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李咸用诗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李咸用诗歌(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李咸用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谭孝廉赴举①
李咸用②
鼓鼙③声里寻诗礼,戈戟林间入镐京④。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
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
吾道近来稀后进,善开金口答公卿。
【注】①赴举:此处指取得贡举资格赴京参加进士考试。②李咸用:晚唐诗人。晚唐时国势衰微,政治混乱,兵戈不断。③鼓鼙:古代军中用来发号进攻的大鼓和小鼓。④镐京:西周国都,这里借指京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谭孝廉赴举时正值遍地烽烟、危机四伏,字里行间隐含担忧之情。
B.颔联、颈联既有对谭孝廉积极仕进的勉励,也有对他可能不遂所愿的劝慰。
C.尾联诗人感慨后起之秀稀缺,望谭孝廉善用辩才对答公卿,饱含期许之意。
D.全诗文辞平易,内蕴深沉,虽作于晚唐衰颓之时,却迸发出一股昂扬之气。
2.诗中蕴含许多成才的道理,请结合全诗进行概括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人
李咸用
一轴烟花满口香,诸侯相见肯相忘。
未闻珪璧为人弃,莫倦江山去路长。
盈耳暮蝉催别骑,数杯浮蚁咽离肠。
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柳繁花,风景如画;杯酒入肚,满口醇香。诗人认为与诸君别离,友情虽深,但不久肯定会相互遗忘。
B.从未听说美好的事物会被舍弃;江山万里,前路漫漫,诗人勉励友人不要倦怠。颔联既表达了对友人才情的肯定和赞美,也表达了对友人的鞭策。
C.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应坚强勇敢地面对,自立自强。尾联既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也寄托了对友人的勉励。
D.全诗的节奏富于变化,情感基调颇为积极高昂,催人奋进,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异曲同工之妙。
4.后人评价此诗善用技法,富有艺术,请赏析颈联的艺术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闻泉
李咸用
浙浙梦初惊,幽窗枕簟清。
更无人共听,只有月空明。
急响穿岩曲,低应过石平。
欲将琴强写,不是自然声。
5.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句点题,写诗人初闻泉声的状态,其中“梦初惊”写泉声将睡梦中的诗人惊醒后引起的心理反应,该句对其刻画的惟妙惟肖。
B.诗歌第二句用“窗”的“幽”和“枕簟”的“清”描写居室的幽深安谧以及诗人卧具的洁净,以此营造出一种清幽、恬静的意境。
C.诗歌颔联用“无人”和“只有”对比,“无人”写没有人与诗人一起欣赏美景,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只有”表现出山间景色的美好。
D.尾联画龙点睛,诗人不愿意用琴声来比喻听到的泉水声,害怕这样会失去泉声的意味,表现了诗人崇尚自然的思想。
6.有人评价这首诗“传‘闻’字之神”,诗歌哪一联表达了“传‘闻’字之神” 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宿渔家
李咸用①
促杼②声繁萤影多,江边秋兴独难过。
云遮月桂几枝恨,烟罩渔舟一曲歌。
难世斯人虽隐遁,明时公道复如何?
陶家壁上精灵物③,风雨未来终是梭④。
[注]①李咸用:习儒业,久不第,曹应辟为推官,因唐末乱离,仕途不达,遂寓居庐山等地。②杼:指机杼,织布机上的一个零件,③精灵物:此处指挂在墙上的纺织工具。④梭:织布的工具,织布时在织机上不停地穿梭。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机杼声声,萤火虫飞舞,开篇以所见所闻描绘了秋夜渔家欢快的劳动场景。
B.云遮住月桂,渔舟隐现在烟雾之中,景象朦胧,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迷茫。
C.颈联对清明世道进行大胆质疑和反思,反映诗人对社会公正的深刻思考。
D.“风雨”与《春晓》“夜来风雨声”的“风雨”含义虽有不同,但都情真意切。
8.南宋诗人杨万里评价李咸用的诗是“国风之遗音(反映现实、同情百姓)”,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题从兄坤载村居
李咸用[注]
邻并无非樵钓者,庄生物论宛然齐。
雨中寒树愁鸱立,江上残阳瘦马嘶。
说与众佣同版筑,吕将群叟共磻溪。
覆巢破卵方堪惧,取次梧桐凤且栖。
[注] 李咸用,晚唐诗人。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题“寄题”二字可以看出,诗人与从兄此时相隔两地,只能寄诗遥赠。
B.首联写坤载和渔夫、樵者比邻而居,展现了他与乡邻和谐共处的村居图景。
C.诗人借傅说、吕尚的典故来提醒从兄,无论出仕还是归隐,都要心系百姓。
D.诗人用“覆巢”暗指时局动荡不安,劝诫从兄要“择木而栖”,把握命运。
10.颔联描写了悲苦凄凉的乡野环境,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访友人不遇
李咸用
出门无至友,动即到君家。
空掩一庭竹,去看何寺花。
短僮应捧杖,稚女学擎茶。
吟罢留题处,苔阶日影斜。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动即到君家”与题目中的“访友人”相照应,写出诗人与友人深厚的友情。
B.颔联“空”字,既写友人庭院的宁静,又流露出诗人没有见到友人的怅惘。
C.颈联中短僮“捧杖”,稚女“擎茶”,表现出他们对到访的诗人的热情招待。
D.尾联写诗人虽访友人不遇,但他在友人家闲吟题诗,浑然不觉时间飞逝。
12.诗中并未直接描写友人,但友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请简要分析诗歌是如何达到这一效果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访同人
李咸用
忽忆金兰①友,携琴去自由。
远寻寒涧碧,深入乱山秋。
见后却无语,别来长独愁。
幸逢三五夕,露坐对冥搜②。
[注]①金兰:牢固而融治的友情。②对冥搜:面对景象苦思冥想。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访友诗构思独特,并未刻意进行铺排,却能够于简淡中表现出新奇。
B.首联中的“忽”字,看似突兀,其实紧扣诗题,是秋日触动了诗人的愁思。
C.颔联对仗工整,“远”和“深”字,既写出了诗人的行踪,也暗示了友人身份。
D.尾联以景语作结,写诗人和友人好几天在夕阳中苦思冥想,意犹未尽。
14.为什么说颈联中的“无语”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
[唐]李咸用①
浩荡东风里,裴回②无所亲。
危城三面水,古树一边春。
衰世难修道,花时不称贫。
滔滔天下者,何处问通津。【注释】①李咸用:唐末诗人,生卒年不详;因唐末乱离,仕途不达,遂寓居庐山等地。②裴回:“徘徊”。
15.从诗歌的体裁来看,这是一首 ,“古树一边春”让人联想起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 。
16.全诗表达了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请联系诗句对此加以简析。
答案
1.B 2.①不避时局乱,矢志方不渝。由首联可知,一个人即便身逢乱世也须执着己志,一心向学,方可成功。
②成功无捷径,皆从磨砺出。由颔联可知,一个人的成功没有轻巧便捷的路可走,必须经过艰苦努力。
③出身纵有别,懒散终无成。由颈联可知,一个人无论身份高低,只有勤奋方可成功,懒散终将一事无成。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也有对他可能不遂所愿的劝慰”错误,“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意思是:虽然知道人的贵贱都是各自的命运先前注定的,但没有见到谁懒懒散散就能成功。也就是说即便考不中,那也是命中注定,但不积极谋求一定不会考中。不是对他可能不遂所愿的劝慰。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内容,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
首联交代谭孝廉赴举时正值遍地烽烟、危机四伏,要谭孝廉戒骄戒躁,不畏艰险,去争取科举的成功,不要害怕途经“戈戟林”,畏惧沿途的“鼓鼙声”,即便身逢乱世也须执着己志,一心向学,方可成功。
颔联“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意思是:好事情都是从艰难中追求来的,年轻人不要去容易的事情中贪图轻松。“好事尽从难处得”阐发了成功者的普遍规律,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少年无向易中轻”则是告诫,年轻人要趁着青春年华积极进取,不要贪图容易贪图轻松,成功必须经过艰苦努力。
颈联“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意思是:虽然知道人的贵贱都是各自的命运先前注定的,但没有见到谁懒懒散散就能成功。也就是说即便考不中,那也是命中注定,但不积极谋求一定不会考中。想要成功,就不能贪图安逸,懒惰懈怠,一个人无论身份高低,只有勤奋方可成功,懒散终将一事无成。
3.A 4.①拟人;暮蝉声声犹如在催促着友人赶紧离去,形象生动地抒发了诗人送别时的依依不舍。
②借代;“浮蚁”原指酒面上漂浮的泡沫,此处代指酒;把酒话别,酒入愁肠,抒发了离别的愁苦之情。
③借物抒情;诗人借暮蝉、酒(浮蚁)等意象,暮蝉催别,酒入愁肠,抒发了离别的愁苦之情。
④比喻;“浮蚁”即“浮糟如蚁”,把酒面上浓密的泡沫比作细蚁,形象地写出了泡沫的细密状态,从而衬托出离愁的浓郁。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诗人认为与诸君别离,友情虽深,但不久肯定会相互遗忘”错误。首联中“诸侯相见肯相忘”,“肯”应理解为“哪肯,怎么会”,所以应该是怎么会相互遗忘。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盈耳暮蝉催别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暮蝉当做人来写,暮蝉声声犹如在催促着友人赶紧离去,越是催促,越是不舍。
“数杯浮蚁咽离肠”中“浮蚁”原指酒面上漂浮的泡沫,此处代指酒,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离别的愁苦,让人借酒消愁。
颈联借物抒情,暮蝉催别,酒入愁肠,借暮蝉、酒(浮蚁)等意象,抒发了离别的愁苦之情。
“浮蚁”即“浮糟如蚁”,是酒酿熟时的情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酒面上泡沫比作细蚁,形象地写出了酒面上的泡沫的细密状态,从而让人感受到离愁的浓郁。
5.C 6.⑴闻泉,即听泉,诗歌的颈联紧扣题目中的“闻”字来写景,传出了“闻”字之神。
⑵诗人运用想象的手法,听到泉水声音的急速,想象着泉水在岩石上曲折流淌的样子;听到泉水声音的低缓,想象着泉水在平坦的石头上流淌的景象。
⑶ 视听结合,用视觉描写听觉(通感)紧扣“闻”字描写泉水奔流于悬崖、低谷的景象,形象鲜明,意境优美,具体生动,绘声绘色。
【解析】5.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和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C项,“表现出诗人的孤独”表述错误。“更无人共听,只有月空明”意思是没有人和诗人一起听泉,只有天空中月色明朗,描绘的是听泉人所处的环境,“无人”表现的应是夜深人静的状态。故选C项。
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答出诗歌哪一联表达了“传‘闻’字之神”,并做分析,考生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传‘闻’之神”,然后仔细阅读全诗,找出相关诗句,再从手法和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闻”是听的意思,诗歌的标题为“闻泉”,也就是听泉的意思。“传‘闻’之神”,就是能够紧扣住“闻”字来写,传达出“闻”的神韵。本诗最能体现“闻”之神的是颈联“急响穿岩曲,低应过石平”,从内容上来看,这两句是写诗人通过听到的泉声,想象泉水流淌的情景,意思是泉水快速地在岩石上曲折地流淌着,发出响声,水声变得低缓,应是正从平坦的石头上流过。从手法上来看,本诗的标题是“闻泉”,诗人应写听到的声音,但这一联中,诗人凭借听到的泉声的“急”“低”,想象泉水“穿岩曲”“过石平”,描写出泉水奔流于悬崖、低谷的景象,是用视觉来描写听觉,采用的是视听结合的手法,既绘声又绘形,营造出了优美的意境,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闻”之神。
【点睛】第1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鉴赏诗歌首联内容及人物形象,B项鉴赏诗歌语言,C项鉴赏诗歌手法、情感及语言,D项鉴赏诗歌的情感。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7.A 8.
①首联通过机杼声繁和秋夜之景,暗示劳动人民的辛苦,反映现实;②颈联对清明世道的质疑,体现对社会不公的关注,同情百姓;③尾联以“梭“自比,渴望在乱世中有所作为,表达对百姓生活的关切。
【导语】本诗以秋夜渔家为背景,通过机杼声、萤火虫、云遮月桂等意象,描绘了宁静而略带哀愁的氛围。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乱世隐遁的无奈和对社会公正的质疑,体现了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同情。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描绘了秋夜渔家欢快的劳动场景”错误,首句“促杼声繁萤影多”描绘的是秋夜渔家的景象,但“独难过”表明诗人情绪低落,所以是以繁密的机杼声和众多的萤影,衬托出诗人在江边秋夜的孤独与难过。并非欢快的劳动场景。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首联意思是织布机忙碌发出频繁的声响,萤火虫闪烁光影繁多,我在江边生发秋意,独自心中满是难过。这句话描绘了渔家夜晚还在辛苦织布的场景,“促杼声繁”说明织布声急促频繁,暗示劳动人民的辛苦,反映现实;
②颈联意思是在这艰难世道,这些人虽能归隐遁世,可就算是所谓的清明时代,公道又究竟能怎样呢? 这句话是诗人的质疑,表面上是在问清明的时代公道又怎样,实则是对当时看似清明实则黑暗的世道批判,体现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
③尾联的意思是陶潜家墙壁上那灵巧的织布器物啊,在风雨还未到来之时,终究也只是穿梭不停的梭子罢了。诗人以“梭“自比,渴望在乱世中有所作为,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关切。
9.C 10.①情感表达方面:颔联通过景物描写,营造荒凉凄苦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对从兄村居生活环境的担忧,以及对当前时局的忧思。②结构安排方面:颔联照应诗题,为下文诗人抒发“覆巢破卵方堪惧,取次梧桐凤且栖”的感慨作铺垫。
【导语】这首诗描绘了从兄坤载在乡村的生活环境,通过对樵夫、渔者、寒树、瘦马等意象的描写,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清寒寂寥。诗人用典引喻,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从兄的劝告,提醒他无论选择出仕还是归隐,都要心系百姓,关注时局变化,择木而栖。全诗情感细腻,结构严谨。
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都要心系百姓”说法错误。根据诗句“说与众佣同版筑,吕将群叟共磻溪”可知,诗人借傅说、吕尚的典故来提醒从兄,无论出仕还是归隐,都要像他们一样淡泊明志,从容隐逸。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情感表达方面:通过描写雨中寒树、愁立的鸱鸟和江上残阳中嘶鸣的瘦马,渲染了悲苦凄凉的环境氛围,表达了作者对时局动荡、不安人心的忧虑和悲愤。“雨中寒树愁鸱立,江上残阳瘦马嘶”通过描绘雨中寒树和江上残阳瘦马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悲苦凄凉的氛围。通过景物的凄凉,烘托出诗人对从兄村居生活环境的担忧,以及对当前时局的忧思。
结构安排方面:这一联照应诗题“寄题从兄坤载村居”,承接了首联,进一步描绘坤载村居周围环境的荒凉,为下联“覆巢破卵方堪惧,取次梧桐凤且栖”对国家和家族命运担忧、对从兄的劝诫做铺垫,增强了全诗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颔联悲苦凄凉的乡野环境的描写使得诗歌的情感发展和结构安排更加紧凑和合理。
11.C 12.①环境烘托,静谧的竹林、长满苔藓的台阶,写友人庭院清幽宁静,表现出友人高雅的情趣和超尘的心境。
②想象,访友不遇,作者想象友人此刻应在山中寺庙赏花,表现出友人远离尘世喧嚣、闲逸超脱的形象。
③衬托,友人虽不在家,但诗人闲吟赋诗、自得其乐,由诗人的潇洒可知友人也应是洒脱不羁的。
【导语】《访友人不遇》这首唐诗描绘了诗人到友人家访友未遇的情境。诗中通过庭院的静谧、友人家的生活气息,以及诗人悠闲吟诗题字的画面,隐约传达出友人的雅致风采和二人间的深厚情谊。全诗意境幽远,情感真挚。
1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C.“表现出他们对到访的诗人的热情招待”错。由一“应”字可看出,颈联的“短僮应捧杖,稚女学擎茶”实际上是诗人对友人日常生活的想象,而非实际发生的场景。诗人通过想象友人家庭生活的温馨,进一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未见到友人的遗憾,而非表现短僮和稚女对诗人的热情招待。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环境烘托。由颔联“空掩一庭竹”可知,友人庭院中竹子掩映,环境清幽宁静,这里用竹子来烘托友人的高雅情趣和超尘心境;由尾联 “苔阶日影斜”可知,长满苔藓的台阶和斜阳映照下的日影,进一步强调了友人居住环境的清幽和宁静,这种环境让人联想到友人内心的平和与淡泊。据此可概括出:环境烘托,静谧的竹林、长满苔藓的台阶,写友人庭院清幽宁静,表现出友人高雅的情趣和超尘的心境。
②想象。由颔联“去看何寺花”可知,诗人推测友人此刻可能正在山中寺庙赏花。这一想象不仅展现了友人远离尘世喧嚣、追求自然之美的生活态度,还体现了友人闲逸超脱的形象。据此可概括出:想象,访友不遇,作者想象友人此刻应在山中寺庙赏花,表现出友人远离尘世喧嚣、闲逸超脱的形象。
③衬托。由尾联可知,诗人自己在友人庭院中吟诗留题,直到日影西斜,依然自得其乐。这种态度不仅体现了诗人的豁达和潇洒,也间接衬托出友人的同样性格。据此可概括出:衬托,友人虽不在家,但诗人闲吟赋诗、自得其乐,由诗人的潇洒可知友人也应是洒脱不羁的。
13.D 14.出乎意料是指诗人因思念朋友,不辞劳苦远行寻得朋友,本应有千言万语,见面却无语。但这又在情理之中,是因为两人是情意相投的知音朋友,且友人隐居深山,超脱尘世,见面不会问世事,诗人也不会谈及世事,而对于两人的情况,见面便知,“别来长独愁”也暂时消除了,所以用不着多说,这有力地表现了两人心心相印。
【解析】13.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D项,“好几天在夕阳中”错,“三五夕”是指农历十五月圆的晚上,“三五”是古汉语中乘法的表示,即三五一十五。
故选D。
14.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结合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为什么说颈联中的‘无语’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需要结合颈联内容分析原因。“见后却无语,别来长独愁”,现代汉语的顺序是“别来长独愁,见后却无语”,把握了这一点才能读懂颈联。“见后却无语”是出乎意料,分析在情理之中,应扣紧前面诗句中“金兰友”(情意相投的朋友)、“携琴”(暗用典故:俞伯牙携琴去访钟子期,半路上听说他已经死了。于是恨世上再无知音,在子期墓前哭祭,感慨知音难再,碎琴以报)埋下的伏笔,以及颈联暗示出友人是一位超脱尘世的隐士等内容进行分析。
15.五言律诗,病树前头万木春。 16.“徘徊、何处”等词表达了诗人因个人仕途不达的失意、对未来的迷茫之感;“衰世”等词与结尾两句道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深深的忧思;“三面水”、“一边春”等句表现了诗人虽身处衰世,忧思失意,但仍怀抱希望,并未消极绝望到底的振奋情感。
【解析】15.该题考查学生了解文学常识和名句背诵情况。答题前,先通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律诗共八句,四联;绝句一共四句。律诗和绝句都有五言也有七言,言是字的意思。“古树一边春”能让人想起《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病树前头万木春”。考生可以先背全诗,然后确定诗句。
16.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本题要求理解整首诗歌的情感。“何处问通津”,“何处”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的迷茫。“衰世难修道”表达诗人对身处衰世的忧思。“古树一边春”,表明诗人仍怀抱希望。
【点睛】理解诗歌的情感,首先要知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哪些。1、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2、建功报国。有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年华消逝,有壮志难酬的悲叹的,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有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4、生活杂感。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闷,有告慰平生的喜悦。5、长亭送别。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长的勉励。
那么,在考场上,题量大,时间紧,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序言。有的序。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人。要知人论世。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