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中国的气候 教案 湘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中国的气候 教案 湘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能结合温度带、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3.能够通过阅读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说明我国气候复杂多、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
4.能够通过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我国各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
5.能够结合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季风气候成因示意图,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大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明确冬季风、夏季风的源地、性质及对降水、气温分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复杂的地形,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气候特征。
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讲授新课
知识一.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气温相对较低外,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7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南北差异不大。
活动1:思考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
提示:
冬季,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白昼短,得到的太阳光热少。
北方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
活动2:思考我国冬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
提示:
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活动积温为主要指标,从北到南,我们习惯上将我国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五个温度带。此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活动3:说出我国各温度带所包含的主要地形区。
提示:
(1)热带:云南省、广东、台湾省的南部和海南省
(2)亚热带: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青藏高原以东
(3)暖温带: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
(4)中温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
(5)寒温带:黑龙江省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6)青藏高原区:青藏高原
知识二.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大。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大,相对湿润,而越往西北内陆,降水量就越小,干旱程度也逐渐加重。
活动:思考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大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不均匀。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集中在夏秋季,5-9月的降水量一般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东北、华北等地区的降水则更为集中。
一个地区气候的干湿程度,与当地的降水量和蒸发量有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反之,气候干旱。根据气候的干湿程度,可将我国划分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四类干湿地区。
知识三.气候复杂多样
此外,地形类型多样、地势高低悬殊,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我国东部有世界典型的季风气候,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大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为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西部高原山地表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
活动:概括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提示: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集中在夏季;分布于西北内陆地区。
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1月平均气温<0℃),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少雨(1月平均气温>0℃),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分布于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雨季和旱季。分布于滇、粤、台三省南部和海南岛。
高原山地气候:全年低温,有的地区甚至终年被冰雪覆盖;分布于青藏高原。
知识四.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显著,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
我国季风气候区面积广大。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格拉山脉以东一线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在季风区内,冬、夏风向有规律地更替。冬季劲吹来自亚洲大陆内部的偏北风,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这种冬夏相反的盛行风向变化,造成了明显的气候季节变化。
活动:完成下表我国冬、夏季风的比较的内容。
提示:
知识五.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
我国大陆面积广阔,西部伸入亚洲内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表现出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与世界上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我国冬季气温明显偏低,夏季气温明显偏高。
活动:较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与同纬度非洲、西亚地区的气候。议一议,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和这些地方纬度相近,但景观差异却很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优点: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生物的生长。
缺点:夏季风的不稳定,易出现旱涝灾害等。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中国的气候知识,明确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的气温特点,了解到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时空分布不均;知道季风气候显著,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还有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等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同时认识到气候对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及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些知识构建起中国气候的完整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祖国的自然环境 。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在《中国的气候》教学中,虽通过图表分析、案例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气候特征、类型分布等知识,但在引导学生探究气候成因时,因对抽象概念讲解不够直观,部分学生理解存在困难。未来教学中,需优化教学方法,借助更多动画、模拟实验等直观手段突破难点,增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以提升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