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说出我国民族基本构成,总结我国民族分布特征。(区域认知)2.了解宪法规定的相关民族政策,保护各民族合法利益。(综合思维)3.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的民族特点及政策。(地理实践力)4.树立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尊重我国各民族的风俗和文化等。(人地协调观)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教学难点:认识我国民族分布特点。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以人民币 100 元纸币上的汉藏文字及少数民族图案为切入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文字多样性与图案文化内涵,自然衔接至我国多民族语言文字及文化共存的主题,激发学生对《中国的民族》课程的探究兴趣。讲授新课知识一.我国民族构成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生活着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 ;壮族人口最多,超过1 600 万人;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人口较多,都超过500万人。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一律平等。知识二.我国各民族分布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活动:完成下表内容,分别找出壮族、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等集中分布的省级行政区。提示:知识三.我国的民族文化及特色风俗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活动1:说出你所知道的民族节日。提示:汉族: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傣族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藏族雪顿节;彝族火把节;高山族丰收节;回族开斋节。活动2:收集资料,谈一谈端午节的起源,说一说家乡端午节的习俗。提示: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起源说法不一,大都认为是悼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有认为是古越人举行的龙图腾祭俗;也有认为是由夏、商、周时的夏至节演变而来等。于时,人们插艾蒲、吃粽子、饮雄黄酒和在小儿衣襟上系香袋等,以期禳灾疫,去虫毒。四、课堂总结本节课围绕《中国的民族》展开,我们学习到我国拥有 56 个民族,形成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的分布格局,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数量居首。各民族在语言、服饰、建筑、传统节日(如傣族泼水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等方面展现出独特文化魅力,同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着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在《中国的民族》教学后,我意识到课堂虽借助图片、视频展示各民族文化特色,通过地图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分布特点,但对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格局形成的历史与地理成因挖掘不足,学生多停留在表象认知。未来教学需设计开放式探究任务,助力学生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培养其人地协调观与综合思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