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分子动理论第1节第1章 内能(教科版)九年级上大单元教学大单元知识框架学习目标物理观念:1.能基于扩散现象、分子间作用力等实验现象,理解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科学思维:1.通过分析扩散现象实验及生活实例,归纳推理出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特点,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2.借助分子力模型理解分子间引力与斥力的关系,提升构建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科学探究:1.积极参与铅柱压紧结合、压缩水等演示实验,掌握操作技能,提升合作与论证能力。2.在实验探究中,能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进行解释,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科学严谨态度。科学态度与责任:1.体会分子动理论从猜想假设到实验验证的科学探究历程,感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创造性。2.认识到分子动理论在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应用。激趣导入星期天,小明来到爷爷家过周末,发现爷爷家的食品柜里有一瓶醋泡蛋,蛋壳已经泡没了,只剩一层蛋膜包着鸡蛋,爷爷说这是一种保健食品。调皮的小明趁爷爷不注意,将“软蛋”冲洗干净后放在了清水中,奇怪!“软蛋”竟一点点地长“胖”了。这其中的奥妙,你能解释吗?任务一:物质的构成2500年前,一位古希腊学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试想我们把一粒砂糖分成两半,每一半都是砂糖。再把其中的一半分成两半,每一半还是甜的……如此不断分割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就提出物体不断分割到最小的一点,称为“端”。(b)2500年前,古希腊学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由无数很小的不可再分的粒子组成”。(c)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概念,认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d)今天,通过电子显微镜或扫描隧道显微镜,科学家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物质的分子,还能看到比分子的更微小结构。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新知探究新知探究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molecule)、原子(atom)构成的。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新知探究分子非常小,如果把分子看成小球,那么,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只有10-10m。中国科学家利用STM(能放大上亿倍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了石墨烯纳米结构图像:新知探究草叶上的一颗小露珠,就有1021个水分子。假如有一个微小动物,每秒钟喝去1万个水分子,喝完这滴露珠,要用30亿年!学以致用如图所示,形成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是 “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PM2.5”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分子。不是任务二:分子的运动为什么打开一瓶香水,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去了?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水瓶中挥发出来,进入空气中,当它们到达你的鼻子里时,就会闻到香水的香味。从鲜花中散发出的具有香味的物质分子跑到了周围空气中,进入了鼻子,这是一种扩散现象。德谟克利特认识到:扩散是花香扑鼻的原因。什么是扩散呢?新知探究科学观察量筒中装一半清水,将硫酸铜溶液注入水的下方,由于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会沉在量筒的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静置几日后,界面逐渐模糊不清了。分析这个物理现象,关于分子的运动有哪些认识?观察:液体的扩散现象开始时2日后10日后观看视频:液体的扩散实验科学观察像这样,由于分子运动,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作扩散(diffusion)。不仅气体分子能发生扩散,液体、固体分子也能发生扩散。铅块金块金块铅块金块铅块五年后科学观察事例现象 春暖花开,满园飘香 糖块放入水中,整杯水变甜 煤炭堆在石灰墙角,石灰墙变黑分析结论 花香分子跑到空气中,又进入人的鼻孔糖分子扩散到水中去了部分煤炭分子钻进了石灰墙中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现象探究新知探究依据分子动理论,“软蛋”在清水中变“胖”,是因为水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且“软蛋”蛋膜有通透性、分子间存在间隙 。因蛋内物质浓度高于清水,大量水分子通过蛋膜间隙扩散进入蛋内,使“软蛋”体积增大。请你回复“激趣导入”的问题:任务三: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在不停运动,为什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推测分子间可能存在着引力?演示实验用力将两块平整千净的铅柱紧紧地压在起,它们就会结合起来,甚至在下方吊挂一个重物也不会分开。实验一:分子间存在引力演示实验用注射器抽取半筒水,用手指堵住注射器的筒口。推压注射器的活塞,看看能否将水压缩。实验二:分子间存在斥力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新知探究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分子力模型1.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2.分子间距离变小时,表现为斥力;3.分子间距离变大时,表现为引力;4.如果分子间距离非常大,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新知探究物质的三态:(a) 固体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大,分子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b)液体中,分子在某位置振动一段时间后,可能移到另一个位置附近振动。(c)气体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几乎为零,分子可以在空间中到处移动。固态液态气态区别在于三态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分子的运动状态不同。新知探究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新知探究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使玻璃板刚好和水面接触。再慢慢地提起弹簧测力计,观察玻璃板离开水面前后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发展空间家庭实验室:观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实验现象:玻璃板刚要离开水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说明了分子间存在引力实验结论:发展空间课堂小结分子动理论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的大小用分子的直径来度量扩散现象固体、液体、气体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定义说明的问题分子之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练习与应用1.人类对物质结构的探索永无止境,如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氧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下列微观粒子中空间尺度最小的是( )A.氧分子B.氧原子C.氧原子核D.质子D练习与应用2.端午节裹粽子,是我国的传统风俗。“端午浓情,粽叶飘香”,该现象说明( )A.分子间有空隙B.分子不停运动C.分子间有斥力D.分子间有引力B练习与应用3.如图,两个铅柱没有被重物拉开,主要是因为( )A.大气压力作用B.分子间有空隙C.分子引力作用D.分子在热运动C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大单元整体教学】物理学教科版(2024)9年级上册第1章 内能课题 1.1 分子动理论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围绕分子动理论展开,先介绍人类对物质构成的探究历程,引出常见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接着阐述分子的运动,通过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涵盖气体、液体、固体中的扩散实例 。然后讲解分子间的作用力,包括引力和斥力,以及分子间距离对作用力的影响,最后介绍物质三种常见状态的分子模型,总结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知识层层递进,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为后续热学知识学习奠基。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物理基础知识和观察分析能力,但对于微观世界较为抽象的分子概念、分子运动及分子间作用力等知识,理解起来仍有难度。学生在生活中对扩散现象有一定感性认识,如闻到花香等,但缺乏深入理性分析。他们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需要借助直观实验、实例类比等方式,帮助理解分子动理论相关知识。3.学习目标确定与教学重难点 课标摘要: (三)能量 3.3内能 3.3.1了解内能和热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3.3.2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能运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例1能运用比热容说明为什么沙漠中的昼夜温差比海边的大。 3.3.3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重要意义。 例2了解热机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析: 本节作为内能知识的基础,阐述物质构成、分子运动及分子间作用力,为理解内能本质、热量传递等后续知识奠定微观理论基础,符合课标从微观到宏观、从知识到应用的教学导向。 学习目标: 物理观念: 1.能基于扩散现象、分子间作用力等实验现象,理解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科学思维: 1.通过分析扩散现象实验及生活实例,归纳推理出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特点,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 2.借助分子力模型理解分子间引力与斥力的关系,提升构建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 1.积极参与铅柱压紧结合、压缩水等演示实验,掌握操作技能,提升合作与论证能力。 2.在实验探究中,能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进行解释,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科学严谨态度。 科学态度与责任: 1.体会分子动理论从猜想假设到实验验证的科学探究历程,感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创造性。 2.认识到分子动理论在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应用。 重点: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难点: 1.对分子微观概念的理解,建立分子运动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微观模型。 2.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固体、液体、气体不同性质与分子间作用力和分子运动的关系。4.教学评价 评价维度具体内容学科知识评价概念理解:考查对分子动理论概念的准确阐述,如扩散现象本质、分子间作用力条件知识应用:通过作业看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能力,如破镜不能重圆、热水中滴入红墨水小组合作评价小组讨论:观察参与度、倾听尊重表现合作任务:评估分工协作、成果创新性及成员贡献项目评价项目规划:考量计划制定、资源安排能力项目实施:观察操作规范、应变及沟通能力项目成果:评价报告分析深度、结论合理性实验评价实验操作:评价仪器使用规范、操作流程及态度实验观察与分析:考查现象记录及分析推理能力5.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任务一:激趣导入展示醋泡蛋 “软蛋” 在清水中变 “胖” 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尝试解释其中原因。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主题,为后续学习营造积极的氛围。任务二:物质的构成讲述古今人们对物质构成的探究历程,介绍相关学者观点。 讲解常见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说明分子概念和大小;展示石墨烯纳米结构图像、草叶露珠水分子数量等例子。 呈现 “PM2.5” 相关问题。 学生倾听探究历程,理解物质构成知识。 学生观察图片和数据,感受分子的微小和数量庞大。 学生思考并回答 “PM2.5” 是否为分子的问题。 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发展过程,培养科学精神。 通过具体数据和实例,帮助学生建立物质微观构成的概念,加深对分子大小和数量的理解。 通过学以致用,强化对分子概念的掌握。任务三:分子的运动提出打开香水能闻到香味的问题,引导思考。 展示液体扩散实验(硫酸铜溶液与清水混合),引导观察分析。 播放液体扩散实验视频。 展示气体、液体、固体扩散的事例,引导总结扩散现象和分子运动特点。 引导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 “软蛋” 变 “胖” 现象。 学生思考香水香味来源。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分子运动情况。 学生观看视频,进一步理解扩散现象。 学生分析不同扩散事例,总结扩散概念和分子运动规律。 学生思考并回答 “软蛋” 变 “胖” 的原因。 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从现象深入思考本质,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多种方式展示扩散现象,让学生全面认识扩散在不同状态物质中的存在。 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强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任务四:分子间的作用力提出固体和液体分子聚合在一起的问题,引导推测。 进行铅柱压紧结合和压缩水的演示实验。 讲解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关系,介绍分子力模型。 讲解物质三种状态中分子间作用力和分子运动状态的区别。 总结、阐述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 布置家庭实验室任务,引导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并分析。 学生推测分子间可能存在引力。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存在。 学生理解分子间作用力随距离变化的规律。 学生理解物质三态差异的微观原因。 学生总结、理解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 学生进行家庭实验,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科学思维。 实验直观展示分子间作用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讲解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通过引导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家庭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巩固对分子间引力的理解。任务五:课堂小结展示思维导图形式的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强化重点知识。 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认真观察思维导图,回忆课堂所学内容。 通过思维导图呈现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便于理解和记忆。6.板书设计7.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特色学习资源:教材实验直观呈现分子运动;视频拓宽认知,加深对理论理解;红豆沙混合、球-弹簧等类比模型,将抽象分子特性具象化。 (2)技术手段应用:多媒体展示宏观-微观图像及分子运动;电子显微镜图像让分子 “可见”;互动教学平台实现课堂测验即时反馈,助力精准教学。8.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知识进一步的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过程进行教学。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初中物理(教科2024版)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主题 第1章 内能 学科 物理 年级 九上单元 第1章 授课人 Xxx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材分析:《第1章 内能》在教材中意义重大,它是能量知识体系的基础,能解释众多生活和自然现象,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新教材有诸多创新之处,内容编排上融入跨学科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强调探究式学习,设置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升学习兴趣与实用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热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自然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析:1.分子动理论:介绍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直径极小;通过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影响分子运动剧烈程度;借助实验阐述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解释物质三态差异。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2.内能和热量:讲解内能概念,即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分子势能总和,温度影响内能大小;介绍改变内能的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明确热量是热传递中转移的内能,以及燃料热值的概念和计算。3.比热容: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吸热性能,引入比热容概念,它是物质的特性;给出热量计算的公式,展示比热容在生活、生产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应用。4.跨学科实践:风:阐述风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如大气运动、气压、比热容等;引导学生观察风向,分析海陆风等形成原因;安排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跨学科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1.调查当地近年来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燃料结构的变化,从经济与环保的角度开展讨论。2.燃料的种类很多,如木柴、煤、汽油、酒精、天然气等,查阅资料并比较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的多少。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如温度对扩散的影响、比较不同物质吸热情况等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物理现象,获取知识,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的热现象、物理概念等,如讨论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讲授法:系统讲解分子动理论、内能、比热容等重要概念和原理,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本单元教学重点: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物质的构成、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作用力。2.内能的概念,改变内能的方式(热传递和做功),热量和热值的计算。3.比热容的概念,用比热容解释自然现象及热量计算。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本单元教学难点:1.理解分子动理论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分子间作用力,微观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直观感知。2.区分内能、热量和温度的概念,三者联系紧密但又有区别,学生易混淆。3.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及应用比热容进行热量计算,涉及到较多的物理量和公式,计算过程较为复杂 。新课标要求 (三)能量3.3内能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3.3.1了解内能和热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3.3.2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能运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例1能运用比热容说明为什么沙漠中的昼夜温差比海边的大。3.3.3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重要意义。例2了解热机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单元学情 知识层面上: 学生在之前的物理学习中已积累了一定基础,对物质的状态变化、运动等现象有了初步认识,但对于微观世界的分子动理论、内能等抽象概念,理解起来仍存在困难。例如,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分子间作用力看不见、摸不着,与学生日常直观经验相差较大。在学习比热容时,涉及多个物理量的综合理解与计算,学生容易混淆概念,难以掌握热量计算的方法。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心理、经验层面上:九年级学生好奇心旺盛,对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热传递、物体的冷热变化等充满探究欲望,这为学习内能相关知识提供了积极的心理基础。然而,他们在分析问题时,往往受到生活经验的局限,如认为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等错误认知。同时,部分学生在面对抽象知识时,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单元目标 内容目标:1.能够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掌握内能、热量、热值、比热容的概念及其相关计算;2.学会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理解改变内能的方式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差异,熟悉比热容在调节气候、工业生产等方面的作用。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学业目标:1.能准确阐述分子动理论内容,在具体情境中判断分子的运动和作用力情况;2.熟练进行热量、热值、比热容的计算,解决相关实际问题;3.能设计并完成简单的热学实验,如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实验,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1.物理观念:(1)形成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观念。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2)理解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认识温度、内能、热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3)建立比热容的概念,能运用这些物理观念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热现象,如海陆风的形成、汽车发动机用水冷却等。2.科学思维:(1)通过对扩散现象、分子间作用力等实验的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从微观角度理解宏观热现象。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2)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性能过程中,学会控制变量法,运用比值定义法理解比热容概念,提升科学思维品质。(3)能将热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根据燃料热值选择合适燃料、计算物体温度变化时的热量变化。3.科学探究:(1)经历观察扩散现象、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后温度变化等实验探究过程,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和评估交流。(2)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如正确使用温度计、搅拌器等实验器材。4.科学态度与责任:(1)认识到热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将物理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感。(2)关注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如了解温室效应与热机使用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情景设置 在寒冷的冬天,当我们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时,温暖瞬间传遍全身。这看似平常的场景背后,却隐藏着许多有趣的物理知识。想一想,咖啡的热量是如何传递到我们手上的呢?热量的传递有没有什么规律?学习第 1 章 “内能” 的奇妙世界,就能探索热量传递的秘密,了解物质内部那些微小粒子的运动奥秘。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达成评价表 节名基本知识点学习情况自评很好一般不好1 分子动理论物质的构成分子的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2 内能和热量温度与热运动物体的内能改变内能的方式燃烧:放出热量3 比热容物质的吸热性能比热容热量的计算4 跨学科实践:风认识风我们周围的风实践活动单元课时规划和活动实施表(或用单元结构流程图表示)第1章 内能课程内容课时安排 课型1 分子动理论1 新授课2 内能和热量2 新授课3 比热容2 新授课4 跨学科实践:风1 新授课1 第七单元大单元教学(第1节)学习规划课型课时 课型:新授课;课时:1学习内容 物质的构成;分子的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课时目标 1.通过观察扩散现象实验、分析生活中相关现象,能够理解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科学思维)2.通过参与铅柱压紧结合、压缩水等演示实验,能够认识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科学探究)达成评价 评价指标二级指标评价要素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习准备(10 分)思想准备(5 分)提前预习分子动理论知识,带着问题进课堂,以良好状态学习 学具准备(5 分)备好教材、笔记本、记录实验现象工具 兴趣态度(20 分)学习兴趣(10 分)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作用力好奇,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观察 学习态度(10 分)认真听讲,仔细观察实验,思考现象解释 合作交流(20 分)与人合作(10 分)小组实验合理分工、配合,共同完成操作与记录 与人交流(10 分)倾听同学观点,准确表达对理论的理解,探讨问题 思维状态(30 分)思维条理(15 分)梳理分子动理论要点,分析现象原理条理清晰 思维创新(15 分)从多角度理解理论,用创新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学习效果(20 分)课堂练习成果(10 分)积极完成练习,作答正确率高 目标达成(10 分)理解理论内容,能解释常见热现象,达成学习目标 驱动性问题 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花香,却看不到花的分子?为什么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也很难被拉伸?通过这样的疑问,将学生带入分子动理论中物质构成、分子运动以及分子间作用力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设置 “长期堆放木材的地面,即使把木材移走,地面仍有木材的气味” 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该现象如何体现分子动理论,促进学生深入探究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释现象的能力。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学习活动 进行液体扩散现象实验、铅柱压紧和压缩水的演示实验。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生活中体现分子运动和分子间作用力的现象。作业设计 选择题(6、8题)和综合题(16题)2 第七单元大单元教学(第2节)学习规划课型课时 课型:新授课;课时:2学习内容 温度与热运动;物体的内能;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改变内能的方式;燃烧:放出热量。课时目标 1.通过分析物体温度变化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能够理解内能的概念。(物理观念)2.通过参与让笔杆热起来的活动、分析气球破裂时气体内能变化,能够掌握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科学探究、科学思维)3.通过计算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能够理解热值的概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达成评价 评价指标二级指标评价要素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习准备(10 分)思想准备(5 分)提前预习,完成任务,以积极态度迎接学习 学具准备(5 分)备好教材、笔记本、练习题资料 兴趣态度(20 分)学习兴趣(10 分)对内能概念等感兴趣,主动提生活应用问题 学习态度(10 分)认真参与探究,分析内能与其他能量区别联系,积极思考 合作交流(20 分)与人合作(10 分)小组讨论合作,分享实例,探讨内能改变本质 与人交流(10 分)尊重同学想法,阐述理解,解决交流困惑 思维状态(30 分)思维条理(15 分)阐述内能概念等,分析问题思路清晰 思维创新(15 分)从能量守恒角度理解,创新解决内能问题 学习效果(20 分)课堂练习成果(10 分)积极答题,准确解答,正确率高 目标达成(10 分)掌握核心知识,能分析简单内能问题,达成目标 驱动性问题 冰山那么冷,它有内能吗?给车胎打气时,打气筒壁为什么会发热?如何比较不同燃料的放热能力?由此引入内能和热量的学习,包括内能的概念、改变内能的方式以及热量的相关知识。设置 “冬天搓手取暖” 和 “用热水袋取暖” 的对比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两种取暖方式中内能的改变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促进学生对改变内能方式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比较归纳的能力。学习活动 开展让笔杆热起来的活动。用传感器探究气球破裂时气体内能变化。讨论不同燃料的特点并计算相关热量。作业设计 选择题(8、9题)和综合题(16题)3 第七单元大单元教学(第3节)学习规划课型课时 课型:新授课;课时:2学习内容 物质的吸热性能;比热容;热量的计算。课时目标 1.通过参与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后温度变化的实验,能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2.通过分析海水和沙滩温度差异等现象,能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3.通过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能够掌握热量的计算方法。(科学思维)达成评价 评价指标二级指标评价要素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习准备(10 分)思想准备(5 分)预习知识,带疑问进课堂 学具准备(5 分)备好教材、笔记本、记录数据表格 兴趣态度(20 分)学习兴趣(10 分)对比热容概念和实验感兴趣,关注应用实例 学习态度(10 分)观察实验,记录数据,思考概念理解 合作交流(20 分)与人合作(10 分)实验分工协作,测量记录,解决问题 与人交流(10 分)倾听同学分析,表达观点,探讨误差和改进 思维状态(30 分)思维条理(15 分)梳理比热容概念等,分析对生活现象影响 思维创新(15 分)从微观角度解释,创新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效果(20 分)课堂练习成果(10 分)积极答题,熟练运用公式,准确率高 目标达成(10 分)理解概念,掌握计算应用,达成目标 驱动性问题 同样在太阳照射下,为什么沙子烫而海水凉?如何选择合适的物质作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以此问题驱动学生对比热容知识的学习,包括比热容的概念、不同物质比热容的差异以及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设置 “汽车发动机用水作为冷却剂” 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水作为冷却剂的原理,从而深入理解比热容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活动 进行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后温度变化的实验。讨论生活中比热容的应用。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做热量计算的练习题。作业设计 选择题(10、12题)和综合题(17题)4 第七单元大单元教学(第4节)学习规划课型课时 课型:新授课;课时:1学习内容 认识风;我们周围的风;实践活动口。课时目标 1.通过观察风向、分析热力环流示意图,能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科学探究、科学思维)2.通过调查城市风、海陆风等现象,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不同类型风的成因。(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3.通过完成与风相关的实践课题,能够提高跨学科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达成评价 评价指标二级指标评价要素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习准备(10 分)思想准备(5 分)预习内容,了解作用,带疑问专注学习 学具准备(5 分)备好教材等,记录风数据工具,辅助道具 兴趣态度(20 分)学习兴趣(10 分)对风的原理和应用好奇,关注生活现象,参与讨论 学习态度(10 分)认真听讲,观察实验或视频,思考影响 合作交流(20 分)与人合作(10 分)小组探究分工,收集分析资料,协作探究 与人交流(10 分)倾听观点,表达理解,探讨实际应用问题 思维状态(30 分)思维条理(15 分)梳理风的成因等,分析对环境和活动影响路径 思维创新(15 分)从新角度思考利用,创新解决资源开发等问题 学习效果(20 分)课堂练习成果(10 分)积极答题,灵活运用知识,准确率高 目标达成(10 分)理解原理等,掌握分析方法,达成目标 驱动性问题 城市里的风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如何利用风能并避免风带来的危害?由此引导学生进入关于风的跨学科实践学习,涉及风的形成原理、与物理知识(如运动、密度、压强等)的关系以及风能的利用。设置 “分析城市热岛效应中,风的形成和作用” 的案例,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风在复杂环境中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学习活动 观察风向,分析热力环流示意图。分组调查城市风、海陆风等现象。完成与风相关的实践课题并进行汇报。作业设计 选择题(9、10题)和综合题(16题)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物理观念: 1.能基于扩散现象、分子间作用力等实验现象,理解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科学思维: 1.通过分析扩散现象实验及生活实例,归纳推理出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特点,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 2.借助分子力模型理解分子间引力与斥力的关系,提升构建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 1.积极参与铅柱压紧结合、压缩水等演示实验,掌握操作技能,提升合作与论证能力。 2.在实验探究中,能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进行解释,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科学严谨态度。 科学态度与责任: 1.体会分子动理论从猜想假设到实验验证的科学探究历程,感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创造性。 2.认识到分子动理论在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应用。学习重点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学习难点 1.对分子微观概念的理解,建立分子运动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微观模型。 2.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固体、液体、气体不同性质与分子间作用力和分子运动的关系。【课前预习】一、物质的构成1.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常见物质是由大量的______和______构成的。2.分子直径的数量级约为______m ,分子质量也极其______。 二、分子的热运动 3.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______。扩散现象能在______、______、______中发生。例如,打开香水的瓶盖,很快能闻到香味,这是______的扩散现象;将一滴红墨水滴入清水中,整杯水会变红,这是______的扩散现象;长期堆放煤炭的墙角,墙壁内部会变黑,这是______的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______运动。 4.扩散现象的快慢与______有关,温度越______,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______,扩散现象越______。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5.分子间既有______又有______。当分子间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______;当分子间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______。当分子间距离很大时,分子间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 6.固体很难被拉伸,是因为分子间存在______;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______。把两块表面平整干净的铅块压紧,两块铅就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重物也不能把它们拉开,这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课中研学】1. 物质由什么构成?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什么?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多少?2. 学以致用:思考 “PM2.5” 是不是分子,并说明理由,加深对分子概念的理解。1.思考:为什么打开香水瓶能很快闻到香味?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2. 观察:液体的扩散现象。量筒中装一半清水,将硫酸铜溶液注入水的下方,由于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会沉在量筒的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静置几日后,界面逐渐模糊不清了。分析这个物理现象,关于分子的运动有哪些认识?3. 列举生活中气体、液体、固体扩散的现象,并归纳扩散现象的定义和特征。1.思考: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何能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体积?推测分子间可能存在什么作用力?2.实验探究: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存在情况。(1)实验1:用力将两块平整千净的铅柱紧紧地压在起,它们就会结合起来,甚至在下方吊挂一个重物也不会分开。(2)实验2:用注射器抽取半筒水,用手指堵住注射器的筒口。推压注射器的活塞,看看能否将水压缩。3.根据实验和所学知识,总结分子间引力和斥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4.对比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分析它们在分子间作用力和分子运动状态上的区别。5.总结归纳:简述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课堂总结】【课堂练习】1.人类对物质结构的探索永无止境,如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氧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下列微观粒子中空间尺度最小的是( )A.氧分子B.氧原子C.氧原子核D.质子2.端午节裹粽子,是我国的传统风俗。“端午浓情,粽叶飘香”,该现象说明( )A.分子间有空隙B.分子不停运动C.分子间有斥力D.分子间有引力3.如图,两个铅柱没有被重物拉开,主要是因为( )A.大气压力作用B.分子间有空隙C.分子引力作用D.分子在热运动【分层作业】(巩固性作业)一、填空题1.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______和______构成的。2.分子非常小,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只有______m。3.我们能闻到花香,是因为发生了______现象,这表明分子在______。4.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作______。5.分子间既有______又有______,分子间距离变小时,表现为______;分子间距离变大时,表现为______。二、选择题6.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 扫地时,灰尘飞扬B. 花开时,花香满园C. 下雪时,雪花飘飘D. 刮风时,黄沙扑面7.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 )A. 分子间有引力B. 分子间有斥力C.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D. 分子间没有空隙8.将 50 mL 水与 50 mL 酒精混合,所得液体体积小于 100 mL,对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 分子之间有间隔B.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C.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D.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9.下列实例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A. 把两种不同的液体混合,总体积变小B. 海绵很容易被压缩C. 炒菜时,香味四处飘逸D.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10.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间只存在引力B. 分子间只存在斥力C. 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D. 分子间距离越大,引力越大(拓展性作业)11.如图所示,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同时滴入一滴红墨水,发现热水中红墨水扩散得快。这一现象说明( )A. 分子间有间隙B.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 分子间有引力D. 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12.把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读出测力计的示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这个实验表明( )A. 分子间存在引力B. 分子间存在斥力C. 分子间存在间隙D.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13. 小明发现破碎的镜子无法通过简单拼接复原,而两滴小水珠靠近时却能自动 “融合” 成一滴大水珠。结合分子动理论,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 镜子无法重圆是因为分子间只有斥力,水珠融合是因为分子间只有引力B. 镜子破碎后,断裂处分子间距过大,超出引力作用范围;水珠接触时分子间距小,引力起主导作用C. 镜子无法重圆是因为玻璃分子不运动,水珠融合是因为水分子运动剧烈D. 镜子和水珠的现象都与分子间作用力无关,仅与物体形状有关14.如图所示是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分子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分子静止,乙、丙两图中分子在做热运动B.乙图是气体分子的排列情况,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C.丙图中分子没有固定位置,运动比较自由,容易被压缩D.丙图中物质的宏观特性无固定形状,无固定体积15.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间存在引力作用来解释的是( )A. 要橡皮绳拉长,必须施加拉力的作用B. 固体很难被压缩C. 用胶水很容易将两张纸粘合在一起D. 折断一根铁丝需很大的力(探究性作业)选做题:三、综合题16.夏天,小明在房间里吃西瓜时,不小心将西瓜汁滴到了白色的衣服上,过了一会儿,他发现西瓜汁的痕迹很难清洗掉。请你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这个现象。17.请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分析: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而气体比较容易被压缩的原因。试卷第7页,共7页试卷第7页,共7页参考答案【课前预习】1.分子;原子;2.10 10;小 3.扩散;气体;液体;固体;气体;液体;固体;无规则 4.温度;高;剧烈;明显 5.引力;斥力;斥力;引力 6.引力;斥力;引力【课堂练习】1、D2、B3、C【作业布置】1.分子;原子2.10-103.扩散;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4.扩散5.引力;斥力;斥力;引力6.B7.B8.A。9.B。10.C。解析: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分子间距离越大,引力和斥力都越小。11.D。解析:在热水和凉水中滴入红墨水,热水中扩散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12.A。解析:玻璃板接触水面,向上拉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是因为水分子和玻璃分子间存在引力。13. B解析:破镜不能重圆是由于断裂处分子间距过大(大于 10 倍分子直径),分子间引力微弱;水珠融合是因为水分子间距小,引力使它们结合。14.B。解析:A.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甲图中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热运动,故A错误;B.乙图是气体分子的排列情况,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小,可以忽略不计,故B正确;CD.丙图是液态分子的结构模型,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相对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是有一定的体积,不容易被压缩,故CD错误。15.B。解析: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A、C、D 选项都是分子间存在引力的体现。16.夏天温度较高,西瓜汁中的分子运动比较剧烈。西瓜汁滴到衣服上后,分子会不断运动进入衣服纤维的缝隙中,且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这些分子很难再从衣服纤维中运动出来,所以痕迹很难清洗掉。17.固体和液体中分子间距离较小,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大,当压缩固体和液体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且斥力较大,所以压缩起来很困难。而气体中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间作用力几乎为零,分子可以在空间中到处移动,所以气体比较容易被压缩。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 分子动理论》大单元课件.pptx 《1.1分子动理论》课时导学案.docx 《1.1分子动理论》课时教学设计.docx 【大单元教学】《第1章 内能》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物理教科版新教材九年级.doc 实验一:分子间存在引力.mp4 观看视频:液体的扩散实验.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