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5】(新教材)科学八上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拔高培优试卷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2025】(新教材)科学八上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拔高培优试卷4

资源简介

【浙教版2025】(新教材)科学八上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拔高培优试卷D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6七下·浙江期中)某中学有一个150m×70m大小的操场,广播室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如图),老师绕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觉得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
A.乙和丁 B.甲和乙 C.丙和丁 D.甲和丙
2.(2025·普陀模拟)光的传播规律,造就了“影”,造就了“像”,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下列“影像”为实像的是()
A.小孔成“像”
B.水中的“倒影”
C.水中筷子偏折
D.放大镜中的邮票
3.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时,入射角是20°
B.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C.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10°
D.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黑暗的房间里有两盏电灯,只有一盏灯亮,但人能看到未亮的灯泡。下列针对“看到未亮灯泡”所画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
A. B.
C. D.
5.如图所示为小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相关实验的过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应选用光滑的硬纸板
B.图甲中∠EOM 是入射角
C.图乙中反射光不存在
D.图甲、丙的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6.(2024七下·绍兴期中)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使蜡烛的像成在装满水的烧杯中,就能观察到“蜡烛在水中燃烧”(如图甲)。若蜡烛的像位置如图乙所示,要使像移到烧杯中,仅移动玻璃板,则移动的方向应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2025·龙港模拟)如图所示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应该选择的蜡烛组合是(  )
A. B. C. D.
8.(2025·金华模拟)盛夏时节,常听见声声蝉鸣。当我们在房间内休息时,为减轻窗外蝉鸣的影响,下列方法一定没有效果的是()
A.带上隔音耳罩,在人耳处减小噪声
B.在窗户缝隙加装隔音棉并关上窗
C.安装双层真空玻璃阻隔窗外声音传入
D.打开门窗,让噪声直接穿过房间
9.(2025·浙江会考)如图,在一凸透镜左侧放一厚矩形玻璃砖,当平行光从右边射来通过玻璃砖时,其聚焦位置较无此玻璃砖时(  )
A.向左移 B.向右移 C.不变 D.无法确定
10.(2024七下·杭州月考)如图是耳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④两侧的气压平衡
B.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
C.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和③过于敏感造成的
D.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
11.(2024·浙江模拟)某校大力推行开展STEAM项目课程。如图是学生参与“伪3D全息投影”项目化学习后制作的投影盒、演示视频、观察到的投影及成像原理示意图。下列相关的材料选择或原理及对应分析错误的是(  )
A.投影盒使用的材料应当透光
B.投影成像主要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C.人眼所看到的投影最终是在大脑中形成的
D.人眼观察到的是投影盒所成的实像
12.(2022·舟山模拟)如图所示,人脸识别一体机通过摄像机镜头来捕捉人脸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屏幕上所成的是缩小的虚像
B.该摄像机镜头是一个凹透镜
C.若镜头的焦距为f,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f
D.若要使屏幕上显示的人脸小一些,人应离镜头近些
13.(2025·富阳模拟)小金开车去天目山游玩,途中经过一段盘山公路时,通过观察公路拐弯路口的广角镜来判断对面是否有车辆驶过,广角镜的原理是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的直线传播 D.光的色散
14.(2025·鄞州模拟)李白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现实中拍到了类似的场景,如图所示。下列分别与a、b成像原理一致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5.(2022七下·诸暨期中)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眼镜的镜片可以改变(如图甲),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的薄膜中注入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图乙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此时该人的视力缺陷和矫正时应选择的镜片是(  )
A.近视眼,镜片I B.近视眼,镜片Ⅱ
C.远视眼,镜片I D.远视眼,镜片Ⅱ
16.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像和产生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大脑
C.视网膜、大脑 D.大脑、视网膜
17.科学研究是以实验为基础。下列实验设计与实验目的不相符的是()
A.将背景板向后折,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B.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C.往碗中加水,是为了研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的折射现象
D.将凹透镜放到凸透镜与蜡烛之间,是为了模拟近视的矫正方法
18.山西莺莺塔是我国现有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若游人在塔附近的一定位置以两石相击,便可听到“呱、呱”的回声,类似青蛙鸣叫,并且声音也变得格外响亮。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两石相击”主要是空气振动发声
B.“类似青蛙鸣叫”是指音色相近
C.“变得格外响亮”是指音调变高
D.“呱、呱”的回声一定是噪声
19.(2024七下·柯桥期中)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两个实验中,分别把一个不透明的木板放在如图甲、乙所示的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均不能成像 B.甲,乙均不能看到像
C.甲、乙都能成像且均能看到像 D.只有甲既能成像也能看到像
20.(2025九下·浙江模拟)如图所示,把眼镜片放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调节光屏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撤去眼镜片,像变得模糊,调节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该眼镜片(  )
A.是凸透镜,属远视眼镜 B.是凹透镜,属远视眼镜
C.是凸透镜,属近视眼镜 D.是凹透镜,属近视眼镜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21.(2024七下·湖州期中)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一种复色光,不同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不同。从图中可以看出   光的偏折程度最大。紫光的下方还有一种不可见光是   ,在日常生活中可用来杀菌。
22.(2024七下·杭州期中)如图所示,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到玻璃的界面上发生的现象,则入射光线是   ,折射角的大小是   ,玻璃在界面的   边。(填“左”“右”“上”“下”)
23.(2024七下·温州期中)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a)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小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现象表明声音是物体   产生的;
(2)你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声波是通过   这一介质传播到你耳朵。
(3)医生利用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扫描可以得到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图像,以获得人体内部病变的准确信息确诊病情;
(4)生活中手机使用率越来越高,手机解锁时可以利用声控解锁。只要对着手机说出事先录制好的口令,只能由设置人说密码才能打开,如图(b)所示,这利用了声音的   不同进行自动解锁;
(5)2024年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健康宣传主题为“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为了保护耳朵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乘客应将口微微张开,目的是打开咽鼓管使   内外的气压平衡,避免其受损。
24.(2024七下·余杭期中)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水面相距2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m。
(2)若光斑B向右移动了3m,说明水位   (填“上升”或“下降”)了。
25.(2024七下·杭州期中)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之间发生折射的光路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空气在界面的   侧(选填“左”或“右”),此过程中还有部分光发生了反射,反射角的大小是   。
26.(2024七下·慈溪期中)
(1)如图甲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白屏上的ab范围内可观察到不同质色的光,则b处色光应是   色。这种现象称为光的   ;
(2)如图乙所示,用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蜡烛的烛焰时,在半透明膜上可看到个   (填“正立”或“倒立”)烛焰的像,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烛焰位置不变,向右拉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7.(2024七下·婺城期中)生产芯片时有一道工艺要用到光刻机,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缩图透镜(凸透镜)把掩膜上的电路图按比例缩小4 10倍,再被激光映射到硅片(相当于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请回答:
(1)若要使硅片上成的像更大、更清晰,需将掩膜向   移动;
(2)若将掩膜向上移动1厘米,则硅片向上移动的距离应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厘米,才仍能呈清晰的像。
28.(2024七下·浦江期中)在古城挖掘过程中,工作人员巧妙地引用太阳光水平照入挖掘隧道,解决了挖掘时的采光问题,如图甲所示,请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补全光路。
29.(2024七下·嘉兴期中)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
(1)如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从描述中反思,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   和   有关。
(2)当音调或响度改变时,示波器上所显示的内容也会改变。如图甲中给出了相同时间内两个不同音调或响度的发声体A和B振动的图像,其中   的音调高。而乙、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   是乐音的波形图。
30.(2024七下·东阳期中)早晨有一束阳光从空气斜射到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 30°角(如图),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 的 夹 角 为83° 。
(1)折射角的大小为   ,若随着太阳的升起,当入射角减小 10°时,则反射角的大小为   ;
(2)若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 1.5×10 8km,则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的时间是多少?   
31.(2024七下·东阳期中)下面是某科学实验小组进行的几组光学实验:
(1)如图甲所示,E、F在同一平面上,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O点,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若将入射光线向ON靠近,则反射光线   (填“靠近”或“远离”)ON。
(2)如图乙所示,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E,并用另一张卡片F覆盖在E上,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F,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符合要求的是   。(填字母)
三、实验与探究题(每空2分,共18分)
32.(2024七下·吴兴期末)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某兴趣小组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以及其他素材自制了照相机模型和投影仪模型:
【对投影仪模型的思考】
①投影仪中手电筒的作用:   。
②完成模型制作后,小组成员用投影仪展示相关影像,发现成倒立的像。为了看到正立的像,应进行的操作是   。
【对照相机模型的思考】
①照相机模型中充当胶片的膜(a位置)应该用哪种素材制作   (填字母);
A.白色不透光卡纸  B.黑色不透光卡纸
C.全透明的塑料膜  D.绘画用的薄宣纸
②小组成员要选用合适长度的纸筒来作为照相机模型的外纸筒。现有三种规格的纸筒,其长度分别为5cm、10cm、20cm,你选择的哪种规格的纸筒?你的理由是?   
【模型对比】
对比投影仪模型和照相机模型的制作原理上的共同点   。
33.(2024七下·武义期末)某兴趣小组为了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利用蜡烛和玻璃板进行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时应选择较   的玻璃板做实验,其目的是方便确定像与物的距离;
(2)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便可确定像的位置。若要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小科可进行的操作是   ;
(3)做完实验后,小金同学联想到商场里的试衣镜高度比人的身高要低一些,身高的小金站在竖直放置的高的平面镜前处,则
①人   (选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像;
②如果他向镜面移近,他的像高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75m。
四、综合题(每空或每小题1分,共12分)
34.(2024七下·吴兴期中)(1)画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2)将光路图补充完整;
(3)如图,MN为平面镜, 画出点光源S射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的光路图。(在图上保留作图痕迹)
35.(2024七下·苍南期中)学校logo是校园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学校文化墙上需要一个直径为1米,图文均正立的logo,要求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需求,更换logo底片,现向同学征集投影方案,小正利用logo底片(直径2厘米)、纸板、打孔器和手电筒自制了“logo投影装置”,示意图如图甲:
(1)第一次调试发现logo投影太小,在不增加器材的情况下,想要进一步放大logo,可以对带小孔的支架作何调整?   
(2)小正进行了2.0版本的设计(如图乙),就是用凸透镜代替小孔,在调试位置的过程中为保证logo投影大小还能达到1米,应在   (选填“A”“B”或“C”)位置固定凸透镜;
(3)小正在使用2.0版本的装置,想要让像成在白墙的中央,且在白墙上要看到正立的logo,则在安装投影装置时,需要注意什么?   
36.(2024七下·余姚月考)如图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挡光板的夹缝照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上,用光屏接收从三棱镜的另一侧射出的光线。
(1)光屏上A、B是彩色光带边缘,其中A为   光。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   。
(2)用温度计测试不同区域内光的热效应时,我们发现   (填“A区外侧”,“AB之间”或“B区外侧”)温度计读数变化最明显。
(3)我们平时看到树叶是绿色的,是因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人和两个声源之间的距离相同时,两个声源发出的同一内容的声音到达人耳时间相同,听起来具有立体感;同一内容的声音如果不同时到达人耳,就会相互干扰,含混不清。
【解答】由图可见,乙和丁距离两个声源一样远,声音同时到达,不会产生干扰,会听起来比较洪亮;而甲和丙两处则不同,距离两个声源的远近明显不同,两个声源传来的声音相互干扰,导致听不清楚。
故答案为:D
2.【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呈现在光屏上,虚像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解答】A、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像能成在光屏上,说明是实像,故A正确;
B、水中的倒影,原理是光的反射,属于平面镜成像,成的像为虚像,故B错误;
C、水中的筷子偏折,原理是是光的折射,所成像为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故C错误;
D、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3.【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入射角指的是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不是入射光线与反射面之间的夹角。
【解答】A、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时,入射角是90°-20°=70°,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入射角减小,可知反射角也将减小,则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入射角增大5°时,则反射角也将增大5°,可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10°,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人能观察到物体是因为有光线从物体表面进入人的眼睛。
【解答】能看到“未亮点的电灯泡”是因为发光的灯泡的光线经过未亮的灯泡时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
故答案为:D。
5.【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入射角指的是入射光线和法线之间的夹角,同理,折射角、反射角均为对应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不是与界面之间的夹角。
【解答】A、为了从不同方向都能观察到光路,应使用粗糙的硬纸板,光线在其表面发生漫反射,故A错误;
B、图甲中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为角EON,可知入射角为∠EON,故B错误;
C、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图中F与E不在同一平面内,可知在F面上观察不到反射光线,但反射光线仍然存在,故C错误;
D、由图可知,甲混合丙中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方向相反,可知光路是可逆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6.【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即像距等于物距进行判断。【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由图乙可知,要使像移到烧杯中,则要增大像与平面镜的距离,故要增大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由于仅移动玻璃板,因此可把玻璃板向烧杯一侧移动,即移动的方向应是③。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答案】B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应用了转换法,用不点燃的蜡烛与点燃蜡烛的像进行对比,两者能够重合,说明像与物等大。
【解答】平面镜成像成的是等大的虚像,所以应选择等大的蜡烛,一支点燃一支不点燃。
故答案为:B。
8.【答案】D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减弱噪声的方式:在声源处减弱、正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A、带上耳机,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可知是有效的方式,故A不符合题意;
B、在窗户缝隙加装隔音棉并关上窗,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可知是有效的方式,故B不符合题意;
C、安装双层真空玻璃阻隔窗外声音传入,原理是真空不能传声,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可知是有效的方式,故C不符合题意;
D、打开窗户,声音由空气传播进房间,不能减轻窗外蝉鸣的影响,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平行光线通过凸透镜后要汇聚在焦点处,光从空气中射向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玻璃射向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如果没有厚矩形玻璃砖,光线通过凸透镜会聚在焦点上。当在左侧放一厚矩形玻璃砖后,光线由空气进入玻璃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线会相对之前会聚,因此光线聚焦的位置会向左移,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答案】A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图中:①鼓膜,②是半规管,③是前庭,④是耳蜗,⑤是咽鼓管,⑥是听小骨。
【解答】A.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在短时间内,飞机的高度发生巨大的变化,外界气压也发生巨大变化,而鼓膜内的气压不变,因此容易击穿鼓膜。故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将口张开可以使咽鼓管张开,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的气压保持平衡。可见,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①鼓膜(不是④耳蜗)两侧的气压平衡,A错误。
B.咽鼓管连通了咽喉部和鼓室。因此,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咽鼓管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B正确。
C.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会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晕船。可见,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半规管和③前庭过于敏感造成的,C正确。
D.当我们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口,咽鼓管的管口开放,空气由此进入鼓室,可以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若某一侧的压力过大,鼓膜可能会被震破,人的听力就会受损。闭嘴、堵耳也能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可见,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鼓膜,D正确。
故答案为:A。
11.【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 根据图示可知投影成像的主要原理;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解答】解:根据图乙可知投影成像的主要原理是光的反射,图中将手机屏幕上的影像成在投影盒内,形成具有“3D”效果的“全息投影”,实际上就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此时成正立、等大的虚像;为了具有更好的“3D”效果,投影盒使用的材料应当透光,人眼所看到的投影最终是在大脑中形成的,故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12.【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摄像头相当于照相机,因此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在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B错误;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该大于2f,故C正确;
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若要使屏幕上的人脸更小一些,应该增大物距,即人离镜头更远些,故D错误。
故选C。
13.【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凸面镜和凹面镜
【解析】【分析】凹面镜具有会聚光线的功能,凸面镜具有发散光线的功能。
【解答】广角镜中间凸起,是凸面镜,具有发散光线、扩大视野的功能,原理是光的反射。
故答案为:A。
14.【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a、b像的成像原理,然后与各个选项中的原理对照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a像是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现象,b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
①山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②手影游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
③水中折筷是筷子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形成的;
④雨后彩虹属于光的色散现象,也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那么与a、b成像原理一致的是①②,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答案】A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近视眼是晶状体过厚使得对光线的偏折能力过强导致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该佩戴凹透镜进行校正。
【解答】图可知,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时,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所以是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由图可知,镜片Ⅰ是凹透镜。
故选A。
16.【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 视网膜感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视觉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解答】 外界物体反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经过晶状体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 A.要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可以通过让两个纸板不在同一平面上来研究;
B.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同时能看到镜前物体的像,又能看到物体的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C.光的折射规律是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者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
D.知道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 A.甲图:将右侧背景板向后折,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关系是否在同一平面上,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乙图:茶色玻璃是半透明的,既可以让物体在里面成像,又可以通过玻璃看到后面移动的物体,从而找到像的位置,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丙图:往碗中加水,水中的筷子变弯,其实是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现象,故C错误不合题意;
D.丁图:将近视眼镜放到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可模拟研究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8.【答案】B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A.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B.声音的特点叫音色,由发声体的特点决定;
C.声音的大小叫响度,由振幅决定;
D.凡是影响人类正常学习、休息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
【解答】A.“以两石相击”主要是石头振动发声,故A错误;
B.“类似青蛙鸣叫”是指声音的特点相似,即音色相近,故B正确;
C.“变得格外响亮”是指声音响度大,故C错误;
D.“呱、呱”的回声,在游客听来是乐音,故D错误。
故选B。
19.【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虚像的成因分析是否能够看到像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蜡烛在凸透镜的成的像都是虚像。而虚像是光的反射延长线相交得到的,因此木板不能阻挡虚像,因此甲、乙两处放置木板都对看到虚像,烛焰的像不会发生变化。
故选C。
20.【答案】D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题意“撤去眼镜片,像变得模糊,调节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可知该镜片对光线的作用,然后根据远视镜片是凸透镜,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判断。
【解答】由题意“撤去眼镜片,像变得模糊,调节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说明撤去眼镜片后,对光的会聚能力增强,说明该镜片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则该透镜为凹透镜,属于近视眼镜。
故答案为:D。
21.【答案】紫;紫外线
【知识点】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图中现象称为光的色散,紫光偏折能力最强,据此判断。
紫外线下方的不可见光是紫外线,红外线上方的不可见光为红外线。【解答】[1]由图知道,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
[2]在红光以外是红外线,在紫光以外是紫外线,红外线和紫外线都属于不可见光,在日常生活中可用紫外线来杀菌。
22.【答案】CO;30°;左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发生折射时,光在空气中的角更大,无论作为入射角还是作为折射角。【解答】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且两条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因此MC右侧为空气,左侧为玻璃,再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OA为折射光线,则C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由图可知折射角为。
23.【答案】(1)振动
(2)空气
(3)超声波
(4)音色
(5)鼓膜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使用小球,可以更明显的观察到实验现象。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所以利用超声波扫描得到人体内部器官的图像。
(4)不同的人,说话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可以分辨说话的人是谁。
(5)咽鼓管的作用是平衡内外压强差,防止鼓膜受损。【解答】(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小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现象表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们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声波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的。
(3)医生利用超声波扫描可以得到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图像,以获得人体内部病变的准确信息确诊病情。
(4)机解锁时可以利用声控解锁。只要对着手机说出事先录制好的口令,只能由设置人说密码才能打开,这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进行自动解锁。
(5)为了保护耳朵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乘客应将口微微张开,目的是打开咽鼓管使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避免其受损。
(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小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现象表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们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声波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的。
(3)医生利用超声波扫描可以得到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图像,以获得人体内部病变的准确信息确诊病情。
(4)机解锁时可以利用声控解锁。只要对着手机说出事先录制好的口令,只能由设置人说密码才能打开,这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进行自动解锁。
(5)为了保护耳朵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乘客应将口微微张开,目的是打开咽鼓管使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避免其受损。
24.【答案】(1)4
(2)下降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分析解答;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作图,进而判断水面的高度变化即可。
【解答】(1)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可知,它在水中的像A'到水面的之间的距离为3m,那么A到A'的距离:3m+3m=6m;
(2)根据题意可知,水面是水平的,入射光线不变,水面高度变化时,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是平行的,光斑B向右移动了1m,设移动到E点,做出此时的反射光线和水面,如下图所示:
由图知道,光斑右移,说明水面下降了。
(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知道,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3m+3m=6m
(2)因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先作出发光点A的对称点A',连接A'B交平面镜于点G,AG为入射光线,GB为反射光线,水面是水平的,入射光线不变,水面高度变化时,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是平行的,光斑B向右移动了1m,设移动到E点,做出此时的反射光线和水面,如下图
由图知道,光斑右移,说明水面下降了。
25.【答案】左;60°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分析计算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即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中,那么界面的左侧是空气。
(2)根据图片可知,入射角90°-30°=60o,由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为60o。
26.【答案】(1)紫;色散
(2)倒立;变大
【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因不同的额色光折射能力不同,所以会呈现彩色光带,偏折能力最强的是紫光,偏折能力最弱的是红光。
(2)小孔成像成的是光源倒立的实像,物距不变时,像随像距的增大而增大。【解答】(1)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因此a处为红光,b处为紫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2)由于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则在小孔的后方形成一个倒立的像,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若向右拉动内筒,增加筒长时,像将变大。
(1)[1][2]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因此a处为红光,b处为紫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2)[1][2]由于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则在小孔的后方形成一个倒立的像,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若向右拉动内筒,增加筒长时,像将变大。
27.【答案】下;小于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中:u>2f 时,在另一侧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遵循“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的规律。
【解答】(1)要使硅片上的像变大,需将掩膜向下移动,减小物距,增大像距。
(2)根据题意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大于I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像在2倍焦距以外,物体的移动速度小于像移动的速度,所以物体在若将掩膜向上移动1厘米,则硅片向上移动的距离应小于1厘米,才仍能呈清晰的像。
28.【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1)由题意画出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做出法线,法线与镜面垂直,从而正确做出平面镜的位置。
(2)在作凸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解答】由题意可知,引用的太阳光水平照入隧道,过入射点先做出水平方向的反射光线,再过入射点作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即法线,最后过入射点作垂直于法线的平面镜,如下图所示:
29.【答案】介质;温度;发声体A;乙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课本上描述声速时的限制条件分析;
(2)①波形图上,波峰越密集,则频率越大;
②物体的规则振动产生乐音,无规律振动产生噪音。
【解答】(1)根据题目的描述可知,其中强调了“15℃”和“空气”,则说明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2)①根据图甲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A的波峰数大于B的波峰数,因此A的频率大,音调高。
②乙中波形非常有规律,而丙中波形杂乱无章,因此乙是乐音的波形图。
30.【答案】37°;50°;500s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描述画出光路图,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根据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计算即可;
(2)根据公式计算太眼光到地球的时间。
【解答】(1)根据题意,作图如下:

已知,
所以折射角,
入射角。
入射角减小10°,
此时入射角=,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时反射角也等于50°;
(2) 根据题意可知,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的时间是:。
31.【答案】(1)靠近
(2)A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根据描述分析入射角的变化,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分析反射角的变化,进而确定反射光线的位置改变;
(2)探究小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时,需要控制小孔的形状不变,只改变大小,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将入射光线向ON靠近,入射角减小。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减小,那么反射光线靠近ON。
(2)A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始终是三角形,并且逐渐变小,故A符合题意;
BCD.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将入射光线向ON靠近,入射角减小,反射角也减小,则反射光线靠近ON。
(2)A.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始终是三角形,并且逐渐变小,故A符合题意;
BCD.三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2.【答案】提供光源,让投影片成像清晰;将投影片反着插;D;20cm,照相机工作时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由于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所以像距应该在10cm到20cm之间(用符号表达更宜);都是运用凸透镜成实像的原理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
【对投影仪模型的思考】
①在实验中,投影片自己不能发光,需要借助外界光线使自己变得明亮;
②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倒立性分析。
【对照相机模型的思考】
①根据胶片a要成像,还要透过适量光线分析;
②根据投影仪的成像特点确定像距即可;
【模型对比】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应用的知识解答。
【解答】【对投影仪模型的思考】
①在实验中,投影片必须是明亮的,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投影仪中手电筒的作用:提供光源,照亮投影片,让投影片成像清晰。
②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投影仪在光屏上的像相对物体是倒立的,可以将投影片倒着插,就会看到正立的像。
【对照相机模型的思考】
①根据题意可知,膜a既能承接像,又能透过少量光线观察到像,那么应用半透明纸做光屏,故选用绘画用的薄宣纸。
故选D。
②根据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可知,照相机工作时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由于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所以像距应该在10cm到20cm之间,由于相机模型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所以照相机模型的外纸筒应该在10cm到20cm之间,所以应当选择20cm的纸筒。
【模型对比】
投影仪模型和照相机模型都是运用凸透镜成实像的原理工作的。
33.【答案】薄;在像的位置放置光屏,观察是否能成像在光屏上;能;等于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 (1)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的角度去分析此题;
(2)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3)①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解答;
②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大”的规律分析。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若玻璃板过厚,在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反射形成的虚像距离较大,不利于确定像的准确位置,因此选用较薄的玻璃板。
(2) 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便可确定像的位置。若要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小科可进行的操作是: 在像的位置上放置光屏,观察光屏上是否会出现像。
(3)①平面镜无论大小,都可以反射光线,因此可以成物体完整的像。
②小金同学向镜面移近0.5m,根据“物像等大”的规律可知,小金同学的身高不变,因此他的像高不变,仍为1.75m。
34.【答案】(1)
(2)
(3)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完成作图;
(2)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完成作图;
(3)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是所有反射光线的交点,即所有的反射光线都经过像点。将像点和经过点相连,与镜面的交点就是对应的入射点,最后补充光路图即可。
【解答】(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在镜面右侧分别找到对应的像点A'和B',然后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下图所示:
(2)根据图片可知,从焦点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经过光心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如下图所示:
(3)根据图片可知,首先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在镜面下边作出光源S的像点S',然后连接AS',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再连接SO,为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1)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做出A、B在平面镜中的对称点A'、B',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下图所示:
(2)由于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所以从焦点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经过光心的光,经过凸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如下图所示:
(3)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光源S的像点S',连接AS',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再连接SO,为入射光线,画上箭头,如下图所示:
35.【答案】把带小孔的可移动支架向logo底片靠近;C;让logo底片中心和光源、凸透镜光心在同一高度:logo底片倒立放置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小孔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即比值越大,则像越大;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3)根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注意事项解答。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倒立性解答。
【解答】(1)根据小孔成像规律可知,增大像距,减小物距,可以成像变大,则为了进一步放大logo,可以把可移动支架向logo底片靠近。
(2)根据题意知道,logo底片直径2 cm,在白墙上成像的直径为1 m,因此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因此凸透镜固定在C位置。
(3)为了使得像呈现在白墙中央,logo底片、凸透镜光心、白墙在同一高度。二中logo的像是正立的,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倒立性可知,需将logo底片倒立放置。
36.【答案】红;光的色散;A区外侧;树叶只反射绿光,吸收其他色光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1)光的色散现象表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不同色光的偏折能力不同,由图可做出判断;
(2)红外线具有热效应;
(3)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与它颜色不同的色光被物体吸收;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透过的色光决定的,透明物体只能透过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与它颜色不同的色光被物体吸收。
【解答】(1)一束太阳光通过挡光板的夹缝照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上,光屏上A、B是彩色光带边缘的色光,由上到下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2)A的外侧为红外线,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因此,当温度计玻璃泡放在A光(红光)外侧时,温度计的示数会明显升高。
(3)我们看到树叶是绿色的,是因为它能反射太阳中绿色的光,吸收了其它颜色的光。
1 / 1【浙教版2025】(新教材)科学八上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拔高培优试卷D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6七下·浙江期中)某中学有一个150m×70m大小的操场,广播室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如图),老师绕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觉得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
A.乙和丁 B.甲和乙 C.丙和丁 D.甲和丙
【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人和两个声源之间的距离相同时,两个声源发出的同一内容的声音到达人耳时间相同,听起来具有立体感;同一内容的声音如果不同时到达人耳,就会相互干扰,含混不清。
【解答】由图可见,乙和丁距离两个声源一样远,声音同时到达,不会产生干扰,会听起来比较洪亮;而甲和丙两处则不同,距离两个声源的远近明显不同,两个声源传来的声音相互干扰,导致听不清楚。
故答案为:D
2.(2025·普陀模拟)光的传播规律,造就了“影”,造就了“像”,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下列“影像”为实像的是()
A.小孔成“像”
B.水中的“倒影”
C.水中筷子偏折
D.放大镜中的邮票
【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呈现在光屏上,虚像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解答】A、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像能成在光屏上,说明是实像,故A正确;
B、水中的倒影,原理是光的反射,属于平面镜成像,成的像为虚像,故B错误;
C、水中的筷子偏折,原理是是光的折射,所成像为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故C错误;
D、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3.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时,入射角是20°
B.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C.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10°
D.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入射角指的是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不是入射光线与反射面之间的夹角。
【解答】A、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时,入射角是90°-20°=70°,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入射角减小,可知反射角也将减小,则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入射角增大5°时,则反射角也将增大5°,可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10°,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黑暗的房间里有两盏电灯,只有一盏灯亮,但人能看到未亮的灯泡。下列针对“看到未亮灯泡”所画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人能观察到物体是因为有光线从物体表面进入人的眼睛。
【解答】能看到“未亮点的电灯泡”是因为发光的灯泡的光线经过未亮的灯泡时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
故答案为:D。
5.如图所示为小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相关实验的过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应选用光滑的硬纸板
B.图甲中∠EOM 是入射角
C.图乙中反射光不存在
D.图甲、丙的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入射角指的是入射光线和法线之间的夹角,同理,折射角、反射角均为对应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不是与界面之间的夹角。
【解答】A、为了从不同方向都能观察到光路,应使用粗糙的硬纸板,光线在其表面发生漫反射,故A错误;
B、图甲中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为角EON,可知入射角为∠EON,故B错误;
C、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图中F与E不在同一平面内,可知在F面上观察不到反射光线,但反射光线仍然存在,故C错误;
D、由图可知,甲混合丙中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方向相反,可知光路是可逆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6.(2024七下·绍兴期中)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使蜡烛的像成在装满水的烧杯中,就能观察到“蜡烛在水中燃烧”(如图甲)。若蜡烛的像位置如图乙所示,要使像移到烧杯中,仅移动玻璃板,则移动的方向应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即像距等于物距进行判断。【解答】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由图乙可知,要使像移到烧杯中,则要增大像与平面镜的距离,故要增大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由于仅移动玻璃板,因此可把玻璃板向烧杯一侧移动,即移动的方向应是③。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2025·龙港模拟)如图所示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应该选择的蜡烛组合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应用了转换法,用不点燃的蜡烛与点燃蜡烛的像进行对比,两者能够重合,说明像与物等大。
【解答】平面镜成像成的是等大的虚像,所以应选择等大的蜡烛,一支点燃一支不点燃。
故答案为:B。
8.(2025·金华模拟)盛夏时节,常听见声声蝉鸣。当我们在房间内休息时,为减轻窗外蝉鸣的影响,下列方法一定没有效果的是()
A.带上隔音耳罩,在人耳处减小噪声
B.在窗户缝隙加装隔音棉并关上窗
C.安装双层真空玻璃阻隔窗外声音传入
D.打开门窗,让噪声直接穿过房间
【答案】D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减弱噪声的方式:在声源处减弱、正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A、带上耳机,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可知是有效的方式,故A不符合题意;
B、在窗户缝隙加装隔音棉并关上窗,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可知是有效的方式,故B不符合题意;
C、安装双层真空玻璃阻隔窗外声音传入,原理是真空不能传声,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可知是有效的方式,故C不符合题意;
D、打开窗户,声音由空气传播进房间,不能减轻窗外蝉鸣的影响,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2025·浙江会考)如图,在一凸透镜左侧放一厚矩形玻璃砖,当平行光从右边射来通过玻璃砖时,其聚焦位置较无此玻璃砖时(  )
A.向左移 B.向右移 C.不变 D.无法确定
【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平行光线通过凸透镜后要汇聚在焦点处,光从空气中射向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玻璃射向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如果没有厚矩形玻璃砖,光线通过凸透镜会聚在焦点上。当在左侧放一厚矩形玻璃砖后,光线由空气进入玻璃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线会相对之前会聚,因此光线聚焦的位置会向左移,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2024七下·杭州月考)如图是耳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④两侧的气压平衡
B.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
C.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和③过于敏感造成的
D.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
【答案】A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图中:①鼓膜,②是半规管,③是前庭,④是耳蜗,⑤是咽鼓管,⑥是听小骨。
【解答】A.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在短时间内,飞机的高度发生巨大的变化,外界气压也发生巨大变化,而鼓膜内的气压不变,因此容易击穿鼓膜。故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将口张开可以使咽鼓管张开,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的气压保持平衡。可见,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①鼓膜(不是④耳蜗)两侧的气压平衡,A错误。
B.咽鼓管连通了咽喉部和鼓室。因此,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咽鼓管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B正确。
C.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会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晕船。可见,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半规管和③前庭过于敏感造成的,C正确。
D.当我们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口,咽鼓管的管口开放,空气由此进入鼓室,可以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若某一侧的压力过大,鼓膜可能会被震破,人的听力就会受损。闭嘴、堵耳也能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可见,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鼓膜,D正确。
故答案为:A。
11.(2024·浙江模拟)某校大力推行开展STEAM项目课程。如图是学生参与“伪3D全息投影”项目化学习后制作的投影盒、演示视频、观察到的投影及成像原理示意图。下列相关的材料选择或原理及对应分析错误的是(  )
A.投影盒使用的材料应当透光
B.投影成像主要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C.人眼所看到的投影最终是在大脑中形成的
D.人眼观察到的是投影盒所成的实像
【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 根据图示可知投影成像的主要原理;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解答】解:根据图乙可知投影成像的主要原理是光的反射,图中将手机屏幕上的影像成在投影盒内,形成具有“3D”效果的“全息投影”,实际上就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此时成正立、等大的虚像;为了具有更好的“3D”效果,投影盒使用的材料应当透光,人眼所看到的投影最终是在大脑中形成的,故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12.(2022·舟山模拟)如图所示,人脸识别一体机通过摄像机镜头来捕捉人脸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屏幕上所成的是缩小的虚像
B.该摄像机镜头是一个凹透镜
C.若镜头的焦距为f,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f
D.若要使屏幕上显示的人脸小一些,人应离镜头近些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摄像头相当于照相机,因此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在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B错误;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该大于2f,故C正确;
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若要使屏幕上的人脸更小一些,应该增大物距,即人离镜头更远些,故D错误。
故选C。
13.(2025·富阳模拟)小金开车去天目山游玩,途中经过一段盘山公路时,通过观察公路拐弯路口的广角镜来判断对面是否有车辆驶过,广角镜的原理是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的直线传播 D.光的色散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凸面镜和凹面镜
【解析】【分析】凹面镜具有会聚光线的功能,凸面镜具有发散光线的功能。
【解答】广角镜中间凸起,是凸面镜,具有发散光线、扩大视野的功能,原理是光的反射。
故答案为:A。
14.(2025·鄞州模拟)李白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现实中拍到了类似的场景,如图所示。下列分别与a、b成像原理一致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a、b像的成像原理,然后与各个选项中的原理对照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a像是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现象,b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
①山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②手影游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
③水中折筷是筷子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形成的;
④雨后彩虹属于光的色散现象,也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那么与a、b成像原理一致的是①②,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2022七下·诸暨期中)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眼镜的镜片可以改变(如图甲),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的薄膜中注入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图乙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此时该人的视力缺陷和矫正时应选择的镜片是(  )
A.近视眼,镜片I B.近视眼,镜片Ⅱ
C.远视眼,镜片I D.远视眼,镜片Ⅱ
【答案】A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近视眼是晶状体过厚使得对光线的偏折能力过强导致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该佩戴凹透镜进行校正。
【解答】图可知,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时,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所以是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由图可知,镜片Ⅰ是凹透镜。
故选A。
16.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像和产生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大脑
C.视网膜、大脑 D.大脑、视网膜
【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 视网膜感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视觉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解答】 外界物体反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经过晶状体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科学研究是以实验为基础。下列实验设计与实验目的不相符的是()
A.将背景板向后折,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B.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C.往碗中加水,是为了研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的折射现象
D.将凹透镜放到凸透镜与蜡烛之间,是为了模拟近视的矫正方法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 A.要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可以通过让两个纸板不在同一平面上来研究;
B.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同时能看到镜前物体的像,又能看到物体的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C.光的折射规律是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者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
D.知道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 A.甲图:将右侧背景板向后折,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关系是否在同一平面上,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乙图:茶色玻璃是半透明的,既可以让物体在里面成像,又可以通过玻璃看到后面移动的物体,从而找到像的位置,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丙图:往碗中加水,水中的筷子变弯,其实是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现象,故C错误不合题意;
D.丁图:将近视眼镜放到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可模拟研究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8.山西莺莺塔是我国现有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若游人在塔附近的一定位置以两石相击,便可听到“呱、呱”的回声,类似青蛙鸣叫,并且声音也变得格外响亮。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两石相击”主要是空气振动发声
B.“类似青蛙鸣叫”是指音色相近
C.“变得格外响亮”是指音调变高
D.“呱、呱”的回声一定是噪声
【答案】B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A.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B.声音的特点叫音色,由发声体的特点决定;
C.声音的大小叫响度,由振幅决定;
D.凡是影响人类正常学习、休息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
【解答】A.“以两石相击”主要是石头振动发声,故A错误;
B.“类似青蛙鸣叫”是指声音的特点相似,即音色相近,故B正确;
C.“变得格外响亮”是指声音响度大,故C错误;
D.“呱、呱”的回声,在游客听来是乐音,故D错误。
故选B。
19.(2024七下·柯桥期中)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两个实验中,分别把一个不透明的木板放在如图甲、乙所示的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均不能成像 B.甲,乙均不能看到像
C.甲、乙都能成像且均能看到像 D.只有甲既能成像也能看到像
【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虚像的成因分析是否能够看到像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蜡烛在凸透镜的成的像都是虚像。而虚像是光的反射延长线相交得到的,因此木板不能阻挡虚像,因此甲、乙两处放置木板都对看到虚像,烛焰的像不会发生变化。
故选C。
20.(2025九下·浙江模拟)如图所示,把眼镜片放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调节光屏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撤去眼镜片,像变得模糊,调节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该眼镜片(  )
A.是凸透镜,属远视眼镜 B.是凹透镜,属远视眼镜
C.是凸透镜,属近视眼镜 D.是凹透镜,属近视眼镜
【答案】D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题意“撤去眼镜片,像变得模糊,调节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可知该镜片对光线的作用,然后根据远视镜片是凸透镜,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判断。
【解答】由题意“撤去眼镜片,像变得模糊,调节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说明撤去眼镜片后,对光的会聚能力增强,说明该镜片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则该透镜为凹透镜,属于近视眼镜。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21.(2024七下·湖州期中)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一种复色光,不同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不同。从图中可以看出   光的偏折程度最大。紫光的下方还有一种不可见光是   ,在日常生活中可用来杀菌。
【答案】紫;紫外线
【知识点】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图中现象称为光的色散,紫光偏折能力最强,据此判断。
紫外线下方的不可见光是紫外线,红外线上方的不可见光为红外线。【解答】[1]由图知道,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
[2]在红光以外是红外线,在紫光以外是紫外线,红外线和紫外线都属于不可见光,在日常生活中可用紫外线来杀菌。
22.(2024七下·杭州期中)如图所示,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到玻璃的界面上发生的现象,则入射光线是   ,折射角的大小是   ,玻璃在界面的   边。(填“左”“右”“上”“下”)
【答案】CO;30°;左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发生折射时,光在空气中的角更大,无论作为入射角还是作为折射角。【解答】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且两条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因此MC右侧为空气,左侧为玻璃,再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OA为折射光线,则C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由图可知折射角为。
23.(2024七下·温州期中)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a)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小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现象表明声音是物体   产生的;
(2)你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声波是通过   这一介质传播到你耳朵。
(3)医生利用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扫描可以得到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图像,以获得人体内部病变的准确信息确诊病情;
(4)生活中手机使用率越来越高,手机解锁时可以利用声控解锁。只要对着手机说出事先录制好的口令,只能由设置人说密码才能打开,如图(b)所示,这利用了声音的   不同进行自动解锁;
(5)2024年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健康宣传主题为“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为了保护耳朵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乘客应将口微微张开,目的是打开咽鼓管使   内外的气压平衡,避免其受损。
【答案】(1)振动
(2)空气
(3)超声波
(4)音色
(5)鼓膜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使用小球,可以更明显的观察到实验现象。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所以利用超声波扫描得到人体内部器官的图像。
(4)不同的人,说话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可以分辨说话的人是谁。
(5)咽鼓管的作用是平衡内外压强差,防止鼓膜受损。【解答】(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小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现象表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们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声波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的。
(3)医生利用超声波扫描可以得到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图像,以获得人体内部病变的准确信息确诊病情。
(4)机解锁时可以利用声控解锁。只要对着手机说出事先录制好的口令,只能由设置人说密码才能打开,这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进行自动解锁。
(5)为了保护耳朵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乘客应将口微微张开,目的是打开咽鼓管使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避免其受损。
(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小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现象表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们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声波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的。
(3)医生利用超声波扫描可以得到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图像,以获得人体内部病变的准确信息确诊病情。
(4)机解锁时可以利用声控解锁。只要对着手机说出事先录制好的口令,只能由设置人说密码才能打开,这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进行自动解锁。
(5)为了保护耳朵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乘客应将口微微张开,目的是打开咽鼓管使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避免其受损。
24.(2024七下·余杭期中)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水面相距2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m。
(2)若光斑B向右移动了3m,说明水位   (填“上升”或“下降”)了。
【答案】(1)4
(2)下降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分析解答;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作图,进而判断水面的高度变化即可。
【解答】(1)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可知,它在水中的像A'到水面的之间的距离为3m,那么A到A'的距离:3m+3m=6m;
(2)根据题意可知,水面是水平的,入射光线不变,水面高度变化时,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是平行的,光斑B向右移动了1m,设移动到E点,做出此时的反射光线和水面,如下图所示:
由图知道,光斑右移,说明水面下降了。
(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知道,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3m+3m=6m
(2)因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先作出发光点A的对称点A',连接A'B交平面镜于点G,AG为入射光线,GB为反射光线,水面是水平的,入射光线不变,水面高度变化时,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是平行的,光斑B向右移动了1m,设移动到E点,做出此时的反射光线和水面,如下图
由图知道,光斑右移,说明水面下降了。
25.(2024七下·杭州期中)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之间发生折射的光路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空气在界面的   侧(选填“左”或“右”),此过程中还有部分光发生了反射,反射角的大小是   。
【答案】左;60°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分析计算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即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中,那么界面的左侧是空气。
(2)根据图片可知,入射角90°-30°=60o,由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为60o。
26.(2024七下·慈溪期中)
(1)如图甲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白屏上的ab范围内可观察到不同质色的光,则b处色光应是   色。这种现象称为光的   ;
(2)如图乙所示,用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蜡烛的烛焰时,在半透明膜上可看到个   (填“正立”或“倒立”)烛焰的像,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烛焰位置不变,向右拉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紫;色散
(2)倒立;变大
【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因不同的额色光折射能力不同,所以会呈现彩色光带,偏折能力最强的是紫光,偏折能力最弱的是红光。
(2)小孔成像成的是光源倒立的实像,物距不变时,像随像距的增大而增大。【解答】(1)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因此a处为红光,b处为紫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2)由于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则在小孔的后方形成一个倒立的像,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若向右拉动内筒,增加筒长时,像将变大。
(1)[1][2]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因此a处为红光,b处为紫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2)[1][2]由于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则在小孔的后方形成一个倒立的像,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若向右拉动内筒,增加筒长时,像将变大。
27.(2024七下·婺城期中)生产芯片时有一道工艺要用到光刻机,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缩图透镜(凸透镜)把掩膜上的电路图按比例缩小4 10倍,再被激光映射到硅片(相当于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请回答:
(1)若要使硅片上成的像更大、更清晰,需将掩膜向   移动;
(2)若将掩膜向上移动1厘米,则硅片向上移动的距离应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厘米,才仍能呈清晰的像。
【答案】下;小于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中:u>2f 时,在另一侧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遵循“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的规律。
【解答】(1)要使硅片上的像变大,需将掩膜向下移动,减小物距,增大像距。
(2)根据题意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大于I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像在2倍焦距以外,物体的移动速度小于像移动的速度,所以物体在若将掩膜向上移动1厘米,则硅片向上移动的距离应小于1厘米,才仍能呈清晰的像。
28.(2024七下·浦江期中)在古城挖掘过程中,工作人员巧妙地引用太阳光水平照入挖掘隧道,解决了挖掘时的采光问题,如图甲所示,请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补全光路。
【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1)由题意画出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做出法线,法线与镜面垂直,从而正确做出平面镜的位置。
(2)在作凸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解答】由题意可知,引用的太阳光水平照入隧道,过入射点先做出水平方向的反射光线,再过入射点作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即法线,最后过入射点作垂直于法线的平面镜,如下图所示:
29.(2024七下·嘉兴期中)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
(1)如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从描述中反思,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   和   有关。
(2)当音调或响度改变时,示波器上所显示的内容也会改变。如图甲中给出了相同时间内两个不同音调或响度的发声体A和B振动的图像,其中   的音调高。而乙、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   是乐音的波形图。
【答案】介质;温度;发声体A;乙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课本上描述声速时的限制条件分析;
(2)①波形图上,波峰越密集,则频率越大;
②物体的规则振动产生乐音,无规律振动产生噪音。
【解答】(1)根据题目的描述可知,其中强调了“15℃”和“空气”,则说明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2)①根据图甲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A的波峰数大于B的波峰数,因此A的频率大,音调高。
②乙中波形非常有规律,而丙中波形杂乱无章,因此乙是乐音的波形图。
30.(2024七下·东阳期中)早晨有一束阳光从空气斜射到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 30°角(如图),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 的 夹 角 为83° 。
(1)折射角的大小为   ,若随着太阳的升起,当入射角减小 10°时,则反射角的大小为   ;
(2)若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 1.5×10 8km,则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的时间是多少?   
【答案】37°;50°;500s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描述画出光路图,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根据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计算即可;
(2)根据公式计算太眼光到地球的时间。
【解答】(1)根据题意,作图如下:

已知,
所以折射角,
入射角。
入射角减小10°,
此时入射角=,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时反射角也等于50°;
(2) 根据题意可知,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的时间是:。
31.(2024七下·东阳期中)下面是某科学实验小组进行的几组光学实验:
(1)如图甲所示,E、F在同一平面上,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O点,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若将入射光线向ON靠近,则反射光线   (填“靠近”或“远离”)ON。
(2)如图乙所示,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E,并用另一张卡片F覆盖在E上,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F,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符合要求的是   。(填字母)
【答案】(1)靠近
(2)A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根据描述分析入射角的变化,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分析反射角的变化,进而确定反射光线的位置改变;
(2)探究小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时,需要控制小孔的形状不变,只改变大小,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将入射光线向ON靠近,入射角减小。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减小,那么反射光线靠近ON。
(2)A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始终是三角形,并且逐渐变小,故A符合题意;
BCD.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将入射光线向ON靠近,入射角减小,反射角也减小,则反射光线靠近ON。
(2)A.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始终是三角形,并且逐渐变小,故A符合题意;
BCD.三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三、实验与探究题(每空2分,共18分)
32.(2024七下·吴兴期末)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某兴趣小组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以及其他素材自制了照相机模型和投影仪模型:
【对投影仪模型的思考】
①投影仪中手电筒的作用:   。
②完成模型制作后,小组成员用投影仪展示相关影像,发现成倒立的像。为了看到正立的像,应进行的操作是   。
【对照相机模型的思考】
①照相机模型中充当胶片的膜(a位置)应该用哪种素材制作   (填字母);
A.白色不透光卡纸  B.黑色不透光卡纸
C.全透明的塑料膜  D.绘画用的薄宣纸
②小组成员要选用合适长度的纸筒来作为照相机模型的外纸筒。现有三种规格的纸筒,其长度分别为5cm、10cm、20cm,你选择的哪种规格的纸筒?你的理由是?   
【模型对比】
对比投影仪模型和照相机模型的制作原理上的共同点   。
【答案】提供光源,让投影片成像清晰;将投影片反着插;D;20cm,照相机工作时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由于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所以像距应该在10cm到20cm之间(用符号表达更宜);都是运用凸透镜成实像的原理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
【对投影仪模型的思考】
①在实验中,投影片自己不能发光,需要借助外界光线使自己变得明亮;
②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倒立性分析。
【对照相机模型的思考】
①根据胶片a要成像,还要透过适量光线分析;
②根据投影仪的成像特点确定像距即可;
【模型对比】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应用的知识解答。
【解答】【对投影仪模型的思考】
①在实验中,投影片必须是明亮的,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投影仪中手电筒的作用:提供光源,照亮投影片,让投影片成像清晰。
②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投影仪在光屏上的像相对物体是倒立的,可以将投影片倒着插,就会看到正立的像。
【对照相机模型的思考】
①根据题意可知,膜a既能承接像,又能透过少量光线观察到像,那么应用半透明纸做光屏,故选用绘画用的薄宣纸。
故选D。
②根据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可知,照相机工作时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由于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所以像距应该在10cm到20cm之间,由于相机模型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所以照相机模型的外纸筒应该在10cm到20cm之间,所以应当选择20cm的纸筒。
【模型对比】
投影仪模型和照相机模型都是运用凸透镜成实像的原理工作的。
33.(2024七下·武义期末)某兴趣小组为了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利用蜡烛和玻璃板进行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时应选择较   的玻璃板做实验,其目的是方便确定像与物的距离;
(2)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便可确定像的位置。若要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小科可进行的操作是   ;
(3)做完实验后,小金同学联想到商场里的试衣镜高度比人的身高要低一些,身高的小金站在竖直放置的高的平面镜前处,则
①人   (选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像;
②如果他向镜面移近,他的像高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75m。
【答案】薄;在像的位置放置光屏,观察是否能成像在光屏上;能;等于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 (1)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的角度去分析此题;
(2)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3)①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解答;
②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大”的规律分析。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若玻璃板过厚,在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反射形成的虚像距离较大,不利于确定像的准确位置,因此选用较薄的玻璃板。
(2) 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便可确定像的位置。若要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小科可进行的操作是: 在像的位置上放置光屏,观察光屏上是否会出现像。
(3)①平面镜无论大小,都可以反射光线,因此可以成物体完整的像。
②小金同学向镜面移近0.5m,根据“物像等大”的规律可知,小金同学的身高不变,因此他的像高不变,仍为1.75m。
四、综合题(每空或每小题1分,共12分)
34.(2024七下·吴兴期中)(1)画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2)将光路图补充完整;
(3)如图,MN为平面镜, 画出点光源S射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的光路图。(在图上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1)
(2)
(3)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完成作图;
(2)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完成作图;
(3)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是所有反射光线的交点,即所有的反射光线都经过像点。将像点和经过点相连,与镜面的交点就是对应的入射点,最后补充光路图即可。
【解答】(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在镜面右侧分别找到对应的像点A'和B',然后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下图所示:
(2)根据图片可知,从焦点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经过光心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如下图所示:
(3)根据图片可知,首先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在镜面下边作出光源S的像点S',然后连接AS',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再连接SO,为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1)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做出A、B在平面镜中的对称点A'、B',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下图所示:
(2)由于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所以从焦点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经过光心的光,经过凸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如下图所示:
(3)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光源S的像点S',连接AS',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再连接SO,为入射光线,画上箭头,如下图所示:
35.(2024七下·苍南期中)学校logo是校园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学校文化墙上需要一个直径为1米,图文均正立的logo,要求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需求,更换logo底片,现向同学征集投影方案,小正利用logo底片(直径2厘米)、纸板、打孔器和手电筒自制了“logo投影装置”,示意图如图甲:
(1)第一次调试发现logo投影太小,在不增加器材的情况下,想要进一步放大logo,可以对带小孔的支架作何调整?   
(2)小正进行了2.0版本的设计(如图乙),就是用凸透镜代替小孔,在调试位置的过程中为保证logo投影大小还能达到1米,应在   (选填“A”“B”或“C”)位置固定凸透镜;
(3)小正在使用2.0版本的装置,想要让像成在白墙的中央,且在白墙上要看到正立的logo,则在安装投影装置时,需要注意什么?   
【答案】把带小孔的可移动支架向logo底片靠近;C;让logo底片中心和光源、凸透镜光心在同一高度:logo底片倒立放置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小孔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即比值越大,则像越大;
(2)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3)根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注意事项解答。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倒立性解答。
【解答】(1)根据小孔成像规律可知,增大像距,减小物距,可以成像变大,则为了进一步放大logo,可以把可移动支架向logo底片靠近。
(2)根据题意知道,logo底片直径2 cm,在白墙上成像的直径为1 m,因此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因此凸透镜固定在C位置。
(3)为了使得像呈现在白墙中央,logo底片、凸透镜光心、白墙在同一高度。二中logo的像是正立的,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倒立性可知,需将logo底片倒立放置。
36.(2024七下·余姚月考)如图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挡光板的夹缝照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上,用光屏接收从三棱镜的另一侧射出的光线。
(1)光屏上A、B是彩色光带边缘,其中A为   光。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   。
(2)用温度计测试不同区域内光的热效应时,我们发现   (填“A区外侧”,“AB之间”或“B区外侧”)温度计读数变化最明显。
(3)我们平时看到树叶是绿色的,是因为   。
【答案】红;光的色散;A区外侧;树叶只反射绿光,吸收其他色光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1)光的色散现象表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不同色光的偏折能力不同,由图可做出判断;
(2)红外线具有热效应;
(3)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与它颜色不同的色光被物体吸收;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透过的色光决定的,透明物体只能透过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与它颜色不同的色光被物体吸收。
【解答】(1)一束太阳光通过挡光板的夹缝照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上,光屏上A、B是彩色光带边缘的色光,由上到下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2)A的外侧为红外线,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因此,当温度计玻璃泡放在A光(红光)外侧时,温度计的示数会明显升高。
(3)我们看到树叶是绿色的,是因为它能反射太阳中绿色的光,吸收了其它颜色的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