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全章习题课件(共10份打包)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九年级全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全章习题课件(共10份打包)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九年级全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章 末 复 习
控制变量法
正比
反比

U=IR

R1+R2
R1:R2

R2:R1
易错点1 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方向的判断
1.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
验中,第一次实验中电阻R1的阻值为10 Ω,滑动变阻器滑片位
于中点。第二次实验中用阻值为15 Ω的电阻替换R1,正确操作
后,关于滑片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滑片位置和第一次实验相同
B. 滑片位置较第一次实验偏左
C. 滑片位置较第一次实验偏右
D. 滑片移动到最左端
C
1
2
3
4
5
易错点2 正确理解欧姆定律
2. 在一段导体(定值电阻)的两端加一可变电压U,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是( B )
A. 不管电压U如何变化,电压U与通过导体的电流I的比值不变
B. 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U变大,会导致导体的电阻R变大
C. 电压U增加几倍,通过该导体的电流就增加几倍
D. 当电流减小到零时,导体两端的电压减小到零,但导体的
电阻R不变
B
1
2
3
4
5
易错点3 滑动变阻器规格的选取
3. 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小明准备了5 Ω、10
Ω、15 Ω三个定值电阻,学生电源(调至6 V)、电流表、电压
表、开关及导线若干。在实验过程中,要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的
电压为2 V不变,还需要选用下列哪种规格的滑动变阻器
( D )
A. “10 Ω 1 A” B. “15 Ω 1.5 A”
C. “20 Ω 2 A” D. “50 Ω 2 A”
D
1
2
3
4
5
易错点4 动态电路的极值问题
4.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U=4.5 V且保持不变,电
阻R1=5 Ω,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为20 Ω,电流表的测量
范围为0~0.6 A,电压表的测量范围为0~3 V。为保护电表,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范围是 Ω。
2.5~10 
1
2
3
4
5
易错点5 并联电阻与串联电阻的总电阻
5. R1和R2是阻值大小不同的两个电阻,且R1<R2,按下列四种
方法连接,分别接在同一电源两端,则电路中总电流最大的是
( D )
D
1
2
3
4
5
考点1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1. (2024·云南中考)实验小组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实验前,他们设计了实验探究的思路:保持电阻不变,
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物理上把这种研究方法叫
法。
控制
变量 
1
2
3
4
5
6
7
8
9
(2)根据图甲的电路图连接电路时,开关应 。闭合
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 (选填“A”或
“B”)端。
断开 
A 
1
2
3
4
5
6
7
8
9
(3)检查图乙,发现有一根导线接错了,请在这根导线上打
“×”,并画出正确接法,且导线不交叉。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4)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片,记录第1组电压
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后,为完成后续实验,应逐渐将滑片
向 (选填“A”或“B”)端移动,数据记录见表格。其
中第3次实验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读数为 A。
次序 1 2 3 4 5
电压U/V 0.8 1.0 1.2 1.4 1.6
电流I/A 0.08 0.10 0.14 0.16
B 
0.12 
1
2
3
4
5
6
7
8
9
(5)分析实验数据可得结论:当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
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 。
(6)某同学用小灯泡代替电阻重复上述实验,发现无法得出
(5)中的结论,原因是 。
正比 
小灯泡的电阻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次序 1 2 3 4 5
电压U/V 0.8 1.0 1.2 1.4 1.6
电流I/A 0.08 0.10 0.14 0.16
2. (2024·山东临沂中考)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等器材探究电流
与电阻的关系,电源电压为4.5 V,所用定值电阻的阻值分别
为5 Ω、10 Ω、15 Ω、20 Ω、25 Ω、30 Ω。
(1)先将30 Ω的电阻接入图甲所示电路,闭合开关前,应将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 (选填“左”或“右”)端。
左 
1
2
3
4
5
6
7
8
9
(2)图甲所示的电路中有一条导线连接错误,请在该导线上
打“×”,并用笔画一条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正确。
【答案】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3)改正错误后闭合开关,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
可能是定值电阻 路。
(4)排除故障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
的滑片,当电压表的示数为3.0 V时,电流表
的示数为0.1 A。断开开关,将30 Ω的电阻换
成25 Ω的电阻后再闭合开关,应将滑动变阻
器的滑片向 (选填“左”或“右”)
移动,直至电压表示数为3.0 V,此时,
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A。
断 
右 
0.12 
1
2
3
4
5
6
7
8
9
(5)实验数据见下表,请在图丙中描绘出I-R的关系图像。
实验次序 1 2 3 4 5 6
电阻R/Ω 30 25 20 15 10 5
电流I/A 0.1 0.15 0.2 0.3 0.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6)为顺利完成该实验,所用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应大
于 Ω。
15 
1
2
3
4
5
6
7
8
9
考点2 利用欧姆定律分析动态电路
3. (2024·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方
便居民使用的同时,也存在着泄漏的安全隐患。物理兴趣小组
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天然气泄漏检测电路,如图所示,电源
电压恒定不变,R0为定值电阻,R为气敏电阻。R的阻值随天然
气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D
A. 天然气浓度增大,电流表示数变小
B. 天然气浓度增大,电压表示数变小
C. 天然气浓度减小,电流表示数变大
D. 天然气浓度减小,电压表示数变小
1
2
3
4
5
6
7
8
9
4. (2024·山东济南中考)某学习小组连接了如图所示的实物
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的过程中,关于电流表A1的示数
I1、电流表A2的示数I2以及灯泡的亮度,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C )
A. I1变大,I2变小,灯泡亮度不变
B. I1变小,I2变大,灯泡亮度变暗
C. I1变小,I2变小,灯泡亮度不变
D. I1变大,I2变大,灯泡亮度变亮
C
1
2
3
4
5
6
7
8
9
5. (2024·安徽中考)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保持
不变,R为定值电阻。闭合开关,在保证电路元件安全的前提
下,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由B端滑到A端,电压表V1、电压表
V2、电流表A示数变化量的绝对值分别为ΔU1、ΔU2、ΔI,则
( D )
A. 电流表A的示数变大,电压表V2的示数变大
B. 电流表A的示数变小,电压表V1的示数变小
C. ΔU1与ΔI的比值大于R的阻值
D. ΔU2与ΔI的比值等于R的阻值
D
1
2
3
4
5
6
7
8
9
考点3 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
6. (2024·山东临沂中考)如图甲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S,将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由最右端移到最左端的过程中,电压表与电
流表的示数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则定值电阻R0的阻值
为 Ω,电源电压为 V。
3 
1.5 
1
2
3
4
5
6
7
8
9
7. (2024·山东滨州中考)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3 V,闭合开
关后,电流表A1的示数为0.6 A,电流表A2的示数为0.2 A,则
通过灯泡L2的电流为 A,灯泡L1的阻值为 Ω。
0.4 
15 
1
2
3
4
5
6
7
8
9
8. (2024·四川成都中考)小孟在实验室设计了一款测量物体
所受重力的装置,其示意图如图甲所示,物体放在有弹簧支撑
的托盘上,弹簧底部固定,该装置可以通过电表示数转换测出
重力大小。图乙是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RP与被测物体所受
重力G的关系图像。电源电压恒为24 V,定值电阻R0为30 Ω,
电流表的测量范围为0~0.6 A,电压
表的测量范围为0~15 V,变阻器标
有“50 Ω 1 A”字样。
1
2
3
4
5
6
7
8
9
(1)闭合开关S,当电流表示数
I=0.4 A时,求物体所受的重力G。
(2)在保证电路各元件安全的情况下,求RP的变化范围。
解: (1)由题图甲可知,RP与R0串联,电压表测R0两端的电
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闭合开关S,当电流表示数I=
0.4 A时,电路中的总电阻R===60 Ω
此时RP的阻值RP=R-R0=60 Ω-30 Ω=30 Ω
根据题图乙可知,此时物体所受重力为4 N。
1
2
3
4
5
6
7
8
9
(2)电压表的测量范围为0~15 V,R0能通过的最大电流
I0===0.5 A
结合电流表的测量范围、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可
知电路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Imax=I0=0.5 A
此时RP的最小阻值RPmin=-R0=-30 Ω=18 Ω
当物体所受重力为0 N时,RP取最大阻值50 Ω,电路中的电流
最小,此时电路安全,故RPmax=50 Ω
综上,RP的变化范围为18~50 Ω。 
1
2
3
4
5
6
7
8
9
考点4 测量电阻
9. (跨学科实践)(2024·山东聊城中考)在“制作定值电
阻”的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在实验室找到一捆镍铬合金丝,
其包装上标有“横截面积1 mm2,长度10 m”的字样。为了
利用这捆镍铬合金丝制作一个8 Ω的定值电阻,同学们先将
这捆镍铬合金丝两端的绝缘皮刮掉接到接线柱上,然后进行
了如下操作。
1
2
3
4
5
6
7
8
9
(1)根据图甲的电路图,以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的实物电
路连接完整(要求:导线不能交叉)。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2)闭合开关后,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的过程中发现电流
表、电压表均有示数,但始终不变化,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
能是 (填字母)。
A. 镍铬合金丝短路 B. 镍铬合金丝断路
C. 滑动变阻器短路 D. 滑动变阻器断路
C 
1
2
3
4
5
6
7
8
9
(3)排除故障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这捆
镍铬合金丝两端的电压,测得多组电压及电流的值,将数据填
入表格中。第3次实验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测得
的电流为 A,计算该次的电阻值为 Ω(计算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0.28 
10.71 
次序 电压U/V 电流I/A 电阻R/Ω
1 1.0 0.10 10.00
2 2.0 0.21 9.52
3 3.0
1
2
3
4
5
6
7
8
9
(4)为了确定这捆镍铬合金丝的电阻,上表在设计时还应增
加的一项内容为 。
(5)根据实验的计算结果,制作8 Ω的定值电阻应截取长度约
为 m的镍铬合金丝。
电阻平均值R/Ω 
8 
次序 电压U/V 电流I/A 电阻R/Ω
1 1.0 0.10 10.00
2 2.0 0.21 9.52
3 3.0
1
2
3
4
5
6
7
8
9
谢谢观看(共15张PPT)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专项训练 9 特殊方法测电阻
类型1 安阻法测电阻
方法指导 
  通常,“安阻法”是用电流表和一个阻值已知的定值电阻
R0测量电阻的方法,如图所示。
根据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有Ux=U0=
I0R0,可求得Rx=。
1. (2024·安徽安庆期末)图甲是测量未知电阻Rx的实验电
路,电源两端电压不变,定值电阻R0=30 Ω。请补充完成主要
实验步骤,并进行数据处理。
(1)实验步骤:
①只闭合开关S、S1,读出并记录电流表示数I1=0.2 A;
② ,读出并记录电流表示数I2(如图乙所
示);
③计算Rx的阻值。
只闭合开关S、S2 
1
2
3
4
5
6
(2)数据记录与处理,得出Rx= Ω。
20 
2. 用伏安法测电阻时,若电压表损坏,能否用剩余的器材测出
未知电阻的阻值大小呢?
老师让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量未知电阻Rx的阻值。可
提供的实验器材:一个电源(电压未知但保持不变),一个电
流表,一个最大阻值为R0的滑动变阻器。请你将实验步骤补充
完整。
1
2
3
4
5
6
A. 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至a端,记下电流表的示数I1。
B. 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至 端,记下

C. 推导出未知电阻Rx的阻值的表达式:Rx= (用已知
量和测量量符号表示)。
b 
电流表的示
数I2 
 
1
2
3
4
5
6
类型2 伏阻法测电阻
方法指导 
  通常,“伏阻法”是用电压表和一个阻值已知的定值电阻
R0测量电阻的方法,如图所示。
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有Ix=I0=,可求得Rx=

1
2
3
4
5
6
3. (2024·安徽六安期末)小兰的电流表坏了无法读数,她设
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测量未知电阻Rx的阻值大小(R0阻值已
知)。下面是她的实验过程,请你帮她完成实验。
(1)闭合开关S和S2,断开S1,读出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1。
1
2
3
4
5
6
(2)闭合开关S和S1,断开S2,读出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2。
(3)未知电阻Rx阻值的表达式:
Rx= (用R0、U1、U2表示)。
 
4. 图甲是绘制的灯泡的I-U图像,用该灯泡和电压表测未知电
阻Rx的阻值,电路图如图乙所示。
(1)只闭合开关S0、S1,移动滑片P,使电压表的示数为1 V,
由图甲可知,通过灯泡的电流为 A,即通过未知电阻Rx
的电流。
0.2 
1
2
3
4
5
6
(2)保持滑片P的位置不变,只闭合开关S0、S2,电压表的示
数为2.6 V,则此时未知电阻Rx两端的电压为 V。
(3)未知电阻Rx的阻值为 Ω。
1.6 
8 
1
2
3
4
5
6
类型3 等效替代法测电阻
5. “等效替代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我们曾利
用该方法探究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的规律。我们也可
以利用该方法实现对未知电阻阻值的测量,具体原理如图甲所
示,其中Rx为待测电阻,R为电阻箱(符号为 ),S为单刀双
掷开关。
1
2
3
4
5
6
实验步骤如下:
①断开开关,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将电阻箱的阻值调至
最大;
②把开关S接a点,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1;
③把开关S接b点,调节电阻箱, ;
④根据图乙,读出电阻箱的示数为R,则Rx的阻值为 Ω。
使电流表的示数为I1 
60 
1
2
3
4
5
6
6. (2024·江苏苏州中考)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电阻Rx的阻
值。
实验步骤如下:
(1)将电压表接在B、C两点间,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的
滑片移到b端,电阻箱R调为某一阻值R1,使电压表和电流表的
示数为合适的值;
1
2
3
4
5
6
(2)断开开关,将电压表右端由C点改接到D点;
(3)闭合开关,反复调节 使两表的
示数与步骤(1)中相同,此时电阻箱的阻值为R2;
(4)待测电阻的阻值Rx= ;
电阻箱和滑动变阻器 
R1-R2 
1
2
3
4
5
6
(5)若操作无误,反复调节始终无法实现两表的示数与步骤
(1)中相同,原因可能有 、

R1<Rx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
阻值太小 
1
2
3
4
5
6
谢谢观看(共22张PPT)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专项训练 11 动态电路计算
类型1 开关通断引起的动态电路计算
1.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1的阻值为20 Ω,电源电压不变。
当开关S1、S2断开,S3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6 A;开关S1
断开,S2、S3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9 A。求:
(1)电源电压;
(2)电阻R2的阻值;
(3)闭合开关S1,断开S2、S3时,
电阻R1两端的电压。
1
2
3
4
5
6
解: (1)当开关S1、S2断开,S3闭合时,电路为只含有电阻
R1的简单电路,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电源电压U=I1R1=
0.6 A×20 Ω=12 V
(2)当开关S1断开,S2、S3闭合时,两电阻并联,电流表测干
路的电流,
通过电阻R2的电流I2=I-I1=0.9 A-0.6 A=0.3 A
电阻R2的阻值R2===40 Ω
1
2
3
4
5
6
(3)当开关S2、S3断开,S1闭合时,两电阻串联,
电路中的电流I'===0.2 A
电阻R1两端的电压U1=I'R1=0.2 A×20 Ω=4 V 
1
2
3
4
5
6
2.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电阻R1=R2=R3=20 Ω,当
开关S1、S2都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是0.3 A,求:
(1)电源电压;
(2)当开关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
1
2
3
4
5
6
解: (1)当开关S1、S2都断开时,电阻R1与R2串联,电源电
压U=I(R1+R2)=0.3 A×(20 Ω+20 Ω)=12 V
(2)当开关S1、S2都闭合时,电阻R2被短路,电阻R1与R3并
联,电流表测干路电流,电路中的总电阻R==
=10 Ω
电流表的示数I'===1.2 A
1
2
3
4
5
6
3. 如图所示,已知电源电压恒定,电阻R1=10 Ω,R3=30 Ω。
当开关S1、S2断开,开关S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3 A;当
开关S、S1、S2均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变化值为0.2 A。求:
(1)电源电压;
(2)电阻R2的阻值。
(3)设电路中有两个电阻被烧坏,只有一
个电阻处于工作状态,且电流表示数不为零,
请你分析并计算电路中的电流。
1
2
3
4
5
6
解: (1)当开关S1、S2断开,开关S闭合时,电阻R1、R3串联,电源电压U=I串(R1+R3)=0.3 A×(10 Ω+30 Ω)=12 V
(2)当开关S、S1、S2均闭合时,电阻R2、R3并联,电流表测
干路中的电流,干路中的电流I并=0.3 A+0.2 A=0.5 A
此时通过电阻R3的电流I3===0.4 A
通过电阻R2的电流
I2=I并-I3=0.5 A-0.4 A=0.1 A
电阻R2的阻值R2===120 Ω
1
2
3
4
5
6
(3)所有开关均闭合时,电阻R2、R3并联,电流表测干路中
的电流,因为电流表有示数,所以电阻R2、R3中必须有一个是
完好的,由电路中有两个电阻被烧坏可知,电阻R1被烧坏。
①若电阻R1、R3被烧坏,开关S、S1、S2均闭合,此时电路为只
有电阻R2的简单电路,电路中的电流I===0.1 A
1
2
3
4
5
6
②若电阻R1、R2被烧坏,开关S、S1均闭合,开关S2闭合(或断
开),此时电路为只有电阻R3的简单电路,电路中的电流I'=
==0.4 A 
1
2
3
4
5
6
类型2 变阻器的阻值变化引起的动态电路计算
4.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 V,电阻R2=50 Ω,闭合
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至中点时,电流表的示数为
0.36 A,求:
(1)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
(2)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时,
电流表的示数;
(3)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是否允许调到最左端,
并说明原因。
1
2
3
4
5
6
解: (1)由题图可知,滑动变阻器与电阻R2并联,电流表测
干路电流。两电阻两端的电压U1=U2=U=6 V
干路电流I=I1+I2=0.36 A
通过电阻R2的电流I2===0.12 A
通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I1=I-I2=0.36 A-0.12 A=0.24 A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R1===25 Ω
1
2
3
4
5
6
(2)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1'=2R1=2×25 Ω=50 Ω
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时,通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
I1'===0.12 A
电流表的示数I总=I1'+I2=0.12 A+0.12 A=0.24 A
(3)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到最左端时接入电路的电阻为零,
会造成电源短路,这是不允许的。 
1
2
3
4
5
6
5. (2025·安徽亳州月考)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闭合开关S后,滑动变阻器R0的滑片P在移动过程中,电压
表的示数变化范围为0~4 V,电流表的示数变化范围为
0.5~1 A,求:
(1)R0的最大值;
(2)R的阻值;
(3)电源电压。
1
2
3
4
5
6
解: (1)由题图可知,滑片P在最右端时,滑动变阻器的最
大阻值接入电路,此时通过电路的电流最小,根据串联分压原
理可知电压表示数最大,则电流表示数是0.5 A时,滑动变阻
器两端的电压是4 V,则电源电压
U=IR+U0=0.5 A×R+4 V ①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0===8 Ω
1
2
3
4
5
6
(2)(3)滑片P在最左端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
为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电压表示数最小,则电流表示数是
1 A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是0 V,则电源电压U=I'R=
1 A×R ②
由①②可得R=8 Ω,U=8 V 
1
2
3
4
5
6
类型3 传感器类电阻阻值变化引起的动态电路计算
6. (2025·安徽合肥期中)图甲是一个超声波加湿器,图乙是
其内部湿度监测装置的简化电路图。已知电源电压为12 V,定
值电阻R0的阻值为30 Ω,电流表的测量范围为0~200 mA,电
压表的测量范围为0~9 V。湿敏电阻R的阻值随湿度RH变化的
关系图像如图丙所示。在电路安全工作的前提下,请计算出:
1
2
3
4
5
6
(1)当电流表的示数为150 mA时,此时环境的湿度;
(2)湿度RH为20%时,电压表的示数;
(3)装置能监测湿度RH的最大值。
1
2
3
4
5
6
已知电源电压为12 V,定值电阻R0的阻值为30 Ω,电流表的测量范围为0~200 mA,电压表的测量范围为0~9 V。
解: (1)当电流表的示数为150 mA时,即I=0.15 A时,
电路的总电阻R===80 Ω
此时湿敏电阻R接入电路中的阻值
R=R总-R0=80 Ω-30 Ω=50 Ω
由题图丙可知,当R=50 Ω时,此时湿度RH的值为40%。
1
2
3
4
5
6
(2)当湿度RH为20%时,由题图丙可知,R'=30 Ω
总电阻R总=R0+R'=30 Ω+30 Ω=60 Ω
所以电流I1===0.2 A
湿敏电阻R两端的电压UR=I1R'=0.2 A×30 Ω=6 V
即电压表的示数为6 V。
1
2
3
4
5
6
(3)由题图丙可知,湿度越大,湿敏电阻R的阻值越大,由串
联分压的规律可知湿敏电阻两端的电压也越大(即电压表示数
越大),由于电压表的测量范围为0~9 V,故湿敏电阻R两端
的电压最大为9 V时,此时监测的湿度最大,R0两端的电压
U0=U-UR最大=12 V-9 V=3 V
电路中的最小电流I最小=I0===0.1 A
根据欧姆定律可知,湿敏电阻R的最大阻值R最大==
=90 Ω
由题图丙可知,该装置能监测湿度的最大值为80%。 
1
2
3
4
5
6
谢谢观看(共17张PPT)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专项训练 12 欧姆定律之图像问题
方法指导 
(1)观察图像的横、纵坐标,明确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比较电阻大小时,根据R=,可以取电压相等,比较电
流,电流较小的电阻较大;也可以取电流相等,比较电压,电
压较大的电阻较大。
(3)对于定值电阻,可以直接计算出其阻值,对于电阻变化
的情况,如灯泡的电阻,常选择特殊点进行“凑数据”。
类型1 定值电阻图像的分析
1. 两个定值电阻的I-U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
A. 甲电阻的阻值大于乙电阻的阻值
B. 甲电阻的阻值为0.1 Ω
C. 将这两个电阻串联接入电路中,甲电阻
两端的电压比乙电阻两端的电压小
D. 将这两个电阻并联接入电路中,通过甲
电阻的电流比通过乙电阻的电流小
C
1
2
3
4
5
6
7
2. A、B两个定值电阻的I-U图像如图所示。
(1)若把A、B两个电阻串联在同一电路中,则A、B两个电阻
两端的电压之比为 。
(2)若把A、B两个电阻并联在某电源两端,干路电流为0.9
A,则电源电压为 V。
1∶2 
3 
1
2
3
4
5
6
7
3. 如图甲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不变,当闭合开关S,滑片P
从b端滑到中点时,电流表的示数变化了0.2 A,电压表示数U
和电流表示数I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求:
(1)定值电阻R0的阻值;
(2)电源电压和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1
2
3
4
5
6
7
解: (1)由题图甲可知,闭合开关S,定值电阻R0和滑动变阻
器串联,当滑片P在中点时,由题图乙可知,定值电阻R0两端
的电压U0=3 V,通过定值电阻R0的电流I0=0.5 A,定值电阻
R0的阻值R0===6 Ω
1
2
3
4
5
6
7
(2)当滑片P在b端时,电路中的总电阻最大,电路中的电流
最小,此时电路中的电流Ib=I0-ΔI=0.5 A-0.2 A=0.3 A
根据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和欧姆定律可得,电源电压
U=Ib(R0+R)=I0(R0+R)
即0.3 A×(6 Ω+R)=0.5 A×(6 Ω+R)
解得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24 Ω,电源电压U=9 V 
1
2
3
4
5
6
7
类型2 小灯泡图像的分析
4. 电阻R和灯泡L的I-U图像如图所示,若电阻R和灯泡L并联
在某一电源上时,干路中的电流为0.9 A,则电源电压为
V;若将电阻R和灯泡L串联在电压为9 V的电源上时,灯泡L的
电阻为 Ω。
3 
5 
1
2
3
4
5
6
7
变式 由上图可知,若将电阻R和灯泡L并联在电源电压为3 V的
电路中,则灯泡L和电阻R的阻值之比为 。
1∶2 
1
2
3
4
5
6
7
5. A、B两只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分别为3 V、6 V,它们的I
-U图像如图所示。将两只灯泡并联接入电路中,若一只灯泡
正常工作,另一只灯泡没有被烧坏,则干路电流为 A,
灯泡B的电阻为 Ω;将它们串联接入另一电源电压恒定
的电路中时,若其中一只灯泡正常发光,另一只灯泡没有被烧
坏,则电源电压为 V。
1 
10 
8 
1
2
3
4
5
6
7
类型3 传感器类图像的分析
6. (跨学科实践)工厂产品计数装置的示意图如图甲所示,S为激光源,R1为光敏电阻(有光照射时,阻值变小),a、b两端接“示波器”(示波器对电路无影响),定值电阻R2阻值为400 Ω,电源电压为6 V。水平传送带匀速运动,每当传送带上的产品通过激光束时,激光束会被产品挡住,示波器荧光屏上显示的R1两端电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则( C )
C
A. 激光照射R1时,R1的阻值是800 Ω.
B. 激光未照射R1时,R1的阻值是400 Ω
C. 工作过程中,电路中的最大电流是10 mA
D. 从t=0时起,1 min时间内,共可以检
查50个零件
1
2
3
4
5
6
7
7. 小明设计了一个用电压表的示数变化反映环境温度变化的电
路,其电路图如图甲所示,其中,电源电压 U=4 V(保持不
变),电压表的测量范围为0~3 V,R1是热敏电阻,其电阻随
环境温度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R2是定值电阻,闭合开关S
后,问:
1
2
3
4
5
6
7
(3)若定值电阻R2的阻值变为原来的,为确保电压表两端的
电压不超过其最大测量值,则此电路所允许的最高环境温度是
多少?
(1)当环境温度为20 ℃时,热敏电阻R1的阻值是多少?
(2)当环境温度为40 ℃时,电压表的示数是2.4 V,定值电阻
R2的阻值是多少?
1
2
3
4
5
6
7
电源电压 U=4 V(保持不变),电压表的测量范围为0~3 V
解: 由题图甲可知,两电阻串联,电压表测电阻R2两端的
电压。
(1)由题图乙可知,当环境温度为20 ℃时,热敏电阻R1的阻
值R1=250 Ω
1
2
3
4
5
6
7
(2)由题图乙可知,当环境温度为40 ℃时,热敏电阻R1的
阻值R1'=200 Ω
由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可得,热敏电阻R1两端的电压
U1=U-U2=4 V-2.4 V=1.6 V
由欧姆定律可得,通过热敏电阻R1的电流I1===
0.008 A
由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可得,通过定值电阻R2的电流I2=I1
=0.008 A
由I=可得,定值电阻R2的阻值R2===300 Ω
1
2
3
4
5
6
7
(3)电压表两端的电压不能超过3 V,当定值电阻R2两端的电
压U2'=3 V时,由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可得,热敏电阻R1两端
的电压
U1'=U-U2'=4 V-3 V=1 V
通过热敏电阻R1的电流
I1'=I2'===0.02 A
此时热敏电阻R1的阻值R1″===50 Ω
由题图乙可知,当热敏电阻R1的阻值为50 Ω时,环境温度为
100 ℃,因此电路所允许的最高环境温度是100 ℃。 
1
2
3
4
5
6
7
谢谢观看(共20张PPT)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第4节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第1课时 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
A 知识分点练
B 综合应用练
C 拓展探究练
目录
CONTENTS
知识点1 串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
1. 判断一个电阻是否能等效替代另外两个串联的电阻,主要看
( C )
A. 电路中的电流是否相同
B. 电路两端电压是否相同
C. 在电路两端电压相等时,电路中的电流是否相同
D. 在导体横截面积都相等时,导体的长度是否相同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两个导体串联后的总电阻大于其中任何一个导体的电阻,因
为导体串联相当于( C )
A. 减小了导体的长度
B. 减小了导体的横截面积
C. 增大了导体的长度
D. 增大了导体的横截面积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两个阻值分别为10 Ω、30 Ω的电阻串联在一起,总电阻为
( B )
A. 10 Ω B. 40 Ω C. 30 Ω D. 20 Ω
变式 一个滑动变阻器上标有“1.5 A 50 Ω”的字样,当它与
一个阻值为 30 Ω 的电阻串联接入电路时,整个电路的总电阻
的变化范围为( A )
A. 30~80 Ω B. 0~80 Ω
C. 0~50 Ω D. 0~30 Ω
B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要得到阻值为20 Ω的电阻,已有一个阻值为12 Ω的电阻,可
再取一个阻值为 Ω的电阻与它 联,依据是

8 
串 
串联
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或R=R1+R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如图所示,电阻R1=12 Ω,R2=4 Ω,将它们串联后接到8 V
的电源上,求:
(1)电路中的电流;
(2)电阻R2两端的电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 (1)电路中的总电阻R=R1+R2=12 Ω+4 Ω=16 Ω
电路中的电流I===0.5 A
(2)电阻R2两端的电压U2=IR2=0.5 A×4 Ω=2 V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知识点2 并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
6. 东东用如图所示的图形表达他对电阻并联的理解。由图可
知,两个电阻并联后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 ,故总
电阻 (选填“变大”或“变小”)。
横截面积 
变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阻值分别为R1和R2的两个电阻并联在电路中,已知R1>R2,
其总电阻为R,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D )
A. R>R1 B. R>R2
C. R1>R>R2 D. R<R2
变式 将阻值分别为1 Ω与100 Ω的电阻并联后,其等效电阻为
R1;将阻值分别为1 Ω、100 Ω和10 000 Ω的电阻并联后,其等
效电阻为R2。电阻R1与R2的大小关系是( A )
A. R1>R2 B. R1=R2
C. R1<R2 D. 无法确定
D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一个阻值为15 Ω的电阻与一个阻值为5 Ω的电阻并联后,其
总电阻为( C )
A. 20 Ω B. 10 Ω C. 3.75 Ω D. 3 Ω
变式 小明在探究甲、乙两个电阻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得
到了如图所示的图像。两个电阻并联后的总阻值为 Ω。
C
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定值电阻R1、R2的I-U图像如图所示。若R1、R2串联后的总
电阻为R串,并联后的总电阻为R并,则关于R串、R并的I-U图像
所在的区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 R串在Ⅰ区域,R并在Ⅲ区域
B. R串在Ⅲ区域,R并在Ⅰ区域
C. R串在Ⅰ区域,R并在Ⅱ区域
D. R串在Ⅱ区域,R并在Ⅲ区域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2024·安徽合肥月考)一个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为0.2
A,电压为3 V。现要把它接在4 V的电源上使其仍能正常发
光,该灯泡必须( C )
A. 串联一个10 Ω的电阻
B. 并联一个10 Ω的电阻
C. 串联一个5 Ω的电阻
D. 并联一个5 Ω的电阻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有阻值相同的两个电阻,取一个或两个以任意方式连接,
最多能得到 种不同阻值的电阻;这些不同的连接方式,
能得到电阻的最大阻值与最小阻值之比为 。
3 
4∶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两个分别标有“5 Ω 1 A”和“10 Ω 0.6 A”字样的定值
电阻。
(1)将它们串联起来时电路中的总电阻为 Ω,电路中允
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 A,电源电压最大允许
为 V。
(2)若将它们并联时,电源电压最大允许为 V,干路电
流最大允许为 A。
15 
0.6 
9 
5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两个电阻的阻值分别为R1、R2,连接方式如图所示,试推
导电路的总电阻R与电阻R1、R2之间的关系。(要求:对于推
导过程中的依据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答】因为电阻R1、R2并联,所以电阻R1、R2两端的电压都
等于电路的总电压U,由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可得,总电流I
=I1+I2
根据欧姆定律可得=+
电路的总电阻R与电阻R1、R2之间的关系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模型建构)有一根阻值为R的电阻丝,现将它首尾相连
绕制成一个正方形电阻,如图所示,则A、B之间的电阻
为 。
R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变式 (2025·安徽合肥月考)一个半圆形的薄电阻片,按图甲
方式夹在两导体板之间时,测得电阻值为2R,则按图乙方式夹
在两导体板之间时测得的电阻为 。
8R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谢谢观看(共20张PPT)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第1节 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A 知识分点练
B 综合应用练
C 拓展探究练
目录
CONTENTS
知识点1 探究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 (教材习题变式)小明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
压的关系”的实验中,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出实验电路图,并按
电路图连接实验器材,如图甲所示。
1
2
3
4
5
6
7
【答案】
(1)电路中有一根导线未连接,请在图甲中用笔画线代替导
线,将电路连接完整。
1
2
3
4
5
6
7
(2)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应处于 状态,闭合
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至阻值最 的位置。
(3)实验中要控制 不变,通过
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
断开 
大 
电阻 
调节滑动变阻器 
(4)小明记录的实验数据见下表。表中空白处的电流表的示
数如图乙所示,该值为 A。
0.28 
实验次序 电压表的示数U/V 电流表的示数I/A
1 1.4 0.14
2 2.2 0.22
3 2.8
1
2
3
4
5
6
7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丙中画出各组数据对应的点,然后将
各点用平滑的线连接起来。
【答案】
1
2
3
4
5
6
7
(5)分析实验数据和图像可得出结论:当电阻一定时,

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1
2
3
4
5
6
7
知识点2 探究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2. 小华做“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过程如下。
(1)如图所示,首先把5 Ω的电阻接到电路中,闭合开关前,
需要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至最 (选填“左”或
“右”)端。
右 
1
2
3
4
5
6
7
(2)闭合开关S,移动滑片P,当电压表示数是3 V时,记录下
电流表示数。
(3)断开开关S,把滑片P移至阻值最大处,把5 Ω的电阻依次
更换为10 Ω、15 Ω的电阻;闭合开关S后,移动滑片P,直至电
压表示数为 V时,记录下电流表示数。
3 
1
2
3
4
5
6
7
(4)小华完成三次实验后得到三组数据,见下表,分析表格
中的数据可得出结论:在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
的电阻成 比。
实验次序 1 2 3
电阻R/Ω 5 10 15
电流I/A 0.6 0.3 0.2
反 
1
2
3
4
5
6
7
(5)最能反映该实验结论的图像是 (填字母)。
A 
1
2
3
4
5
6
7
3. 将一段导体接在电路中,若将加在其两端的电压增大一倍,
则关于导体的电阻和通过导体的电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
A. 电阻和电流都保持不变
B. 电阻不变,电流增大一倍
C. 电流不变,电阻增大一倍
D. 电阻和电流都增大一倍
B
1
2
3
4
5
6
7
4. 张华同学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
时,使用电阻甲、乙进行实验,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像。根据
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 由图像可知,通过某段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成正比
B. 将电阻甲、乙并联后,接到电压为3 V的电源上时,通过电
阻甲的电流大
C. 甲电阻的阻值大于乙电阻的阻值
D. 当通过电阻甲、乙的电流为零时,
甲、乙的电阻不变
C
1
2
3
4
5
6
7
5. 沈青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电源电压不变,实验数据见下表,若第4次实验时将定值电阻
的阻值由15 Ω调为某一阻值后,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
调换的电阻为( A )
实验次序 1 2 3 4
电阻R/Ω 5 10 15
电流I/A 1.2 0.6 0.4
A
A. 20 Ω B. 25 Ω C. 30 Ω D. 40 Ω
1
2
3
4
5
6
7
变式 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小明用阻值为2R的电
阻代替了阻值为R的电阻后,直接记录下电流表的示数,发现
电流表的示数由I变为I',且I'<I<2I',所以他认为电流与电阻
不成反比,他的结论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
的,原因是 。
错误 
没有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1
2
3
4
5
6
7
6. 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中,同学们设计了以下三
种电路(灯泡不是定值电阻)。
(1)甲同学认为图2电路比图1电路好,理由是

乙同学认为图3电路比图2电路更好,理由是图3电路

定值电阻能
更好地保持阻值不变 
便于多
次实验 
1
2
3
4
5
6
7
(2)实验中要控制 不变,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
电阻两端的 。
电阻 
电压 
1
2
3
4
5
6
7
7. (科学探究)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
中,由于操作不熟练,3组、4组和5组只完成了电流与电压关
系的探究,并得到了以下数据。3组的小明认为用这三组数
据,也可以完成电流与电阻关系的探究。
组别 3组 4组 5组 R 5 Ω 10 Ω 20 Ω 次序 1 2 3 1 2 3 1 2 3
U/V 1 2 3 1 1.5 2 1.5 2 3
I/A 0.2 0.4 0.6 0.1 0.15 0.2 0.08 0.1 0.15
1
2
3
4
5
6
7
为了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我们应该选择的数据是
、 和 ;
选择的依据是 。
3组的
第2次数据 
4组的第3次数据 
5组的第2次数据 
电压相同 
组别 3组 4组 5组 R 5 Ω 10 Ω 20 Ω 次序 1 2 3 1 2 3 1 2 3
U/V 1 2 3 1 1.5 2 1.5 2 3
I/A 0.2 0.4 0.6 0.1 0.15 0.2 0.08 0.1 0.15
1
2
3
4
5
6
7
谢谢观看(共21张PPT)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第2节 欧姆定律
A 知识分点练
B 综合应用练
C 拓展探究练
目录
CONTENTS
知识点1 欧姆定律
1. 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实验与理论研究发现了欧姆定律。
(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 ,
跟导体的电阻成 。
(2)公式:  I= ,它的两个变形式是  R= 、

(3)使用条件:I、U、R是指 中的电流、电压
和电阻。
正比 
反比 
I= 
R= 
U=IR 
同一段电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 (教材习题变式)(2023·黑龙江绥化中考)由I=变形可
得R=,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D )
A. 导体的电阻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 导体的电阻跟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
C. 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0时,导体的电阻为0
D.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和
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知识点2 欧姆定律的简单计算
3. (2023·天津中考)定值电阻R的U-I关系图像如图所示,当
该电阻两端的电压为3 V时,通过它的电流为( A )
A. 1 A B. 2 A C. 3 A D. 4 A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 如图所示,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中,小明把
一个阻值为10 Ω的定值电阻接入电路。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
片,调节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为2 V时,电流表的示数
为 A;继续移动滑片,当电流表示数为0.3 A时,电压
表示数为 V。
0.2 
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5. 如图所示,定值电阻R的阻值为20 Ω,闭合开关S,灯泡发
光,电流表的示数为0.2 A,电压表的示数为2 V。求:
(1)灯泡的电阻;
(2)电阻R两端的电压;
(3)电源电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 闭合开关S,灯泡和定值电阻R串联,电流表测量电路中
的电流,电压表测量灯泡两端的电压。
(1)小灯泡的电阻RL===10 Ω
(2)电阻R两端的电压UR=IR=0.2 A×20 Ω=4 V
(3)电源电压U=UL+UR=2 V+4 V=6 V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 (2024·安徽淮南月考)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
不变,电阻R的阻值为30 Ω。当开关S1、S2均闭合时,电流表
的示数为0.4 A;断开开关S2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1 A。(假
设灯丝电阻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求:
(1)电源电压U;
(2)小灯泡的电阻R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 (1)闭合开关S1、断开开关S2时,电路为只含有电阻R的
简单电路,
电源电压U=IRR=0.1 A×30 Ω=3 V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开关S1、S2均闭合时,电阻R与小灯泡L并联,电流表
测干路中的电流,电阻R两端的电压不变,所以通过电阻R的电流不变,仍为0.1 A。
通过小灯泡的电流IL=I-IR=0.4 A-0.1 A=0.3 A
小灯泡两端的电压UL=U=3 V
小灯泡的电阻RL===10 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 将两个电阻分别接入不同的电路中,其两端的电压之比
U1∶U2=1∶2,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I1∶I2=1∶4,则这两个
电阻的阻值之比R1∶R2为( B )
A. 1∶2 B. 2∶1 C. 1∶8 D. 8∶1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8. (2023·黑龙江哈尔滨中考)电阻R1与R2的U-I关系图像如
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当电阻R1两端的电压为4 V时,通过R1的电流为0.3 A
B. 当电阻R1、R2串联,电流为0.2 A时,R1、R2两端的总电压
为3 V
C. 当电阻R1、R2并联在2 V电压下时,
干路电流为0.3 A
D. 电阻R1与R2的阻值之比为1∶2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9. (2024·四川巴中中考)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不变,
闭合开关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逐渐向左移动。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D )
A. 电压表示数增大
B. 电流表示数减小
C. 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不变
D. 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变小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变式 (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将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时,电表示数的变化情况是
( C )
A. 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大
B. 电流表示数不变,电压表示数不变
C. 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不变
D. 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大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0.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定,电阻R2=4 Ω,当开关S1、S2均
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1.5 A;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电
流表的示数为0.6 A,则电源电压为 V,电阻R1的阻值
为 Ω。
6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1. 如图所示,电源两端的电压恒定。闭合开关S、S1,电压表
的示数为3 V,电流表的示数为0.3 A;闭合开关S,断开开关
S1,电压表的示数变为2 V。求:
(1)电阻R2的阻值;
(2)电阻R1的阻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 (1)闭合开关S、S1,只有电阻R2接入电路,电阻R1被短
路,电压表测电阻R2两端的电压,即电源电压,电流表测电路
中的电流,电阻R2的阻值
R2====10 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当闭合开关S、断开开关S1时,电阻R1、R2串联接入电
路,电压表测电阻R2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由
电压表的示数为2 V可知,电阻R1两端的电压U1=U-U2'=
3 V-2 V=1 V
通过电阻R1的电流I1=I2'===0.2 A
电阻R1的阻值R1===5 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甲、乙两地相距40 km,在甲、乙两地之间沿直线架设了两
条输电线,已知输电线每千米的电阻为0.2 Ω。现输电线在某
处发生了短路,为确定短路位置,检修员在甲地利用电压表、
电流表和电源进行测量,电路图如图所示。当电压表的示数为
3.0 V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5 A,则短路位置离甲地的距离
为 km。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谢谢观看(共17张PPT)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第4节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第2课时 串联分压、并联分流
A 知识分点练
B 综合应用练
C 拓展探究练
目录
CONTENTS
知识点1 串联电路中的分压规律
1. 电阻R1、R2串联在电路中,已知电阻R1∶R2=3∶4,则通过
两个电阻的电流之比I1∶I2和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U1∶U2分别
是( C )
A. 3∶4 4∶3 B. 4∶3 3∶4
C. 1∶1 3∶4 D. 1∶1 4∶3
变式 电阻R1、R2串联在电路中,它们两端的电压之比 U1∶U2
=4∶3,则电阻之比R1∶R2= ,电阻R1两端的电压与
总电压之比U1∶U总= 。
C
4∶3 
4∶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1、断开开关S2,
电压表示数为2 V;闭合开关S1、S2,电压表示数为5 V,电阻
R1、R2的阻值之比为 。
2∶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如图所示,电阻R1、R2的阻值分别是10 Ω、20 Ω,闭合开关
后,电压表的示数是2 V,则电阻R2两端的电压是 V,电
源电压是 V。
4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知识点2 并联电路中的分流规律
4. 电阻R1、R2并联在电路中,已知电阻R1=10 Ω,R2=5 Ω,
则电阻R1、R2两端的电压之比和通过电阻R1、R2的电流之比分
别为( C )
A. 1∶2 1∶2 B. 2∶1 2∶1
C. 1∶1 1∶2 D. 1∶1 2∶1
变式 电阻R1与R2并联在电路中,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 I1∶I2=
3∶2,则它们的电阻之比R1∶R2= 。
C
2∶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5. 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开关S1闭合时,电
流表的示数为0.3 A,再闭合开关S2后,电流表的示数变为0.8
A,则通过电阻R2的电流为 A,电阻R1与R2的阻值之比
为 。
0.5 
5∶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6. 下图是通过两个定值电阻R1、R2的电流和它们两端的电压的
关系图像。由图像可知,当把定值电阻R1、R2串联在某一电路
中时,分别加在两个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U1∶U2
= 。当把定值电阻R1、R2并联在某一电路中时,通过
两个定值电阻的电流之比I1∶I2= ,据此推测两个定值
电阻的阻值之比R1∶R2= 。
1∶3 
3∶1 
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 如图所示,断开开关S2,闭合开关S、S1,电压表的示数为
U1;断开开关S1,闭合开关S、S2,电压表的示数为U2。电压
表先后两次测量选用的测量范围不同,指针偏转的角度相同,
则电阻R1与R2的阻值之比为( C )
A. 1∶5 B. 5∶1 C. 1∶4 D. 4∶1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变式 下图是琳琳设计的电路图,当她闭合开关S1、S2后,两灯
都发光,两个电流表(实验室学生用)的指针在同一位置,则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C )
A. 两个电流表的示数相等
B. 电流表A1测的是通过灯L1的电流
C. 灯L1与L2的电阻之比为1∶4
D. 灯L1与L2的电阻之比为4∶1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8. 小明用下面的电路图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已知电源电压
为3 V,把5 Ω的定值电阻R接入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R'的
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2 V。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D )
A. 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是1 V
B.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是2.5 Ω
C. 把5 Ω的定值电阻换为10 Ω的电阻后,应调
节滑片,使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为1 V
D. 把5 Ω的定值电阻换为10 Ω的电阻后,应调节
滑片,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为10 Ω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9. 两只灯泡的I-U图像如图所示,灯泡L1、L2两端的电压都为
2 V时,电阻分别为 Ω和 Ω;把它们并联在4 V的
电源两端时,通过灯泡L1、L2的电流之比为 。
4 
10 
2∶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变式 小灯泡和定值电阻的I-U图像如图所示,小灯泡两端的
电压为2 V时,它的电阻为 Ω(结果保留两位小
数);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为2 V时,它的阻值为 Ω。
把它们串联在电路中,当电流为0.4 A时,小灯泡和定值电阻
两端的电压之比为 。
3.33 
10 
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1、R2为定值电阻。若开
关S1、S2闭合,甲、乙两表均为电压表,且示数之比为5∶2,
则R1、R2的电阻之比为 。若开关S1闭合、S2断开,
甲、乙两表均为电流表,则甲、乙两表的示数之比
为 。
3∶2 
3∶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变式 (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如图所示,已知电阻
R1∶R2=2∶1。当开关S闭合,甲、乙两表均为电压表时,两
表示数之比U甲∶U乙= ;当开关S断开,甲、乙两表均
为电流表时,两表示数之比I甲∶I乙= 。(电路中各元
件均未损坏)
1∶2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1.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R,已
知R∶R1∶R2=1∶1∶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当滑片P移动到a端时,闭合开关S1、S2,通过电阻R1与R2的
电流之比是1∶2
B. 当滑片P移动到a端时,闭合开关S1、S2,通过电阻R1与R2的
电流之比是1∶1
C. 当滑片P移动到b端时,只闭合开关S1,滑
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与电阻R1两端的电压之
比是1∶1
D. 当滑片P移动到b端时,只闭合开关S2,滑动
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与电阻R2两端的电压之比是2∶1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谢谢观看(共20张PPT)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专项训练 13 力、电综合计算
类型1 以传感器为纽带的计算
1.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私家车已日益普及。图甲是一种测量小汽车油箱内油量的装置原理图,它主要由电源、压敏电阻R(电阻随所受压力的变化而变化)、油量表(实质上是电流表)等组成,油量表的测量范围为0~0.15 A。压敏电阻R在一定范围内的阻值与所受压力的关系如图乙所示,油箱位于压敏电阻上方,电源电压为12 V。当油箱中的油全部消耗完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04 A。
(汽油的密度为0.7 g/cm3,
g取10 N/kg)
1
2
3
4
(1)油箱受到的重力为多少?
(2)当油箱中加入40 L汽油时,电流表的示数为多少?
(3)该油箱最多能加入汽油的质量为多少?
1
2
3
4
油量表的测量范围为0~0.15 A。压敏电阻R在一定范围内的阻值与所受压力的关系如图乙所示,油箱位于压敏电阻上方,电源电压为12 V。当油箱中的油全部消耗完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04 A。(汽油的密度为0.7 g/cm3,g取10 N/kg)
解: (1)当油箱中的油全部消耗完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04A,此时电路中的电阻R===300 Ω
根据题图乙知,压力F=70 N
油箱受到的重力G0=F=70 N
1
2
3
4
(2)当油箱中加入40 L汽油时,汽油所受的重力
G=mg=ρVg=0.7×103 kg/m3×40×10-3 m3×10 N/kg=280 N
油箱对压敏电阻的压力F'=G+G0=280 N+70 N=350 N
由题图乙知,此时压敏电阻的阻值R'=150 Ω
电流表的示数I'===0.08 A
1
2
3
4
(3)油量表的测量范围为0~0.15 A,当I″=0.15 A时,电路
中的电阻
R″===80 Ω
由题图乙知,此时的压力F″为500 N,则汽油所受的重力
G″=F″-G0=500 N-70 N=430 N
汽油的质量m'===43 kg 
1
2
3
4
2. 某物理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压力报警装置,工作原理如图所
示。ABO为一水平杠杆,OA长120 cm,O为支点,AB∶OB=
5∶1。已知报警器R0的阻值恒为10 Ω,压力传感器R固定放
置,其阻值随所受压力F变化的关系见下表。闭合开关S,水平
踏板空载时,电压表的示数为2 V;当水平踏
板所受压力增大,电压表的示数达到5 V时,
报警器R0开始发出报警信号。踏板、压杆和
杠杆的质量均忽略不计。求:
F/N 0 5 10 15 20 25 30 ……
R/Ω 45 34 24 18 14 12 10 ……
1
2
3
4
(1)电源电压;
(2)当报警器R0开始报警时,
踏板设定的最大压力值。
解: (1)闭合开关S,压力传感器R和报警器R0串联,电压表
测报警器R0两端的电压,由题表数据可知,当踏板空载时
(F=0),压力传感器R的阻值R=45 Ω,电路中的电流I==
=0.2 A
电源电压U=I(R+R0)=0.2 A×(45 Ω+10 Ω)=11 V
1
2
3
4
F/N 0 5 10 15 20 25 30 ……
R/Ω 45 34 24 18 14 12 10 ……
(2)当报警器R0开始报警时,其两端的电压U0'=5 V
电路中的电流I'===0.5 A
压力传感器R两端的电压U传=U-U0'=11 V-5 V=6 V
压力传感器R的阻值R'===12 Ω
由题表数据可知,当压力传感器R的阻值为12 Ω时,压力传感
器R所受的压力F压=25 N,ABO为一水平杠杆,O为支点,
AB∶OB=5∶1,则OB=OA=×120 cm=20 cm
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F压×OA=F踏×OB
解得F踏=150 N,即踏板设定的最大压力值为150 N。 
1
2
3
4
类型2 以滑动变阻器为纽带的计算
3. (2024·安徽合肥三模)坐位体前屈是2024年合肥体育中考
的抽考项目之一。坐位体前屈项目测试仪的原理图如图所示,
电源电压恒为10 V,R1=50 Ω,电阻丝R2粗细均匀,总长度为
30 cm,R2的阻值和长度成正比。闭合开关,挡板P在B端时,
坐位体前屈成绩为0 cm,电流表示数为0.05 A;挡板P在A端
时,坐位体前屈成绩为30 cm,求:
1
2
3
4
(3)规定男生坐位体前屈成绩在21.6 cm以上为优秀,若小明
进行测试时电压表示数为4 V,
通过计算判断小明的成绩是否
为优秀。
(1)电阻丝R2的最大阻值;
(2)挡板P在A端时电压表的示数;
1
2
3
4
电源电压恒为10 V,R1=50 Ω,电阻丝R2粗细均匀,总长度为30 cm,R2的阻值和长度成正比。闭合开关,挡板P在B端时,坐位体前屈成绩为0 cm,电流表示数为0.05 A;挡板P在A端时,坐位体前屈成绩为30 cm,求:
解: 由题图可知,R1和R2串联,电压表测量B与AB之间某点间
的电压。
(1)(2)闭合开关,挡板P在B端时,坐位体前屈成绩为0 cm,电流表示数为0.05 A,R1两端的电压U1=IR1=0.05 A×50 Ω=2.5 V
由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知,电阻丝R2两端的电压
U2=U-U1=10 V-2.5 V=7.5 V
根据I=得,电阻丝R2的最大阻值
R2===150 Ω
挡板P在A端时电压表测R2两端的电压,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
7.5 V。
1
2
3
4
(3)小明进行测试时,根据I=得,电阻丝R2接入电路中
的电阻
R2'===80 Ω
因电阻丝R2的阻值和长度成正比,所以,此时电压表所测电
压的电阻丝的长度
L=×30 cm=16 cm,即小明坐位体前屈的成绩为16cm,小于21.6 cm,所以小明的成绩不是优秀。 
1
2
3
4
4. (跨学科实践)某物理兴趣小组设计了探测某矿石密度的装
置,其原理图如图甲所示。电源电压为6 V,R0为定值电阻,
滑动变阻器R的阻值随弹簧的拉力F的变化关系图像如图乙所
示,T为容器的阀门。某次探测时,将矿石样品M悬挂于P点放
入容器中,保持静止状态。打开阀门T,
随着水缓慢注入容器,电压表示数U随
容器中水的深度h的变化关系图像如图
丙所示。在电压表示数从2 V变为4 V的
过程中,电流表示数的变化值为0.2 A
(弹簧电阻忽略不计,矿石M不吸水,
g取10 N/kg)。求:
1
2
3
4
(2)当电压表示数为3 V时,矿石受到的浮力。
(1)定值电阻R0的阻值;
1
2
3
4
解: (1)由题图甲可知,定值电阻R0与滑动变阻器R串联,电
压表测滑动变阻器R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由
题图丙可知,当容器内水的深度在0~h1时,电压表示数U1=2V,由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可知,定值电阻R0两端的电压U0=
U-U1=6 V-2 V=4 V
电路中的电流I1==
由题图丙可知,当容器内水的深度
大于h2时,电压表示数U2=4 V,由
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可知,定值
电阻R0两端的电压U0'=U-U2=
6 V-4 V=2 V
1
2
3
4
电路中的电流I2==
因电流表示数变化值为0.2 A,则I1-I2=-=0.2 A
解得R0=10 Ω
1
2
3
4
(2)当容器内水的深度在0~h1时,电路中的电流
I1===0.4 A
滑动变阻器R接入电路的阻值R1===5 Ω
由题图乙可知,此时拉力F1=45 N
当容器内水的深度在0~h1时,矿石没有浸在水中,不受浮力,
此时弹簧的拉力与矿石所受的重力平衡,所以矿石所受的重力
G=F1=45 N
当电压表示数为3 V时,定值电阻R0两端的电压
1
2
3
4
U0″=U-U3=6 V-3 V=3 V
由串联分压原理可知,滑动变阻器R接入电路的阻值
R3=R0=10 Ω
由题图乙可知,此时拉力F3=40 N
所以当电压表示数为3 V时,矿石受到的浮力
F浮=G-F3=45 N-40 N=5 N 
1
2
3
4
谢谢观看(共21张PPT)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第3节 电阻的测量
A 知识分点练
B 综合应用练
C 拓展探究练
目录
CONTENTS
知识点1 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
1. 小杨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测量定值电阻R的阻值。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的电路连接完整。
(要求: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示数变大,且导线
不能交叉)
【答案】
1
2
3
4
5
6
7
(2)实验开始前,开关应处于 状态,滑动变阻器的
滑片应调到 阻值处。
(3)小杨同学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无示
数,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出现这种故障的原因可能是电
阻R (选填“短路”或“断路”)。
断开 
最大 
断路 
1
2
3
4
5
6
7
(4)排除故障后,小杨同学移动滑片,测了三组数据,见下
表。在测第2组数据时,电压表的示数为1.2 V,电流表的示数
如图乙所示,则电流表的示数为 A,此次测得R的阻值
为 Ω。
实验次序 1 2 3
电压U/V 1 1.2 1.5
电流I/A 0.2       0.3
电阻R/Ω 5       5
0.24 
5 
1
2
3
4
5
6
7
(5)实验中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填字母)。
A. 减小误差
B. 寻找普遍规律
A 
1
2
3
4
5
6
7
知识点2 测量小灯泡的阻值
2. 小冰在“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有以下实验器材:标
有“20 Ω 2 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开
关、导线、三节干电池、正常工作时电压为2.5 V的小灯泡。
连接后的电路图如图甲所示。
(1)小冰连接好最后一根导线,小灯泡立
即发光,请你指出实验中操作的不当之处:

连接电路时开关没有断开 
1
2
3
4
5
6
7
(2)排除电路故障后,闭合开关S,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先后测量得到小灯泡两端电压为1.2 V和2.2 V时的数据。
小冰要继续测量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接下来的操作
是 。
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5V 
1
2
3
4
5
6
7
(3)小冰根据测量的数据描绘出小灯泡的U-I图像,如图乙
所示。分析图像可知,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为 Ω。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8.3 
(4)由图像可知,小灯泡的电阻是变化的,其原因是小灯泡
的电阻受 影响。
温度 
1
2
3
4
5
6
7
3. “伏安法测电阻”是电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小聪同学
分别对伏安法测定值电阻和测小灯泡的电阻两个实验进行了梳
理和对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两个实验的实验原理都是I=
B. 滑动变阻器在两个实验中的作用仅是保护电路
C. 两个实验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不同
D. 两个实验都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C
1
2
3
4
5
6
7
4. 在“测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中,小明连接的电路如图所
示,如果把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位置互换,闭合开关S后
( C )
A. 电压表和电流表都被烧坏,灯泡不亮
B. 电流表被烧坏,灯泡不亮
C. 电压表和电流表完好无损,灯泡不亮
D. 电压表和电流表完好无损,灯泡正常发光
C
1
2
3
4
5
6
7
5. 右图为伏安法测电阻的一种接法(其他元件未画出),若考
虑有微弱电流通过电压表,则( C )
A. 测量的电流比实际通过电阻Rx的电流小
B. 测量值大于待测电阻的阻值
C. 测量值小于待测电阻的阻值
D. 测量值等于待测电阻的阻值
C
1
2
3
4
5
6
7
变式 如图所示,若考虑电流表有很小的电阻,则电流表两
端 (选填“有”或“没有”)电压,测量的Rx阻值
(选填“偏大”“准确”或“偏小”)。
有 

大 
1
2
3
4
5
6
7
6. 某学习小组按照如图所示的电路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已知小
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压为3.8 V,在测量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
题,请帮助他们分析原因。
1
2
3
4
5
6
7
(1)闭合开关S,发现灯泡不发光,电流表、电压表有示数。
移动滑片P,发现小灯泡仍然不发光,电流表、电压表示数没
有变化,故障原因可能是

把滑动变阻器下面的两个接线柱接
入了电路 
1
2
3
4
5
6
7
(2)纠正(1)的错误后,移动滑片P,发现电压表示数增
大、电流表示数减小,原因是

把电压表与滑动变阻器并
联了 
1
2
3
4
5
6
7
(3)按照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S,移动滑片P,
无法使小灯泡两端电压达到3.8 V,原因是 (填字母)。
A.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太大
B. 电源电压太低
B 
1
2
3
4
5
6
7
7. 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中,小明得到小灯泡的I-U
图像,如图所示。分析数据,发现小灯泡的电阻是变化的,为
此他进行了下面的推理及实验。
(1)猜想:小灯泡的电阻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
质疑: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导体两端
的电压 (选填“有关”或“无关”)。
结论:猜想是 (选填“正确”或
“错误”)的。
无关 
错误 
1
2
3
4
5
6
7
(2)猜想: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温度有关,小灯泡的电阻变
大是由温度升高引起的。
设计:采用
的方法来判断小灯泡温度的变化。(写出一种即可)
实验:经过探究,发现小灯泡的电阻变大时,温度确实升
高了。
质疑:小灯泡的电阻变大时,小灯泡两端
的电压也增大了,如何排除电压的影响?
用手触摸小灯泡壁,感受温度变化(合理即
可) 
1
2
3
4
5
6
7
实验:保持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不变,用吹风机给小灯泡降温,
发现小灯泡的电阻变小了。
结论:小灯泡的电阻变大是由 引起的。
温度升高 
1
2
3
4
5
6
7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