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练----赵嘏诗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江亭晚望赵嘏[注]碧天凉冷雁来疏,闲望江云思有余。秋馆池亭荷叶歇,野人篱落豆花初。无愁自得仙翁术,多病能忘太史书。闻说故园香稻熟,片帆归去就鲈鱼。[注]赵嘏,晚唐诗人,一说此诗作者为李郢。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凉冷”“雁疏”渲染了晚望的氛围,“思有余”总写诗人晚望时的感受。B.中间两联将“野人”的辛劳与自身的处境进行对比,表达诗人超然的人生态度。C.尾联“香稻熟”暗写诗人听到故园讯息时的欣喜,并由此触发归乡的急切心情。D.前四句重写景,后四句重抒情,用语不事雕琢,意象朴素清幽,情感深厚真挚。2.诗题“江亭晚望”又作“江亭晚秋”,你认为哪个更好?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东望赵嘏楚江横在草堂前,杨柳洲西载酒船。两见梨花归不得,每逢寒食一潸然。斜阳映阁山当寺,微绿含风月满川。同郡故人攀桂尽,把诗吟向泬寥天。注释:赵嘏:楚州山阳(今江苏淮阴市)人,唐文宗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落第,滞留长安。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楚江”“草堂”“洲”“船”皆是想象中的故园风景物事。B.“两见梨花”即在长安见梨花两次开放,暗示作者离家已经两年。C.此诗写于寒食节,颈联中的“微绿”正是早春山川草木萌发之景。D.尾联写出了同郡故人中第后拿着自己的诗作望空吟诵的欣喜之情。4.《唐才子传》说赵嘏为人“豪迈爽达”,有人认为这首诗不能体现他“豪迈爽达”的性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阐述理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长安秋望赵嘏云物①凄清拂曙流,汉家官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②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③。注 ①云物:指天空中的云雾。②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秋风起时,张翰(字季鹰)思念故多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③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写出了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如同在脚下浮动。B.诗歌第一句中“凄清”二字,一语双关,既指客观上秋意的清冷,亦有诗人主观上的心境之凄凉,凄清为全诗定下了伤感之基调。C.颔联描写仰观之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写景运用了视听结合与动静结合的手法。D.颈联所写的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节之景象,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格。6.这首诗用了哪些抒情方式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赵嘏杜若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稀。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注]①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唐代诗人。②杜若,香草名。③海门,河流入海之处。④钓矶,钓鱼时坐的岩石。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人未归”“想柴扉”,紧承题目“怀”字,足见其虽身处曲江之畔,但依旧思念江南故乡的人事。B.“水寒”、“烟暖”等意象点明早春时节,写出作者眼中所望之春景,为后三联表达感情烘托了气氛。C.颈联诗人极目远望,思念之情随离离原草而更显渺远,风浪阻隔使投递之信也愈显稀少。D.尾联诗人发问“愁情不知多少”,转而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提升了诗歌的格调。8.后人读此诗颔联,言有“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之感。请就此赏析颔联的艺术特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早发剡中石城寺赵嘏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的味。10.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11.这首唐诗与上题黄庭坚的宋词《水调歌头》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阅读下面的唐歌,完成小题。江楼旧感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13.唐朝诗人崔护有一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笛赵嘏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兴来三弄有桓子①,赋就一篇怀马融②。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注】①桓子:指东晋框伊。他长于吹笛,路过清溪时应王徽之的要求,为其吹奏。据说,奏毕时只听空中笛声嘹亮,而人已杳然不见。②马融:好音乐,有描写音乐的名作《长笛赋》。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笛声随风时断时续的情景,营造一种朦胧氛围,奠定了全诗悠扬宁静的基调。B.颔联中“响遏行云”描绘了笛声的高亢和传播的广远,又表现了其震撼人心的力量。C.颈联作者用典,通过擅吹笛的桓伊和善写笛声的马融,从侧面赞叹笛音的美妙动听。D.尾联“曲罢不知人在否”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吹笛者身份的追寻和对其技艺的赞叹。15.请赏析“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两句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江春望怀江南故人赵嘏杜若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稀。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注]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东,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中“杜若洲”“烟暖”“原草”等意象紧扣诗题中的“春望”一词,描绘出春到曲江的无限风情。B.诗歌首联,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曲江岸边、水上的景象想到“人未归”“柴扉”,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C.诗歌颈联写作者思随目转,将无限深情寄托在草上,也苦于曲江浪涛汹涌而无法接到从故乡寄来的书信。D.诗歌尾联运用了设问手法,其中下句“万里春流绕钓矶”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来写景,以景结情,余韵悠长。17.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颔联。答案1.B 2.示例:“江亭晚望”这个题目更好。①“晚”蕴涵丰富,既可指时节“晚秋”,也可指时间“傍晚”、人生“晚年”;②“望”包含诗人的动作,能统摄全诗,不仅写所望之景,而且暗含所望之感。而“晚秋”只指明时节。【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将‘野人’的辛劳与自身的处境进行对比”错误,前一联写硕大的荷叶开始凋谢,农人的篱笆旁攀援缠绕的豆角却生长旺盛,突出了植物的衰荣有序、轮回不息的生长规律。后一联说自己的生活,无愁即神仙,有病亦不能停止读史书,人生态度超然。前后没有对比,“野人”也不辛劳。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题目作用的能力。首先明确“江亭晚望”这个题目更好。首先从“晚”字内涵入手分析,“晚”有多重意蕴,既可指“碧天凉冷雁来疏”“秋馆池亭荷叶歇”的“晚秋”时节,也可指时间“傍晚”和人生的“晚年”,蕴涵丰富;再看动词“望”,它是诗人的动作,统摄全诗内容。诗歌内容就是一幅秋望即景图,诗人抓住了馆池荷叶凋残和野篱豆花初放的典型景色,写出了初秋时节的自然景致。句尾的“歇”与“初”极精要地写植物的衰荣有序、轮回不息的生长规律,从而引发诗人关照自身,并由此引起思乡之情。诗歌由所望之景引发所望之感。而“晚秋”只指明时节。3.D 4.同意。①从整体上看,这首诗写于诗人落第后滞留长安时,抒发出落第后的悲伤失意以及思念故园之情,情感低回婉曲,不能体现其“豪迈爽达”的性格。②颔联中的“归不得”“潸然”直接抒发思乡之情,其情感并非“豪迈爽达”。③颈联中“斜阳”“山当寺”“月满川”等意象,渲染出寂寥落寞的氛围,不能体现其“豪迈爽达”的一面。④面对同郡故人中第的场景,诗人内心没有乐观旷达,而是沉浸在落第后的失意中,也不能体现其“豪迈爽达”的性格。【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望空吟诵的欣喜之情”错,应该是沉浸在落第后的失意中的心情。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豪迈爽达”指洒脱豪放,爽朗通达。首先结合题目和诗下注释可知,这首诗写于诗人落第之后滞留长安之时,诗人东望抒发的是落第后的悲伤失意以及思念故园之情,情感低沉,不能体现其“豪迈爽达”的性格。首联“楚江横在草堂前,杨柳洲西载酒船”通过对“楚江”“草堂”“洲”“船”等家乡故园风景物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颔联“两见梨花归不得,每逢寒食一潸然”中“两见梨花”即在长安见梨花两次开放,暗示作者离家已经两年,“归不得”“潸然”直接抒发思乡之情。这两联都是抒发思乡之情,其情感并非“豪迈爽达”。颈联“斜阳映阁山当寺,微绿含风月满川”中选取的意象“斜阳”“当寺山”“微绿”“满川月”是柔和委婉的,营造出来的意境也是寂寥落寞的,不属于“豪迈爽达”的一类。尾联“同郡故人攀桂尽,把诗吟向泬寥天”中前句写同郡故人中第的场景,后句写自己独自向天吟诗的孤独寂寞之情,也不能体现其“豪迈爽达”的性格。5.D 6.(1)本诗尾联抒情手法为用典及反问辞格,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2)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尾联的上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和反问句式,表达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情;下句用春秋锺仪的典故,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格”错误,以“愁”状莲,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这首诗前四句写诗人秋晓远望之所见与感受。颈联写景,烘托出秋日凄清的气氛。诗人独在异乡,见深秋凄凉景象,即景抒情,顿生怀乡思归之情。尾联“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意思是: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此联具有反问的意味,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乡、归隐之不宜迟。“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7.D 8.虚实结合,今昔对比;上句想象:身在异乡春风乍起,想故园何处风吹柳拂,但回忆当年“杨柳依依”之往事;下句写实:远离故人,忽见南来大雁尽着风雪,实感叹已身“雨雪霏霏”之风霜;两句虚实结合,今昔对比,表达了对故人与故乡的思念之情。【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内容以及思想情感能力。D.“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提升了诗歌的格调”错,诗歌所表达的是愁苦如万里春江,绕矶远逝,使得思乡之情更加绵长浓郁,而非消解。再者以景结语扩大意境,并未提升格调。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艺术技巧色能力。本诗颔联“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主要意象是 “故园”“柳”“雁”。本诗标题为“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可见作者写作此诗时身在异乡,怀念故土,“故园何处风吹柳”应该是想象的故园之景,为虚写;“新雁南来雪满衣”是写忽见南来大雁尽着风雪,为眼前实景;虚实结合。回忆当年“杨柳依依”之往事,感叹已身“雨雪霏霏”之风霜,由欢乐转入伤感哀愁,今昔对比,更能突出对故人与故乡的思念之情。9.B 10.①写景上视听结合。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静谧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③反衬(或“对比”“衬托”)。“竹”“松”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比,呼应尾联末句,表达自己在俗世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④巧妙扣题。“竹户半开”,可见更有早起之人:“钟未绝”,表明时间尚早,都照应了题目中“早发”二字,用笔绵密严谨。⑤前后呼应(或“与尾句呼应”“结构缜密”)。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的景象,与末句在尘世中回首遥望“此山”相呼应,表达了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喜爱和留恋。⑥用词精当(或“精于炼字”)。“静”字表现了松间的宁静,“霁”字写出了雨后的清新,渲染出了静谧、出尘的氛围。 11.这首唐诗通过描写自己的羁旅生活中的所见所感,表达诗人在俗世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惆怅之情。上题《水调歌头》表达的则是对汉代和亲政策的批判,对宋朝边备废弛、求和苟安的劝诫与讽刺。【解析】9.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错误,“烟霞”泛指山水、山林;“去”,离开。该句意为诗人辞别宿处的山水胜景离去。故选B。10.本题考查综合赏析诗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遣词造句、手法的运用、意境的创设、情感的表达、意象的选取等角度分析。“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竹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在隐隐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从写景的角度看,是“视听结合”;从抒情方式的角度是“借景抒情”;从意象选取的角度看,“竹”“松”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表达自己在俗世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从结构的角度看,前呼后应,紧扣标题,还可从炼字的角度分析。11.本题考查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分析诗词情感,可以抓诗词中的关键词展开。如从这首唐诗标题中“早发”,诗中“暂息”“机虑”“堪惆怅”等词语,可以看出诗人的羁旅之愁。《水调歌头》中通过上下阕内容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对时局的忧虑,上阕所写的骑射场景,只是词人想象之境,现实的情况是君王纵乐、文恬武嬉、边备废弛。12.BE 13.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内容:①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②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写法:①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②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解析】1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有误;“同来望月人何处”,“同来”与第一句“独上”相应,巧妙地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怀。原来诗人是旧地重游。去年也是这样的良夜,诗人结侣来游,凭栏倚肩,共赏江天明月,那是非常欢快的。曾几何时,人事蹉跎,昔日伴侣不知已经飘泊何方,而诗人却又辗转只身来到江楼。面对依稀可辨的风物,缕缕怀念和怅惘之情,正无声地啃啮着诗人孤独的心。E项,“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有误,诗人由江上月夜的美景,进而想起去年与友人同赏的情形,抒发物是人非之感。1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这是比较阅读,题干给出了比较的点和答题的要求,“体裁、内容、写法”,这是比较的点;“相同或相似”,这是答案的要求。从体裁来看,这两首都是绝句,且每句都是七字,属于七绝;从内容来看,这两首都是怀念旧友旧事的诗作,“风景依稀似去年”“桃花依旧笑春风”,都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象,“同来玩月人何处”“人面不知何处去”但去年的人却不在,抒写了对友人的忆念及物是人非的惆怅。从写法来看,都是把今年与去年相比,而且都是在第三四句中点明题旨。点睛:对于比较鉴赏题,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 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明确诗歌内容、情感之后,再根据题干的提示把握比较的角度,比如本题中,就指明比较的角度是“体裁、内容、写法”。14.D 15.①“响遏行云”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笛声的响亮高亢,仿佛笛声能够阻止云彩的流动。②“清和冷月”描绘夜晚的宁静和清冷,烘托了笛声的独特魅力。③将笛声的响亮高亢与夜空的宁静清冷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既宏大又细腻的艺术境界。【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D.“表达了诗人对吹笛者身份的追寻和对其技艺的赞叹”错误。从“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两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笛声余韵的陶醉,而非对吹笛者身份的追寻。笛声虽止,但余音绕梁,诗人陶醉其中,似乎忘记了吹笛者的存在,这更加突出了笛声的魅力和诗人的沉醉之情。选项中“对吹笛者身份的追寻”并不符合诗歌的实际内容,是错误的理解。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两句诗的意思是,笛声嘹亮就像横在碧蓝的天空上阻遏来往的浮云,笛声清和就像随着冰冷的月光照进我的床里来。“响遏行云”,仿佛笛声能够阻止云彩的流动,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描绘笛声的响亮高亢;“清和冷月”,描绘夜晚的宁静和清冷,烘托了笛声的独特魅力。同样写笛声的美妙,笛声或嘹亮“响遏行云”,或清和似冷月人窗,以视觉写听觉,形象生动。诗人将笛声的响亮高亢与夜空的宁静清冷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既宏大又细腻的艺术境界。16.C 17.①颔联上句“故园何处风吹柳”属于虚写,运用想象的手法,细腻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②下句“新雁南来雪满衣”属于实写,通过对看到的从南方归来的新雁的细节描写,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③上下两句虚实结合,生动而深情地表达了对江南故人、故园的相思之情。【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C.“也苦于曲江浪涛汹涌而无法接到从故乡寄来的书信”错误,颈联第二句说的是,故乡海门浪高,自己寄往故乡的书信变少了。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以及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理解颔联的意思。“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意思是“故园何处风吹柳拂,新雁从南方归来,雪飘满衣”。然后分析这两联中哪些景是虚的,哪些景是实的。由诗歌标题“江春望怀江南故人”可知,作者此时羁旅在外,所以上句“故园……”是诗人身在异乡想象故园此时是春风乍起,想象故园何处风吹柳拂,这是虚写;而下句是写自己远离故人,忽见南来大雁尽着风雪,,这是实写。最后分析虚实之间的关系以及表达效果。这两句虚实结合,表达对故人与故乡的思念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