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中国的土地资源 教案 2025-2026学年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中国的土地资源 教案 2025-2026学年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一节《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土地的不同利用类型。(区域认知)
运用图表数据,说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土2.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比重大小。(综合思维)
3.举例说明土地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意义。(人地协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土地类型齐全但耕地比重小、分布不均衡等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什么是土地资源?“土地” 指地球表层陆地,“资源” 强调可利用价值。它既是生产建设空间,又兼具经济与生态价值。我国土地资源有何特点与挑战?我们一起探究。
讲授新课
知识一.人多地少
中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中居第三位。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2/5,“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
活动1:我国陆地面积与美国差不多,为什么耕地总面积却少于美国,人均耕地面积更少于美国?
提示:
中国西部干旱,高山,高原,沙漠,戈壁广布,不适于耕种。美国平原面积广,西部临海,气候湿润,适于耕种。
活动2:印度人口众多,陆地面积不足中国的1/3,为什么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均多于中国?
提示:印度干湿季分明,两大平原和沿海平原都适于耕种。
知识二.类型齐全
中国土地资源类型齐全,拥有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利用类型,这有利于因地制宜,对土地进行多样化的开发利用。
活动1:结合课本,回答这些土地类型的分布又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
耕地:截止2022年底,我国现有耕地面积1.28亿公顷,占陆地总面积的13.3%。耕地资源数量有限,可开垦为荒地也比较少。
林地:我国现有林地面积2.84亿公顷,占陆地总面积当的29.6%,森林覆盖率达24.02%。
草地:我国现有草地面积2.64亿公顷,居世界前列。
难以利用的土地:我国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的干旱荒漠,以及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荒漠。
活动2: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中,哪一级阶梯上的土地利用类型较为复杂?
提示:
地势第二阶梯上的土地类型更复杂一些,这里有耕地、林地、草地、荒漠、戈壁、永久积雪和冰川等。
活动3:说一说,我国土地资源构成有哪些特点?
提示:
①总量丰富,类型齐全,有利于因地制宜,对土地进行多样化的开发利用
②耕地、林地所占比重相对偏小,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人均耕地不足,可开垦的后被土地资源不多。
知识三.区域差异明显
中国各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区域差异明显。
活动1:我国各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差别很大的原因是么?
提示:
①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土壤肥沃,生产力高,多耕地和林地;
②西北内陆光照充足,热量较丰富,干旱少雨,多草地和荒漠;
③青藏高原区光照时间充足,但海拔高,气温低,土地生产力较低。
活动2:乔木生长的耗水量要远远大于灌木和草本植物,有人曾形象地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乔木比喻为“抽水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种树好还是种草好?谈一谈你的看法。
提示:
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旺盛,水资源严重不足,如果种植耗水量大的乔木,会导致这些地区更加干旱,而种植需水量少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可以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加剧。因此,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草要好于种树。
应该因地制宜,当地适合生长什么种什么,西北很多地方是耐旱灌木。
知识三.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中国人均耕地少,可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多,工业、交通和城镇建设占用了一部分耕地,造成耕地面积日益减少。
课堂总结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少,类型齐全,耕地、林地、草地等皆有,然而耕地占比相对较低。从分布上看,耕地集中在东部季风区,林地多在东北、西南山区,草地则分布于西部和青藏地区。同时,不同区域土地资源质量差异显著,利用中还存在耕地减少、草地退化等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牢记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的基本国策,树立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后,发现通过案例和地图分析,学生基本掌握了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类型多样且分布不均等重点知识,也认识到耕地保护等政策的重要性。但教学中,对不同土地类型区域差异形成的复杂自然与社会原因讲解稍显仓促,部分学生难以理解;课堂互动环节,对学生提出的土地资源实际利用矛盾问题,未能充分展开探讨。后续将优化教学设计,预留更多时间用于成因剖析与案例研讨,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