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武威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武威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资源简介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武威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积累运用(38分)
1.(2024八上·凉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舰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感彩看,“轻巧灵活”为褒义词。
B.“像”是连词,“海燕”是名词。
C.“几近”是数量词,“下滑”是动词。
D.“发动机的咆哮声”是偏正短语,“对准甲板跑道”是动宾短语。
【答案】C
【知识点】动词;名词;副词;连词;褒义词;动宾短语;偏正短语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修改。A表述无误;B表述无误;C“几近”是副词,不是数量词,表述有误;D表述无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修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歧义、句式杂糅;具体方法:读懂原句,弄清本意,首先要仔细读病句,弄明白它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查找病因,确定病症,围绕句子的主要意思找出病句的原因所在,弄懂属弄懂属于哪种类型的病句;对症下药,修改病句,弄清病因后,要针对句子存在的问题,想好删去什么、添上什么、更换什么,然后动手改病句;仔细检查,完成练习。读修改后的句子,看是否正确,是否保留了句子的原意,是否存在过度修改的现象。
2.(2024八上·凉州期中)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杀戮(lù) 凛冽(lǐn) 锐不可当(dǎng)
B.娴熟(xián) 镌刻(juān) 一丝不苟(gǒu)
C.篡改(zuàn) 咆哮(páo) 惨绝人寰 (huán)
D.气氛(fēn) 遁形(dùn) 屏息敛声(píng)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字音】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A.“锐不可当” 的 “当” 应读 “dāng”,该选项存在一处错误。
B。正确。
C.“篡改” 的 “篡” 应读 “cuàn”,该选项有一处错误。
D.“屏息敛声” 的 “屏” 应读 “bǐng”,存在一处读音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3.(2024八上·凉州期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万国博览会”的确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大事件,是开放的南昌亮给世界的一张名片。
B.传销人员对民警突然出现表现得一脸茫然,直到被民警团团围住时才如梦初醒。
C.学校的学术报告厅已被大家挤满,演讲台上是激昂的演讲,台下是屏息敛声的倾听。
D.《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以摧枯拉朽之势赢得了中国各阶层观众的喜爱。
【答案】D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辨析。
A.“引人注目” 指吸引人们的注意,“万国博览会” 作为重大事件,用该成语形容其受关注的程度,恰当合理。
B.“如梦初醒” 形容从糊涂、错误的状态中醒悟过来,传销人员面对民警包围才明白处境,符合语境,使用恰当。
C。“屏息敛声” 指抑制呼吸和语声,形容非常安静专注,用来描述报告厅内听众认真倾听演讲的状态,十分贴切。
D.“摧枯拉朽” 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多用来形容力量强大、势不可挡的态势,用在形容电视剧受观众喜爱的语境中,对象不恰当。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2024八上·凉州期中)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否多读书,也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修改:去掉“之一”)
B.朱婷虽然在排球上有天分,在审美方面也有过人之处。(修改:将“虽然”改为“不但”)
C.在上海汽车展上,国产汽车不断层出不穷。(修改:删掉“不断”)
D.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修改:在句尾加上“任务”)
【答案】A
【知识点】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
A.原句存在两面对一面的问题,“是否多读书” 是两面,“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 是一面,应删去 “是否”,而不是 “之一”,该选项修改不正确。
BCD.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5.(2024八上·凉州期中)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模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命永远都是那么光鲜,它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变质,_________________。
①这样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无限魅力
②所以,我们不能任梦想流失
③也不会因人的成败得失而停滞
④而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能力
A.②④③① B.③②④① C.③④①② D.②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也不会”与“它不会”连接,所以句③放在第一位,句①是总结句放在最后。所以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句子顺序的排列。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句子,抓住每一句的关键字,如开头词语:首先,其次;表时间的词语;表方位的词语等,就能顺利解答此题。
6.(2024八上·凉州期中)书中写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这里所说的“大转移”指的是什么(  )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答案】D
【知识点】作品的经典情节;《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主要内容的理解分析。《红星照耀中国》记录了埃德加 斯诺 1936 年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采访经历,而文中提到的 “大规模的转移” 发生在这一时期前后。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始于 1934 年 10 月,结束于 1936 年 10 月,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途中红军向沿途群众宣传革命思想,符合 “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 的描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7.(2024八上·凉州期中)《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作者可能报道了(  )
A.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平型关和台儿庄战役胜利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答案】A
【知识点】其他常识;作品的经典情节;《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与文学文化常识。
《红星照耀中国》记录的是作者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采访见闻,因此所报道的事件需发生在这一时间段内。
A.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发生在 1936 年 10 月,处于作者采访期间,有可能被报道。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发生在 1947 年 6 月,超出了作者的采访时间范围,不可能被报道。
C.平型关大捷发生在 1937 年 9 月,台儿庄战役开始于 1938 年 3 月,均在作者采访结束之后,不可能被报道。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在 1936 年 12 月,晚于作者采访结束时间(1936 年 10 月),不可能被报道。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8.(2024八上·凉州期中)古诗文名句默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树树皆秋色,   ”是秋意颇浓的山野之美;“晴川历历汉阳树,   ”,是登楼远眺的江景之美;“   ,长河落日圆”是塞外大漠雄浑壮丽之美;“   ,   ”白居易笔下西湖早春的花草之美。然览物之情,各有不同,面对奇山幽谷,吴均产生了鄙弃尘俗之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面对傲雪凌霜的松柏,刘桢发出了“岂不罹凝寒?   ”的赞叹;面对情谊深厚的故乡水,李白抒发的是“   ,   ”的思乡之情.
【答案】山山唯落晖;芳草萋萋鹦鹉洲;大漠孤烟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松柏有本性;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题要注意“晖”“萋”“鹦鹉”“纶”等字词的书写。
故答案为:山山唯落晖;芳草萋萋鹦鹉洲;大漠孤烟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松柏有本性;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认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二、综合实践活动。(7分)
9.(2024八上·凉州期中)综合性学习。
对于青少年来说,在假期中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对于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学校、家长也开始广泛关注和重视青少年假期实践。学校组织同学们本次暑假进行以“丰富的假期实践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下表是针对暑假中学生出游意愿的一个调查,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调查结果。
   
(2) 你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古都行”夏令营活动,参加夏令营后必须完成此次西安—南京—北京旅游收获的演讲报告,小明对这样的任务表现出极大的不满,他说:“旅游不就是随便走走逛逛,散个心,早知道还要做演讲报告,我就不去。”你觉得小明的想法不妥,夏令营活动绝不是随意玩玩,你打算这样劝告他:
“   ”
听了你的话,小明开始认真准备自己的演讲报告了。
【答案】(1)示例:作业太多和假期太短是阻碍中学生出游最重要的因素。;(2)示例:小明,我们这次夏令营既是一种旅游,也是一种实践学习,不是随意玩玩而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我们学习的方式和手段,将自己在此次活动中的收获进行整理并与同学分享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的机会!我们特别期待你能和我们在此次活动中积极交流,期待你的精彩演讲!
【知识点】图表信息;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图表数据的概括与解读。观察柱状图,横坐标是 “阻碍因素”,纵坐标体现因素影响程度。“假期太短”“作业太多” 对应的柱形高度明显高于 “缺乏兴趣”“安全隐患” 。由此可知,作业太多和假期太短是阻碍中学生出游最突出的因素,二者对中学生出游的阻碍作用远大于其他因素。
(2)本题考查口语交际中的劝说。首先,点明夏令营本质:是 “实践学习” 而非单纯 “随便逛逛”,纠正小明对活动的认知偏差;其次,关联学习理念: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类比,说明旅游与学习的关联,让小明理解分享收获也是学习;最后,强化参与期待:强调 “交流学习机会”,以积极鼓励的态度,引导小明重视演讲、参与分享,贴合同学身份,语气亲切自然 。
故答案为:(1)示例:作业太多和假期太短是阻碍中学生出游最重要的因素。(2)示例:小明,我们这次夏令营既是一种旅游,也是一种实践学习,不是随意玩玩而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我们学习的方式和手段,将自己在此次活动中的收获进行整理并与同学分享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的机会!我们特别期待你能和我们在此次活动中积极交流,期待你的精彩演讲!
【点评】(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的劝说。对于劝说类的语言表述,学生应在明确劝说对象的基础上做到表述的“简明、准确、连贯、得体”即可。
三、(7分)
(2024八上·凉州期中)读下面的新闻,完成相应题目。
12月13日上午7时,长江大学东校区田径场上开展了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的纪念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活动。该活动由学生工作处主办、国旗护卫队承办。
公祭日活动在升旗仪式中拉开序幕。排列整齐的国旗护卫队踏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举行了升旗仪式,伴随着冉冉升起的红旗,全体师生一同奏唱国歌。升旗仪式完毕后,所有人员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进行了为时一分钟的默哀。
10.请简要评论一下这则新闻事件的意义。
11.在12月13日这天,除了举行升旗仪式之外,还可以举办哪些“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主题活动?试列举一两种形式。
【答案】10.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国家公祭日活动,有利于让青年一代牢记“不忘历史、振兴中华”的使命与担当。
11.①参观侵华日军罪行图片展。②请战争年代的幸存者或老英雄做报告。
【知识点】活动设计;材料探究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
(2)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10.本题考查材料探究。长江大学组织的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纪念活动,面向全体师生,尤其是青年学生。通过升旗仪式和默哀等环节,能让青年学生更深刻地铭记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惨案,缅怀遇难同胞,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促使他们将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内化为自身的责任与担当,激励青年一代为国家的发展而努力。
故答案为: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国家公祭日活动,有利于让青年一代牢记“不忘历史、振兴中华”的使命与担当。
11.本题考查设计活动形式。除升旗仪式外,可举办的活动形式多样。比如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主题征文比赛,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对历史的铭记和对国家振兴的思考;还可以组织参观当地的抗战纪念馆,通过实物、影像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的沉重,深化对主题的理解。这些活动形式都能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铭记历史、奋勇前行。
故答案为: ①参观侵华日军罪行图片展。②请战争年代的幸存者或老英雄做报告。
四、(共14分)
(2024八上·凉州期中)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别一出校门就梦想当马云
①2014年8月28日,美国彭博新闻社发布的亿万富豪指数显示,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拥有218亿美元资产,超越万达集团王健林成为中国内地首富。
②马云的成功让我们赞叹羡慕,但许多人并不知道马云曾经一天工作20个小时,有过吃9个月泡面的艰苦创业期。
③马云从学校辞职后创办中国第一个商业信息网站“中国黄页”,在杭州开始创业,也经过了一个不挣一分钱的艰难阶段。
④刚开始,大家工作都很投入,一眨眼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常常肚子饿时才想起来吃饭,为了省时间,他们便吃快食面。
⑤可是创业的困难程度是大家没有想到的。当初准备的钱都投进去了,而且连个泡都看不到。由于没有钱,工资自然没得发,马云唯一满足大家的就是免费发快食面。为了省钱,他连快餐都不舍得吃,经常煮包泡面对付着。
⑥马云每个月入不敷出,被迫沦为“泡面党”。一日三餐都吃快食面,把一些人的胃吃坏了,有些人不得不溜号走人了。也有些人开始叫苦:“这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吃泡面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马云总是学着电影里的口吻安慰大家:“快了,面包会有,一切都会有的。”
⑦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四个月、五个月,生意都亏本,马云也实在想不出辙来了,因为他天天从早忙到晚,一天工作20个小时,仍然没有成功,他也没有底气说一定会成功。
⑧那年春节,大年三十他还在工作。母亲放心不下他,于是打电话问他:“晚上吃什么啊?”他没有想,就说:“吃快食面。”母亲突然停住了,说:“那你回来,别干了!”“不行,弟兄们都还没走。”母亲哭了,说道:“你这是何苦啊,好好的固定工作不干,非要创业。”母亲专程赶过来,为大家做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吃得大家舒舒服服的,但也流出了眼泪。
⑨后来,马云在一次招聘中问一个学生:“你喜欢吃什么?”那人说:“快食面。”马云马上就乐了,“好!”那人也乐了,补充了一句:“我能把方便面煮出18种味道,成了同学们口中的方便面‘达人’。”马云马上说:“你,我要了!
⑩此后,马云就让那人给大家煮泡面,把快食面吃出花样来。那人一来,果然让大家改善了生活。他不是只买一种牌子的,而是不断地换牌子,每种牌子和口味都尝试一下。什么酸辣牛肉面、豉汁辣排面、蟹黄鲍鱼面、麻辣火锅面、酸菜炖排骨面、小鸡炖蘑菇面、西红柿炖牛腩面、笋干老鸭煲面、蟹粉狮子头面、葱香排骨面,就这样各种牌子、各种味道的方便面大家都吃了,渐渐地都说快食面好吃。
后来他能够把方便面煮出50多种味道来了。就这样,马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虽然还是十分艰苦,但吃泡面的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浑然忘记身处低谷与逆境,一直都这么乐观与从容着,试问一个人拥有这样的专注和态度、韧性和耐力,还有什么样的苦难他扛不住?就这样,他们在吃了9个月的快食面后,开辟出了一条“血路”。
别一出校门就梦想当马云,用马云的话说,“一创业就想挣钱是不可能的,至少需要五年时间。”“阿里巴巴过去走的路和吃的苦,很多公司要重新走一遍,吃一遍。”
12.本文采用了哪种叙述顺序?有何作用?
13.文章重点回忆了马云吃9个月泡面艰苦创业的事迹,而这9个月吃泡面的原因和感受也经历了以下过程,请将空白处补充完整。
①节省时间、饿时才吃→②   →③入不敷出、被迫去吃→④   →⑤多种味道、吃得“有滋有味”
14.分析文段⑥中画线句子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15.品析文段⑦中画线句子里加点词语的作用。
16.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
【答案】12.倒叙。①有力地表达了要创业成功就必须吃苦的主题;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13.没有工资、对付着吃;变换花样、都说好吃
14.风趣幽默、乐观从容、机智敏捷、对创业充满信心而且富有韧性和耐力。
15.没有直接用“五个月”一笔带过,而是一一列举出几个月,这样的反复拉长了困境的时间,放大了艰辛的过程,强调了创业的不易。
16.①比喻创业艰难、成功不易,启发刚出大学校门的青年。②指马云成为中国内地首富,获得巨大成功,是千辛万苦的奋斗换来的。③激励青年只要像马云那样艰苦奋斗、持之以恒,也会成功的。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记叙顺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记叙文顺序。解答时明确记叙文的三种顺序:顺序、插叙、倒叙及其分别具有的作用。根据文章的内容做出判断。大多数时候考查插叙的可能性大。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词语的作用。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有四种:(1)精确性作用。(2)形象性作用。 (3)情感性作用。(4)结构性作用。解答时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分析。
(5)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12.本题考查写作顺序的判断。文章开篇先提及马云成为中国内地首富这一结果,随后才讲述他创业初期的艰苦经历,采用的是倒叙的叙述顺序。这种顺序的作用在于,一方面,通过先呈现成功的结果,再追溯背后的艰辛,能突出 “创业需吃苦才能成功” 这一主题;另一方面,先写成功再讲过程,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想知道马云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的,从而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生动性。
故答案为: 倒叙。①有力地表达了要创业成功就必须吃苦的主题;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1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①节省时间、饿时才吃,这是创业初期为了高效工作而形成的习惯。②根据第⑤段 “由于没有钱,工资自然没得发…… 经常煮包泡面对付着” 可知,此时吃泡面是因为没有工资,只能勉强对付,所以此处应填 “没有工资、对付着吃”。③入不敷出、被迫去吃,说明此时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吃泡面成了无奈之举。④结合第⑨⑩段内容,团队开始变换泡面的牌子和口味,大家也渐渐觉得泡面好吃,因此这里可填 “变换花样、都说好吃”。⑤多种味道、吃得 “有滋有味”,体现出在困境中大家积极调整心态,让艰苦的生活有了些许滋味。
故答案为:没有工资、对付着吃;变换花样、都说好吃
14.本题考查赏析语句及人物形象分析。在团队成员因长期吃泡面、对创业前景感到迷茫而叫苦时,马云 “学着电影里的口吻” 安慰大家 “快了,面包会有,一切都会有的”。这一话语展现出他风趣幽默的一面,能在艰难处境中用轻松的方式缓解大家的焦虑;同时也体现了他的乐观从容,即使创业陷入困境,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更能看出他对创业的坚定信心和顽强的韧性与耐力,用积极的态度稳定团队的情绪。
故答案为: 风趣幽默、乐观从容、机智敏捷、对创业充满信心而且富有韧性和耐力。
15.本题考查词语作用分析。句中 “一个月、两个月、四个月、五个月” 并非简单罗列时间,而是通过逐一列举,拉长了读者对困境持续时间的感知。这样的表述放大了马云团队在这段时间里所经历的艰辛,让读者更能体会到创业过程的艰难不易,强调了他们在长时间亏本、努力却未见成效的情况下所承受的压力。
故答案为:没有直接用“五个月”一笔带过,而是一一列举出几个月,这样的反复拉长了困境的时间,放大了艰辛的过程,强调了创业的不易。
16.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理解。①标题 “别一出校门就梦想当马云” 是对刚走出校门的青年的提醒,意味着创业充满艰难,成功并非易事,不能只看到马云的成功光环,而忽视他背后的付出,启发青年要正视创业的艰辛。②从马云的经历来看,他成为首富并非偶然,而是经历了吃 9 个月泡面、每天工作 20 小时等无数艰难困苦,标题也暗示了他的巨大成功是用不懈奋斗换来的。③同时,标题也蕴含着激励的意味,只要青年能像马云那样具备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精神,勇于面对困难,也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收获成功。
故答案为: ①比喻创业艰难、成功不易,启发刚出大学校门的青年。②指马云成为中国内地首富,获得巨大成功,是千辛万苦的奋斗换来的。③激励青年只要像马云那样艰苦奋斗、持之以恒,也会成功的。
五、文言文对比阅读(完成17-20题,共23分)
(2024八上·凉州期中)【甲】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17.解释加点的字。
(1)略无阙处
(2)属引凄异
(3)二人对酌
(4)越钱塘,绝长江
18.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
B.故渔者歌曰 温故而知新
C.虽不能察,必以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乙翁欲扶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9.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 者 愚 公 年 且 九 十 而 移 山 今 吾 辈 方 逾 六 旬 何 老 之 有!
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21.(1)《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   、   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答案】17.(1)同“缺”,空隙、缺口(2)延长(3)饮酒(4)横渡
18.C
19.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20.(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2)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21.(1)连绵不断(山多);隐天蔽日(山高);(2)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5)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乙】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关系很好。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翼,雍两州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到泰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17.考查文言文实词。(1)“略无阙处” 中 “阙” 是通假字,同 “缺”,结合语境可知其含义为空隙、缺口。(2)“属引凄异” 中 “引”,联系上下文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这里是说声音持续不断,所以 “引” 解释为延长。(3)“二人对酌”,从 “携酒”“对酌” 可知是两人一起喝酒,“酌” 即饮酒。(4)“越钱塘,绝长江”,“绝” 在这里描述的是渡过长江的动作,因此解释为横渡。
故答案为:(1)同“缺”,空隙、缺口(2)延长(3)饮酒(4)横渡
18.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或王命急宣” 的 “或” 是 “有时” 的意思;“或异二者之为” 的 “或” 是 “或许、也许” 的意思,二者意义不同。
B.“故渔者歌曰” 的 “故” 是 “因此、所以” 的意思;“温故而知新” 的 “故” 是 “学过的知识” 的意思,意义不同。
C.“虽不能察,必以情” 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的 “虽” 都是 “即使” 的意思,意义与用法相同。
D.“乙翁欲扶之” 的 “之” 是代词,指代甲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的 “之” 是 “到、往” 的意思,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答案为:C
19.考查文言文句子的断句。句意为:以前的愚公年纪将近九十还能移山,现在我们才刚过六十岁,有什么老的呢!根据句意,“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 表达一个完整意思,应断开;“今吾辈方逾六旬” 是另一个完整分句,也应断开。所以断句为: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 / 今吾辈方逾六旬 / 何老之有!
故答案为: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20.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1)重点词:“清” 指水清澈,“荣” 指树茂盛,“峻” 指山高,“茂” 指草丰茂,“良” 是 “很、非常” 的意思。(2)重点词:“自” 是 “从”,“至” 是 “到”,“薄暮” 指傍晚,“已至” 是 “已经到达”。故答案为: (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2)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21.(1)《三峡》中写山的句子有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体现出山连绵不断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突出了山高大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所以第 1 空填连绵不断,第 2 空填隐天蔽日(或高大险峻)。
(2)《二翁登泰山》中,两位老翁虽已年过六旬,却凭借坚定的意志登上泰山半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所以第 3 空填: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
故答案为:(1)连绵不断(山多);隐天蔽日(山高)(2)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六、阅读古诗(完成23-24题,共8分)
(2024八上·凉州期中)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22.试从前两句中的“都”“惊”来分析诗人流露出的情感。
23.诗歌三、四句把春雪写得既有灵性又饶有情趣,试作赏析。
【答案】22.“都”字,流露出诗人漫长寒冬中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之情。
23.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却嫌”“故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似乎雪花等不及了,竟纷纷扬扬化作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光。这样就增加了诗的意趣。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2)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2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新年都未有芳华” 中,“都” 字强调从新年开始,一直没有看到芬芳的花朵,体现出整个寒冬里,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期盼之情,这种期盼因时间的推移而更显急切。“二月初惊见草芽” 里,“惊” 字描绘出诗人在二月初突然看到草芽萌发时的状态,既包含着对春景终于出现的惊喜,也暗含着久盼之后的意外之感,生动传达出诗人见到春色萌芽时的激动。
故答案为:“都”字,流露出诗人漫长寒冬中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之情。
2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诗歌三、四句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却嫌”“故穿” 将白雪赋予人的情感与动作,仿佛白雪也因春色来得太晚而心生不满,特意穿过庭院的树木,化作飞花来装点春光。这种写法让春雪具有了灵性,既写出了雪花飞舞的美景,又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使原本寒冷的白雪变得活泼可爱,也间接表达了诗人对春雪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却嫌”“故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似乎雪花等不及了,竟纷纷扬扬化作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光。这样就增加了诗的意趣
七、写作(60分)
24.(2024八上·凉州期中)请以《生命的意义在于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文体不限(有明确的文体特征),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④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⑤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每当想起雷锋,我就会想起这段话。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奉献是一种无私的付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它可以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有价值,更加有意义。
奉献是一种无私的付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在默默地奉献着。老师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知识和时间,为学生们传授知识,解答疑惑;医生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医术和爱心,为患者们治疗疾病,减轻痛苦;警察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勇气和力量,为社会维护秩序,保障安全。他们都是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为了让别人的生活更加美好。
奉献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奉献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让我们的品德得到升华。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我们会感到一种快乐和满足。这种快乐和满足是无法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的。它是一种内心的感受,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当我们看到别人因为我们的付出而变得更加幸福和快乐时,我们会感到一种无比的自豪和欣慰。这种自豪和欣慰会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更加努力地去奉献。
奉献可以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有价值,更加有意义。生命是短暂的,我们不能让它白白地流逝。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生命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去为别人付出,去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变得更加有价值,更加有意义。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的这句话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让我们都来学习雷锋,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有价值,更加有意义。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目为《生命的意义在于 》,要求补充题目后进行写作。核心话题围绕 “生命的意义” 展开,需要通过补充的内容来具体阐释生命意义的所在,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注重表达的真实性和规范性。
【题干分析】①“生命的意义” 是一个富有哲理性的话题,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补充的内容可以是具体的行动,如 “奉献”“奋斗”“追求” 等;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层面,如 “感恩”“坚守”“热爱” 等。这需要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感悟来确定,使主题更明确、具体。②写作思路方面,首先要确定补充的内容,这是文章的核心立意。然后思考 “为什么生命的意义在于此”,可以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支撑观点,比如古今中外名人的事迹、身边人的经历等。在阐述过程中,要注意详略得当,重点放在对所选立意的论证和阐释上,避免泛泛而谈。开头可以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引出主题,或者讲述一个与生命意义相关的小故事来吸引读者;结尾则可以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呼应开头。学生容易出现的误区是补充的题目过大过空,导致内容空洞,或者事例与主题关联不紧密,因此在写作时要选择具体、贴合的内容和事例。
【立意提取】
1.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2. 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
【点评】这篇例文以 “奉献” 补题,紧扣主题展开。开篇引用雷锋的话引出观点,接着从奉献是无私付出、高尚品德,以及能让生命更有价值等方面阐述,列举老师、医生、警察等事例佐证,结尾再用雷锋名言升华主旨。全文思路清晰,论据贴合主题,语言朴实真挚,很好地诠释了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这一观点。
25.(2024八上·凉州期中)请以《责任与担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有明确的文体特征),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责任与担当
什么是责任?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什么是担当?担当就是为自己应承担的负起责任。
责任与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对亿万苍生的责任与担当;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对整个蜀国的责任与担当;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对华夏民族的责任与担当。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心系责任,行于担当。万源保卫战中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是对劳苦大众追求翻身解放的责任与担当;“7·17特大洪灾”中,万源军民英勇奋战,全力抗洪,是对万源人民生命财产的责任与担当;李林森部长把工作当命,把事业当命、把命令当命,燃尽生命写忠诚,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责任与担当。
“事不避难,责任在心,担当在行,奋勇向前”。2020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看到了无数人的责任与担当。钟南山院士,84 岁高龄,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毅然奔赴抗疫一线,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担当精神,为全国人民树立了信心。无数的医护人员,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主动请缨,奔赴抗疫战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患者的生命。还有那些社区工作者、志愿者、警察、快递小哥……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抗击疫情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责任与担当是立身之本。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才能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挑战面前不畏惧,在压力面前不屈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才能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以先辈为榜样,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在学习中,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自我,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生活中,我们要关心他人,关爱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我们牢记责任与担当,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题目《责任与担当》是一个并列式命题,核心关键词为 “责任” 和 “担当”,属于探讨个人品质与社会行为的议论文或记叙文写作主题,旨在引导写作者思考二者的内涵、关联及现实意义。
【题干分析】①“责任” 指分内应做的事,是个体对他人、集体、社会或国家应尽的义务;“担当” 则是承担并负责任的行动与态度,是面对责任时的主动作为。二者紧密相连,责任是担当的前提,担当是责任的体现。②写作思路可从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展开。若写议论文,开头可引用名言(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引出论点;中间部分可阐述责任与担当的内涵,列举古今中外有责任有担当的人物事例(如文天祥坚守民族大义、抗疫医护人员冲锋在前)论证其重要性,再说明在当代如何践行责任与担当;结尾总结升华,强调责任与担当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若写记叙文,可选取生活中体现责任与担当的具体事例(如自己承担班级任务、家人坚守岗位等),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心理和行动,突出责任与担当带来的影响。学生易出现的误区是将责任与担当割裂,或只空谈道理缺乏具体事例,写作时需注意二者结合,事例要典型且有说服力。
【立意提取】
1. 责任在肩,担当于行
2. 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点评】这篇例文围绕 “责任与担当” 展开,开篇阐释二者含义,接着列举大禹、诸葛亮等古今事例,从历史到现实,展现责任与担当的传承与体现。文中结合抗疫等时代事件,让主题更具现实意义,最后呼吁青少年肩负使命,结构清晰,论据充分,语言铿锵有力,很好地诠释了责任与担当的内涵及重要性。
1 / 1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武威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积累运用(38分)
1.(2024八上·凉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舰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感彩看,“轻巧灵活”为褒义词。
B.“像”是连词,“海燕”是名词。
C.“几近”是数量词,“下滑”是动词。
D.“发动机的咆哮声”是偏正短语,“对准甲板跑道”是动宾短语。
2.(2024八上·凉州期中)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杀戮(lù) 凛冽(lǐn) 锐不可当(dǎng)
B.娴熟(xián) 镌刻(juān) 一丝不苟(gǒu)
C.篡改(zuàn) 咆哮(páo) 惨绝人寰 (huán)
D.气氛(fēn) 遁形(dùn) 屏息敛声(píng)
3.(2024八上·凉州期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万国博览会”的确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大事件,是开放的南昌亮给世界的一张名片。
B.传销人员对民警突然出现表现得一脸茫然,直到被民警团团围住时才如梦初醒。
C.学校的学术报告厅已被大家挤满,演讲台上是激昂的演讲,台下是屏息敛声的倾听。
D.《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以摧枯拉朽之势赢得了中国各阶层观众的喜爱。
4.(2024八上·凉州期中)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否多读书,也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修改:去掉“之一”)
B.朱婷虽然在排球上有天分,在审美方面也有过人之处。(修改:将“虽然”改为“不但”)
C.在上海汽车展上,国产汽车不断层出不穷。(修改:删掉“不断”)
D.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修改:在句尾加上“任务”)
5.(2024八上·凉州期中)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模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命永远都是那么光鲜,它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变质,_________________。
①这样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无限魅力
②所以,我们不能任梦想流失
③也不会因人的成败得失而停滞
④而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能力
A.②④③① B.③②④① C.③④①② D.②①③④
6.(2024八上·凉州期中)书中写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这里所说的“大转移”指的是什么(  )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7.(2024八上·凉州期中)《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作者可能报道了(  )
A.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平型关和台儿庄战役胜利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8.(2024八上·凉州期中)古诗文名句默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树树皆秋色,   ”是秋意颇浓的山野之美;“晴川历历汉阳树,   ”,是登楼远眺的江景之美;“   ,长河落日圆”是塞外大漠雄浑壮丽之美;“   ,   ”白居易笔下西湖早春的花草之美。然览物之情,各有不同,面对奇山幽谷,吴均产生了鄙弃尘俗之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面对傲雪凌霜的松柏,刘桢发出了“岂不罹凝寒?   ”的赞叹;面对情谊深厚的故乡水,李白抒发的是“   ,   ”的思乡之情.
二、综合实践活动。(7分)
9.(2024八上·凉州期中)综合性学习。
对于青少年来说,在假期中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对于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学校、家长也开始广泛关注和重视青少年假期实践。学校组织同学们本次暑假进行以“丰富的假期实践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下表是针对暑假中学生出游意愿的一个调查,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调查结果。
   
(2) 你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古都行”夏令营活动,参加夏令营后必须完成此次西安—南京—北京旅游收获的演讲报告,小明对这样的任务表现出极大的不满,他说:“旅游不就是随便走走逛逛,散个心,早知道还要做演讲报告,我就不去。”你觉得小明的想法不妥,夏令营活动绝不是随意玩玩,你打算这样劝告他:
“   ”
听了你的话,小明开始认真准备自己的演讲报告了。
三、(7分)
(2024八上·凉州期中)读下面的新闻,完成相应题目。
12月13日上午7时,长江大学东校区田径场上开展了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的纪念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活动。该活动由学生工作处主办、国旗护卫队承办。
公祭日活动在升旗仪式中拉开序幕。排列整齐的国旗护卫队踏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举行了升旗仪式,伴随着冉冉升起的红旗,全体师生一同奏唱国歌。升旗仪式完毕后,所有人员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进行了为时一分钟的默哀。
10.请简要评论一下这则新闻事件的意义。
11.在12月13日这天,除了举行升旗仪式之外,还可以举办哪些“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主题活动?试列举一两种形式。
四、(共14分)
(2024八上·凉州期中)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别一出校门就梦想当马云
①2014年8月28日,美国彭博新闻社发布的亿万富豪指数显示,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拥有218亿美元资产,超越万达集团王健林成为中国内地首富。
②马云的成功让我们赞叹羡慕,但许多人并不知道马云曾经一天工作20个小时,有过吃9个月泡面的艰苦创业期。
③马云从学校辞职后创办中国第一个商业信息网站“中国黄页”,在杭州开始创业,也经过了一个不挣一分钱的艰难阶段。
④刚开始,大家工作都很投入,一眨眼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常常肚子饿时才想起来吃饭,为了省时间,他们便吃快食面。
⑤可是创业的困难程度是大家没有想到的。当初准备的钱都投进去了,而且连个泡都看不到。由于没有钱,工资自然没得发,马云唯一满足大家的就是免费发快食面。为了省钱,他连快餐都不舍得吃,经常煮包泡面对付着。
⑥马云每个月入不敷出,被迫沦为“泡面党”。一日三餐都吃快食面,把一些人的胃吃坏了,有些人不得不溜号走人了。也有些人开始叫苦:“这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吃泡面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马云总是学着电影里的口吻安慰大家:“快了,面包会有,一切都会有的。”
⑦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四个月、五个月,生意都亏本,马云也实在想不出辙来了,因为他天天从早忙到晚,一天工作20个小时,仍然没有成功,他也没有底气说一定会成功。
⑧那年春节,大年三十他还在工作。母亲放心不下他,于是打电话问他:“晚上吃什么啊?”他没有想,就说:“吃快食面。”母亲突然停住了,说:“那你回来,别干了!”“不行,弟兄们都还没走。”母亲哭了,说道:“你这是何苦啊,好好的固定工作不干,非要创业。”母亲专程赶过来,为大家做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吃得大家舒舒服服的,但也流出了眼泪。
⑨后来,马云在一次招聘中问一个学生:“你喜欢吃什么?”那人说:“快食面。”马云马上就乐了,“好!”那人也乐了,补充了一句:“我能把方便面煮出18种味道,成了同学们口中的方便面‘达人’。”马云马上说:“你,我要了!
⑩此后,马云就让那人给大家煮泡面,把快食面吃出花样来。那人一来,果然让大家改善了生活。他不是只买一种牌子的,而是不断地换牌子,每种牌子和口味都尝试一下。什么酸辣牛肉面、豉汁辣排面、蟹黄鲍鱼面、麻辣火锅面、酸菜炖排骨面、小鸡炖蘑菇面、西红柿炖牛腩面、笋干老鸭煲面、蟹粉狮子头面、葱香排骨面,就这样各种牌子、各种味道的方便面大家都吃了,渐渐地都说快食面好吃。
后来他能够把方便面煮出50多种味道来了。就这样,马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虽然还是十分艰苦,但吃泡面的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浑然忘记身处低谷与逆境,一直都这么乐观与从容着,试问一个人拥有这样的专注和态度、韧性和耐力,还有什么样的苦难他扛不住?就这样,他们在吃了9个月的快食面后,开辟出了一条“血路”。
别一出校门就梦想当马云,用马云的话说,“一创业就想挣钱是不可能的,至少需要五年时间。”“阿里巴巴过去走的路和吃的苦,很多公司要重新走一遍,吃一遍。”
12.本文采用了哪种叙述顺序?有何作用?
13.文章重点回忆了马云吃9个月泡面艰苦创业的事迹,而这9个月吃泡面的原因和感受也经历了以下过程,请将空白处补充完整。
①节省时间、饿时才吃→②   →③入不敷出、被迫去吃→④   →⑤多种味道、吃得“有滋有味”
14.分析文段⑥中画线句子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15.品析文段⑦中画线句子里加点词语的作用。
16.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
五、文言文对比阅读(完成17-20题,共23分)
(2024八上·凉州期中)【甲】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17.解释加点的字。
(1)略无阙处
(2)属引凄异
(3)二人对酌
(4)越钱塘,绝长江
18.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
B.故渔者歌曰 温故而知新
C.虽不能察,必以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乙翁欲扶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9.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 者 愚 公 年 且 九 十 而 移 山 今 吾 辈 方 逾 六 旬 何 老 之 有!
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21.(1)《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   、   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六、阅读古诗(完成23-24题,共8分)
(2024八上·凉州期中)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22.试从前两句中的“都”“惊”来分析诗人流露出的情感。
23.诗歌三、四句把春雪写得既有灵性又饶有情趣,试作赏析。
七、写作(60分)
24.(2024八上·凉州期中)请以《生命的意义在于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文体不限(有明确的文体特征),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④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⑤不少于600字。
25.(2024八上·凉州期中)请以《责任与担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有明确的文体特征),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动词;名词;副词;连词;褒义词;动宾短语;偏正短语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修改。A表述无误;B表述无误;C“几近”是副词,不是数量词,表述有误;D表述无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修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歧义、句式杂糅;具体方法:读懂原句,弄清本意,首先要仔细读病句,弄明白它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查找病因,确定病症,围绕句子的主要意思找出病句的原因所在,弄懂属弄懂属于哪种类型的病句;对症下药,修改病句,弄清病因后,要针对句子存在的问题,想好删去什么、添上什么、更换什么,然后动手改病句;仔细检查,完成练习。读修改后的句子,看是否正确,是否保留了句子的原意,是否存在过度修改的现象。
2.【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字音】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A.“锐不可当” 的 “当” 应读 “dāng”,该选项存在一处错误。
B。正确。
C.“篡改” 的 “篡” 应读 “cuàn”,该选项有一处错误。
D.“屏息敛声” 的 “屏” 应读 “bǐng”,存在一处读音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3.【答案】D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辨析。
A.“引人注目” 指吸引人们的注意,“万国博览会” 作为重大事件,用该成语形容其受关注的程度,恰当合理。
B.“如梦初醒” 形容从糊涂、错误的状态中醒悟过来,传销人员面对民警包围才明白处境,符合语境,使用恰当。
C。“屏息敛声” 指抑制呼吸和语声,形容非常安静专注,用来描述报告厅内听众认真倾听演讲的状态,十分贴切。
D.“摧枯拉朽” 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多用来形容力量强大、势不可挡的态势,用在形容电视剧受观众喜爱的语境中,对象不恰当。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答案】A
【知识点】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
A.原句存在两面对一面的问题,“是否多读书” 是两面,“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 是一面,应删去 “是否”,而不是 “之一”,该选项修改不正确。
BCD.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5.【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也不会”与“它不会”连接,所以句③放在第一位,句①是总结句放在最后。所以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句子顺序的排列。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句子,抓住每一句的关键字,如开头词语:首先,其次;表时间的词语;表方位的词语等,就能顺利解答此题。
6.【答案】D
【知识点】作品的经典情节;《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主要内容的理解分析。《红星照耀中国》记录了埃德加 斯诺 1936 年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采访经历,而文中提到的 “大规模的转移” 发生在这一时期前后。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始于 1934 年 10 月,结束于 1936 年 10 月,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途中红军向沿途群众宣传革命思想,符合 “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 的描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7.【答案】A
【知识点】其他常识;作品的经典情节;《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与文学文化常识。
《红星照耀中国》记录的是作者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采访见闻,因此所报道的事件需发生在这一时间段内。
A.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发生在 1936 年 10 月,处于作者采访期间,有可能被报道。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发生在 1947 年 6 月,超出了作者的采访时间范围,不可能被报道。
C.平型关大捷发生在 1937 年 9 月,台儿庄战役开始于 1938 年 3 月,均在作者采访结束之后,不可能被报道。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在 1936 年 12 月,晚于作者采访结束时间(1936 年 10 月),不可能被报道。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8.【答案】山山唯落晖;芳草萋萋鹦鹉洲;大漠孤烟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松柏有本性;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题要注意“晖”“萋”“鹦鹉”“纶”等字词的书写。
故答案为:山山唯落晖;芳草萋萋鹦鹉洲;大漠孤烟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松柏有本性;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认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9.【答案】(1)示例:作业太多和假期太短是阻碍中学生出游最重要的因素。;(2)示例:小明,我们这次夏令营既是一种旅游,也是一种实践学习,不是随意玩玩而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我们学习的方式和手段,将自己在此次活动中的收获进行整理并与同学分享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的机会!我们特别期待你能和我们在此次活动中积极交流,期待你的精彩演讲!
【知识点】图表信息;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图表数据的概括与解读。观察柱状图,横坐标是 “阻碍因素”,纵坐标体现因素影响程度。“假期太短”“作业太多” 对应的柱形高度明显高于 “缺乏兴趣”“安全隐患” 。由此可知,作业太多和假期太短是阻碍中学生出游最突出的因素,二者对中学生出游的阻碍作用远大于其他因素。
(2)本题考查口语交际中的劝说。首先,点明夏令营本质:是 “实践学习” 而非单纯 “随便逛逛”,纠正小明对活动的认知偏差;其次,关联学习理念: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类比,说明旅游与学习的关联,让小明理解分享收获也是学习;最后,强化参与期待:强调 “交流学习机会”,以积极鼓励的态度,引导小明重视演讲、参与分享,贴合同学身份,语气亲切自然 。
故答案为:(1)示例:作业太多和假期太短是阻碍中学生出游最重要的因素。(2)示例:小明,我们这次夏令营既是一种旅游,也是一种实践学习,不是随意玩玩而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我们学习的方式和手段,将自己在此次活动中的收获进行整理并与同学分享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的机会!我们特别期待你能和我们在此次活动中积极交流,期待你的精彩演讲!
【点评】(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的劝说。对于劝说类的语言表述,学生应在明确劝说对象的基础上做到表述的“简明、准确、连贯、得体”即可。
【答案】10.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国家公祭日活动,有利于让青年一代牢记“不忘历史、振兴中华”的使命与担当。
11.①参观侵华日军罪行图片展。②请战争年代的幸存者或老英雄做报告。
【知识点】活动设计;材料探究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
(2)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10.本题考查材料探究。长江大学组织的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纪念活动,面向全体师生,尤其是青年学生。通过升旗仪式和默哀等环节,能让青年学生更深刻地铭记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惨案,缅怀遇难同胞,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促使他们将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内化为自身的责任与担当,激励青年一代为国家的发展而努力。
故答案为: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国家公祭日活动,有利于让青年一代牢记“不忘历史、振兴中华”的使命与担当。
11.本题考查设计活动形式。除升旗仪式外,可举办的活动形式多样。比如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主题征文比赛,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对历史的铭记和对国家振兴的思考;还可以组织参观当地的抗战纪念馆,通过实物、影像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的沉重,深化对主题的理解。这些活动形式都能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铭记历史、奋勇前行。
故答案为: ①参观侵华日军罪行图片展。②请战争年代的幸存者或老英雄做报告。
【答案】12.倒叙。①有力地表达了要创业成功就必须吃苦的主题;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13.没有工资、对付着吃;变换花样、都说好吃
14.风趣幽默、乐观从容、机智敏捷、对创业充满信心而且富有韧性和耐力。
15.没有直接用“五个月”一笔带过,而是一一列举出几个月,这样的反复拉长了困境的时间,放大了艰辛的过程,强调了创业的不易。
16.①比喻创业艰难、成功不易,启发刚出大学校门的青年。②指马云成为中国内地首富,获得巨大成功,是千辛万苦的奋斗换来的。③激励青年只要像马云那样艰苦奋斗、持之以恒,也会成功的。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记叙顺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记叙文顺序。解答时明确记叙文的三种顺序:顺序、插叙、倒叙及其分别具有的作用。根据文章的内容做出判断。大多数时候考查插叙的可能性大。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词语的作用。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有四种:(1)精确性作用。(2)形象性作用。 (3)情感性作用。(4)结构性作用。解答时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分析。
(5)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12.本题考查写作顺序的判断。文章开篇先提及马云成为中国内地首富这一结果,随后才讲述他创业初期的艰苦经历,采用的是倒叙的叙述顺序。这种顺序的作用在于,一方面,通过先呈现成功的结果,再追溯背后的艰辛,能突出 “创业需吃苦才能成功” 这一主题;另一方面,先写成功再讲过程,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想知道马云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的,从而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生动性。
故答案为: 倒叙。①有力地表达了要创业成功就必须吃苦的主题;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1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①节省时间、饿时才吃,这是创业初期为了高效工作而形成的习惯。②根据第⑤段 “由于没有钱,工资自然没得发…… 经常煮包泡面对付着” 可知,此时吃泡面是因为没有工资,只能勉强对付,所以此处应填 “没有工资、对付着吃”。③入不敷出、被迫去吃,说明此时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吃泡面成了无奈之举。④结合第⑨⑩段内容,团队开始变换泡面的牌子和口味,大家也渐渐觉得泡面好吃,因此这里可填 “变换花样、都说好吃”。⑤多种味道、吃得 “有滋有味”,体现出在困境中大家积极调整心态,让艰苦的生活有了些许滋味。
故答案为:没有工资、对付着吃;变换花样、都说好吃
14.本题考查赏析语句及人物形象分析。在团队成员因长期吃泡面、对创业前景感到迷茫而叫苦时,马云 “学着电影里的口吻” 安慰大家 “快了,面包会有,一切都会有的”。这一话语展现出他风趣幽默的一面,能在艰难处境中用轻松的方式缓解大家的焦虑;同时也体现了他的乐观从容,即使创业陷入困境,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更能看出他对创业的坚定信心和顽强的韧性与耐力,用积极的态度稳定团队的情绪。
故答案为: 风趣幽默、乐观从容、机智敏捷、对创业充满信心而且富有韧性和耐力。
15.本题考查词语作用分析。句中 “一个月、两个月、四个月、五个月” 并非简单罗列时间,而是通过逐一列举,拉长了读者对困境持续时间的感知。这样的表述放大了马云团队在这段时间里所经历的艰辛,让读者更能体会到创业过程的艰难不易,强调了他们在长时间亏本、努力却未见成效的情况下所承受的压力。
故答案为:没有直接用“五个月”一笔带过,而是一一列举出几个月,这样的反复拉长了困境的时间,放大了艰辛的过程,强调了创业的不易。
16.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理解。①标题 “别一出校门就梦想当马云” 是对刚走出校门的青年的提醒,意味着创业充满艰难,成功并非易事,不能只看到马云的成功光环,而忽视他背后的付出,启发青年要正视创业的艰辛。②从马云的经历来看,他成为首富并非偶然,而是经历了吃 9 个月泡面、每天工作 20 小时等无数艰难困苦,标题也暗示了他的巨大成功是用不懈奋斗换来的。③同时,标题也蕴含着激励的意味,只要青年能像马云那样具备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精神,勇于面对困难,也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收获成功。
故答案为: ①比喻创业艰难、成功不易,启发刚出大学校门的青年。②指马云成为中国内地首富,获得巨大成功,是千辛万苦的奋斗换来的。③激励青年只要像马云那样艰苦奋斗、持之以恒,也会成功的。
【答案】17.(1)同“缺”,空隙、缺口(2)延长(3)饮酒(4)横渡
18.C
19.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20.(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2)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21.(1)连绵不断(山多);隐天蔽日(山高);(2)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5)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乙】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关系很好。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翼,雍两州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到泰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17.考查文言文实词。(1)“略无阙处” 中 “阙” 是通假字,同 “缺”,结合语境可知其含义为空隙、缺口。(2)“属引凄异” 中 “引”,联系上下文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这里是说声音持续不断,所以 “引” 解释为延长。(3)“二人对酌”,从 “携酒”“对酌” 可知是两人一起喝酒,“酌” 即饮酒。(4)“越钱塘,绝长江”,“绝” 在这里描述的是渡过长江的动作,因此解释为横渡。
故答案为:(1)同“缺”,空隙、缺口(2)延长(3)饮酒(4)横渡
18.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或王命急宣” 的 “或” 是 “有时” 的意思;“或异二者之为” 的 “或” 是 “或许、也许” 的意思,二者意义不同。
B.“故渔者歌曰” 的 “故” 是 “因此、所以” 的意思;“温故而知新” 的 “故” 是 “学过的知识” 的意思,意义不同。
C.“虽不能察,必以情” 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的 “虽” 都是 “即使” 的意思,意义与用法相同。
D.“乙翁欲扶之” 的 “之” 是代词,指代甲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的 “之” 是 “到、往” 的意思,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答案为:C
19.考查文言文句子的断句。句意为:以前的愚公年纪将近九十还能移山,现在我们才刚过六十岁,有什么老的呢!根据句意,“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 表达一个完整意思,应断开;“今吾辈方逾六旬” 是另一个完整分句,也应断开。所以断句为: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 / 今吾辈方逾六旬 / 何老之有!
故答案为: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20.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1)重点词:“清” 指水清澈,“荣” 指树茂盛,“峻” 指山高,“茂” 指草丰茂,“良” 是 “很、非常” 的意思。(2)重点词:“自” 是 “从”,“至” 是 “到”,“薄暮” 指傍晚,“已至” 是 “已经到达”。故答案为: (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2)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21.(1)《三峡》中写山的句子有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体现出山连绵不断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突出了山高大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所以第 1 空填连绵不断,第 2 空填隐天蔽日(或高大险峻)。
(2)《二翁登泰山》中,两位老翁虽已年过六旬,却凭借坚定的意志登上泰山半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所以第 3 空填: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
故答案为:(1)连绵不断(山多);隐天蔽日(山高)(2)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答案】22.“都”字,流露出诗人漫长寒冬中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之情。
23.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却嫌”“故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似乎雪花等不及了,竟纷纷扬扬化作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光。这样就增加了诗的意趣。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2)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2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新年都未有芳华” 中,“都” 字强调从新年开始,一直没有看到芬芳的花朵,体现出整个寒冬里,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期盼之情,这种期盼因时间的推移而更显急切。“二月初惊见草芽” 里,“惊” 字描绘出诗人在二月初突然看到草芽萌发时的状态,既包含着对春景终于出现的惊喜,也暗含着久盼之后的意外之感,生动传达出诗人见到春色萌芽时的激动。
故答案为:“都”字,流露出诗人漫长寒冬中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之情。
2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诗歌三、四句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却嫌”“故穿” 将白雪赋予人的情感与动作,仿佛白雪也因春色来得太晚而心生不满,特意穿过庭院的树木,化作飞花来装点春光。这种写法让春雪具有了灵性,既写出了雪花飞舞的美景,又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使原本寒冷的白雪变得活泼可爱,也间接表达了诗人对春雪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却嫌”“故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似乎雪花等不及了,竟纷纷扬扬化作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光。这样就增加了诗的意趣
24.【答案】例文: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每当想起雷锋,我就会想起这段话。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奉献是一种无私的付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它可以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有价值,更加有意义。
奉献是一种无私的付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在默默地奉献着。老师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知识和时间,为学生们传授知识,解答疑惑;医生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医术和爱心,为患者们治疗疾病,减轻痛苦;警察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勇气和力量,为社会维护秩序,保障安全。他们都是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为了让别人的生活更加美好。
奉献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奉献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让我们的品德得到升华。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我们会感到一种快乐和满足。这种快乐和满足是无法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的。它是一种内心的感受,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当我们看到别人因为我们的付出而变得更加幸福和快乐时,我们会感到一种无比的自豪和欣慰。这种自豪和欣慰会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更加努力地去奉献。
奉献可以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有价值,更加有意义。生命是短暂的,我们不能让它白白地流逝。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生命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去为别人付出,去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变得更加有价值,更加有意义。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的这句话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让我们都来学习雷锋,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有价值,更加有意义。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目为《生命的意义在于 》,要求补充题目后进行写作。核心话题围绕 “生命的意义” 展开,需要通过补充的内容来具体阐释生命意义的所在,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注重表达的真实性和规范性。
【题干分析】①“生命的意义” 是一个富有哲理性的话题,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补充的内容可以是具体的行动,如 “奉献”“奋斗”“追求” 等;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层面,如 “感恩”“坚守”“热爱” 等。这需要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感悟来确定,使主题更明确、具体。②写作思路方面,首先要确定补充的内容,这是文章的核心立意。然后思考 “为什么生命的意义在于此”,可以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支撑观点,比如古今中外名人的事迹、身边人的经历等。在阐述过程中,要注意详略得当,重点放在对所选立意的论证和阐释上,避免泛泛而谈。开头可以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引出主题,或者讲述一个与生命意义相关的小故事来吸引读者;结尾则可以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呼应开头。学生容易出现的误区是补充的题目过大过空,导致内容空洞,或者事例与主题关联不紧密,因此在写作时要选择具体、贴合的内容和事例。
【立意提取】
1.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2. 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
【点评】这篇例文以 “奉献” 补题,紧扣主题展开。开篇引用雷锋的话引出观点,接着从奉献是无私付出、高尚品德,以及能让生命更有价值等方面阐述,列举老师、医生、警察等事例佐证,结尾再用雷锋名言升华主旨。全文思路清晰,论据贴合主题,语言朴实真挚,很好地诠释了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这一观点。
25.【答案】例文:
责任与担当
什么是责任?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什么是担当?担当就是为自己应承担的负起责任。
责任与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对亿万苍生的责任与担当;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对整个蜀国的责任与担当;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对华夏民族的责任与担当。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心系责任,行于担当。万源保卫战中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是对劳苦大众追求翻身解放的责任与担当;“7·17特大洪灾”中,万源军民英勇奋战,全力抗洪,是对万源人民生命财产的责任与担当;李林森部长把工作当命,把事业当命、把命令当命,燃尽生命写忠诚,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责任与担当。
“事不避难,责任在心,担当在行,奋勇向前”。2020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看到了无数人的责任与担当。钟南山院士,84 岁高龄,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毅然奔赴抗疫一线,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担当精神,为全国人民树立了信心。无数的医护人员,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主动请缨,奔赴抗疫战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患者的生命。还有那些社区工作者、志愿者、警察、快递小哥……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抗击疫情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责任与担当是立身之本。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才能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挑战面前不畏惧,在压力面前不屈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才能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以先辈为榜样,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在学习中,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自我,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生活中,我们要关心他人,关爱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我们牢记责任与担当,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题目《责任与担当》是一个并列式命题,核心关键词为 “责任” 和 “担当”,属于探讨个人品质与社会行为的议论文或记叙文写作主题,旨在引导写作者思考二者的内涵、关联及现实意义。
【题干分析】①“责任” 指分内应做的事,是个体对他人、集体、社会或国家应尽的义务;“担当” 则是承担并负责任的行动与态度,是面对责任时的主动作为。二者紧密相连,责任是担当的前提,担当是责任的体现。②写作思路可从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展开。若写议论文,开头可引用名言(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引出论点;中间部分可阐述责任与担当的内涵,列举古今中外有责任有担当的人物事例(如文天祥坚守民族大义、抗疫医护人员冲锋在前)论证其重要性,再说明在当代如何践行责任与担当;结尾总结升华,强调责任与担当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若写记叙文,可选取生活中体现责任与担当的具体事例(如自己承担班级任务、家人坚守岗位等),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心理和行动,突出责任与担当带来的影响。学生易出现的误区是将责任与担当割裂,或只空谈道理缺乏具体事例,写作时需注意二者结合,事例要典型且有说服力。
【立意提取】
1. 责任在肩,担当于行
2. 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点评】这篇例文围绕 “责任与担当” 展开,开篇阐释二者含义,接着列举大禹、诸葛亮等古今事例,从历史到现实,展现责任与担当的传承与体现。文中结合抗疫等时代事件,让主题更具现实意义,最后呼吁青少年肩负使命,结构清晰,论据充分,语言铿锵有力,很好地诠释了责任与担当的内涵及重要性。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