吸引,也可能是碎纸屑不带电,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不同物质相互摩擦,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电荷间图中电荷相互吸引,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6.【答案】C
【解析】【解答】A.用毛皮摩擦塑料丝使其带电是电荷发生了转移,不是创造电荷,故A错误;
B.摩擦过的毛皮和塑料管所带电荷是异种电荷,故B错误;
C.“静电章鱼”悬在空中说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C正确;
D.塑料丝像章鱼的触角一样张开,说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摩擦起电的实质电子的转移;
(2)摩擦起电过程中,相互摩擦的两物体带异种电荷;
(3)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7.【答案】B
【解析】【解答】AB.两只气球带同种电荷而互相排斥,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故A错误,B正确;
CD.由当两个不同物体互相摩擦的时候,束缚电子本领弱的就会失去电子,束缚电子能力强的就会得到电子,用摩擦的方法使电子发生转移而带电,故CD错误。
故选B。
【分析】两种电荷: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橡胶棒摩擦毛皮,橡胶棒带负电;摩擦起电的实质为电子的转移,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物体得到电子带负电,如两种电荷: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失去电子);橡胶棒摩擦毛皮,橡胶棒带负电(得到电子)。
8.【答案】D
【解析】【解答】 A.人身体与衣物摩擦带电,是由于电荷发生了转移,而不是创造了电荷,故A错误;
B.工作人员因与物体摩擦带负电,带负电是因为得到了电子,故B错误;
C.杆上端的圆球是导体,而橡胶或陶瓷是绝缘体,故C错误;
D.若人体带有负电,电子会由人体通过金属杆流向大地,电流会由大地流向人体,则清除静电时金属杆中电流方向从下向上,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荷的转移;
B.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C.容易导电的为导体,不容易导电的为绝缘体;
D.电流方向与自由电子的移动方向相反。
9.【答案】电子;排斥;验电器
【解析】【解答】头发与气球摩擦时,电子发生转移,使头发带电,摩擦后,头发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头发会“炸开”。
实验室中,验电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分析】摩擦起电实现电子的转移,使物体带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验电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10.【答案】负;排斥
【解析】【解答】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得到电子带负电;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金属箔片张开角度,则与之接触的物体带电。
【分析】不同物质相互摩擦时,实现电子转移,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验电器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工作。
11.【答案】梳子;正.
【解析】【解答】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束缚能力不同,束缚能力强,容易得到电子,束缚能力弱,容易失去电子,摩擦起电实现电子的转移,图中,毛皮与梳子的原子核对电子束缚能力差距大,摩擦时容易发生电子转移,摩擦后毛皮带正电。
【分析】原子核对电子束缚能力强,易得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对电子束缚能力弱,易失电子带正电。
12.【答案】一定;负
【解析】【解答】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而乙球所带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所以乙球带正电;由图知,甲球与乙球相互吸引,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可知,甲球可能带负电;但带电体能够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所以甲球还可能不带电;甲球与丙球靠近时相互排斥,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甲球一定带负电,丙球一定带负电。
故答案为:一定,一定
【分析】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结合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进行判断。
13.【答案】电子;不带电;带负电
【解析】【解答】原子是由位于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将带负电。
综上 第1空、 电子;第2空、不带电; 第3空、带负电。
【分析】物质的微观结构:有分子和原子、原子包含原子核,电子,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等,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
14.【答案】导体;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负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解析】【解答】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时,(1)金属是导体,容易导电,摩擦带的电会通过人体传入大地,实验用金属棒,难以成功;
(2)丙图中,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靠近时互相吸引,可得结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根据图1,A、B相互排斥,带同种电荷,B一定带电,已知C带正电,B、C相互吸引,B带负电,则A带负电。
(4)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张开,是带有同种电荷,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分析】(1)金属是导体,容易导电;
(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根据电荷间相互排斥判断带同种电荷,根据吸引吸引判断异种电荷;
(4)验电器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工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