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徐渭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徐渭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徐渭诗歌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白鹇①
【明】徐渭
片雪簇寒衣,玄丝绣一围。都缘惜文采,长得侍光辉。
提赐朱笼窄,羁栖碧汉违。短檐侧目处,天际看鸿飞。
【注】徐渭曾为浙闽总督胡宗宪幕客,胡宗宪送其一只白鹇,徐渭以此题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开首两句直切题面,写出白鹇最显著的特征:白色的羽毛像是一片片雪花结成的寒衣,又在上面绣了一圈圈细细的黑丝线。
B.颔联中的“文采”,既可以指文章辞采,又可以指美丽的花纹,诗人借白鹇毛色美丽而为人所爱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一语双关。
C.颈联用纪实的笔法写到了白鹇鸟的由来,“提赐”二字带有明显的感彩,语气中流露出诗人对胡宗宪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D.尾联是诗歌的点睛之笔,写得非常有力。最后两句所描绘的形象,保持在一个未结束的动态上,行文戛然而止却又富有余韵。
2.咏物诗最早可以追溯到屈原的《橘颂》,拿橘树比拟自己的德行,单纯的托物言志,只要求切合物、我双方;而徐渭的《白鹇》是托物向他人言自我之志,就必须切合物、我、对方三者。这首诗对所涉及的三个方面,都照顾得相当周到。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恭谒孝陵正韵①
[明]徐渭
二百年来一老生,白头落魄到西京。
疲驴狭路愁官长,破帽青衫拜孝陵。
亭长一杯终马上,桥山万岁始龙迎②。
当时事业难身遇,冯仗中官③说与听。
注:①诗前原有小序:“汉高仿佛皇祖,而以少文终其身。……是日陵监略陈先事。”②桥山指黄帝的葬地。传说黄帝死后,有龙迎他上天。③中官:守孝陵的太监。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生”即“老童生”。明清时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其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之前,都称为童生。
B.“西京”是封建王朝国都的“京号”,意为西边的京城,通常指长安。诗中借此指明孝陵所在地南京。
C.“青衫”,诗中指微贱者的服饰,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的“青衫”与它意义相同。
D.“亭长”,秦汉时所设的低级行政建制长官。诗中“亭长”是指刘邦,诗人以此来代指明太祖朱元璋。
4.有人评价这首诗中的情绪“自哀和自负相杂”,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题目。
龛山凯歌【注】
徐渭
短剑随枪暮合围,寒风吹血着人飞;
朝来道上看归骑,一片红冰冷铁衣。
【注】公元1555年冬,明军在龛山沉重打击了骚扰东南沿海的倭寇。徐渭据所见所感,写下《龛山凯歌五首》,此为其二。
5.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请简要分析。
6.“一片红冰冷铁衣”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内子亡十年其家以甥在稍还母所服潞州红衫颈
(明)徐渭
黄金小纽茜衫温,袖摺犹存举案痕。
开匣不知双泪下,满庭积雪一灯昏。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北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渭诗的标题意思是妻子去世十年后,其外甥来讨回妻子穿过的衣服。
B.徐渭诗的标题有叙事性,既作为写诗背景,也能增进诗人的情感表达。
C.徐渭诗使用的典故源自于《孔雀东南飞》, 而苏轼词没有使用典故。
D.徐渭诗押韵,苏轼词不押韵,可见格律诗要求押韵,词不要求押韵。
8.两首作品皆为悼念亡妻之名作,有人认为苏轼词抒发的情感更显深厚,你是否赞同?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王元章倒枝梅画
【明】徐渭
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
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题画梅
【清】李方膺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李这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围绕梅花的画作而展开,并借题发挥。
B.“拂云枝”在徐渭眼中是一种“俗姿”,不必再画,突出了倒枝梅的独特。
C.徐诗在章法上别具一格,诗的结构打破了七言绝句起承转合的常见布局。
D.李诗不同于传统题画诗对梅作形貌描绘,体现出了升华画境的艺术追求。
10.两首诗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切合物:作为咏物诗,每一句都紧扣白鹇鸟,白鹇因为毛色美丽而为人所爱,自己因擅于写文章而被收罗幕中。
②切合我:诗人希望离开幕府的理由和鸟向往自由的本性相同,诗人借鸟儿“羁栖”在狭窄的“朱笼”,“侧目”看“鸿飞”,委婉地表达了希望奋飞到自由天地的意愿。
③切合对方:交代了作诗的缘起——胡宗宪赠送白鹇,对胡宗宪保持了适当的恭敬和真诚的感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C.“‘提赐’二字带有明显的感彩,语气中流露出诗人对胡宗宪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错误,颈联中的“窄”带有明显的感彩,显露出寄寓之意:总督府对徐渭来说是个狭隘的、不自由的牢笼。鸟儿“羁栖”在笼,隔绝了广阔的蓝天,虽然生活优越,却是违逆本性的,徐渭在总督府的状况也是如此。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切合物:“片雪簇寒衣,玄丝绣一围”写白鹇最显著外在特征,“都缘惜文采,长得侍光辉”一语双关,借白鹇毛色美丽而为人所爱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即自己因擅于写文章而被收罗幕中。
切合我:“提赐朱笼窄,羁栖碧汉违。短檐侧目处,天际看鸿飞”,鸟儿“羁栖”在狭窄的“朱笼”,“侧目”看“鸿飞”,这也是徐渭自己在总督府状况的体现,他感到不自由,诗人希望离开幕府的理由和鸟向往自由的本性相同,委婉地表达了希望飞到自由天地的意愿。
切合对方:根据注释及“提赐朱笼窄”可知,这只白鹇是胡宗宪赠送的,所以诗中对胡宗宪保持了适当的恭敬和真诚的感激。
3.C 4.①“白头落魄”、“破帽青衫”写诗人一生落魄、未有功名的悲哀;
②“疲驴狭路愁官长”写出因身份低微、不得不给官长让道的屈辱;
③“亭长一杯终马上”借刘邦之典暗示朱元璋少文无才,同时委婉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肯定;
④“当时事业难身遇”表面写无法亲历明初开国大业,实写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是自哀也是自负。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中文化常识,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C.“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的‘青衫’与它意义相同”说法错误。古代学子着青衫,也指微贱者的服饰。《琵琶行》中的“青衫”是指唐代低阶官员的服饰。与诗歌中的意义不同。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分析鉴赏诗歌中形象和情感的能力。
解答本题,分别找出诗歌中能体现诗人“自哀和自负相杂”的内容进行鉴赏分析,指出诗人依附该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自哀自负之情即可。
其中“白头落魄”“破帽青衫”写自己年龄大了,白头,穿着“破帽青衫”,就是因为自己功未成名未就,头发白了,为考取功名,还是一个“老生”,写出了诗人自己一生落魄、未有功名的悲哀;
“疲驴狭路愁官长”是说自己骑着一匹疲乏的瘦驴担心在狭路上碰见当官的。因为自己身份低微,是要给当官的让路的,而道路狭窄,自己不好避让,所以说自己担心在狭路上碰见当官的。写出了诗人因身份低微、不得不给官长让道的屈辱;
“亭长一杯终马上”中运用典故,“亭长”指刘邦。刘邦是起事的时候是泗水亭的亭长,没有什么文化,最终成为一代帝王。而自己满腹才华,却至今只是一名童生。这是借刘邦之典暗示朱元璋少文无才,同时委婉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肯定;
“当时事业难身遇”意思是说刘邦当时成就帝业的事情自己无法亲历参与,现在只能由守孝陵的太监说与自己听。此处表面是借助无法亲历刘邦成就帝业之事,委婉表达自己无法亲历明初开国大业,凭着自己胸怀抱负成就一番大业,到现在还是一个没有功名的老童生。表达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自哀。这里的自哀也是自负。
5.描绘了战士们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惊心动魄的激烈场面。(2分)在夜幕的掩护下,战
士们或持短剑,或挥长枪,将敌人包围,直杀得敌人血肉横飞,鲜血飞溅。(3分) 6.①从侧而表现昨夜激战的艰苦惨烈和辉煌战果;②“红”给人鲜明夺目的视觉感受,“冷”
给人强烈真切的触觉感受,这些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战斗的激烈悲壮,敌人的死伤惨重,战十们的骁勇善战;③表达了作者对展示们的赞美之情。
【解析】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细节的题目,答题时对所描绘的场面转换为自己的语言即可。关键是对场面的概括。注意用词的精当。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答出该语句表达的内容,然后答作用,内容是写出“战争的艰苦惨烈和辉煌战果”,作用注意语句中的“红”和“冷”的效果。最后点明对战士的赞美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B 8.示例:苏词的情感抒发得较为深厚。(要表明苏词的更为深厚之处。苏词对妻子的思念源于过去的回忆、夫妻的美好生活、自己现今的孤寂,还有对作为心灵伴侣的思念。情感更显深邃。)
示例:徐诗的情感抒发得较为深厚。(要表明徐渭诗的更为深厚之处。徐渭诗写的更多是生活琐事、细节,融入生活的情感更为真切、厚重。)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其外甥来讨回妻子穿过的衣服”错误,由原文可知“还”是“归还”的意思,不是“讨回”。
C.“使用的典故源自《孔雀东南飞》”错误,应使用的是梁鸿传的典故。
D.“词不要求押韵”错误,因为词是按照词牌而进行押韵的,故错误。
故应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赞同,从苏轼词抒发的情感更显深厚入手分析。
苏轼:这首悼亡词,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徙知山东密州(今山东诸城)时所作。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多年后的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从诗歌内容角度看,开头三句,直接抒情,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表达到了妻子去世后自己的深沉的悲痛。
“夜来幽梦忽还乡 ”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常怀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虽是梦中景象,却能表现两人以往生活幸福甜蜜,但梦中相见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苏词的情感抒发得较为深厚。
示例二:不赞同,要从徐诗的情感抒发得较为深厚角度分析。
“袖摺犹存举案痕”从再次见到妻子衣服上的褶皱这一细节,联想到曾经与妻子举案齐眉的日子;“开匣不知双泪下”从对自己动作的细节描写入手,写出再次面对妻子遗物时睹物思人的伤痛难以控制,不禁黯然泪下,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真切的表达了作者对亡妻深厚的情感。
9.C 10.①徐诗以“皓态孤芳压俗姿”来赞美梅花的高洁,以“从来万事嫌高格”来暗讽世俗厌恶高尚品格。表现了作者愤世嫉俗,追求高品位人生的思想情感。
②李诗“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二句,表现了诗人心怀天下,希望春意遍及家家户户,人们尽享美好的愿望。
【导语】这两首题画梅诗展现了明清文人对梅花的不同审美取向。徐渭诗以“倒枝梅”为切入点,通过“皓态孤芳”与“着地垂”的对比,暗含对世俗的批判;李方膺诗则重在表现梅花的感染力,“几点可人”与“尽成春”的想象,寄托了普世济民的情怀。两诗一内敛一外放,各具风骨。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C.“打破了七言绝句起承转合的常见布局”错。徐诗章法谨严,法度森然,以赞梅起笔,次句承首句落到所题的倒枝梅画上,三句转为慨叹世事,四句仍关合在倒枝梅画上,符合起承转合的结构要求。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徐诗:“皓态孤芳”,赞美梅花的高洁,使媚俗的百花相形见绌;“嫌高格”,写自古以来的万事万物崇高的品格遭人憎恶的态度,暗讽世俗厌恶高尚品格,表现了作者的愤世嫉俗;“莫怪”一句,写梅花选择“着地垂”以避世俗的低调姿态,体现了作者对“高格”不被容于世的愤懑和无奈,以此来表现追求高品位人生的思想情感。
②李诗:“最可人”,写挥毫淋墨所画之梅,美丽喜人。“吹得远”,写以梅花为媒介,让春风吹遍人间,到处都能见到报春的身影;“尽成春”,写家家户户都能享受到梅的清香,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体现了作者心怀天下,希望人们能感受春意,尽享美好的愿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