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姓名 班级 考号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高中同步单元达标检测卷第一单元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区域不同少数民族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1.图示少数民族分布区( )A.有一定的面积、范围 B.划分指标多样C.区域之间界线明确 D.区内没有差异2.与我国其他大多数区域相比,图示区域少数民族众多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地形 ②气候③水源 ④历史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金秋之际,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2023年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全面举办。坚持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是举办进博会的主要目的。据了解,本届进博会迎来了154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来宾,超过3 400家企业参展。据此完成下面两题。3.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反映了区域的( )A.整体性 B.开放性C.差异性 D.封闭性4.展会举办期间,各参展国都展示了自己独特的展品。推测下列展品最可能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有( )①手术机器人 ②咖啡豆③名牌饰品 ④矿泉水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麻扎村地处吐鲁番盆地边缘,库木塔格沙漠以北,于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中保存了大量生土建造的传统民居,被称为“中国第一土庄”。在这里,生土(黄黏土)作为主要建材被使用于村落的各个构成要素中。当地民居一般为两层,居民会在不同季节居住在不同楼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5.麻扎村将生土作为建筑材料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生土条件与( )A.降水特征 B.气温特征C.生产特征 D.生活习俗6.当地居民不同季节所居住的楼层及其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A.夏季一层,更加荫凉 B.夏季二层,通风凉爽C.冬季一层,光照充足 D.冬季二层,风速较小 下图为两条大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7.甲河下游和乙河上游流域面积均较狭小,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甲河下游受气候影响 ②甲河下游受地形约束③乙河上游受气候影响 ④乙河上游受地形约束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8.关于图示两河流域地理环境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乙河的河口三角洲扩展速度快于甲河B.甲河上游地区荒漠广布,乙河上游地区森林茂密C.甲河下游地区草场广阔,乙河下游地区水田连片D.甲河上游地区全年少雨,乙河上游地区全年多雨 读我国生态文化区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9.关于图中各文化区景观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蒙古草原文化区——海拔较高、地形崎岖B.江南水乡文化区——林海雪原、河湖密布C.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三山夹两盆D.华南妈祖文化区——平原辽阔、沃野千里10.关于图中各文化区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云贵高原文化区——气温低,气温年较差大B.华北平原文化区——雨热同期,季风性显著C.黄土高原文化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D.四川盆地文化区——温暖湿润,太阳辐射强 剪纸艺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下面两图为我国两省剪纸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两图中剪纸景观直接反映了两省的( )A.交通差异 B.住宅差异 C.饮食差异 D.语言差异12.乙省较甲省农业机械化水平高的主要原因是乙省( )A.土壤肥沃 B.机械设备先进C.耕地集中连片 D.劳动力充足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下面三图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读图,回答下面三题。13.甲区域与丙区域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甲区域深居内陆、降水少B.丙区域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C.丙区域海拔高,气温低D.甲区域年降水量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少14.比较甲、乙、丙三个区域,从农业角度来看,其共同点是( )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开阔,地广人稀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15.乙区域附近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 ( )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②暖温带和中温带的分界线③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④水田农业区与旱作农业区的分界线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 秦岭南北地理要素剖面图。材料二 陕西省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境内的最高点为太白山,其海拔为3 767米,最低点海拔为740米,平均海拔在1 000米以上,年均降水量约为800毫米。下表为太白县四季平均气温资料表。月份 3—5月 6—8月 9—11月 12月至次年2月平均气温 5.4℃ 19℃ 7.7℃ -3.7℃(1)说明甲、乙两地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异同点,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8分)(2)太白县的发展方向之一是打造生态休闲产业,分析其考虑的主要自然条件。(4分)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民居建造经验。哈尼族村址的选择颇为讲究,要求该处必须有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村寨依山而建,背后是山林,山环水绕,梯田密布。蘑菇房是哈尼族传统建筑,形如蘑菇。云南红河、元阳、绿春等地蘑菇房多为土墙草顶,以木构架承重。房顶多为四个斜坡面,上铺茅草,也有用瓦覆盖。楼房一般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关牲畜,中层住人,上层堆放杂物。正房一侧和厢房顶部建成平顶式,中层铺设木板,被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哈尼族崇敬火塘,这里的火一年四季从不会熄灭。(1)说明该区域村寨选址半山腰的原因。(6分)(2)简述哈尼族蘑菇房与地理环境的关系。(6分)(3)为更好地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请为蘑菇房的改造提出两点建议。(4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广东、广西两省区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也存在差异。共建“珠江—西江经济带”的规划目标以推进协同发展为主线,加快西江沿岸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区域平衡发展。下图为珠江—西江经济带简图。下表示意广东、广西两省区不同年份的经济指标。地区 年份 地区生产 总值/亿元 三大产业产值比重/% 人均地区生 产总值/元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广东 1980 250 33.2 41.1 25.7 4812022 129 119 4.1 40.9 55 10.19万广西 1980 97.33 45.3 31.6 23.1 2782022 26 301 16.2 34 49.8 5.22万(1)简要说明广东、广西两省区的地势特征。(2分)(2)说明广东、广西两省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具体表现。(6分)(3)简析广东、广西在共建“珠江—西江经济带”中如何扬长避短,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8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1)说出渭河平原南北两侧(沿108°E)的地形特征差异。(4分)(2)简述甲、乙两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4分)(3)分析楚河中游地区出现“秦腔飞地”的原因。(3分)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1.A 图示少数民族分布区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划分指标是民族,指标单一;少数民族分布区之间具有过渡性,界线不明确;少数民族分布区内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并非没有差异。2.D 我国其他大多数区域,地势相对平坦开阔,人们相互交往比较方便,民族融合程度高,少数民族少。图示区域纬度较低,海拔不是很高,但多山,受地形阻隔,内部各地彼此间交流不便,长期相互“独立”的历史,使得图示区域少数民族众多。3.B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世界各国开放合作搭建了平台,主要体现了区域的开放性,B正确。4.D 各国的展品应与其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相吻合。发展中国家主要展出初级农矿产品,如咖啡豆以及极富地域特色的矿泉水。发达国家主要展出技术含量高的工业制成品(如手术机器人)及高端奢侈品。5.A 本题解题思路如下:6.A 本题解题思路如下:7.A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可判断,甲河为尼罗河,乙河为湄公河。甲河下游流经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地表径流汇入少,河流流域面积狭小,①正确、②错误;乙河上游流经地区山高谷深,南北纵列分布,地形限制了汇流区域扩展,导致河流流域面积狭小,④正确、③错误。故选A。8.A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河为尼罗河,乙河为湄公河。湄公河流量大,输沙量大,河口三角洲扩展速度快;尼罗河由于阿斯旺大坝的修建,到达河口地区的泥沙大大减少,河口三角洲扩展速度慢,A正确。尼罗河上游地区热带草原广布,B错误。尼罗河下游地区热带荒漠广布,C错误。尼罗河上游地区有明显的干湿季,湄公河上游地区降雨季节变化大,并非全年多雨,D错误。9.C 内蒙古草原文化区海拔较高,位于我国地形最平坦的高原上;“林海雪原”与“平原辽阔、沃野千里”描述的是东北黑土文化区的景观;华南妈祖文化区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较小,且多肥力较低的红壤;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的地形特征为三山夹两盆。10.B 云贵高原文化区气温年较差小;黄土高原文化区主要位于季风区,降水较多,并非沙漠广布;四川盆地文化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且为盆地地形,温暖湿润,多阴雨天气,太阳辐射弱。11.A 甲省的舟船出行是水上交通方式,乙省的马拉爬犁是陆上交通方式,所以两图中剪纸景观直接反映了两省的交通差异,A正确。乙省剪纸景观图中未体现住宅信息,排除B。从两图中均不能看出饮食差异和语言差异,排除C、D。12.C 乙省的马拉爬犁主要是在冬季的东北地区使用;甲省剪纸景观图中有小桥、流水、临水住宅,主要出现在我国南方地区。土壤肥沃与否对于机械化水平几乎没有影响,排除A。机械设备两省应都比较先进,排除B。乙省位于东北平原,耕地集中连片,便于机械化耕作;而南方地区水网密布,田地多被河流等分割为多个小块,不利于机械化作业,C正确。与乙省相比,甲省劳动力应更为丰富,排除D。13.B 甲、丙两区域分别位于我国黑龙江省和山东省。山东省位于沿海地区,黑龙江省距海也较近,故A错误;山东省纬度低于黑龙江省,受夏季风影响更大,降水和热量条件都较黑龙江省优越,故B正确,C、D错误。14.A 甲、乙、丙三个区域都位于季风区,夏季热量充足、降水较多,雨热同期,A对;只有甲区域地广人稀,B错;春小麦和甜菜主要分布在中温带,丙区域位于暖温带,C错;只有甲区域黑土广布,D错。15.D 乙区域附近的山脉是贺兰山,贺兰山是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①③正确。贺兰山位于中温带内部,②错误;水田农业区与旱作农业区的分界线大致是秦岭—淮河一线,④错误。故选D。16.答案 (1)相同点:甲、乙两地都位于山前冲积平原,主要发展种植业。(2分)不同点:甲地为水田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2分)乙地为旱作农业,以种植小麦为主。(2分) 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两地气候条件不同,甲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为温带季风气候。(2分)(2)地处秦岭山地,地表崎岖,地貌景观丰富;(2分)海拔较高,植被茂盛,夏季凉爽,气候适宜。(2分)解析 第(1)题,甲、乙两地均位于山前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主要发展种植业。但两地的农业类型与种植的农作物有所不同,其原因是两地气候条件不同。由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地位于秦岭以南的汉水谷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水田农业,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乙地位于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相对较少,适合发展旱作农业,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第(2)题,由材料二可知,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冬季气温在0℃以下,夏季凉爽。地貌多样、气候适宜、植被茂密、空气良好等都为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17.答案 (1)半山腰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山顶的森林涵养水源,为村寨提供干净的生活用水;流经村寨的水,借沟水冲肥,灌溉农田;靠近梯田,便于劳作。(任答其中三点,每点2分,共6分)(2)森林、茅草丰富,便于就地取材;多雨潮湿,下层饲养牲畜,中层居住,起到防潮的作用;正房一侧和厢房顶部建成平顶式,符合山区稻作民族晾晒谷物的实际需要;火塘的设置,起到烘干和增加暖空气上升的作用;烟火驱虫、杀菌,便于室内粮食及食物的储存,避免物品发霉腐烂,延长房屋使用寿命。(任答其中三点,每点2分,共6分)(3)用瓦片代替茅草;选择经久耐用的钢混结构住宅;提升房屋的牢固性和防火的功能;等。(任答其中两点,每点2分,共4分)解析 (1)云南纬度低,低海拔地区气候过于湿热,高海拔地区又较为寒冷,半山腰气候较为温和。受地形雨影响,山腰处一般降水较多,便于发展梯田农业。山顶森林可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为村寨提供干净、充足的水源。半山腰的坡面径流可直接进入村寨,借助村内沟渠将肥料溶于水中,浇灌农田,降低劳动强度。村寨选址于此,靠近梯田,便于人们劳作。(2)蘑菇房多为土墙草顶,以木构架承重,而当地森林与草类资源较为丰富,就地取材方便。该地降水丰富,空气湿度大,靠近地面的潮湿的下层用于饲养牲畜,中层较高,可起到防潮的作用,用来住人。该地主要发展水田农业,谷物收割后需要晾晒,而本地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坦地区较少,正房一侧和厢房顶部修建成平顶式,便于谷物的晾晒。烟火不断的火塘使屋内暖空气上升,起到驱潮烘干的作用,产生的烟雾具有驱虫、杀菌、消毒、防止粮食霉烂、利于粮食储存等作用;火塘的烘干作用也可减轻土墙、木柱等的潮湿状况,延长房屋的使用寿命。(3)茅草获取相对较为便捷,但需要定期更换,而且更换时对劳动力的相关技能要求较高,可用砖瓦代替茅草,降低建筑修缮难度。土墙、草顶、木构架在潮湿的环境中比较容易受损,可选择更加坚固耐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或可进一步通过工程和技术手段增加房屋的牢固性。由于有常年烟火不断的火塘,且蘑菇房多以木构架承重,屋顶被茅草覆盖,故在蘑菇房的改造过程中要强化防火功能。18.答案 (1)广东地势总体上北高南低,广西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2分)(2)与广西相比,广东经济发展速度快;(2分)经济发展水平高;(2分)产业结构层次较高(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高)。(2分)[或分别表述两省区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层次)亦可](3)广东市场广阔;资金充足;技术先进。(每点1分,任答两点即可)广西铝土、锰、水能等资源丰富,可提供原料和能源;廉价劳动力充足;土地价格较低。(每点1分,任答两点即可)两省区可共同培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2分)广西可承接广东部分产业转移。(2分)解析 (1)广东、广西两省区的地势特征可以结合图中的河流流向和山脉分布来判断。从图中可以看出,广东河流大多自北向南流,说明地势北高南低;广西河流大多自西北向东南流,说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2)广东、广西两省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具体表现可以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三大产业产值比重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广东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均高于广西,说明广东经济发展速度快、水平高;2022年,广东的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高于广西,说明广东产业层次更高,产业结构更优;广西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高于广东,说明广西产业层次较低。(3)广东、广西在共建“珠江—西江经济带”中各自具备的优势有:广东经济发达,市场广阔,资金充足,技术先进。而广西资源丰富,如铝土、锰、水能等资源,可以提供原料和能源;广西拥有较多廉价的劳动力,土地价格也比较低。两省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扬长避短,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加强两地之间的旅游合作,共同开发旅游资源,打造区域旅游品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充分发挥广东的经济优势,加强对广西的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促进广西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促进两地之间的人员、物资、信息的交流和互动;加强两地之间的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强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等。19.答案 (1)南侧:以山地为主,地势较高(南高北低),起伏较大。(2分) 北侧:以高原为主,地势较低(北高南低),起伏较小。(2分)(2)地处河谷平原,地形平坦宽阔;气候较温和,河流较多,水源充足;周边地区农业基础好,农产品丰富;交通便利,是当地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每点1分)(3)地处古代丝绸之路沿线;自然地理环境较好;关中地区人口迁移到此聚居,带来秦腔文化,并世代相传至今。(每点1分)解析 (1)从渭河两侧的等高线数值及分布分析,南侧等高线数值较大,表明地势较高,等高线密集,表明地势起伏较大,再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其地形以山地为主;北侧等高线数值较小,表明地势相对较低,等高线稀疏,表明地势起伏较小,结合等高线数值可判断其地形应以高原为主。(2)甲、乙两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可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水源等,两城市均位于河谷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宽阔;海拔较低,气候较温和;临近河流,水源充足;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好,两城市的农产品丰富。从社会经济条件来看,两城市均有铁路线经过,交通便利;结合图例分析可知,两城市都是当地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3)由材料可知,楚河中游地区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交通较便利,自古便有人员、商贸往来;临近河流,地势平坦,自然环境较好;“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表明关中地区人口迁移到该地区聚居,带来了秦腔文化,并世代相传至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