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汤式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汤式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汤式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中吕】满庭芳 京口①感怀
汤式②
残花剩柳,摧垣废屋,新冢荒丘。海门③天堑还依旧。滚滚东流,铁瓮城横刺着虎口,金山寺高镇着鳌头。斜阳候,吟登舵楼,灯火望扬州。
【注】①京口,今镇江,是长江下游的重镇,古都金陵的门户。②汤式,字舜民,元末明初重要散曲作家。③海门,长江镇江以下江面开阔,古人称之为海,其地成为海门。
1.下列对本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残花”三句展示了元末动乱后一派满目疮痍、凄凉颓败的景象,由自然及人事,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感慨。
B.“滚滚东流”承接“海门天堑”暗寓大浪淘沙之意,与辛弃疾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用意相同。
C.“铁瓮城横刺着虎口,金山寺高镇着鳌头”对仗工整,意境雄浑,音节响亮,“横刺”显其开阔,“高镇”绘其雄峙。
D.最后三句描写作者在夕阳西斜中,登上舵楼放眼眺望对岸扬州灯火,慷慨浩荡之情融于暮霭之景。
2.“海门天堑还依旧”一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曲词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 完成小题。
[正宫]小粱州·九日渡江
汤式
秋风江上棹孤舟,烟水悠悠,伤心无句赋登楼[注]。山容瘦,老树替人愁。
樽前醉把茱萸嗅,问相知几个白头?乐可酬,人非旧。黄花时候,难比旧风流。【注】汉末王粲南投刘表,未受重用,寓居襄阳十余年。建安九年秋,王粲偶登襄阳城楼,纵目四望;百感交集,作《登楼赋》以抒心志。
3.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目“九日渡江”,交代了时令、地点和创作背景:时逢重阳节,作者却在江上,为世事而奔忙,不免触景伤怀,挥毫作此小令。
B.前两句写秋风瑟瑟、烟水苍茫,作者乘一叶孤舟漂流于浩渺无边的江上。秋风萧瑟、江水浩茫反衬作者的形单影只和悲凉孤寂的心情。
C.第三句用典衬情,古今处境相似,不过王粲还能登高纵目,作赋抒怀;而自己连登高楼赏美景都不可能,伤心之情难以言表。
D.四、五句移情人景,补写“伤心无句赋登楼”的原因:秋山显得那么形容枯瘦,萧萧老树也似乎在替人发愁,山、树如此,人何以堪!
4.本曲的下片是如何抒发情感的?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句子分析。
阅读下面这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
【元】汤式
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飘泊命。
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
5.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曲中前三句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极言距离家乡路途遥远,点明作者羁旅的处境。
B.最后一句中的“愁”是全曲的诗眼,表达出作者远离家乡,流离漂泊的孤苦之情。
C.曲中以景物衬托情感,既渲染了寂寞悲凉的气氛,又表现了作者客中的凄凉与惆怅。
D.全曲多处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于工整之中极有节奏感;语言也不乏华美生动。
6.请简要赏析曲中“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三句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天香引·忆维扬①
汤式②
羡江都自古神州,天上人间,楚尾吴头。十万家画栋朱帘,百数曲红桥绿沼,三千里锦缆龙舟③。柳招摇,花掩映,春风紫骝;玉玎珰,珠络索,夜月香兜。歌舞都休,光景难留。富贵随落日西沉,繁华逐逝水东流。
【注】①维扬:扬州的别称,江都也是扬州的别称。②汤式,元末明初人。③三千里锦缆龙舟:指的是当年隋炀帝乘坐龙舟下扬州的豪华场面。
7.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香引”是曲牌名,“忆”字暗示了曲子的内容,即展示昔日扬州之景。
B.“紫骝”代指骑着骏马的公子,“香兜”代指游玩的女子,这几句写尽扬州昔日的热闹繁华。
C.曲的结尾四句转为议论,表达了对隋炀帝耽溺游乐、逸豫豪奢导致败亡的批判。
D.本曲工于对偶句式,用语辞藻华美,音调和谐,化用唐宋诗词如同己出。
8.下列对这首小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小令为吊古之作。题为《忆维扬》,回忆的不是作者自己在扬州时的生活,而是作者目睹当时扬州的败落去追忆它的昔日的繁华。
B.在唐诗宋词里,歌咏扬州之作数不胜数,“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徐凝《忆扬州》),“二分明月”成了形容扬州胜景的专门用语。
C.此曲前面几句是用侧面衬托手法,从不同视角极力铺陈扬州的繁华,写法颇似宋代柳永描写杭州繁华的《望海潮》词。
D.后面用“歌舞都休,光景难留”八个字自然收住,结束过去。最后两句是感叹扬盛况难再。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
汤式
酒乍醒,月初明,谁家小楼调玉筝,指拨轻清,音律和平,一字字诉衷情。恰流莺花底叮咛,又孤鸿云外悲鸣,滴碎金砌①雨,敲碎玉壶冰。听,尽是断肠声!
【注】①金砌,装饰华美的台阶。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笔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为聆听筝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时空环境。
B.“指拨轻清,音律和平”从演奏者使用的乐器角度,表达了对筝曲的赞美:筝曲的音律十分和谐,演奏者的指法也清纯雅正。
C.“恰流莺”四句以莺语、鸿鸣、滴雨、敲冰等丰富悦耳的音响,声情并茂地展示筝曲之美,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D.作者以“听,尽是断肠声”结束全曲,既承前文“诉衷情”的情思,又与上句“敲碎玉壶冰”相照应。
10.本诗与《琵琶行》同是描写音乐的经典作品,两部作品在描写音乐的技巧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中吕]满庭芳·武林感旧
(元·汤式)
钱塘故旧,东吴霸业,南渡京师。其间四百八十寺,不似当时。山空濛湖潋滟何处写坡仙旧词 水清浅月黄昏何人吊逋老荒祠 伤情思,西湖若比,何似比西施
11.这首作品的体裁是 ;标题中的“武林”是个历史地名,即今天的 。
12.选出对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
A.“四百八十寺”典出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B.“逋老荒祠”中的“逋老”是指“梅妻鹤子”的林逋。
C.面对古城,抚昔追今,感慨万千;“伤情思”之“伤”,表达了作者无比沉痛、无奈的心情。
D.这首词写法上的特色是“用典”;巧用、活用典故而无堆砌晦涩之感,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13.作品的末句化用了苏轼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句,用问句处理后,作者的意思是:
答案
1.B 2.①此句描写镇江江面广阔,万古奔流的场景,紧承前三句之景;②“天堑还依旧”以大自然之永恒反衬世事无常,兴亡之事难免,寄寓作者无限感慨;③引出下文,突出“感怀”的主旨,表达作者物是人非的感伤之情。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暗寓大浪淘沙之意”“用意相同”错误。本曲主要抒发了作者对沧桑兴替、物是人非的感伤之情。此处没有大浪淘沙之意,辛弃疾的用意是指人物的历史沧桑,这里是历史的变化,用意也不相同。故选B。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曲中语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语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语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曲,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海门天堑还依旧”,结合注释③内容分析,描写镇江江面广阔,万古奔流的场景。结合后面“滚滚东流,铁瓮城横刺着虎口……灯火望扬州”分析,引出下文,抒发了作者对沧桑兴替、物是人非的感伤之情,突出“感怀”的主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抓住“还依旧”分析,以大自然的永恒反衬世事无常,寄寓作者无限感慨。
3.B 4.①虚实结合:作者悬想远方朋友知己如今白头的境况,回忆旧日重阳节。劝酒酬诗的欢乐情形,是虚写;如今自己羁旅漂泊,独在异乡,人事已非,是实写。虚实结合,强化了作者的羁旅之愁。
② 对比:昔聚今散,昔乐今悲,黄花依旧应时开放,但物是人非,突出表达了作者的漂泊之愁、思亲之情、韶华流逝之悲。
【解析】3.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但“秋风萧瑟”与“作者悲凉孤寂的心情”却是情景相生的正衬关系。故选B。
4.此题考核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切入,还要考虑一些特殊手法的运用,答题时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具体的解释。此题注意从虚实结合和对比的角度作答。作者悬想远方朋友知己如今白头的境况,回忆旧日重阳节。劝酒酬诗的欢乐情形,是虚写;如今自己羁旅漂泊,独在异乡,人事已非,是实写。虚实结合,强化了作者的羁旅之愁。昔聚今散,昔乐今悲,黄花依旧应时开放,但物是人非,突出表达了作者的漂泊之愁、思亲之情、韶华流逝之悲。
【点睛】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核抒情方式,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
5.D 6.①城头上响起报时的鼓声,江心的波涛澎湃作声,山顶寺庙传来钟声。②运用排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③以动衬静(寓情于景),以三种声音渲染了寂静清寒的氛围,衬托了作者长夜难眠,思乡的愁苦。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整首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不乏华美生动”错误。由原文“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可见,本首曲的语言朴实凝练,并没有华美的辞藻。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从手法、内容、用词、情感等角度入手赏析。
“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三句都采用修饰语加中心词的形式,句式比较整齐,富有节奏感;
从修辞的角度来看,采用了排比的形式,写出了城头上响起报时的鼓声,江心的波涛澎湃作声,山顶寺庙传来钟声;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看,这里面写出了三处声音,如“鼓声”“浪声”“钟声”,更加衬托出作者夜晚停泊在京口的孤寂之情,以声衬静,渲染了寂静清寒的氛围,同时也衬托了作者长夜难眠,思乡的愁苦。
7.C 8.C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达了对隋炀帝耽溺游乐、逸豫豪奢导致败亡的批判”错误,根据原文“歌舞都休,光景难留。富贵随落日西沉,繁华逐逝水东流”可知,歌舞全休,风光不再,当年的富贵和落日一起悄然消沉,往日的繁华随着逝水东流,一去不回。作者感叹扬州的盛况难再,并非是对“隋炀帝……批判”。作者经历元末明初,见到的是扬州的衰败,但曲辞对此不着一字,更可想见作者的寄慨遥深。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此曲前面几句是用侧面衬托手法”错误,根据原文“羡江都自古神州,天上人间,楚尾吴头。十万家画栋朱帘,百数曲红桥绿沼,三千里锦缆龙舟。柳招摇,花掩映,春风紫骝;玉玎珰,珠络索,夜月香兜”可知,此曲前面几句是用正面渲染手法,从不同视角极力铺陈扬州的繁华,写法颇似宋代柳永描写杭州繁华的《望海潮》词;后面用“歌舞都休,光景难留”八个字然收住,结束过去。
故选C。
9.B 10.①比喻(以声写声)。本诗将乐声比作莺语、鸿鸣、滴雨、敲冰等,《琵琶行》将琵琶声比作“私语”“急雨”等(举出一例即可)。化抽象为具体,将音色特质和节奏起伏表现得真实可感,产生了动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②侧面描写。本诗“一字字诉衷情”“听,尽是断肠声”,通过写听者的感受来写筝声的美妙;《琵琶行》“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举出一例即可),通过写听者的感受或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出琵琶声的动人。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从演奏者使用的乐器角度”错,应是从音乐演奏者的角度。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比喻。本诗将乐声比作莺语、鸿鸣、滴雨、敲冰等,用物象比喻来形容筝曲之美:如黄莺细语,像大雁悲鸣;如骤雨滴落台阶,冰块被敲碎。此种写法产生极度鲜明的音乐效果,听觉的感受十分强烈。《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将音色特质和节奏起伏表现得真实可感,产生了动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
②侧面描写。本诗“一字字诉衷情”“听,尽是断肠声”,通过写听者的感受来写筝声的美妙,说所弹之情,全是无尽哀怨之情,将筝曲的思想内容具体化。诗人用“主人忘归客不发”“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通过写听者的感受或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出琵琶声的动人。
11. 曲 杭州 12.D 13.西湖如此憔悴,与西施相比哪有一点相似。
【解析】11.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判定作品的体裁以及历史地名的识别。分析标题“[中吕]满庭芳·武林感旧”,其中“[中吕]”是宫调名,“满庭芳”是曲牌名,“武林感旧”是题目。“武林”是历史地名,就是现在的杭州。
1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D项,错在“这首词写法上的特色是‘用典’”。阅读这首元曲,分析其表现手法,一是对比:“钱塘”三句起笔就进行了昔盛今衰的对比;接着“其间……荒祠”数句,运用了三个具体的对比,突出了昔盛今衰之叹。二是用典:前三句暗用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其间四百八十寺”化用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句,“山空濛湖潋滟何处写坡仙旧词”化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句,“清浅月黄昏何人吊逋老荒祠”化用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句。
故选D。
1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全曲,精读末句“伤情思,西湖若比,何似比西施”的意思,然后读懂苏轼诗句的意思,分析作者因自己的情感的原因,才反用此典故。苏轼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思是: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这首曲子采用问句收尾,作者的意思是如果把西湖和西施相比,西湖如此憔悴,没有哪一点和能与西施相似。诗人反用此典故,“伤情思”,叹如今皆无风景可写。
【点睛】鉴赏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和情感,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