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戚继光诗歌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盘山绝顶戚继光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朔风虏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注]戚继光于南方平定倭寇之患后,在蓟州守边时便写下了该首诗。盘山:在今天津市药县西北,山上有历代名人刻石题咏和唐初名将李靖的舞剑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题目,描写登上山顶后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盘山之高和山势之险。B.第三句写在凛冽的北风中,作者畅饮虏酒以解心中愁苦,却不能一醉方休。C.诗歌以凄厉号角、凋零草木、云集归鸦等典型意象写出了北方深秋的壮美。D.诗歌前四句写景叙事,后四句抒情议论,起承转合,衔接自然,结构严谨。2.请简要分析,诗歌最后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韬钤①深处戚继光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②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注】①韬钤:即《六韬》和《玉钤》,皆是兵书。后来称用兵的谋略为“韬钤”。②牙签:即书签。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暂”字,反用“高枕无忧”之意,与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异曲同工。B.颔联写诗人置酒会友、谈论兵法的场景,“挥麈”如“羽扇纶巾”,见洒脱从容。C.“云护”句中,“牙签满”谓藏书之多,写出诗人是个勤学苦读之人,呼应诗题。D.“星含宝剑横”句中,写诗人夜观天象,见七星北斗如剑横放,写出一种兵戈气。4.汉代班超曾经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从尾联看,诗人与班超在抱负、气概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全诗简要作答。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蓟门雨霁戚继光阳光隐现塞天昏,一半山容带雨痕。新水乱侵黄草岸,残烟淡衬绿杨村。胡收野马休南牧,汉有雄师在北门。筹国莫矜无战伐,闻看游骑猎秋屯。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直接扣题,描绘了雨霁景象,视线由近及远,色彩斑驳交错,画面真切分明。B.颈联因果倒置,雄兵驻守使敌人不敢南下,展现大明王朝凛然不可侵犯的威武气概。C.诗歌由自然之景到对战之境,节奏陡转,情势骤紧,平和中涌现出雄壮的刚烈之气。D.诗歌以雨霁显雨势,以休战状作战,虚实结合,适度留白,能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6.本诗是作者仿唐代雍陶《塞路初晴》所作,试简要说明本诗尾联与雍诗尾联“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放舟蓬莱①阁下戚继光②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沧波浩荡浮轻舸,紫石崚嶒③出画楼。日月不知双鬓改,乾坤尚许此身留。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注:①蓬莱,今属山东,作者戚继光家乡。②戚继光,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征讨倭寇,屡建奇功。晚年因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而“遽改之广东”,其后“张希皋等复劾之,竟罢归居三年”,此诗即写于此时。③崚嶒,言山之高峻。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从时间上着笔,“续”字点明是重来,“山川无语自悠悠”可见诗人故地重游,心境悠然自得。B.“沧波浩荡浮轻舸”暗合诗题“放舟”,照应缜密。“沧波”,言其水之澄碧;“浩荡”,言其广阔壮大。C.颈联慨叹不知不觉中两鬓已经花白,但上天依然让自己存活于世,两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情感起伏有致。结句虽已收束全诗,而余情摇漾,寄慨遥深。8.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过文登营①戚继光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谁将春色来残堞②,独有天风送短笳③。水落尚存秦代石④,潮来不见汉时槎⑤。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注①文登营,明代设置在文登山(今山东文登市东)的营卫。此诗为作者巡视山东半岛东部海防营地时作。②堞,城墙上的齿形矮墙。③笳,指军号。④秦代石,指秦始皇东巡至文登山所立纪功之石。⑤槎,(chá),木筏。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诗题,叙事写景,写作者乘船出海巡视海防及所见沿岸村落景象,表现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的思想。B.颔联紧承首联描写春色掩映的城墙、海风吹送的军号,既写出了军中特色,又将文登春色描写得悲壮辽阔。C.尾联抒发感慨,点破主题。遥远的海外还有其他国家对我国并不友好,因此不能忘记这些危险而虚度年华。D.本诗自然平易,不炫技巧,以情动人。诗人对历史盛衰的感慨以及立志报国的雄心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10.这首诗的颈联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出塞①戚继光郁葱千里绿阴肥,涧水萦纡一径微。鱼未惊钩闻鼓出,鸟因幽谷傍人飞。江南塞北何相似,并郡桑干②总未归。惆怅十年成底事③?独将羸马立斜晖。【注】①本诗是作者出任蓟镇总兵,奉调到北方守边时作。②“并郡”即并州,今河北一带;“桑干”治所在今山西一带,两地离作者家乡山东不远。③“底事”,何事。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描绘了前往塞北途中绿树葱茏、水清谷幽的生机蓬勃的优美景象。B.颔联刻画了鱼闻鼓而出、鸟傍人而飞的形象,一“出”一“飞”妙趣横生。C.诗人眼里塞北和江南风光非常相似,透露出对塞北的喜爱和流连忘返之意。D.诗歌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自然贴切,格调深沉,意蕴深远。1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其二)戚继光清溪谁与濯尘缨?水气常昏海上城 北塞晓烟嘶戍马,西风寒浪吸长鲸① 旗翻紫电皇威远,剑跃青虹阃令②明 骄子莫询周鼎重③,郁葱佳气满神京 【注】①长鲸:比喻巨寇 ②阃令:军令 ③周鼎:《左传》有“(楚子)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清溪”“水气”扣秋日,用“濯尘缨”表达作者心志的坚定,奠定诗歌情感基调 B.颔联描绘出北地沿海特有情景,“嘶戍马”写出战场特有氛围,“吸长鲸”预示战斗结果 C.颈联描写边军整饬的军容:军旗飘若瑞云 剑光如虹,与“皇威”“阃令”的肃严相匹配 D.尾联用“神京”郁郁葱葱的美好景象,烘托安定社稷的“骄子”凯旋时的意气风发之姿 14.此诗深得盛唐边塞诗的神髓,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B 2.①直抒胸臆。颈联写只要能制止战祸,情愿至老守卫边疆,表达其保家卫国的强烈责任感。②运用设问和典故,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对李将军的敬佩,表现其希望建功立业的崇高理想。【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作者畅饮虏酒以解心中愁苦,却不能一醉方休”错误。“朔风虏酒不成醉”的意思是“在凛冽的北风里,塞外人酿的酒并不能使自己沉醉”,写此句是为了凸显后面抒发的豪情。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的意思是“只要能用武力制止外敌入侵,消除战争的祸根,情愿终生到老戍守边疆”,是作者的英雄誓言:只要能用武力制止外敌入侵,就是白发苍苍老死边防也心甘情愿。直抒胸臆,表达其保家卫国的强烈责任感。“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的意思是“对有功的名将应刻石勒铭,谁有这样的资格呢?只有像名将李广、李靖这样制止外敌入侵的英雄,才配享有这种荣誉”。尾联两句连用三个汉唐爱国名将的典故,将全诗的豪迈悲壮格调推向高峰。第一个典故“勒名峰”,是指东汉名将窦宪于永元元年(89)大破匈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的故事,诗人把他做为自己建功立业的榜样。第二个典故“故李将军”是指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李广曾为右北平太守,后被贬为庶人。一次出猎夜归,被霸陵亭尉呵斥。同行的人告诉亭厨说,这是“故李将军”。诗人以对李广的同情和仰慕,而抒发自己遭毁遭誉的酸甜心境。他还一语双关,用“李将军”引出第三个典故,唐初大将李靖的故事。李靖在唐朝建国和抗击突厥中屡建奇功。盘山天成寺东有一高台,高一千二百丈,相传是李靖舞剑之处。这三个典故把眼前的名山胜景与千古豪杰们的业绩自然联系在一起。诗人仿佛在与这些汉唐名将共勉壮志。景与情、历史与现实交融在一起,气雄力坚,卓绝千古。全诗不仅有气壮山河的豪情,还富有悠远深厚的历史蕴涵。运用设问和典故,表达对李将军的敬佩,表现其希望建功立业的崇高理想。3.D 4.同:二人都有建功立业的志向,都希望有一番大丈夫立世的作为;二人都有一种不甘平庸、慷慨豪迈的英雄气概。异:二人境界与格局有高下之别。班超以封侯为人生志向,侧重个人功名;而诗人志向不在封侯,而在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侧重平治天下,更有一种无我的至大至刚的崇高精神。【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见七星北斗如剑横放,写出一种兵戈气”说法有误。该句意思是指戚继光看书直到满天星辰,宝剑也是横放在身边,不敢有丝毫懈怠,随时准备上阵杀敌。此处的“宝剑”是实指而非虚指。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评价作者思想态度的能力。本诗尾联“但愿海波平”意思是“早日扫清倭寇才是我的愿望啊!”;班超所说的“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意思是“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可看出他们都有高远志向,不甘于碌碌无为。班超实现志向的方式和目的是“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也就是求得封侯以使个人立言立名。但戚继光却直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意指升官封侯并非是我内心的真正志向,但愿我大明的沿海风平浪静,早日扫清倭寇才是我的愿望啊!这里是反用班超的典故,表明他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更有一种无我的至大至刚的崇高精神。这一反用,高下立判。5.A 6.戚诗旨在提醒守边将士不要满足于边境暂时的安宁,要时刻提高警惕,表达的是一种忧患意识;雍诗则旨在希望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表达了一种悠闲喜悦心情。【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视线由近及远”错。首联写到蓟门之外的天空和山岭,颔联描写了“黄草”绿杨”的景色,应该是由远及近。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尾联“筹国莫矜无战伐,闻看游骑猎秋屯”中“游骑”指胡虏骑兵,“猎秋屯”指他们于秋高马肥之时举行大规模的射猎,以为战争前的军事演习。“游骑猎秋屯”正是当时筹国者所面临的严峻可忧的现实。尾联写当国者莫要满足于边境的暂时安宁,要时刻警惕敌人入侵的动向,表达的是一种忧患意识。雍诗尾联“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我这行人惊喜地看到再也没有战争,能够在秋天的原野上悠闲地游赏打猎。作者经过打听,证实此时确实停止战争了,作者的戒备心理也就随之消失,不禁欣然于怀了。一个“喜”字,生动地传达出了作者此时的高兴情怀。于是,他悠然地看着三三两两的游骑在草原上打猎,往来驰逐,心情轻松愉快。一个“闲”字,与上句“喜”字相对应,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7.A 8.①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感叹;②山川依旧、人事浮沉的愤懑(或建功被罢的愤懑);③复起乡关、以身许国的壮志(或建功报国的自我期许)。【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的能力。A.“诗人故地重游,心境悠然自得”不对。结合背景,诗人此时心情实为忧伤。“悠悠”可解释为“忧愁思虑的样子”,如“悠悠我心”。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首联“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自青少之时投军戎伍,到此次归来,屈指数来已有三十年了,那么山川也只有缄口不语,暗自忧伤。诗人建功反而被罢,故此处的悠悠,是忧伤之意。此句是景语,也是情语,诗人表达了山川依旧、人事浮沉的愤懑(或建功被罢的愤懑)之情。颈联“日月不知双鬓改”意思是不知不觉过了多少日月,自己已是银丝双鬓,垂垂老矣。表达了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感叹。尾联“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青壮之时灭倭靖国的壮志复起,托那一片白云传情达意于朝廷,再欲杀敌报国,死而无怨。表现了诗人复起乡关、壮志未衰的英雄本色。9.A 10.①借景抒情,写潮落可见秦代刻石、潮来难见汉代船只的景象,慨叹秦汉时国力的强盛、海疆的安宁,寄托着作者对国势强盛海晏河清的向往之情。②对比。慨叹秦汉时的国力强盛,暗寓盛衰有时,今不如昔。寄寓了对国势衰颓的忧思。③为尾联感情抒发作铺垫,诗人思接千古,报国之情油然而出。【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表现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的思想”错误,此联叙事写景,把雄壮的军队和和谐宁静的生活置于同一画面,形成强烈反差,为抒发作者保家卫国的豪情作好了情景铺垫。故选A。10.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翻译:缓缓的双幡船送我来到海边,清晨的雾霭低低地迷漫川原。是谁给破败的城墙送来春色。海风徐徐、号角声响彻长天。浪头低落、犹见秦皇记功的石刻,海潮涌来,看不到汉代木筏浮泛。那遥远迷茫的海外列强虎视眈眈,我怎敢忘记自己肩负的卫国重担。《过文登营》是明朝戚继光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前四句写过文登营所见边防形势,后四句吊古感事,描绘了文登营防区一带风光和秦汉历史遗迹。该诗主要运用了反衬、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忠心报国的忧患情怀、雄心壮志和放眼世界的国防意识。颈联借景抒情写潮落可见秦代刻石、潮来难见汉代船只的景象,慨叹秦汉时的国力强盛、海疆安宁以反衬明朝的衰弱,暗喻盛衰有时,今不如昔,也寄托着作者对国势强盛、海晏河清的向往之情,作者由实景而引发的联想和感慨。潮起潮落,掩映千古。初秦的强盛,“代石”犹存;汉代的旺达,国富民强、百夷宾服,但“槎”筏却不见了。这里,作者追溯千古,联想到国势衰颓的现实,寄寓了深沉的忧思。为尾联感情抒发作铺垫,诗人思接千古,报国之情油然而出。【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1.C 12.①前四联写前往塞北途中所见之景,郁葱、肥、出、飞等词写出蓬勃生机;“何相似”表示江南、塞北都是要守卫的国土,表到了对祖国山河的深沉热爱。②“总未归”写作者十年在外而久未归乡;“惆怅”“立斜晖”尽显作者心怀,此时爱国与思乡是一体的,表达了作者爱国情怀和思乡之情。【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非常相似”“流连忘返”理解错误,作者还没有到达塞北,所以不能说“流连忘返”;由“何相似”可知,塞北、江南都不是家乡,但都是作者守卫的国土,也都是作者热爱的祖国山河,所以不能说“非常相似”。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前四联重在对景物的描写:绿树葱茏、水清谷幽,透露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鱼闻鼓而出、鸟傍人而飞的动人景象,如此秀的美风光寄托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沉热爱。其次是思乡的惆怅。由“未归”“惆怅十年”“独”等词可以看出,作者十多年在东南沿海抗倭,久未归乡。此时,作者有多么热爱祖国就会有多么思念家乡,这是一种融小我于大我,心怀家国的情怀。13.D 14.①主题上:表达了对保家卫国、战胜外敌的强大信心。②意象和意境上:选择气势宏大的意象,营造出开阔雄浑的意境。③艺术手法上:用夸张修辞,烘托出将士们的宏大气魄。【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句意思的能力。D.“烘托安定社稷的‘骄子’凯旋时的意气风发之姿”错误 这里的“骄子”应该指后方“神京”的皇子。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风格妙处的能力。根据题干分析,此题需要解析出诗中所体现的“盛唐边塞诗的神髓”,从中心思想、语言风格、意境等多方面分析。结合首联“清溪谁与濯尘缨?水气常昏海上城”分析,可见表达作者心志的坚定,奠定诗歌盛唐边塞诗豪迈乐观的情感基调 结合颔联“北塞晓烟嘶戍马,西风寒浪吸长鲸”分析,可见描绘出边塞北方沿海特有的情景,“嘶戍马”写出战场特有的氛围,“吸长鲸”预示战斗必然胜利的结果,体现边塞诗的特色,更有盛唐边塞诗杀敌报国驰骋疆场无往而不胜的自信 结合颈联“旗翻紫电皇威远,剑跃青虹阃令明”分析,可见描写边疆军容的风貌:军队整饬纪律严明:军旗迎风猎猎飘扬 剑光如虹耀眼夺目,与“皇威”“阃令”的庄严肃穆相契合 结合尾联“骄子莫询周鼎重,郁葱佳气满神京”分析,可见句中用“神京”蓊蓊郁郁的勃勃生机象征国家繁荣昌盛国富民强,烘托安定社稷的边疆战士凯旋时的倜傥英姿和无畏无惧不可小觑的风发意气,具有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综上,主旨思想上表达了对保家卫国、战胜外敌的强大信心。意象和意境上:选择气势宏大的意象,营造出开阔雄浑的意境。艺术手法上:用借代、夸张、典故等修辞,烘托出将士们的宏大气魄。无论是边塞特有的典型意象,还是宏达开阔浩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意境,还是大胆的夸张想象、生动形象的象征比喻、言简义丰的典故,昂扬的情感均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