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张可久诗歌阅读下面的元小令,完成后面的问题。【黄钟】人月圆 山中书事张可久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1.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2.“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双调]折桂令·九日①张可久②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③。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注】①九日:又称“重九”,即我国传统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②张可久:曾任典史等小吏,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此为张可久晚年之作。③蝶愁来明日黄花:苏轼曾有“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之句。3.下列对这首元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三句,写作者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功名未就、仕途失意的烦躁。“强整乌纱”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B.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是作者有感于眼前之景,有思于今昔的境况而发出的深沉感慨:人生易老,好景不长,游子不要留恋他乡。C.七、八两句化用了古人诗句,由于添加了“西风白发”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胜一筹;同时,倒装加对偶的句式,韵律和谐,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D.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语言清丽,对仗工整,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元曲中的精品。4.作品末尾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表达情感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曲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殿前欢 次酸斋①韵(元)张可久钓鱼台②,十年不上野鸥猜。白云来往青山在,对酒开怀。欠伊周济世才,犯刘阮贪杯戒,还李杜吟诗债。酸斋笑我,我笑酸斋。唤归来,西湖山上野猿哀。二十年多少风流怪③,花落花开。望云霄拜将台④,袖星斗安邦策,破烟月迷魂寨。酸斋笑我,我笑酸斋。注:①酸斋:贯云石号酸斋,仁宗时拜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不久称疾辞官,隐于杭州一带。 ②钓鱼台:指东汉严子陵隐居的钓台。③怪:奇特人物。④拜将台:东汉显宗时代将二十八位中兴名将图像绘画于云台。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开头用倒装句式,写自己十年不上钓鱼台,导致野鸥都猜想自己的去处,以表身处官场之久。B.诗人借伊周、刘阮、李杜等人以“自我检讨”,通过自嘲的方式反映出诗人内心一事无成的酸楚。C.末尾对笑巧妙:酸斋嘲笑我淹留官场,心为形役;我也嘲笑酸斋隐居避世,胸无大志。D.全曲语言典雅中又有口语特色,艺术手法多样,多用典故、比拟、虚实结合等。6.这首元曲丰富的情感中包含诸多矛盾之处,请结合全曲进行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山坡羊·闺思(元)张可久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一声“雪下呈祥瑞”,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做美?呸,却是你!7.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坡羊”是曲牌,标题“闺思”既暗示诗中人身份,又点明诗歌的题材和主题。B.“云松”喻女子蓬松的头发,“螺髻”写发型,“伤春”之情实因“闺思”而起。C.“小琼姬”指美丽的小丫头,“雪”字运用了比喻手法,巧应上文的“柳花飞”。D.“生”意为“硬生生”,突出小丫头吵醒女主人团圆梦的无情以及女主人的懊恼。8.有评论者认为曲末的“呸”用语粗俗,应该删去,你赞同他的说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殿前欢·客中张可久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功名半纸,风雪千山。9.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曲子抒发了作者仕途崎岖、半生奔波的酸楚隐衷,但怨而不怒。B.这首曲子围绕“客中”,点出为“客”原因、描绘客中状态,结尾表达了对为“客”的观点。C.长安借指元大都所在地,作者用“望”字含蓄地表达出被朝廷重用的渴望。D.“功名半纸”极言功名微不足道,“风雪千山”极言奔波之累,对比使得批判意味极强。10.“青泥”三句使用了什么修辞?这三句有什么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太常引·姑苏台赏雪张可久①断塘②流水洗凝脂,早起索吟诗。何处觅西施?垂杨柳萧萧鬓丝。银匙藻井,粉香梅圃,万瓦玉参差。一曲乐天词,富贵似吴王在时。【注】①张可久:元代散曲家,他仕途失意,作品大多记游怀古。②断塘:指脂粉塘,为吴王宫人倾倒脂粉及洗濯处,在吴县西南灵岩山下。11.下面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从“断塘”写起,使读者与因西施驰名的姑苏台发生感情上的联系,给人想象的空间。B.三、四句由觅西施不得,写到因见柳树积雪引发作者登临姑苏台“萧萧鬓丝”的怅惘。C.文中提及白居易的诗,意在将自己赏雪的诗文与白诗作比,传达出对“乐天词”的喜爱。D.如今台上的“富贵”气象不过是如银如粉如玉的雪堆造成的错觉而已,暗示了诗人的失落。12.此曲题为“姑苏台赏雪”,但文中无一“雪”字,诗人是如何写“雪”的?答案1.B 2.“倦”字既包括了作者风尘奔波之苦,落拓不遇之怨,世态炎凉之酸;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委婉”错误。这首诗应当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C.“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错误。“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思是“即使像孔子那样的儒家圣贤,吴王那样的称霸雄杰,楚庙那样的江山社稷,而今安在哉?惟余苍翠的乔木,荒芜的蔓草,栖息的寒鸦而已”,三句的用意是说所有繁华只是瞬间一梦,而非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D.“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错误。“山中何事”是指“那表面恬静的诗酒自娱中隐藏着一股愤世嫉俗,傲杀王侯的潜流”,并非只是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字的能力。“诗眼倦天涯”,意思是千古以来,兴亡更替就像繁华的春梦一样,诗人以疲倦的眼睛远望着天边。诗人从历史的盛衰兴亡和现实的切身体验,即时间与空间、纵向与横向这样两个角度,似乎悟出了社会人生的哲理:一切朝代的兴亡盛衰,英雄的得失荣辱,都不过像一场梦幻,转瞬即逝。作者平生足迹曾遍及湘、鄂、皖、苏、浙等江南各省,可谓浪迹“天涯”了。然而终其碌碌一生,仅做过路吏、扬州民务官、桐庐典史、昆山幕僚等卑微杂职而已。一个“倦”字,包含了多少风尘奔波之苦,落拓不遇之怨,世态炎凉之酸!如此坎坷悲辛,书剑飘零,怎能不令人厌倦思归呢?“倦”字,已遥为后文写隐居伏根。3.A 4.①作者在此以景结情,写出了眼前的凄清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答一即可),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③这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④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语言、情感、手法等的综合鉴赏能力。A. “‘秋’‘归雁’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功名未就、仕途失意的烦躁。‘强整乌纱’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不正确。“雁”一般代表思乡怀人,“秋”“归雁”之意象和“强整乌纱”的动作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家的思念。“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意思是勉强整理乌纱帽打起精神登山,回归的大雁横穿飞过秋季的天空,在外漂泊困顿疲倦的游子思念起了家乡。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技巧的能力。从内容上来看,这三句是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意思是转过身来回看那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飞远的寒鸦,营造出苍凉微茫的意境,表达一种萧瑟、落寞的情绪,反映出诗人漂无依的情怀和思乡之情。结合诗后的注释可知,作者张可久一生怀才不遇,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一生处于漂泊之中,此曲是他晚年之作。“寒鸦”曾多次出现在张可久的曲子中,用来表达一种萧瑟、落寞的情绪,此处再次塑造这样一种情境,更添惆怅之意,而他自己的经历正如眼前的情境一样凄惨、悲凉。这三句所写的苍凉之景,可以说是作者人生的写照及象征,表达了作者暮年的愁怀;这三句写景,借景物描写表达漂泊之感,思乡之情,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而且出现在诗歌的结尾,属于以景结情的手法。全曲情景交融,意境幽远,为作者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5.C 6.情感的矛盾之处:(1) 由钓鱼台的典故,可以看出对归隐生活的喜欢;却不得不沉浮宦海十年。(2) 向往拜将台,袖安邦策,破迷魂寨,来表现自己还是有济世良策和建功壮志的豪情。(3) 二十年来风流人物如花开花落般迅速消逝,又借“拜将台”表明心中却依然眷恋留名青史,建功立业。【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及其情感的鉴赏能力。C项,“末尾对笑巧妙:酸斋嘲笑我淹留官场,心为形役;我也嘲笑酸斋隐居避世,胸无大志”错误。这里的“笑”并非“嘲笑酸斋隐居避世,胸无大志”。作者回首人生,竟然没有一件引以为豪的事情,没有伊尹周公的济世之才,不如竹林七贤能够望世,也不如李白杜甫等具有才华。所以有一种人生不得志的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的展现。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能力。(1) 一开始“钓鱼台,十年不上野鸥猜”就用典,说自己很久没有去到严子陵的钓鱼台了,连野鸥都在猜想我去了哪里,流露出想要归隐的愿望。“白云来往青山在,对酒开怀”有意象“白云”“青山”等,是对自由的不受约束的生活的向往之情。“晚归来,西湖山上野猿哀”,将野猿拟人化,说它的叫声很凄凉,好像是在呼唤我早点归来,体现的是对宦海沉浮的厌倦之请,以及想要归隐之愿,对隐逸生活很向往,却不得不沉浮官场的烦闷,但是作者却不得不沉浮宦海十年。(2) “白云来往青山在,对酒开怀。欠伊周济世才,犯刘阮贪杯戒,还李杜吟诗债。酸斋笑我,我笑酸斋”面自嘲无才、贪杯、无文思,“望云霄拜将台,袖星斗安邦策,破烟月迷魂寨”又充满自信,志向远大。欠治国才、爱喝酒等伤感自己在官场多年却碌碌无为、诗文亦无建树;但是作者却向往望拜将台,袖安邦策,破迷魂寨,来表现自己还是有济世良策和建功壮志的豪情。(3) “二十年多少风流怪,花落花开”,直抒胸臆,说花开花落本是自然之理,人世的起起伏伏也是正常的,要意平常心待之,无需太过执着,毕竟世事无常,功业不能永存,却依然执着于在现世建立功名。二十年来风流人物如花开花落般迅速消逝,“望云霄拜将台”中又借“拜将台”表明心中却依然眷恋留名青史,建功立业。7.D 8.不赞同删去。理由:①语言表达上,“呸”字是口语,虽然粗俗,却与前面的文雅语言相对应,产生文白并用、亦庄亦谐的奇妙效果;②曲词结构上,“呸”字是果,巧妙而简捷地呼应上文“团圆梦儿生唤起”这个因;③人物形象上,一个“呸”字,既使思妇当时的心理与神态跃然纸上,又表现了主仆关系的密切;④情感表达上,用“呸”字更能传达出思妇对小丫头的不满、嗔怪与恼怒之情。⑤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等,删去则与曲牌要求不符。赞同删去。理由:①语体风格上,“呸”字是口语,粗俗而突兀,与前面的文雅语言不和谐;②表达效果上,“呸”字给人以恼怒讨厌之感,用语较重,冲淡了温馨而忧伤的闺思主题;③人物形象上,“呸”字,破坏了思妇云松螺髻、香温鸳被的形象美,也与其女主人的身份不合。【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无情”是强加之词,小丫头的惊呼是无意中吵醒了女主人的团圆梦。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对四个语言进行个性化赏析的能力。探究“呸”用语可否删去,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从反对的角度,对于语言的把握,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考虑:从语言形式上来说,“谁,不做美?呸,却是你!”是口语化的语言,口语化的语言用在人物对话之中读起来亲切温馨,且通俗传神。且与前文“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等文雅的语言形成照应,产生文白并用、亦庄亦谐的奇妙效果;从结构上来说,这个“呸”字是针对前面“团圆梦儿生唤起”的反应,“呸”字是果,巧妙而简捷地呼应上文“团圆梦儿生唤起”这个因;从人物形象和情感上看,口语化的语言能较好地体现人物个性,表达人物情感。“生唤起”之后一个“呸”字,主人公含娇带怒的神情跃然纸上,女主人对小丫头无意中吵醒了团圆梦的不满、嗔怪与恼怒,展现在一个“呸”字中,一方面表现了主仆二人感情亲密,另一方面从她的不满、嗔怪与恼怒中看出她对情人深切的思念。从赞同的角度,结合一个“呸”字分析,呸”过于口语化,用语粗俗,与前面“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文雅的语言风格不协调;“呸”字表达女主人对小丫头无意中吵醒了团圆梦的不满、嗔怪与恼怒,但较为粗俗,用语过重,冲淡了温馨而忧伤的闺思主题;从塑造形象看,“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是一种深闺少妇美的形象,“呸”字破坏了思妇的形象美。9.D 10.修辞:排比(或列锦)。作用:①青、红、白等色调的组合配搭,营造了色彩鲜明的意境。②列举“青泥”“剑关”“湓江”“连云栈”等险要之地,将“南来北往”到处漂泊的心酸劳累表现得非常具体。③为下文“功名半纸,风雪千山”的感慨作了充分的铺垫。【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D.“批判意味极强”错误,只是说得了个半纸功名,不得不奔走于风雪千山,对比中突出情感,但不是批判意味增强,最后两句“功名半纸,风雪千山”则是道尽了当时无数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人生坎坷的悲剧。尽管他们知道所追逐的功名无足轻重,却又摆脱不了名利的羁绊。作者明知“前程渺渺”,虽然只是一小吏,又不得不奔走于风雪千山。这样的感慨,流露出一种面对酸楚人生的无奈和痛苦。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手法的能力。“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句式大致相同,都是名词罗列,因此修辞手法是排比或列锦。“青泥”“红叶”“白草”用青、红、白三种颜色修饰“泥”“叶”“草”,色彩鲜明,营造了明丽的意境。“小剑关”“湓江岸” 连云栈”三个地点词分别指青泥岭、湓江、川陕通道。走过泥泞险峻的青泥小剑关,到过地势低湿的红叶湓江岸,穿越过白草翻卷的连云栈,这一路,作者踏遍了万水千山。通过地点的罗列生动表现“风雪千山”的“行路艰难”,从而表现了作者四处漂泊的心酸无奈之情。尽管他们知道所追逐的功名无足轻重,却又摆脱不了名利的羁绊。作者明知“前程渺渺”,虽然只是一小吏,又不得不奔走于风雪千山。“功名半纸,风雪千山”则是道尽了当时无数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人生坎坷的悲剧。这样的感慨,流露出一种面对酸楚人生的无奈和痛苦。因此“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为作者抒情做了铺垫。11.C 12.①联想和想象:小令开篇从“断塘”写起,由断塘塘岸白如凝脂的积雪,联想到西施当年洗浴的景象,生动贴切,引人遐思。②新奇的比喻:将柳枝上的积雪比喻为“萧萧鬓丝”,一改前人以雪喻鬓发的思路,新奇的比喻寄托着作者淡淡的惆怅。“银匙”“玉参差”,比喻藻井、积雪覆瓦的美景。【导语】这首元曲以姑苏台雪景为背景,巧妙化用西施典故,通过“凝脂”“银匙”“玉参差”等意象暗写雪色,虚实相生。诗人借古喻今,以吴王富贵反衬自身落寞,雪景的繁华幻象与“萧萧鬓丝”的苍凉形成强烈反差,流露出仕途失意的怅惘。全曲无一“雪”字而处处见雪,体现元代文人曲词含蓄深婉的特质。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意在将自己赏雪的诗文与白诗作比”错,曲中“一曲乐天词”并非将自己与白诗作比,而是借白居易曾咏姑苏的诗,以“吴王在时”的富贵与眼前雪景对照,抒发对历史兴衰的感慨。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联想和想象:小令开篇从“断塘”写起,“断塘流水洗凝脂”中,作者由断塘塘岸白如凝脂的积雪,巧妙联想到西施当年在此洗浴、倾倒脂粉的景象。昔日吴王宫中美人流脂粉于塘中,如今断塘积雪似凝脂般洁白,通过时空交错的联想,既写出积雪的莹润洁白,又借历史典故增添文化底蕴,将眼前雪景与往昔繁华勾连,生动贴切,引人遐思,让读者在想象中感受姑苏台雪景的独特韵味。②新奇的比喻:“垂杨柳萧萧鬓丝”一句,作者将柳枝上覆盖的积雪比喻为“萧萧鬓丝”。不同于前人常以鬓发喻雪,此处反其道而行之,以雪喻鬓发,新奇独特。柳枝披雪,在寒风中摇曳,宛如衰老的鬓发稀疏萧索,这一比喻不仅形象描绘出雪覆柳枝的形态,更借“萧萧鬓丝”寄托作者面对历史兴衰、自身仕途失意的淡淡惆怅,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巧妙融合。“银匙藻井”“万瓦玉参差”中,作者以“银匙”“玉参差”来描绘姑苏台的雪景。将楼阁藻井的积雪比作银匙,万千屋瓦上的积雪视为美玉参差不齐的排列,通比喻,生动再现姑苏台上高低错落的积雪景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