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中国的工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的概念以及工业的分类。结合地图和相关资料,探究造成我国工业地区分布差异的原因。(综合思维)2.能够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认识我国工业经济结构的变迁。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区域认知)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我国的主导产业工业的地位及其重要性。(综合思维)4.结合相关资料思考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浸润家国情怀,做有责任感的时代新人。(地理实践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工业的重要性及中国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工业的重要性及其分类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工业:开采自然资源(煤炭、石油、铁矿石等)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等)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生产部门。主要部门包括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等。讲授新课知识一.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生产除需原材料、劳动力、动力、厂房设备、物流运输等基本条件外,还受制于科学技术、政策、资金、管理等因素。因此,各地应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劳动力状况、市场 因素、现有基础等来发展工业。知识二.工业制造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工业发展迅速,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石油加工、建材、轻纺等工业部分由小变大,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航空航天、汽车、电子通行等也有从无到有,形成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道世界工业制造大国的辉煌跨越。知识三.中国工业的分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沿海地区的工业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同时全面推进中西部的工业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沿海沿江地区工业迅速发展,一些老工业基地继续扩大,在黑龙江、河北、河南、湖南、重庆、四川、陕西、内蒙古、新疆等省级行政区也涌现出新的工业中心,并逐渐形成了辽中南、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现代化工业区。知识四.蓬勃发展的高技术产业中国现已成为计算机、手机、软件制造大国,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海洋技术等得到长足发展。课堂总结我国已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从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形成辽中南、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主要工业基地,依托交通、科技、市场等优势发展综合性工业;中西部地区凭借资源优势,在能源、原材料工业等领域不断发力。工业发展受资源、交通、科技、劳动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如今,我国正从 “制造大国” 向 “制造强国” 迈进,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新能源等蓬勃发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中国的工业》教学中,通过图文结合与案例分析,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我国工业体系完整性、四大工业基地分布及发展优势等重点内容,也理解了资源、交通等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但在讲解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时,抽象概念较多,部分学生难以深入领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