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中国的河流 教案 湘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 中国的河流 教案 湘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最终未注入海洋的主要内流河,并归纳出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学会分析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了解黄河、长江的概况和各河段的特征。
4.了解长江的开发利用现状及长江流域的生态问题和治理措施。
5.理解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黄河的措施。
6.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主要支流及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内流河与外流河的分布规律、水文差异及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流域一般是指河流的集水区域。流域内所有河流、湖泊等各种水体组成的水网系统,称作水系。其中,河水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外流河所在的集水区域为外流区。河水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内流河,内流河所在的集水区域为内流河。
讲授新课
知识一.以外流河为主
中国外流区面积61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4%。我国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外流区,外流河年径流量占全国的95%以上,内流河年径流总量不足5%。
活动1:读图,找出长江、黄河、黑龙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和塔里木河。在这6条河流中,哪些河流位于内流区,哪些河流位于外流区?位于外流区的河流分别注入了哪个大洋?
提示:
注入外流河:长江、黄河、黑龙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
注入内流河:塔里木河。
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风带来的雨水成为河流的主要水源,随着夏季风的加强,,雨带优南向北推移,河流水量剧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随着冬季风的加强,雨带南撤,河流水量减少,水位逐渐下降,河流进入枯水期。
活动2:为什么黑龙江有两个汛期?
提示:
东北地区的河流因为冬末春初积雪融化,会形成一次春汛。
活动3:中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对比
提示:
活动4:南、北方河流水文特征对比
提示:
我国湖泊分布广泛,东部平原和青藏高原相对集中。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下游和山东南部,湖泊数量众多。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青藏高原多咸水湖,是我国湖泊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分布区。 青海湖属于咸水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知识二.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峰,干流先后流经青海、四川、西藏等11个省级行政区,最终注入东海。长江全长约6300千米,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约1000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年径流量的1/3以上,是中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活动1:尝试归纳长江中下游河段的划分及各河段的特征。
提示:
上游:源头至湖北宜昌。支流众多,水量丰富,落差很大,多峡谷急流,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中游: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进入长江流域,落差较小,流速锐减,众多支流汇入,形成蜿蜒曲折的河道,沿江两侧湖泊星罗棋布。
下游:江西湖口至入海口,落差极小,水流平稳,江面开阔
长江是我国东西向交通的大动脉,自古享有“黄金水道”之盛誉。近半个世纪以来,经过航道综合整治,三峡、葛洲坝等水利枢纽的修建,尤其是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长江的通航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重庆、武汉、南京等长期作为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目前,长江干支流通航里程超过7万千米,货运量占全国内河货运量的60%左右。
活动2:分析长江干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提示:
知识三.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干流先后流经青海、甘肃、四川等9个省级行政区,最终注入渤海。黄河全长5464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
活动1:尝试归纳黄河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地形区、温度带、干湿地区都有哪些。
提示:
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
干流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
干流流经的温度带:青藏高原区、中温带、暖温带。
干流流经的干湿地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
活动2:尝试归纳黄河中下游河段的划分及各河段的特征。
提示:
上游:从源头到内蒙古河口。黄河上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中游:河口到河南省郑州市的桃花峪。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
下游:桃花峪到入海口。黄河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河道变宽,河床坡度变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人们被迫不断加高堤坝,该河段成为“地上河”。
活动3:分析黄河中游含沙量大的原因。
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对黄河进行了综合治理。
活动3:思考黄河的忧患与治理?
提示:
荒漠化:上游
①形成原因:气候趋于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加上过渡放牧,破坏植被,使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
②治理措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如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等。
水土流失:中游
①形成原因: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植被稀疏;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②治理措施: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总理,如退耕还林、还草、打坝淤地,修建梯田,修建大型水利枢纽。
“地上河”:下游
①形成原因: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河床坡度变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人们被迫不断加高堤坝,形成“地上河”。
②治理措施:加固黄河大堤,疏浚河道。
(4)凌汛:上游(宁夏、内蒙古境内)和下游(山东境内)的由较低维度流向较高维度的的河段。
①形成原因:冬春交替季节,较低纬度河段(上游)已经解冻,河水携带冰块而下,而较高纬度河段(下游)尚未解冻,故会形成冰坝,阻塞河道,抬高水位,导致河水泛滥,河堤决口,形成凌汛。
②治理措施:可采用破冰船破冰,军事爆破、炸开冰坝等。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系统学习了中国的河流知识。我们不仅认识了长江、黄河两大母亲河,掌握了它们的发源地、流经区域、主要支流,还分析了其水文特征和开发治理要点;同时,也明确了内流河与外流河的分布规律、水文差异,理解了地形、气候等因素对河流的影响。希望大家课后能够联系实际,思考河流在航运、灌溉、发电等方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以及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次在《中国的河流》教学实践中,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长江、黄河水系脉络及内、外流区分布,学生对河流空间位置与基本特征有了直观认识。但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难以区分长江 “黄金水道” 与黄河 “地上河” 形成的地理原因,对河流水文特征受气候、地形影响的综合分析能力较弱。小组活动虽围绕河流开发与治理展开,但学生对水资源调配、生态修复等现实问题的参与度不足。未来教学需强化知识迁移训练,结合 “南水北调”“长江十年禁渔” 等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解决实际问题,深化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