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邵雍诗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山临水吟邵雍山有乔峰水有涛,未能容屐岂容舠①。非无仁智斯为乐,少有登临不惮劳。言味止知甘脍炙,语真谁是识琼瑶。自惭不尽人才处,长恨今人论太高。【注】①舠(dāo):小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呼应诗题,先描写诗人登山临水所见,接着以一个反问句巧妙地引出议论。B.颈联通过“脍炙”与“琼瑶”的对比,提醒人们要重视如美玉般珍贵的真言真理。C.诗人认为一些古人才智不如他人,但今人对其有过高的评价,诗人对此感到遗憾。D.全诗以登山临水的情境为依托,体现诗人对人生、社会的辩证思考,富有哲理性。2.《论语·雍也》有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本诗关于“山水”与“仁智”关系的阐释和孔子的观点是否相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观盛花吟(其一)邵雍①纷纷五代②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楼台奏管弦。天下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注]①邵雍: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诗人,对《周易》有独到见解。②五代:唐宋之间的5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纷纷”形容五代时期的动荡状态,用“云开复见天”代指北宋政权建立。B.颔联写朝代更替,草木沐浴着新时代的雨露,诗人痛快地挥毫泼墨,评点江山。C.颈联中“寻常巷陌”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寻常巷陌”意思相同。D.诗歌的后两联描绘了一幅四海升平的盛世图景,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4.《水浒传》的开篇引用了这首诗,请简要分析施耐庵这样写的原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插花吟邵雍①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②全盛时。况复筋骸粗康健,那堪时节正芳菲。酒涵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注】①邵雍(1011-1077),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②四朝:指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代皇帝。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刻画出诗人怡然自得的情态:头插花枝,饮酒为欢,花枝和美酒相映成趣。B.诗人经历宋朝四帝的太平盛世,再加上身体健康,景色美好,幸福感油然而生。C.诗人将芳菲的春景、闲适的生活和当时社会状况联系起来,表达欢快愉悦之情。D.本诗语言通俗平易,清新质朴,吸收了民歌俚语的因素,具有趣味性和书卷气。6.诗歌的尾联有何含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闲适吟(其四)邵雍南窗睡起望春山,山在霏微烟霭间。千里难逃两眼净,百年未见一人闲。情如落絮无高下,心似游丝自往还。又恐幽禽知此意,故来枝上语绵蛮[注]。【注】绵蛮:鸟鸣声。《诗·小雅·绵蛮》:“绵蛮黄鸟,止于丘隅。”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通过“南窗睡起”“望春山”等动作勾勒出诗人闲适慵懒的状态。B.颔联运用对比手法,写诗人洞穿世相,暗含着对世人奔波忙碌的感慨。C.尾联写诗人担心鸟儿看透自己的心思,流露出内心的烦躁与孤独。D.末句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鸟鸣,以声衬静,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8.颈联蕴含着丰富的哲思,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策杖吟宋 邵雍策杖南园或北园,春来尤足慰衰年。初晴天气上元后,乍暖风光寒食前。池岸微微装嫩草,林稍薄薄口轻烟。东君此际情何厚,非象之中正造妍。注:东君,司春之神。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初晴”“乍暖”等词语,描写了上元节和寒食节的天气特征。B.“池岸”句的画面感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浅草才能没马蹄”相似。C.颈联口为漏字,根据意脉和韵律填“罩”比填“时”或“常”更恰当。D.全诗情景交融,诗人策杖游园,字里行间流露其内心感受和生活态度。10.诗人从哪些方面表达生命的诗意?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读陶渊明归去来 [宋]邵雍归去来兮任我真,事虽成往意能新。何尝不遇如斯世,其那①难逢似此人。近暮特嗟时翳翳,向荣还喜木欣欣。可怜六百余年外,复有闲人继后尘。【注】①其那,即“其奈”,怎奈。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赞扬了陶渊明坚守本真的精神,表达诗人对其人生选择的高度认同。B.颔联将“如斯世”与“似此人”对比,表达了对陶渊明所处污浊世风的批判。C.颈联化用陶渊明辞句,既表现其归隐之乐,又暗含诗人读辞后的人生感受。D.尾联“闲人”实为诗人自况,表明对陶渊明的追随非慕形迹,而是心魂相契。12.尾联的“可怜”,或解为“可惜”,或解为“可喜”,你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游山三首(其三)邵雍乐则行之忧则违,大都知命是男儿。至微功业人难必,尽好云山我自怡。休惮烟岚虽远处,且乘筋力未衰时。平生足外更何乐,富贵荣华过则悲。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虽以游山为题,但并没有具体描写游山所见之景,更多的是写心中的感悟。B.诗人开篇就说自己乐于出行,并认为只有顺应天命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男子汉。C.颔联的上句高度概括,诗人以理述志,直接表明自己对人生功业的态度,令人警醒。D.“休惮”一词,意为不要害怕,诗人表示趁自己体力未衰仍要亲自体验继续前进。14.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安乐窝①中吟邵雍安乐窝中三月期,老来才会惜芳菲。自知一赏有分付,谁让黄金无孑遗。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这般意思难名状,只恐人间都未知。【注】①安乐窝: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集资为邵雍盖的居所,邵雍名之“安乐窝”。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叙述了诗人在安乐窝居住的情景,正赶上暮春时节,自己的年纪也大了,更加珍惜眼前美好的花开景色。B.第三句中的“自”与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中的“自”都有“徒然”之意,均包含无奈叹息之情。C.末尾诗人领悟到了人所未知的道理,却难以用语言表达,与陶潜“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颇为相似。D.全诗语言浅白而蕴藉深邃,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转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超然豁达的内心境界。16.如何理解诗中的“这般意思”?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C 2.不相合。①孔子认为仁智之人喜爱山水,因为山水是他们自然精神的映照,因此见山水而欣悦。②邵诗认为不是没有仁智之人以登山临水为乐,只是因为登山临水的人多害怕其中辛苦。③邵诗借“山水”与“仁智”的关系,表达出只有无畏艰难者,才能真正体会到山水之乐的道理。【导语】这首《登山临水吟》以山水起兴,展开对人生境界的思考。诗人通过“仁智”“脍炙”“琼瑶”等意象对比,既暗合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智慧,又批判时人好高骛远、不识真味的浮躁,在登临之趣中寄寓深刻的人生哲理。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诗人认为一些古人才智不如他人”错误。根据尾联“自惭不尽人才处,长恨今人论太高”,诗人表达的是对自身才能不足的惭愧,以及对今人空谈高论的不满,而非认为“古人才智不如他人”。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孔子在《论语 雍也》中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认为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山水的特质与仁智之人的精神品格相契合,因此仁智之人见山水自然心生欣悦,强调的是山水与仁智本性的内在呼应。②邵诗中“非无仁智斯为乐”一句,表明诗人认可仁智之人本应能从山水中获得乐趣,这与孔子观点有相通之处。但紧接着“少有登临不惮劳”则指出,现实中能享受这份乐趣的人很少,原因在于人们难以克服登山临水过程中的辛劳。③可见邵雍更强调“登临不惮劳”这一实践前提,认为唯有不畏艰难、亲身投入,才能真正体会到山水之乐,其落脚点是对“无畏辛劳”这一行动的重视,与孔子侧重“本性契合”的观点形成明显差异。因此,邵诗关于“山水”与“仁智”关系的阐释和孔子的观点不相合。3.B 4.①用宋代结束了五代的动荡和分裂,建立起和平安乐的太平盛世,来反衬宋朝末年“官逼民反,民不聊生”的惨状。②站在预言的角度上,阐述了朝代更替、“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道理。【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诗人痛快地挥毫泼墨,评点江山”错,“车书”出自《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在本诗中指江山一统。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内容上:这首诗主要讲述的是宋太祖结束了五代的“乱离”,“一旦云开复见天”,建立新的王朝,描述了北宋建立后国家安定“新雨露”“车书万里”,以及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无事”;而《水浒传》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日益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故事。引用目的:《水浒传》引用这首诗就是看中这首诗对于历史的概括性,以这种天下升平的状态反衬官逼民反之悲,诗歌写盛而小说写衰,由此阐述“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道理。5.D 6.含意:美酒里荡漾着花影,红光溜转;面对这鲜花和美酒,怎么忍心不痛饮到大醉方归?情感:诗人运用反问语气,抒发对自己闲适悠然的生活、对当时的太平盛世热烈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分析】5.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书卷气”错,诗歌语言“通俗平易”,吸收了“民歌俚语”的因素,并无“书卷气”。故选D。6.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尾联的意思是:看着美酒里荡漾着的花影,红光流转,面对着大好春景,怎么能不在花前醉饮然后归去?本诗中的插花者即是年过花甲的作者自己。 一开篇,便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了诗人那种悠然自得、圆融自乐的神态。诗人陶醉的原因,颔颈两联以醉歌的形式作了回答。诗人一生度过了六十年的太平岁月,亲眼见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的盛世,再加以筋体康健,时节芳菲,老人的心遂完全被幸福涨大了。他笑眯着醉眼,看面前的酒杯。只见杯中映着花影,红光溜转,面对这花,这酒,这位处在盛世中的高龄而又健康的老人,他的一生乐事都如同被召唤到了眼前,所以痛饮到大醉方归。“争忍……不”的反诘句式,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自己闲适悠然的生活、对当时的太平盛世热烈的喜爱与赞美之情。7.C 8.①以“落絮无高下”喻情感的随性自由,蕴含随缘任运、自然平和的人生哲理;②以“游丝自往还”喻心境的飘忽无拘,寄寓诗人洒脱不羁、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导语】这首《闲适吟》描绘闲适之景,南窗望春山朦胧。借“千里难逃两眼净”等句抒发对闲适心境的追求,以落絮、游丝自比,末句借幽禽啼鸣,更添静谧闲适,尽显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之态。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C.“流露出内心的烦躁与孤独”错误。尾联“又恐幽禽知此意,故来枝上语绵蛮”,诗人戏言怕鸟儿知晓自己沉醉于闲适的心意而来枝头鸣叫打扰。这恰恰是以鸟鸣声反衬环境的清幽静谧,进一步烘托和强化了诗人内心的闲适自足、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趣味,而非流露出烦躁与孤独。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炼句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①颈联“情如落絮无高下”,以飘落的柳絮比喻情感。柳絮飘落,无高低上下之分,随性自在。这蕴含着情感应随缘任运,自然平和的人生哲理,不必刻意追求,顺应自然就好。②“心似游丝自往还”,用蜘蛛等小虫所吐的飘荡于空中的细丝比喻心境。游丝飘忽不定、无拘无束,象征心境的洒脱不羁、自由自在。寄寓诗人对这种不受世俗羁绊,能自由驰骋心境的人生态度的追求。这样的比喻,将抽象的情与心具象化,既富有诗意,又传递出深刻哲思,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对闲适、自由生活与心境的向往。9.A 10.①春日游园的行动:“策杖南园或北园”,诗人拄杖游园,在行动中感受春日生机。②初春景物的感受:“池岸微微装嫩草,林稍薄薄罩轻烟”,从时令、天气、嫩草、轻烟等景色中感知时令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生机和活力。③情感哲思的融入:“东君此际情何厚,非象之中正造妍”,将春景赋予“东君”温情,认为自然在无形之中创造美好,寄寓对生命诗意的珍视与对世界的感恩。【导语】这首诗以春游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暮年之乐。诗人拄杖漫步南园北园,捕捉初晴乍暖的节气特征,嫩草轻烟的早春意象,流露出对自然生命的欣喜。尾联借司春之神抒怀,将物理景象升华为生命诗情,体现宋代理学家观物自得的闲适心境。全诗语言清丽,意境恬淡,在寻常游园中寄托着对生命律动的深刻感悟。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描写了上元节和寒食节的天气特征”错,由“上元后”“寒食前”可知非上元和寒食天气的特征,而是期间多变的天气,春天景色正美。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①春日游园的行动体验:“策杖南园或北园”一句,描绘诗人拄杖漫步于南园、北园的场景。“策杖”体现其虽处“衰年”却仍保有亲近自然的兴致,“南园或北园”的随意漫游,展现出在行动中主动拥抱春光的姿态,于悠然步履中感受生命与自然的联结,是生命诗意的直观体现。②初春景物的细腻感知:“初晴天气上元后,乍暖风光寒食前”,点明时节为上元之后、寒食之前,天气初晴、暖意渐生,捕捉到初春特有的温和气息,从时令变化中感知生命复苏的韵律。“池岸微微装嫩草,林稍薄薄罩轻烟”,以“微微”“薄薄”等词细致描摹嫩草初萌、轻烟笼罩的朦胧春景,于细微处发现自然的生机与柔美,传递出对生命萌发的珍视。③情感与哲思的深度融入:“东君此际情何厚,非象之中正造妍”,将春景的美好归因于司春之神“东君”的厚意,更升华到对自然创造的哲思——认为最美的诗意并非显于具象,而是蕴含在无形的自然规律与温情中。这种对自然之美的感恩与对生命本质的体悟,赋予生命诗意更深沉的内涵。11.B 12.认同“可喜”:①前两联表达对陶渊明坚守本真的钦佩,指出世道常有,但其率真自适情怀难得。②颈联化用《归去来兮辞》,既表现陶渊明归隐的快乐,又表达自己的洒脱情怀。③尾联“闲人”指作者自己,陶渊明精神难得、可慕可钦,作者为自己能在六百年后继其遗风感到“可喜”和自豪。认同“可惜”:①颔联既以“世道常有”衬托陶渊明精神难得,又以“斯世”的普遍性表现文人历来难申己志的遭际,暗含对世道的批判。②颈联化用《归去来兮辞》,既写陶渊明归隐之乐,又暗含对其生命时光流逝的慨叹。③六百余年后,仍有我这样的“闲人”步陶渊明后尘,多年过去世道仍无变化,令人“可惜”,暗含对功利世俗难容本真的批判。【导语】这首咏陶诗以“归去来”为眼,既摹写陶渊明“守真”的精神境界,又暗含邵雍自身的隐逸情怀。尾联“闲人”之谓,实为邵雍对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隔代呼应,展现宋代理学家对晋人风骨的独特诠释。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表达了对陶渊明所处污浊世风的批判”错误。颔联的意思是“后代并非没有遭遇和陶渊明相同的世道,但无奈难以遇见和陶渊明相似的人”。“如斯世”常有,“似此人”难遇,突出陶渊明真率人格的珍贵。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认同“可喜”。①对陶渊明的钦佩:诗的首联“归去来兮任我真,事虽成往意能新”赞扬了陶渊明坚守本真的精神,颔联“何尝不过如斯世,其那难逢似此人”则指出在这样的世道中,像陶渊明这样率真自适的人很难得,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钦佩之情。②归隐之乐与自身情怀:颈联“近暮特嗟时翳翳,向荣还喜木欣欣”化用《归去来兮辞》中的语句,既表现了陶渊明归隐后的快乐,也体现出诗人自己的洒脱情怀,说明诗人与陶渊明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③以追随陶渊明为喜:尾联“可怜六百余年外,复有闲人继后尘”中,“闲人”指诗人自己,诗人认为陶渊明的精神可慕可钦,自己能在六百多年后追随其遗风,是一件值得高兴和自豪的事情,所以“可怜”理解为“可喜”是合理的。认同“可惜”。①对世道的批判:颔联中“何尝不过如斯世”表明世道常常如此,难以改变,而像陶渊明这样的人却很难遇到,既衬托出陶渊明精神的难得,也暗含了对世道的批判,暗示文人历来难申己志的遭际。②对时光流逝的慨叹:颈联化用《归去来兮辞》,在写陶渊明归隐之乐的同时,“近暮特嗟时翳翳”也流露出对其生命时光流逝的慨叹,有一种惋惜之情。③对世道未变的感慨:六百余年后,仍有像诗人这样的“闲人”步陶渊明后尘,说明多年过去世道仍没有变化,功利世俗依然难容本真,这是令人可惜的事情,所以“可怜”理解为“可惜”也能说得通,其中蕴含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13.B 14.(1)道理:人的一生,功业很难必然成功,不如享受眼前的大好风光;富贵荣华一旦过度就会带来灾难。(2)启示:人要乐天知命,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不是过分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导语】这首诗表述了诗人邵雍在游山过程中对人生的感悟。他主张顺应天命,淡泊名利,享受自然之美,从容度过人生。诗人通过主动游山的态度,表达了在体力允许时要多亲近自然,收获内心的愉悦,这也启示了我们要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诗人开篇就说自己乐于出行”错误。原句“乐则行之忧则违”意思是“所乐的事就去做,所忧的事则避开”,并没有乐于出行的意思。此处的“行”是“做”的意思,而不是“出行”之意。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1)道理:功业难成与自然之乐:“至微功业人难必,尽好云山我自怡”这句诗表明,诗人认为人在一生中,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是非常困难的,很难必然实现。相反,眼前有大好的云山美景,自己欣赏这些美景能让自己心情愉悦。所以不如放下对难以实现的功业的执着,去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富贵荣华的两面性:“平生足外更何乐,富贵荣华过则悲”则是说,人生在世,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外,不应该过度追求其他东西。富贵荣华如果过度追求,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带来悲伤和痛苦,因为过度追求可能会让人迷失自我,也可能会带来各种烦恼和灾祸。(2)启示:乐天知命:从整首诗来看,诗人倡导人们要乐天知命,即要顺应自然、顺应天命,不要过分去强求那些难以实现的东西。比如在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目标和理想,但有些可能受到各种条件限制难以达成,这时我们就应该像诗人说的那样,不要一味执着,要学会接受现实,顺应命运的安排。追求内心平静:不要把过多的精力和心思放在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上,而是要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去寻找能让自己内心平静和满足的事物。比如像诗人欣赏云山之美能让自己怡然自得一样,我们也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那些能让我们内心感到宁静和快乐的事情,如读书、绘画、与家人朋友相处等,而不是被功名利禄所累,让自己的内心充满焦虑和不安。15.B 16.①“这般意思”指喝美酒喝到微醉就好,欣赏好花看到花儿半开的时候就行。②诗人以喝酒和赏花为喻,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要懂得节制欲望。【导语】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邵雍对安逸生活的感悟。诗人通过描绘安乐窝中的晚春美景,反映了年老后的珍惜与满足。他指出对美景的欣赏在于适可而止,表现了人生体验和知足常乐的智慧。尽管道理深奥难表,诗人仍在努力体会这份心境,藉此道出超然物外的生活哲学。诗风清新质朴却蕴藏深意,展现了诗人开阔豁达的内心境界。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都有‘徒然’之意,均包含无奈叹息之情”说法错误,本诗中“自”意为“自然、当然”,是一种肯定语气,表达诗人自己心里明白欣赏这美好景致是有一定安排、自然而然的意思,并没有无奈叹息的情感在其中。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相关内容的能力。①从诗歌“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这两句来看,“这般意思”指饮酒与赏花的一种状态。喝美酒时,并不追求酩酊大醉,而是饮至微醺,既能体会到酒带来的愉悦惬意,又不至于因过度饮酒而失态或伤身;欣赏好花时,也不是等到花朵完全绽放后再去观赏,而是在其半开之时去欣赏,此时的花有着含蓄的美,蕴含着即将全然绽放的期待,别具韵味。②诗人以喝酒、赏花这两件具体的事为喻,蕴含着更为深刻的生活哲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欲望与追求,诗人通过这一表述,意在告诫人们,对待所有的事物、所有的追求都要像喝酒赏花一样,懂得适可而止,把握好“度”,不能让欲望无限膨胀,要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保持一种平和、知足且适度的生活态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