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人地协调观:通过探讨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历程,感悟人类活动与对地球认知发展的相互关系,树立科学探索精神与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2.综合思维:能够从多个角度,如不同历史时期的观测手段、科学理论发展等,综合分析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认知的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3.地理实践能力:课后尝试利用简易工具(如卷尺、绳子等)测量校园内圆形物体模拟地球大小测量,提升实际操作能力与地理实践兴趣,学会用地理眼光观察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太阳系家族中有一个裹着蔚蓝色面纱的成员——地球。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地球虽然只是无数星球中普通的一员,但却是目前所知道的惟一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究竟对地球了解多少?如它的形状,它的大小,它的运动……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本章节,去认识这颗美丽而又神秘的星球吧!讲授新课知识一.地球在宇宙中地球是宇宙中一颗蔚蓝色的星球,是目前已知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天体,更是适合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唯一家园。地球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之一。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两者一起组成了地月系。地球与太阳及其他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共同组成了太阳系。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探索过程提示:知识二.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从宇宙空间看,仍将地球视为一个规则地球。知识三.地球仪地球太大了,为了便于看到它的全貌,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探究问题:你知道地球仪上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都用来表示什么吗?提示: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1.纬线:在地球仪表面,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纬线(圈)。纬度:人们为了区别各条纬线,分别为它们标定了度数,这就是纬度。2.经线: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做经线。经度:为区别各条经线,分别为他们标定度数,这就是经度。任何两条相对的经线(经度之和为180°)都组成了一个经线圈;任意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3.经纬网: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就是某条经线和某条纬线的交点。课堂总结在《地球与地球仪》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等均可证明,其平均半径约 6371 千米 、赤道周长约 4 万千米、表面积约 5.1 亿平方千米。地球仪作为地球的模型,通过地轴、两极、赤道等构造,让我们能直观认识地球。经纬线相互交织成经纬网,纬线指示东西,从赤道向两极渐短;经线指示南北,长度相等 。我们学会依据经纬度变化规律判读经纬度,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一点位置,为深入学习地理知识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讲授《地球与地球仪》时,我通过丰富的实例与直观教具,让学生理解了地球形状、大小及地球仪构造等知识。不过,部分学生对经纬线概念理解困难,尤其在区分东西半球分界线与东西经分界线时易混淆,这反映出教学中抽象概念的讲解深度与方式有待优化。此外,课堂上对地球仪模型的运用虽直观,但留给学生自主操作探究的时间不足,后续会增加实践环节,助力学生构建空间概念,提升学习效果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