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海陆变迁 教案 2025-2026学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 海陆变迁 教案 2025-2026学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三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人地协调观:分析海陆变迁对地球环境及人类活动的深远影响,认识到地球环境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地表形态,从而树立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的观念。
2.区域认知:理解板块运动对区域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变的重要作用,形成清晰的区域特征认知概念。
3.地理实践能力:开展模拟实验,如利用沙盘、橡皮泥等材料模拟板块运动过程中山脉的隆起、裂谷的形成等海陆变迁现象,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沧海桑田,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自称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沧海桑田指的是海陆之间的变迁,常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你知道地球上的海陆变迁过程吗?
讲授新课
知识一.地表形态的变化
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科学考察发现,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古老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曾经是一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隆起才抬升成为高山。
问题探究:我国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说明这里曾经是一片陆地,后来由于陆地下降变成了海底。
2.海陆变迁:像这种曾经的海洋变为如今的陆地,曾经的陆地变为如今的海洋,我们称之为海陆变迁。
大多数地表形态的变化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在短期内不易被人们察觉。
有些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在短期内,甚至一瞬间发生的。
问题探究:思考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海陆变迁?
提示:①地壳抬升;②海平面升降;③人类活动
知识二.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的故事:1910年的一天,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他惊奇的发现大西洋的两岸轮廓的凹凸竟然如此吻合,于是他想到会不会原本非洲和南美洲是连在一起的,只是收到某种力的作用才分离的,我们的大陆会不会在漂移呢?
通过学习,尝试归纳大陆漂移假说有关猜想的证据。
提示:①轮廓吻合;②岩石和地层吻合;③生物有亲缘关系
知识三.板块构造学说
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1.通过学习,尝试画图描述板块的运动方式
提示:
知识四.火山与地震
1.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火山喷发通常伴随着剧烈的爆炸,浓浓的烟尘、炙热的岩浆,危害巨大。但火山灰富含养分,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2.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释放能量巨大,破坏性极强,还会引起海啸、崩塌、滑坡等次生灾害。
课堂总结
本节课围绕 “海陆变迁” 展开学习,通过喜马拉雅山海洋生物化石、台湾海峡海底遗迹等实例,明晰海陆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时刻处于变迁之中 。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是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产生影响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指出,远古时大陆相连,后逐渐分离漂移 。板块构造学说表明,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板块内部稳定,交界地带活跃,板块碰撞形成山脉,张裂造就裂谷与海洋,这很好地解释了火山、地震分布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海陆变迁》的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展示喜马拉雅山海洋生物化石、台湾海峡海底遗迹等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现象与原因,运用动画演示大陆漂移过程、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学生初步掌握了相关知识 。不过,在小组讨论环节,因留给学生的交流时间有限,部分学生观点未能充分表达,师生互动不够深入,导致部分学生对板块运动引发地理现象的原理理解不透 。此外,在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方面,可进一步拓展,如分析本地地质变化与海陆变迁的潜在关联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