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郎士元诗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送李将军①赴定州郎士元双旌汉飞将②,万里独横戈。春色临关尽,黄云出塞多。鼓鼙③悲绝漠,烽戍隔长河。莫断阴山④路,天骄⑤已请和。【注】①李将军:本诗是作者送友人奉命出镇边疆之作,李将军即是作者的朋友。②汉飞将:指李广。③鼙:军中所用小鼓。④阴山:山脉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⑤天骄:汉时指匈奴。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使用“尽”和“多”二字,对景物进行了描写,突出边塞景色萧条。B.颈联从视听结合的角度描写李将军作战战场的场景,是诗人的想象之景。C.尾联写诗人劝诫李将军不要阻断了敌人的后路,只要敌人要求和谈即可。D.本诗为送别诗,写诗人送别友人赴边,担忧其戍边生活,风格苍凉雄壮。2.有评论说:这首诗“状李之勇猛”。结合全诗,从形象塑造方面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郎士元①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②尽向南。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注】①郎士元,唐代诗人,安史之乱时避难江南。②避地衣冠:西晋末年天下混乱,中原士人大举南迁,史称“衣冠南渡”。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仅向友人介绍了自己熟悉的江南风景,认为吴越风光他到任后自然熟悉。B.诗歌使用“竹影”“山岚”“花木”等意象,写出了江南的自然和建筑的特点。C.颈联对句借典故从历史渊源角度赞美江南风景,意在表明此地社会环境安定。D.尾联作者刻画夜晚“猿啼海树”的画面,所营造的意境氛围与前面有所差异。4.清人毛张健在《唐体肤诠》中评价此诗“不是劝驾,乃是催归”,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该如何理解这个评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冯翊①西楼郎士元城上西楼倚暮天,楼中归望正凄然。近郭乱山横古渡,野庄乔木带新烟。北风吹雁声能苦,远客辞家月再圆。陶令②好文常对酒,相招一和白云篇③。【注】①冯翊:唐代郡名。②陶令:陶渊明。③白云篇:陶渊明《和郭主簿》诗中有“遥遥望 白云”之句,后以“白云篇”称隐士之诗。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倚”“望”表现诗人盼归之状,“凄然”“苦”则揭示出他的心境。B.西楼暮天、古渡野庄、北风雁声都是诱发诗人内心伤感与愁苦的景物。C.诗人客居他乡,“再圆”之月更添离愁,深沉的情感与景物有机交融。D.前三联景中叙事,侧重叙事,描绘出一幅萧瑟苍凉的画面,自然贴切。6.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先声夺人,引发诗人泊舟登岸去探寻钟声来源,最终看到青山美景,结构上可谓自然天成。B.第三句色彩淡雅,以青色的山峦和白色的云雾为主要色彩,描绘出雨后青山在云雾缭绕中的景象。C.本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钟声的动态和山峰的静态结合,营造出一种幽深、静谧的美感。D.本诗语言质朴平实,用词精妙,“画出”一词将山峰在白云映衬下的美景生动地展现了出来。8.经历安史之乱后,郎士元写了《柏林寺南望》,杜甫写了《登高》,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相同吗?请结合诗歌内容做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听邻家吹笙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笙曲超凡脱俗,“凤吹”写笙声清越,“隔彩霞”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B.首句与白居易“如听仙乐耳暂明”都用了比喻手法,但前者比后者更高妙。C.第二句承上启下,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D.这首诗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就奏乐环境作幻想,“通感”运用别具一格。10.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分析。阅读诗词,完成下面小题。送王司马赴润州①郎士元暂屈文为吏,聊将禄代耕。金陵且不远,山水复多名。楚塞因高出,寒潮入夜生。离心逐春草,直到建康城。【注】①润州,今江苏镇江,原属楚地,历来是军事要地。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劝告友人暂时委屈自己去做一个小吏,表现对其怀才不遇的同情。B.颔联中,诗人再次劝慰友人:润州与山水优美的金陵城离得不远,是为官的好去处。C.颈联中,诗人担心润州地势较高,夜晚寒潮涌来会让人感到寒冷,暗指朝廷斗争激烈,让人心寒。D.本诗紧扣题目中的“送王司马”和“润州”两词,用语不尚华丽,情意却十分真挚。12.“虚写”是送别诗中常见的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一手法在尾联中的体现及妙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崔侍御往容州①宣慰郎士元秦原独立望湘川,击隼南飞向楚天。奉诏不言空问俗,清时因得访遗贤。荆门晓色兼梅雨,桂水春风过客船。畴昔常闻陆贾②说,故人今日岂徒然。【注】①容州:唐朝时容州为岭南道五管之一的容管所在地,今广西境内。②陆贾:西汉时外交家,能言善辩,两次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赵佗臣服汉朝。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去容州宣扬政令,安抚当地百姓,诗人就写诗表达自己的送别之情。B.第二句以展翅南飞的隼来比喻友人,写出了诗人对友人才能的仰慕之意。C.诗人希望友人能切实传达朝廷之意,清闲时能去拜访那些被弃置的贤才。D.颈联两句描绘眼前景色,以“梅雨”“春风”暗示时间变化和路途遥远。14.尾联一反以往送别诗的感伤,表达了不一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王棼流雷州郎士元昨日三峰尉,今朝万里人。平生任孤直,岂是不防身。海雾多为瘴,山雷乍作邻。遥怜北户【注】月,与子独相亲。【注】北户,泛指我国南方地区,诗中雷州属于我国南方地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用“昨日”与“今朝”对比,呼应标题中“流”的背景。B.颔联诗人对王棼被流放一事发表看法,埋怨王棼性情过于“孤直”。C.颈联中通过对“海雾”“山雷”的描写,表现出了雷州环境和气候的恶劣。D.尾联诗人联想到远离中原的王棼来到雷州以后只能与月为伴的情景。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D 2.①用典:首联借写汉李广将军,极写李将军骁勇威风之状;②环境烘托:颔联和颈联,通过描绘边塞景色之萧条及战场壮烈的景象,烘托将军不畏艰辛,英勇杀敌;③人物衬托:尾联用敌人闻将军英名而不战自和,侧面衬托了将军的威猛。【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担忧其戍边生活”错误,通过尾联可知,不仅仅为担忧,还有勉其立功受勋。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塑造人物手法的能力。①用典:首联“双旌汉飞将,万里独横戈”写得极有气势。此句用典,借汉飞将李广比李将军。作者寄希望于李将军,希望他能像“汉家飞将军”一样,挥刀横戈,勇往直前。②环境烘托:颔联“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是写实景,写送别的地理环境。诗人从色彩上描摹、写出边陲重地的特景,突出边塞景色萧条。颈联“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是想象之景,写军旅生涯,绝漠鼙鼓、长河烽戍,造就了寥廓的意象和悲壮的情调。颔联和颈联,通过描绘边塞景色之萧条及战场壮烈的景象,烘托将军不畏艰辛,英勇杀敌的形象。③人物衬托:尾联“天骄已请和”强敌已经来求和,用敌人闻将军英名而不战自和,侧面衬托了将军的威猛。3.C 4.①毛张健认为此诗并不是劝诫友人安心赴任,而是表达催促友人尽快返家的感望;②诗歌描写江南竹影满径、人家傍山、花木缘溪之胜景,并借用衣冠南渡之典提醒友人吴越风光让人沉迷,侧面劝诫友人不要像南渡衣冠们留恋于此。③诗歌尾联想象夜猿啼海树之场景,正面提醒友人“思乡望国”。【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意在表明此地社会环境安定”错误。“避地衣冠尽向南”意思是士人躲避战乱都特别喜欢到南方,此句借用这一典故,既是为了写出当时政局的动荡,又是想间接写出江南风景的美好。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评价文章的思想主旨的能力。题干毛张健的评价中,“劝驾”意思是劝人赶紧出发,而“催归”意思是催促赶紧归来。所以,毛张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是此诗并不是为了劝诫友人赶紧出发安心赴任,而是劝告友人不忘归家、赶紧归来的愿望。根据注释可知,作者此时因安史之乱而避难江南。而在诗歌颔联和颈联中,作者先以“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缘溪花木偏宜远”三句描绘江南竹林丛生的自然环境,依山而建的建筑特征,偏远之地沿河花木越繁茂的自然美景,极写江南之美景。但这三句结束,诗人却以“避地衣冠尽向南”加以总结。这说明,江南之景虽美,让人留恋,甚至有让人想要就此定居的想法。但在诗人眼里,他却对此有所担忧。此时大多数人避安史之乱而逃难于此,本只应暂居于此,并力求挥师北上,光复中原。所以,诗人更加害怕因为江南美景令人留恋而最终走上晋朝“衣冠南渡”而最终在此定居偏安一隅的结局。这是第一层“催归”之意。诗歌尾联中,作者首先以“夜猿啼海树”烘托夜间寂静的氛围,然后由此直言“思乡望国”之情难以忍受的情感。这既是诗人自己的情感状态,也是劝告友人及早归家,免得离家太久,像他一样产生思乡望国之情。这是第二层“催归”之意。5.D 6.①意为陶渊明喜欢写文章,喜欢和朋友对饮,如有人相招饮酒,就必有唱和之文。(2分)②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虽感叹客居之愁苦,但欲寄情山水的乐观、旷达之情。【解析】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D项,“侧重叙事”说法错误,应为侧重写景。故选D。6.试题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解析诗句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指出诗句的具体内容写了什么;第二步,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是什么;第三步,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前三联景中叙事写景,描绘出一幅萧瑟苍凉的画面,自然贴切。西楼暮天、古渡野庄、北风雁声都是诱发诗人内心伤感与愁苦的景物。“陶令好文常对酒,相招一和白云篇”意为陶渊明喜欢写文章,喜欢和朋友对饮,如有人相招饮酒,就必有唱和之文。根据注释可知,该联用典,表达了诗人虽感叹客居之愁苦,但欲寄情山水的乐观、旷达之情。【点睛】分析诗歌中某一联的含意,即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心境,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重视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即抓住诗句中的众多意象,渲染了意境怎样的特点;三是关注注释暗示信息。解析诗句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第三步,指出诗人在诗句中运用该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7.D 8.不同。①郎诗对雨后初晴宛如画卷美景的描写,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和热爱;通过听到钟声后泊舟上岸前往寺庙的情景,营造出宁静、幽远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以及想从自然中寻找慰藉和寄托的期盼。②杜诗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直接抒发年老多病、四处漂泊的身世之悲;“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体现对个人忧国伤时的深沉感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寓意历史的长河不断向前,深感自己的渺小和无力,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导语】这首《柏林寺南望》以钟声为引,勾勒出一幅雨后青山图。“画出”二字妙笔生花,将云绕峰峦的意境点染得灵动飘逸。全诗笔调清新,动静相宜,既有听觉的悠远,又有视觉的层次,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禅意心境。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本诗语言质朴平实”错误。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但并非质朴平实。诗中“画出东南四五峰”,“画出”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自然景色以人的动作,将山峰在白云映衬下的美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诗歌语言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并非简单的质朴平实。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①根据原文,郎诗中“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描绘了雨后初晴,青山白云,四五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宛如画卷的美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和热爱。“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诗人听到钟声后泊舟上岸,沿着小径穿过松林前往寺庙,整个过程营造出宁静、幽远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以及在经历安史之乱后,想从自然中寻找慰藉和寄托的期盼。②杜诗中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写漂泊之远,“悲秋”点明时令,“常作客”体现长期漂泊的羁旅愁思,“百年”指一生,“多病”写身体状况,“独登台”突出孤独之感,直接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四处漂泊的身世之悲。“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指时局艰难,“苦恨”饱含了诗人对个人身世和国家命运的深沉感慨,因艰难困苦而愁白了头发,又因病戒酒,内心的痛苦更加难以排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不仅描绘出壮阔的秋景,更寓意着历史的长河不断向前,在这宏大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深感自己的渺小和无力,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9.B 10.实写邻家“重门深锁”让诗人无法追随笙声一探究竟,虚写千树碧桃盛开,一片绚丽景象。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给人以如幻如真之感,写出了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导语】这首诗通过“凤吹声如隔彩霞”描绘了笙声的清越与超凡脱俗,以“重门深锁无寻处”和“疑有碧桃千树花”展现了听者对音乐来源的遐想,虚实结合,既写实景又寓幻想,表达了音乐之美与听者的陶醉之情。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B.“都用了比喻手法”错误,“凤吹声如隔彩霞”并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隔彩霞”不是将笙声比作彩霞,而是描述笙声仿佛从彩霞那边传来,营造出一种虚幻、美妙的氛围。“如听仙乐耳暂明”将听到的音乐比作仙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更高妙”错误,对文学作品艺术水平高下的评价属于主观判断,不能作为客观事实,故该说法也不正确。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诗的第三句“重门深锁无寻处”为实写。诗人被那美妙如来自仙境的笙声所吸引,想要探寻吹笙之人究竟是谁、在何处,然而眼前所见的是邻家那重重紧闭的门户,将他阻挡在外,无法找到吹笙的源头。这“重门深锁”的现实场景,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急切探寻却又无奈受阻的状态,增添了一种神秘感。第四句“疑有碧桃千树花”则是虚写。由于无法找到吹笙之处,诗人便展开联想和想象,觉得那美妙的笙声背后,仿佛有千万棵碧桃同时盛开,一片绚烂的景象。碧桃盛开象征着美好、繁盛,这里以虚景来烘托笙声的美妙,使读者仿佛能透过笙声看到那一片绚丽的花海。这两句虚实结合,实写的“重门深锁”为虚写的“碧桃千树花”做了铺垫,而虚写的“碧桃千树花”又进一步烘托出笙声的魅力。这种手法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一种如幻如真的美感。同时,通过这种虚实相生,也生动地写出了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使诗歌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和艺术感染力。11.C 12.①运用虚写,想象离别后的思念情形。②化虚为实,将无形的离愁别思写得生动形象。③以此结尾蕴含不尽情意,给人以想象空间。【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暗指朝廷斗争激烈,让人心寒”过度解读,颈联的意思是因为润州地势高,寒潮到半夜才会出现,这仍是对朋友的安慰。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分析诗歌手法的能力。尾联写诗人对王司马不尽的思念之情。“逐”,即追逐,诗人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离情人的动作与情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心一直伴随着王司马、时时刻刻都在担心他、牵挂他的情态,十分耐人寻味。建康城,即金陵,在这里仍然指王司马将要前往的润州。这显然是诗人想象未来的情景,是虚写。因此可知,尾联运用虚写,想象离别后的思念情形。此外,诗人在此同样是借一直绵延到天际的春草来写自己无尽的离别之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王司马离别之情的深长。借绵延无尽且春风吹又生的芳草来比喻绵绵不绝不可解脱的离情别意,在古诗中是一种经典的写法,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离恨的绵绵不尽,化抽象为具体,委婉,深沉,余思不尽。“春草”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可见诗句化虚为实,将无形的离愁别思写得生动形象。离心和春草一直蔓延到“建康城”,这一写法拓开了人的视野和时空的距离。人走得愈远,空间的距离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得更多,直至那遥不可及的“建康城”。词人的满腔离愁别绪,也随之化入了漫漫大气,离情之深,无可言状了。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以此结尾蕴含不尽情意,给人以想象空间。13.D 14.①诗人运用典故,将友人与陆贾作比,表明友人此去定会不辱使命。②从前的陆贾能够两次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臣服汉朝,如今你前往容州宣慰怎能仅仅像陆贾一样呢,肯定会比陆贾做得更好。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慰、激励之情,虽是送别,却无半点伤感。【导语】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崔侍御出使容州的支持与敬重。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引用经典事例来表达情感。前两句写诗人目送友人南去,展现其才能与志向;颔联表达对友人宣慰使命的肯定及其访贤的期待;颈联用“梅雨”“春风”等意象描绘友人旅途的季节与景致;尾联则表达对友人成功完成使命的期待,借陆贾事迹盛赞友人的才智和行动意义。这首诗将送别之情与对友人才能的赞颂巧妙结合。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D.“颈联两句描绘眼前景色”理解错误。友人要去往容州宣慰,诗人与其送别,在颈联中,诗人想象荆门的“梅雨”和桂水的“春风”,暗示了时节的变化和路途的遥远,属于虚写,不是眼前景色。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诗人在尾联中巧妙地运用了“陆贾”这一典故。结合注释中的背景,陆贾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他曾两次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赵佗臣服于汉朝,完成了国家的重要使命。而在这首诗中,诗人送别的友人崔侍御即将前往容州执行宣慰任务,这与陆贾的使命有相似之处。崔侍御此行的目的是宣扬朝廷的政令,安抚地方百姓,同样带有“说服”的性质。因此,诗人引用陆贾的典故,不仅是为了表达对友人使命的肯定,更是为了传达一种对他此行将取得成功的期待和信心。其次,诗中还通过景物描写暗示了此次行程的艰辛。诗人在诗的前几联中写到“荆门晓色兼梅雨,桂水春风过客船”,通过这些景象,表现了友人此行将经过荆门和桂水等地,而梅雨象征着南方湿润的气候,春风则寓意行程的遥远与漫长。诗人通过这些自然景象,暗示了友人此去路途遥远且劳累艰辛。然而,尽管前路艰险,诗人却没有因此流露出送别时常见的伤感情绪。反而,他以“畴昔常闻陆贾说,故人今日岂徒然”来表达对友人的劝慰与激励。他通过陆贾的成功经历来告诉友人,正如陆贾能够完成重要使命,崔侍御此行也一定能够不负朝廷重托,取得比陆贾还要辉煌的成绩。这种通过典故进行的对比与劝慰,既抚平了别离时可能产生的伤感情绪,也增强了友人对于此次任务的信心。最后,整首诗虽然是送别诗,但与传统送别诗中浓重的离愁别绪不同,诗人没有表现出丝毫伤感。相反,全诗充满了对友人前途的激励与祝福。诗人对崔侍御此行抱有极大的期望,用满怀信心的语言表达了对他完成任务的信任,同时也希望通过典故来勉励他再创佳绩。因此,这首诗虽然是以送别为题,却没有悲伤和惆怅,而是充满了正能量,传达了诗人对友人事业上的肯定与支持。这使得诗作在思想情感上别具一格,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氛围。15.B 16.①首联表达了诗人对王棼从“三峰尉”到被流放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的震惊。②颔联评价王棼个性孤高正直,诗人用“岂是”二字表达对王棼被流放的愤懑之情。③最后四句,诗人通过想象,表达了对王棼的关切和担忧之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埋怨王棼性情过于‘孤直’”说法错误,诗中并无埋怨之意,表达对王棼被流放的愤懑之情。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昨日三峰尉,今朝万里人”,昨天在三峰担任尉官,今天却身处万里之外。诗歌首联用“昨日”和“今朝”对比,呼应标题中“流”的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王棼从“三峰尉”到被流放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的震惊。友人要被流放到万里之外的雷州,也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同情、怜惜、不平和不舍。“平生任孤直,岂是不防身”,平日里任性坚持正直,怎么会不保护自己呢?王棼个性孤高正直,诗人用“岂是”二字表达对王棼被流放的愤懑之情。“海雾多为瘴,山雷乍作邻”,海上的雾多半是因为瘴气,山间的雷声常常相伴,时常突然响起。通过对“海雾”“山雷”的描写,表现出了雷州环境和气候的恶劣。表现出对友人王棼的担忧和关切之情。“遥怜北户月,与子独相亲”,我遥望北方的家园,思念着与你独自相依相伴的时光。诗人通过想象表达对王棼的关切和思念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