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留意日常生活中地理环境对人类衣食住行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需顺应自然规律。2.区域认知:借助对家乡或熟悉区域的深入探究,让学生明确区域位置、范围,认识区域内独特自然景观(如山区的峰峦、平原的沃野)与人文景观(如特色民俗活动、传统街巷布局),构建区域概念。3.地理实践力:通过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如撰写调查报告、制作地理手抄报,提升学生表达与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探索热情,养成用地理视角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我们祖先留下的文献中,“地理” 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的《周易·系辞上》,里面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的文句。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天文、地理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释是:“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在西方,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约前276年-前194年)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ica(geo+graphica)这个术语,意思就是“地理”或“大地的记述”,并写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著《地理学》。设计意图:理解“地理”概念,对地理学科进行初步认识。讲授新课知识一.解开地理之“谜”关于地理的问题有很多很多:(1)为什么有的地方四季分明,有的地方却长夏无冬?(2)为什么有的地方碧波荡漾,有的地方却沙海茫茫?(3)为什么有的地方高楼林立,有的地方却人迹罕至?(4)为什么昔日的海洋如今变成了雄浑的高原?为什么苦寒的南极大陆沉睡着万顷煤田?提示:(1)地球围绕太阳公转(2)各地降水不同(3)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不同(4)地球的板块运动和地质演化教师小结: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好这门课程,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知识二.地理与日常生活教师过渡: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能够进一步熟悉身边的地理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懂得确认方位,知道天气变化,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进而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滑雪和冲浪,分别适合在怎样的地理环境中开展。提示:滑雪——高纬的寒冷地区 如:我国的东北地区冲浪——温暖的海边 如:我国的海南省三亚知识三.地理与生产建设1.人人们的生产活动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往往不能随心所欲。提示:①原料:是否靠近原料产地;②能源:是否靠近能源产地;③水源:水源是否充足;④市场:市场是否广阔;⑤交通:交通是否便利。2.还有建设项目的确定、交通线路的选择、商业网点的布局、区域规划的编制等,都离不开地理学的原理和技术。提示:①公路、铁路建设时,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往往选线更为复杂,修建成本更高。②交通运输线网密度与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我国东部地区地势平坦、人口众多,交通线网密度高,西部地区线网稀疏。3.图中仿照图 1-11 示例, 在图 1-12 的空白框中分别写出土地、 森林与生产建设的主要联系。知识四.地理与风土人情地理景观在呈现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也给我们展示了各地民俗风情的绚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艺术、宗教和建筑……课堂总结本节课围绕 “我们身边的地理” 展开,从地理知识的起源切入,阐述地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如不同地区服饰、饮食、住房、出行方式受地理环境影响。在生产建设方面,无论是农业因地制宜,还是工业选址考量多种地理因素,地理知识都起着关键作用。这些都让我们认识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学好地理能更好地理解世界,适应并利用环境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 “我们身边的地理” 展开,虽通过生活案例让学生感知地理与生活的联系,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环境影响文化习俗的深层逻辑理解不足。教学中案例选择虽贴近生活,但对学生家乡地理特色的挖掘不够,未来可增加相关讨论,提升学生参与度与对本土地理的认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