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邢台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北省邢台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为了“讲好党的故事 zhāng xiǎn信仰之美”,《人民日报》文艺副刊精心刊发组织了一批讲述中国共产党人事迹的作品。在“致敬革命前辈”栏目里,江西瑞金华屋村17位好儿郎参加红军、英勇牺牲,他们临行前种下的思乡树已成为鼓舞家乡后代的信念树;出征抗美援朝的文艺战士胡德勤,无惧战火,用歌声伴英雄行、壮英雄志、扬英雄名……通过讲述这些保家卫国的革命前辈的故事,míng jì历史,致敬英模。
在“我们这里的年轻人”栏目里,扶贫工作队队员把他乡作故乡,在脱贫攻坚事业中大显身手,贡献青春力量;基层派出所里的民警们视群众路线为“传家宝”,将个人成长融入服务社会的大潮……通过讲述这些年轻人奋发作为的故事,瞩目未来,接续奋斗。
丹青映照信念,光影镌刻梦想。让我们用心用情用功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为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凝聚磅礴力量!
(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zhāng xiǎn ②míng jì
(2)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①瞩目 ②镌刻
(3)文段中画线句子存在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二、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新闻报道】
广西日报讯 近日,《广西文学》杂志2022年第4期刊登了由柳州多位本土作家联合创作的系列散文《柳州八记》,用文学展现了城市之美,让龙城绮丽多彩的风物以诗情画意的笔触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业重镇、优秀旅游城市,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开放,形成了“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柳州精神。《柳州八记》以清新隽永的笔触和丰富详实的资料,介绍了柳州多个知名景点及特色品牌,包括《龙城记》《柳江记》《罗池夜月记》《工博记》《程阳永济桥记》《紫荆花记》《奇石记》《螺蛳粉记》8篇,从八个不同的书写角度,涵盖了柳州特有的文化元素,彰显了柳州厚重的历史、坚韧自强的品格以及源远流长的山水人文情怀,弘扬了柳宗元《永州八记》文以载道、以文立心、雄深雅健的文风。
【材料二·作者访谈】
假设《柳州八记》的作者代表、作家周日任接受记者采访,以下是访谈片段——
记者:周先生,请先谈谈你们这次创作的缘由、过程,好吗?
周日任:为了追寻柳宗元足迹,向大师致敬,我们开启了此次写作之旅。整个工作是去年年底开始的,今年1月顺利完稿。
记者:①
周日任:能与多位优秀作家共同完成这组作品,我感到十分激动。在写作过程中,自己对柳州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记者:②
周日任:希望通过优美的文字,打响柳州文艺“龙城笔阵”品牌,也让更多人知晓柳州,爱上柳州。
【材料三·文章选登】
螺蛳粉最早的传说,要追溯到唐朝。据说螺蛳粉还是柳宗元的“救命粉”。柳宗元被贬到柳州担任刺史,心情抑郁加上水土不服,不思饮食,病倒在床,遍寻名医皆束手无策。府中厨师周万福十分焦虑。某日他到柳江边洗菜,随手捡回几颗螺蛳,突发奇想,以螺蛳为原料制作了一碗高汤,又往汤里放了一把米粉。柳宗元闻之,胃口大开,连吃三碗,恶疾自愈。
还有一种说法,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某天深夜,几位慕名来到柳州的外地人饥肠辘辘,找到一家快要打烊的米粉摊点,可是米粉必备的骨头汤已经没有了,只有一锅煮螺蛳剩下的汤汁。摊主情急之下,把米粉放到螺蛳汤里煮,又加上青菜、酸笋、花生等配料。这几位外地人吃后,大呼过瘾。摊主将此记在心中,逐步完善其配方和做法,于是便成了螺蛳粉的雏形。
(节选自《螺蛳粉记》,有删改)
2.请根据【材料一】的文字概括出这一则新闻的标题,不超过20字。
3.请根据【材料二】中的对话,把记者的两次采访提问补写出来。


4.【材料三】中关于螺蛳粉起源的说法,引起了同学们的热议。“古代说”赞同溯源到唐朝,“现代说”赞同溯源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假如你要“选边站”,你会赞同哪一种说法呢?请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陈述理由,不超过60字。
我赞同“ 说”,理由是:
三、名句名篇默写
5.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只要留心,身边处处皆风景。登上黄鹤楼,我们可以观看“ ① ②(崔颢《黄鹤楼》)的秀美风光;漫步边塞,我们可以欣赏“③ , ④”(王维《使至塞上》)的壮丽景象;即便徘徊在僻静的庭院中,我们也可以惊奇地看到⑤ ,⑥ ”(《庭中有奇树》)的春日佳景。世界的模样,取决于你凝视它的目光,心在哪里,世界就在哪里!
四、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请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描绘“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呈现的画面。
7.下面是某同学的探究成果,请你补全。
为表达不同情感,“采薇”这一典故可能有三种使用角度:
①伯夷、叔齐扣马而谏;
②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
③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野望》侧重从( )(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 。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乍入谷,未有奇。沿溪曲折行数里,草木渐秀润,山竦出,崭然露芒角①。水声锵然鸣两峰间,心始异之。又盘山行十许里,四山忽合,若拱而提②、环而卫者。嘉木奇卉被之,葱茜浓郁。又行数里,得泉之泓澄渟溜者焉③。洑④出石罅⑤,激而为迅流者焉。阴木荫其颠⑥,幽草缭其趾⑦。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
麻革《游龙山记》
【注释】①崭然露芒角:高峻如植物初生的尖叶。②提:同“揖”,拱手行礼。③得泉之泓澄渟溜者焉:发现一股泉水,水深而清澈,聚为池塘,缓缓流动。④洑(fú):同“伏”,水伏流地下。⑤罅(xià):缝隙。⑥颠:上方。⑦趾:岸边。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略无阙处 (2)或王命急宣
(3)山竦出 (4)又盘山行十许里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
10.【甲】文第一段是如何表现三峡雄伟气象的?
11.麻革笔下的龙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月菜油香
①有朋友问我一道小学语文试题,题干是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中的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中的“菜花”指什么,我脱口而出:当然是油菜花,因为它是黄色的,且连片开花,黄蝶藏入其中,自然难觅踪迹。朋友再发问:“为什么不是迎春花?它也是黄色的,同样连片开花。”我说时间不对,“树头新绿未成阴”应该是仲春天气,迎春花在早春开放,春寒料峭,不可能有蝴蝶。
②孩子们不知道菜花是油菜花,其实大多是因缺乏常识,比如各种花开放的时间以及蝴蝶的习性等,与他们观察自然不够认真细致有关系。老师、家长首先要培养他们观察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与习惯。
③我在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长大,油菜是家乡最主要的农作物。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是油菜的盛花期。田野上燕子穿梭,麻雀翻飞,布谷与斑鸠和呜,蝴蝶翩跹起舞,蜜蜂嗡嗡地在油菜花丛中歌唱。
④我小时候并不喜欢油菜花的味道,感觉它有些上头,久闻会使人发晕,长大后才逐渐适应。平心而论,油菜花最吸引人的其实不是香气,而是它炫目的颜色,以及连接成片、摄人心魂的气势。菜籽油确实香气馥郁,能传到很远的地方。
⑤我们老家有一座著名的老油坊-王家油坊,规模很大,采用古法木榨传统工艺,周围的小队都去那里榨油。遇到榨油季,总能闻到浓郁的菜油香,听到不时传来沉重的撞击声以及充满韵律的劳动号子。我迷恋这力量感十足的撞击声,常在油香与号子声中沉醉,曾信马由缰地想象热火朝天的榨油场景,憧憬有朝一日去开开眼界。
⑥父亲是生产队最好的榨油工,他曾带我去过老油坊,可惜当时我太小,只记得榨油设备都是木质的,规制庞大,需要很多人才能操作,其他记忆很模糊。写这篇文章前我采访了父亲,详细询问了古法榨油的工艺流程。
⑦榨油工作非常辛苦,伙食自然比其他社员好,可以吃到油饼、麻花等,这些都是平时难得一见的奢侈品。当父亲带着一身油香回家时,母亲、弟弟和我也能跟着打一次牙祭。
⑧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古法榨油逐渐消失,机器榨油开始兴起,农民再也不用耗费繁重的体力,工艺流程大大精简,出油率也更高。但人们总觉得不如古法榨出来的油香,口感上也差一些。可能有心理因素的作用,因为人们更倾向喜欢浸透汗水的劳动成果。
⑨我们家很快购买了全套粮食加工设备,后来又添置了抽水机与榨油机。父亲轻车熟路,重操榨油本行,只是不用出大力了,但炒菜籽的火候与最关键的榨油环节还需要他来把控。当时,我们家是当地最早一批受表彰的“万元户”之一,“双文明户”的牌子也是最先挂上的。在轰鸣的柴油机声中,在稻米香、面粉香与菜油香的交织中,我完成了小学、中学学业,顺利考入大学,弟弟也在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
⑩记得每年收完菜籽,晾晒好后,我家总要榨一次油,母亲便会做麻花、油糕,那醇香至今还萦绕在心头。
12.有人说②③④段都是在写油菜花,第③段画线句子似乎与上下文关系不大,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13.文章第⑨段提到“当时,我们家是当地最早一批受表彰的‘万元户’之一,‘双文明户’的牌子也是最先挂上的”。作者写这部分内容的用意是什么
14.文中描写父亲的笔墨不多,但父亲的形象清晰可见,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
15.文章结尾说“那醇香至今还萦绕在心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醇香”的含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飞,再飞①
黄传会
①已经是初冬时节的海南,满眼青绿,郁郁葱葱。傲然挺拔的椰子树,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②那是长征五号火箭的第一次亮相!
③预定的发射时间是18:00至20:40。一大早,所有的工作按部就班地往前推进着。
④主控台前,01指挥员下达口令:“开始加注液氧!”
⑤伴随着第一道液氧注入贮箱,火箭四周开始出现因为极度低温产生的雾气,像轻纱般飘浮着。
⑥11:00,火箭助推器1的氧箱前底舱段的缝隙内,喷射出一道白色的雾线。箭体前端操作人员很快测定:氧浓度超标,不排除舱内氧气泄漏。指挥部决定:打开密封舱段,派遣人员进舱观察,再作定夺。
⑦高级技师戴着氧气面罩,用专用工具打开舱门,猫腰钻进舱内。舱内寒气逼人,俨然成了一只大冰箱。高级技师身着薄薄工装,瞬间被冻得浑身哆嗦,他咬紧牙关,仔细地观察着……
⑧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
⑨舱门重新被打开了,高级技师像一支利箭似的从箭体内穿出,冲进固定塔上的工作间,身子冻得发抖,脸上肌肉发僵。他连喝几口热水后,说:“舱内温度很低,没有出现滴漏。”又说:“低温氧气是从氧箱排气间后与外界相通的排气管处泄漏的,量很少。”
⑩助推动力指挥员分析,氧气泄漏量很少,只要在火箭起飞前关闭排气阀,就不会对飞行产生影响,无须做进一步处置,发射组织进程可以继续进行。指挥部决定按原程序继续。
紧接着,零下二百五十三摄氏度的液氢开始加注。14:00,液氢加注完毕。
指控大厅的气氛不经意间变得轻松起来。
30分钟后,氢氧模块动力系统指挥员下达了“启动循环泵”口令。循环泵转动,大屏幕上显示温度是238K②,远高于110K的起飞标准。火箭“发烧”了。
似乎有一片灰色的云在指控大厅里飘浮着,笼罩在大家的脸上。
15:36,传来01指挥员口令:“各系统保持状态,暂不进入-1h程序。”这意味着正式宣布此轮循环冷调试失败。经过紧急研判,大家认为唯一的解决办法是组织人员重新上架,调低发动机D7吹除压力。
19:02,地面发射支持系统的高级工程师带领两位技术员逆行前往发射塔,登上发射台,按操作程序将D7吹除压力逐渐调低。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瞪大双眼,盯着大屏幕、小屏幕上那道“生死线”!
人们期待的奇迹发生了,火箭成功“退烧”。系统工作稳定,状态恢复正常,满足发射条件。
大厅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时间推进至发射前最后三分钟。
连接器脱落指令发出,但回令却迟迟没有传来。
按预案处置连续三次发出脱落指令,如果失败,将暂停发射,考虑新的处置方案。第一次指令发出后,连接器没有脱落;再发指令,连接器依然不动。只有最后一次机会了,此时距离发射仅剩下两分钟。
十秒、二十秒……终于传来连接器指挥员的口令:“一级氧加连接器脱落!”
指控大厅里再次响起掌声。
最后九十秒,01指挥员口令:“转电。”就在这时,控制系统120指挥员突然接到了姿控和制导专业报告未收到相关数据,紧急报告:“01,中止发射!”有人站了起来,伸长脖子望着主控台,不知发生了什么情况。三秒钟后,120报告:“数据收到!01,可以了。”指挥员开始“点火”倒计时报数:“十、九、八……”
120再次报告:“01、稍等。”
此时,01 指挥员倒计时已经数到六。
几乎是在同一瞬间,120报告:“01,好了。”来不及任何犹豫、也没有任何时间商量、01指挥员即刻下达:“……五、四、三……”
指控大厅的气氛像是凝固住了似的……
终于传来01指挥员口令:“点火!”橘黄色的烈焰从发射塔底部翻滚而出,长五遥一火箭升腾而起,如同一条巨龙、拖着银灰色的尾焰,直奔苍穹。
一千八百二十一点零一零秒、星箭分离、发射、飞行成功!
长征五号首发火箭发射,一波三折,险象环生,惊心动魄!
长征五号首发告捷,中国航天火箭终于拥有了“大型运载火箭”。
【注释】①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②K:开尔文简称,国际单位制热力学温度单位。
16.下面长五遥一火箭发射前主要环节的先后顺序与选文相符的一项是( )
①循环泵启动 ②液氧加注 ③姿控和制导专业报告 ④连接器脱落 ⑤液氢加注
A.①②⑤③④ B.①②③⑤④
C.②⑤④③① D.②⑤①④③
17.下面是某同学对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相关文章的梳理。你认为选文可归为哪一类?请根据选文内容简述理由。
类别 篇名 体裁特点
新闻特写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文章选取一个精彩的瞬间加以表现,突出其独特之处
通讯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文章描写多个场面或瞬间,渲染氛围,铺垫蓄势
18.选文标题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七、名著阅读
【甲】
这时已是早晨两点过后,我真是精疲力尽了,但在 A 的白而带黄的脸上,却还找不出一些疲倦的表示。每当吴亮平翻译和我记录的时候,他一忽儿在两个小房间中来回踱着步,一忽儿坐着,一忽儿躺着,一忽儿倚着桌子读一叠报告。他的夫人也还没有睡。忽然间,他们两个都扑向一只在蜡烛旁边僵萎的飞蛾欢呼起来。这确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动物。淡淡苹果色的绿翼,还镶着一条郁金香色和玫瑰色的柔软彩纹。他揭开一本书,把这片彩色的翅叶夹了进去。
【乙】
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
19.【甲】文中的A是 (人名),从所选生活细节可以看出他的什么性格?
20.【乙】文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 的战斗场景。
21.结合语境,给【乙】文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做简要批注。
【温馨提示】做批注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可以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评价等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八、作文
22.请以“家门口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内容积极健康;②卷面整洁,书写规范;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⑦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参考答案
1.(1) 彰显 铭记
(2) zhǔ juān
(3)将“刊发”与“组织”位置互换
2.示例一:《广西文学》刊登了系列散文《柳州八记》
示例二:系列散文《柳州八记》在《广西文学》上刊登
示例三:系列散文《柳州八记》登上《广西文学》
示例四:《柳州八记》问世,《广西文学》刊登 3. 示例:①您参与创作了《柳州八记》,有什么感想(收获)呢? ②您对这组散文有哪些期待呢(您希望这组散文能给柳州带来哪些有益影响呢)? 4. 示例一:我赞同“古代说”,理由是:这个传说揭示了柳州特有的文化元素,彰显了柳州厚重的历史,以及源远流长的山水人文情怀,更有浓郁的历史文化内涵。 示例二:我赞同“现代说”,理由是:这个说法体现了柳州人“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的精神,同时说明柳州在八十年代已经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吸引八方来客。
5.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
6.示例:傍晚,诗人站在东皋眺望。每棵树都染上了秋色,树叶金黄或枯黄。远处重重山峦在落日余晖中,色彩深沉,氛围宁静又带着忧伤。 7. ② 借用“采薇”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隐居不仕生活的向往。
8. 完全没有 有时 高耸,耸立 表示约数 9.(1)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2)宾客们想休息一下,大家都说:“没有比这里更适宜的地方了。” 10.首段“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正面描写山的连绵不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山的高峻。故第一段写出三峡山势特点,山高岭连、遮天蔽日,勾勒出山的全貌。 11.有丰富的植被覆盖,景色秀美;山势奇特;泉水灵动。
12.这句话与上下文关系密切。内容上,生动描绘油菜花盛开时田野的热闹景象,展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侧面突出油菜花的美丽与吸引力,丰富画面感。结构上,承接上文对家乡油菜是主要农作物的介绍,为下文写油菜花及菜籽油的香气、榨油等内容做铺垫,使过渡自然流畅。 13.作者的用意是以“我”家为例反映人们的生活通过劳动走向富裕,表现党的政策、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助力农民实现勤劳致富。 14.父亲是新时代劳动人民的代表。他勤劳肯吃苦,是生产队最好的榨油工。父亲顾家且关爱子女,将油坊里的伙食带回来与家人分享。父亲精明能干,了解国家政策,眼光长远有决断,购买粮食加工设备,搭乘政策的东风,重操榨油本行,让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父亲重视教育,支持孩子们完成学业,让子女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15.“醇香”一词双关,既指菜油的香,也指母亲用菜油做的麻花和油糕的香味,还指回味无穷的儿时生活。“醇香”是作者对小时候榨油往事的记忆,也是对父母的记忆,它浸透着劳动汗水的芬芳,是人们勤劳善良的高贵品质。“醇香”是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是对父母辛勤养育的感激之情,是对劳动的赞美,是萦绕在心头的乡思。
16.D 17.选文《一飞,再飞》可归为通讯。
理由:选文详细描写了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前液氧加注、液氢加注、火箭“发烧”及处理、连接器脱落故障、姿控和制导专业数据传输问题等多个场面和环节,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为最终的成功发射铺垫蓄势,符合通讯描写多个场面或瞬间,渲染氛围,铺垫蓄势的体裁特点。 18.高度概括了文章的核心内容;暗示了长征五号火箭发射的艰难历程;简洁明了,富有节奏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9.毛泽东 质朴率真、富有生活情趣、精力充沛。 20.飞夺泸定桥 21.示例:“一个个”是“全部都”的意思,写出了大家团结一心,无一退缩,全都争着向前,面对死亡毫不畏惧,体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以及战士们努力争取和平的决心。
22.例文:
家门口的故事
家,是心灵的港湾;家门口,是生活的舞台。那里每天都在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故事,有欢笑,有感动,有温暖。
清晨,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家门口的小路上,已经有了忙碌的身影。卖早点的阿姨早早地摆好了摊位,热腾腾的包子、香气四溢的豆浆,为新的一天注入了活力。邻居们有的匆匆忙忙地赶着去上班,有的则悠闲地散着步,享受着这宁静的时光。
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回家,走到家门口时,发现一位老人正坐在楼梯口,满脸疲惫。我上前询问,原来老人是来走亲戚的,结果找不到亲戚家的门了。看着老人焦急的样子,我连忙安慰他,并帮他一起寻找亲戚家的地址。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找到了老人的亲戚家。老人感激地握住我的手,不停地道谢。那一刻,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和喜悦。
家门口的故事,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还有邻里之间的情谊。每当有哪家有喜事,大家都会纷纷送上祝福;哪家有困难,大家也会伸出援手。有一次,邻居家的孩子生病了,急需用钱。大家得知后,纷纷慷慨解囊,为他们家筹集了一笔不小的费用。这件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邻里之间的温暖和团结。
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家门口的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曾经,家门口的那条小路坑坑洼洼,每逢下雨天就会积水,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如今,那条小路已经被修建成了一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路边还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让人赏心悦目。这些变化,不仅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也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
家门口的故事,虽然平凡,但却充满了温暖和感动。它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美好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爱去传递,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