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鲜于必仁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鲜于必仁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鲜于必仁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越调】寨儿令
鲜于必仁
汉子陵①,晋渊明,二人到今香汗青。钓叟谁称?农父谁名?去就一般轻。五柳庄月朗风清,七里滩浪稳潮平。折腰时心已愧,伸脚处梦先惊。听,千万古圣贤评。
【注】①指隐士严子陵,即严光。严光隐居富春江七里滩(又名七里泥、七里赖)钓鱼,东汉光武帝刘秀把他招到京城,同榻而眠,熟睡中他把脚伸到刘秀的肚皮上。
1.下列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曲善用典故,如“汗青”谓史册,“折腰”出自“不为五斗米折腰”。
B.“去就一般轻”侧重叙述了严光、陶潜两个人离官之后都心情轻松。
C.“月、风、浪、潮”营造优美景色,目的是契合后两句里的“心、梦”。
D.结尾一句说,听一听,千秋万古的圣贤都对两个隐士给予高度评价。
2.结合全曲分析,该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折桂令 卢沟晓月
(元)鲜于必仁
出都门鞭影摇红,山色空濛,林景玲珑。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
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路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在拂晓的霞光中摇动马鞭,驱马驶出京都城门,山色迷茫,景色秀丽,心情愉悦轻松。
B.上片后三句勾勒卢沟桥的特点,言其险、喻其阔、显其高,句式整齐,层次分明,极为准确生动。
C.作品绘难写之景于笔端,多次点出“月”,传神地勾画出“卢沟晓月”的特点,意象已足,意境撩人。
D.作者紧紧抓住“晓”、“桥”来写,并使用了合璧对、鼎足对等巧体,摹景状物颇尽描写形容之妙。
4.后人评价此曲,称其“飘逸”,请结合诗句,从内容和手法角度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折桂令·诸葛武侯
鲜于必仁
草庐当日楼桑①。任虎战中原,龙卧南阳。八阵图成,三分国峙,万古鹰扬②。《出师表》谋谟庙堂,《梁甫吟》感叹岩廊③。成败难量。五丈秋风,落日苍茫。
【注释】①楼桑:在今河北涿县,相传是刘备故里。②鹰扬:逞威,大展雄才。③岩廊:庙堂,朝廷。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将刘备的故里楼桑与诸葛亮的草庐相联系,点明诸葛亮出山前隐居南阳的生活,展现其未出茅庐时的沉稳与不凡。
B.“八阵图成,三分国峙”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突出其在三国鼎立中建立的盖世功勋,以及因八阵图而声名远扬。
C.诗歌巧妙化用了诸葛亮《出师表》中谋划朝堂的智慧和《梁甫吟》里寄寓的深沉感慨,以此突出诸葛亮兼具的文韬与忧思。
D.“五丈秋风,落日苍茫”将诸葛亮对蜀国的影响比作肃杀秋风、雄浑落日,从自然景象角度形象地突出了诸葛亮影响之大。
6.元曲强调结构紧密,自然流畅,请从结构角度赏析本词特色。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中吕 普天乐 潇湘八景 洞庭秋月
鲜于必仁
水无痕,秋无际。龙嘶贝阙珠,兔走蟾宫桂。
万顷沧波浮天地,烂银盘寒褪云衣。洞箫谩吹,篷窗静倚,良夜何其。
7.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水无痕,秋无际”以极简笔墨勾勒洞庭秋色:湖面平静无波,秋意辽阔无边,奠定宁静悠远的基调。
B.“龙嘶贝阙珠,兔走蟾宫桂”两句,巧用“龙”“贝阙”“兔”“蟾宫”等意象,暗合“秋月”主题,增添神话色彩。
C.“烂银盘寒褪云衣”中,“烂银盘”喻指明月,“寒褪云衣”写云层散去,既状月色之皎洁,又暗含秋夜的清冷。
D.结尾“良夜何其”化用《诗经》“夜如何其?夜未央”,以疑问收束,既写夜色深沉,又暗含对美景的不舍与怅惘。
8.这首元曲如何通过“景”与“情”的结合,展现“洞庭秋月”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抒发了对严光、陶潜不畏强权、坚持自我高尚美德的由衷赞美之情。②表达了对安静平和的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③表现了对元代官场和统治者执政的不满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C.“目的是契合后两句里的‘心、梦’”错误,曲解文意,结合文句意思可知,“月、风、浪、潮”营造优美景色,与后两句涉官担惊受怕形成鲜明的对比 ,并非“契合‘心、梦’”。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由“汉子陵,晋渊明,二人到今香汗青”可知,汉代的严子陵,晋朝的陶渊明,两人的高风亮节自古到今一直记载于史册。由“去就一般轻”“折腰”“伸脚”可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严光熟睡中敢于把脚伸到光武帝刘秀的肚皮上,两人不畏强权,同时又把离官和做官看得一般轻。作者借用典故抒发了对严光、陶潜不畏强权,坚持自我高尚美德的由衷赞美之情。
由“五柳庄月朗风清,七里滩浪稳潮平”“钓叟谁称?农父谁名?”可知,作者通过描写五柳庄上的清风明月和七里滩头的风平浪静的景象,以及对严光隐居垂钓、陶渊明甘做农夫的追求隐逸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安静平和的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由“折腰时心已愧,伸脚处梦先惊”可知,作者借陶渊明居官场“心已愧”、严光“梦先惊”的典故写在官场担惊受怕,“去就一般轻”写出了自己远离官场的轻松,由此表现了作者对元代官场和统治者执政的不满之情。
3.C 4.内容方面:(1)意象“飘逸”:空濛的山色、玲珑美好的林中景色,仿佛世外仙境。(2)意境“飘逸”:都门外景色空濛、幽静、秀丽;卢沟桥横跨两岸,水波汹涌,晓月迷蒙,雄浑壮阔。(3)情感“飘逸”:通过对卢沟晓月的描写,突出了景色的美妙迷蒙、雄浑壮阔,表达了热爱、赞美之情。(4)人物形象“飘逸”:诗人从都城出来,马鞭在拂晓的霞光中摇动,刻画了策马扬鞭悠然行于秀丽美好的景色之中的轻松愉悦的人物形象;欣赏卢沟桥,诗人俯视、远观、仰视,立足点不断变化,思绪飘飞灵动,塑造的是欣喜雀跃的人物形象。
手法方面:艺术手法“飘逸”,是指运用多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1)排比,前三句运用排比句:“俯危波”言其险,“通远塞”喻其阔,“倚长空”显其高,寥寥数语,勾勒出卢沟桥的高大、雄伟、壮观,层次分明,且极为准确、生动,语势贯通,表意丰富。(2)“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这两句运用比喻、对偶和夸张的写法写卢沟桥像是从雾霭中腾起的千寻卧龙,又像连着天上流云的万丈垂虹,形象地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和寥廓的境界,极为形象、传神。(3)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晓行”,运用比喻,展开丰富的想象,静中添动,把卢沟桥与晓月,天上与人间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恬淡愉悦、深邃高远的境界。疏钟和行人把画面点染的鲜活生动,从桥下向上看,桥上的行人小得像蚂蚁一样,好像可以登上月宫。最后一句切合题中之晓月(点题),将读者带进了一个神话世界。
【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C.“多次点出‘月’”错。只在结尾句点出“蟾宫”,即“月”。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特点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诗句,从内容和手法角度分析诗歌的“飘逸”,学生可以从意象、手法、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
“山色空濛,林景玲珑。山色空濛,林景玲珑。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前两句通过“空濛的山色”“优美的山景”两个意象描写卢沟晓月的美景,将林中美景描写的如同仙境,给人飘逸之感。“空濛的山色”“优美的山景”“横跨的长桥”“高高的栏杆”营造了都门外幽静、秀丽的意境,给人以“飘逸”之感。
这首曲的上片描写卢沟晓月的美景,勾勒出卢沟桥的高大、雄伟、壮观,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和寥廓的境界,表达了作者对卢沟晓月景象的赞美之情。而诗人马鞭摇影,悠然而行,轻松愉悦,又表现了诗人的飘逸。
此外,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运用排比手法,勾勒出卢沟桥的高大、雄伟、壮观,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和寥廓的境界;“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这两句运用比喻、对偶和夸张的写法,将卢沟桥比作从雾霭中腾起的千寻卧龙,连着天上流云的万丈垂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极为形象、传神。“路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运用比喻修辞,将“行人”比作“蚂蚁”,将“眼前之景”比作“蟾宫”,把卢沟桥与晓月,天上与人间融为一体,切合题中之晓月(点题),将读者带进了一个神话世界。
5.D 6.①开篇曲笔入题,以“草庐”“楼桑”等地点起笔,将诸葛亮和刘备的相关地点相联系,将读者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
②承接有序,先写诸葛亮的功绩,再写起文韬忧思,最后转入对历史结局的思考,曲折有致。
③结尾以景结情,通过描绘五丈原上秋风萧瑟、落日残照的苍凉景象,营造出浓郁的历史沧桑感与悲剧氛围,使全曲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导语】这首元曲以诸葛亮为主题,通过描绘其隐居、功业与忧思,展现了其文韬武略与历史影响。结构上,曲词紧密衔接,自然流畅,从草庐到八阵图,再到《出师表》与《梁甫吟》,层层递进,最后以五丈秋风、落日苍茫作结,意境深远,情感深沉。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将诸葛亮对蜀国的影响比作肃杀秋风、雄浑落日”错误,“五丈秋风,落日苍茫”,这句是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当时秋风萧瑟,落日苍茫,是通过描写五丈原的自然景象来营造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而不是将诸葛亮对蜀国的影响比作肃杀秋风、雄浑落日。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开篇曲笔入题:开头“草庐当日楼桑。任虎战中原,龙卧南阳”,以“草庐”和“楼桑”这两个地点起笔,把诸葛亮和刘备联系起来,让读者一下子进入到三国时期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为后文对诸葛亮事迹的叙述做了铺垫。这种开头方式新颖独特,吸引读者。
②承接有序:中间部分“八阵图成,三分国峙,万古鹰扬。《出师表》谋谟庙堂,《梁甫吟》感叹岩廊”,先写了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成就,即八阵图成就了他的威名,促成了三国鼎立;接着写他在政治和文学方面的才能,《出师表》体现了他的谋略,《梁甫吟》表达了他的感慨。这样的叙述层次分明,先功绩后文韬忧思,逐步深入地展现了诸葛亮的形象。
③结尾以景结情:最后“成败难量。五丈秋风,落日苍茫”,“成败难量”先对诸葛亮一生的功过成败进行了一个概括性的思考,然后以“五丈秋风,落日苍茫”的景象结尾。通过描绘五丈原上秋风萧瑟、落日残照的苍凉画面,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沧桑感和悲剧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诸葛亮壮志未酬的遗憾,同时也使全曲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7.D 8.①前四句勾勒洞庭秋夜的宁静辽阔,融入神话意象,营造空灵意境;
②后四句以“烂银盘”写月色皎洁,结合“洞箫”“篷窗静倚”的人物活动,将景与情融合;
③全诗通过景物的静谧与人物的闲适,展现洞庭秋月的澄澈美好,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陶醉。
【导语】这首元曲以洞庭秋月作画,开篇借“水无痕”之静、“秋无际”之远,营造空灵澄澈的时空。诗人融入神话意象,让自然添仙逸气。后段“洞箫谩吹”的听觉和“篷窗静倚”的视觉动静相生,最后以《诗经》典故作结,将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哲思融入月色,实现物境到心境的升华。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又暗含对美景的不舍与怅惘”错误。结尾“良夜何其”化用《诗经》,虽以疑问形式呈现,但结合前文“篷窗静倚”的闲适语境,表达的是对良夜美景的沉醉与赞叹,而非“怅惘”。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①“水无痕,秋无际”勾勒出洞庭秋夜的宁静辽远之景;又融入“龙”“贝阙”“兔”“蟾宫”等神话意象,暗合“秋月”主题,在实景中注入空灵的想象,营造出澄澈而富有浪漫色彩的意境,为“情”的抒发铺垫基调。
②后四句将景与情进一步融合:“万顷沧波”“烂银盘”“寒褪云衣”是对洞庭秋月实景的细致描摹,展现月色下湖面的壮阔与皎洁;而“洞箫谩吹”的悠然、“篷窗静倚”的闲适,以人物活动融入景中,实现了景与情的交融。
③全诗以“水无痕”“秋无际”“万顷沧波”等景物的静谧壮阔,与“洞箫谩吹”“篷窗静倚”所体现的闲适之情相互映衬,景的澄澈美好烘托出情的悠然沉醉,情的闲适又赋予景以灵动的气韵。这种景与情的结合,既展现了洞庭秋月的宁静、皎洁与辽阔,又传递出对这一自然美景的赞美与陶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