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杜荀鹤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杜荀鹤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杜荀鹤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书斋即事
杜荀鹤
时清祗合力为儒,不可家贫与善疏。
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书。
沿溪摘果霜晴后,出竹吟诗月上初。
乡里老农多见笑,不知稽古胜耕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事意为以当前事物为题材写诗。标题点明全诗的主要内容,全诗围绕书斋生活展开。
B.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在清平之世,读书人应致力于儒学,不能因家境贫寒而远离正道。
C.尾联写农夫有感于书斋优美的自然环境也露出会心的微笑,对书斋之美进行侧面烘托。
D.全诗结构层次清晰。语言质朴自然,明白晓畅,这与诗人在书斋中的愉悦心情相吻合。
2.本诗与刘禹锡的《陋室铭》都借书斋传达情志,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它们内容的相似处和情志的不同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开元寺门阁
杜荀鹤①
一登高阁眺清秋,满目风光尽胜游。
何处画桡②寻绿水,几家鸣笛咽红楼。
云山已老应长在,岁月如波只暗流。
唯有禅居离尘俗,了无荣辱挂心头。
[注]①杜荀鹤:字彦之,唐末现实主义诗人。出生微寒,中年始中进士,但未获实职。②画桡:有画饰的船桨。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清秋”点明时节,这首诗虽然与杜甫的《登高》同为秋日登高即景之作,但二者的感彩有所不同。
B.首联“一”“满”两个数词形成对照,展现了诗歌的形式美感,具有时空张力,暗示了登高所见之广、之远、之深。
C.颔联中“绿水”与“红楼”对举,形式上类似“绿肥红瘦”“绿蜡红妆”,使诗歌画面更具立体感,表意更加丰富。
D.尾联由景入理,诗人身处开元寺门阁,由眼前景自然生出感慨,“唯有”二字表明诗人对“禅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4.本诗折射出晚唐时局下诗人的矛盾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七律是诗人为侄子书堂而作,诗句饱含对后人的劝勉之情,旨意深切。
B.首句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生活贫穷”,后者则是作“缺少”讲。
C.颔联“干戈地”“礼乐风”形成对比,表明诗人对书房主人守礼好学深感慰藉。
D.全诗语言自然晓畅,通俗清新,不事雕琢,所表达主旨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6.请简析诗歌颈联情景交融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
杜荀鹤
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①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注】①吟兴,即吟诗的兴致。杜荀鹤曾在《自叙》诗中说“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残腊”起笔,既点明了时间,又为全诗奠定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情感基调。
B.颔联通过写就船买鱼、踏雪沽酒来展现与友人泛舟潇湘愉悦的心情。
C.尾联表达对潇湘美景的钟爱,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全诗无一字直接表述内心,却将内心活动表现得真切、丰满,富有艺术魅力。
8.请简要分析诗歌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①,田园荒后尚征苗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①纳税:缴纳丝税。②征苗:征收青苗税。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从兵荒马乱的时代着笔,概括出了一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
B.颈联写残酷掠夺造成的结果,渲染出山中寡妇艰难异常的生活境况,富有艺术感染力。
C.尾联直抒胸臆,强烈控诉了统治阶级无孔不入的剥削罪行,表达了对被剥削者的深切同情。
D.全诗语言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真切地再现了晚唐时期的社会现实。
10.诗歌讲究炼字,你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找出并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春宫怨
杜荀鹤【注】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注】杜荀鹤: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字仿佛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深长的叹息,说明被误之久。
B.三、四句用幽怨的反问语气,进一步写出了宫女欲妆又罢的心情。
C.后四句写宫女回忆起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
D.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不只是在代宫女寄怨写恨,同时也是自况。
12.有诗评家认为这首诗传神地把“春”与“宫怨”密合无间地表现出来。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一特点。
答案
1.C 2.内容相似处:都写到了作者在书斋内外的活动,书斋优美的自然环境。
情志不同处:《书斋即事》这首诗既描绘了诗人对读书生活的热爱,更传达了他对知识的执着追求。《陋室铭》是借陋室歌颂道德品质,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导语】这首《书斋即事》以质朴语言展现文人清贫自守的志趣。通过“卖地添书”的决绝选择、“沿溪吟诗”的闲适画面,与“老农见笑”形成张力,突显对“稽古”价值的坚守。。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尾联写农夫有感于书斋优美的自然环境也露出会心的微笑”错误。“见笑”的意思是“笑话我”,尾联的意思是:乡野老农多笑话我,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看书考察古事的乐趣远超过耕作。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内容相似处:两诗都写到了书斋内外的活动和书斋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书斋即事》中,由“添成窗下一书”可以想到作者在书斋内读书的场景;“沿溪摘果霜晴后,出竹吟诗月上初”,描绘了诗人在书斋外,趁着霜后的晴天沿溪摘果,在月亮刚升起时走出竹林吟诵诗句的活动,展现了书斋周边霜后晴空、月下竹林的美好景致。《陋室铭》里,“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描述了在陋室中弹琴、读经的活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则勾勒出陋室周边青苔漫阶、青草映帘的清幽环境,二者在内容上有相通之处。
情志不同处:《书斋即事》中,“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书”,诗人为了添置书籍,不惜卖掉屋边的土地,可见其对读书的热爱;“不知稽古胜耕锄”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认为钻研古籍比耕种更有价值,传达出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而《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以陋室自喻,强调陋室因主人品德高尚而不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则体现出主人与有学问的人交往,不与世俗小人来往,表达的是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D 4.①登高览胜本是乐事,但颔联以笛声呜咽点破繁华之下的衰败,“何处画桡寻绿水”流露出诗人欲追寻闲适淡雅生活却难以寻觅的迷茫。
②颈联以“云山长在”写人生易老功业未成,以岁月如波却暗流涌动,隐喻晚唐时局动荡、危机四伏的情形,流露出诗人在国家忧患时却难有作为的忧虑。
③尾联写诗人想借禅居远离尘俗,放下心中荣辱,但“唯有”以及“了无荣辱”的刻意强调,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难以释怀。
【导语】杜荀鹤此诗以登高览胜起笔,秋色满目却暗藏时局之叹。“云山已老”对“岁月如波”,自然永恒与人事飘零形成张力,尾联“禅居”之慕,实为乱世中士人进退失据的折射。语言清丽而意蕴沉郁,晚唐气象跃然纸上。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明诗人对‘禅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错误,结合注释可知,杜荀鹤身处晚唐乱世壮志难酬,“唯有”“了无”等词看似超脱,实则以反语暗示“禅居”是诗人内心无奈的选择,并非单纯的喜爱和向往。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乐景与衰象的矛盾:“画桡寻绿水”描绘游船在碧波中穿行的惬意场景,是秋日之胜景,诗人却以“何处”发问,暗含闲适生活何处可寻的迷茫;“鸣笛咽红楼”中的“咽”字将笛声写得呜咽悲凉,暗示晚唐繁华之下的衰颓。眼前风光虽美,但笛声与“何处”暴露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寻与现实中无处可寻的矛盾,透露出诗人的迷茫。
②自然永恒与时局动荡的矛盾:“云山已老应长在”以“云山”的永恒反衬“岁月如波”的流逝,“已老”暗喻自己年华老去却功业无成;“岁月如波只暗流”中“暗流”既指时光无声流逝,更隐喻晚唐政局危机四伏。自然景物亘古不变,而个人生命短暂、国家时局动荡,诗人既为自身失意感慨,又为国家前途忧虑,陷入忧思与无力感的矛盾。
③超脱理想与现实执念的矛盾:尾联“唯有禅居离尘俗,了无荣辱挂心头”,诗人看似超脱,但“唯有”一词暗含“除了禅居别无他法”的无奈;“了无荣辱”刻意强调放下,反而暴露内心对荣辱的执念。诗人因现实受挫而试图以禅居逃避现实,但“荣辱”二字仍挂心头,体现出对现实的不甘与无奈,在“出世”理想与“入世”执念间挣扎。
5.B 6.①颈联描写窗外摇曳的竹子的影子落在书桌上,野外泉水叮咚,仿佛流入砚台中,“竹影”与“泉声”表现了弟侄书房环境的清幽。
②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中弟侄仍能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净的内心的写照。
③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勉好学、专心求学的态度的赞美。
【导语】杜荀鹤的《题弟侄书堂》通过描绘乱世中弟侄坚守礼乐、勤奋学习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后辈的深切期望。诗中,“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一句,以自然景物映衬书堂的宁静与学子的专注,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既是对弟侄的勉励,也是对乱世中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前者指‘生活贫穷’”错误,此处是指“不得志的困境”,“居穷道不穷”是说人处于困境仍注重修养。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句的能力。
①颈联“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是说“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就景物描写来说,诗人写“竹影”与“泉声”,是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表现弟侄书房周围景色的清幽、静谧;
②而“书案”与“砚池”则表现了弟侄“在干戈地”仍能静心读书,一切景语皆情语,弟侄书房周围景色的清幽、静谧正是主人公心境的体现,诗人借此赞美弟侄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下仍能静心、好学、尚礼的品质;
而这种清幽的环境和弟侄在战乱时期依然静心读书、修身养性的心境相符,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弟侄专心致志、勤勉好学③态度的赞赏。
7.A 8.①情趣高雅:从“残腊泛舟”且认为“最多吟兴是潇湘”,可见他对泛舟吟诗的喜爱,有高雅的情趣。
②懂得享受生活:在泛舟途中,他能感受到“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在船上买鱼,发现这里的鱼特别美味;又踏雪寻酒,觉得酒也格外香醇,从美食美酒中获得乐趣,懂得在自然中寻找生活的惬意。
③对自然和生活充满热情与期待:他与友人相约“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积极地想要领略江山美景并创作诗歌,期望在诗坛有所建树,对未来充满希望与憧憬。
【导语】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冬末潇湘的美景,通过买鱼沽酒、猿啼雁别等细节,生动展现泛舟的趣味和潇湘的清幽之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由衷热爱,和对洒脱闲适生活的向往。全诗构思巧妙,意境悠远。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又为全诗奠定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情感基调”错误,首联虽以“残腊”起笔点明时间,但“最多吟兴是潇湘”更多地是传达出对潇湘的向往和在此处吟诗的兴致,并没有奠定萧瑟、凄凉的情感基调。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首联“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写诗人认为在这腊月将尽的时节,去潇湘泛舟最好,因为吟诗起兴最好之地莫过于潇湘,尤其是“残腊泛舟”,诗人选择在冬末腊尾这样一个特殊时节出游,体现其有着高雅的情趣。
②颔联“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描绘了在泛舟潇湘时品尝美酒佳肴的愉悦情景,诗人泛舟潇湘之上,从靠近湘江正在捕鱼的渔船上买来最肥美的鱼儿,并且踏着雪去买酒,这酒香更加醇厚,体现了诗人懂得并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③颈联“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通过大自然的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以及对春天来临的期待;尾联“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诗人与友人相约,要更好地欣赏这江山绮丽之景,并且裁来新拟的诗句,希望能传到长安,期待这在诗坛有所建树,体现了对未来充满希望与憧憬,以及乐观的人生态度。
9.C 10.(1)“犹”和“尚”,是犹且、尚且之意;(2)这两个字,形象地揭露了官府在桑柘、田园歉收的情况下,不顾百姓死活,仍然横征暴敛的罪行,揭示了百姓难以活命的根本原因—“苛政猛于虎”。
【解析】9.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本题中,
C项,“直抒胸臆”错,应是借助议论抒情。“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任凭你跑到深山更深的地方,也没有办法可以躲避赋税和徭役。“任是”、“也应”两个关联词用得极好。可以看出,诗人的笔触象匕首一样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本质。
故选C。
10.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炼字”艺术能力。鉴赏古代诗歌的“炼字”艺术,可以从品味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字词所营造的意境(景象画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思几个方面展开。题干要求分析“你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找出并简述理由”,首先要找出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然后再分析效果。基本上炼字主要炼的是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色彩词等。
本诗的颔联“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的意思是:桑树柘树都荒废了,再也不能养蚕,却要向官府交纳丝税,田园荒芜了却还要征收青苗捐。通过分析。只有“犹”和“尚”两个字用得好。“犹”和“尚”这两个字都是犹且、尚且之意。古时以农桑为本,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了,田园荒芜了,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残酷的赋税剥削,使这位孤苦贫穷的寡妇无以为生。所以这两个字形象地揭露了官府横征暴敛的罪行,也揭示了百姓难以活命的根本原因——“苛政猛于虎”。
【点睛】鉴赏古代诗歌的“炼字”艺术,可以从品味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字词所营造的意境(景象画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思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炼义,即理解分析所炼之字在诗词句子中的含义,诗句中作者所用的字词已经超越了字词本身的意义,赋予了更多的形象义,如语境义、比喻义以及象征义。如本题中的“稀”,句中用稀写花落后枝头的情形。然后是炼象,即描述景象,该字在诗句中所表达的内容景象包括描写的对象、内容、景象等要素。第三是炼所营造的意境,即用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优美,或雄阔,或幽静,比如本诗中就借助“稀”营造了一种凄凉伤感的意境。第四是炼所用的手法,即对该字所用手法,如比喻、拟人、双关等作分析,如本题中,如选用“归”即可从双关的角度分析。五是炼表达效果,即分析用该字在描写特点、表情达意上的好处。六是炼所抒发的情感,分析用该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11.C 12.①诗歌前四句写宫女的“宫怨”,五六句从镜前宫女转到室外春景。这两句写景,是围绕着宫女的所感(“风暖”)、所闻(“鸟声”)与所见(“花影”)来写的。②临镜的宫女怨苦至极,无意中又发现了自然界的春天,以乐景衬托出她心中无春的寂寞空虚之感。景中之情与前面所抒写的“宫怨”是一脉相承的。③最后两句由眼前的“春景”,使宫女想起了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以往日的欢乐反衬出今日的“宫怨”之深。
【解析】11.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
C项,“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分析错误,颈联写景,春风骀荡,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借以烘托春心受残,寂寞空虚的情感。以往日的欢乐反衬出今日的“宫怨”之深,末联写往日之悲苦,更露其怨情,不是表达“欢乐情景”。
故选C。
1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内容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诗歌的内容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总结。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修辞手法一般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通感、借代、双关、叠字等。2、表达方式。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3、表现手法。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本诗内容上前四句写宫女的“宫怨”,五六句从镜前宫女转到室外春景。这两句写景,是围绕着宫女的所感(“风暖”)、所闻(“鸟声”)与所见(“花影”)来写的;手法上以乐景衬哀情,用“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这样的乐景衬托出她心中无春的寂寞空虚之感,使景中之情与前面所抒写的“宫怨”一脉相承,写出了临镜的宫女怨苦至极,但无意中又发现了自然界的春天;最后两句写往日之悲苦,更露其怨情,由颈联所写眼前的“春景”,使宫女想起了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以往日的欢乐反衬出今日的“宫怨”之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