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 认识证明第2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定义、命题、定理、推论的意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推理能力)2.通过实例感受证明的过程与格式,知道八条基本事实.(推理能力)3.感受证明的必要性,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错误.(推理能力)基础 主干落实 筑牢根基新知要点 对点小练1.定义 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 . 2.命题 3.公理、定理和证明 (1)公理:公认的 命题. (2)定理:经过证明的 命题. (3)证明:演绎推理的 . 4.命题证明的步骤 (1)根据命题,画出图形.(2)结合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3)写出证明过程.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这个句子是( ) A.定义 B.命题 C.公理 D.定理 2.下列句子中,是定理的是 ,是公理的是 ,是定义的是 .(填序号) 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②对顶角相等; 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④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作菱形; ⑤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重点 典例研析 启思凝智重点1 命题的结构(推理能力)【典例1】(教材再开发·P182思考·交流拓展)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绝对值不相等的两个数一定不相等.(2)与同一个角互补的两个角相等.(3)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举一反三命题“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的条件是 ,结论是 . 重点2 命题的真假(推理能力)【典例2】(教材再开发·P183尝试·思考强化)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举一个反例.(1)若a2>b2,则a>b.(2)不是对顶角的两个角不相等.(3)一个角的余角小于这个角.举一反三1.(2025·泉州期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A.若a=b,则a2=b2 B.若|a|=|b|,则a=bC.若ab=0,则a=0 D.若a2=b2,则a=b2.(2025·温州质检)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1)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有公共顶点且角度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重点3 命题的证明(推理能力)【典例3】(2025·北京期中)探究并解决问题:定义一种新的运算,叫作“ ”运算.按照“ ”运算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①(+2) (+3)=+5;②(-2) (+3)=-5;③(-2) (-3)=+5;④(+2) (-3)=-5;⑤0 (+5)=5;⑥(+4) 0=4;⑦(-5) 0=5;⑧0 (-3)=3.(1)观察上面的算式,请类比有理数的运算法则的学习,归纳“ ”运算的运算法则:两数进行“ ”运算时,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数与0进行“ ”运算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3) [2 (-4)];(3)有理数加法有结合律,结合律在有理数的“ ”运算中还适用吗 请你判断并举例验证(注:如果不适用,举出一个反例即可).举一反三对于命题“如果∠1+∠2=90°,那么∠1≠∠2”,能说明它是假命题的反例是( )A.∠1=∠2=45° B.∠1=40°,∠2=50°C.∠1=50°,∠2=50° D.∠1=40°,∠2=40°1 认识证明第2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定义、命题、定理、推论的意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推理能力)2.通过实例感受证明的过程与格式,知道八条基本事实.(推理能力)3.感受证明的必要性,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错误.(推理能力)基础 主干落实 筑牢根基新知要点 对点小练1.定义 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 规定 . 2.命题 3.公理、定理和证明 (1)公理:公认的 真 命题. (2)定理:经过证明的 真 命题. (3)证明:演绎推理的 过程 . 4.命题证明的步骤 (1)根据命题,画出图形.(2)结合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3)写出证明过程.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这个句子是(A) A.定义 B.命题 C.公理 D.定理 2.下列句子中,是定理的是 ②③⑤ ,是公理的是 ① ,是定义的是 ④ .(填序号) 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②对顶角相等; 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④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作菱形; ⑤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重点 典例研析 启思凝智重点1 命题的结构(推理能力)【典例1】(教材再开发·P182思考·交流拓展)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绝对值不相等的两个数一定不相等.(2)与同一个角互补的两个角相等.(3)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自主解答】(1)这个命题的条件是“两个数的绝对值不相等”,结论是“这两个数一定不相等”,可以改写成“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不相等,那么这两个数一定不相等”;(2)这个命题的条件是“两个角与同一个角互补”,结论是“这两个角相等”,可以改写成“如果两个角与同一个角互补,那么这两个角相等”;(3)这个命题的条件是“三个角都是一个三角形的内角”,结论是“这三个角的和等于180°”,可以改写成“如果三个角都是一个三角形的内角,那么这三个角的和等于180°”.举一反三命题“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的条件是 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结论是 这两个数的和为0 . 重点2 命题的真假(推理能力)【典例2】(教材再开发·P183尝试·思考强化)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举一个反例.(1)若a2>b2,则a>b.(2)不是对顶角的两个角不相等.(3)一个角的余角小于这个角.【自主解答】(1)命题“若a2>b2,则a>b”是假命题,如:a=-1,b=0,满足a2>b2,但-1<0;(2)命题“不是对顶角的两个角不相等”是假命题,如: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不是对顶角,但它们相等;(3)命题“一个角的余角小于这个角”是假命题,如:一个角为30°,它的余角是60°,30°的余角大于30°.举一反三1.(2025·泉州期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A)A.若a=b,则a2=b2 B.若|a|=|b|,则a=bC.若ab=0,则a=0 D.若a2=b2,则a=b2.(2025·温州质检)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1)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有公共顶点且角度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解析】(1)假命题,理由如下:两个边长不相等的等边三角形不是全等三角形.(2)假命题,理由如下:如图,∠AOB=∠COD,有公共顶点O,但不是对顶角.重点3 命题的证明(推理能力)【典例3】(2025·北京期中)探究并解决问题:定义一种新的运算,叫作“ ”运算.按照“ ”运算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①(+2) (+3)=+5;②(-2) (+3)=-5;③(-2) (-3)=+5;④(+2) (-3)=-5;⑤0 (+5)=5;⑥(+4) 0=4;⑦(-5) 0=5;⑧0 (-3)=3.(1)观察上面的算式,请类比有理数的运算法则的学习,归纳“ ”运算的运算法则:两数进行“ ”运算时,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数与0进行“ ”运算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3) [2 (-4)];(3)有理数加法有结合律,结合律在有理数的“ ”运算中还适用吗 请你判断并举例验证(注:如果不适用,举出一个反例即可).【自主解答】(1)“ ”运算的运算法则:两数进行“ ”运算时,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再把绝对值相加,一个数与0进行“ ”运算时,正数与0“ ”运算得它本身,负数与0“ ”运算得它的相反数.(或等于这个数的绝对值)答案: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再把绝对值相加正数与0“ ”运算得它本身,负数与0“ ”运算得它的相反数(2)(-3) [2 (-4)]=(-3) (-6)=+9;(3)结合律在有理数的“ ”运算中不适用.例如:[(-3) (-2)] 0=(+5) 0=5,(-3) [(-2) 0]=(-3) 2=-5,这时,[(-3) (-2)] 0≠(-3) [(-2) 0],所以结合律在有理数的“ ”运算中不适用.举一反三对于命题“如果∠1+∠2=90°,那么∠1≠∠2”,能说明它是假命题的反例是(A)A.∠1=∠2=45° B.∠1=40°,∠2=50°C.∠1=50°,∠2=50° D.∠1=40°,∠2=40°课时巩固训练,请使用 “课时过程性评价 四十”1 认识证明第1课时 课时目标1.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推理能力)2.知道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证明.(推理能力、应用意识)3.会用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等方法简单地验证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基础 主干落实 筑牢根基新知要点 对点小练证明的必要性 1. 实验 、 观察 、 归纳 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但通过以上手段得到的结论 不一定 正确. 2.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 证明 . 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凭经验观察甚至实验得到的数学结论都正确.(×) 2.在数学上要判断一个结论是否正确,有时也不需要有根有据的证明.(×) 3.检验数学结论常用的方法有实验验证、举出反例和推理论证等.(√)重点 典例研析 启思凝智重点1 证明的必要性(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典例1】(教材再开发·P180尝试·思考补充)在学习中,小明发现:当n=1,2,3时,n2-6n的值为负数,于是小明猜想:当n为任意正整数时,n2-6n的值都是负数.小明的猜想正确吗 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自主解答】小明的猜想不正确.因为当n=7时,n2-6n=72-6×7=7>0,所以小明的猜想不正确.举一反三1.下列关于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的叙述正确的是(D)A.只需观察得出B.只需依靠经验获得C.通过亲自试验得出D.必须进行有根据地推理2.小芳和小明在手工课上用铁丝制作楼梯模型,他们制作的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所用铁丝长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A.一样长 B.小明的长C.小芳的长 D.不能确定技法点拨推理证明必要性的四点注意(1)直觉有时候会产生错误,不是永远可信的.(2)图形的性质并不是都能通过测量得出的.(3)通过对少数情况观察、测量、计算得出的结论,并不能保证一般情况下都能成立.(4)通过推理的方法研究问题,能够解释问题的本质.重点2 推理论证(推理能力)【典例2】(教材再开发·P187T4拓展)发现:两个正整数之和与这两个正整数之差的平方和一定是偶数,且该偶数的一半也可以表示为两个正整数的平方和.验证:如,(2+1)2+(2-1)2=10为偶数.请把10的一半表示为两个正整数的平方和;探究:设“发现”中的两个已知正整数为m,n,请论证“发现”中的结论正确.【自主解答】验证:10的一半为5,5=1+4=12+22,探究:两个已知正整数之和与这两个正整数之差的平方和一定是偶数,且该偶数的一半也可以表示为两个正整数的平方和.理由如下:(m+n)2+(m-n)2=m2+2mn+n2+m2-2mn+n2=2m2+2n2=2(m2+n2),故两个已知正整数之和与这两个正整数之差的平方和一定是偶数;显然该偶数的一半是m2+n2,所以该偶数的一半也可以表示为两个正整数的平方和.举一反三1.下列推理正确的是(B)A.弟弟今年13岁,哥哥比弟弟大6岁,到了明年,哥哥比弟弟只大5岁了,因为弟弟明年比今年长大了1岁B.如果a>b,b>c,则a>cC.∠A与∠B相等,原因是它们看起来大小也差不多D.因为对顶角必然相等,所以相等角也必是对顶角2.一只皮箱的密码是一个三位数.小光说:“它是954.”小明说:“它是358.”小亮说:“它是214.”小强说:“你们每人都只猜对了位置不同的一个数字.”这只皮箱的密码是 918 . 3.(2025·徐州期中)已知a与b互为相反数,m,n互为倒数,|c|=2,求3a+3b+的值.解:∵a与b互为相反数,∴a+b=__________. ∵m,n互为倒数,∴mn=__________. ∵|c|=2,∴c=__________. ∴3a+3b+=3(a+b)+=__________. (1)数学离不开推理,请把上面推理的空白部分补充完整;(2)请用推理的方式解决下面的问题:已知x,y,z是三个有理数,若x0,试判断x+z的符号并且说明理由.【解析】(1)∵a与b互为相反数,∴a+b=0.∵m,n互为倒数,∴mn=1.∵|c|=2,∴c=±2.∴3a+3b+=3(a+b)+=±.答案:0 1 ±2 ±(2)x+z的符号为负,理由如下:∵x+y=0,且x∴x与y互为相反数,∴x为负数,y为正数,∴xy<0.又∵xyz>0,∴z<0,∴x+z<0,∴x+z的符号为负.技法点拨 检验数学结论的具体过程观察、度量、实验→猜想归纳→验证猜想素养 思维提升 入境深探趣味数学 有三个人去投宿,一晚30元,三人每人给10元凑齐30元给了老板.后来老板说今晚优惠只要25元,就掏出5元命令服务生还给他们.服务生偷偷藏起了2元,然后把剩下3元以每人1元退还给他们.这样,一开始每人掏了10元,现又找回1元,也就是10-1=9,3个人每人9元,3×9=27元+服务生藏的2元=29元,还有1元去哪了 聪明的同学,你知道吗 【解析】每人所花费的9元钱已经包括了服务生藏起来的2元(即优惠价25元+服务生私藏2元=27元=3×9元).因此,在计算这30元的组成时不能算上服务生私藏的那2元钱,而应当加上返还给每人的1元钱.即:3×9+3×1=30元正好!还可以换个角度想:那三个人一共出了30元,花了25元,服务生藏起来了2元,所以每人花了9元,加上返还的1元,刚好是30元,因此这一元钱就找到了.课时巩固训练,请使用 “课时过程性评价 三十九”1 认识证明第1课时 课时目标1.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推理能力)2.知道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证明.(推理能力、应用意识)3.会用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等方法简单地验证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基础 主干落实 筑牢根基新知要点 对点小练证明的必要性 1. 、 、 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但通过以上手段得到的结论 正确. 2.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 . 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凭经验观察甚至实验得到的数学结论都正确.( ) 2.在数学上要判断一个结论是否正确,有时也不需要有根有据的证明.( ) 3.检验数学结论常用的方法有实验验证、举出反例和推理论证等.( )重点 典例研析 启思凝智重点1 证明的必要性(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典例1】(教材再开发·P180尝试·思考补充)在学习中,小明发现:当n=1,2,3时,n2-6n的值为负数,于是小明猜想:当n为任意正整数时,n2-6n的值都是负数.小明的猜想正确吗 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举一反三1.下列关于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需观察得出B.只需依靠经验获得C.通过亲自试验得出D.必须进行有根据地推理2.小芳和小明在手工课上用铁丝制作楼梯模型,他们制作的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所用铁丝长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样长 B.小明的长C.小芳的长 D.不能确定技法点拨推理证明必要性的四点注意(1)直觉有时候会产生错误,不是永远可信的.(2)图形的性质并不是都能通过测量得出的.(3)通过对少数情况观察、测量、计算得出的结论,并不能保证一般情况下都能成立.(4)通过推理的方法研究问题,能够解释问题的本质.重点2 推理论证(推理能力)【典例2】(教材再开发·P187T4拓展)发现:两个正整数之和与这两个正整数之差的平方和一定是偶数,且该偶数的一半也可以表示为两个正整数的平方和.验证:如,(2+1)2+(2-1)2=10为偶数.请把10的一半表示为两个正整数的平方和;探究:设“发现”中的两个已知正整数为m,n,请论证“发现”中的结论正确.【自主解答】验证:10的一半为5,5=1+4=12+22,探究:两个已知正整数之和与这两个正整数之差的平方和一定是偶数,且该偶数的一半也可以表示为两个正整数的平方和.理由如下:(m+n)2+(m-n)2=m2+2mn+n2+m2-2mn+n2=2m2+2n2=2(m2+n2),故两个已知正整数之和与这两个正整数之差的平方和一定是偶数;显然该偶数的一半是m2+n2,所以该偶数的一半也可以表示为两个正整数的平方和.举一反三1.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弟弟今年13岁,哥哥比弟弟大6岁,到了明年,哥哥比弟弟只大5岁了,因为弟弟明年比今年长大了1岁B.如果a>b,b>c,则a>cC.∠A与∠B相等,原因是它们看起来大小也差不多D.因为对顶角必然相等,所以相等角也必是对顶角2.一只皮箱的密码是一个三位数.小光说:“它是954.”小明说:“它是358.”小亮说:“它是214.”小强说:“你们每人都只猜对了位置不同的一个数字.”这只皮箱的密码是 . 3.(2025·徐州期中)已知a与b互为相反数,m,n互为倒数,|c|=2,求3a+3b+的值.解:∵a与b互为相反数,∴a+b=__________. ∵m,n互为倒数,∴mn=__________. ∵|c|=2,∴c=__________. ∴3a+3b+=3(a+b)+=__________. (1)数学离不开推理,请把上面推理的空白部分补充完整;(2)请用推理的方式解决下面的问题:已知x,y,z是三个有理数,若x0,试判断x+z的符号并且说明理由.技法点拨 检验数学结论的具体过程观察、度量、实验→猜想归纳→验证猜想素养 思维提升 入境深探趣味数学 有三个人去投宿,一晚30元,三人每人给10元凑齐30元给了老板.后来老板说今晚优惠只要25元,就掏出5元命令服务生还给他们.服务生偷偷藏起了2元,然后把剩下3元以每人1元退还给他们.这样,一开始每人掏了10元,现又找回1元,也就是10-1=9,3个人每人9元,3×9=27元+服务生藏的2元=29元,还有1元去哪了 聪明的同学,你知道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七章 1 认识证明 第1课时 - 学生版.docx 第七章 1 认识证明 第1课时.docx 第七章 1 认识证明 第2课时 - 学生版.docx 第七章 1 认识证明 第2课时.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