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共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共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
孟子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人民生活十分艰苦。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心”上。
写作背景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作者介绍
1.学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特色。(难点)
2.掌握古今异义词,学习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重点)
3.正确理解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素养)
学习目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看断句,读准节奏。
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运用“留、补、换、改、删”的方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疏通文意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①天时:
②地利:
③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郭] ③[环]围。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外城。
外城一般住平民百姓,内城住达官显贵,瓮城连接内外城的通道,一般可以很好地抵御进城后的敌人。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①夫:
②然而 : ③是:
语首语气词,不译。
表示转折,可是。
这。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①[池]护城河。②[兵革]泛指武器武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③[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①米粟:
粮食(供给)。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域:名词作动词,限制。以:凭借。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固:使……巩固。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威:形容词作动词,震慑。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①[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之:到 ②[至]极点。 ③[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④[畔]同“叛”,背叛。
①者: ②顺:
……的人
归顺。
7.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些)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①以: ②君子:
③有:
凭借。
(施行仁政的)君主。
要么,或者。
快速抢答下面黄色词的意思。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首字提示来背诵。
天时……,地利……。三里……,七里……,环而攻之……。夫……,必有……,然而……,是天时……。城非……,池非……,兵革…………,米粟…………,委而……,是地利……。故曰: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得道者……,失道者……。寡助……,亲戚……;多助……,天下……。以天下……,攻亲戚……,故君子……,战……。
议论文 :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1、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必须正确、鲜明。
2、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3、论证:举例论证、道理(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精读课文
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如何来论证这样的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提出观点
加以比较
层层推进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需要人和
人和的重要性
天时




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
守方
不如


其一:攻城失利一事
其二:守城失利一事
城高
池深
兵革利
粮多
守方
地利
攻方
委而去之
人和
地利不如人和


不如
依据课文两个事例的具体内容,填写下面空格。
事例一
事例二
守城一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攻城一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时不如地利也”。
守城一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
“地利不如人和也”。
既然已经论证了论点,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下一层的内容?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
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对比论证)
“人和”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与拥护。
“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说一说:为了体现“人和”的重要性,除用事例说明外,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说明这一点呢?
引用名言。如“人心齐,泰山移”“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一支筷子易折,一捆筷子折不断”“团结就是力量”等。
从文章来看,“人和”对战争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人和”在日常生活中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谈谈。
示例:在新冠肆虐期间,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渡难关;一家人齐心协力,勤劳致富,终于盖起新楼房;在运动会中大家劲儿往一处使,齐心加油,终于赢得了对手……
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
孟子提出的“人和”,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依然有借鉴意义。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提出观点
论据
类推
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不以封疆之界
不以山溪之险
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战争需要人和
治国需要人和
《孟子》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你能举例分析吗?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双重否定的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是弃城而逃,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性。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找出文中其他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运用排比,从反面推论,强调“域民”“固国”“威天下”无法使人民安定、无法巩固国防、无法震慑天下,真正应当依靠的是“人和”,句式整齐,气势奔放,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你还知道哪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呢?
周文王
商纣王
笃仁,敬老,慈少
人民拥护
贤士归心
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
而盈巨桥之粟
民罔不欲丧
拓展提升
走进中国两千年的厚重文化长廊
我们不禁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经典名言在华夏儿女的声声诵读中
代代相传 响彻世界 给人启迪
让我们带着这份自豪感
去熟读成诵让中华文化滋养我们的灵魂
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课堂小结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即中心论点)是: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作业布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