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晓寒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赶鸟的孩子晓寒①有时候,我似乎回到了过去,又成了那个赶鸟的孩子。②老屋对面有一块菜地,那是一家人的菜篮子。从夏往秋走的时节,母亲会在那里陆续种下萝卜、白菜,还有香菜和蒜。秋渐渐转身,第一场霜降临,到处一片白,看上去毛毛茸茸的,但菜地好像忽略了寒冷,萝卜缨子似涨潮般覆盖了裸露的泥土,白菜身子也一个劲地胀起来。那旺盛的绿色,像片浓缩的春天。③这时候,一群鸟如约而来,有二十多只。这是一群与众不同的鸟,鲜红的嘴和爪子,腹部有一小块黑色,拖着长长的蓝色尾巴。我们不认识,把它们称为长尾巴鸟。它们盯上了我家的菜地,专吃菜叶子。④起先,母亲并没怎么在意,说弄个稻草人吓一吓吧。父亲费了番心思,稻草人弄得有模有样,戴了帽子,穿了衣服,一只手里还举着根细细的竹竿,竹竿另一头吊着块小石头,风一吹来回摆动,像谁的手在不停地挥舞。刚开始似乎管点用,那群鸟围着稻草人飞来绕去,就是不敢落下。可没过两天,它们就识破了这个招数,把稻草人晾在一边,毫无顾忌地飞到地里大快朵颐。群鸟过后,菜叶到处是洞,七零八落。⑤【A】看到好好的菜被鸟糟蹋了,母亲心疼不已。假人没用,母亲就催我“亲自下场”。我很乐意领受这个任务,就赶个鸟嘛,又轻松又好玩,比在家扫地或去外面扯猪草舒服多了。我在屋角的竹林里折了根竹丫,抓在手里,满怀信心地去了菜地。⑥我刚一出现,它们就发现了我,呼的一下全飞走了,落在旁边的一棵枫树上,冲着我叫个没停。我心里高兴,它们到底还是怕我的,果然不用费什么力气。我朝它们挥了下手里的竹丫:你们就大声地叫吧,我来了,再也别想吃我家的菜了。⑦菜地狭长,有好几十米。那群鸟叫了一会,见我没有进一步行动,便从树上飞下来,到菜地的另一头去了。它们扇动着翅膀,边吃边叽叽喳喳地叫着,我不知道在说什么,但那声音听起来充满了快乐,像在庆祝什么,又像在向我挑衅。我挥动起竹丫,嘴里吆喝着追了过去。它们见了,呼的一声,一齐飞回到枫树上。我刚喘口气,它们又伺机飞向菜地的另一头。我只能左追右赶,像在和它们做一场游戏。⑧霜还没有化,风一阵比一阵硬,但我的额头上还是冒出了细密的汗珠。折腾了一阵,我累了,一屁股坐在田埂上。我生自己的闷气,也生那群鸟的气。我随手抠了把泥土,朝那群鸟扔去。它们抬起头对着我喳喳地叫了几声,声音干涩,好像比我还气。⑨那段时间,我天天守在菜地里,一边徒劳地追赶那些长尾巴的鸟,一边想着该如何对付它们。我烦它们,把我家好好的菜弄得乱七八糟;我知道,它们可能也烦我,我的到来,阻碍了它们心无旁骛地享受盛宴。在这场拉锯战中,我和这群鸟儿不知不觉成了敌人。⑩我把这事跟哥哥说了,哥哥帮我出了个主意。他说,抓两把谷,拌上农药往菜地里一撒,那些鸟儿一个也逃不掉。我一听,觉得这个办法不错,简单省事,一了百了。 可不知怎么的,事情被母亲知道了。母亲指着我俩厉声责问,声音比哪一次都大:它们就吃了一点菜叶子,赶一赶就行了,你们却想下这样的手?鸟的命也是命啊!我和哥哥一下子蒙了,没想到这样一件小事,竟然会招来母亲的盛怒。 我俩低着头杵在那里,别说回话,连大气都不敢喘。停了一会儿,【B】母亲对我说,你也不用去管了,菜叶子吃光了算了。 事后才知道,最后那句是母亲的气话。第二天一早,她拿着镰刀去了菜地,一连干了好几天,在菜地里支起一些树枝,树枝上面搭满了荆棘。那群鸟照旧来,只是没原来那么放肆了,它们虽然胆大,但也不敢钻到那些荆棘里面去。 再后来,我们搬走了,老屋也拆掉了,那片菜地成了荒地,那群鸟儿也不知所终。但母亲的那番教训,这么多年始终在我脑海中,不时浮现,难以忘记。 前些日子,我回老家,又看到了一群同样的鸟,鲜红的嘴和爪子,拖着长长的蓝色尾巴,在哥哥家菜地的上空盘旋。我相信,这就是我赶过的那群鸟,它们至今还快乐地活着。(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选文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可没过两天,它们就识破了这个招数,把稻草人晾在一边,毫无顾忌地飞到地里大快朵颐。3.请分析选文第⑧段中“我生自己的闷气,也生那群鸟的气”的原因。4.品析选文第 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我和哥哥一下子蒙了,没想到这样一件小事,竟然会招来母亲的盛怒。5.选文结尾写道:“我相信,这就是我赶过的那群鸟,它们至今还快乐地活着。”这句话有丰富的内涵,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红薯糖晓寒①刨子搁在箩筐上,一头靠墙,一头对着父亲的膝盖。这块宽五寸左右的木板,被时间打磨得滑溜乌黑,只有中间口子上那块薄薄的刨铁,闪着不露声色的光,像一排蓄势待发的牙齿。红薯高高地堆在箩筐里,都是经过认真挑选的,个头匀称,跟拳头差不多大。②父亲随手拿起一只,放到刨子上一推,嗖地响了一下,紧接着嗖嗖的声音连续不断地从刨子里蹦出来,薯片一片接着一片飞,越过门坎,钻进黎明的曙色。四周死水般安静,父亲弯下腰,用两根指头从箩筐里捏起其中的一片,晃一晃,软耷耷地,厚薄均匀,满意地点了下头。红薯里的山水,是父亲熟悉的江河。远处,黑黝黝的山浮出轮廓,山上的树如手指般叉开,这时,一筐红薯变成了雪白的薯片。③天干冷,清晨的炊烟直直地一线往上长,冷不丁被风粗暴地甩向空中,变成缭乱的游丝四处飘散。大铁锅里的水咕噜咕噜地叫,在喊薯片下去。母亲把薯片分几拨下了锅,烫熟了,端到外面,在竹编的晒席里一一排开等太阳。一筐薯片烫完了,剩下半锅水还在打滚。母亲把发好的麦芽拿出来,她几下用菜刀割了,往锅里一撒,麦芽在滚水里翻开了。母亲把簸箕和木盆连接起来,拿着木勺把水舀起来,倒进竹编簸箕,一根根水线沙沙地往下扯,嘀滴答嗒的声音把木盆吵醒了。④柴几天前就准备好了,上好的劈柴,像一扇木墙一样码在灶边。吃过晚饭,母亲把盆子里的水哗地一声倒进大铁锅里,把锅盖盖上开始煮。劈柴在灶膛里架成一座山,火苗从山上呼呼地扯出来。A水冒气、翻滚、跳跃,锅盖被热气撑起来一点儿,又落下去一点儿,像好多鱼在里面蹿。(批注A: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水被逐渐加热的样子比喻成在水里蹿的鱼,用一连串的动词写出水和锅盖的变化,富有生活情趣,表现了“我”极强的想象力以及天真的性格,渗透出“我”对儿时煮薯片生活记忆的难忘。)⑤睡意上来时,糖的甜味儿冒了头,从锅里钻出来,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在灶屋里跑来跑去。吸一下鼻子,甜味争先恐后地涌向我的肺叶,又从我的身体里破土而出。趴在屋角的黄狗也闻到了甜味儿,它突然跳起来,嘴里呼哧呼哧地吸气,耳朵一扇一扇的,不停地转圈,把大门抓得沙沙响,对着黑夜呜呜地叫。⑥半夜时分,火势减弱,锅灶里冷清了,揭开锅盖,大半锅水只剩下锅底小小的一汪,如中天的满月,半天一个泡鼓起来,又瘪下去,像是干旱肆虐后的池塘。水一转身,成糖了。拿筷子一挑,黏稠起来,深情起来,像一对恋人到了分手的当口儿,不舍了,想起对方的好了。⑦母亲用一个小铁勺把糖舀到钵子里,她双手抓着勺把,像在地里拔一株顽固的萝卜。经验告诉她,得趁着这个当儿,赶紧把糖舀起来,等糖老了结在锅底,铁锤敲出火星也敲不下来,一口锅也就废了。买口锅得花不少钱。⑧刚熬的糖火气重,吃不得,吃了嘴巴起泡。母亲把这句话说了几遍后,挥着手赶我们去睡。刚躺下,闻到被窝里有糖的甜味儿。舔一下嘴巴,再舔一下,不知舔到第几下时,睡着了。⑨第二天早上,我呢,起得比平常早一大截,灶屋里一片昏暗,几丝晨光从窗户和门缝里漏进来,锅碗瓢盆影影绰绰。我摸索着用筷子慌里慌张地往糖钵里一插,不停地转着圈,糖的力气真大,我用了不少的力,它跟我较劲儿,我急,它不急,在筷头上慢腾腾地转,大半天工夫,筷头上才结了一个不大的糖球。B往嘴里一塞,糖球化成了水,一股甜味儿顺流而下,嘴里、喉咙里、心里,一直甜到脚上。带着糖钵里多出的这个无法还原的坑,我赶紧溜回去装睡。我起床后,看见父母烧火、做饭、炒菜……和平日里没有区别,笑呵呵的。(批注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过年的时候,糖又从母亲的手里冒出来了。吃年夜饭之前,父亲把挂在门框上的爆竹点燃。爆竹冒出青烟,火红的爆竹屑满地奔跑,劈里啪啦的声音,响在甜甜的风中。(作者:晓寒。有删改)传统生产技艺,渐渐回到了人们的视线,留住舌尖味道,就是留住人们香甜的记忆。《舌尖味道》栏目组将要收录此文,请你协助作者完成以下任务。6.【内容感知】请你结合选文内容代作者梳理父母制作红薯糖的过程。时间 黎明 清晨 吃过晚饭 睡意上来时 ②制作过程 ① 烫薯片 煮糖水 出糖味 成糖7.【语言赏析】栏目组认为此文语言很有味道。请你参照A处批注,赏析B处的语言味道。往嘴里一塞,糖球化成了水,一股甜味儿顺流而下,嘴里、喉咙里、心里,一直甜到脚上。批注B:8.【写法评析】有些读者认为本文写“屋角的黄狗”的内容偏离了题目“红薯糖”。请你代作者加以解释。9.【主题探究】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主题角度谈谈你对选文结尾画线句子的理解。爆竹冒出青烟,火红的爆竹屑满地奔跑,劈里啪啦的声音,响在甜甜的风中。10.【拓展迁移】“工匠精神”对于个人,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务实肯干、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你认为“我”的父母具有“工匠精神”吗?请结合文章内容任选文中的父亲或母亲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在灯火中奔跑晓寒①车刚刚进入停车场,我透过车窗看到一个女孩向着车子走来。是收停车费的吧。我想着。②我们下车后,女孩的脚步加快了,她穿过下午三点水泥地上明亮的阳光,离我们越来越近,我渐渐看清了女孩的面容,圆脸,个子不高,披肩的头发,背着一个黑色的背包。③要导游吗?老板,只收五十块,很便宜的。女孩终于走到了我们身边,她对着走在最前头的朋友说,声音脆脆的,不大,我从她不大的声音里听出了隐隐的羞怯。④朋友瞅了女孩一眼,略略迟疑了片刻,随即点了点头。他大概觉得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有个导游讲点历史掌故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况且这一点点钱实在也算不上什么。⑤女孩没费什么周折就揽到了生意,微微地笑了,圆圆的脸上出现两个小小的酒窝。她跟朋友要了钱,匆匆赶去替我们买票。⑥在女孩买票的间隙,我打量了一下四周,视野里扑进来一座又一座土楼,像一个个直立的圆,高的圆,矮的圆,大的圆,小的圆,外墙糊着黄泥,屋顶盖着黑瓦,不同的是这些瓦呈环形分布,中间是空的,这个空吸纳风、阳光和天空,吸纳一切,稍微看久一点,它们便开始旋转,感觉风、阳光、天空和不远处的田垄、山峦也跟着旋转起来。⑦女孩走出售票中心,把票分给我们,招呼我们往前走,穿过验票处长长的铁栅栏,是一个拾级而上的短坡,女孩边走边开始向我们介绍。现在我们要去看的是被称为“土楼王”的承启楼,它建成于清康熙四十八年,直径七十三米,建筑面积五千三百七十六点一七平方米,共有四百个房间……一连串数字,她讲得有些吃力,偶尔会停下来,像是在努力地回忆着什么,每讲完几句,便长长地吐一口气。⑧你的职业是导游?趁她停下话茬的当儿,我问女孩。⑨女孩脸一下红到了脖子根,连连向我表示歉意,她说我不是职业导游,是兼职的,讲得不好请您谅解。女孩显然误会了,以为我在责怪她,我笑着说你别介意,我没有这个意思,只是随口问问。女孩听了回我一笑,笑容在她汗湿的脸上晕开,像清水泛起微微的涟漪。⑩她告诉我,她是一名大一的学生,家离这里五公里,父母在她初中毕业那年相继离世,剩下她和奶奶一起生活,奶奶老了,已经干不了活,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靠节假日做导游挣的。我说像你这种情况为什么不申请救助呢?她说我没想过这事,自己能挣的。我说这样会不会很累?累倒不至于,就是暑假那会儿中午时间太长,没地方去,售票中心也关了门,只能待在树荫下靠着树打盹。寒假天太冷了,也没处烤火,就只能多穿衣服,把自己牢牢地裹起来。冬天来的人少,但每天照样守在这里碰运气。说完她又笑,不过没事,已经习惯了。她的脸色十分平静,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 上了短坡,是一条油沙路,路边摆着卖茶叶的小摊。我平时有喝茶的习惯,知道福建的铁观音有名,打算买一点带回去。正在我和摊主论价的时候,女孩偷偷拉了一下我的衣角,示意我快走。走出不远,她小声告诉我,这里的东西不要买,质量不好,价钱又贵,如果要买等下我帮你找个可靠的地方。 正逢国庆假期,土楼里人满为患,我们央在人流里,穿过窄巷、走廊、天井、木楼,一路附和着别人的惊讶和赞叹。左弯右拐了两个多小时,朋友说累了,要歇一下。女孩便说带我们去一个地方喝茶。那是土楼里的一户人家,在天井旁辟出一间专门用来卖茶叶,古色古香的架子上摆着正山小种、金骏眉,各个等级的铁观音。卖茶叶的也是个女孩,她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泡茶给我们喝。我静静地坐着,慢慢地喝着茶,心里在想,这就是女孩说的买茶叶的地方吧?按照以往的经验,接下来她会使出浑身解数劝我们多买一些茶叶,以便尽量多地拿到属于她的那份回扣。但在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女孩只是安静地坐着,听我们东拉西扯,偶尔喝一口茶,她好像把我要买茶叶这件事情给忘了。 天渐渐晚了,我们走出土楼,准备找个地方吃饭,邀请女孩和我们一起去吃,以表示我们的谢意。女孩笑着谢绝了,她说我奶奶这几天生病了,还要赶回去给她做晚饭。朋友说,没有问题的,吃完饭我们送你回去,不耽误你做饭。女孩还是笑着谢绝了。朋友把五十块钱递给女孩,我们和女孩告别。 我们开车离开停车场驶向门前的马路,刚走出一段,我又看到了那个女孩,她正在车窗外快速地向前奔跑,背包随者地矮小的身体一起一伏,披肩的头发在晚风中高高地飘了起来。她的前面,暮色越来越浓,她的身后,是土楼里稀稀落落的灯火。11.用四字短语补全文章的故事情节。应聘成功→开始导游→( )→( )→拒绝邀请12.文章有两处为写女孩是兼职导游埋下伏笔,第一处是 ,第二处是 。13.说说第⑨段和第⑩段中加点“笑”的各自含义。14.你怎样理解题目“在灯火中奔跑”?15.请分析文中第 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她正在车窗外快速地向前奔跑,背包随着她矮小的身体一起一伏,披肩的头发在晚风中高高地飘了起来。她的前面,暮色越来越浓,她的身后,是土楼里稀稀落落的灯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纸上的时光晓寒①车停在屋坪里的时候,雨越发大了,随着畔里啪啦的雨声,瓦楞上飘起一缕缕青烟。②我推开车门,大步跑向一户人家。这是一栋陈旧的泥巴屋,青瓦白墙,其中一间的门是敞开的,我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看到一个男人正站在四方的水泥池子前,池子里盛着面糊一样的东西,只是比面糊要稀很多。我是在山里长大的,一眼便看出那是捣碎的纸浆。男人双手抓着一张吊着的竹帘,斜着往池子里一舀,随即轻轻晃动两下,纸浆均匀地布满了整张帘子。然后像荡秋千一样,把帘子往高处一扬,顺势翻了过来,男人用了点暗力,随手一抖,一张半成品的手工纸落在了压榨台的纸堆上。纸堆已有二尺来高,方方正正,淡淡的米黄色,水还在纸上流动,边沿嘀嘀嗒嗒地掉着水珠。③时隔多年,这样的画面依然熟悉而亲切,仿佛又把我带回了童年。那时候,我二姐夫就是做手工纸的,我经常跟着他去纸棚里玩,看多了这样的场景。我知道,这个环节,叫抄纸,是所有工序中最富技术含量的一环。抄薄了,烘焙后一揭就烂了;抄厚了,等到焙干,纸就烧糊了;尤其怕抄得不均匀,厚的地方纸浆堆成疙瘩,薄的地方一揭就穿孔。如何做到厚薄适度,平整均匀,没有别的窍门,靠的是一种感觉,就像炒菜一样,只有通过不厌其烦的练习,才能掌握好火候。④做手工纸的原材料是南竹,从一根竹子变成一张纸,要经过繁杂的工艺。春夏相交的时节,把脱尽了壳又还没开丫的新竹砍回来,锯成几截放在石灰池里沤烂,然后把纤维捞起来慢慢洗干净,剔除杂质,经过捶、蒸、漂、踩,变成纸浆,再做成半成品的纸,放到压榨台上压榨,最后进入烤房焙干。说起来轻松简单,事实上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半年的时间,足足二十九道工序,少一道都不行,每一道工序都讲究精细,容不得丝毫马虎,考验的是手艺人的匠心。这是个慢活儿,得放好心态,让日子慢下来,使出足够的耐性,坐下来和时间不慌不忙地相处。⑤这里是浏阳的一个小山村,几十户人家,大多数都是保存完好的泥巴屋。做纸的师傅姓黄,五十多岁,短发,圆脸,虽然长期在山里劳作,但从他的脸上看不出多少岁月的沧桑。他告诉我,这里到处是山,盛产南竹,做手工纸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元代,始修于元朝的《长沙府志·食货志》就有“纸,浏阳产”的记载。到了清乾隆年间,一度被列为贡纸,成了抢手货,民国时期更是远销武汉、上海,出口到了日本。那时候,这一带的山上到处都是做纸的作坊,几乎家家户户以此为生。⑥时间一页页翻过,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机器造纸的轰鸣声里,手工纸作坊不断受到挤压,接二连三地退出了乡野。手艺人放下镰刀,走出山林,纷纷加入到外出打工的大潮中。当初,黄师傅也想过要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忍耐着孤独与寂寞,惨淡经营着他的作坊,像一个战士独自坚守着最后一方阵地。他坚持的理由朴素、简单,就是担心这门古老的手艺失传,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⑦这些年,手工纸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他这个作坊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他一年能做600刀纸,每张纸最低两块钱,最高可以卖到五块钱,这样算下来,一年可以赚个十几万元。这在偏远的乡村,已经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了。⑧雨还在下,没有停的意思,我转到另一间屋子里,看到桌上堆着焙干的纸,质地匀细,白里泛着浅黄,凑近闻一下,隐隐飘来竹子的清香。我随手拿一张捏了捏,一股柔软和清凉像风一样从指尖掠过。黄师傅见我看得那么仔细,停下手中的活计走了过来。他告诉我,这种纸分几个等级,最好的特别适宜书画,次一点的可以用来印刷书籍、拓印碑帖,最末等的通常拿来制作扇面、纸伞、装裱字画。它最大的特点是不上潮,韧性好,不易碎,不渗墨,不褪色,便于长期保存。而机器生产的纸大多工艺粗糙,很难达到这个要求。⑨见我没有回话,他似乎怕我不相信,从一个柜子里拿出一本手抄书来,说:“这是我祖上传下来的,用的就是这种纸,有一百多年了,你看看。”我接过一看,纸面光洁如新,字迹十分清晰,仿佛是十几年前抄下的。我想到我在本地图书馆看到的明版县志,也是用这种手工纸刊印的,几百年了,字迹一点也不模糊,纸张也跟新的差不多,依然是白里带着淡淡的黄,细细地看,它纵横交错的经纬里,似乎弥漫着一个王朝的风雨。时间强大,如一场飓风,悄无声息地来过,又走了,它改变了很多东西,一棵树的苍老,一条河流的走向,一代又一代人的消失和诞生,但没能撼动纸上的一横一竖,一撇一捺。⑩摩挲着光洁的纸张,我想起老祖宗发明的造纸术,用智慧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文明的种子。这种古法制作的手工纸,遵循的正是这种传统的工艺,带着山水与泥土的灵气,草木的清香,经过日光的洗涤和匠人的抚摸,有着长达千年的寿命。它带我们重新回到一段历史,触摸到时间枯瘦的筋骨,感受那些遥远的年代业已逝去的花开花落,涛走云飞。单从这一点看,匠人的坚守便显得如此的弥足珍贵,让人心生敬意。 雨慢慢小了,我原是为避雨而来,但我得感谢这场雨,让我有了一次美丽的邂逅。我和黄师傅道过别,驱车驶出村庄。这时,雨停了,檐角挂着摇摇欲坠的水珠,空气清新如洗,山那边的屋门口,传来几声清脆的鸡啼。(2021年10月22日《文汇报》第7版笔会)16.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抄纸是所有工序中最富技术含量的一环”?17.赏析下面的句子。(1)时间强大,如一场飓风,悄无声息地来过,又走了,它改变了很多东西,一棵树的苍老,一条河流的走向,一代又一代人的消失和诞生,但没能撼动纸上的一横一竖,一撇一捺。(2)我想起老祖宗发明的造纸术,用智慧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文明的种子。18.浏览文中加点的词语,概述第 段中“美丽的邂逅”的内容。19.“纸上的时光”在文中有何含义?答案1.环境描写,描绘了秋霜降临、蔬菜长势旺盛的景色,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为下文写鸟飞下来吃菜的情节做铺垫。 2.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的聪明、胆大,吃得非常痛快。 3.“生自己的闷气”一是因为赶鸟失败,既对自己失望,又不肯服输;二是没能完成母亲交代的任务,怕母亲失望。“生鸟的气”是因为鸟狡猾,不把“我”放在眼里。 4.“蒙”在这里指头脑昏乱,表现了“我”和哥哥被责问时不明原因、不知所措的状态,侧面烘托了母亲的严厉。 5.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对母亲的怀念,是“我”的美好愿望,期盼那群鸟能够一直快乐地生活、相信人与自然能够和睦共处。【解析】1.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时,要准确理解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再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画线句对菜园子里的景色进行了描写,属于环境描写。“秋渐渐转深,第一场霜降临”交代了时间和季节;根据“萝卜缨子似涨潮般覆盖了裸露的泥士,白菜身子也一个劲地胀起来”可知,此处写出了秋霜时蔬菜生长的繁茂景象,从侧面写出菜园被母亲经营得很好,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结合第③段“它们盯上了我家的菜地,专吃菜叶子”分析可知,为下文写长尾巴鸟“盯上了我家的菜地”埋下伏笔。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解答时,要准确掌握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根据原文第④段可知,父亲弄了稻草人吓鸟,可没过两天就被鸟“识破”,把稻草人“晾”在一边,“毫无顾忌地飞到地里大快朵颐”。本句赋予鸟人的动作,将鸟群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鸟很快识破父亲的招数,体现了鸟的聪明、大胆、毫无顾忌,“大快朵颐”也体现出鸟吃菜的愉悦。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根据第⑤段“我很乐意领受这个任务,就赶个鸟群,又轻松又好玩”分析,我接受母亲的命令,去菜园赶鸟。根据第⑦段“我刚喘口气,它们又伺机飞向菜地的另一头。我只能左追右赶,像在和它们做一场游戏”、第⑧段“折腾了一阵,我累了”“我随手抠了把泥土,朝那群鸟扔去”分析,母亲交待的任务没有完成,鸟没有被赶跑,我累了,但我不服气。根据第⑦段“那声音听起来充满了快乐,像在庆祝什么,又像在向我挑衅”分析,它们不把我放在眼里,所以,“我生自己的气,也生那群鸟的气”。4.本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蒙”头脑混乱,想不清楚事情的原因。结合第 段“它们或吃了一点儿菜叶子,赶一赶就行了,你们却想下这样的手?鸟的命也是命啊!”第 段“我俩低着头杵在那里,别说回话,连大气都不敢喘”分析,写出了“我”和哥哥的迷茫状况,在我们看来理所当然的小事情竟招来母亲的盛怒,从侧面表现了母亲对生命的呵护。5.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分析。解答时,要结合文章主旨情感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本文通过回忆童年赶鸟的经历,表达的是对童年生活、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结尾写“我”如今已经搬家,再回到原地又发现了一群同样的鸟,“我”仍然相信“这就是我赶过的那群鸟”,表达的是“我”的美好愿望,流露着对童年往事的怀念之情。“它们至今还快乐地活着”是期昐那群鸟能够一直快乐生活,因为它们承载着“我”童年的记忆,其中蕴含着“我”对母亲以及那段快乐时光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6.①刨薯片 ②半夜时分 7.示例: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一直甜到脚上”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甜味在孩子身体里的奇妙变化,描写了“我”吃到糖球的甜蜜和幸福之深,表现了“我”对红薯糖那段岁月的难忘。 8.示例:“屋角的黄狗”:没有偏离题目。作者写“屋角的黄狗”由“趴在屋角”到“突然跳起”“呼哧呼哧地吸气”“耳朵一扇一扇”“不停地转圈”“抓大门”“对着黑夜叫”等动作的变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薯糖甜味的吸引力,侧面烘托出“我”对红薯糖甜味的难以抗拒,为下文写“我”伴着甜味入睡、夜里偷吃红薯糖的急切和吃到红薯糖的甜蜜感受以及春节的热闹等内容作铺垫,表现了“我”对那段贫困岁月里一家人幸福、甜蜜的生活难以忘怀。 9.表面指“我”因过年听到父亲放爆竹的声音、看到爆竹的碎屑飞扬、吃到母亲做的红薯糖的快乐;更指父母终年忙碌、节衣缩食的辛劳换来了“我”在过年时可以自由享受到节日的喜庆、物质的充足、父母的陪伴的幸福和满足,表现了“我”对父母勤俭持家的感激和敬佩。 10.示例1:父亲具备。从红薯“经过认真挑选、个头匀称”的描写中可见父亲的严谨、认真。从父亲“捏薯片、晃薯片,满意点头”等细节中可见父亲对刨薯片的热爱、专注。从父亲“天未亮就开始刨薯片”的描写中可见父亲的务实肯干。从“红薯里的山水,是父亲熟悉的江河”中可见父亲精雕细琢、手艺精湛。可见,父亲具有工匠精神。示例2:母亲具备。从“清晨母亲就开始烧水、分几拨烫薯片、在晒席里晾晒、煮糖水到大半夜、舀糖浆的吃力”等细节中可见母亲的热爱、专注和务实肯干。从“凭经验及时将糖舀出”“糖浆如满月”“红薯糖的甜味和黏稠程度”等细节可见母亲对制作红薯糖的精雕细琢、手艺精湛。可见,母亲具有工匠精神。【解析】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据第②段“父亲随手拿起一只,放到刨子上一推,嗖地响了一下,紧接着嗖嗖的声音连续不断地从刨子里蹦出来,薯片一片接着一片飞,越过门坎,钻进黎明的曙色。四周死水般安静,父亲弯下腰,用两根指头从箩筐里捏起其中的一片,晃一晃,软耷耷地,厚薄均匀,满意地点了下头”可知,黎明时分“红薯糖”的制作过程是“刨薯片”;据第⑥段“半夜时分,火势减弱,锅灶里冷清了,揭开锅盖,大半锅水只剩下锅底小小的一汪,如中天的满月,半天一个泡鼓起来,又瘪下去,像是干旱肆虐后的池塘。水一转身,成糖了”的描述可知,此处成糖的时间是“半夜时分”。7.本题考查字词的赏析。“往嘴里一塞,糖球化成了水,一股甜味儿顺流而下,嘴里、喉咙里、心里,一直甜到脚上”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一股甜味儿顺流而下,嘴里、喉咙里、心里,一直甜到脚上”通过夸张的说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糖球的甜,描述了“我”吃到了期待已久的红薯糖的甜蜜、幸福感受,也表现了“我”对那段熬红薯糖的时光的怀念和难以忘怀。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作用。据第⑤段“睡意上来时,糖的甜味儿冒了头,从锅里钻出来,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在灶屋里跑来跑去。吸一下鼻子,甜味争先恐后地涌向我的肺叶,又从我的身体里破土而出。趴在屋角的黄狗也闻到了甜味儿,它突然跳起来,嘴里呼哧呼哧地吸气,耳朵一扇一扇的,不停地转圈,把大门抓得沙沙响,对着黑夜呜呜地叫”可知,本文写“屋角的黄狗”的内容并未偏离题目“红薯糖”。通过描写“趴在屋角”屋角的黄狗“突然跳起”“呼哧呼哧地吸气”“耳朵一扇一扇”“不停地转圈”“抓大门”“对着黑夜叫”的一系列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薯糖的甜味对大家的吸引力、诱惑力之大。也从侧面烘托出“我”对红薯糖甜味的难以抗拒之情,为下文第⑧段“刚躺下,闻到被窝里有糖的甜味儿。舔一下嘴巴,再舔一下,不知舔到第几下时,睡着了”写“我”伴着糖味入睡。第⑨段“我摸索着用筷子慌里慌张地往糖钵里一插,不停地转着圈,糖的力气真大,我用了不少的力,它跟我较劲儿,我急,它不急,在筷头上慢腾腾地转,大半天工夫,筷头上才结了一个不大的糖球”写“我”半夜偷吃红薯糖,以及春节的热闹等内容做铺垫,从而表达了“我”对那段贫困但幸福、甜蜜的岁月的怀念。9.本题考查结尾段的理解。本题要求结合文章内容,从主题角度谈谈对句子的理解,可从表面含义和蕴含的寓意两方面分析理解。选文结尾画线句子“爆竹冒出青烟,火红的爆竹屑满地奔跑,劈里啪啦的声音,响在甜甜的风中”。此处表面写“我”在满地爆竹屑的地上奔跑的情景、爆竹噼里啪啦的燃放声、终于吃到“红薯糖”的幸福快乐。实际上,指的是父母辛苦忙碌一年,节衣缩食辛劳为“我”换来了过年时节日的喜庆、物质的满足、父母的陪伴等童年快乐,表现了“我”过年时的幸福、满足,表达了“我”对父母勤俭持家的感激和敬佩之情。10.本题考查拓展阅读。“工匠精神”对于个人,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务实肯干、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结合文章内容,可认为“我”的父母具有“工匠精神”。如第①段“红薯高高地堆在箩筐里,都是经过认真挑选的,个头匀称,跟拳头差不多大”、第②段“父亲弯下腰,用两根指头从箩筐里捏起其中的一片,晃一晃,软耷耷地,厚薄均匀,满意地点了下头。红薯里的山水,是父亲熟悉的江河”等描述,可以感受到父亲对待熬红薯糖的严谨认真、专注投入,从“红薯里的山水,是父亲熟悉的江河”一句可见父亲精雕细琢、手艺精湛,因此,可认为父亲具有“工匠精神”。如第③段“烫熟了,端到外面,在竹编的晒席里一一排开等太阳……母亲把簸箕和木盆连接起来,拿着木勺把水舀起来,倒进竹编簸箕,一根根水线沙沙地往下扯,嘀滴答嗒的声音把木盆吵醒了”、第⑦段“母亲用一个小铁勺把糖舀到钵子里,她双手抓着勺把,像在地里拔一株顽固的萝卜。经验告诉她,得趁着这个当儿,赶紧把糖舀起来,等糖老了结在锅底,铁锤敲出火星也敲不下来,一口锅也就废了”等描述可知,母亲制作红薯糖经验丰富,对待红薯糖的熬制专注认真,具有“工匠精神”。本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示例:父亲具备工匠精神。从红薯的挑选、红薯片的刨片,父亲严谨认真、务实肯干、精雕细琢,并不是马虎应付了事,从文章作者的评价“红薯里的山水,是父亲熟悉的江河”更可感受到父亲制作红薯糖的精雕细琢、手艺精湛。可见,父亲具有工匠精神。11. 过往故事 买茶喝茶(四字短语,意思相近即可) 12. 文章第③段描写女孩的羞涩 第⑦段写女孩介绍景点的不熟悉(意思相近即可) 13.第⑨段的笑是对“我”的感激,因为“我”知道她不是正式导游却没有埋怨,且对她不熟练的讲解也没有不满,所以对“我”的善意报以微笑;第⑩段的笑是对自己经历的无奈但是并没有不满,体现了她看待苦难的淡然(意思相近即可) 14.题目是对女孩离开时的场景的描述,“灯火”交代了特定的时间,“奔跑”体现了女孩着急回家的心情,赞美了女孩自强不息、永不止步、关爱家人的美德。 15.一、技巧: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景物描写:二、内容:(1)“奔跑、一起一伏”写出了女孩赶着回家给奶奶做晚饭的着急心情;(2)“飘”写出了女孩赚到钱的轻松心情;(3)表达了作者对女孩对家人的关爱的赞美之情(内容方面任答两点)三、结构:点题【导语】文章以“在灯火中奔跑”为题,围绕大一女生兼职导游的经历展开。通过其讲解生涩、讲述身世、提醒买茶、拒绝吃饭等细节,塑造出一个自强懂事、关爱家人的女孩形象。结尾“灯火中奔跑”的场景描写,既点题又升华,展现女孩在困境中前行的力量,充满温情与感动。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第⑩段“她告诉我,她是一名大一的学生……已经习惯了”可知,女孩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包括父母离世、与奶奶生活、靠兼职挣学费等过往经历。结合第 段“我平时有喝茶的习惯,知道福建的铁观音有名,打算买一点带回去。正在我和摊主论价的时候,女孩偷偷拉了一下我的衣角,示意我快走。走出不远,她小声告诉我,这里的东西不要买,质量不好,价钱又贵,如果要买等下我帮你找个可靠的地方”, 段“正逢国庆假期,土楼里人满为患,我们央在人流里……听我们东拉西扯”可知,“我”本打算买茶,女孩先提醒别在路边买,后带“我们”到土楼里的人家喝茶,且过程中未劝购。由此可知,文章情节依次为“应聘成功→开始导游→过往故事→买茶喝茶→拒绝邀请”,其中“过往故事”概括了女孩讲述经历的内容,“买茶喝茶”体现了带“我们”喝茶的情节。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第③段“女孩终于走到了我们身边,她对着走在最前头的朋友说,声音脆脆的,不大,我从她不大的声音里听出了隐隐的羞怯”可知,女孩主动揽生意时声音“不大”且“隐隐羞怯”,与职业导游的从容老练形成反差,暗示其缺乏专业经验。结合第⑦段“一连串数字,她讲得有些吃力,偶尔会停下来,像是在努力地回忆着什么,每讲完几句,便长长地吐一口气”可知,女孩介绍景点时对数字“讲得吃力”“努力回忆”,甚至需要停顿喘气,明显表现出对讲解内容的不熟练。由此可知,这两处分别从神态(羞涩)和行为(讲解生涩)为后文揭示“兼职导游”身份埋下伏笔,让情节发展更具合理性。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第⑨段“女孩听了回我一笑,笑容在她汗湿的脸上晕开,像清水泛起微微的涟漪”可知,此前“我”询问女孩职业时,她误以为“我”在责怪,而“我”解释后消除了她的顾虑。她的笑是对“我”没有埋怨其讲解不熟练、反而包容理解的感激,是对“我”善意的回应。结合第⑩段“说完她又笑,不过没事,已经习惯了。她的脸色十分平静,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可知,女孩讲述完父母离世、靠兼职挣学费等苦难经历后露出笑容,且神态平静。这笑中虽有对自身艰辛处境的无奈,却无抱怨,体现出她面对生活苦难时的淡然与坚强。由此可知,两处“笑”分别展现了女孩对他人善意的感激,以及对自身遭遇的坦然接受,凸显了她的淳朴与坚韧。14.本题考查标题理解。结合第 段“我又看到了那个女孩,她正在车窗外快速地向前奔跑,背包随着她矮小的身体一起一伏,披肩的头发在晚风中高高地飘了起来。她的前面,暮色越来越浓,她的身后,是土楼里稀稀落落的灯火”可知,“灯火”指土楼里稀疏的灯光,点明了傍晚这一特定时间,“奔跑”是对女孩离开时动作的描写。从文中第 段“女孩笑着谢绝了,她说我奶奶这几天生病了,还要赶回去给她做晚饭”可知,女孩奔跑是因为奶奶生病,她着急回家照顾奶奶,体现了她对家人的关爱。结合全文内容,女孩作为大一学生,父母离世后与奶奶相依为命,靠节假日做兼职导游挣学费和生活费,面对生活的苦难,她没有抱怨,而是积极面对。“在灯火中奔跑”不仅是对她离开场景的描述,更象征着她在生活的困境中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精神,展现了她永不止步的品质。由此可知,题目“在灯火中奔跑”既交代了场景和时间,又通过“奔跑”体现了女孩着急回家的心情,同时赞美了她关爱家人、自强不息、永不止步的美德。15.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结合第 段“她正在车窗外快速地向前奔跑,背包随着她矮小的身体一起一伏,披肩的头发在晚风中高高地飘了起来”可知,“奔跑”“一起一伏”等动作描写,生动展现女孩跑动时的急切姿态,与第 段“奶奶这几天生病了,还要赶回去给她做晚饭”呼应,体现其归家照顾奶奶的焦急心情。结合第 段“她的前面,暮色越来越浓,她的身后,是土楼里稀稀落落的灯火”可知,景物描写以“暮色”“灯火”交代傍晚时分的环境,“飘”字既写出头发随奔跑扬起的动态,也暗示女孩完成工作后略带轻松的状态,与她此前讲述苦难时的平静形成呼应。由此可知,该句通过动作与景物描写,既刻画了女孩急切又释然的复杂心境,也以“灯火中奔跑”的场景点题,含蓄赞美其对家人的责任感与直面生活的坚韧精神。16.抄薄了,烘焙后一揭就烂了;抄厚了,等到焙干,纸就烧糊了;尤其怕抄得不均匀,厚的地方纸浆堆成疙瘩,薄的地方一揭就穿孔。如何做到厚薄适度,平整均匀,没有别的窍门,靠的是一种感觉,就像炒菜一样,只有通过不厌其烦的练习,才能掌握好火候。 17.(1)时间如风是比喻;时间能改变树、河、人,却不能撼动纸上字,是衬托;“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以笔画借字;赞扬了手工纸的质量,赞扬了造纸人高超的技艺。(2)以“文明的种子”借喻纸上文字和传统文化,突出了造纸术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8.避雨中看到黄师傅制纸桨、听黄师傅讲浏阳纸的辉煌历史、看黄师傅做的手工纸、看黄师傅祖上传下来的手抄书、感到匠人精神的弥足珍贵。 19.指的是浏阳楠竹纸起于元代,经清代、民国、上世纪的兴衰和黄师傅等匠人对传统工艺的坚守,表现了传统工艺的珍贵,传达出对匠人们坚守精神的崇高敬意。【解析】1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要通读全文,把握主旨意思,然后结合语境理解,并提炼重点语句分析作答。文章第③段主要通过回忆,表明“这个环节,叫抄纸,是所有工序中最富技术含量的一环”。根据“抄薄了,烘焙后一揭就烂了”可知,原因在于不能太薄;由“抄厚了,等到焙干,纸就烧糊了”可知,不能抄厚;根据“尤其怕抄得不均匀,厚的地方纸堆成疙瘩,薄的地方一揭就穿孔”可知,要抄得薄厚适度;由“如何做到厚薄适度,平整均匀,没有别的窍门,靠的是一种感觉,就像炒菜一样,只有通过不厌其烦的练习,才能掌握好火候”可知,要反复练习,才能像炒菜掌握好火候一样,控制好纸的薄厚。17.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注意理解句中有特殊含义的词语的意思,揣摩其中修辞手法的妙处,以及表现人物、主旨等方面的作用。(1)由第⑨段黄师傅给我看的一百多年的手抄书仍然“纸面光洁如新,字迹十分清晰,仿佛是十几年前抄下的”可知,此句要表明手工纸的质量非常好,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把时间比喻成飓风,“一棵树的苍老,一条河流的走向,一代又一代人的消失和诞生”突出时间具有改变事物的强大的力量,却没能使手工纸上的字迹模糊。用“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借代文字,能强调出手工纸上的文字虽然经过了很长时间,依然笔笔清晰。表达了对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的高度赞扬。(2)结合第⑩段“这种古法制作的手工纸,遵循的正是这种传统的工艺,带着山水与泥土的灵气,草木的清香,经过日光的洗涤和匠人的抚摸,有着长达千年的寿命”可知,此句中“文明的种子”用借喻的修辞,表明手工造纸术使得纸上文字和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历经千年,绵延至今。从而突出了手工造纸术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18.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首先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到有效信息,结合重点语句概括。依据文中加点的词语,首先从第②段“看到一个男人正站在四方的水泥池子前……一眼便看出那是捣碎的纸浆”可知,“美丽的邂逅”指避雨中看到黄师傅制纸桨;由第⑤段“他告诉我,这里到处是山,盛产南竹,做手工纸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元代……民国时期更是远销武汉、上海,出口到了日本”可知,邂逅中听黄师傅讲浏阳纸的辉煌历史;由第⑧段“我转到另一间屋子里,看到桌上堆着焙干的纸,质地匀细,白里泛着浅黄,凑近闻一下,隐隐飘来竹子的清香”可知,我在这次邂逅中看到了黄师傅做的手工纸;由第⑨段“他似乎怕我不相信,从一个柜子里拿出一本手抄书来”可知,这次美丽的邂逅,让我看到了黄师傅祖上传下来的手抄书。由第⑩段“摩挲着光洁的纸张,我想起老祖宗发明的造纸术,用智慧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文明的种子……匠人的坚守便显得如此的弥足珍贵,让人心生敬意”可知,美丽的邂逅引发我的联想,使我由衷感到匠人这种坚守精神的可贵。19.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要充分理解全文内容,结合词语的本义理解它的语境意,还要注意它在表现具体内容、抒发情感等方面的作用。“纸上的时光”的中心词是“时光”,“纸上”是定语,但就全文内容看,重点是写手工造纸这种技艺的特点和流传过程,因此“纸上的时光”隐含纵使时光流转,手工造纸依然流传至今的意思。具体来说可根据第⑤段“做手工纸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元代,始修于元朝的《长沙府志·食货志》就有‘纸,浏阳产’的记载。到了清乾隆年间,一度被列为贡纸,成了抢手货,民国时期更是远销武汉、上海,出口到了日本”和第⑥段“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机器造纸的轰鸣声里,手工纸作坊不断受到挤压,接二连三地退出了乡野……黄师傅也想过要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来理解,起于元代,经清代、民国和上世纪的兴衰的手工纸,终于在黄师傅等匠人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中传承至今。“纸上的时光”表明了手工纸的传承历史,也表达了作者对匠人们坚守精神的高度赞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