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教版2025】(新教材)科学八上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拔高培优试卷2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5·德清模拟)下列表示空中飞鸟看水中鱼和看树倒影的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D【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解析】【分析】 飞鸟看见水中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树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解答】 AB.飞鸟看见水中的鱼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偏离法线,形成的虚像在鱼的上方,故AB错误;CD.树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C图是光的折射,故C错误,D正确。故选D。2.(2025·绍兴模拟)如图是某款智能镜启动系统模型,人的面部可通过摄像头成像在感光组件上,进行识别后启动使用该镜。下列有关启动系统说法正确的是( )A.感光组件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B.感光组件上所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C.该系统成像原理和放大镜相同D.该系统成像原理和照相机相同【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的知识判断。【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摄像头相当于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工作,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D。3.(2017七下·萧山期中)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要熟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特别搞清像的特点及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关系,解决此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象确定凸透镜的焦距。要解决此题,首先要通过图象分析出该凸透镜的焦距。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成实像时:物像异侧,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若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解答】A、由图知,当物距为16cm时,像距也为16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所以2f=16cm,则f=8cm,故A错误;B、f=8cm,2f=16cm,当u=12cm时,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故B错误;C、当物距u=20cm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故C错误;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到24cm处的过程中,物距逐渐增大,所以成的像逐渐减小,故D正确。故选D4.平面镜前飞过一小球,小球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则它在镜中像的轨迹应为( )A.①→② B.①→③ C.④→② D.④→③【答案】A【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解答】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根据图片可知,只有轨迹①→②与小球的运动轨迹关于平面镜对称,故小球的像在镜中的轨迹为①→②。故选A。【分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对称”分析判断。5.(2025·嘉兴模拟)汽车电子外后视镜工作原理是通过高清摄像头(焦距可调)捕捉车辆周围环境的实时画面,经过图像处理后,将画面显示在车内的显示屏上,以取代传统的外后视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摄像头利用光的折射成像B.物体通过摄像头成正立、缩小的实像C.可以通过改变摄像头焦距,改变观察范围D.后车超车时,显示屏上后车的像逐渐变大【答案】B【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的知识判断即可。【解答】AB.摄像头是利用光的折射成像,物体通过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不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C.摄像头的焦距越短,所成的像越小,观察范围越大,故C正确不合题意;D. 后车超车时,物距不断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显示屏上后车的像逐渐变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6.“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我们能看见水中的鱼,是因为(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C.平面镜成像 D.光的折射【答案】D【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解答】 鱼在水中,人在岸上,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眼感觉折射光线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射出的,所以看到的鱼的虚像。故选D。7.感觉与其感受器、神经中枢一一对应的是( )A.味觉—味蕾——舌B.嗅觉—嗅上皮——鼻C.视觉—瞳孔—视觉中枢D.听觉—耳蜗中的听觉细胞—听觉中枢【答案】D【知识点】人的感觉【解析】【分析】(1)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获取的。感受器是接收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结构。(2)人体各种感觉的形成都是在大脑皮层相应的神经中枢。【解答】A、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而舌是味觉感受器所在的器官,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并非舌,故该选项错误。B、嗅觉的感受器是嗅上皮,位于鼻内,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故该选项错误。C、视觉的感受器是视网膜,瞳孔只是光线进入眼球的通道,视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故该选项错误。D、听觉的感受器是耳蜗中的听觉细胞,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故该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8.有一利用光电控制液面的仪器,是通过将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光电屏(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上来显示液面高度的。如图所示,当光电屏上的光点由 S1移到 S2时,表示液面高度(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都有可能【答案】A【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解答】液面高度变化,点光源的位置不变,可知入射光线的角度不变,若水面上升,入射点将向左移,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光线也将向左移,从S1移到 S2。故答案为:A。9.(2025·浙江会考)如图所示,主光轴上有一点光源,在透镜的另一侧有一光屏。点光源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光斑,现让光屏稍微靠近凸透镜,光斑的面积会减小,设凸透镜的焦距为f,由此可判断( )A.d一定小于f B.d一定大于2fC.d一定大于f,小于2f D.d可能大于2f,也可能小于f【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 光斑可能是点光源的像,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光斑。根据凸透镜作图做出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一倍焦距以内时点光源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路,根据光屏靠近凸透镜时光斑减小得出答案。点光源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和点光源放在焦点上进行比较,得出光线会聚后大致的位置。点光源放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根据折射光线经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会聚在主光轴上的光路,判断光屏上光斑情况。点光源放在二倍焦距以外,根据折射光线经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会聚在主光轴上的光路,判断光屏上光斑的情况。【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可从三个角度分析如下:(1)点光源在焦点上,点光源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黑色的光线);当点光源在一倍焦距以内,点光源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之后会聚一些,但是不会到达平行光线的位置,如红色光线会聚在光屏上,形成比较大的光斑,光屏向凸透镜靠近时,光斑会减小;(2)点光源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点光源在另一侧会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光屏没有放在实像的位置,而是放在和点光源距凸透镜等距离的位置上,光屏靠近凸透镜光斑会增大;(3)点光源在二倍焦距以外,点光源在另一侧会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到达实像位置后,光线继续向外传播,光屏没有放在实像的位置,而是放在和点光源距凸透镜等距离的位置上,光屏靠近凸透镜光斑会减小。综上分析,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0.小星同学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如图所示。他注意到让凸透镜正对阳光,但没有仔细调节纸片与透镜的距离,因此纸片上的光斑没有达到最小、最亮,在这样的情况下测出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L,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 )A.一定小于L B.一定大于LC.可能等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答案】D【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实像与虚像;透镜的光路图;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11.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向玻璃砖并穿过,其光路如图所示。下列对四个角的大小关系的判断,正确的是( )A. B. C. D.【答案】A【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作光的折射光路图【解析】【分析】折射定律由荷兰数学家斯涅尔发现,是在光的折射现象中,确定折射光线方向的定律。(1)折射光线位于入射光线和界面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2)折射线和入射线分别在法线的两侧;(3)入射角i的正弦和折射角i'的正弦的比值,对折射率一定的两种媒质来说是一个常数。光从光速大的介质进入光速小的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从光速小的介质进入光速大的介质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解答】光从空气进入玻璃,入射角大于折射角,所以,,因为内错角相同;光从玻璃射向空气,入射角小于折射角,即;所以正确的关系是A;故答案为:A12.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入容器中,在O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中逐渐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 )A.向左移动后静止 B.向右移动后静止C.先向左移动后向右移动 D.仍在原位置【答案】B【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作光的折射光路图【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和折射是光学中的两个基本现象。光的反射:当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光会被反射回原介质,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折射:另一部分光会进入第二种介质,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改变方向,这种现象称为折射。【解答】 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入容器中,在O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中逐渐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 向右移动后静止 ;故答案为:B13.如图所示为一倾斜的平面镜,当你走向平面镜时,下列对于镜中看到的像的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A.镜中的像逐渐变得比自己大B.通过平面镜看到自己背后的范围变大C.看到镜中的像将远离自己D.镜中的像与自己的连线与镜面不垂直【答案】B【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规律:像与物等大、像与物之间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解答】A、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可知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B、从物体两端引出的光线在人眼心处形成的夹角为视角,物体的尺寸越大、离观察者越近,视角越大,观察范围越大,故B正确;C、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人面镜,可知像也面镜,即像将靠近自己,故C错误;D、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镜中的像与自己的连线始终与镜面相垂直,故D错误。故答案为:B。14.如图所示,一块镜子挂在小明对面的墙上,镜子的最下端高于小明的头顶。下列有关小明在镜子中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在镜子中不能成像B.小明自己看不到镜子中自己的像C.小明在镜子中的像成在镜子背后的右上方D.镜子后面的墙不透明,所以小明在镜中的像看不到【答案】B【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等大,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解答】A、有反射光线经过反射面,可知小明在镜中可以成像,故A错误;B、反射光线没有经过小明的眼睛,可知小明不能看到镜中自己的像,故B正确;C、小明在镜中所成的像与小明关于平面镜对称,可知像在平面镜的右下方,故C错误;D、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镜子后面的墙不会导致观察不到像,故D错误。故答案为:B。15.战国时期,《墨经》中记载了影子的形成、平面镜的反射等光学问题。下列光学现象成因与影子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A.日食 B.湖中倒影C.海市蜃楼 D.雨后彩虹【答案】A【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皮影戏等的原理均为光的直线传播。【解答】影子的形成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A、日食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A正确;B、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B错误;C、海市蜃楼的原理是光的折射,故C错误;D、雨后彩虹的原理是是光的折射,故D错误。故答案为:A。16.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大多靠视觉,其次靠听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近视可通过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B.由明亮处进入黑暗环境中,瞳孔会变大C.为保护耳和听觉,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D.视觉的形成在视网膜,听觉的形成在耳蜗【答案】D【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解答】A、近视眼像成在视网膜前,应佩戴具有发散光线能力的凹透镜进行矫正,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由明亮处进入黑暗环境中,为增加进入眼睛的光量,瞳孔会变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耳机声音的响度过大容易导致听力受损,所以为保护耳和听觉,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视觉和听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7.(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卷(B))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进行的操作是( )A.沿ON向后转动板A B.沿ON向后转动板BC.改变入射光线与ON的夹角 D.改变反射光线与ON的夹角【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首先要搞清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知道实验中的操作方法.要研究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我们可以以法线为轴线转动光屏,通过现象进行判断。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中三线之间的关系: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在实验中是通过转动光屏看是否能在光屏上找到反射光线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的。【解答】A、沿ON向后转动板A,看不到入射光线,不能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不符合题意;B、沿ON向后转动板B,这样板B与ON和A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这样就可以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符合题意;C、改变入射光线与ON的夹角,只是改变了入射角的大小,板A、B和ON仍在一个平面内,不能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不符合题意;D、改变反射光线与ON的夹角,只是改变了反射角的大小,板A、B和ON仍在一个平面内,不能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8.(2024七下·嘉兴期末)小桥流水是江南古镇的一大特色,如图是摄影师拍摄的古镇小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是它的实像B.“水中的桥”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C.人在上桥时,他的倒影大小不变D.桥在照相机里成倒立缩小的虚像【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反射光路图;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现象;(2)平面镜成像特点: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③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④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3)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解答】解:A、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故A错误;B、“水中的桥”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C、人在上桥时,在水面上形成的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的大小由物体决定,物体大小不变,像大小也不变,故C正确;D、图片中的桥由照相机拍摄,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故答案为:C。19.(2024七下·温州期中)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见硬币(如图甲),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够看见硬币了(如图乙)。关于“看不见”和“又看见了”两种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看不见”是由于硬币没有反射光②“看不见”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没有到达眼睛③“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通过水面的反射到达眼睛④“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通过水面的折射到达眼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将发生折射,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解答】①②“看不见”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沿直线传播,被杯沿挡住了,没有到达眼睛,故①错误,②正确;③④“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发生了折射现象,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经过水面的折射到达眼睛,故③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②④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20.(2025·路桥模拟)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了“投影灯的设计和制作”活动。投影灯结构包括光源、透明图标、镜头。灯光照亮透明图纸后,再通过凸透镜将透明图标上的彩色图案呈现在地面上。为了在地面上观察到如图所示的效果,图标的放置方式为( )A. B.C. D.【答案】B【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投影仪成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据此分析。【解答】投影仪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像与物上下左右均相反。故答案为:B。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21.为了研究眼的成像原理,小王自行制作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水透镜模拟眼的晶状体,通过注水或抽水可改变水透镜凸度的大小。光屏和水透镜固定在光具座如图所示的位置上。点燃蜡烛后,调节水透镜的凸度,直至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 (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若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要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对水透镜 (填“注水”或“抽水”)。【答案】缩小;抽水【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实像与虚像;透镜的光路图;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22.(2025·拱墅模拟)如图甲所示是装在高处的广告投影灯,可在地面上投射出广告图标,其内部结构如图乙所示。(1)人们看到的广告图标是广告片通过凸透镜在地面上成的 (选填“虚像”或“实像”)。(2)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地面上的广告图标是因为光在地面发生 (选填“漫”或“镜面”)反射。(3)要使地面上的广告图标变得更大,可进行的操作是 。【答案】(1)实像(2)漫(3)适当减小广告片与凸透镜距离并适当增加投影灯到地面距离【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时,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可以呈现在光屏上;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地面相当于光屏,广告图标能呈现在地面上,说明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所以是实像。(2)光的反射类型:镜面反射是指平行光线射到光滑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漫反射是指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地面上的广告图标,是因为光在地面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不同方向。(3)凸透镜成像的动态变化: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减小时,像距增大,像变大。要使地面上的广告图标(像)变大,应适当减小广告片(物)与凸透镜距离(物距 ),同时适当增加投影灯到地面距离(像距 ) 。【解答】(1)广告图标能呈现在地面上,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所以是实像。(2)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广告图标,是因为光在地面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3)要使像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应适当减小广告片与凸透镜距离(减小物距 ),并适当增加投影灯到地面距离(增大像距 ) 。23.(2025·浙江会考)如图是十字路口处安装的监控摄像头,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的汽车照片。A、B是一辆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可以看出汽车的行驶方向是 摄像头(填“靠近”或“远离”)。观察照片可以发现,几乎看不见车内的人,但车的外表却很清晰,是因为车内的人 ,摄像头几乎无法成像。夜晚,为了不影响司机开车,车内的灯应 。【答案】靠近;反射的光很弱;熄灭【知识点】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1)从玻璃外墙的表面光滑,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行分析;(2)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①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头。②2f>u>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投影仪和幻灯机。③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当光线很暗时,凸透镜无法成像;在夜晚行车时,为了防止车前的玻璃形成平面镜成像,夜晚,车内不应开灯,这样车内的光线较暗,更有利于看清外边的交通状况。【解答】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由A→B物体的像变大,说明物距在变小,所以车是靠近摄像头的。观察照片发现几乎看不见车内的人是因为车内的人反射的光很弱,摄像头几乎无法成像。在夜晚开车时,为了防止车前的玻璃形成平面镜成像,车内不应该开灯,这样车内的光线较暗,更有利于看清外面的交通状况。24.(2024七下·温州期末)小明在学习光的折射时注意到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不一定,有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有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光在不同介质的表面发生折射时,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关系与光在该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关。已知光在几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下表所示,图甲、乙、丙是光在几种介质中发生折射时的光路图。仔细观察图表,回答下列问题。介质 真空 空气 水 玻璃光速(千米/秒) 3×105 2.99×105 2.25×105 2×105(1)图甲是光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发生折射的示意图,则 表示空气;(2)结合图表,判断图丁中折射光线为 (选填“A”、“B”或“C”)。【答案】(1)a(2)C【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1)光的折射规律: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当光从光速大的介质斜射入光速小的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光速小的介质斜射入光速大的介质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2)需要根据所给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表,结合光的折射规律来判断光在不同介质界面折射时的介质情况和折射光线。【解答】(1)由图乙、丙和表中数据可知,光由传播速度大的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介质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传播速度小的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大的介质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图甲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说明光是由传播速度大的空气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水中,因此a表示空气。(2)由表中数据可知,光在水中传播速度大于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因此光由水中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玻璃中时,折射角应小于入射角,故图丁中折射光线为C。25.(2024七下·新昌期末)眼、耳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学会科学用眼、用耳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1)飞机升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图甲中 (选填序号)内外空气压力平衡。(2)用眼过度,使得眼睛只能看清近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物体,这种疾病的成因与图乙中 (选填序号)相似,可用图乙中 (选填序号)进行矫正。【答案】③;①;③【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1)根据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2)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凸透镜矫正,据以上分析解答。【解答】(1)乘坐飞机时,乘务员往往要求乘客在飞机降落中咀嚼食物,其目的是为了使咽鼓管张开,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保护鼓膜不受到伤害。(2)患者主要表现为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此眼睛属于近视眼;近视眼的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故形成原理与乙图相符,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推迟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所以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26.(2024七下·诸暨期末)小南在学习光的折射规律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容器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右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现往池内注入密度均匀的水,水面升至图中的a位置时,在右池壁上亮斑的位置在S点的 (选填“上方”或“下方”);水面从a位置升至b位置的过程中右池壁上亮斑的位置距S点的距离 (选填“变大”或“变小”)。【答案】下方;变小【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产生折射现象;水面升至a位置时,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2)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根据折射规律,画图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解答】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光发生折射,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亮斑P点如下图所示,即在S点的下方,如下图同理,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根据光的折射定律,亮斑P'点如下图所示,即在S点的下方由图可知,水面从a位置升至b位置的过程中,右池壁上亮斑的位置距S点的距离变小了。27.(2024七下·余姚期末)如图所示,让一束阳光通过棱镜产生了七色光,A是 光,如果我们把一支温度计放在 点外侧,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比较明显,因为 具有热效应。【答案】紫;B;红外线【知识点】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解析】【分析】(1)在光的色散现象中,三棱镜对紫光的偏折作用最强,对红光的偏折作用最弱;(2)红外线热作用强,在红光外侧。【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白光经过三棱镜后偏折程度更大的是光线A,所以A是紫光。(2)根据图片可知,白光经过三棱镜后偏折能力较小的是光线B,则B为红光。则B的外侧为红外线,因此应将温度计放在B点外侧,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比较明显。28.(2024七下·吴兴期末)如图所示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电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液面成55°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光经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标尺上的S'点,当发现光点S'向左移动时,说明液面 (选填“升高”或“下降”或“不变”)了,分析此装置,我们发现它的主要优点是 。【答案】70°;升高;放大微小的高度变化【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1)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与入射角的和为90°,结合“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计算;(2)反射光线在天花板上的反射光斑随入射点的移动而移动;(3)根据实验可知,液面的微小变化,就会引起光斑较大距离的变化。【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激光与水平液面成55°角,则入射角为90°-55°=35°;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客舟,此时反射角也为35°,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35°+35°=70°。(2) 当发现光点S'向左移动时, 说明入射点也向左移动,即此时液面升高了;(3)根据题意可知,该装置是把不易观察和测量的液面的微小变化,通过光点的移动明显显示出来,即主要优点是放大微小的高度变化。29.(2024七下·拱墅期末)手影游戏是民间传统的儿童游戏。如图所示,在黑暗的房间内,将双手按一定手势放置在白色的背景板前,打开光源A,让一束白光照向双手,就能在背景板上看见“兔子”等动物的“影像”。回答下列问题:(1)手影游戏主要是利用了 原理;(2)若此时再将另外一束红光照向手的影子,则原来影子区域被照部分将呈现 色。【答案】光的直线传播;红【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解析】【分析】(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有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2)不透明的物体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手影游戏主要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2)将另外一束红光照向的影子,由于背景是白色可以反射各种色光,所以反射红光,故区域呈现红色。30.(2024七下·诸暨期中)如图所示,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名小男孩用小号演奏《我和我的祖国》,44名孩子用希腊语唱起《奥林匹克颂》。(1)小号的声音通过 传入现场观众耳朵中;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填声音的特性);(2)孩子们的天籁之音是由他们的声带 产生的,我们能够从伴奏中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发出声音的 (填声音的特性)不同;(3)开幕式现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这是通过 来控制噪声污染;(4)如图所示为同一示波器显示的几种声波的波形图,其中音调和甲一样的有 , 响度和甲不同的是 。【答案】空气;音调;振动;音色;控制声源;乙、丁;丁【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2)卫星通信是一种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波(电磁波)而进行的两个或多个地面站之间的通信;禁止车辆鸣笛,是为了防止噪声污染。【解答】(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号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耳朵中。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改变了小号内空气柱的长度,改变空气柱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演员们的天籁之音是由他们声带振动产生的。[4]我们能够从伴奏中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不同乐器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3)减弱噪声的途径:从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禁止车辆鸣笛,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4)由图可知,相同时间内,甲、乙、丁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它们的音调一样。甲、乙、丙振幅相同,故响度相同,只有丁与甲的振幅不同,故丁响度和甲不同。三、实验与探究题(每空2分,共18分)31.(2025·宁波模拟) 甲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乙图是用蜡烛和烧瓶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1)实验甲中,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 ,在确定蜡烛B和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 (填字母)。A.从玻璃板后观察蜡烛B.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C. A与B都需要(2)实验乙调整蜡烛和烧瓶至如图所示位置,在墙壁上得到清晰的 实像(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B(2)放大【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根据平面镜所成的是像是虚像的特点,应在物体一侧观察;(2)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解答】(1)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因此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观察才能看到蜡烛的像,故选:B;(2)由图乙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B;(2)放大。32.近视程度不同的同学需要佩戴焦距不同的眼镜。为了探究近视眼的矫正过程,组装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用带“F”字样的光源代替可视物体,光屏模拟视网膜。选用如图乙所示的2号凸透镜模拟晶状体,打开“F”光源,调节各个元件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正常眼睛的视物模型便组装完成。请回答问题:(1)模拟近视眼视物情况,选择图乙中的 (填序号)号凸透镜替代2号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2)用图丙所示的水透镜模拟近视眼矫正视力。应将水透镜置于光具座上的 (选填“A”“B”或“C”)点,缓慢调节水透镜中的水量,当水透镜形成焦距合适的 透镜时,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得到改善。(3)更换焦距更小的凸透镜模拟近视程度更严重的眼睛晶状体,为了改善视网膜上的成像情况,实验时需要用注射器 (选填“抽取”或“注入”)适量水。(4)根据上述实验,近视程度更严重的同学应选择焦距 (选填“更大”或“更小”)的凸透镜来矫正,请结合凸透镜对光的作用来分析选择的理由: 。【答案】(1)3(2)B;凹(3)抽取(4)更小;近视程度更严重的同学,其晶状体焦距更小,对光的会聚能力更强,故需用对光发散能力更强、焦距更小的凹透镜矫正。【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 (1)近视眼的成因:晶状体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外界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方;(2)近视眼矫正方法:配戴凹透镜,使进入眼睛的光线发散一些后再通过晶状体,使像成在视网膜上;(3)凸透镜的焦距越小,对光的会聚能力越强,需要用对光发散能力更强、焦距更小的凹透镜矫正;(4)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选择合适的凹透镜。【解答】 (1)近视眼是晶状体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外界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方引起的,因此应选取凸度更大的3号透镜模拟近视眼的晶状体;(2)图甲中C点在凸透镜(晶状体)和光屏(视网膜)之间,是眼睛的内部,因此模拟近视眼镜的水透镜应放置在模拟晶状体的凸透镜前的B点;由于近视眼需要配戴凹透镜矫正,因此应将水透镜调节成焦距合适的凹透镜;(3)凸透镜的焦距越小,对光的会聚能力越强,需要用对光发散能力更强、焦距更小的凹透镜矫正,由图丙提供的信息可知,此时需要用注射器抽取适量的水;(4)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知,近视程度更严重的同学,其晶状体焦距更小,对光的会聚能力更强,故需用对光发散能力更强、焦距更小的凹透镜矫正。四、综合题(每空或每小题1分,共12分)33.“印象西湖”是一台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和流传千古的美妙传说,都在夜色里绽放。图为“印象西湖”某一实景,湖面“月亮灯笼”在水中倒影的形成原因是 (选填“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或“光的折射”);“月亮灯笼”与它在水中像的大小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 若“月亮灯笼”以速度0.2m/s向上远离水面,则它在水中的像将以 m/s远离灯笼。【答案】光的反射;相同;0.4【知识点】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像等大,成的是虚像。(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解答】湖面“月亮灯笼”在水中倒影是由于光照射到水面发生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像等大,成的是虚像,则“月亮灯笼”与它在水中像的大小相同。若“月亮灯笼”以速度0.2m/s向上远离水面,它在水中的像也以速度0.2m/s向上远离水面,则它在水中的像将以0.4m/s的速度远离灯笼。故答案为:光的反射:相同:0.4。34.(2024七下·东阳期末)汽车抬头显示器,利用平面镜成像,将显示器上的重要行车数据通过前挡风玻璃投射在正前方(如图甲),驾驶员不必低头,就可以看到车辆信息。(1)通过前挡风玻璃所成的像是根据光的 原理形成的;(2)如图乙所示,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形成的虚像与水平面垂直,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为 度;(3)如图丙所示发现像过高,应该将显示器往 (填字母)方向调整。【答案】反射;45;A【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2)(3)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分析解答。【解答】(1)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原理可知,行车数据在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2)车辆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由于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为45度。(3)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随着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减小而减小,当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靠近挡风玻璃,即可降低像的高度,即向A方向移动。35.(2024七下·义乌期末)今年的毕业季如期而至,同学们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拍摄毕业照。(1)太阳光照射在同学们身上,发生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使光进入相机镜头;(2)为了创造优美拍摄环境,摄像师用喷雾器对着阳光喷水雾,空中出现了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 现象;(3)拍完全班集体照后,想继续拍摄个人半身写真,同学与照相机的距离应变 。【答案】漫反射;色散;小【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反射;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光的色散是指光通过不同介质时,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率,导致光线的分散现象。最初由牛顿发现,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会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主要颜色。物距与像距关系: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但大于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解答】(1) 漫反射,是投射在粗糙表面上的光向各个方向反射的现象。当一束平行的入射光线射到粗糙的表面时,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所以入射线虽然互相平行,由于各点的法线方向不一致,造成反射光线向不同的方向无规则地反射,这种反射称之为“漫反射”或“漫射”。 因为在不同的角度均可以观察到同学,因此在同学们身上发生的是漫反射。(2)摄像师用喷雾器对着阳光喷水雾,空中出现了美丽的彩虹,是光在水中发生折射,即为光的色散现象。(3)想继续拍摄个人半身写真,即像要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可知,此时物距要变小,即同学与照相机的距离应变小。故答案为:(1)漫反射(2)色散(3)小36.(2024七下·余杭期末)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空气(0℃) 331 冰 3230空气 (15℃) 340 铜 3750煤油(25℃) 1324 铝 5000水(常温) 150 铁 5200(1)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声速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在 (填“夏季”或“冬季”)更容易成功;(2)在长为1768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4.86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此时气温约为15℃) 【答案】冬季;5200m/s【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确定声速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且声速越小越容易超越;(2)以时间差为等量关系,利用列方程计算,最后根据表格数据对照即可。【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冬季气温低则声速更小,所以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在冬季更容易实现超音速飞行。(2)根据题意可知,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与通过金属管传播的时间差为4.86s,根据得到:;解得:v=5200m/s,查表可知:该金属管可能是由铁制成的。1 / 1【浙教版2025】(新教材)科学八上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拔高培优试卷2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5·德清模拟)下列表示空中飞鸟看水中鱼和看树倒影的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A. B.C. D.2.(2025·绍兴模拟)如图是某款智能镜启动系统模型,人的面部可通过摄像头成像在感光组件上,进行识别后启动使用该镜。下列有关启动系统说法正确的是( )A.感光组件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B.感光组件上所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C.该系统成像原理和放大镜相同D.该系统成像原理和照相机相同3.(2017七下·萧山期中)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4.平面镜前飞过一小球,小球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则它在镜中像的轨迹应为( )A.①→② B.①→③ C.④→② D.④→③5.(2025·嘉兴模拟)汽车电子外后视镜工作原理是通过高清摄像头(焦距可调)捕捉车辆周围环境的实时画面,经过图像处理后,将画面显示在车内的显示屏上,以取代传统的外后视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摄像头利用光的折射成像B.物体通过摄像头成正立、缩小的实像C.可以通过改变摄像头焦距,改变观察范围D.后车超车时,显示屏上后车的像逐渐变大6.“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我们能看见水中的鱼,是因为(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C.平面镜成像 D.光的折射7.感觉与其感受器、神经中枢一一对应的是( )A.味觉—味蕾——舌B.嗅觉—嗅上皮——鼻C.视觉—瞳孔—视觉中枢D.听觉—耳蜗中的听觉细胞—听觉中枢8.有一利用光电控制液面的仪器,是通过将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光电屏(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上来显示液面高度的。如图所示,当光电屏上的光点由 S1移到 S2时,表示液面高度(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都有可能9.(2025·浙江会考)如图所示,主光轴上有一点光源,在透镜的另一侧有一光屏。点光源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光斑,现让光屏稍微靠近凸透镜,光斑的面积会减小,设凸透镜的焦距为f,由此可判断( )A.d一定小于f B.d一定大于2fC.d一定大于f,小于2f D.d可能大于2f,也可能小于f10.小星同学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如图所示。他注意到让凸透镜正对阳光,但没有仔细调节纸片与透镜的距离,因此纸片上的光斑没有达到最小、最亮,在这样的情况下测出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L,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 )A.一定小于L B.一定大于LC.可能等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11.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向玻璃砖并穿过,其光路如图所示。下列对四个角的大小关系的判断,正确的是( )A. B. C. D.12.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入容器中,在O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中逐渐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 )A.向左移动后静止 B.向右移动后静止C.先向左移动后向右移动 D.仍在原位置13.如图所示为一倾斜的平面镜,当你走向平面镜时,下列对于镜中看到的像的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A.镜中的像逐渐变得比自己大B.通过平面镜看到自己背后的范围变大C.看到镜中的像将远离自己D.镜中的像与自己的连线与镜面不垂直14.如图所示,一块镜子挂在小明对面的墙上,镜子的最下端高于小明的头顶。下列有关小明在镜子中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在镜子中不能成像B.小明自己看不到镜子中自己的像C.小明在镜子中的像成在镜子背后的右上方D.镜子后面的墙不透明,所以小明在镜中的像看不到15.战国时期,《墨经》中记载了影子的形成、平面镜的反射等光学问题。下列光学现象成因与影子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A.日食 B.湖中倒影C.海市蜃楼 D.雨后彩虹16.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大多靠视觉,其次靠听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近视可通过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B.由明亮处进入黑暗环境中,瞳孔会变大C.为保护耳和听觉,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D.视觉的形成在视网膜,听觉的形成在耳蜗17.(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卷(B))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进行的操作是( )A.沿ON向后转动板A B.沿ON向后转动板BC.改变入射光线与ON的夹角 D.改变反射光线与ON的夹角18.(2024七下·嘉兴期末)小桥流水是江南古镇的一大特色,如图是摄影师拍摄的古镇小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是它的实像B.“水中的桥”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C.人在上桥时,他的倒影大小不变D.桥在照相机里成倒立缩小的虚像19.(2024七下·温州期中)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见硬币(如图甲),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够看见硬币了(如图乙)。关于“看不见”和“又看见了”两种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看不见”是由于硬币没有反射光②“看不见”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没有到达眼睛③“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通过水面的反射到达眼睛④“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通过水面的折射到达眼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2025·路桥模拟)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了“投影灯的设计和制作”活动。投影灯结构包括光源、透明图标、镜头。灯光照亮透明图纸后,再通过凸透镜将透明图标上的彩色图案呈现在地面上。为了在地面上观察到如图所示的效果,图标的放置方式为( )A. B.C. 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21.为了研究眼的成像原理,小王自行制作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水透镜模拟眼的晶状体,通过注水或抽水可改变水透镜凸度的大小。光屏和水透镜固定在光具座如图所示的位置上。点燃蜡烛后,调节水透镜的凸度,直至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 (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若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要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对水透镜 (填“注水”或“抽水”)。22.(2025·拱墅模拟)如图甲所示是装在高处的广告投影灯,可在地面上投射出广告图标,其内部结构如图乙所示。(1)人们看到的广告图标是广告片通过凸透镜在地面上成的 (选填“虚像”或“实像”)。(2)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地面上的广告图标是因为光在地面发生 (选填“漫”或“镜面”)反射。(3)要使地面上的广告图标变得更大,可进行的操作是 。23.(2025·浙江会考)如图是十字路口处安装的监控摄像头,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的汽车照片。A、B是一辆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可以看出汽车的行驶方向是 摄像头(填“靠近”或“远离”)。观察照片可以发现,几乎看不见车内的人,但车的外表却很清晰,是因为车内的人 ,摄像头几乎无法成像。夜晚,为了不影响司机开车,车内的灯应 。24.(2024七下·温州期末)小明在学习光的折射时注意到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不一定,有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有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光在不同介质的表面发生折射时,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关系与光在该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关。已知光在几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下表所示,图甲、乙、丙是光在几种介质中发生折射时的光路图。仔细观察图表,回答下列问题。介质 真空 空气 水 玻璃光速(千米/秒) 3×105 2.99×105 2.25×105 2×105(1)图甲是光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发生折射的示意图,则 表示空气;(2)结合图表,判断图丁中折射光线为 (选填“A”、“B”或“C”)。25.(2024七下·新昌期末)眼、耳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学会科学用眼、用耳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1)飞机升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图甲中 (选填序号)内外空气压力平衡。(2)用眼过度,使得眼睛只能看清近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物体,这种疾病的成因与图乙中 (选填序号)相似,可用图乙中 (选填序号)进行矫正。26.(2024七下·诸暨期末)小南在学习光的折射规律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容器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右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现往池内注入密度均匀的水,水面升至图中的a位置时,在右池壁上亮斑的位置在S点的 (选填“上方”或“下方”);水面从a位置升至b位置的过程中右池壁上亮斑的位置距S点的距离 (选填“变大”或“变小”)。27.(2024七下·余姚期末)如图所示,让一束阳光通过棱镜产生了七色光,A是 光,如果我们把一支温度计放在 点外侧,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比较明显,因为 具有热效应。28.(2024七下·吴兴期末)如图所示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电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液面成55°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光经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标尺上的S'点,当发现光点S'向左移动时,说明液面 (选填“升高”或“下降”或“不变”)了,分析此装置,我们发现它的主要优点是 。29.(2024七下·拱墅期末)手影游戏是民间传统的儿童游戏。如图所示,在黑暗的房间内,将双手按一定手势放置在白色的背景板前,打开光源A,让一束白光照向双手,就能在背景板上看见“兔子”等动物的“影像”。回答下列问题:(1)手影游戏主要是利用了 原理;(2)若此时再将另外一束红光照向手的影子,则原来影子区域被照部分将呈现 色。30.(2024七下·诸暨期中)如图所示,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名小男孩用小号演奏《我和我的祖国》,44名孩子用希腊语唱起《奥林匹克颂》。(1)小号的声音通过 传入现场观众耳朵中;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填声音的特性);(2)孩子们的天籁之音是由他们的声带 产生的,我们能够从伴奏中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发出声音的 (填声音的特性)不同;(3)开幕式现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这是通过 来控制噪声污染;(4)如图所示为同一示波器显示的几种声波的波形图,其中音调和甲一样的有 , 响度和甲不同的是 。三、实验与探究题(每空2分,共18分)31.(2025·宁波模拟) 甲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乙图是用蜡烛和烧瓶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1)实验甲中,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 ,在确定蜡烛B和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 (填字母)。A.从玻璃板后观察蜡烛B.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C. A与B都需要(2)实验乙调整蜡烛和烧瓶至如图所示位置,在墙壁上得到清晰的 实像(填“放大”、“缩小”或“等大”)。32.近视程度不同的同学需要佩戴焦距不同的眼镜。为了探究近视眼的矫正过程,组装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用带“F”字样的光源代替可视物体,光屏模拟视网膜。选用如图乙所示的2号凸透镜模拟晶状体,打开“F”光源,调节各个元件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正常眼睛的视物模型便组装完成。请回答问题:(1)模拟近视眼视物情况,选择图乙中的 (填序号)号凸透镜替代2号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2)用图丙所示的水透镜模拟近视眼矫正视力。应将水透镜置于光具座上的 (选填“A”“B”或“C”)点,缓慢调节水透镜中的水量,当水透镜形成焦距合适的 透镜时,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得到改善。(3)更换焦距更小的凸透镜模拟近视程度更严重的眼睛晶状体,为了改善视网膜上的成像情况,实验时需要用注射器 (选填“抽取”或“注入”)适量水。(4)根据上述实验,近视程度更严重的同学应选择焦距 (选填“更大”或“更小”)的凸透镜来矫正,请结合凸透镜对光的作用来分析选择的理由: 。四、综合题(每空或每小题1分,共12分)33.“印象西湖”是一台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和流传千古的美妙传说,都在夜色里绽放。图为“印象西湖”某一实景,湖面“月亮灯笼”在水中倒影的形成原因是 (选填“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或“光的折射”);“月亮灯笼”与它在水中像的大小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 若“月亮灯笼”以速度0.2m/s向上远离水面,则它在水中的像将以 m/s远离灯笼。34.(2024七下·东阳期末)汽车抬头显示器,利用平面镜成像,将显示器上的重要行车数据通过前挡风玻璃投射在正前方(如图甲),驾驶员不必低头,就可以看到车辆信息。(1)通过前挡风玻璃所成的像是根据光的 原理形成的;(2)如图乙所示,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形成的虚像与水平面垂直,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为 度;(3)如图丙所示发现像过高,应该将显示器往 (填字母)方向调整。35.(2024七下·义乌期末)今年的毕业季如期而至,同学们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拍摄毕业照。(1)太阳光照射在同学们身上,发生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使光进入相机镜头;(2)为了创造优美拍摄环境,摄像师用喷雾器对着阳光喷水雾,空中出现了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 现象;(3)拍完全班集体照后,想继续拍摄个人半身写真,同学与照相机的距离应变 。36.(2024七下·余杭期末)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空气(0℃) 331 冰 3230空气 (15℃) 340 铜 3750煤油(25℃) 1324 铝 5000水(常温) 150 铁 5200(1)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声速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在 (填“夏季”或“冬季”)更容易成功;(2)在长为1768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4.86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此时气温约为15℃)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解析】【分析】 飞鸟看见水中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树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解答】 AB.飞鸟看见水中的鱼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偏离法线,形成的虚像在鱼的上方,故AB错误;CD.树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C图是光的折射,故C错误,D正确。故选D。2.【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的知识判断。【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摄像头相当于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工作,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D。3.【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要熟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特别搞清像的特点及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关系,解决此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象确定凸透镜的焦距。要解决此题,首先要通过图象分析出该凸透镜的焦距。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成实像时:物像异侧,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若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解答】A、由图知,当物距为16cm时,像距也为16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所以2f=16cm,则f=8cm,故A错误;B、f=8cm,2f=16cm,当u=12cm时,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故B错误;C、当物距u=20cm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故C错误;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到24cm处的过程中,物距逐渐增大,所以成的像逐渐减小,故D正确。故选D4.【答案】A【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解答】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根据图片可知,只有轨迹①→②与小球的运动轨迹关于平面镜对称,故小球的像在镜中的轨迹为①→②。故选A。【分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对称”分析判断。5.【答案】B【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的知识判断即可。【解答】AB.摄像头是利用光的折射成像,物体通过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不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C.摄像头的焦距越短,所成的像越小,观察范围越大,故C正确不合题意;D. 后车超车时,物距不断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显示屏上后车的像逐渐变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6.【答案】D【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解答】 鱼在水中,人在岸上,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眼感觉折射光线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射出的,所以看到的鱼的虚像。故选D。7.【答案】D【知识点】人的感觉【解析】【分析】(1)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获取的。感受器是接收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结构。(2)人体各种感觉的形成都是在大脑皮层相应的神经中枢。【解答】A、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而舌是味觉感受器所在的器官,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并非舌,故该选项错误。B、嗅觉的感受器是嗅上皮,位于鼻内,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故该选项错误。C、视觉的感受器是视网膜,瞳孔只是光线进入眼球的通道,视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故该选项错误。D、听觉的感受器是耳蜗中的听觉细胞,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故该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8.【答案】A【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解答】液面高度变化,点光源的位置不变,可知入射光线的角度不变,若水面上升,入射点将向左移,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光线也将向左移,从S1移到 S2。故答案为:A。9.【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 光斑可能是点光源的像,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光斑。根据凸透镜作图做出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一倍焦距以内时点光源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路,根据光屏靠近凸透镜时光斑减小得出答案。点光源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和点光源放在焦点上进行比较,得出光线会聚后大致的位置。点光源放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根据折射光线经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会聚在主光轴上的光路,判断光屏上光斑情况。点光源放在二倍焦距以外,根据折射光线经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会聚在主光轴上的光路,判断光屏上光斑的情况。【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可从三个角度分析如下:(1)点光源在焦点上,点光源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黑色的光线);当点光源在一倍焦距以内,点光源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之后会聚一些,但是不会到达平行光线的位置,如红色光线会聚在光屏上,形成比较大的光斑,光屏向凸透镜靠近时,光斑会减小;(2)点光源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点光源在另一侧会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光屏没有放在实像的位置,而是放在和点光源距凸透镜等距离的位置上,光屏靠近凸透镜光斑会增大;(3)点光源在二倍焦距以外,点光源在另一侧会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到达实像位置后,光线继续向外传播,光屏没有放在实像的位置,而是放在和点光源距凸透镜等距离的位置上,光屏靠近凸透镜光斑会减小。综上分析,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0.【答案】D【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实像与虚像;透镜的光路图;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11.【答案】A【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作光的折射光路图【解析】【分析】折射定律由荷兰数学家斯涅尔发现,是在光的折射现象中,确定折射光线方向的定律。(1)折射光线位于入射光线和界面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2)折射线和入射线分别在法线的两侧;(3)入射角i的正弦和折射角i'的正弦的比值,对折射率一定的两种媒质来说是一个常数。光从光速大的介质进入光速小的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从光速小的介质进入光速大的介质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解答】光从空气进入玻璃,入射角大于折射角,所以,,因为内错角相同;光从玻璃射向空气,入射角小于折射角,即;所以正确的关系是A;故答案为:A12.【答案】B【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作光的折射光路图【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和折射是光学中的两个基本现象。光的反射:当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光会被反射回原介质,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折射:另一部分光会进入第二种介质,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改变方向,这种现象称为折射。【解答】 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入容器中,在O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中逐渐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 向右移动后静止 ;故答案为:B13.【答案】B【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规律:像与物等大、像与物之间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解答】A、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可知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B、从物体两端引出的光线在人眼心处形成的夹角为视角,物体的尺寸越大、离观察者越近,视角越大,观察范围越大,故B正确;C、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人面镜,可知像也面镜,即像将靠近自己,故C错误;D、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镜中的像与自己的连线始终与镜面相垂直,故D错误。故答案为:B。14.【答案】B【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等大,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解答】A、有反射光线经过反射面,可知小明在镜中可以成像,故A错误;B、反射光线没有经过小明的眼睛,可知小明不能看到镜中自己的像,故B正确;C、小明在镜中所成的像与小明关于平面镜对称,可知像在平面镜的右下方,故C错误;D、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镜子后面的墙不会导致观察不到像,故D错误。故答案为:B。15.【答案】A【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皮影戏等的原理均为光的直线传播。【解答】影子的形成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A、日食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A正确;B、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B错误;C、海市蜃楼的原理是光的折射,故C错误;D、雨后彩虹的原理是是光的折射,故D错误。故答案为:A。16.【答案】D【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解答】A、近视眼像成在视网膜前,应佩戴具有发散光线能力的凹透镜进行矫正,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由明亮处进入黑暗环境中,为增加进入眼睛的光量,瞳孔会变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耳机声音的响度过大容易导致听力受损,所以为保护耳和听觉,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视觉和听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7.【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首先要搞清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知道实验中的操作方法.要研究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我们可以以法线为轴线转动光屏,通过现象进行判断。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中三线之间的关系: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在实验中是通过转动光屏看是否能在光屏上找到反射光线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的。【解答】A、沿ON向后转动板A,看不到入射光线,不能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不符合题意;B、沿ON向后转动板B,这样板B与ON和A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这样就可以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符合题意;C、改变入射光线与ON的夹角,只是改变了入射角的大小,板A、B和ON仍在一个平面内,不能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不符合题意;D、改变反射光线与ON的夹角,只是改变了反射角的大小,板A、B和ON仍在一个平面内,不能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8.【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反射光路图;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现象;(2)平面镜成像特点: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③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④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3)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解答】解:A、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故A错误;B、“水中的桥”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C、人在上桥时,在水面上形成的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的大小由物体决定,物体大小不变,像大小也不变,故C正确;D、图片中的桥由照相机拍摄,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故答案为:C。19.【答案】D【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将发生折射,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解答】①②“看不见”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沿直线传播,被杯沿挡住了,没有到达眼睛,故①错误,②正确;③④“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发生了折射现象,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经过水面的折射到达眼睛,故③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②④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20.【答案】B【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投影仪成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据此分析。【解答】投影仪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像与物上下左右均相反。故答案为:B。21.【答案】缩小;抽水【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实像与虚像;透镜的光路图;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22.【答案】(1)实像(2)漫(3)适当减小广告片与凸透镜距离并适当增加投影灯到地面距离【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时,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可以呈现在光屏上;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地面相当于光屏,广告图标能呈现在地面上,说明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所以是实像。(2)光的反射类型:镜面反射是指平行光线射到光滑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漫反射是指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地面上的广告图标,是因为光在地面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不同方向。(3)凸透镜成像的动态变化: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减小时,像距增大,像变大。要使地面上的广告图标(像)变大,应适当减小广告片(物)与凸透镜距离(物距 ),同时适当增加投影灯到地面距离(像距 ) 。【解答】(1)广告图标能呈现在地面上,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所以是实像。(2)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广告图标,是因为光在地面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3)要使像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应适当减小广告片与凸透镜距离(减小物距 ),并适当增加投影灯到地面距离(增大像距 ) 。23.【答案】靠近;反射的光很弱;熄灭【知识点】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1)从玻璃外墙的表面光滑,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行分析;(2)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①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头。②2f>u>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投影仪和幻灯机。③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当光线很暗时,凸透镜无法成像;在夜晚行车时,为了防止车前的玻璃形成平面镜成像,夜晚,车内不应开灯,这样车内的光线较暗,更有利于看清外边的交通状况。【解答】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由A→B物体的像变大,说明物距在变小,所以车是靠近摄像头的。观察照片发现几乎看不见车内的人是因为车内的人反射的光很弱,摄像头几乎无法成像。在夜晚开车时,为了防止车前的玻璃形成平面镜成像,车内不应该开灯,这样车内的光线较暗,更有利于看清外面的交通状况。24.【答案】(1)a(2)C【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1)光的折射规律: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当光从光速大的介质斜射入光速小的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光速小的介质斜射入光速大的介质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2)需要根据所给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表,结合光的折射规律来判断光在不同介质界面折射时的介质情况和折射光线。【解答】(1)由图乙、丙和表中数据可知,光由传播速度大的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介质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传播速度小的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大的介质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图甲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说明光是由传播速度大的空气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水中,因此a表示空气。(2)由表中数据可知,光在水中传播速度大于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因此光由水中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玻璃中时,折射角应小于入射角,故图丁中折射光线为C。25.【答案】③;①;③【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1)根据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2)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凸透镜矫正,据以上分析解答。【解答】(1)乘坐飞机时,乘务员往往要求乘客在飞机降落中咀嚼食物,其目的是为了使咽鼓管张开,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保护鼓膜不受到伤害。(2)患者主要表现为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此眼睛属于近视眼;近视眼的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故形成原理与乙图相符,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推迟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所以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26.【答案】下方;变小【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产生折射现象;水面升至a位置时,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2)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根据折射规律,画图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解答】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光发生折射,根据光的折射规律,亮斑P点如下图所示,即在S点的下方,如下图同理,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根据光的折射定律,亮斑P'点如下图所示,即在S点的下方由图可知,水面从a位置升至b位置的过程中,右池壁上亮斑的位置距S点的距离变小了。27.【答案】紫;B;红外线【知识点】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解析】【分析】(1)在光的色散现象中,三棱镜对紫光的偏折作用最强,对红光的偏折作用最弱;(2)红外线热作用强,在红光外侧。【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白光经过三棱镜后偏折程度更大的是光线A,所以A是紫光。(2)根据图片可知,白光经过三棱镜后偏折能力较小的是光线B,则B为红光。则B的外侧为红外线,因此应将温度计放在B点外侧,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比较明显。28.【答案】70°;升高;放大微小的高度变化【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解析】【分析】(1)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与入射角的和为90°,结合“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计算;(2)反射光线在天花板上的反射光斑随入射点的移动而移动;(3)根据实验可知,液面的微小变化,就会引起光斑较大距离的变化。【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激光与水平液面成55°角,则入射角为90°-55°=35°;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客舟,此时反射角也为35°,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35°+35°=70°。(2) 当发现光点S'向左移动时, 说明入射点也向左移动,即此时液面升高了;(3)根据题意可知,该装置是把不易观察和测量的液面的微小变化,通过光点的移动明显显示出来,即主要优点是放大微小的高度变化。29.【答案】光的直线传播;红【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解析】【分析】(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有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2)不透明的物体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手影游戏主要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2)将另外一束红光照向的影子,由于背景是白色可以反射各种色光,所以反射红光,故区域呈现红色。30.【答案】空气;音调;振动;音色;控制声源;乙、丁;丁【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2)卫星通信是一种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波(电磁波)而进行的两个或多个地面站之间的通信;禁止车辆鸣笛,是为了防止噪声污染。【解答】(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号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耳朵中。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改变了小号内空气柱的长度,改变空气柱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演员们的天籁之音是由他们声带振动产生的。[4]我们能够从伴奏中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不同乐器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3)减弱噪声的途径:从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禁止车辆鸣笛,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4)由图可知,相同时间内,甲、乙、丁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它们的音调一样。甲、乙、丙振幅相同,故响度相同,只有丁与甲的振幅不同,故丁响度和甲不同。31.【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B(2)放大【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根据平面镜所成的是像是虚像的特点,应在物体一侧观察;(2)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解答】(1)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因此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观察才能看到蜡烛的像,故选:B;(2)由图乙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B;(2)放大。32.【答案】(1)3(2)B;凹(3)抽取(4)更小;近视程度更严重的同学,其晶状体焦距更小,对光的会聚能力更强,故需用对光发散能力更强、焦距更小的凹透镜矫正。【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 (1)近视眼的成因:晶状体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外界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方;(2)近视眼矫正方法:配戴凹透镜,使进入眼睛的光线发散一些后再通过晶状体,使像成在视网膜上;(3)凸透镜的焦距越小,对光的会聚能力越强,需要用对光发散能力更强、焦距更小的凹透镜矫正;(4)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选择合适的凹透镜。【解答】 (1)近视眼是晶状体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外界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方引起的,因此应选取凸度更大的3号透镜模拟近视眼的晶状体;(2)图甲中C点在凸透镜(晶状体)和光屏(视网膜)之间,是眼睛的内部,因此模拟近视眼镜的水透镜应放置在模拟晶状体的凸透镜前的B点;由于近视眼需要配戴凹透镜矫正,因此应将水透镜调节成焦距合适的凹透镜;(3)凸透镜的焦距越小,对光的会聚能力越强,需要用对光发散能力更强、焦距更小的凹透镜矫正,由图丙提供的信息可知,此时需要用注射器抽取适量的水;(4)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知,近视程度更严重的同学,其晶状体焦距更小,对光的会聚能力更强,故需用对光发散能力更强、焦距更小的凹透镜矫正。33.【答案】光的反射;相同;0.4【知识点】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像等大,成的是虚像。(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解答】湖面“月亮灯笼”在水中倒影是由于光照射到水面发生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像等大,成的是虚像,则“月亮灯笼”与它在水中像的大小相同。若“月亮灯笼”以速度0.2m/s向上远离水面,它在水中的像也以速度0.2m/s向上远离水面,则它在水中的像将以0.4m/s的速度远离灯笼。故答案为:光的反射:相同:0.4。34.【答案】反射;45;A【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2)(3)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分析解答。【解答】(1)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原理可知,行车数据在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2)车辆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由于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为45度。(3)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随着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减小而减小,当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靠近挡风玻璃,即可降低像的高度,即向A方向移动。35.【答案】漫反射;色散;小【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反射;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光的色散是指光通过不同介质时,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率,导致光线的分散现象。最初由牛顿发现,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会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主要颜色。物距与像距关系: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但大于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解答】(1) 漫反射,是投射在粗糙表面上的光向各个方向反射的现象。当一束平行的入射光线射到粗糙的表面时,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所以入射线虽然互相平行,由于各点的法线方向不一致,造成反射光线向不同的方向无规则地反射,这种反射称之为“漫反射”或“漫射”。 因为在不同的角度均可以观察到同学,因此在同学们身上发生的是漫反射。(2)摄像师用喷雾器对着阳光喷水雾,空中出现了美丽的彩虹,是光在水中发生折射,即为光的色散现象。(3)想继续拍摄个人半身写真,即像要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可知,此时物距要变小,即同学与照相机的距离应变小。故答案为:(1)漫反射(2)色散(3)小36.【答案】冬季;5200m/s【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确定声速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且声速越小越容易超越;(2)以时间差为等量关系,利用列方程计算,最后根据表格数据对照即可。【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冬季气温低则声速更小,所以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在冬季更容易实现超音速飞行。(2)根据题意可知,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与通过金属管传播的时间差为4.86s,根据得到:;解得:v=5200m/s,查表可知:该金属管可能是由铁制成的。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教版2025】(新教材)科学八上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拔高培优试卷2(学生版).docx 【浙教版2025】(新教材)科学八上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拔高培优试卷2(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