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磁现象 磁场 课件(共45张PPT)2025-2026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磁现象 磁场 课件(共45张PPT)2025-2026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20.1磁现象 磁场
第二十章 电与磁
人教版2024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精做课件】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20.1 磁现象 磁场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磁现象 磁场” 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电磁学知识的开篇章节。磁现象在生活中广泛存在,从指南针的应用到现代科技中的磁悬浮列车、核磁共振成像等,磁学知识贯穿生活与科技的诸多领域。通过对磁现象和磁场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构建起对电磁世界的认知,为后续深入学习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等知识奠定坚实基础,在整个初中物理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二)内容结构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常见的磁现象入手,如磁体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引导学生认识磁体的基本性质,进而引入磁极的概念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和现象分析,逐步引出磁场的概念,介绍磁场的基本性质和方向规定,并通过磁感线模型来形象化地描述磁场。最后,阐述地磁场的存在及特点,将磁现象与地球这一宏观背景相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教材内容编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通过实验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基础
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对磁现象已有初步了解,知晓磁体能吸引铁制品等简单现象,并且在初中物理前面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物理概念和探究方法,如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相互作用等知识,这为学习磁现象和磁场提供了知识储备。然而,对于磁场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学生缺乏直观的感知和深入理解,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和丰富的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二)认知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他们对直观、生动的实验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面对抽象概念和复杂的物理原理时,可能会出现理解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学习需求
学生渴望了解生活中各种磁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对与现代科技紧密相关的磁学知识充满期待。教师应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结合生活实例和前沿科技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探索磁学奥秘的过程中,体会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磁体的基本性质,清晰识别常见磁体的类型,如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小磁针等,并熟练掌握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深刻理解磁场的概念,明确磁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物质,熟练掌握磁场的基本性质和方向规定,能够正确运用小磁针判断磁场方向。
熟练运用磁感线模型,准确描述常见磁体周围磁场的分布情况,如条形磁体、蹄形磁体等,理解磁感线的疏密、方向与磁场强弱和方向的关系。
了解地磁场的存在,熟知地磁场的南北极分布特点,理解地理南北极与地磁南北极的差异,能够解释一些与地磁场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指南针的指向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磁现象实验,如磁体吸引物体、磁极间相互作用等,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在探究磁场性质和方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等科学探究环节,显著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运用磁感线模型描述磁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模型法在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分析生活中与磁现象相关的实例,如指南针的应用、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原理等,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充分激发学生对磁现象和磁场的浓厚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磁学领域的奥秘,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对世界航海事业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引导学生关注磁学知识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核磁共振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磁记录技术在信息存储中的应用等,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对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磁体的基本性质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这是学习磁现象的基础,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这一重点内容,为后续学习磁场等知识做好铺垫。
磁场的概念和性质,磁场是磁学的核心概念,虽然磁场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客观存在的,理解磁场的性质对于理解磁现象的本质至关重要。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探究和现象分析,建立起对磁场的正确认知。
磁感线的概念和应用,磁感线是形象描述磁场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磁感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磁场的分布情况。学生需要掌握磁感线的特点、画法以及如何利用磁感线解释磁现象,这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地磁场的基本特点,地磁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地磁场的存在和特点,有助于学生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如指南针的指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地球和自然界的认识。
(二)教学难点
磁场概念的建立,由于磁场是一种特殊物质,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直观的感受,难以理解磁场的存在和性质。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实验演示、多媒体展示、类比法等,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建立起对磁场的清晰概念。
理解磁感线是为了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假想曲线,虽然磁感线能够直观地展示磁场的分布,但它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将磁感线与实际的线混淆,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和对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磁感线的本质和作用,克服这一认知难点。
利用磁场和磁感线的知识解释一些复杂的磁现象,如磁体周围小磁针的指向变化、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分布等,这些问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和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磁现象和磁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如磁体的性质、磁极间相互作用、磁场的概念和性质、磁感线的特点等,为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在讲解过程中,注重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和逻辑性,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实验法:通过设计并演示一系列有趣的磁现象实验,如磁体吸引物体实验、磁极间相互作用实验、磁场对小磁针作用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如探究条形磁体周围磁场分布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讨论法: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磁场的概念、磁感线的理解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在讨论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一些无法通过实验直接观察到的磁现象和磁场分布情况,如地球的地磁场、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等,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磁学知识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实例,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类比法:在讲解磁场概念时,将磁场与学生熟悉的电场进行类比,通过对比两者的相似之处,如都是一种特殊物质、都对放入其中的物体有力的作用等,帮助学生理解磁场的性质和特点。在介绍磁感线时,将磁感线与地图上的等高线进行类比,让学生明白磁感线也是一种为了描述物理量而引入的假想线,通过类比,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播放视频:播放一段关于磁悬浮列车高速运行的视频,视频中展示磁悬浮列车在轨道上平稳快速行驶的画面,以及列车与轨道之间的间隙。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磁悬浮列车为什么能够悬浮在空中高速行驶?它与普通列车的运行原理有什么不同?” 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对磁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展示实物:教师拿出一块条形磁体和一些铁制的小物件,如回形针、铁钉等,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将磁体靠近小物件,让学生观察磁体吸引小物件的现象,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磁现象?”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与磁有关的场景,如冰箱门上的磁条、指南针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磁现象 磁场。
(二)新课教学
磁现象(15 分钟)
磁体的性质:教师展示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小磁针等多种磁体实物,让学生观察磁体的形状和外观。然后,将一些铁、钴、镍等金属制成的小物件放在讲台上,用磁体分别靠近这些小物件,让学生观察磁体对不同材料的吸引情况。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出磁体的基本性质:磁体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这种性质叫做磁性。
磁极的概念:教师将条形磁体悬挂起来,使其能够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待磁体静止后,用彩色粉笔标记出磁体两端的位置。然后,再次转动磁体,让学生观察磁体静止时两端的指向。通过多次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磁体静止时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教师介绍,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指南的一端叫做南极(S 极),指北的一端叫做北极(N 极)。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教师将两根条形磁体分别用细线悬挂起来,使它们相互靠近。让学生观察当两个磁体的不同磁极靠近时,磁体的运动情况。实验过程中,分别展示同名磁极(N 极与 N 极、S 极与 S 极)相互靠近和异名磁极(N 极与 S 极)相互靠近的情况。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规律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列举生活中利用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实例,如指南针的使用、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等。
磁场(20 分钟)
磁场的存在:教师在讲台上放置一个条形磁体,然后将一个小磁针放在磁体周围的不同位置,让学生观察小磁针的指向变化。提问学生:“小磁针为什么会在磁体周围发生转动?它受到了什么力的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小磁针转动的原因,从而引出磁场的概念。教师讲解,磁体周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叫做磁场。小磁针在磁体周围受到磁场的作用力,所以会发生转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磁场的存在,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磁体周围磁场的分布情况,将抽象的磁场形象化。
磁场的性质:教师再次利用小磁针在磁体周围不同位置的指向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小磁针所受磁场力的方向。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出磁场的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究磁场的性质,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将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周围不同位置,记录小磁针的指向,并画出小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了解磁场是有方向的。
磁场的方向:教师讲解磁场方向的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规定,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小磁针在条形磁体周围不同位置的指向情况,同时标注出各点的磁场方向。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在分组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判断条形磁体周围不同点的磁场方向。
磁感线(20 分钟)
磁感线的引入:教师提问学生:“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如何才能更直观地描述磁场的分布情况呢?”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抽象的磁场形象化。然后,教师介绍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人们引入了磁感线的概念。磁感线是在磁场中画出的一些有方向的曲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与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
常见磁体周围磁感线的分布: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同名磁极和异名磁极对周围磁感线的分布情况,让学生观察磁感线的形状、疏密和方向。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详细讲解磁感线的特点:磁感线是闭合曲线,在磁体外部,磁感线从 N 极出发,回到 S 极;在磁体内部,磁感线从 S 极指向 N 极;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线越密的地方,磁场越强;磁感线不相交,因为在磁场中的某一点,磁场方向是唯一的。
绘制磁感线: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磁感线的画法,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绘制条形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首先,确定条形磁体的 N 极和 S 极位置,然后从 N 极出发,用平滑的曲线画出指向 S 极的磁感线,注意磁感线的疏密和方向要符合磁场的实际情况。示范结束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绘制蹄形磁体和同名磁极对周围的磁感线,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地磁场(10 分钟)
地磁场的存在:教师提问学生:“指南针为什么能够指南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指南针与地球之间的关系。然后,教师讲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叫做地磁场。指南针能够指南北,就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磁场的存在,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地球周围地磁场的分布情况,类似于条形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
地磁场的特点:教师介绍地磁场的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并不重合,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这一现象是由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最早发现的,他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指南针所指方向 “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教师可以通过地图展示地理南北极和地磁南北极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了解这一重要的地理和物理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与地磁场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极光的产生与地磁场有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知识梳理: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磁现象(磁体的性质、磁极的概念、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磁场(磁场的存在、性质和方向)、磁感线(磁感线的引入、特点和常见磁体周围磁感线的分布)以及地磁场(地磁场的存在和特点)。通过知识梳理,帮助学生构建起系统的知识框架,加深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重点强调:教师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如磁场的概念和性质、磁感线的理解和应用、地磁场的特点等。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错误,进行集中讲解和纠正,确保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四)课堂练习(5 分钟)
基础练习: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一些基础练习题,如填空题:磁体能够吸引______等物质,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______;选择题:下列关于磁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磁场是由磁感线组成的 B. 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物体有力的作用 C. 磁场中某点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中考考法
8
小结梳理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公元1世纪初,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中记载“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中国人很早就利用罗盘(指南针)在航海中指示方向。
从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学习有关电与磁的物理现象……
1. 了解磁现象,知道磁性、磁极的概念;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认识磁化现象;知道地球具有磁场。
2. 知道磁极和磁极之间、磁极易被磁化的物质之间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的。知道磁场的性质和方向。
1. 磁性、磁体和磁极
(1)探究磁性、磁体和磁极
实验一:用磁体的一端分别靠近铁片、钢锯片、硬币、铜螺丝、回形针、玻璃片等。
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发现磁体能够吸引铁片、钢锯片、硬币和回形针,不能吸引铜螺丝、玻璃片。
磁铁
一、磁现象
实验二:把细铁屑或大头针均匀地撒在一张白纸上,将条形磁体平放在铁屑中,然后用手轻轻将磁体提起,并轻轻抖动,观察磁铁两端及中间部分吸引铁屑的多少。
实验现象:发现两端附近吸引的铁屑最多,而中间部位几乎不吸引。
实验三:用线吊起一个小条形磁体,使它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发现小磁体静止的时候,大致停在南北方向上。即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后恒指南北.
大头针
一、磁现象
细铁屑
(2)探究归纳
①磁性与磁体: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
②磁极:磁体的两端磁性最强,中间部分磁性最弱,几乎没有磁性。我们把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
一、磁现象
能够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时指南的那个磁极叫做南极或S极,指北的那个磁极叫做北极或N极。
永磁体 软磁体
按磁体的来源
按磁性保持
的时间
按磁体的形状
磁体的分类
天然磁体
人造磁体
(3)磁体的分类
条形磁体 蹄形磁体 针形磁体
一、磁现象
(1)做一做
①将一根条形磁铁甲用细线悬挂起来,用另一根条形磁铁乙的N极分别去靠近甲的N极(图1)和S极(图2),再用乙的S极去靠近甲的S极(图3),观察现象,归纳结论。
2.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一、磁现象
图1
图3
图2
② 将两根条形磁铁的N、S极互相靠近时,感受之间的力; 将两根条形磁铁的N、N极互相靠近时,感受之间的力。
N、S极互相吸引
N、N(S、S)极互相排斥
结论: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一、磁现象
3. 磁化
(1)实验:如图所示,在铁架台上固定一软铁棒,在它的下方放一些细铁屑,然后在软铁棒的上方放一根条形磁体,发现软铁棒能吸引细铁屑,软铁棒变成了磁体。
结论: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这种现象叫做磁化。
一、磁现象
(2)磁化的方法
①将磁铁的一极靠近或接触磁性材料(图甲);
②将磁铁的一极在磁性材料上沿同一方向重复摩擦几次(图乙所示);
③利用充磁机对磁性材料充磁。钢被磁化后能长时间保持磁性,铁则不能。人造磁体就是将钢进行磁化而制成的。
一、磁现象
图甲 图乙
电脑的磁盘
(3)磁化的危害
机械手表被磁化后走时不准,彩色电视机显像管被磁化后色彩失真等。
(4)磁化的应用
磁带和磁盘上都含有磁性物质,利用它上面的磁性物质可以存储声音、图像和文字信息。
(5)消磁
通过撞击、煅烧等手段使磁体失去磁性的过程。消磁可以看成是磁化的逆过程,是将磁体内部原来排列整齐有序的磁分子打乱,使其变得杂乱无章。
一、磁现象
磁铁不接触铁钉就可以吸引铁钉,为什么?
我们用嘴吹纸条,纸条会飘动,嘴巴也没有接触纸条,但我们可以凭借它对纸条的作用断定,这是通过空气发生作用的——尽管空气看不见,但它确实是存在的物质。
磁铁不接触铁钉就可以吸引铁钉,
磁铁的周围有什么?我们来进行探究。
二、磁场
(1)磁场
①实验探究:用一块布包着条形磁体,放在桌子上,
拿一个小磁针靠近磁体,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②现象与分析:将磁针放到磁体附近,小磁针指向发生偏转。小磁针与磁体并没有接触,但产生了力的作用,这是因为磁体周围存在着一种物质,能使小磁针偏转。
探究归纳:
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着的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叫做磁场。磁体两极磁场最强,中间磁场最弱,离磁体越远,磁场越弱。
二、磁场
1. 磁场及其方向
(2)磁场的基本性质
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3)实验探究:磁场的方向
①先在桌面上放一圈小磁针,观察小磁针的指向,再把一根条形磁体放到小磁针的中间,再观察小磁针的指向。
二、磁场
无磁体
放置磁体
二、磁场
②实验现象
放入条形磁体前,每个小磁针都指示南北方向,放入条形磁体后小磁针的指向发生了改变,不同位置的小磁针的指向不同。
③现象分析
小磁针N极在磁场中不同位置的指向不同,说明小磁针在磁场中的不同位置时,N极的受力方向是不同的。
探究归纳:磁场具有方向性。物理学中
把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
磁场的方向。
磁场方向
2. 磁感线
(1)实验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
①用小磁针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
在磁场中的不同点,放入许多小磁针,发现小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不同,说明磁体周围各点的磁场方向不同。
②用铁屑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
将玻璃板平放在磁体上,并在玻璃板上均匀地撒上一层铁屑,轻轻敲击玻璃板,可以看到小铁屑排列成一条条有规律的曲线。
二、磁场
条形磁体周围铁屑的分布
(2)磁感线的概念
将一些小磁针放在铁屑排列的一条曲线上,可观察到小磁针的N极指向沿着曲线方向。把小磁针在磁场中的排列情况,用一些带箭头的曲线画出来,可以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场,这样的曲线叫做磁感线,如图所示。
二、磁场
(3)磁感线的方向
磁感线是有方向的曲线,曲线上箭头的方向表示磁感线的方向,也是该点磁场的方向,磁体外部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磁感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与放在该点的小磁针静止时北极的指向一致,如图所示。
二、磁场
(4)五种基本磁场的磁感线描述
①条形磁铁
的磁感线
②蹄形磁铁
的磁感线
③同名磁极
的磁感线
N
N
⑤异名磁极
的磁感线
④同名磁极
的磁感线
二、磁场
3. 磁感线的性质
(1)磁感线是用来描述磁场的一些假想曲线,实际上并不存在.磁感线上任意一点的切线方向为该点的磁场方向。磁场越强的地方,磁感线分布越密;磁场越弱的地方,磁感线分布越疏。
(2)磁感线为封闭的、立体的曲线,在磁体的外部,磁感线的方向是从N极指向S极,而在内部,是从S极指向N极。
(3)在同一磁场中,任何两根磁感线都不会相交。这是因为在同一磁场中任何一点的磁场方向只有一个确定的方向,如果在某一点有两条磁感线相交,就意味着该点有两个磁场方向,就与某点磁场方向的唯一性相悖。
二、磁场
做一做,想一想:
把小磁针放在桌面上,静止时,观察它们的指向是怎样的?结果发现它们的指向有规律,即小磁针的N极总是指向北方。
为什么指南针在世界各地都能够指示南北呢?
三、地磁场
1. 地磁场
(1)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的磁场叫做地磁场。地球是一个磁体,地磁场的形状与条形磁体的磁场很相似。
(2)地磁场的特点
地磁两极与地理两极相反。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三、地磁场
2. 磁偏角
地球这个巨大的磁体有两个磁极,分别称为地磁的南极(S)和地磁的北极(N),地磁的两极和地理的两极并不重合。地磁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地磁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它们之间有一个偏差角度,我们称为磁偏角。
沈括—第一个发现磁偏角的学者
沈括(1031—1095),中国宋代著名学者,他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及磁偏角:“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三、地磁场
3. 地磁场的利用
(1)行军、航海需要利用地磁场对指南针的作用来定向。
(2)鸽子、海龟是利用地磁场来导航的。
(3)鳗鲡以地磁场作为信息源提供信息。
4. 知识拓展
同学们想过下列问题吗?
①磁偏角的数值在地球上不同地点是不同的;
②地球磁极在缓慢移动,磁偏角也在缓慢变化;
③近百年地磁场在衰减; ④地磁场产生的原因。
到目前为至,没有明确的结论,有各种各样的猜测……。业余时间可以在网上搜一搜,可能找出答案。
三、地磁场
1.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命人在阿房宫北阙门前修建了“磁石
门”,以防行刺者入宫。下列物体能被“磁石门”检查出的是
( )
C
A. 陶罐 B. 木器
C. 铁器 D. 青铜器
返回
2. 实验室里,小梦不小心将一条形磁体从中间断开,断开的
两端分别设为甲、乙,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D
A. 甲端是极,乙端是极 B. 甲端是极,乙端是 极
C. 甲端是极,乙端是极 D. 甲端是极,乙端是 极
【点拨】将条形磁体从中间断开,它会
变成两个磁体。每个磁体都有两个磁极,
且总有一个极和一个极,所以甲端是极,乙端是 极。
返回
3. 如图所示,其中正确反映两根大头
针被条形磁体吸起时的真实情况的是
( )
C
A. 图甲 B. 图乙
C. 图丙 D. 图乙和图丙
【点拨】两根大头针被一个条形磁体磁化,两根大头针的上
端为极,下端为 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所以两根大头针
下端会相互远离。
返回
4. 关于磁场和磁感线,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A. 磁体周围存在着磁感线
B. 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C. 磁体外部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极出发,回到 极
D. 磁场中,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磁感线是为了描述磁场而建立的一种模型,磁体
周围存在磁场,而磁感线并不真实存在。
. .
返回
5. 物理学是美的,许多物理现象都具有对称美、平衡美和曲
线美。下列优美的曲线中,用磁感线正确描述磁体外部磁场
的是( )
A
A. B. C. D.
返回
6. 描绘某一磁体周围磁场的部分磁感线分布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第6题)
A. 由到 磁场越来越弱
B. 点与 点磁场方向不同
C. 点磁场强度比 点磁场强度强一些
D. 点与 点的磁场强度相同
【点拨】磁感线越密说明磁场越强,由到 磁场越来越强。
磁感线上一点的切线方向即为这点的磁场方向,所以点与
点磁场方向不同。故选B。
(第6题)
返回
7. 我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记载
了地磁偏角:“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
南也。”地球周围地磁场的分布示意图如图所示。关于地磁场,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C
(第7题)
A. 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周围存在磁感线
B. 地磁场的磁感线从极出发,回到 极
C. 北京地区的地磁场方向由南向北
D. 位于地球表面的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的小磁
针静止时,其 极指向地磁北极
返回
8. 我国宋代学者沈括最早记述了地理的两极和
地磁场的两极________(填“重合”或“不重合”)的现象。在
研究地磁场方向时,如图所示,发现司南的长柄静止时总是
指向南方,则长柄相当于指南针的___________极。
不重合
南(或)
返回
9. 如图为家用窗帘的磁扣,绳子
两端的珍珠球中各含有磁体。将两个珍珠球靠
近便吸合在一起,此时两磁体磁极的分布情况
可能是( )
D
A. B. C. D.
【点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
磁极相互吸引。
返回
(第10题)
10. 磁性鞋带扣让你跟系鞋带说再见。如图
所示,把鞋带裁剪到合适的长度,然后将模
块穿进去,这之后两边一碰即可牢牢地把鞋
带系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A. 两模块可能都是铜块
B. 两模块可能都是铁块
C. 两模块中,可能其中一块有磁性,另一块是铁块
D. 两模块中,可能其中一块有磁性,另一块是铜块
【点拨】磁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若两模块
中,其中一块是磁体,另一块模块可能是铁块。
(第10题)
返回
11. [2024·常州]美国《发现》网站于2023年10月报道: “牛能感知地球
磁场,吃草、休息时,其身体朝向习惯与地磁场磁感线平行
(如图所示),”为求证真伪,同学们设计如下实验方案:在四周无明显
差异的草地上,多次观察牛吃草、休息时的身体朝向,若报道真实,则
牛的身体朝向习惯性呈现四个场景中的 ( )
A
(第11题)
A. ①和② B. ③和④
C. ①和③ D. ②和④
【点拨】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
近;地球周围磁感线从地磁的北极出发,回到地磁的南极,
牛的身体朝向习惯性与地磁场磁感线平行,所以牛的身体朝
向是南北方向。
(第11题)
返回
12. 如图所示,用条形磁体使回形针竖直静止在空中,细线
紧绷且质量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A. 回形针上端被磁化成 极
B. 回形针受到磁铁的吸引力与自身的重力
是一对平衡力
C. 回形针对磁铁没有吸引力
D. 剪断细线,回形针将向上运动
返回
磁现象
①物体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
②磁体上吸引能力最强的两个部位部分叫磁极。
③磁极间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④磁化: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
①磁体周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称为磁场。
②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③磁场的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
①描述磁场:磁感线可以表示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
在磁场外部,它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
② 磁感线上任一点的磁感线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③ 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
地磁两极与地理两极相反且并不重合,叫做磁偏角。
磁场
地磁场
磁感线
磁现象 磁场
四、课堂总结(1)
四、课堂总结(2)
磁现象与电现象的对比
磁现象 电现象
磁体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 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磁极有两种:北(N)极和南(S)极 电荷有两种:正电荷和负电荷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磁极不接触也能相互作用 电荷不接触也能相互作用
用磁体摩擦可使磁性材料磁化 摩擦可使物体带电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